智能全方位楼宇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9190发布日期:2019-11-25 22:13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智能全方位楼宇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救援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智能全方位楼宇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层建筑火灾是世界公认的救援难度最大的火灾类型之一,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消防人员普遍采用的救援方法主要是利用云梯消防车和消防人员楼内强攻进行灭火救人。但目前最高的云梯消防车也不过108米,对于超高层的建筑来说,仍不能满足其高度要求,而且云梯消防车体积比较庞大,容易受到道路交通限制,同时也会受到操作空间的限制,使得其救援能力大大降低。我国现有的消防水罐车喷水灭火能够达到的高度是8层左右,城市配备的举高最高的消防车也仅仅能够到15层左右的高度,对于那些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来说,我国现有的消防设备还是“鞭长莫及”。而消防人员楼内强攻的方式受限于楼内的消防通道以及火势的具体情况,不适用于高层建筑,同时还会严重消耗消防人员的体能、威胁消防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公布号cn102179016a,公布日期为2011年9月14日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超高层火灾救援系统,包括供水装置、连接供水装置进行供水的消防竖管、设置在建筑物顶层的吊装机、水带卷盘和与吊装机连接的可升降救援平台,所述救援平台上设有与高层顶部供水口通过水带连接的水炮,所述水带卷盘与吊装机上的电机连接。这种超高层火灾救援系统能够扑救超高层建筑外墙火灾和救助被困在窗口的被困人员,但这种超高层火灾救援系统只能对起火楼层进行灭火,无法快速到达具体起火点并针对起火点进行灭火,也无法控制水炮的喷射方向,灭火效率很低;救援平台上的灭火设备在火灾救援时极易被大火损坏。

公开号cn103495265a,公开了一种高层超高层攀爬式消防救援系统,包括消防操控平台、救援装置、攀爬系统、机架及驱动系统,所述消防操控平台位于整个系统的上部,救援装置为箱体结构,攀爬系统与机架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内部配置有动力系统,可通过内燃机提供电、液双动力输出,无需借助外力,通过消防员操控攀爬系统,带动整个消防救援系统沿建筑物外墙上下攀爬,能快速、有效地进入地面设备无法达到的高层建筑物起火区域,完成灭火工作并救援高层被困人员。

但其体积大重量大,需要使用汽车起重机等起重器械安装在发生火灾的建筑物外墙面,机动性较差,难以实现快速救援,另外往往很多小区或高层建筑起吊作业的空间较小,增加吊装难度;同时,其运动结构较多,结构复杂,导致其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同时故障率高,难以将其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全方位的对高层建筑各个位置进行有效救援的智能全方位楼宇救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全方位楼宇救援装置,包括安装在高层建筑外墙的垂直导轨,可移动的救生舱,所述高层建筑的顶部设置有环形循环导轨,所述垂直导轨延伸至环形循环导轨处,且二者相接处设置有转向用转盘,转盘连接有动力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循环导轨对应转盘处断开呈独立转移导轨,独立转移导轨设置于转盘表面,转盘转动后独立转移导轨与垂直导轨相接。

进一步的所述救生舱包括轨道车、与轨道车转动连接的平台、伸缩机械臂和舱体,伸缩机械臂设置在平台上,舱体连接于伸缩机械臂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平台上设置有卷扬机和吊索,所述吊索通过卷扬机绕过伸缩机械臂端部连接舱体,所述舱体与伸缩机械臂端部可分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车上设置有动力组件,所述平台与轨道车之间通过转轴连接,且二者之间设置有锁止组件,转轴连接有驱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械臂端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布置的限位导轮,吊索穿过两个限位导轮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舱体内设置有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包括灭火剂,灭火剂连接有喷枪。

进一步的所述舱体内设置有破窗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循环导轨高于高层建筑的顶部,高层建筑顶部设置有用以支撑固定环形循环导轨的支撑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舱体和轨道车存放于环形循环导轨处,在发生险情时,轨道车携舱体可沿环形循环导轨移动并通过转盘将救生舱转移至垂直轨道上移动,快速到达险情处,并且通过伸缩机械臂能够调整舱体的具体位置,达到覆盖整个建筑的窗口;在风力较小时,可使轨道车携舱体沿环形循环导轨移动至险情上方,并通过卷扬机放下舱体,使舱体移动至险情的窗口处,进行施救人员或进行灭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在高层建筑上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盘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救生舱处于垂直导轨上进行救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救生舱处于环形循环导轨上进行救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舱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1、环形循环导轨;12、垂直导轨;2、高层建筑;21、窗口;3、救生舱;4、转盘;5、独立转移导轨;6、支撑桩;7、动力机构;31、轨道车;312、转轴;32、平台;321、卷扬机;3213、吊索;322、伸缩机械臂;3223、限位导轮;33、舱体;331、储存箱;332、喷枪。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全方位楼宇救援装置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智能全方位楼宇救援装置,包括安装在高层建筑2外墙的垂直导轨12,可移动的救生舱3,所述高层建筑2的顶部设置有环形循环导轨11,所述垂直导轨12延伸至环形循环导轨11处,且二者相接处设置有转向用转盘4,转盘4连接有动力机构7。

其中环形循环导轨11在高层建筑2的拐角处采用圆弧过渡。

其中垂直导轨12和环形循环导轨11均采用t型轨,救生舱3可在垂直导轨12或环形循环导轨11上进行移动,且救生舱3到达转盘4处,通过动力机构7使转盘4携带救生舱3转动至与另一导轨相接,以改变救生舱3的行进轨道,在无险情时,救生舱3存放于环形循环导轨11上,即高层建筑2的顶部位置,发生险情时,其沿着环形循环导轨11移动至靠近险情的垂直导轨12处,并通过转盘4转移至垂直导轨12上继续移动,直至到达险情处进行营救。

其中垂直导轨12优选的在每两个单元之间设置一条,以覆盖面更广。

本实施例优选的环形循环导轨11对应转盘4处断开呈独立转移导轨5,独立转移导轨5设置于转盘4表面,转盘4转动后独立转移导轨5与垂直导轨12相接,如图1所示,其中a部分为独立转移导轨5与环形循环导轨11相接,此时救生舱3可在环形循环导轨11移动至独立转移导轨5上,或由独立转移导轨5移动至环形循环导轨11上;其中b部分为独立转移导轨5与垂直导轨12相接,此时救生舱3可在独立转移导轨5移动至垂直导轨12上,或由垂直导轨12移动至独立转移导轨5上;其中c部分为转盘4使独立转移导轨5转动一定角度的状态图;如图2所示,在救生舱3需要更换轨道时,救生舱3首先移动至转盘4上的独立转移导轨5上,而后动力机构7使转盘4转动,同时独立转移导轨5和救生舱3一同转动。

其中优选的环形循环导轨11高于高层建筑2的顶部,高层建筑2顶部设置有用以支撑固定环形循环导轨11的支撑桩6,转盘4连接于支撑桩6上,通过轴连接动力机构7,其中动力机构7优选的采用步进电机和减速箱配合;同时支撑桩6使得环形循环导轨11高出高层建筑2的顶部,即在救生舱3运行时其所产生的噪音对靠近的住户影响减小。

本实施例优选的救生舱3包括轨道车31、与轨道车31转动连接的平台32、伸缩机械臂322和舱体33,伸缩机械臂322设置在平台32上,舱体33连接于伸缩机械臂322的端部。

且所述轨道车31上设置有动力组件,所述平台32与轨道车31之间通过转轴312连接,且二者之间设置有锁止组件,转轴312连接有驱动装置。

其中轨道车31及、动力组件即锁止组件可采用申请人在先申请,申请号为2018106421943的结构,具体为轨道车31包括第一驱动轮组、第二驱动轮组以及带动第一驱动轮组、第二驱动轮组同步转动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为电动,轨道车31上安装有蓄电池,通过动力组件使第一驱动轮组和第二驱动轮组转动,使整个救生舱3沿着垂直导轨12或环形循环导轨11移动,并停留在任意位置,或采用其他现有技术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平台32与轨道车31之间的转动结构也可采用申请号为2018106421943,在轨道车31上设置一驱动装置以驱动平台32的转动,以使得平台32转动至轨道车31的两侧任意一侧,其具体通过在轨道车31上设置减速电机和相互配合的齿轮,通过减速电机的正反转,达到平台32不同方向的转动目的。

在平台32转动至险情一侧时,伸缩机械臂322携舱体33伸出至发生险情的窗口21处进行施救,伸缩机械臂322能够增加施救范围。

本实施例优选的平台32上设置有卷扬机321和吊索3213,所述吊索3213通过卷扬机321绕过伸缩机械臂322端部连接舱体33,所述舱体33与伸缩机械臂322端部可分体连接。

如图3所示,在有风的天气进行救援时,救生舱3移动至垂直导轨12上并通过伸缩机械臂322的伸出进行救援;如图4所示,在无风天气时,可采用救生舱3在环形循环轨道上直接移动至险情的正上方,通过使舱体33与伸缩机械臂322端部分离,此处伸缩机械臂322与舱体33之间可采用电磁铁连接,能够快速释放舱体33,卷扬机321通过吊索3213逐渐将舱体33放下至险情的窗口21处进行救援,能够更加快速精准到达指定位置,整幢高层建筑2无死角救援。

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械臂322端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布置的限位导轮3223,吊索3213穿过两个限位导轮3223之间,两个限位导轮3223之间的缝隙小于吊索3213的直径,即无论伸缩机械臂322处于何种状态,吊索3213始终限制于两个限位导轮3223之间,即由图4所示状态变化至图3所示状态时,吊索3213不会脱落,而是能够处在伸缩机械臂322的端部,以方便在图3状态救援时,电磁铁能够将伸缩机械臂322端部与舱体33之间固定牢固,防止舱体33的晃动;当然舱体33和伸缩机械臂322端部也可采用其他卡扣结构进行有效固定和分体。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舱体33内设置有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包括灭火剂,灭火剂连接有喷枪332,在舱体33内设置有储存箱331,灭火剂存放于储存箱331内,在到达险情处时,室内人员可拿取喷枪332对起火处进行喷射灭火,增加舱体33功能,优选的还可在舱体33内设置摄像头,通过远程操作控制喷枪332对准起火处进行喷射灭火剂灭火。

本实施例优选的在舱体33内设置有破窗机构,其中破窗机构可选择利用喷水系统,即将舱体33内设置喷头,喷头与建筑内灭火水源通过管道连接,远程操作舱体33内的喷头通过高压水冲破玻璃达到破窗功能,还可进行灭火操作。

其中舱体33内留有足够空间供人员逃生搭乘。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多个建筑的所有救援装置(包括转盘4、救生舱3和其他动作部件)集中化管理,设置一控制中心,通过控制中心对所有救援装置进行远程操控,在消防员到达前进行提前快速精准灭火。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