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42796阅读:8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纺织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雨露沤制亚麻是利用好气真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分解果胶使纤维束脱离木质部的沤麻方法。雨露麻的色泽和其他物理性状与好气真菌的种类有关。其所需的最适宜温度为18℃,相对湿度50-60%。雨露沤麻的沤制过程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其特点在于需要较长的沤麻时间,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干茎沤制程度和纤维质量。

雨露沤麻工艺的特点是投资小、无环境污染、可连续机械化作业等使其在欧州已完全取代温水沤麻工艺,其产品特点是强度好。雨露沤麻工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大,如法国等欧州主要种植区,自然条件为海洋性气侯,空气湿润、多毛毛雨天气、气温适宜,雨过既天睛,气温不高、土壤为渗透性土壤。这样的气侯,由于有了雨水和阳光的交替作用,并辅之以翻麻机对亚麻杆的反复翻晾,确保了沤麻均匀、恰到好处。而温水沤麻工艺与雨露麻比,存在污水排放量大以及占用场地大、工人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大和打成麻强度低等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北安及以北地区收麻季节降雨量及雨露麻对温度的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常会出现秋季雨露沤麻质量不稳定的现象,甚至会因降雨不足出现沤麻过程时间过长或不能完成,导致长麻率低,从而导致产品的价格低廉和销售不畅的问题。在现有技术中,沤麻中采用微生物沤制,导致部分微生物残留,对纱线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偶尔也导致肌肤过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解决了沤制过程中产率较低和微生物残留导致的不良影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雨露沤制亚麻:将麻茎铺放至小麦或亚麻地上,沤制至麻茎到银灰色,得到亚麻待用;

s2亚麻预处理:将s1步骤中亚麻经过软麻机的给油后,堆仓养生,然后进行切麻处理,得到干麻待用;

s3纺纱:将s2步骤中干麻与混纺配料配麻得到混纺原料,将混纺原料进行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干麻筒子纱待用;

s4织造:将s3步骤中的干麻筒子纱经过整经、浸泡、浆纱、穿筘、卷纬、织布和验布工序制成干麻织物。

在雨露亚麻的制备过程中,其中雨露沤制亚麻的过程中,沤制亚麻的时期为八月,气温温和且雨水较多,能维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沤制得到的亚麻中长麻率高;纺纱过程中混合棉或纤维制备棉条,制备得到的纱线更柔软;织造过程中添加浸泡的工序,用化学杀菌剂对纺织纱线进行杀菌,使得纱线更加安全,可制作贴身衣物,不易导致过敏。

进一步地,所述s1步骤中麻茎铺放厚度为1-2cm,沤制的时间为八月份。

麻茎的铺放厚度薄,能有效减短沤制时间,基本在10-15天能完成沤制过程;沤制亚麻的时间为八月份,八月份的气温温和,相对湿度都最适宜沤制亚麻。

进一步地,所述s2步骤中给油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油脂80-90%

氢氧化钠10-20%;

所述油脂为煤油或工业茶油。

给油的成分温和,不具有刺激性,易于洗脱。

煤油纯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含有杂质时呈淡黄色。略具臭味。沸程180~310℃(不是绝对的,在生产时常需根据具体情况变动),凝固点:-47℃(-40℃forjeta)。平均分子量在200~250之间。密度0.8g/cm3。熔点-40℃以上。运动黏度40℃为1.0~2.0mm2/s。不溶于水,易溶于醇和其他有机溶剂。易挥发。易燃。挥发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爆炸极限2-3%。燃烧完全,亮度足,火焰稳定,不冒黑烟,不结灯花,无明显异味,对环境污染小。不同用途的煤油,其化学成分不同。同一种煤油因制取方法和产地不同,其理化性质也有差异。

茶油提炼于野生木本油科植物果实中,是世界四大木本植物油之一。中国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实际上优于橄榄油,除了两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油脂特性、营养成分相似外,茶油还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即茶皂甙,或称茶皂素)。茶油原汁的高贵品质,又符合人们崇尚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为当今食用油中的精品。茶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质期长,烟点高耐高温,良好的抗氧化性能,易于消化吸收。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是从新鲜果实中榨取的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四大木本食用油之一。其凭借营养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其他食用油没有的诸多优点被誉为是"东方橄榄油"。2008年到2011年山茶油产量平均年递增量达到7%。至2011年茶油的产量达到了28.8万吨。但只占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份额不到1%。我国山茶油市场尚处在探索的起步阶段。这就意味着山茶油产业要想发展就要加强产业化模式,提高山茶油的生产技术水平,加速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产业的整个布局,加强产业的资源整合利用,保持我国山茶油产业的竞争优势及发展后劲,促使产业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颗粒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碱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和二氧化碳(变质)。naoh是化学实验室其中一种必备的化学品,亦为常见的化工品之一。纯品是无色透明的晶体。密度2.130g/cm3。熔点318.4℃。沸点1390℃。工业品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是白色不透明的晶体。有块状,片状,粒状和棒状等。氢氧化钠在水处理中可作为碱性清洗剂,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醇、乙醚。在高温下对碳钠也有腐蚀作用。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进一步地,所述s2步骤中堆仓养生为在20-25℃的密闭仓库中放置10-12天;所述s2步骤中切麻处理为将堆仓养生的干麻用纤维切断机切至40-60mm的段状。

进一步地,所述s3步骤混纺原料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原料:

干麻40-80%

混纺配料20-60%;

所述混纺配料为棉或再生纤维素纤维。

混纺原料中配比可选择范围较广,纺纱过程中出棉条的速度快,出条质量轻,得到的纤维质量好且工效高,也能侧面看出亚麻的质量好,在较快的出条速度下能承受较大的牵引力。

进一步地,所述混纺原料的制备为将干麻和混纺配料按比例加入抓棉机中混合,分离除去杂质,最终得到混纺原料棉卷。

进一步地,所述s3步骤中梳棉的出条速度为360-400m/min,出条重量为4-6g/m;所述s3步骤中并条为将出条之后得到的棉条再次进行并和,出条速度为120-140m/min,出条重量为4-6g/m;所述粗纱捻系数为55-75;所述细纱捻系数为350-380。

进一步地,所述s4步骤中整经的根数为500-600根,整经速度为180-250m/min;所述浸泡为化学杀菌剂浸泡10-20min。

进一步地,所述化学杀菌剂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过氧乙酸0.1-0.2%

乙醇19.9-29.8%

蒸馏水70-80%。

化学杀菌剂中采用过氧乙酸、乙醇和蒸馏水,其中过氧乙酸的添加量少,对纱线的基本不会产生腐蚀,但已是适宜杀菌的浓度;乙醇也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且挥发性能良好;三种物质配比得到的化学杀菌剂杀菌效果良好,且易挥发无残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雨露亚麻的制备过程中,其中雨露沤制亚麻的过程中,沤制亚麻的时期为八月,气温温和且雨水较多,能维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沤制得到的亚麻中长麻率高;纺纱过程中混合棉或纤维制备棉条,制备得到的纱线更柔软;织造过程中添加浸泡的工序,用化学杀菌剂对纺织纱线进行杀菌,使得纱线更加安全,可制作贴身衣物,不易导致过敏;

2.麻茎的铺放厚度薄,能有效减短沤制时间,基本在10-15天能完成沤制过程;沤制亚麻的时间为八月份,八月份的气温温和,相对湿度都最适宜沤制亚麻;给油的成分温和,不具有刺激性,易于洗脱;

3.混纺原料中配比可选择范围较广,纺纱过程中出棉条的速度快,出条质量轻,得到的纤维质量好且工效高,也能侧面看出亚麻的质量好,在较快的出条速度下能承受较大的牵引力;

4.化学杀菌剂中采用过氧乙酸、乙醇和蒸馏水,其中过氧乙酸的添加量少,对纱线的基本不会产生腐蚀,但已是适宜杀菌的浓度;乙醇也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且挥发性能良好;三种物质配比得到的化学杀菌剂杀菌效果良好,且易挥发无残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

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雨露沤制亚麻:将麻茎铺放至小麦或亚麻地上,沤制至麻茎到银灰色,得到亚麻待用;

s2亚麻预处理:将s1步骤中亚麻经过软麻机的给油后,堆仓养生,然后进行切麻处理,得到干麻待用;

s3纺纱:将s2步骤中干麻与混纺配料配麻得到混纺原料,将混纺原料进行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干麻筒子纱待用;

s4织造:将s3步骤中的干麻筒子纱经过整经、浸泡、浆纱、穿筘、卷纬、织布和验布工序制成干麻织物。

具体地,所述s1步骤中麻茎铺放厚度为1-2cm,沤制的时间为八月份。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给油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油脂80%

氢氧化钠20%;

所述油脂为煤油。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堆仓养生为在20-25℃的密闭仓库中放置10天;所述s2步骤中切麻处理为将堆仓养生的干麻用纤维切断机切至40-60mm的段状。

具体地,所述s3步骤混纺原料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原料:

干麻40%

混纺配料60%;

所述混纺配料为棉。

具体地,所述混纺原料的制备为将干麻和混纺配料按比例加入抓棉机中混合,分离除去杂质,最终得到混纺原料棉卷。

具体地,所述s3步骤中梳棉的出条速度为400m/min,出条重量为6g/m;所述s3步骤中并条为将出条之后得到的棉条再次进行并和,出条速度为140m/min,出条重量为6g/m;所述粗纱捻系数为55-75;所述细纱捻系数为350-380。

具体地,所述s4步骤中整经的根数为600根,整经速度为250m/min;所述浸泡为化学杀菌剂浸泡20min。

具体地,所述化学杀菌剂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过氧乙酸0.2%

乙醇29.8%

蒸馏水70%。

实施例2

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雨露沤制亚麻:将麻茎铺放至小麦或亚麻地上,沤制至麻茎到银灰色,得到亚麻待用;

s2亚麻预处理:将s1步骤中亚麻经过软麻机的给油后,堆仓养生,然后进行切麻处理,得到干麻待用;

s3纺纱:将s2步骤中干麻与混纺配料配麻得到混纺原料,将混纺原料进行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干麻筒子纱待用;

s4织造:将s3步骤中的干麻筒子纱经过整经、浸泡、浆纱、穿筘、卷纬、织布和验布工序制成干麻织物。

具体地,所述s1步骤中麻茎铺放厚度为1-2cm,沤制的时间为八月份。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给油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油脂90%

氢氧化钠10%;

所述油脂为工业茶油。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堆仓养生为在20-25℃的密闭仓库中放置12天;所述s2步骤中切麻处理为将堆仓养生的干麻用纤维切断机切至40-60mm的段状。

具体地,所述s3步骤混纺原料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原料:

干麻80%

混纺配料20%;

所述混纺配料为再生纤维素纤维。

具体地,所述混纺原料的制备为将干麻和混纺配料按比例加入抓棉机中混合,分离除去杂质,最终得到混纺原料棉卷。

具体地,所述s3步骤中梳棉的出条速度为360m/min,出条重量为4g/m;所述s3步骤中并条为将出条之后得到的棉条再次进行并和,出条速度为120m/min,出条重量为4g/m;所述粗纱捻系数为55-75;所述细纱捻系数为350-380。

具体地,所述s4步骤中整经的根数为500根,整经速度为180m/min;所述浸泡为化学杀菌剂浸泡15min。

具体地,所述化学杀菌剂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过氧乙酸0.1%

乙醇24.9%

蒸馏水75%。

实施例3

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雨露沤制亚麻:将麻茎铺放至小麦或亚麻地上,沤制至麻茎到银灰色,得到亚麻待用;

s2亚麻预处理:将s1步骤中亚麻经过软麻机的给油后,堆仓养生,然后进行切麻处理,得到干麻待用;

s3纺纱:将s2步骤中干麻与混纺配料配麻得到混纺原料,将混纺原料进行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干麻筒子纱待用;

s4织造:将s3步骤中的干麻筒子纱经过整经、浸泡、浆纱、穿筘、卷纬、织布和验布工序制成干麻织物。

具体地,所述s1步骤中麻茎铺放厚度为1-2cm,沤制的时间为八月份。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给油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油脂85%

氢氧化钠15%;

所述油脂为工业茶油。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堆仓养生为在20-25℃的密闭仓库中放置11天;所述s2步骤中切麻处理为将堆仓养生的干麻用纤维切断机切至40-60mm的段状。

具体地,所述s3步骤混纺原料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原料:

干麻60%

混纺配料40%;

所述混纺配料为棉。

具体地,所述混纺原料的制备为将干麻和混纺配料按比例加入抓棉机中混合,分离除去杂质,最终得到混纺原料棉卷。

具体地,所述s3步骤中梳棉的出条速度为280m/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s3步骤中并条为将出条之后得到的棉条再次进行并和,出条速度为130m/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粗纱捻系数为55-75;所述细纱捻系数为350-380。

具体地,所述s4步骤中整经的根数为500根,整经速度为200m/min;所述浸泡为化学杀菌剂浸泡15min。

具体地,所述化学杀菌剂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过氧乙酸0.1%

乙醇19.9%

蒸馏水80%。

实施例4

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雨露沤制亚麻:将麻茎铺放至小麦或亚麻地上,沤制至麻茎到银灰色,得到亚麻待用;

s2亚麻预处理:将s1步骤中亚麻经过软麻机的给油后,堆仓养生,然后进行切麻处理,得到干麻待用;

s3纺纱:将s2步骤中干麻与混纺配料配麻得到混纺原料,将混纺原料进行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干麻筒子纱待用;

s4织造:将s3步骤中的干麻筒子纱经过整经、浸泡、浆纱、穿筘、卷纬、织布和验布工序制成干麻织物。

具体地,所述s1步骤中麻茎铺放厚度为1-2cm,沤制的时间为八月份。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给油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油脂85%

氢氧化钠15%;

所述油脂为工业茶油。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堆仓养生为在20-25℃的密闭仓库中放置12天;所述s2步骤中切麻处理为将堆仓养生的干麻用纤维切断机切至40-60mm的段状。

具体地,所述s3步骤混纺原料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原料:

干麻50%

混纺配料50%;

所述混纺配料为棉。

具体地,所述混纺原料的制备为将干麻和混纺配料按比例加入抓棉机中混合,分离除去杂质,最终得到混纺原料棉卷。

具体地,所述s3步骤中梳棉的出条速度为370/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s3步骤中并条为将出条之后得到的棉条再次进行并和,出条速度为130m/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粗纱捻系数为55-75;所述细纱捻系数为350-380。

具体地,所述s4步骤中整经的根数为600根,整经速度为230m/min;所述浸泡为化学杀菌剂浸泡15min。

具体地,所述化学杀菌剂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过氧乙酸0.2%

乙醇25.8%

蒸馏水74%。

实施例5

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雨露沤制亚麻:将麻茎铺放至小麦或亚麻地上,沤制至麻茎到银灰色,得到亚麻待用;

s2亚麻预处理:将s1步骤中亚麻经过软麻机的给油后,堆仓养生,然后进行切麻处理,得到干麻待用;

s3纺纱:将s2步骤中干麻与混纺配料配麻得到混纺原料,将混纺原料进行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干麻筒子纱待用;

s4织造:将s3步骤中的干麻筒子纱经过整经、浆纱、穿筘、卷纬、织布和验布工序制成干麻织物。

具体地,所述s1步骤中麻茎铺放厚度为1-2cm,沤制的时间为八月份。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给油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油脂85%

氢氧化钠15%;

所述油脂为工业茶油。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堆仓养生为在20-25℃的密闭仓库中放置12天;所述s2步骤中切麻处理为将堆仓养生的干麻用纤维切断机切至40-60mm的段状。

具体地,所述s3步骤混纺原料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原料:

干麻50%

混纺配料50%;

所述混纺配料为棉。

具体地,所述混纺原料的制备为将干麻和混纺配料按比例加入抓棉机中混合,分离除去杂质,最终得到混纺原料棉卷。

具体地,所述s3步骤中梳棉的出条速度为370/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s3步骤中并条为将出条之后得到的棉条再次进行并和,出条速度为130m/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粗纱捻系数为55-75;所述细纱捻系数为350-380。

具体地,所述s4步骤中整经的根数为600根,整经速度为230m/min。

实施例6

一种雨露麻纺纱织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雨露沤制亚麻:将麻茎铺放至小麦或亚麻地上,沤制至麻茎到银灰色,得到亚麻待用;

s2亚麻预处理:将s1步骤中亚麻经过软麻机的给油后,堆仓养生,然后进行切麻处理,得到干麻待用;

s3纺纱:将s2步骤中干麻与混纺配料配麻得到混纺原料,将混纺原料进行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得到干麻筒子纱待用;

s4织造:将s3步骤中的干麻筒子纱经过整经、浸泡、浆纱、穿筘、卷纬、织布和验布工序制成干麻织物。

具体地,所述s1步骤中麻茎铺放厚度为3-5cm,沤制的时间为八月份。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给油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油脂85%

氢氧化钠15%;

所述油脂为工业茶油。

具体地,所述s2步骤中堆仓养生为在20-25℃的密闭仓库中放置12天;所述s2步骤中切麻处理为将堆仓养生的干麻用纤维切断机切至40-60mm的段状。

具体地,所述s3步骤混纺原料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原料:

干麻50%

混纺配料50%;

所述混纺配料为棉。

具体地,所述混纺原料的制备为将干麻和混纺配料按比例加入抓棉机中混合,分离除去杂质,最终得到混纺原料棉卷。

具体地,所述s3步骤中梳棉的出条速度为370/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s3步骤中并条为将出条之后得到的棉条再次进行并和,出条速度为130m/min,出条重量为5g/m;所述粗纱捻系数为55-75;所述细纱捻系数为350-380。

具体地,所述s4步骤中整经的根数为600根,整经速度为230m/min;所述浸泡为化学杀菌剂浸泡15min。

具体地,所述化学杀菌剂包括按照重量百分比计的如下组分:

过氧乙酸0.2%

乙醇25.8%

蒸馏水74%。

实施例1-实施例6中实施例1-实施例4为本发明所限定的技术参数制备得到的纺织品,实施例5中未采用化学杀菌剂浸泡,实施例6中雨露沤制的麻茎厚度更大。实施例1-实施例6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实施例6的实验结果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5的长麻平均长度明显高于实施例6。实施例5中未进行浸泡,柔软度以及对肌肤的刺激性更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