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硒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98132发布日期:2018-08-19 01:52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硒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硒(se)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非金属元素之一,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抗病毒作用、免疫功能和抗癌作用等广泛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但硒在人体的营养剂量和毒性剂量间的范围特别窄,很难进行有效的使用,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热衷于研发一种安全且高效的硒制品。硒作为一种重要半导体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单向导电性、较高的光导性、较大的热电效应和压电效应等特性,因此被普遍应用于生产压力传感器、太阳能电池、静电复印设备、照相曝光计等光电子领域[7]。硒在自然界中大致可以分为有机硒和无机硒两种形态,两种形态均可被生物体所吸收利用,然而有机硒吸收慢,无机硒则安全性差。近代研究中,人们发现了纳米硒。相较于其它形态的硒,高安全性和高生物活性是纳米硒的显著特点。因其在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探索一种安全、简单的制备方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制备纳米硒的主要方法有表面活性剂法、固相法、溶胶法等。

纳米硒可用于制备含硒纤维,而含硒纤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生物体补硒、光电子等领域。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亲水性聚合物,化学性质稳定,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海藻酸钠(sa)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聚合物,在水中溶解后可以形成粘稠状的液体,构成有很好的乳化、悬浮和稳定作用的微环境。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的水溶液混合能够制备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因此,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三者进行有效复合,可以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纳米纤维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且吸附性强的纳米硒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并且其制备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适于推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方面,提供一种纳米硒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首先采用海藻酸钠为模板剂,在水浴中用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还原亚硒酸制得纳米硒;然后将纳米硒分散到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得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pva/sa/se)复合纤维,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纳米硒:在抗坏血酸溶液中滴加海藻酸钠溶液后混匀,再加入亚硒酸溶液,混匀后加热至40~70℃,优选60℃,反应30~60min,优选30min,反应结束后,洗涤,制得纳米硒;

(2)制备纺丝液:将聚乙烯醇溶液和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均匀,再将步骤(1)制得的纳米硒加入其中,然后在室温下搅拌至均匀后静置脱泡,制得纺丝液;

(3)制备复合纤维:用静电纺丝机处理步骤(2)制得的纺丝液,制得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复合纤维。

优选地,在步骤(1)中,抗坏血酸与亚硒酸的摩尔比为4:1,每1mol抗坏血酸中滴加1~500μg海藻酸钠。

优选地,在步骤(1)中,所述洗涤的过程为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多次洗涤。

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纺丝液中纳米硒的质量为水的质量的5%~15%,更有选10%。

优选地,在步骤(2)中,聚乙烯醇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1~4:1。

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静电纺丝机的工作参数为:接受距离为15~20cm,流速为0.01~0.1mm/min,电压为20~25kv;更优选地,接受距离为17cm,流速为0.05mm/min,电压为22kv。

另一方面,还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复合纤维。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用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海藻酸钠为模板剂,利用低温水浴快速制备纳米硒,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适于推广等优点;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简单有效地制备纳米纤维,制得的纳米纤维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且吸附性强;此外,含硒纤维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体补硒、光电子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面活性剂海藻酸钠的量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图2是反应时间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图3是反应温度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

图4是纳米硒复合纤维的扫描电镜图;

图5是纳米硒复合纤维的x射线衍射图;

图6是纳米硒复合纤维的红外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本发明所用的仪器及药品均为实验室中常用的,其中二氧化硒(ar,上海晶纯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抗坏血酸(ar,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海藻酸钠(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乙烯醇(g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实施例1

(1)制备纳米硒:

准确称取5.548g二氧化硒粉末溶于去离子水中,并定容至500ml,得到浓度0.1mol/l的亚硒酸溶液;称取8.800g抗坏血酸以去离子水定容至500ml,配制浓度为0.1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称取0.100g海藻酸钠,用去离子水溶解后常温下磁力搅拌30min,定容至200ml,得到浓度为0.5g/l的海藻酸钠溶液。

吸取20ml0.1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注入烧杯中,滴加1.0ml0.5g/l(即500μg)的表面活性剂海藻酸钠溶液后摇匀,再加入5ml0.1mol/l的亚硒酸溶液,溶液由无色立刻变为红色,摇匀,置于6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30min,利用抗坏血酸还原亚硒酸,表面活性剂海藻酸钠分散在溶液中作为模板剂,反应结束后,将产物经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多次清洗,制得纳米硒。

(2)制备纺丝液:

称取1.0g聚乙烯醇(pva)加入有10ml去离子水的烧杯中,加热到90℃,机械搅拌至完全溶解,配制成均匀的溶液;称取0.5g的海藻酸钠(sa)加入含有10ml去离子水的烧杯中,室温下搅拌至完全溶解,配制成均匀的海藻酸钠溶液。

将10mlpva和10mlsa溶液混合,室温下搅拌至混合均匀,再将上述制得的纳米硒加入该溶液中,配制成纳米硒质量比(相对于水的质量比)10%的溶液,在室温下搅拌至均匀后静置脱泡,制得纺丝液。

(3)制备复合纤维:

用静电纺丝机处理所制得的纺丝液,具体步骤为使用容量为20ml的注射器,定量抽取配置好的纺丝液,将金属针头和注射器连接并固定,高压电源的正极和金属针头连接,负极和接收装置相连,用置于针头前方的接地铝箔收集纤维,铝箔与针头间的距离为17cm,静电纺丝机的推注速率为0.05mm/min,电压为22kv。

实施例2-4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分别滴加0.5、1.5、2.0ml0.5g/l的表面活性剂海藻酸钠溶液配制纳米硒。

实施例5-6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在60℃恒温水浴锅中分别加热45、60min,配制纳米硒。

实施例7-9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分别在40、50、7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30min,配制纳米硒。

实施例10-11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制得纺丝液中纳米硒质量比(相对于水的质量比)分别为5%、15%。

对比例1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滴加0ml0.5g/l的表面活性剂海藻酸钠溶液配制纳米硒。

对比例2-3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分别在6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15、75min,配制纳米硒。

对比例4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纳米硒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在8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30min,配制纳米硒。

对比例5-6

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复合纤维,区别仅在于:制得纺丝液中纳米硒质量比(相对于水的质量比)分别为0%和20%。

实施例12

表征测试:将以上实施例1-9和对比例1-4制备的纳米硒经过反复超声清洗后进行粒径分析检测,其中实施例1-4和对比例1为表面活性剂海藻酸钠的量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实施例1、5-6和对比例2-3为反应时间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实施例1、7-9和对比例4为反应温度对纳米硒的粒径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实施例1和对比例5-6所制备的纳米硒复合纤维的形貌,结果如图4所示;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实施例1和对比例5-6所制备的复合纤维中硒的添加情况,结果如图5所示;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5所制备的复合纤维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在对比例1中,没有添加模板剂海藻酸钠,加入亚硒酸后溶液变红,但是产物很不稳定,红色很快消失;在实施例2中,添加0.5ml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分散在溶液中作为模板剂控制了粒子的生长,此时产物为红色溶液,在制备过程中,模板剂海藻酸钠中的活性基团与反应物的分子之间相互接触和碰撞,从而减缓反应速度,有利于获得较小粒径的硒,纳米粒子的粒度如图1(a)所示,纳米硒的平均粒径为1.347nm,所占比例最多的在1nm左右;在实施例1中,添加1.0ml海藻酸钠溶液,纳米硒粒子的粒度如图1(b)所示,纳米硒粒子的粒径有所增大,平均粒径为4.021nm,可以看出纳米粒子大小较为均匀,大部分集中在4nm左右,原因是模板剂浓度增大后,模板剂对于溶液中初始形成的硒的吸附包裹作用增强,新生的硒被迫在原有的硒表面沉积;在实施例3中,添加1.5ml海藻酸钠溶液,纳米硒粒子的粒度如图1(c)所示,平均粒径为4.276nm,纳米粒子也较为均匀,大部分集中在4nm左右,与添加1.0ml海藻酸钠时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在实施例4中,添加2.0ml海藻酸钠溶液,纳米硒粒子的粒度如图1(d)所示,平均粒径为10.295nm,10nm左右的粒子所占比例较大,也可以看出较之前的添加量,制备的纳米硒粒子粒度有明显的增加,这是由于海藻酸钠浓度增大导致溶液粘度的增大,并且出现凝胶结构。

在对比例2中,反应时间为15min时,纳米粒子的粒度如图2(a)所示,平均粒径为0.686nm,可以看出制备的纳米硒粒度极小,而且分布不均匀,产物很不稳定;在实施例1中,反应时间为30min时,纳米粒子的粒度如图2(b)所示,平均粒径为4.336nm,相较于15min此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硒粒子粒径较大,且分布更为均匀;在实施例5中,反应时间为45min时,纳米粒子的粒度如图2(c)所示,平均粒径为4.257nm,分布也较为均匀;在实施例6中,反应时间为60min时,此时反应产物由红色变为红褐色,纳米粒子的粒度如图2(d)所示,平均粒径为4.658nm;在对比例3中,反应时间为75min时,此时产物的颜色为深褐色,纳米粒子的粒度如图2(e)所示,平均粒径为12.275nm,粒度明显增大,这是因为纳米硒的表面能高,反应时间延长后,彼此相邻并且取向一致的粒子之间容易相互吸附。

从图3可以看出,40℃下得到的纳米硒粒子平均粒径为2.499nm(图3(a)),50℃时为2.414.nm(图3(b)),60℃时为2.085nm(图3(c)),70℃时为3.936nm(图3(d)),这几个温度下制得的粒子粒径相近,而60℃时粒径分布最均匀,80℃时,纳米硒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3.463nm(图3(e)),有明显的增加,温度较低时产生的纳米硒粒子大小较为均匀并且不容易团聚;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深,由红色变为红褐色,再变成深褐色,这是因为高温下,反应速率变快,分子的热运动破坏了原分子之间较为均匀的静电引力,诱导了硒的不规则定向生长,使其发生了团聚。

由图4(a)可见,在对比例5中,不添加纳米硒的情况下,纯的pva/sa纤维粗细均匀,直径在2μm左右;当添加硒的质量分数10%时,得到的pva/sa/se共混纤维如图4(b)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图4(a)相比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纤维变细,开始出现了珠状的纤维,粗细较为均匀;当添加硒的质量分数20%时,如图4(c)所示,纤维变地非常细,越来越不规则,出现了很多的珠状纤维,粗细不均匀。纤维的直径随着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硒的加入使纺丝液浓度、粘度还有表面张力和电荷密度都发生了变化。

从图5可以看出,与纯的pva/sa纤维相比,加入硒之后衍射峰出现了变化,衍射数据与jcpds卡上硒(no:38-0768)的数据相符,由此可以判断纳米硒成功地添加到了共混纤维中。

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添加10%硒(图6b)和没有添加纳米硒(图6a)相比,红外峰型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没有新的化学键形成,硒和海藻酸钠、聚乙烯醇之间只是物理混合,并没有破坏分子的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