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流纺多组分20支纱线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56604发布日期:2019-01-29 17:26阅读:16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流纺多组分20支纱线生产方法,作为棉、涤、粘胶三种原料组成气流纺20支纱线的生产方法,属于气流纺纺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今气流纺市场多以纯棉纱居多,粘胶品种、涤棉、粘棉等两种纤维品种混纺的次之。主要是以传统的工艺和国产设备为基础纺纱。

现有技术中,cn201210304951.9公开了一种竹笋壳纤维与苎麻纤维气流纺混纺纱及其生产方法,采用竹笋壳纤维与苎麻纤维为原料,通过清花混合、梳棉、两道并条、气流纺纱五个工艺步骤完成其生产方法,竹笋壳纤维与苎麻纤维的混纺比例是35:65,支数4.5s–14s;根据两种纤维的性能而设计新的工艺流程,使成纱揉合了两种纤维的优良性能:吸湿、透气、抑菌、防霉、抗紫外线、无静电等。

现有技术中,cn201010506883.5公开了一种竹原纤维与棉型纤维混纺纱的制造工艺,通过环锭纺工艺或气流纺工艺来制成本发明的竹原纤维和棉型纤维混纺成纱,环锭纺工艺步骤包括:软化、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气流纺工艺步骤包括软化、清花、梳棉、并条、气流纺纱;本发明的制造工艺易于掌握,可降低制造成本,可以制作各种竹纤维面料,为纺织领域增加一种天然环保、保健舒适的产品。

上述方法仍然是低支的两种纤维混纺;其方法用到棉、涤、粘胶三种纤维20支纱线的气流纺中,并不适用。

公司气流纺技术人员研究探索新工艺,经多次试验,成功研发以棉、粘胶、涤种三组分为原料,生产气流纺棉、功性能涤、粘胶三种纤维混合20支纱的新生产工艺,填补了目前气流纺行业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在现有气流纺纺纱单一原料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原料配比和工艺参数,合理选配原料,优化各工序工艺参数,达到各组分混合均匀、混比科学合理,最终形成本发明多种原料进行气流纺纺纱工艺技术方法。

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流纺多组分20支纱线生产方法,采用的原料组分包括棉纤维、涤纤维和粘胶纤维。

所述棉纤维、涤纤维和粘胶纤维,质量配比为9:6:5。

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并条步骤;

所述的并条:并条喂入干定量39.5-40g/m;控制棉生条干定量5.9-6g/m、涤生条干定量5.9-6g/m、粘胶生条干定量4.9-5g/m;

所述的并条包括头道并合、二道并合、三道并合;

所述的头道并合:7根生条并合,总牵伸倍数:6.9;

所述的二道并合:6根并合,总牵伸倍数:6.5;

所述的三道并合:6根并合,总牵伸倍数:6.0,后区牵伸倍数为1.3倍。

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抓棉、开棉步骤;

所述的抓棉:打手速度880-920r/min,抓棉打手间歇下降动程3.3-3.6mm,小车回转速度24-26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抓棉纤维时为4.4-4.6mm,抓粘胶纤维时为2.8-3.2mm,抓涤纤维时为0.8-1.2mm。

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抓棉、开棉步骤;所述的开棉:开棉机打手速度控制在600r/min左右,尘棒隔距:进口采用11-13mm,中间采用7-9mm,出口采用5-7mm。

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抓棉、开棉步骤;所述的开棉:打手与给棉罗拉的隔距:棉纤维采用37-39mm,涤纤维和粘胶纤维均采用6.5-7.5mm。

所述的生产方法包括抓棉、开棉步骤;所述的开棉:打手与尘棒的隔距:进口采用17-19mm,出口采用18-22mm。

所述的生产方法还包括梳棉步骤;

所述的梳棉:纺棉纤维的刺辊速度920-928r/min、纺涤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刺辊速度745-749r/min;纺棉纤维的盖板速度272-274r/min,纺涤纤维和粘胶纤维的盖板速度均为200-202r/min;给棉板-刺辊隔距:棉纤维采用0.25-0.35mm,涤纤维和粘胶纤维均采用0.7-0.9mm。

所述的生产方法还包括梳棉步骤;

所述的梳棉:锡林速度352-355r/min;刺辊-锡林隔距为0.18-0.22mm,锡林-道夫隔距0.10-0.14mm。

所述的生产方法还包括梳棉步骤;

所述的梳棉:盖板-锡林之间隔距,进口-岀囗分四个档,具体如下:

纺棉纤维时,分别为0.225-0.25mm,0.220-0.225mm,0.220-0.225mm,0.25-0.3mm;

纺涤纤维时,分别为0.35-0.4mm,0.3-0.35mm,0.3-0.35mm,0.3-0.4mm;

纺粘胶纤维时,分别为0.3-0.4mm,0.3-0.35mm,0.3-0.35mm,0.25-0.4mm。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棉纤维、涤纤维、粘胶纤维混纺20s纱线:条干均匀度可达12.0cv%;粗细节均较少:千米细节(-50%)为0个,千米粗节(+50%)为4个,千米棉节(+200%)为3个。

(2)本发明棉纤维、涤纤维、粘胶纤维混纺20s纱线:纱线平均强力可达351cn,强力cv值为8.3%,捻度为830捻/米,捻系数为141,3mm毛羽为5.58根/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气流纺多组分20支纱线生产方法

步骤1、原料选择

(1)选用的粘胶纤维原料:干断强力24.6cn/tex,干断伸长率26%,纤度1.31d,平均长度31.1mm,超长率0.2%,疵点0.5mg/100g,回潮率12.4%。具体如下表所示:

(2)选用的涤纤维原料:为功能性涤纤维,干断强力59.9cn/tex,干断伸长率21.0%,纤度1.56d,平均长度38mm,超长率0.5%,疵点0.6mg/100g,回潮率0.4%。具体如下表所示:

(3)选用的棉纤维原料:等级329,马克隆值4.22,整齐度83.1%,上半部平均28.9mm,短纤维(16.5mm以下长度纤维)的占比为17.6%,强度29克/tex,纺稳参数135。具体如下表所示:

上述三种原料的配比为:棉纤维45%、功能性涤纤维30%、粘胶纤维25%。

所述功能性涤纤维购自美国优富再生涤纶纤维。

步骤2、开清工序

(1)抓棉

采用fa002a圆盘抓棉机进行抓棉,打手速度900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抓棉纤维时为4.5mm,抓粘胶纤维时为3mm,抓涤纤维时为1mm;抓棉打手间歇下降动程3.5mm,小车回转速度25r/min。

(2)开棉

本流程共有七个开清点,纺涤、粘时采用六个开清点,

fa035混开棉机后面的豪猪打手直接跳过到fa022多仓混棉机。开棉机打手速度控制在600r/min左右,尘棒隔距:进口12mm,中间8mm,出口6mm,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纺涤纤维、粘胶纤维时为了少落,进口-出口可降小1-2档不等。

打手与给棉罗拉的隔距:棉纤维采用38mm,涤纤维和粘胶纤维采用7mm。

打手与尘棒的隔距:进口采用18mm,出口20mm,纺涤纤维、粘胶纤维时放到最大。圢手与剥棉刀隔距采用2mm。

步骤3、梳棉

采用fa224梳棉机进行梳棉。

采用了高速,大定量的创新工艺;具体如下:

1)纺涤纤维、粘胶纤维时,原料膨松少杂,抱合力差,有静电。采用大隔距,中低速度,适当牵伸,少落花,强转移。

纺棉纤维的刺辊速度925r/min、纺涤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刺辊速度748r/min;

锡林速度354r/min;

纺棉纤维的盖板速度273r/min、纺涤纤维和粘胶纤维的盖板速度201r/min。

给棉板-刺辊隔距:棉纤维0.3mm,涤纤维和粘胶纤维均为0.8mm;

刺辊-锡林隔距:0.2mm,锡林-道夫隔距0.12mm。

盖板-锡林之间隔距(进口-岀囗四个档):

纺棉纤维时,分别为0.25mm,0.225mm,0.225mm,0.25mm,

纺涤纤维和粘胶纤维时,分别为0.4mm,0.35mm,0.35mm,0.4mm;

纺粘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最后一档可控制到0.25mm。

步骤4、并条

设计并条喂入干定量39.53g/m;

控制棉生条干定量5.93g/m、涤生条干定量5.93g/m、粘胶生条干定量4.94g/m。

为改善气流纺成纱质量,并条多道并合,包括头道并合、二道并合和三道并合;

在定量上,头道设计大于末道,优化各道定量;采取头道、二道并条设备fa306并条机、三道并条设备为rsb-d22立达并条机;

头道并合:头道用3根棉生条、2根涤条、2根粘胶条并合,共7根生条并合。头道定量5.72g/m,总牵伸倍数:6.9,牵伸对牙齿数:48/50齿,罗拉隔距为两档,分别为:5mm、15mm。

二道并合:二道定量为5.28g/m,6根生条并合,总牵伸倍数:6.5,牵伸对牙齿数:46/52齿。

三道并合:三道定量为5.28g/m,出条速度550m/分,6根生条并合,总牵伸倍数:6.0,牵伸对牙齿数:50/50齿;罗拉隔距为两档,分别为:38mm、42mm;后区牵伸倍数为1.3倍。

步骤5、气流纺

采用bd416气流纺机,优化气流纺工艺参数:纺杯速度85000rpm、分梳辊8700rpm、捻度980t/m,纱线号数为29.36tex,棉条号数为5280tex,工艺负压4400pa,排杂负压1100pa,采用的纺杯直径34mm,采用的分梳辊型号ok40,采用的阻捻头型号r4ks5。

实施例1获得的纱线质量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由上表可见,本发明得到的棉纤维、涤纤维、粘胶纤维混纺20s纱线:条干均匀度12.0cv%,千米细节(-50%)为0个,千米粗节(+50%)为4个,千米棉节(+200%)为3个,平均强力351cn,强力cv值为8.3%,捻度为830捻/米,捻系数为141,3mm毛羽为5.58根/米。

除特殊说明的外,本发明所述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所述的比值均为质量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