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7010发布日期:2019-02-12 21:10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牵伸(draft)装置以及纺织机。



背景技术:

牵伸装置具备多个罗拉对,各罗拉对分别具有底罗拉和顶罗拉。有时在多个罗拉对中的一对底罗拉和顶罗拉分别架设有龙带。其中,例如借助固定于在基座设置的支承部的张力施加部件,对架设于底罗拉的龙带施加张力。这样的牵伸装置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3-067896号公报。

在上述的牵伸装置中,例如在启动时纱条卷绕于底罗拉(例如,在沿着纱条的行进路径的方向上配置于最下游侧的前部底罗拉、或者架设有龙带的中间底罗拉),从而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力以使其欲离开支承部,结果是,存在支承部破损的担忧。若支承部破损,则在更换支承部时需要大量的工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而使张力施加部件欲离开支承部时抑制支承部破损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具备这种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的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具备张力施加部件、支承部、环状部件以及螺栓。张力施加部件对牵伸装置所具备的龙带施加张力。支承部对张力施加部件进行支承。环状部件配置于在张力施加部件的安装面形成的第一螺栓孔中的安装面侧的开口部。螺栓在头部配置于环状部件上,且轴部插通于环状部件、第一螺栓孔、以及在支承部形成的第二螺栓孔的状态下,紧固于支承部。在从螺栓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头部的外缘位于环状部件的内缘的外侧、且位于环状部件的外缘的内侧。另外,在从螺栓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头部的外缘位于第一螺栓孔的外缘之上或者内侧。并且,在从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环状部件的外缘位于第一螺栓孔的外缘的外侧。

在该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中,在从螺栓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头部的外缘位于环状部件的外缘的内侧。另外,环状部件的外缘位于第一螺栓孔的外缘的外侧。由此,张力施加部件被可靠地固定于支承部。另外,在从螺栓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头部的外缘位于第一螺栓孔的外缘之上或者内侧。由此,若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力,使张力施加部件离开从支承部,则环状部件保持螺栓在支承部中被紧固的状态不变地破损,而使得头部从张力施加部件的第一螺栓孔拔出,从而张力施加部件脱离支承部。由此,根据该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以使张力施加部件离开支承部时抑制支承部破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从上述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头部的上述外缘位于上述环状部件的内缘的外侧。据此,能够可靠地固定张力施加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中,也可以构成为环状部件的强度比螺栓的强度低。据此,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预时间张力施加部件离开支承部时,抑制螺栓破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中,也可以构成为环状部件由树脂形成。据此,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使张力施加部件离开支承部时,使环状部件适当地破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从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头部的外缘位于第二螺栓孔的外缘的外侧。据此,能够在部件的组装结构中可靠地进行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中,也可以构成为安装面是形成于张力施加部件的凹部的底面。据此,能够抑制螺栓的头部从张力施加部件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中,也可以构成为环状部件具有配置在第一螺栓孔内的主体部和配置于安装面的凸缘部。据此,能够使环状部件和螺栓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还可以具备设置于螺栓且对环状部件从螺栓的脱落进行限制的限位器。由此,例如能够在维护时将螺栓取下时防止环状部件从螺栓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牵伸装置具备:上述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多个罗拉对,它们分别具有底罗拉和顶罗拉;以及龙带,其架设于多个罗拉对中的一个底罗拉与张力施加部件,并被张力施加部件施加张力。

在该牵伸装置中,利用上述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抑制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使张力施加部件离开支承部时的支承部的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纺织机具备:上述的牵伸装置;空气纺织装置,其对由牵伸装置形成了牵伸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以及卷取装置,其对由空气纺织装置生成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

在该纺织机中,利用上述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抑制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使张力施加部件离开支承部时的支承部的破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以使张力施加部件离开支承部时抑制支承部破损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具备这种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的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织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牵伸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包括图4所示的环状部件在内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对张力施加部件作用有力而使张力施加部件欲离开支承部时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纺织机1具备多个纺织单元2、接纱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框4、以及第二端框5。多个纺织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织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纱线Y卷绕成卷装P。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因某些理由而导致纱线Y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织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某个纺织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将新的纱管B供给至该纺织单元2。

在第一端框4收容有对在纺织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和纱线屑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框5收容有:对朝向纺织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进行调整并向纺织机1的各部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织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框5设置有机台控制装置51、显示画面52、以及输入键53。机台控制装置51集中对纺织机1的各部进行管理和控制。显示画面52能够显示与纺织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状态有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53来进行适当的操作,从而能够进行纺织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织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织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针对每规定量的纺织单元2而设置,并控制纺织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空气纺织装置7通过回旋空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11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吸收纱线Y的松弛。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卷取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而形成卷装P。

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进行监视,并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织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对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或者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而由单元控制器10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在纺织单元2中将纱线Y切断。

更加详细地对上述的牵伸装置6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6在纱条S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罗拉对61、中后罗拉对62、中罗拉对63、以及前罗拉对64。多个罗拉对61、62、63、64对从筒罐(省略图示)供给来的纱条S做牵伸而使纱条S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行进,并将纤维束F供给至空气纺织装置7。以下,将沿着纱条S的行进路径的方向上的上游侧简称为“上游侧”,将该方向上的下游侧简称为“下游侧”。

后罗拉对61具有以隔着纱条S的行进路径的方式相互对置的后底罗拉61a和后顶罗拉61b。中后罗拉对62具有以隔着纱条S的行进路径的方式相互对置的中后底罗拉62a和中后顶罗拉62b。中罗拉对63具有以隔着纱条S的行进路径的方式相互对置的中底罗拉63a和中顶罗拉63b。前罗拉对64具有以隔着纱条S的行进路径的方式相互对置的前底罗拉64a和前顶罗拉64b。

在中底罗拉63a与前底罗拉64a之间配置有张力施加部件80。在中底罗拉63a以及张力施加部件80架设有龙带65。张力施加部件80对龙带65施加张力。在中顶罗拉63b与前顶罗拉64b之间配置有张力施加部件66。在中顶罗拉63b以及张力施加部件66架设有龙带67。张力施加部件66对龙带67施加张力。

各底罗拉61a、62a、63a、64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基座70。张力施加部件80安装于基座70。后底罗拉61a和中后底罗拉62a被设置于各纺织单元2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中底罗拉63a和前底罗拉64a被设置于第二端框5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各底罗拉61a、62a、63a、64a以越靠下游侧就越快的方式以相互不同的旋转速度被驱动旋转。各顶罗拉61b、62b、63b、64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摇架68。张力施加部件66安装于摇架68。各顶罗拉61b、62b、63b、64b以规定压力与各底罗拉61a、62a、63a、64a接触从而进行从动旋转。

摇架68能够在使各顶罗拉61b、62b、63b、64b与各底罗拉61a、62a、63a、64a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使各顶罗拉61b、62b、63b、64b离开各底罗拉61a、62a、63a、64a的离开位置之间,相对于基座70转动。摇架68将相邻的一对纺织单元2所分别具备的牵伸装置6的各顶罗拉61b、62b、63b、64b支承为能够旋转。

更加详细地对用于将上述张力施加部件80安装于基座70(具体而言,作为基座70的一部分而与基座70一体形成的支承部71)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图4所示,张力施加部件80是沿着中底罗拉63a的轴向延伸的棒状的部件。张力施加部件80共用地设置于相邻的一对纺织单元2所分别具备的牵伸装置6,并在两方的端部80a安装于基座70。张力施加部件80和基座70分别由金属形成。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虽然应用于张力施加部件80的各端部80a,但均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应用于一方的端部80a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进行说明。

在基座70设置有对张力施加部件80的端部80a进行支承的支承部71。张力施加部件80的端部80a配置在支承面71a上。在张力施加部件80的端部80a中的与支承部7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凹部81。在凹部81的底面(安装面)81a形成有第一螺栓孔82。在支承部71的支承面71a,以与第一螺栓孔82连通的方式形成有第二螺栓孔72。

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具备螺栓91、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环状部件94、限位器95、以及螺母96。螺栓91具有头部91a和轴部91b,并由金属一体形成。轴部91b包括颈部91c和外螺纹部91d。头部91a的外径比外螺纹部91d的外径大,且比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内径小。外螺纹部91d的外径比设置在头部91与外螺纹部91d之间的颈部91c的外径大。此外,这里所说的“螺栓”是形成有螺纹牙的紧固部件。

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环状部件94以及限位器95从螺栓91的头部91a侧依次嵌合于螺栓91的颈部91c。弹簧垫圈92的内径比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的外径大,且比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小。弹簧垫圈92的外径比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大。平垫圈93的内径比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的外径大,且比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小。平垫圈93的外径比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大。弹簧垫圈92以及平垫圈93分别由金属形成。

如图5所示,环状部件94具有主体部94a和凸缘部94b,并且由树脂一体形成。主体部94a的外径分别比弹簧垫圈92的外径和平垫圈93的外径大。在主体部94a形成有插通孔94c。插通孔94c的内径比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的外径大,且比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小。插通孔94c中的与平垫圈9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94d被扩径。凸缘部94b设置于主体部94a中的靠平垫圈93侧的端部。凸缘部94b的外径分别比螺栓91的头部91a、弹簧垫圈92的外径、平垫圈93的外径、以及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内径大。在凸缘部94b中的与平垫圈93相反一侧的表面,沿着主体部94a形成有环状的槽94e。槽94e的直径与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内径大致相同。

环状部件94的强度比螺栓91的强度低。环状部件94的强度,相当于在沿着螺栓91的轴线方向从支承部71侧朝向环状部件94中的配置于安装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81的底面81a)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94b)作用有力时,该部分破损的时刻下的力的大小。螺栓91的强度,相当于在沿着螺栓91的轴线方向从支承部71侧朝向螺栓91的头部91a作用有力时,螺栓91的螺纹部破损的时刻下的力的大小。环状部件94例如具有不足100N/mm2的拉伸强度和不足100N/mm2的弯曲强度。螺栓91例如具有1000N/mm2以上的拉伸强度和1000N/mm2以上的弯曲强度。这样,优选与螺栓91的强度相比,环状部件94的强度非常低,并与螺栓91的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值,但强度的数值并不限定于该例,强度差也不限定于该例。

限位器95具有主体部95a和凸缘部95b,并由金属一体形成。主体部95a的外径比环状部件94的插通孔94c的内径稍小。在主体部95a形成有插通孔95c。在插通孔95c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95d。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能够与内螺纹部95d螺纹配合。凸缘部95b设置于主体部95a中的和平垫圈93相反一侧的端部。凸缘部95b的外径比环状部件94的插通孔94c的端部94d的内径稍小。

如图4所示,螺母96以使中心线和第二螺栓孔72一致的方式,配置于支承部71。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能够与螺母96的内螺纹部96a螺纹配合。螺母96由金属形成。

在将张力施加部件80安装于支承部71前,向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以及环状部件94插通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而将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以及环状部件94嵌合于螺栓91的颈部91c。之后,将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与限位器95螺纹配合,使限位器95向螺栓91的头部91a侧移动,从而将限位器95嵌合于螺栓91的颈部91c。限位器95限制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以及环状部件94从螺栓91脱落。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张力施加部件80的端部80a配置在支承部71的支承面71a之上的状态下,环状部件94的主体部94a配置在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内,环状部件94的凸缘部94b配置于张力施加部件80的凹部81的底面81a。即,环状部件94配置于第一螺栓孔82的靠底面81a侧的开口部82a。限位器95的主体部95a配置在环状部件94的插通孔94c内,限位器95的凸缘部95b配置在环状部件94的插通孔94c的端部94d内。平垫圈93配置在环状部件94的凸缘部94b之上,弹簧垫圈92配置在平垫圈93之上。

当经由弹簧垫圈92和平垫圈93而在环状部件94的凸缘部94b之上配置有螺栓91的头部91a,且在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环状部件94、限位器95、第一螺栓孔82、以及第二螺栓孔72插通有螺栓91的轴部91b的状态下,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与螺母96的内螺纹部96a螺纹配合。即,在该状态下,螺栓91在支承部71处被紧固。由此,张力施加部件80的端部80a安装于支承部7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中,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比环状部件94的插通孔94c的内径大,且比环状部件94的凸缘部94b的外径小,环状部件94的凸缘部94b的外径比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内径大。由此,张力施加部件80可靠地固定于支承部71。另外,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比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内径小。由此,如图6所示,若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使张力施加部件80欲离开支承部71,则环状部件94的凸缘部94b保持螺栓91在支承部71中被紧固着的状态地沿着槽94e破损(参照图5),而使得螺栓91的头部91a从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拔出,从而张力施加部件80脱离支承部71。由此,根据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欲使张力施加部件80离开支承部71时,抑制支承部71破损。

在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中,环状部件94的强度比螺栓91的强度低。由此,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欲使张力施加部件80离开从支承部71时抑制螺栓91破损。

在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中,环状部件94由树脂形成。由此,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欲使张力施加部件80离开支承部71时,使环状部件94适当地破损。

在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中,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比支承部71的第二螺栓孔72的内径大。由此,能够在部件的组装结构中可靠地进行固定。

在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中,在张力施加部件80中的凹部81的底面81a形成有第一螺栓孔82。由此,能够抑制螺栓91的头部91a从张力施加部件80突出。

在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中,环状部件94具有配置在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内的主体部94a、和配置于凹部81的底面81a的凸缘部94b。由此,能够使环状部件94以及螺栓91稳定。

在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中,对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以及环状部件94从螺栓91脱落进行限制的限位器95设置于螺栓91。由此,例如在维护时将螺栓91取下时,能够防止弹簧垫圈92、平垫圈93以及环状部件94离开螺栓91脱落。

在牵伸装置6和纺织机1中,借助上述的张力施加部件安装构造100,抑制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张力施加部件80从支承部71时的支承部71的破损。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从螺栓91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缘位于环状部件94的内缘(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通孔94c的外缘)的外侧,且位于环状部件94的外缘(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缘部94b的外缘)的内侧,若环状部件94的外缘(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缘部94b的外缘)位于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外缘的外侧,则能够将张力施加部件80可靠地固定于支承部71。

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也可以与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内径相同。即,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径只要在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内径以下即可。在从螺栓91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若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缘位于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外缘之上或者内侧,则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使张力施加部件80离开支承部71时使环状部件94破损,从而抑制支承部71破损。此外,在从螺栓91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缘位于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外缘之上是指:在从螺栓91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缘与张力施加部件80的第一螺栓孔82的外缘一致。

也可以在环状部件94不形成槽94e。即便未形成槽94e,也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使张力施加部件80离开支承部71时,使环状部件94的凸缘部94b破损,从而抑制支承部71破损。

在从螺栓91的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若螺栓91的头部91a的外缘位于支承部71的第二螺栓孔72的外缘的外侧,则能够在部件的组装结构中可靠地进行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张力施加部件80中的凹部81的底面81a形成有第一螺栓孔82,但只要作为承载面来发挥功能的安装面形成于张力施加部件80,就可以在该安装面形成有第一螺栓孔8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施加部件80针对相邻的一对纺织单元2的牵伸装置6共用设置,但可以在一个纱锭的纺织单元2设置有一个张力施加部件80,也可以针对三个纱锭以上的纺织单元2,设置有一个张力施加部件80。

只要环状部件94的强度比螺栓91的强度低,则环状部件94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

限位器95例如也可以是嵌入于在螺栓91的颈部91c形成的槽部的U状的部件。或者,限位器95也可以不设置于螺栓91。

只要能够在支承部71中将螺栓91紧固,则也可以不设置螺母96。例如,也可以在支承部71的第二螺栓孔72的内表面形成有能够供螺栓91的外螺纹部91d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71作为基座70的局部而一体形成于基座70,但支承部71也可以是相对于基座70作为分开个体而形成的部件(例如,相对于基座70直接或者间接安装的托架等)。作为一个例子,在高速纺织中,张力施加部件80的安装位置(高度)比较严格,因此存在在相对于基座70直接或者间接安装的托架安装张力施加部件80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对张力施加部件80作用有力,使张力施加部件80离开作为支承部71发挥功能的托架时抑制该托架破损。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张力施加部件80的安装位置(高度)进行再调整。

在纺织单元2中,在机台高度方向上,以使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的方式配置有各装置,但各装置也可以配置为使得在下侧供给的纱线Y在上侧被卷绕。在图1中,对于纺织机1而言,以卷绕筒子形状的卷装P的方式进行了图示,但也能够卷绕锥形的卷装P。

在纺织单元2中,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织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而从空气纺织装置7引出纱线Y。在利用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而从空气纺织装置7引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地设置利用吸引空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或者机械式补偿器等。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织单元2而设置。在纺织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