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纺纱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38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擦纺纱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到摩擦纺纱装置用的辊子,尤其是辊子的型式,该辊子确定了纺纱装置的摩擦表面,并且具有穿孔的结构以使应用于辊子内的吸流至少在辊隙处将纤维吸到辊子的表面上,此辊隙处进入的纤维聚集加捻成一束并以纱线形式轴向引出。
众所周知,摩擦纺纱装置包括有孔辊子以使吸流作用于辊隙处,从而将进入的分散纤维形成纱线。例如,GB-A-2042599中公开了这种纺纱装置的一种形式,其中,两个辊子中一个有孔一个无孔。摩擦纺纱装置的其他形式,如GB-A-1574531中所描述的那样,靠近的两个摩擦纺纱辊子都有孔。
在任何实际的摩擦纺纱装置中,重要的是精确地调整两辊子间的间隙,并且,在摩擦纺纱装置的长期使用期间保持精确的定位。于是,有孔辊子的运动部件间的间隙可以是非常小的,但是尽管如此,实际上在按常规的辊隙处确定了吸槽的内隔离筒和绕着该静止隔离筒高速旋转的至少是局部有孔的外套筒之间必须存在间隙。虽然理论上有孔外套筒与内隔离筒之间的装配是密封的,但在吸槽周围仍将有一些空气逸出,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分散在吸槽中应该是集中的吸流作用。
此外,从EP-A-0125341中可以知道,其提供一个可以相对于上面提到过的确定吸槽的隔离筒旋转的内隔离筒,该内隔离筒确定一个如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内吸槽以和外隔离筒的通常为线性的吸槽相配合,以便在关闭时,控制吸流沿通常为线性的槽逐渐衰减以及在接合时吸流沿该槽的逐渐再应用。这种内隔离筒需要从外部加以控制,这就产生了另一些空气可能逸出的通道。
本发明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飞花或纺纱短纤维进入这些细小的间隙中及可能导致摩擦纺纱装置的相对运动部件间的间隙内的附加阻力和生热摩擦的趋势。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个有孔的摩擦纺纱辊子,该辊子至少具有一个位于大部分有孔表面区段和端轴承之间的摩擦纺纱辊子的表面上的通气孔,以提供一空气逸出通道,此通道比任何经过轴承自己的空气逸出通道阻力要低。
最好是辊子两端都具有这样的通气孔。
具有这样的空气逸出通道的作用是,确保由散遗吸流作用所引起的、从有孔辊子外部向内的任何空气流绕过轴承,因而,没有可能引起轴承的润滑脂干燥或者携带飞花和尘粒进入轴承而污染轴承的净空气内流进入轴承。
在辊子的端面上和/或辊子的圆柱面上可以形成低阻力的附加逸出通道。
为了减少通过轴承的空气逸出通道,最好在所说的端轴承处或靠近端轴承处设置一述宫式密封圈。
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参照附图,以举例的方式作如下描述,其中图1所示的是体现了本发明的有孔摩擦纺纱辊子的纵向剖视图。
图2所示的是图1的摩擦纺纱辊子和与其结合的摩擦纺纱装置的相邻部件的端视图。
图3是类似于图1的视图,但所示的是辊子的一种变形。
参照图1可以看出,有一个有孔辊子1,其包括一个至少是局部有小孔的外圆柱体2,在远离摩擦纺纱辊隙、圆柱体2的圆周部分上方,它的外表面由一罩子3任意包围。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任意罩子3所包围的圆柱体2的区域被精心钻有孔,以便使通过由圆柱体2内的隔离筒4所确定的吸槽而应用的吸流,在辊子1和相邻辊子(图中未示出)之间的辊隙处沿纱线形成的区域进行传递,相邻辊子根据需要可以是无孔形式或有孔形式。
圆柱体2的区域2a是无孔的,而且,在辊子的这一部分表面上,在形成纱线的过程中,实现了在纤维束的脆性末梢处更平稳的纤维输送。
在辊隙处形成通常为线性的吸槽的隔离筒4之内是一个内隔离筒5,其具有一个带有特殊职能形式的象EP-A-0125341中所描述的平行四边形那样的槽。仅仅通过转动内隔离筒5,当关闭时,该槽用来控制吸流沿线性槽的逐渐衰减;接合时,该槽用来控制吸流沿线性槽的逐渐再运用。为简便起见,附图中省去了隔离筒5中的槽和外隔离筒4中的线性槽。
由于大部分有小孔的外圆柱体2相对于提供吸槽(未示出)的外隔离筒4的转动,将会有很小的间隙存在,其将允许吸流作用从槽的左侧端散逸,而且,通常能导致向右的空气流进入有孔辊子总成1的左侧端。此外,由于如E-P-A-0181105中所公开的那样(为了相对于辊隙将其线性槽定位以便使摩擦纺纱装置与特殊材料相一致)外隔离筒4是可以转动的,那么,在隔离筒4的短管4a和摩擦纺纱室壁6之间也可能有空气逸出通道。通常,这些空气逸出通道都在圆柱体2的左端包住轴承7,为了避免这样的空气流进入轴承7,设置了一组通气孔,比如4个通气孔8,以便使空气进入外隔离筒4和环绕其并高速旋转的圆柱体2之间的上面提到过的间隙中,但不通过轴承7吸此空气,从而避免因空气进入轴承所产生的轴承中润滑脂干燥和携带灰尘污染轴承的危险。
为了有助于这个“轴承旁路”通道的作用,罩子3的端壁也有一对通气孔16,它们和圆柱体2的边缘部分的通气孔8一样,离辊子1的旋转轴线有相同的径向间距。
同样,在有孔辊子总成1的另一端,在外圆柱体2上有两个直接与毗连的轴承10相邻的通气孔9,以便使空气径向向内流入(a)外隔离筒4和环绕其的圆柱体2之间的空隙和(b)可转动的轴衬11周围的内和/或外间隙,轴衬11相对于静止的内吸管12可旋转地支撑着外隔离筒4的右端。
圆柱体2上的另一个通气孔13直接位于轴衬11之外,其作用仅仅是使空气流到隔离筒4和圆柱体2之间的间隙中。
不过,并不意味着本申请中所给出的尺寸受到限止,我们能通过例子说明,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通气孔9和13具有比构成圆柱体2的有孔区域2b的孔的直径至少大8倍的直径,圆柱体2由罩子3包围。
通气孔8的直径可以约为区域2b的孔的直径的4倍。
当然,可以理解,通过选择通气孔8、9和13的数量、分布及横截面积,提供恰好足够的空气流来防止轴承7和10中的润滑脂干燥及防止在机器的细微的工作间隙内灰尘和飞花的集聚,但也并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将出现由在吸管12内流通的吸流所产生的工艺空气流效率的明显损失。
就孔9和13来说,它们是通过纺纱纤维及空气更为合适的孔,由于离心力作用在孔9和13中停滞不动的任何纤维上,这些孔自身具有清洁作用。由于从有孔圆柱体总成1的左端进入孔8的空气将处于大部分是游离的纺纱纤维之中,所以,不需要这样的清理作用,而轴向延伸的孔是可以满足需要的。
如果需要的话,孔13可以用来借助于位于隔离筒4的外表面上的凹痕的帮助使吸槽定位,通过一个装配在外圆柱体2上的孔13中的器具能实现凹痕的位置,从而使隔离筒4中的槽从圆柱体2的外面加以限定。
图3中示出了图1所示的摩擦纺纱辊子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许多零件与图1中的相同,数字增大了100。因为这些相同的零件前面已经作了叙述,所以,下面不再单独描述,而主要对从图1中实施例变化而来的那些零件进行描述。
辊子的左侧端的结构是不同的,因为不再有环绕圆柱体102的罩子,而且这时圆柱体102的端壁由一插入件120形成,插入件具有一个与圆柱体102的内壁相配合的外边缘部分121,此外,插入件120具有一中心孔以容纳外隔离筒104的驱动套筒104a,而且还具有一环形凹座来夹持轴承107,此轴承107支撑着相对于套筒104a可旋旋转的插入件120。
在图3的辊子的使用中,将会有这样的趋势即空气沿圆柱体102的有孔区段102b的内壁向右流动。为了减少这样的空气流动趋势,隔离筒104的最左端设置了作用象迷宫式密封那样的圆周槽122。
在左端的另一个密封件是外圆上具有圆周槽124的端盖123,其与插入件120的边缘部分121的内壁一起形成另一个迷宫式密封。
图3所示的绕过辊子101左端的轴承107的通气孔包括一组通气孔,这里,在插入件120内的45个这样的孔125在两个迷宫式密封122和124之间提供一个空气直接逸出的通道。
作为一个确保空气绕过轴承107的辅助装置,插入件120还包括有许多辅助通气道126,这里,12个这样的孔设置在轴承的径向表面之外,以便绕过轴承107。
因此,通气孔126保护了辊子101的左端,这为设法经过迷宫式密封124进入端盖123和插入件120之间的弧形间隙而不通过孔125的任何空气提供了直接的逸出通道,而从迷宫式密封区域124到另一迷宫式密封区域122,孔125自身提供了更直接的空气逸出通道。
因此,很容易理解,图3的实施例提供了两个并行的空气逸出通道,而且如此处理每一个至少包括一个普通的迷宫式密封以截断沿着那些逸出通道的全部的逸出空气流。这种结构可看作是一并联的阻抗网,其中,气流通道125和126的阻抗大于通过轴承107的阻抗,而且,三个分枝中的每一个与至少一个由迷宫式密封122和124形成的高阻抗相连,最终的结果是,保证通过轴承107的流量实际上为零,从而将任何逸出空气流携带的灰尘和纤维的危害以及轴承润滑脂干燥的趋势减至最小。
辊子101的右侧端是一个类似“混联”的网,在这儿,有直接绕过轴承110的通气孔127,并且,这些气孔和轴承都与扩展的迷宫式密封区128相连,该密封区128在圆柱体102的无孔区102a的内壁和隔离筒104的外表面之间的接触面处形成。
在图3的实施例中,衬套与可相对转动的外隔离筒104及内静止吸管112之间是分别借助于“O”型密封圈129、130密封的。
当然,应该明白,有孔辊子总成1的两端没必要都开孔,虽然设想将在离纱线导管较远的端部(也就是图1中的右端部)开孔。就情报资料来说,我们能够表面,在根据本发明的摩擦纺纱装置的最佳实施例中,纤维喂入管道(图2中所示的15)以向上和向右的方向(图1中所示)将分散纤维导入纱线成形辊隙中,并且,在纺纱室的左端的室壁6上形成纱线导纱管,其与有孔辊子1(见图1和图2)和相邻的无孔辊子2(图2上)的旋转轴线同心。
辊子1和14上都穿有孔,它们都可以具有这样的通气孔。
权利要求
1.在辊子内具有旋转轴承和吸气室的有孔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通气孔(8、16、9、13)(125、126、127)设置在主穿孔表面区段(2b)(102b)和端轴承(7或10)(107或110)之间的摩擦纺纱辊子的表面上,用来提供比通过轴承自身的任何空气逸出通道阻力要低的空气逸出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该辊子具有一个至少局部有孔的外套筒(2)(102),该外套筒可旋转地环包着在摩擦纺纱辊隙处确定一吸槽的隔离筒(4)(104),并且,至少一个通气孔设置在该外套筒上。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形成并行的第一和第二空气逸出通道的至少一个通气孔(125、126、127)和端轴承(107、110)是与普通的迷宫式密封(122、124、128)相联接的,以便使沿第一和第二空气逸出通道的总的空气逸出量减至最小。
4.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
2的权利要求
3所述的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普通迷宫式密封(122、128)包括外套筒(102)的径向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
2、3或4所述的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辊子的可旋转外套筒(2)(102)的圆柱部分上形成至少一个通气孔(9、13)(127)。
6.根据权利要求
2、3或4所述的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只少一个通气孔(8)(126)轴向延伸穿过有孔辊子总成的外套筒的径向延伸壁。
7.根据权利要求
2或从属于权利要求
2的权利要求
3所述的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外套筒(2)(102)具有一个穿有孔的较长区段(2b)(102b)以使内吸流与摩擦纺纱辊隙相通,并且,具有一个无孔形式的端区段(2a)(102a),该端区段上带有至少一个通气孔,通气孔形成于与套筒的一轴承相邻的无孔壁部处并通向比轴承(10)(110)更靠近有孔区域(2b)(102b)的套筒(2)(102)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
3或4所述的摩擦纺纱辊子,其特征在于,在至少局部有孔的外套筒(102)的每一端分别有普通迷宫式密封(122、124、128),并且,在辊子的每一端,至少一个通气孔(125、126、127)分别绕过各自的端轴承(107、110)。
专利摘要
摩擦纺纱装置的有孔辊子包括一个外套筒(2)。该外套筒的一端具有通气孔(9、13)以提供一个绕过套筒(2)的邻接轴承(10)的空气逸出通道,并且在套筒(2)的另一端的轴承(7)的径向表面上还具有另一个旁路通道(8)。
文档编号D01H5/00GK86107469SQ86107469
公开日1987年9月9日 申请日期1986年9月26日
发明者约翰·怀特利 申请人:霍林斯沃斯(英国)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