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7897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感光性记录介质上进行感光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特开2001-111876号公报中记载的内容是作为现有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在该公报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传感器模块、收容感光胶片的盒子和打印头。上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用于拍摄被拍摄物。上述盒子具有使上述感光胶片露出的开口。上述打印头具有聚光用透镜,根据上述图像传感器模块拍摄的被拍摄物的图像数据,通过该聚光用透镜将光射到上述感光胶片的图像记录区域。由此,在上述感光胶片的上述图像记录区域上形成被拍摄物的潜像。
但是,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上,由于上述感光胶片是厚度薄、质软,所以感光胶片会发生弯曲的情况。如果发生了这样的弯曲,上述感光胶片和上述聚光用透镜的间隔不固定。这样,上述聚光用透镜的焦点就不能落在上述感光胶片上,从而难以在上述感光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而且,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上,希望可在感光胶片的整个图像记录区域打印图像。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中,有必要考虑这一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可消除或减轻上述问题点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所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感光性记录介质并具有用于使上述感光性记录介质曝光的开口的盒子;和具有聚光用透镜、向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照射光的打印头,上述打印头相对上述盒子而可以沿副扫描方向移动,对于上述打印头,相对上述透镜在副扫描方向偏移,而且,设置比上述透镜还向上述感光性记录介质附近突出而与上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相接触的突起。
优选,上述盒子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位于上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而且在上述一对侧壁之一,形成有为了将上述感光性记录介质送出到外部的送出口,上述突起夹持上述透镜而配置在与上述送出口相反侧的位置。
优选,上述感光性记录介质具有可以将存在于其内部的空气排出的空气排出部,上述突起具有用于避免与上述空气排出部相干涉的切口部。
优选,上述突起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比上述盒子的上述开口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小,且在上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区域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以上。
优选,上述透镜与上述突起在副扫描方向上相互邻接。
优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支持上述透镜的支持部件,上述突起与上述支持部件一体形成。
优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支持部件,具有嵌入上述透镜的槽和与该槽连接的凹部;和与该支持部件不为一体的辅助部件,构成为,通过上述辅助部件的一部分嵌入上述凹部,上述辅助部件的另一部分作为上述突起。
优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包围支持上述透镜且嵌入上述槽的透镜保持架,上述辅助部件与上述透镜保持架接触。
优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覆盖上述透镜的光射出面的透明部件,上述突起设置于上述透明部件处。
优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包围支持上述透镜且嵌入上述槽的透镜保持架,上述透明部件与上述透镜保持架接触。
对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在以下的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可以更加清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在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重要部分的截面立体图。
图3是在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用的感光胶片的截面图。
图4A是在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用的打印头的概略截面图。
图4B是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用的打印头的重要部分主视图。
图5A是在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用的打印头的作用说明图。
图5B是在图1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用的打印头的作用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例子的重要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X具有盒子1、打印头2和筐体3。
盒子1用例如具有遮光性的合成树脂制造,如图2所示,在其内部收容多个层叠的感光胶片4和板簧部件5。在盒子1的上面部11形成一对开口12。在盒子1的下面部13上,设置有使最下层的感光胶片4露出的开口14。盒子1具有在副扫描方向CD隔开一定间隔的、沿主扫描方向AB延伸的一对侧壁15、16。在侧壁15上,设置有用于送出感光胶片4的送出口17。该送出口17被为防止灰尘进入盒子1内的帘幕18盖住。在侧壁16处设置有切口19。
感光胶片4为近似矩形的薄膜形状,如图3所示,具有感光层41、两片透明罩42、43、屏蔽膜44、显像液包45、吸收材料46和空气排出部47。感光层41被两片透明罩42、43夹持,屏蔽膜44是副扫描方向CD的中间部层叠在透明罩42上,副扫描方向CD的两端部44a、44b折回与透明罩43相接。在屏蔽膜44的上述中间部,设置有开口44c,感光层41之中面对开口44c的部分是图像记录区域41a。该图像记录区域41a是按照可以对其整个区域进行曝光那样形成为比盒子1的开口14(参照图2)小的尺寸。在感光胶片4的副扫描方向CD的一个端部4a上设置有显像液包45,由屏蔽膜44的一端部44a所包围。在感光胶片4的副扫描方向CD的另一个端部4b上设置有吸收材料46,是由屏蔽膜44的另一端部44b所包围的细长棒状部件。空气排出部47用于将存在于感光层41和透明罩43之间的空气送出,设置在屏蔽膜44的另一端部44b上。该空气排出部47按照例如屏蔽膜44的另一端部44b的主扫描方向的中心部不与透明罩43相接触的方式而形成。
板簧部件5如图2所示,用于将多个层叠的感光胶片4向下按压,配置在最上层的感光胶片4和盒子1的上面部11之间。
如图4A所示,打印头2具有发光部21、棒状透镜阵列22、辅助部件23、框架24和遮挡部25,位于感光胶片4的下方。
框架24用于支持发光部21、棒状透镜阵列22、辅助部件23和遮挡部25,具有嵌入棒状透镜阵列22的槽24a、与该槽24a相接的凹部24b、和用于支持棒状透镜阵列22的下端的台阶部24c。该框架24利用含有电机的驱动机构(未图示)可在副扫描方向CD往复运动。
发光部21有例如红色发光体、绿色发光体和兰色发光体,可用于进行彩色图像形成的曝光。可以用例如发光二极管或有机EL发光元件作为这些发光体。
棒状透镜阵列22位于发光部21的上方,由在主扫描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棒状透镜22a和包围支持多个棒状透镜22a的透镜保持架22b组成。棒状透镜22a通过盒子1的开口14与最下层的感光胶片4隔开一间隔而对向。透镜保持架22b的下端与台阶部24c接触。
辅助部件23与框架24分别形成,其下端部嵌入框架24的凹部24b。该辅助部件23的一部分形成从框架24的上面部向感光胶片4突出的突起23a。辅助部件23夹持棒状透镜阵列22而配置在与盒子1的送出口17相反的位置,相对棒状透镜阵列22而在副扫描方向CD偏移,与棒状透镜22a相邻。该辅助部件23的下端与透镜保持架22b的上面接触。该突起23a,如图4B所示,向主扫描方向AB延伸,其前端部形成有切口部23b。该切口部23b如后所述,用于避开突起23a和空气排出部47(参照图3)的干涉。突起23a在主扫描方向的尺寸按照可以使突起23a进入盒子1的开口14内那样而作得比开口14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小,且在感光胶片4的图像记录区域41a的主扫描方向上的尺寸以上。突起23a在该突起23a与感光胶片4接触的状态下,棒状透镜22a的焦点落在感光层41上。
遮挡部25相应于拍摄的被拍摄物的图像数据,使从发光部21发出的光有选择地透过,例如构成为含有液晶板。通过该遮挡部25的光由棒状透镜22a聚光到感光胶片4上。
筐体3如图1所示的那样,具有通过连接到该筐体3上的盖31而可以自由开闭的开口部32。通过该开口部32,盒子1可以出入该筐体3的内外。盖31具有通过嵌入盒子1的一对开口12而固定盒子1的一对凸部。在筐体3的一端壁34上形成为了将进行了曝光以及显像处理的感光胶片4送出到筐体3的外部的送出口35。
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筐体3内设置一对卷轴6以及推杆7。一对卷轴6将感光胶片4从盒子1的内部拉出运送,经送出口35(参照图1)排出到框体3的外部。而且一对卷轴6在运送感光胶片4时,使按压力作用在感光胶片4的显像液包45,从该显像液包45将显像液压出到感光层41和透明罩43之间,起到使之在整个图像记录区域41a上展开的作用。
推杆7经盒子1的切口19,可在副扫描方向CD上移动,经送出口17将感光胶片4压出到盒子1的外部。
图像形成装置X还具有图像传感器模块(未图示)和控制部(未图示)。上述图像传感器模块是对被拍摄物拍摄,可输出拍摄的被拍摄物的的图像数据。上述控制部,用于进行打印头2或上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等的驱动控制以及各种数据处理,通过将CPU或各种存储器芯片搭载在例如印刷布线基板上而构成。
其次,说明图像形成装置X的作用。
首先,通过使用上述图像传感器模块拍摄被拍摄物。该被拍摄物的图像数据被记忆在上述控制部内。然后,通过上述控制部的控制使打印头2在副扫描方向CD上移动,将感光胶片4的图像记录区域41a曝光。由此,在图像记录区域41a的感光层41上形成上述被拍摄物的潜像。
接下来,通过上述控制部的控制,使推杆7以及一对卷轴6移动。依靠推杆7,感光胶片4经过盒子1的送出口17而被推出到盒子1的外部。然后,感光胶片4被送进一对卷轴6之间,通过卷轴6的驱动,经过送出口35送出到筐体3的外部。
在上述送出的过程中,感光胶片4被一对卷轴6所夹的话,显像液被从显像液包45内压出。然后,该显像液进入感光层41和透明罩43之间,向感光胶片4的另一端部4b一侧散开。剩余的显像液被吸收材料46捕获。这样,通过进行上述潜像的显像处理,在感光胶片4的图像记录区域41a上适当地形成上述被拍摄物,经透明罩42从外部可识别。即使在感光层41和透明罩43之间存留了空气的情况下,感光胶片4被一对卷轴6所挤压的话,上述空气从感光胶片4的空气排出部47渐渐地排出。所以上述显像液不会被上述空气所阻碍而可以在感光层41上扩散开,从而平稳地进行上述的显像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X曝光时,在使辅助部件23的突起23a和感光胶片4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打印头2的移动。所以,图像形成装置X,即使在感光胶片4产生弯曲的情况下,也可以矫正该弯曲而使感光胶片4和棒状透镜22a之间的间隔保持一定。
突起23a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由于在感光胶片4的图像记录区域41a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以上,可以在图像记录区域41a的整个区域矫正感光胶片4的弯曲。因此从棒状透镜22a到感光胶片4的距离一定,可以将棒状透镜22a的焦点调整到感光胶片4的图像记录区域41a上,可以在图像记录区域41a上形成清晰的图像。特别是,对图像记录区域41a的曝光由于在突起23a的附近矫正了感光胶片4的弯曲之后进行,可更正确地将棒状透镜22a的焦点调整到图像记录区域41a。
辅助部件23通过与透镜保持架22b的上端接触,可将棒状透镜阵列22相对框架24而固定位置。因此,作为使棒状透镜阵列22固定的装置,没有必要使用不同于辅助部件23的专用部件。
在图像形成装置X,由于辅助部件23的突起23a进入盒子1的开口14内,若打印头2向副扫描方向D移动,如图5A的符号N1所示,该突起23a与盒子1的开口周缘部14b接触。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接触,使棒状透镜22a不能在副扫描方向D进一步移动。但是,可减小辅助部件23的宽度W,这样可以使棒状透镜22a更靠近开口周缘部14b,可对图像记录区域41a的端部区域适当地进行曝光。感光胶片4不会因与盒子1的侧壁16接触而在副扫描方向D附近偏离一定量以上的位置,不会因该感光胶片4的到副扫描方向D附近的位置偏离而在进行图像记录区域41a的曝光方面存在困难。
打印头2向副扫描方向C上移动时,可以不使突起23a与盒子1的开口周缘部14a向接触,而使棒状透镜22a与开口周缘部14a接近。所以,如图5B所示,即使在感光胶片4在进入送出口17的方向上存在较大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也可将棒状透镜22a配置于开口周缘部14a的近似正下方。所以,在该图像形成装置X上,即使对于图像记录区域41a的靠近开口周缘部14a的部分,也可更适当地进行图像打印。
在突起23a上设置切口部23b,避免该突起23a和空气排出部47之间的干涉。所以,打印头2不会因与空气排出部47干涉而其移动受限制。
关于本发明,虽然如上所述,可知道可将其改为其他各种方式。如此的变革,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对本领域人员显而易见的所有变革应都包含在以下的保护范围内。
例如,对于打印头2,也可如图6所示,取代辅助部件23而构成可为具有覆盖棒状透镜阵列22的光射出面的透明部件26且由该透明部件26形成突起23a。采用这样的构成,可以起到保护棒状透镜22a的作用。另外,如使透明部件26与棒状透镜阵列22的透镜保持架22b接触,如上述实施方式,可合理实现棒状透镜阵列22的位置固定。突起23a可不用设置与框架24有别的部件而与框架24设置为一体。用于设置突起的辅助部件和透明部件不限于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由多个部件构成。
棒状透镜阵列22不限于其整体嵌入框架24的槽24a,可配置成其一部分从框架24的表面突出。采用这样的构成,可以使框架24更加小型化,降低制造成本,透镜不限于棒状透镜。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感光性记录介质并具有用于使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曝光的开口的盒子;和具有聚光用透镜、向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照射光的打印头,所述打印头相对所述盒子而可以沿副扫描方向移动,对于所述打印头,相对所述透镜在副扫描方向偏移,而且,设置比所述透镜还向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附近突出且与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相接触的突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子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位于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两侧的一对侧壁,而且在所述一对侧壁之一,形成有为了将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送出到外部的送出口,所述突起夹持所述透镜而配置在与所述送出口相反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具有可以将存在于其内部的空气排出的空气排出部,所述突起具有用于避免与所述空气排出部相干涉的切口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比所述盒子的所述开口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小,且在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区域的主扫描方向的尺寸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与所述突起在副扫描方向上相互邻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支持所述透镜的支持部件,所述突起与所述支持部件一体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持部件,具有嵌入所述透镜的槽和与该槽连接的凹部;和与该支持部件不为一体的辅助部件,构成为,通过所述辅助部件的一部分嵌入所述凹部,所述辅助部件的另一部分作为所述突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包围支持所述透镜且嵌入所述槽的透镜保持架,所述辅助部件与所述透镜保持架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覆盖所述透镜的光射出面的透明部件,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透明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包围支持所述透镜且嵌入所述槽的透镜保持架,所述透明部件与所述透镜保持架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X),在该图像形成装置(X)的打印头(2)中,相对透镜(22a)而在副扫描方向(CD)偏移,且设置有比透镜(22a)向感光性记录介质(4)附近突出而与感光性记录介质(4)接触的突起(23a),该突起(23a)通过在曝光时在与感光性记录介质(4)接触的状态下移动,矫正感光性记录介质(4)的弯曲。
文档编号B41J3/42GK1527123SQ2004100069
公开日2004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8日
发明者藤本久义, 高仓敏彦, 彦 申请人: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