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498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机。具体说,是用来印刷各种报刊和书籍的轮转式印刷机供墨 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来印刷各种报刊和书籍的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大都由印版辊和处于印版辊 上方的供墨辊、收墨辊、上下串墨辊、上中下匀墨辊、传墨辊和墨斗辊组成。供墨辊与收墨 辊间留有间距且它们的辊面与印版辊辊面间、它们的辊面与下串墨辊的辊面间均相接触。下 串墨辊的辊面与下匀墨辊的辊面间、下匀墨辊的辊面与上串墨辊的辊面间、上串墨辊的辊面 与中匀墨辊的辊面间、中匀墨辊的辊面与上匀墨辊的辊面间、上匀墨辊与传墨辊的辊面间和 传墨辊的辊面与墨斗辊的辊面间均相接触。工作时,油墨先依次通过墨斗辊、传墨辊、上匀 墨辊、中匀墨辊、上串墨辊、下匀墨辊、下串墨辊后,再分别通过供墨辊和收墨辊为印版辊 上的印版着色。与此同时,由串水辊和着水辊组成的供水系统为印版辊供水。印版辊上的印 版文字及图片部分只吸墨、不吸水,这部分的油墨由供墨辊供给。而印版上的空白部分因有 水,在一般情况下不吸墨,但有时也会有少量浮墨残留,这就需要由收墨辊来将浮墨收净。 由于上述供墨装置只有一个供墨辊和一个收墨辊,供墨和收墨只进行一次,使得供墨和收墨 不够充分。这样,不仅会导致印品中的文字及图片墨色不均匀、字体不饱满,而且印品的空 白部分会有少量残墨。总之,采用上述供墨装置印刷的报刊和书籍质量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采用这种供墨装置的轮转 式印刷机,能提高报刊和书籍的印刷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由印版辊(1)和处于印版辊(1)上方的供墨辊(3)、
收墨辊(2)、上串墨辊(10)、下串墨辊(4)、上串墨辊(8)、中串墨辊(9)、下串墨辊(5)、 传墨辊(7)和墨斗辊(6)组成。供墨辊(3)与收墨辊(2)间留有间距且它们的辊面与印 版辊(1)辊面间和下串墨辊(4)的辊面间均相接触。下串墨辊(4)的辊面与下匀墨辊(5) 的辊面间、下匀墨辊(5)的辊面与上串墨辊(10)的辊面间、上串墨辊(10)的辊面与中匀 墨辊(9)的辊面间、中匀墨辊(9)的辊面与上匀墨辊(8)的辊面间、上匀墨辊(8)的辊 面与传墨辊(7)的辊面间和传墨辊(7)的辊面与墨斗辊(6)的辊面间均相接触。其特点是 上串墨辊(10)与印版辊(1)间有一次供墨辊(11),该一次供墨辊的的上、下辊面分别与 上串墨辊(10)和印版辊(1)的辊面相接触。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在其上串墨辊与印版辊间设置有一次供墨辊, 增加了墨容量。由于上串墨辊与印版辊间设置有一次供墨辊,实现了二次供墨,从而使印品 墨色均匀、充分,文字及图片颜色饱满、清晰。又由于上串墨辊与印版辊间设置有一次供墨 辊,变传统的一次收墨为两次收墨,收墨彻底,使得印品的空白部分无残墨。总之,采用本 实用新型的供墨装置,可大大提高报刊和书籍得印刷质量。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由印版辊1和处于印版辊1上方的供 墨辊3、收墨辊2、上串墨辊IO、下串墨辊4、上匀墨辊8、中匀墨辊9、下匀墨辊5、传墨 辊7和墨斗辊6组成。供墨辊3与收墨辊2间留有间距且它们的辊面与印版辊1辊面间和下 串墨辊4的辊面间均呈接触状配合。下串墨辊4的辊面与下匀墨辊5的辊面间、下匀墨辊5 的辊面与上串墨辊10的辊面间、上串墨辊10的辊面与中匀墨辊9的辊面间、中匀墨辊9的 辊面与上匀墨辊8的辊面间、上匀墨辊8的辊面与传墨辊7的辊面间和传墨辊7的辊面与墨 斗辊6的辊面间均呈接触状配合。在上串墨辊10与印版辊1间还设置有一次供墨辊11,该 一次供墨辊的上辊面和下辊面分别与上串墨辊IO和印版辊1的辊面间呈接触状配合,其处于 供墨辊3的外侧,即不与收墨辊2相邻的供墨辊3—顿U。这样,由于在上串墨辊10与印版辊 1间设置有一次供墨辊11,增加了墨容量。而上串墨辊10与印版辊1间设置一次供墨辊,实 现了二次供墨,从而使印品墨色均匀、充分,文字及图片颜色饱满、清晰。又由于上串墨辊 IO与印版辊I间设置有一次供墨辊ll,变传统的一次收墨为两次收墨,收墨彻底,使得印品 的空白部分无残墨。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供墨装置,提高了报刊和书籍的印刷质量。
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印版辊l的一侧还设置有串水辊13和着水辊12,串水辊13的辊 面与着水辊12的辊面间、着水辊12的辊面与印版辊1的辊面间均呈接触状配合。
权利要求1.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由印版辊(1)和处于印版辊(1)上方的供墨辊(3)、收墨辊(2)、上串墨辊(10)、下串墨辊(4)、上串墨辊(8)、中串墨辊(9)、下串墨辊(5)、传墨辊(7)和墨斗辊(6)组成;供墨辊(3)与收墨辊(2)间留有间距且它们的辊面与印版辊(1)辊面间和下串墨辊(4)的辊面间均相接触;下串墨辊(4)的辊面与下匀墨辊(5)的辊面间、下匀墨辊(5)的辊面与上串墨辊(10)的辊面间、上串墨辊(10)的辊面与中匀墨辊(9)的辊面间、中匀墨辊(9)的辊面与上匀墨辊(8)的辊面间、上匀墨辊(8)的辊面与传墨辊(7)的辊面间和传墨辊(7)的辊面与墨斗辊(6)的辊面间均相接触;其特征在于上串墨辊(10)与印版辊(1)间有一次供墨辊(11),该一次供墨辊的的上、下辊面分别与上串墨辊(10)和印版辊(1)的辊面相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供墨辊(11)处于供 墨辊(3)的外侧,即不与收墨辊(2)相邻的供墨辊(11) 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轮转式印刷机供墨装置。它由印版辊、供墨辊、收墨辊、上串墨辊、下串墨辊、上串墨辊、中串墨辊、下串墨辊、传墨辊和墨斗辊组成。供墨辊与收墨辊间留有间距且它们的辊面与印版辊辊面间和下串墨辊的辊面间均相接触。下串墨辊的辊面与下匀墨辊的辊面间、下匀墨辊的辊面与上串墨辊的辊面间、上串墨辊的辊面与中匀墨辊的辊面间、中匀墨辊的辊面与上匀墨辊的辊面间、上匀墨辊的辊面与传墨辊的辊面间和传墨辊的辊面与墨斗辊的辊面间均相接触。其特点是上串墨辊与印版辊间有一次供墨辊,该一次供墨辊的上、下辊面分别与上串墨辊和印版辊的辊面相接触。本实用新型能提高报刊和书籍的印刷质量,适用于印刷报刊和书籍的轮转式印刷机上。
文档编号B41F31/14GK201158194SQ20082003094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6日
发明者包进兴 申请人:无锡长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