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28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片状记录介质的片材输送装置。更具体地,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输送装置以及一种设有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记 录设备,该片材输送装置构造为利用包括驱动辊和压在该驱动辊上的 从动辊的输送单元来输送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传统地,喷墨式图像记录设备设有朝着压盘输送记录片材的片材 输送装置。该片材输送装置包括布置在压盘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下文 简称为"上游侧")处的一对输送辊以及布置在压盘沿输送方向的下游 侧(下文简称为"下游侧")处的一对输出辊。
当图像记录在图像记录设备中时,间歇地驱动该对输送辊,用于 以预定长度间歇地输送记录片材。在该间歇输送的停止时间期间,记 录头沿与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移动,同时从记录头的 喷嘴喷出墨水,从而墨水粘附到该记录片材。对于每个间歇输送重复 此操作,从而以预定长度将图像连续地记录在记录片材上。注意到控 制器(未示出)控制该对输送辊和该对输出辊的旋转,从而执行上述间歇 输送。
该对输送辊包括驱动辊和从动辊。驱动辊接收从马达等传递的旋转力,并被驱动旋转。从动辊通过盘簧等推动以便压在驱动辊上,并 且从动地旋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进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质 量的片材输送装置,并且提供一种设有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诸如卡纸和倾斜输送的输 送故障的片材输送装置,并且提供一种设有该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记 录设备。
为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 置,该片材输送装置将片状记录介质输送到支撑件,在图像记录期间, 记录介质放置在该支撑件上。该片材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旋转 支撑构件、第一导向构件、第一支撑构件、推压构件以及第二支撑构 件。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辊和与该驱动辊面对布置的从动辊。第一输 送部将记录介质朝着该支撑件输送。旋转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从动 辊。第一导向构件设置到旋转支撑构件并朝着该支撑件突出。第一支 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旋转支撑构件,使得从动辊能朝着驱动辊移动和 移动离开驱动辊。推压构件布置在第一支撑构件与旋转支撑构件之间, 并且朝着驱动辊侧推动从动辊和旋转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支撑第 一支撑构件,使得第一支撑构件可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该第一位 置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记录介 质通过第一输送部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在记录 介质通过第一输送部的非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二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沿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片状记 录介质的片材输送装置。该片材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旋转支撑 构件、导向构件、第一支撑构件、定位构件、推压构件以及第二支撑构件。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辊和从动辊,该从动辊与该驱动辊面对地 布置并且构造为在压在驱动辊上的同时从动地旋转。旋转支撑构件可 旋转地支撑从动辊。导向构件一体地设置到旋转支撑构件。导向构件 引导记录介质,使得该记录介质通过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夹压部。 第一支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旋转支撑构件,使得从动辊能朝着驱动辊 和移动离开驱动辊。定位构件一体地设置到第一支撑构件。定位构件 相对于输送方向定位从动辊的轴。推压构件布置在第一支撑构件与旋 转支撑构件之间,并且朝着驱动辊侧推动旋转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 件支撑第一支撑构件,使得第一支撑构件可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 该第一位置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输送部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一位置。 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输送部的非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二 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包括片材输送装置和记录头的 图像记录设备。该片材输送装置将片状记录介质输送到支撑件,在图 像记录期间,记录介质放置在该支撑件上。该片材输送装置包括第一 输送部、旋转支撑构件、第一导向构件、第一支撑构件、推压构件以 及第二支撑构件。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辊和与该驱动辊面对布置的从 动辊。第一输送部将记录介质朝着该支撑件输送。旋转支撑构件可旋 转地支撑从动辊。第一导向构件设置到旋转支撑构件并朝着该支撑件 突出。第一支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旋转支撑构件,使得从动辊能朝着 驱动辊移动和移动离开驱动辊。推压构件布置在第一支撑构件与旋转 支撑构件之间,并且朝着驱动辊侧推动从动辊和旋转支撑构件。第二 支撑构件支撑第一支撑构件,使得第一支撑构件可在预定的第一位置 与位于该第一位置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 移动。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输送部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 一位置。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输送部的非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 动到第二位置。记录头通过喷墨记录方法在由该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的 记录介质上执行图像记录。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提供一种包括片材输送部和记录头的图 像记录设备。该片材输送装置沿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片状记录介质。 片材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旋转支撑构件、导向构件、第一支撑 构件、定位构件、推压构件以及第二支撑构件。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 辊和从动辊,该从动辊与该驱动辊面对地布置并且构造为在压在驱动 辊上的同时从动地旋转。旋转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从动辊。导向构 件一体地设置到旋转支撑构件。导向构件引导记录介质,使得该记录 介质通过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夹压部。第一支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 旋转支撑构件,使得从动辊能朝着驱动辊移动和移动离开驱动辊。定 位构件一体地设置到第一支撑构件。定位构件相对于输送方向定位从 动辊的轴。推压构件布置在第一支撑构件与旋转支撑构件之间,并且 朝着驱动辊侧推动旋转支撑构件。第二支撑构件支撑第一支撑构件, 使得第一支撑构件可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该第一位置沿记录介质 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输 送部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 输送部的非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二位置。记录头通过喷 墨记录方法在由该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的记录介质上执行图像记录。


在附图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功能设备的外型的透视图; 图2是示意性显示图1中所示的多功能设备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 横剖视图3是显示一对输送辊及其外围结构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4是显示打印机部的主要构造的平面图5是显示通过保持器支撑构件支撑夹送辊保持器的状态的透视
图6是显示保持器支撑构件和夹送辊保持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显示夹送辊的旋转轴的支撑部的放大透视图;图8A和图8B是局部放大的横剖视图,用于示出夹送辊保持器的 移动范围,其中图8A显示夹送辊保持器位于收縮位置(第二位置)处的 状态,而图8B显示夹送辊保持器位于输送位置(第一位置)处的状态;
图9A和图9B是显示当输送记录片材时该对输送辊的横剖视图, 其中图9A显示夹紧地输送薄记录片材的状态,而图9B显示夹紧地输 送厚记录片材的状态;
图10是局部放大视图,用于示出夹送辊保持器的移动范围;
图11是显示在中心O作为原点的XY坐标中驱动辊和夹送辊的横 剖面的示意图12是显示在图11的XY坐标中驱动辊和夹送辊夹紧地保持记 录介质的状态的示意图13A到图13C是显示根据对照示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构造的示 意图;以及
图14A和图14B是显示根据对照示例的片材输送装置中的一对输 送辊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 设备。应注意的是下文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体现本发明的示例,并且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 下,可在其中作出各种变形和修改。
<多功能设备1的总体构造>
如图1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多功能设备1整体设有设置在多功 能设备1的下部处的喷墨记录型的打印机部2(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设备 的示例)以及设置在打印机部2的上侧处的扫描仪部3。多功能设备1 具有打印机功能、扫描仪功能、复印机功能、传真功能等。本发明的 片材输送装置具体化为向打印机部2中的图像记录位置输送记录片材 (记录介质)的机构。在本实施例中,对具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设备1进 行描述。然而,例如仅包括打印机部2的所谓打印机也可实施为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设备。
打印机功能是基于从计算机(未示出)传输的图像数据和文本数据 来将图像和文本记录在记录片材上的打印机部2的功能。扫描仪功能 是将由扫描仪部3扫描的原物的图像数据传送到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与 扫描仪部3相连的计算机的功能。所扫描的图像数据能传送到诸如存 储卡的各种存储介质并存储在其中。复印机功能是将由扫描仪部3扫
描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片材上的打印机部2的功能。传真功能是经 由电话线等传输由扫描仪部3扫描的图像数据的功能。所接收的传真 数据通过打印机部2记录在记录片材上。
如图1中所示,多功能设备1的外型形成为宽度和深度大于高度 的大致宽和低型的矩形平行六面体。位于多功能设备1的下部处的打
印机部2包括构成打印机部2的框架的外壳10。开口 12形成在外壳 IO的前表面中。在开口 12内部,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输出盘21布置 在上和下两层中,其中片材供应盘20容纳记录片材,而已将图像记录 在其上的记录片材被输出到片材输出盘21上。再填充单元设置在外壳 10内,而存储墨水的墨水盒可分离地安装在该再填充单元中。注意到 再填充单元和墨水盒容纳在外壳10内,并且没有在图1中示出。
用于操作打印机部2和扫描仪部3的操作面板9设置在多功能设 备1的前上部上。操作面板9包括各种操作按钮和恰当布置的液晶显 示屏。多功能设备l根据从操作面板9输入的指令(指令信号)操作。如 果将多功能设备1连接到外部计算机,则多功能设备1还根据从计算 机经由打印机驱动器或扫描仪驱动器传输的指令(指令信号)操作。
扫描仪部3包括用作所谓平板扫描仪(FBS)的原物扫描仪5。原物 盖7经由设备后侧处的铰链设置到原物扫描仪5,从而原物盖7能打开 和关闭。接触玻璃设置在原物扫描仪5的上部处。作为扫描对象的原 物放置在接触玻璃上。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设置在接触玻璃下面。CIS以这样的方式运行,即多功能设备1的深度方向是主扫描方向,并 且CIS可沿多功能设备1的宽度方向往复地移动。在本发明中,扫描
仪部3能任意构造,并不与本发明直接相关。因此,此处省略对于扫 描仪部3的详细描述。
<打印机部2的总体构造〉
打印机部2根据喷墨记录方法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上。该实施 例的打印机部2通过使用四种颜色的墨水,即蓝绿色(C)、品红色(M)、 黄色(Y)和黑色(Bk)中的每种颜色的墨水来将彩色或单色图像记录在记 录片材上。如图2中所示,打印机部2包括片材供应装置13、输送装 置14和图像记录单元24。
片材供应盘20设置在打印机部2的底部处。片材供应盘20以层 叠的方式容纳许多记录片材。层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中的记录片材通过 片材供应装置13每次一个片材地拾取并供应到片材输送路径23。
分离斜板22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的后侧(图2中的右侧)处。分离 斜板22朝着设备的后侧倾斜。分离斜板22用于分离从片材供应盘20 进给的记录片材并将一个片材向上引导。片材输送路径23自分离斜板 22朝上侧形成。当在横剖面中观察时,片材输送路径23形成为侧向旋 转的大致U形形状。更具体地,片材输送路径23从分离斜板22向上 延伸,向左弯曲以从多功能设备1的后侧朝前侧延伸,通过图像记录 单元24,并导向片材输出盘21。因此,容纳在片材供应盘20中的记 录片材被引导以沿片材输送路径23从下部到上部作U形转动,并到达 图像记录单元24。然后,在通过图像记录单元24执行图像记录之后, 将记录片材输出到片材输出盘21上。
如图2中所示,图像记录单元24设置在片材输送路径23上。图 像记录单元24包括喷墨记录头30(下文简称为"记录头")以及支撑记 录头30并且可沿主扫描方向(垂直于图2的绘图面的方向)往复移动的托架31。经由墨水管33(见图4)从设置在打印机部2内的墨水盒向记录 头30提供蓝绿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Bk)中的每种颜色的 墨水,而记录头30选择性地将每种颜色的墨水作为微小的墨滴喷出。 墨滴在托架31往复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30中选择性地喷出,从而能 在沿压盘34输送的记录片材上执行图像记录。
如图4中所示, 一对导轨43和44设置在打印机部2内。导轨43 和44沿与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图4中 的左右方向)延伸。该对导轨43和44以其间沿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的 预定间距布置在片材输送路径23之上。托架31以这样的方式设置, 即托架31横跨导轨43和44。托架31可沿与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垂直 的水平方向移动。导轨43布置在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下文简 称为"上游侧")处。导轨43是板形构件,其沿片材输送路径23的宽 度方向的长度长于托架31的往复范围。导向面43A是导轨43在沿输 送方向的下游侧(下文简称为"下游侧")处的上表面。导向面43A可滑 动地支撑托架31的上游侧端。
导轨44是板形构件,其沿片材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近 似与导轨43相同。导轨44具有成近似直角向上弯曲的上游侧边缘部 45。导向面44A是导轨44在下游侧处的上表面。导向面44A可滑动地 支撑托架31的下游侧端。托架31利用辊等(未示出)夹住边缘部45。利 用这种配置,托架31可滑动地支撑在导轨43的导向面43A和导轨44 的导向面44A上。以导轨44的边缘部45作为参考,托架31可沿与记 录片材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往复移动。
皮带驱动机构46沿导轨44设置在导轨44的上表面上。皮带驱动 机构46包括传动皮带轮35、从动皮带轮36和同步皮带32。传动皮带 轮35和从动皮带轮36分别设置在片材输送路径23沿宽度方向的两端 附近。同步皮带32是在内侧处具有齿的循环皮带,并绕传动皮带轮35 和从动皮带轮36形成环。传动皮带轮35的轴连接到马达(未示出)的旋转轴。该马达向传动皮带轮35的轴输出驱动力,该驱动力使传动皮带
轮35旋转,从而同步皮带32循环运动。因为托架31连接到同步皮带 32,所以基于皮带驱动机构46的操作,托架31以边缘部45为参考沿 导轨43和44往复移动。此外,因为记录头30安装在托架31上,所 以记录头30可沿作为主扫描方向的片材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往复 移动。
如图2到图4中所示,压盘34设置在片材输送路径23的下侧处, 并与记录头30面对地布置。压盘34包括多个从其底板竖直向上竖立 的肋94。肋94是狭窄的板形构件,每个肋沿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图4 中的上下方向)延伸。肋94沿设备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 以其间的预定间隔设置在多个位置处。肋94延伸到压盘34的上游侧 端。在图4中,肋94形成在压盘34的上表面的近似整个区域中。然 而,例如肋94可仅形成在压盘34的上游侧端处。
压盘34的顶面,即由多个肋94的顶部形成的表面用作记录片材 的支撑面。输送到压盘34的记录片材通过多个肋94的顶部支撑。压 盘34的顶面(支撑面)水平地形成。因此,输送到压盘34的记录片材水 平地支撑。压盘34设置在记录片材所经过的托架31的往复范围的中 心部之上。压盘34的宽度比能输送的最宽的记录片材的宽度足够大, 从而记录片材的两端总是在压盘上经过。
如图3中所示,斜面96形成在每个肋94的上游侧端95处。斜面 96从肋94的顶部朝着上游侧向下倾斜,其中记录片材支撑在该顶部上。 斜面96用于将输送到压盘34的记录片材的前缘朝着压盘34的顶面平 滑地导向。
如图2中所示,输送装置14设置在片材输送路径23上。输送装 置14包括一对输送辊54和一对输出辊55。该对输送辊54布置在图像 记录单元24的上游侧处。该对输出辊55布置在该对输送辊54的下游
16侧处,并且也在图像记录单元24的下游。图3以横剖面显示了该对输 送辊54及其它部件的结构。注意到图3中省略了图像记录单元24、外 壳10、该对输出辊55等。
该对输送辊54包括驱动辊47和与驱动辊47面对布置的夹送辊 48。在本实施例中,夹送辊48布置在驱动辊47的下侧处。如图3中 所示,夹送辊48通过夹送辊保持器56和辅助保持器110可旋转地支 撑。下文将对夹送辊48的支撑机构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本实施例中, 夹送辊48被支撑为使得夹送辊48以预定的推动力弹性地压在驱动辊 47上。因此,夹送辊48挤压在驱动辊47上。当记录片材进入驱动辊 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时,夹送辊48向下收缩等于记录片材的 厚度的量,并与驱动辊47—起夹持地保持记录片材。利用这种配置, 驱动辊47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到记录片材。记录片材在通过驱动辊47 和夹送辊48夹持地保持的同时朝着压盘34输送。
在本实施例中,夹送辊保持器56通过保持器支撑构件57支撑, 该保持器支撑构件57附接到构成设备的外壳10的内框架,从而夹送 辊保持器56能沿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移动。通过采用这种滚动运动的 支撑机构,当记录片材的前缘进入该对输送辊54的夹压部时,夹送辊 保持器56与夹送辊48 —起从位于图8A中所示的上游侧处的收縮位置 (第二位置)向位于图8B中所示的下游侧处的输送位置(第一位置)移动。 此外,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该对输送辊54的夹压部分离时,夹送辊保 持器56与夹送辊48 —起从位于下游侧处的输送位置向位于上游侧处 的收縮位置移动。注意到将在下文对保持器支撑构件57和夹送辊保持 器56的结构、夹送辊保持器56和夹送辊保持器56的支撑机构、以及 夹送辊保持器56的滚动运动的机构进行更详细地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即驱 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比压盘34的顶面位于更上方的位置 处,从而该对输送辊54能在将记录片材压在压盘34的顶面上时从斜上侧输送该记录片材。此外,夹送辊48位于驱动辊47的上游侧处, 与将要在下文描述的夹送辊保持器56的滚动位置无关。
该对输出辊55包括驱动辊49和齿形辊50。齿形辊50设置在驱 动辊49的上面并与驱动辊49面对地设置。齿形辊50压在驱动辊49 上。驱动辊49和齿形辊50夹持已在其上执行了记录的记录片材,并 将记录片材朝着更下游侧输送。与夹送辊48相似,齿形辊50被朝着 驱动辊49推动,从而齿形辊50能压在驱动辊49上。然而,因为齿形 辊50与已在其上执行了记录的记录片材形成压力接触,所以齿形辊50 的辊表面形成类似具有凹度和凸度的齿形形状,由此不会降低记录在 记录片材上的图像的质量。
皮带轮连接到驱动辊47沿轴向方向的一端。马达的驱动力传输到 该皮带轮,从而使驱动辊47旋转。而且,将该驱动力经由传动机构(未 示出)从驱动辊47的上述皮带轮传输,从而使驱动辊49旋转。因此, 驱动辊47和49的每一个的旋转得以同步。另外,驱动辊47和49的 每一个的外径是相同的尺寸。因此,每个辊以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辊47的旋转位置和转数通过连接到驱动辊 47的一端的旋转编码器(未示出)来监控。基于该旋转编码器的检测信号 来控制上述马达的旋转,从而允许驱动辊47和驱动辊49连续或间歇 地旋转。利用此操作,能连续地输送记录片材,或者能根据需要以预 定的换行宽度间歇地输送记录片材。注意到旋转编码器能包括例如设 置到驱动辊47的编码器盘以及面对该编码器盘设置的光电断路器。
当记录片材输送到压盘34时,该对输送辊54在压盘34上并且沿 着压盘34以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地输送记录片材。每当执行换行时, 记录头30扫描地移动,从而从记录片材的前缘侧起执行图像记录。该 对输出辊55的驱动辊49和齿形辊50夹持地保持已在其上执行了图像 记录的记录片材的前缘侧。换言之,驱动辊49和齿形辊50夹持地保持记录片材的前缘侧,而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夹持地保持记录片材 的后缘侧。
当进一步输送记录片材时,记录片材的后缘从该对输送辊54的夹 压部分离,并且从被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的夹持中释放。也就是说, 记录片材仅通过该对输出辊55夹持地保持,并且以预定的换行宽度间 歇地输送。在对记录片材的预定区域上执行图像记录之后,驱动该驱 动辊49以使其连续地旋转。利用此操作,将通过驱动辊49和齿形辊 50夹持地保持的记录片材输出到片材输出盘21上。注意到,当记录片 材的后缘从被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的夹持中释放时,夹送辊保持器 56从位于图8B中所示的下游侧处的输送位置(第一位置)向位于图8A 中所示的上游侧处的收縮位置(第二位置)移动。
<夹送辊48的支撑机构的构造>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夹送辊48的支撑机构。夹送辊48的支 撑机构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夹送辊48的旋转轴65、保持器支撑构件57、 滚动轴承(或移动支撑单元)80、夹送辊保持器56、辅助保持器IIO、盘 簧61以及夹送辊48。
<保持器支撑构件57>
如图5和图6中所示,保持器支撑构件57形成细长的形状。保持 器支撑构件57由以聚苯乙烯(PS)树脂为代表的合成树脂制成。保持器 支撑构件57用作基座,其支撑滚动轴承80、保持器支撑构件57、辅 助保持器110、盘簧61、旋转轴65和夹送辊48。保持器支撑构件57 以这样的取向布置在打印机部2内,即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纵向方向 131对应于驱动辊47的轴向方向,而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较短方向 132对应于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更具体地,保持器支撑构件57以这 样的取向布置,即位于沿较短方向132的一侧处的侧面133面向下游 侧,而位于沿较短方向132的另一侧处的侧面134面向上游侧。在本 实施例中,四个保持器支撑构件57沿驱动辊47的轴向方向排成直线。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每一个支撑夹送辊保持器56、辅助保持器110、
旋转轴65、夹送辊48等的构件。在下文中,为方便起见,将对保持器 支撑构件57中的一个以及由该保持器支撑构件57支撑的每个构件进 行描述。
保持器支撑构件57固定到构成打印机部2的框架。更具体地,设 置到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侧面134的具有突出形状的两个棘爪136装 配在框架的接合凹槽(未示出)中,从而能对保持器支撑构件57进行定 位。附接座138设置到侧面133的下端,该附接座138朝着下游侧延 伸。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相对于框架定位的状态下,将螺钉驱入形成 在附接座138中的通孔137中,使附接座138通过该螺钉固定到框架。 因此,将保持器支撑构件57固定到框架。
凹部139形成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上侧。夹送辊保持器56经 由滚动轴承80支撑在凹部139的底面69上,从而夹送辊保持器56能 在底面69上移动。注意到由于用于支撑滚动轴承80和夹送辊保持器 56的机构,所以凹部139的底面69的实际形状形成有凹度和凸度。然 而,在本说明书中,如果没有另外说明,则将"凹部139的底面69" 限定为当从上面观察时出现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平面图上的凹部 139内的表面。
接合凹口 67形成在凹部139的底面69的两端中。该接合凹口 67 与设置到夹送辊保持器56的突出件68(将在下文描述)接合。接合凹口 67沿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较短方向132的长度充分地长于突出件68 沿较短方向132的长度。如下文将要描述的,当夹送辊保持器56通过 保持器支撑构件57支撑,使得夹送辊保持器56能沿较短方向132移 动时,突出件68与接合凹口 67接合。此时,将夹送辊保持器56的移 动范围限制到其中突出件68能在接合凹口 67内移动的范围。
<滚动轴承(或移动支撑单元)80>滚动轴承80包括凹形部141和辊143。凹形部141形成在凹部139 的底面69中。辊143容纳在凹形部141中。四个凹形部141形成在凹 部139的底面中。辊143由具有良好滑动特性的树脂等制成柱形形状, 并且容纳在凹形部141的各自一个中。更具体地,每个辊143以这样 的取向容纳在凹形部141中,即辊143的轴对应于保持器支撑构件57 的纵向方向131。凹形部141的深度近似等于辊143的半径。因此,在 辊143容纳在凹形部141中的状态下,辊143的辊表面从底面69起暴 露。另外,凹形部141沿较短方向132的长度至少长于辊143的直径。 因为凹形部141具有这些尺寸,所以当在辊143容纳在凹形部141中 的状态下,将夹送辊保持器56放置在凹部139的底面69上时,夹送 辊保持器56能沿凹部139的底面69移动。
注意到本实施例使用这样的构造,其中凹形部141形成在保持器 支撑构件57的底面中,而辊143容纳在凹形部141中,作为支撑夹送 辊保持器56的滚动轴承80,从而夹送辊保持器56能移动。然而,可 使用另一构造,例如,与凹形部141相似的凹形部形成在夹送辊保持 器56的底面中,而辊143容纳在这些凹形部与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 底面69之间。可使用又一构造,即代替上述的滚动轴承80,将公知的 滚柱轴承或球轴承设置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底面69与夹送辊保持 器56的底面之间。总之,用于支撑夹送辊保持器56使得夹送辊保持 器56能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中移动的机构不限于上述的滚动轴承80。 只要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与夹送辊保持器56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足够 小,则能使用具有任意构造的移动支撑机构。
<夹送辊保持器56>
如图5和图6中所示,与保持器支撑构件57相似,夹送辊保持器 56形成细长的形状。夹送辊保持器56由诸如聚縮醛树脂(POM)的合成 树脂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将在下文描述的辅助保持器110、盘簧61、 压紧(从动)辊48和旋转轴65安装到夹送辊保持器56以形成一个组件。 该组件支撑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凹部139内。夹送辊保持器56容纳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凹部139中。更具 体地,夹送辊保持器56以这样的取向布置在凹部139内,即夹送辊保 持器56的纵向方向131对应于驱动辊47的轴向方向,而夹送辊保持 器56的较短方向132对应于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
将在下文描述的辅助保持器110利用插入辅助保持器110与夹送 辊保持器56之间的盘簧61支撑在夹送辊保持器56的上侧处(g卩,与驱 动辊47面对的侧)。
切口 76分别形成在夹送辊保持器56沿纵向方向131的两端中。 在平面图中,切口 76的每一个基本形成矩形形状。将在下文描述的辅 助保持器110的支撑臂111插入切口 76中。挂钩肋70设置在每个切口 76沿较短方向132的两侧处,从而当支撑臂111插入时,支撑臂111 的钩113钩在挂钩肋70上(与挂钩肋70接合)。
两个弹簧容纳腔62形成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中。弹簧容纳腔62邻 近切口 76并在切口 76中的各自一个切口沿纵向方向131的内侧处设 置。盘簧61容纳在弹簧容纳腔62中。利用此配置,盘簧61定位在夹 送辊保持器56中。盘簧61的每一个用作所谓的压縮弹簧,并具有能 朝着驱动辊47侧推动夹送辊48的旋转轴65的弹簧长度和弹力。注意 到,代替盘簧61,可将诸如板簧和橡胶的弹性构件用作推动装置。
定位肋77设置在弹簧容纳腔62中的各自一个腔沿纵向方向131 的内侧处。凹槽78形成在每个定位肋77的上端中。定位肋77的每一 个从夹送辊保持器56的上表面竖立。在侧视图中,凹槽78基本形成U 形形状,从而凹槽78沿竖直方向从定位肋77的上端深深地切入定位 肋77中。定位肋77用于沿较短方向132定位夹送辊48。更具体地, 在将要在下文描述的辅助保持器IIO安装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上以及夹 送辊48的旋转轴65通过辅助保持器110支撑的状态下,通过将旋转轴65插入定位肋77的凹槽78中来沿较短方向132定位旋转轴65(见 图7)。旋转轴65通过定位肋77的定位精度由凹槽78的尺寸和旋转轴 65的尺寸确定。
突出件83设置在夹送辊保持器56的底面沿纵向方向131的中心 处。突出件83插入形成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凹部139的底面69中 的接合凹槽84(见图6)中并与该接合凹槽84接合。突出件83形成从夹 送辊保持器56的底面向下突出的狭窄的宽度形状。突出件83和接合 凹槽84形成在较短方向132为细长的形状。当突出件83插入接合凹 槽84中时,夹送辊保持器56相对于纵向方向131定位在保持器支撑 构件57中。而且,将夹送辊保持器56的移动范围限制于较短方向132, 即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
第一导向肋75设置到夹送辊保持器56的位于下游侧处的侧面74。 第一导向肋75沿基本垂直于侧面74的方向突出。更具体地,如图5 中所示,第一导向肋75设置到侧面74,从而第一导向肋75朝着设置 在夹送辊保持器56的下游侧处的压盘34突出。第一导向肋75与夹送 辊保持器56 —体形成。另外,第一导向肋75沿夹送辊48的轴向方向, 即夹送辊保持器56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多个位置处。具体地,为侧面74 沿纵向方向131的两端中的每一端设置一个第一导向肋75。
第一导向肋75的上表面用作导向面,当记录片材输送到第一导向 肋75时,所述导向面朝着压盘34引导该记录片材的前缘。第一导向 肋75的上表面是平坦的,且当夹送辊保持器56位于第一位置处时近 似与压盘34的上表面处于相同的高度。注意,当夹送辊保持器56处 于除第一位置外的位置(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任意位置)处时,第一 导向肋75朝着压盘34的上表面向下倾斜。
<辅助保持器110>
辅助保持器110安装在夹送辊保持器56的上侧上。与夹送辊保持
23器56和保持器支撑构件57相似,辅助保持器110形成为细长的形状。 辅助保持器110由诸如聚縮醛树脂(POM)的合成树脂制成。辅助保持器 110以这样的取向安装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上,即辅助保持器110的纵 向方向131对应于驱动辊47的轴向方向。
支撑臂111设置到辅助保持器110沿纵向方向131的两端中的各 自一端。支撑臂111的每一个是这样的构件其支撑辅助保持器110, 使得辅助保持器110能相对于夹送辊保持器56沿上下方向,即用于朝 向和离开驱动辊47移动夹送辊48的方向移动。支撑臂111的每一个具 有两个从辅助保持器11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杆112。钩113设置到每 个杆112的末端,钩113沿较短方向132向外突出。当将支撑臂111 的每一个推入夹送辊保持器56的切口 76中时,钩113受到挂钩肋70 挤压,使得两个杆112沿彼此相向的方向弯曲。因此,使钩113能通过 切口 76插入。当钩113通过切口 76插入并经过挂钩肋70的下端时, 杆112恢复到它们的最初形状,并且钩113与挂钩肋70的下端接合。 这样,将辅助保持器110安装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上。
在辅助保持器110安装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上的状态下,支撑臂111 的杆112用作将辅助保持器110的移动方向限制到上下方向的导向装 置。辅助保持器110的移动范围由钩113与挂钩肋70的下端之间的距 离确定。也就是说,当在辅助保持器110安装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上的 状态下向下推动辅助保持器110时,钩113与挂钩肋70的下端间隔开。 与此相反,当向上提升辅助保持器IIO时,钩113与挂钩肋70的下端 接合。
在盘簧61容纳在弹簧容纳腔62中的状态下,从盘簧61之上将辅 助保持器110安装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上。因此,在没有外力施加到辅 助保持器110的状态下,辅助保持器110通过盘簧61的推动力持续地 向上提升。相反,如果将向下方向的外力施加到辅助保持器110,则盘 簧61被压縮,从而沿朝着夹送辊保持器56的方向移置辅助保持器110。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将处于图5中所示的组装状态的部件(构件)构造成
打印机部2,则夹送辊48压在驱动辊47上,因而辅助保持器110也经 由夹送辊48而被向下挤压。因此,在将辅助保持器110构造成打印机 部2的状态下,辅助保持器110被保持为使得辅助保持器110可沿上下 方向在上述移动范围内移动。
七个第二导向肋66—体设置到辅助保持器110的上表面。第二导 向肋66设置为用于将从上游侧输送的记录片材的前缘平滑地导向该对 输送辊54的夹压部。第二导向肋66的每一个沿较短方向132,即输送 方向延伸在辅助保持器110的上表面上。第二导向肋66沿纵向方向 131,即驱动辊47的轴向方向平行地布置。布置在辅助保持器110的 两端侧处的第二导向肋66A形成为沿较短方向132比其它第二导向肋 66更长的形状。
第三导向肋64设置在辅助保持器110沿纵向方向131的中心处。 第三导向肋64从下游侧端60沿与第一导向肋75相同的方向,即沿下 游方向突出。第三导向肋64与辅助保持器110—体地设置。与第一导 向肋75相似,当记录片材被输送到第三导向肋64的上表面时,第三 导向肋64的上表面用于朝着压盘34侧引导该记录片材的前缘。另外, 第三导向肋64还用于将已从该对输送辊54的夹压部分离的记录片材 的后缘支撑在靠近该夹压部的位置处,从而记录片材的后缘不会接触 夹送辊48的辊表面。第三导向肋64突出到与第一导向肋75的末端相 同的位置。
轴承63A设置到辅助保持器IIO沿纵向方向131的两端中的各自 一端。此外,轴承63B设置到第三导向肋64。夹送辊48的旋转轴65 通过轴承63A和轴承63B支撑。轴承63A从端60朝着下游侧突出。 旋转轴65的两端通过轴承63A支撑。轴承63A的每一个形成凹槽形状, 其中每个轴承63A(凹槽)的进口部稍小于旋转轴65的直径。因此,当 将旋转轴65推入轴承63A中时,每个轴承63A的进口部变形并扩大以允许旋转轴65插入轴承63A中。 一旦将旋转轴65插入轴承63A中, 变形的进口部恢复到其最初形状,从而旋转轴65不会容易地脱开。另 一方面,旋转轴65的中心部通过轴承63B支撑。轴承63B设置到位于 端60侧处的第三导向肋64,并且具有凹槽形状。当向旋转轴65施加 向下的载荷时,轴承63B用于辅助地支撑旋转轴6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肋66和第三导向肋64—体 地设置到辅助保持器110。因此,仅夹送辊48的旋转轴65位于每个导 向肋64、 66与夹送辊48之间。因此,影响从夹送辊48到每个导向肋 64、 66的高度的尺寸公差仅仅是夹送辊48、旋转轴65和辅助保持器 110的每一个的尺寸公差的累积值。因而,与受大量构件的尺寸公差影 响的传统支撑机构相比,能减小导向肋64和66相对于夹送辊48的位 置误差。换言之,夹送辊48与导向肋64和66之间的距离能高精度地 保持在恒定值。因此,当记录片材进入该对输送辊54的夹压部时,该 记录片材通过第二导向肋66平滑地导向夹压部。此外,当记录片材的 后缘从夹压部分离时,记录片材的后缘通过第三导向肋64朝着下游侧 平滑地导向。因此,能防止由于导向肋64和66的位置误差所导致的 输送故障,诸如卡纸以及记录片材的倾斜输送。
<夹送辊48>
如图5和图6中所示,夹送辊48形成为柱形形状并且由具有良好 滑动特性的树脂等制成。夹送辊48的每一个以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 的内孔的柱形形状形成。旋转轴65插入该内孔中。利用此配置,夹送 辊48能相对于旋转轴65旋转。尽管旋转轴65能由诸如合成树脂和金 属的各种材料制成,但是优选旋转轴65由诸如不锈钢的钢材制成,用 于使夹送辊48能平滑地旋转。由此,能制成小直径但具有足够刚度的 旋转轴65。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中所示,两个夹送辊48通过旋转轴 65可旋转地支撑。注意到夹送辊48的数量和长度能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这样,因为夹送辊48被支撑为使得夹送辊48能相对于旋转轴65旋转,所以不必旋转轴65自身在凹槽78内旋转。因此,凹槽78可具 有这样的尺寸,即旋转轴65能被无间隙地插入。然而,在本实施例中, 凹槽78具有这样的尺寸,即凹槽78在基本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可旋转 地支撑旋转轴65。因此,即使夹送辊48和旋转轴65变成彼此固定, 从而夹送辊48不能相对旋转轴65旋转,夹送辊48和旋转轴65也能 相对辅助保持器110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将夹送辊48、旋转轴65和辅助保持器110作为分 离构件进行描述。然而,这些构件不是必须为分离构件。例如,旋转 轴65可一体地设置到辅助保持器110。在这种情况下,当将旋转轴65 插入凹槽78中时,辅助保持器110以及旋转轴65相对于记录片材的 输送方向来定位。利用这种配置,影响导向肋64和66的位置的尺寸 公差仅仅是夹送辊48和辅助保持器110的两个构件。因此,能使导向 肋64和66的位置误差更小。注意到旋转轴65不限于与辅助保持器110 相同的材料。例如,如果旋转轴65和辅助保持器110通过夹物模压一 体形成,则旋转轴65能由钢材制成,而辅助保持器110能由合成树脂 制成。
此外,旋转轴65可一体设置到夹送辊48。在这种情况下,当将 旋转轴65插入凹槽78中时,夹送辊48以及旋转轴65相对于记录片 材的输送方向来定位。当旋转轴65和夹送辊48以这种方式一体形成 时,影响导向肋64和66的位置的尺寸公差仅仅是夹送辊48和辅助保 持器110的两个构件。因此,能使导向肋64和66的位置误差更小。 注意到旋转轴65不限于与夹送辊48相同的材料。例如,如果旋转轴 65和夹送辊48通过夹物模压一体形成,则旋转轴65能由钢材制成, 而夹送辊48能由合成树脂制成。
因为夹送辊48的支撑机构以这种方式构造,所以夹送辊保持器 56通过保持器支撑构件57可移动地支撑。夹送辊48利用夹送辊保持 器56的滚动运动而移置。更具体地,夹送辊保持器56可在图8A中所
27示的收縮位置(第二位置)与图8B中所示的输送位置(第一位置)之间移 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向肋64设置到辅助保持器110,如
上所述。夹送辊48通过辅助保持器110支撑。因此,当记录片材通过 夹送辊48和驱动辊47夹持地保持时,辅助保持器110和第三导向肋 64以及夹送辊48离开驱动辊47移动等于记录片材的厚度的量。也就 是说,第三导向肋64与夹送辊48移动相同的移置量。因此,不论记 录片材是否通过夹送辊48和驱动辊47夹持地保持,夹送辊48和第三 导向肋64的相对位置总是恒定的。换言之,在输送期间,记录片材的 下表面与第三导向肋64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能保持在恒定的距离。
因此,在记录片材通过该对输送辊54输送期间,在如图9A中所 示当通过该对输送辊54输送诸如复印机纸张的薄记录片材98时以及 如图9B中所示当输送诸如明信片的厚记录片材99时的两种情形中, 第三导向肋64以及夹送辊48被向下推动。因此,记录片材的下表面 与第三导向肋64之间的距离Tl总保持在恒定值。
通过使用此支撑机构,总能以所必须的最小值将上述的距离Tl设 定为恒定值。因此,即使在记录片材的后缘从夹送辊48与驱动辊47 之间的夹压部分离之后即刻,记录片材的后缘也能通过第三导向肋64 支撑在夹压部附近。也就是说,在后缘不接触夹送辊48的辊表面的位 置处,记录片材也能得到支撑。这防止记录片材由于记录片材的后缘 和夹送辊48的辊表面不接触而被夹送辊48推动。此外,假定当输送 其后缘向下弯曲的记录片材或者以波形状态弯曲的记录片材,并且记 录片材的后缘从第三导向肋64垂下并接触夹送辊48的辊表面时的情 形。即使在这种情形中,记录片材和辊表面也在夹压部附近彼此接触, 使得记录片材和辊表面形成处于基本水平状态的锐角。因此,沿用于 推动记录片材的方向的力非常小。由此,记录片材不会被推向下游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9B中所示,第三导向肋64 设置为使得第三导向肋64的上端邻近下文将要描述的虚拟平面88。该 对输送辊54用于利用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来夹持地保持和输送记录 片材。因此,在该对输送辊54附近的输送路径近似对应于该虚拟平面 88,其中虚拟平面88通过下列各面的交线平面87,包括驱动辊47 的轴线和夹送辊48的旋转轴65的轴线;以及夹送辊48的辊表面(在图 9A和图9B中面对驱动辊47侧的辊表面),并且其中虚拟平面88垂直 于平面87。如果第三导向肋64的上端邻近虚拟平面88,则在记录片 材的后缘从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分离之后即刻,第三 导向肋64能支撑记录片材的后缘,从而该后缘不会接触夹送辊48的 辊表面。
此外,在用于可移动地支撑夹送辊保持器56的构造中,当夹送辊 保持器56移动到收縮位置时,在压盘34的肋94的上游侧端95与夹 送辊保持器56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宽度的间隙T2(见图8A)。然而,该 间隙T2被上述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导向肋64封闭。因此,即使由该 对输送辊54输送的记录片材朝着间隙T2移动,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 导向肋64也防止记录片材进入该间隙T2中。同时,通过第一导向肋 75和第三导向肋64将记录片材的前缘引导到压盘34侧。更具体地, 将记录片材的前缘引导到形成在肋94的上游侧端95处的斜面96。因 此,将记录片材沿斜面96朝着肋94的上表面平滑地导向。由此,记 录片材能稳定地输送到压盘34,并且还能防止卡纸。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 导向肋64设置在对应于形成在相邻肋94之间的间隙的位置处,从而 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导向肋64不干涉延伸到压盘34的上游侧端95 的多个肋94。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导向肋64的突 出量(突出长度)设定为使得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导向肋64进入肋94 之间的间隙,与沿输送方向被可移动支撑的夹送辊保持器56的位置无 关。换言之,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导向肋64布置为使得即使当夹送辊保持器56保持在距压盘34最远的位置,即图8A中所示的收縮位置 (第二位置)处时,在平面图中压盘34的上游侧端95也与第一导向肋75 和第三导向肋64相交。因此,在通过保持器支撑构件57支撑夹送辊 保持器56的状态下,不管夹送辊保持器56的位置如何,第一导向肋 75和第三导向肋64总插入肋94之间的间隙中(见图8A和图8B)。此 外,当夹送辊保持器56以滚动运动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上移动时, 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导向肋64沿输送方向往复地移动。利用此往复 移动,第一导向肋75和第三导向肋64插入形成在肋94之间的间隙中 以及从所述间隙中縮回。
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第一导向肋75布置为使得第一导向肋 75的上表面(导向面)位于比压盘34的上表面低的位置处。利用这种配 置,即使当记录片材朝着第一导向肋75输送时,该记录片材的前缘也 平滑地导向压盘34侦U。然后,引导到压盘34侧的记录片材以这样的 方式平滑地导向支撑基座,即记录片材往形成在压盘34的上游侧端 95(后端)处的斜面96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肋75布置为使得第一导向肋75的上表 面位于比压盘34的上表面低的位置处,并且第一导向肋75的上表面 位于比压盘34的上游侧端95(后端)的斜面96的下端高的位置处。因此, 记录片材能更加平滑地导向压盘34。
<夹送辊保持器56的移动范围>
下文将对夹送辊保持器56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上的移动范围进 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中所示,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附接到框 架的状态下,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凹部139的底面69(包括凹形部141 的底面)形成弯曲的形状。在滚动轴承80置于底面69与夹送辊保持器 56的底面之间的状态下,夹送辊保持器56在其底面处被支撑。
30如图10中所示,凹部139的底面69从上游侧朝着下游侧向下倾 斜。底面69具有与柱形的弧形近似对应的形状,该弧形绕回转中心O 绘制,该回转中心包括在通过驱动辊47的中心轴A的竖直平面中并且 与该中心轴A平行。因此,夹送辊保持器56通过滚动轴承80沿底面 69移动。换言之,夹送辊保持器56绕回转中心0作为回转的中心移 动。此时,因为辅助保持器110利用夹送辊保持器56的滚动运动被盘 簧61推动,所以夹送辊48在持续保持压在驱动辊47上的状态的同时 沿驱动辊47的外周面移动。注意到回转中心O包括在通过中心轴A的 竖直平面中不是必须的。当夹送辊保持器56位于第一位置处时,回转 中心0位于包括该中心轴A和夹送辊48的中心轴B的平面的第二位 置侧处,从而随着夹送辊保持器56向上游侧移动,盘簧61的压縮量 变得更小,这是足够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IO中所示,夹送辊保持器56沿较短方向132 的移动范围限制到在如下之间的范围输送位置,在该输送位置处, 沿朝着驱动辊47的后侧的方向,形成在通过回转中心0的竖直平面与 通过回转中心0和夹送辊48的中心轴B的平面之间的角度是ei;以 及收缩位置,在该收缩位置处,沿朝着驱动辊47的后侧的方向,形成 在通过回转中心0的竖直平面与通过回转中心0和夹送辊48的中心轴 B的平面之间的角度是02(大于01)。注意到用于限制沿较短方向132 的向前方向的移动范围的突出件68和接合凹口 67的下游侧内壁用作 本发明的第一限制构件。此外,用于限制沿较短方向132的向后方向 的移动范围的突出件68和接合凹口 67的上游侧内壁用作本发明的第 二限制构件。
夹送辊保持器56和保持器支撑构件57如上所述构造。因此,当 记录片材通过该对输送辊54夹持地保持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期间), 夹送辊保持器56向输送位置移动(见图8B)。与此相反,当记录片材的 后缘从该对输送辊54分离时(不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期间),夹送辊保持器56向收縮位置移动(见图8A)。
<夹送辊保持器56的滚动运动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将参照图11和图12来描述夹送辊保持器56的滚动运动 的基本原理。这里,图ll是显示在中心O作为原点的XY坐标中驱动 辊47和夹送辊48的横剖面的示意图。图12是显示在图11的XY坐标 中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夹紧地保持记录片材(通过标记S指示)的状态 的示意图。这里,A是驱动辊47的旋转中心,rl是驱动辊47的半径, B是夹送辊48的旋转中心,而r2是夹送辊48的半径。旋转中心A位 于X轴上。原点O位于与旋转中心A沿X轴的负方向相隔大于或等于 驱动辊47的半径的位置处。此外,原点O与凹部139的底面69的曲 形的中心重合,即原点O与上述的回转中心O重合。夹送辊保持器56 可在如下之间移动从X轴沿逆时针方向绕原点O为中心移动61的位 置D;以及从X轴类似地移动02(大于ei)的位置E。这里,位置D对 应于上述的输送位置(见图8B),而位置E对应于上述的收縮位置(见图 8A)。注意到,为便于描述,将中心O、 A和B如图ll和图12中所示 定义。然而,不必说,驱动辊47、夹送辊48和底面69的各自中心的 位置不限于上述位置。
这里,将角度e定义为当夹送辊48移动到任意位置时,形成在线
段OA与线段OB之间的角度。也就是说,角度e的可能范围是ei^e^2。
夹送辊48通过容纳在夹送辊保持器56中的处于压縮状态的盘簧61朝 着驱动辊47推动(沿线段AB的方向)。
如附图中所示,如果e〉0,则弧DE的中心0与驱动辊47的旋转 (移动)中心A不匹配。因此,随着e的增加,夹送辊保持器56与驱动 辊47相对远离地分开。因此,随着e的增加,盘簧61展开。也就是 说,随着e的增加,盘簧61的弹性能E降低。此时,力矩M1作用在 夹送辊48上,该力矩M1沿逆时针方向并绕着中心A,即沿垂直于线 段AB的方向,力矩Ml具有与弹性能E的降低量dE/de成比例的量值。另一方面,夹送辊48的从动旋转导致摩擦力(摩擦力矩)M2'作用
在夹送辊48上,摩擦力M2'绕中心B并沿与夹送辊48的旋转方向相 反的方向。将力矩M2定义为通过将摩擦力M2'转换成绕中心A的力, 即沿垂直于线段AB的方向的力而获得的力矩。此时生成的摩擦力M2' 是由于夹送辊48的旋转而在夹送辊48与旋转轴65之间的滑动面中生 成的静摩擦力。注意到力矩M2未在图11中示出。
此外,当夹送辊保持器56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凹部139的底 面69上移动时,生成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矩)M3'。该滚动摩擦力M3' 环绕中心O,即沿垂直于线段OB的方向作用。将力矩M3定义为通过 将滚动摩擦力M3'转换成绕中心A的力,即沿垂直于线段AB的方向的 力而获得的力矩。这里,将上述滚动摩擦力称为力矩M3。注意到力矩 M3未在图11中示出。
另外,如图12中所示,当通过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输送记录片 材时,包括记录片材的重量、由于记录片材的弯曲的弹性力等的力W 沿朝着夹送辊48的中心的方向作用。力W导致沿减小角度e的方向生 成力矩M4。特别地,在本发明中,如附图中所示,记录片材被输送为 使得记录片材从上侧以角度0压在压盘34上,这生成不可忽略的程度 的力矩M4。注意到EI被定义为记录片材的刚度。
此外,当记录片材的前缘进入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 部时,或者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夹压部分离时,盘簧61的长度改变等 于记录片材的厚度h的量。更具体地,在前者的情形中,盘簧61被压 縮厚度h,而在后者的情形中,盘簧61扩展厚度h。因此,同样在此 情形中,盘簧61的弹性能增加和降低,与上述力矩M1相似,生成绕 中心A并具有与dE/de成比例的量值的力矩M5。
这里,角度e(eise^2)、记录片材的厚度h以及记录片材的刚度EI是变量。因此,力矩Ml以角度6和厚度h的函数表示。力矩M4 以角度e和刚度EI的函数表示。力矩M5以厚度h的函数表示。尽管 在精确的意义上,力矩M2和M3是角度0和厚度h的函数,但是与力 矩M1、 M4和M5相比,力矩M2和M3非常小。因此,这里将力矩 M2和M3作为常量考虑。在下文中,角度e的函数以M1(0)和M4(e) 表示。
假设在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没有产生滑动。而且假设驱动 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摩擦力足够大,并且夹送辊48与记录片材之 间的摩擦力足够大。那么,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力矩M1到M5满足下 文指示的表达式。
也就是说,当记录片材没通过驱动辊47和夹送辊48输送时,满 足下面的表达式(l)。此时,力矩M2绕中心A沿顺时针方向作用,而 力矩M3绕中心A沿逆时针方向作用。
M1(0)+M3>M2 (1)
因此,在此情形中,夹送辊保持器56沿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朝着 上游侧移动,并且向后收縮。然后,夹送辊保持器56的姿态保持在0=62 的位置(收縮位置)处。
当记录片材到达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时,记录片 材的前缘通过驱动辊47的旋转而夹持地保持,并满足下面的表达式(2)。 此时,力矩M3绕中心A沿逆时针方向作用,而力矩M5绕中心A沿 顺时针方向作用。
M1(0)+ M3 < M4(e)十M5 (2)
此时,夹送辊保持器56沿输送方向朝着下游侧移动,而夹送辊保
持器56的姿态保持在e=ei的位置(输送位置)处。
34在记录片材的输送期间,满足下面的表达式(3)。此时,力矩M2
绕中心A沿顺时针方向作用,并且力矩M3绕中心A沿顺时针方向作用。
M1(0)< M2 + M3 + M4(e) (3)
因此,夹送辊保持器56的姿态继续保持在e=ei的位置(输送位置)处。
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分离时, 满足下面的表达式(4)。此时,力矩M3绕中心A沿顺时针方向作用, 而与力矩M1相似,力矩M5绕中心A沿逆时针方向作用。
Ml(e)十M5〉M3 (4)
正如能从上面的表达式(4)理解的,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驱动辊47 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分离时生成力矩^11(0)+ M5(左侧),而只有 力矩M3(右侧)作为摩擦力。这里,用于朝着记录片材的上游侧移动夹 送辊保持器56的力矩Ml(e)+ M5大于用于防止滚动运动的力矩M3。 因此,夹送辊保持器56朝着记录片材的上游侧移动。这里,力矩M3 是由滚动轴承80生成的小摩擦力。也就是说,与力矩Ml(e)+ M5相比, 力矩M3非常小。因此,在此情形中,几乎全部的力矩Ml(e)+ M5用 于朝着记录片材的上游侧移动夹送辊保持器56。因而,夹送辊保持器 56快速移动。注意到, 一旦夹送辊保持器56收縮,夹送辊保持器56 的姿态就保持在6=92的位置(收縮位置)处。
如果在记录片材的后缘从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分 离之后,出现夹送辊保持器56没有返回到0=92的位置(收縮位置)的反 常性,则驱动辊47被控制为沿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满足下面的表达 式(5)。因此,夹送辊保持器56能移动到e-02的位置(收縮位置)。
M1(6)+M2〉M3 (5)在此情形中,力矩M2绕中心A沿逆时针方向作用,而力矩M3 绕中心A沿顺时针方向作用。
如上所述,在多功能设备l中,其中夹送辊保持器56经由滚动轴 承80可移动地支撑,夹送辊48、夹送辊保持器56、保持器支撑构件 57、盘簧61等布置为使得满足表达式(1)到(5)。利用此配置,当记录片 材通过该对输送辊54夹持地保持时,夹送辊保持器56沿输送方向朝 着下游侧快速地移动。此外,当记录片材的上述夹持被释放时,夹送 辊保持器56沿输送方向朝着下游侧快速地移动。因此,与使用滑动摩 擦的传统结构相比,能使沿输送方向推动记录片材的量几乎为零。这 防止记录在记录片材上的图像的质量下降。
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但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 况下,可在其中作出各种变形和修改。
<对照示例>
在下文中,将描述对照示例。提出对照示例用于描述根据上述实 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的优点。
将参照图13A到图14B来描述第一对照示例。如图13A到13C 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对照示例的喷墨式图像记录设备设有朝着压 盘202输送记录片材S的片材输送装置210。该片材输送装置210包括 布置在压盘202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下文简称为"上游侧")处的一对 输送辊203以及布置在压盘202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下文简称为"下 游侧")处的一对输出辊204。
当图像记录在图像记录设备中时,间歇地驱动该对输送辊203, 用于以预定长度间歇地输送记录片材S。在该间歇输送的停止时间期 间,记录头200沿与记录片材S的输送方向(图13A到图13C中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垂直于图13A到图13C的绘制片材的方向)滑动移动,
同时从记录头200的喷嘴喷出墨水,从而墨水粘附到该记录片材S。对
于每个间歇输送重复此操作,从而以预定长度将图像连续地记录在记
录片材S上。注意到控制器(未示出)控制该对输送辊203和该对输出辊 204的旋转,从而执行上述间歇输送。
如图13A到图13C中所示,该对输送辊203包括驱动辊205和从 动辊206。驱动辊205接收从马达等传递的旋转力,并被驱动旋转。从 动辊206通过盘簧207等推动以便压在驱动辊205上,并且从动地旋 转。如图13A中所示,当从片材供应盒(未示出)供应的记录片材S的前 缘到达该对输送辊203时,记录片材S的前缘被驱动辊205和从动辊 206夹持,而该对输送辊203开始输送记录片材S。此时,盘簧207被 压缩记录片材S的厚度的量,并且从动辊206从驱动辊205分离。随 着记录片材S被输送,记录片材S的前缘被该对输出辊204夹持,并 且如图13B中所示,记录片材S被该对输送辊203和该对输出辊204 输送。随着记录片材S被进一步输送,如图13C中所示,记录片材S 的后缘从该对输送辊203分离,而记录片材S仅被该对输出辊204输 送。此时,盘簧207扩展记录片材S的厚度的量,而从动辊206压在 驱动辊205上。注意到与该对输送辊203相似,该对输出辊204也包 括驱动辊208和从动辊209。这里,因为该对输出辊204用于夹持已在 其上记录了图像的记录片材S,所以将挤压力设定为小值,以便防止图 像的恶化。
然而,利用上述片材输送装置210,如图14A中所示,在记录片 材S的后缘从夹压部(压力部)分离之后即刻,该后缘接触从动辊206的 辊表面。因此,如果记录片材S的后缘接触从动辊206的旋转辊表面, 则记录片材S从该辊表面接收沿与输送方向相同方向的力F(见图14B)。 此力F作用以沿输送方向推动记录片材S。如果当在记录片材S上执行 图像记录时记录片材S被该力F推动,则该记录片材S被超出所需地 输送,导致图像记录位置沿输送方向偏离。由此,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导致称为"条带"(也称为"图象跳越")的现象,这将使图像质量明 显下降。特别地,在如下的构造中,其中记录片材在被从斜上侧压向 压盘202的同时被输送,部分地因为记录片材S的前缘侧被该对输出
辊204夹持,所以在后缘从该对输送辊203分离之后即刻,后缘由于 弯曲记录片材S的回复力而朝着从动辊206侧移动,并有力地接触辊 表面。在此情形中,上述条带现象明显出现。在输送具有相对大的厚 度和相对高的刚度的记录片材S,诸如明信片和蜡光纸期间,上述条带 现象也明显出现。
接下来,将描述第二对照示例。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261061 公开了一种设有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该输送装置包括通过夹送 辊保持器(56)竖直弹性支撑的夹送辊(48)。在此图像记录设备中,夹送 辊保持器(56)被支撑为使得夹送辊保持器(56)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 之间移动。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 分离时,夹送辊(48)以及夹送辊保持器(56)从第一位置移动到位于上游 侧处的第二位置。此外,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261061的图14 中所示,夹送辊保持器(56)设有朝着压盘(94)侧突出的导向肋(75)。导 向肋(75)从夹送辊(48)朝着压盘(94)突出。在该图像记录设备中,在记 录片材的后缘从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分离之后,该后 缘通过导向肋(75)支撑。如果导向肋(75)的上端与驱动辊(47)的外周面 之间的分离距离相对于记录片材的厚度来说是大的,则在记录片材的 后缘从该夹压部分离之后即刻,记录片材的后缘接触移动到第二位置 的夹送辊(48)的辊表面。在此情形中,即使对于日本专利申请公布 No.2007-261061中公布的图像记录设备,也会引起条带现象。注意到 圆括号中的数字是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261061的图14中使用 的数字。下面的描述同样如此。
如果将上述分离距离设定为小值,则能抑制该条带现象。然而, 利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261061的图像记录设备,由于如下的 原因,不能将该分离距离设定为足够小的值。能通过图像记录设备记
38录的记录片材包括诸如复印机纸张的薄记录片材以及诸如明信片和蜡
光纸的厚和刚性记录片材。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261061的图像记录设备中,导向肋(75)设置到夹送辊保持器(56)。因此,如果夹送辊保持器(48)沿弹性方向相对于夹送辊保持器(56)移置,则夹送辊(48)与导向肋(75)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利用此构造,如果将上述分离距离设定为小于记录片材的厚度的值,则该记录片材不能经过并撞击导向肋(75),产生诸如卡纸和记录片材损坏的输送故障的问题。因此,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261061的图像记录设备中,将上述分离距离设定为适于最厚的记录片材的厚度。因此,需要将分离距离设定为相对于诸如复印机纸张的薄记录片材的厚度来说大的值。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对照示例。与上述第二对照示例相似,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175991公开了一种支撑夹送辊保持器的机构,该夹送辊保持器支撑夹送辊,从而该夹送辊保持器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此机构中,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驱动辊与夹送辊之间的夹压部分离时,夹送辊保持器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175991中,将第二位置设定为在其处夹送辊位于通过上述夹压部的竖直平面的上游侧处的位置,即在其处夹送辊的辊表面不与竖直平面相交的位置。因此,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夹压部分离时,记录片材的后缘不容易接触夹送辊的辊表面。然而,在记录片材的后缘从夹压部分离之后即刻,仍不执行夹送辊的滚动运动,并且在某些情形中,记录片材的后缘瞬间地接触夹送辊的辊表面。因此,即使对于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175991中公开的机构,也不能消除条带现象的出现。特别地,如果将第二位置设定为上述的位置,则取决于夹送辊的外径的尺寸,夹送辊保持器的滚动范围变大,在此情形中,夹送辊保持器的初始滚动运动不能快速地执行,并且记录片材的后缘频繁地接触夹送辊的辊表面。此外,如果将第二位置设定为上述的位置,则滚动范围的扩大增加了设备的尺寸,并且在某些情形中,由于滚动范围的扩大,需要增加弹簧力。此外,因为在水平方向夹压部的咬入角增加,所以还出现到夹压部的片材供应路径变得复杂的不利影响。
第一到第三对照示例具有上述问题。然而,根据该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能够防止在记录介质从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夹压部分离之后即刻记录介质被从动辊推动,从而改进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质量。
接下来,将描述第四对照示例。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90669公开了一种记录设备,该记录设备支撑从动辊,使得该从动辊能沿输送方向移动并且能够旋转。当记录片材的后缘从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夹压部分离时,从动辊接收来自记录片材的后缘的力并且朝着上游侧收縮。更具体地,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90669中公开的记录设备中,支撑从动辊的保持器经由滚动轴承通过固定到设备的框架的保持器支撑构件支撑,从而该保持器能移动。利用此配置,保持器本身能沿输送方向移动。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90669中公开的支撑机构中,夹送辊(48)的旋转轴(65)通过轴承(63)定位,以便增加夹送辊保持器(56)的滚动运动的精度。因此,能使旋转轴(65)的支撑部的松弛度更小,并且在滚动运动期间,从记录片材施加的力能均匀地传输到夹送辊保持器(56),从而高精度地实现滚动运动。然而,在此支撑机构中,旋转轴(65)通过夹送辊保持器(56)直接支撑,从而旋转轴(65)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即使当记录片材进入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导致夹送辊(48)沿上下方向移动时,夹送辊保持器(56)也不移动。也就是说,仅仅夹送辊(48)能沿上下方向移动,这引起下面所述的问题。注意到圆括号中的数字是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90669的图7中使用的数字。下面的描述同样如此。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7-90669的图7中所示的上述支撑机构中,保持器支撑构件(57)附接到主框架,而滚动轴承(80)设置在保持器支撑构件(57)的支撑面(上表面)上。夹送辊保持器(56)附接到滚动轴
承(80)的更上侧,而夹送辊(48)的旋转轴(65)通过夹送辊保持器(56)经由盘簧(61)可旋转地支撑。在此支撑机构中,因为多个构件位于保持器支撑构件(57)与夹送辊(48)之间,所以每个构件的累积尺寸公差导致从夹送辊(48)到夹送辊保持器(56)的高度的差异(误差)。如果每个构件的尺寸公差的最小值被累积,则从夹送辊(48)到夹送辊保持器(56)的高度变为最大值,导致夹送辊(48)从夹送辊保持器(56)朝着驱动辊(47)侧显著地暴露。在此情形中,朝着驱动辊(47)与夹送辊(48)之间的夹压部输送的记录片材的前缘在远离该夹压部的位置处接触夹送辊(48)的辊表面。根据夹送辊(48)的暴露程度,记录片材可成近似直角地进入并接触夹送辊(48)的辊表面。在这种情形下,记录片材不能平滑地进入夹压部,这导致在夹压部之前卡纸。
相反,如果从保持器支撑构件(57)到夹送辊(48)的每个构件的尺寸公差的最大值被累积,则从夹送辊(48)到夹送辊保持器(56)的高度变为最小值。换言之,夹送辊(48)与驱动辊(47)之间的距离变为最小值。在此情形中,可能出现如下问题,即上述距离变得小于能通过该装置输送的记录片材的最大厚度,并且例如,诸如明信片和蜡光纸的厚记录片材不能经过夹压部。
第四对照示例具有上述问题。然而,根据该实施例的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能够引导记录片材,使得该记录片材平滑地经过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夹压部,从而在多个构件支撑从动辊的机构中,在不阻止第一支撑构件(夹送辊保持器56)的正常滚动运动的情况下,防止诸如卡纸和倾斜输送的输送故障。
权利要求
1. 一种片材输送装置,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将片状记录介质输送到支撑件,在图像记录期间,所述记录介质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辊和与所述驱动辊面对布置的从动辊,所述第一输送部将记录介质朝着所述支撑件输送;旋转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从动辊;第一导向构件,设置到所述旋转支撑构件并朝着所述支撑件突出;第一支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使得所述从动辊能朝着所述驱动辊移动和移动离开所述驱动辊;推压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之间,并朝着驱动辊侧推压所述从动辊和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以及第二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能够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沿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部不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构件 布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导向构件的上端邻近虚拟平面,所述虚拟平面通 过下列各面的交线包括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和所述从动辊的轴线在内 的平面;以及所述从动辊的位于所述驱动辊侧处的外周面,所述虚拟 平面垂直于所述平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送部布 置为使得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之间的夹压部位于比所述支撑件 高的位置处,从而相对于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而言以倾斜取向输送记 录介质。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构件 包括在所述从动辊的轴向方向上成并置布置的多个第一导向构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输送部, 所述第二输送部离开所述第一输送部地设置在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 侧处,所述第二输送部朝着沿所述输送方向的更下游侧输送由所述第 一输送部输送来的记录介质。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 包括支撑面,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第一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滚动 运动;以及第二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滚动 运动,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经由移动支撑单元可移动地支撑所述第一 支撑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移动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所述支撑面中; 旋转体,容纳在所述多个凹部中;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被支撑部,在所述旋转体容纳在所述多个凹 部中的状态下,当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时,所述 第一支撑构件的被支撑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周面接触。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 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从而随着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 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驱动辊分离,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绕回转中心线作为中 心移动,所述回转中心线与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平行,其中所述回转中心线位于如下平面的第二位置侧处,所述平面包 括所述驱动辊的轴线;以及当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处时所述从动辊的轴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所述支撑面基本对应于绕所述回转中心 线作为中心绘制的预定柱体的外周面。
8. —种片材输送装置,所述片材输送装置沿预定输送方向输送片 状记录介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辊和从动辊,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面 对地布置,且构造为在压在所述驱动辊上的同时从动地旋转; 旋转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从动辊;导向构件, 一体地设置到所述旋转支撑构件,所述导向构件引导 记录介质,使得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之间的夹压部;第一支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使得所述从动 辊能朝着所述驱动辊移动和移动离开所述驱动辊;定位构件, 一体地设置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所述定位构件相对 于所述输送方向定位所述从动辊的轴;推压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之间, 并朝着驱动辊侧推压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以及第二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构件 能够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沿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 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记 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 送部不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 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定位构件包括 至少两个支撑肋,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突出,并且沿所述驱动辊的轴向方向在所述至少两个支撑肋之间布置有间隔;以及凹槽,形成在所述至少两个支撑肋的突出端处,所述从动辊的所 述轴插入所述凹槽中。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导向构件设 置到所述旋转支撑构件的位于沿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上表面, 从而将所述记录介质导向所述夹压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输送部,所述第二输送部离开所述第一输送部地设置在沿所述输送方向的 下游侧处,所述第二输送部朝着沿所述输送方向的更下游侧输送由所 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来的记录介质。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支撑面,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第一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滚动 运动;以及第二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滚动 运动,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经由移动支撑单元可移动地支撑所述第一 支撑构件,并且其中所述移动支撑单元包括多个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所述支撑面中; 旋转体,容纳在所述多个凹部中;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被支撑部,在所述旋转体容纳在所述多个凹 部中的状态下,当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时,所述 第一支撑构件的被支撑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周面接触。
13.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 件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从而随着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驱动辊分离,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绕回转中心线作为中心移动,所述回转中心线与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平行,其中所述回转中心线位于如下平面的第二位置侧处,所述平面包括所述驱动辊的轴线;以及当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从动辊的轴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所述支撑面基本对应于绕所述回转中心线作为中心绘制的预定柱体的外周面。
14. 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片材输送装置,将片状记录介质输送到支撑件,在图像记录期间, 所述记录介质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辊和与所述驱动辊面对布置的从动辊,所 述第一输送部将记录介质朝着所述支撑件输送;旋转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从动辊;第一导向构件,设置到所述旋转支撑构件并朝着所述支撑件突出;第一支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使得所述从动 辊能朝着所述驱动辊移动和移动离开所述驱动辊;推压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之间, 并朝着驱动辊侧推压所述从动辊和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以及第二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构件 能够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沿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 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记 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 送部不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 置;以及记录头,通过喷墨记录方法在由所述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的记录介 质上执行图像记录。
15. —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片材输送装置,沿预定输送方向输送片状记录介质,所述片材输 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具有驱动辊和从动辊,所述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面 对地布置,且构造为在压在所述驱动辊上的同时从动地旋转; 旋转支撑构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从动辊;导向构件, 一体地设置到所述旋转支撑构件,所述导向构件引导 记录介质,使得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之间的夹 压部;第一支撑构件,可移动地支撑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使得所述从动 辊能朝着所述驱动辊移动和移动离开所述驱动辊;定位构件, 一体地设置到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所述定位构件相对 于所述输送方向定位所述从动辊的轴;推压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与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之间, 并朝着驱动辊侧推压所述旋转支撑构件;以及第二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构件 能够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沿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 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输送部输送所述记 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输 送部不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期间,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 置;以及记录头,通过喷墨记录方法在由所述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的记录介 质上执行图像记录。
全文摘要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第二支撑构件支撑第一支撑构件,从而第一支撑构件可在预定的第一位置与位于该第一位置沿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输送部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在记录介质通过第一输送部的非输送期间,第一支撑构件移动到第二位置。该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该该片材输送装置和记录头,记录头通过喷墨记录方法在由所述片材输送装置输送的记录介质上执行图像记录。该片材输送装置能改进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质量。
文档编号B41J11/00GK101519001SQ2009100046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9日
发明者寺田宏平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