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部件以及液体收容体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2225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栓部件以及液体收容体单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堵塞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用于堵塞液体收容体的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栓部件可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注入口,从而堵塞液体注入口。此外,该栓部件具有插入液体注入口的内部并堵塞液体注入口的圆柱形状的密封部和配置于密封部的顶部中的中心部分的突起状的把持部分。此外,该栓部件通过连结部件与相邻的栓部件连结。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513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具有可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的技术中,存在发生各种问题的情况。例如,当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拉出时,附着于栓部件的密封部的液体可能会飞散至周围。具体而言,例如,在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分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拉出的情况下,会沿密封部的中心轴(液体注入口的中心轴)方向将栓部件拉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栓部件被从液体注入口猛地拉出,因此附着于密封部的液体飞散至周围的可能性变高。

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2个栓部件通过连结部件连结,因此在将连结的2个栓部件从各自的液体注入口拉出后,当再次将栓部件安装于液体注入口时,可能会发生误将一方的栓部件安装于另一方的液体注入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附着于错误安装的栓部件上的液体与设有另一方的液体注入口的液体收容体所收容的液体发生混合的问题。此外,在将2个栓部件从各自的液体注入口拉出的状态下,也可能会产生2个栓部件丢失的可能性。此外,在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拉出的情况下,也存在由于液体附着于拉出后的栓部件所配置的面上而导致配置面被液体沾污的情况。

因此,为了解决至少一部分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以下内容。即,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在具有可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的技术中发生各种问题的可能性的技术。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误将栓部件安装于别的液体收容体的液体注入口的可能性的技术。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栓部件丢失的技术。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拉出的技术。此外,在现有技术中,人们期望实现低成本化、节省资源化、制造的容易化、以及提高使用方便性等。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至少一部分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并能够通过下述实施方式来实现。

(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通过可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注入口而堵塞上述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该液体注入口具有密封部和盖部,上述密封部堵塞上述液体注入口,其至少一部分被插入上述液体注入口的内部,上述盖部配置于上述密封部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部件,当将密封部从液体注入口的内部拉出从而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上卸下时,能够通过盖部形成阻挡层,从而降低附着于密封部的液体飞散至比盖部更靠近外侧的周围的可能性。

(2)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其中,上述盖部也可以覆盖上述密封部周围的全周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部件,通过盖部覆盖密封部周围的全周,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飞散至周围的可能性。

(3)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其中,上述盖部也可具有把持部,上述把持部与上述密封部中的端部连接,上述端部在上述栓部件向上述液体注入口安装的安装方向的相反侧,并且上述把持部沿与上述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由于把持部沿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对把持部进行把持。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向液体注入口进行栓部件的装卸操作。此外,由于把持部沿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将栓部件的把持部侧作为下侧而将栓部件放置于桌子等的配置面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栓部件在配置面上翻转。

(4)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其中,上述盖部可具有盖主体和把持部,上述盖主体配置于上述密封部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把持部为柱状,并与上述盖主体中的端部连接,上述端部在上述栓部件向上述液体注入口安装的安装方向的相反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部件,通过对柱状的把持部进行把持,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对液体注入口进行栓部件的装卸。

(5)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其中,上述液体注入口设于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体,上述把持部可具有凹部和识别部,上述凹部设于上述安装方向的相反侧的把持部端部,上述识别部配置于上述凹部内,并用于对收容于上述液体收容体的上述液体的种类进行识别。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部件,能够降低误将栓部件安装于收容有不同种类的液体的液体收容体的液体注入口的可能性。

(6)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其中,上述密封部与上述盖部也可通过硬度不同的部件形成。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部件,能够使密封部与盖部的硬度不同。

(7)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其中,上述栓部件也可进一步具有被安装部,上述被安装部与上述盖部连接,并可安装于设于上述液体注入口的周边的安装部。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部件,能够通过将被安装部安装于安装部,从而降低栓部件丢失的可能性。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收容体单元。该液体收容体单元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液体收容体、盒体和安装部,上述液体收容体具有上述液体注入口,上述盒体覆盖上述液体收容体的至少一部分,上述安装部配置于上述盒体。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能够通过将被安装部安装于安装部,从而降低栓部件丢失的可能性。

(9)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其中,上述液体收容体单元也可进一步具有栓部件配置部,上述栓部件配置部配置于上述盒体,并为可配置上述栓部件的结构。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能够通过将从液体注入口卸下的栓部件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从而降低周围被液体沾污的可能性。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收容体单元。该液体收容体单元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栓部件、液体收容体、盒体和栓部件配置部,上述液体收容体具有上述液体注入口,上述盒体覆盖上述液体收容体的至少一部分,上述栓部件配置部配置于上述盒体,并为可配置上述栓部件的结构。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能够通过将从液体注入口卸下的栓部件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从而降低周围被液体沾污的可能性。

(11)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其中,在上述栓部件、上述液体收容体、上述安装部和栓部件配置部分别设有2个的情况下,并且,在将一方作为第1栓部件、第1液体收容体、第1安装部以及第1栓部件配置部,并将另一方作为第2栓部件、第2液体收容体、第2安装部以及第2栓部件配置部的情况下,上述第1栓部件的上述被安装部可具有在上述第1栓部件的上述被安装部安装于上述第1安装部的状态下,上述第1栓部件的上述密封部无法插入上述第2液体收容体的上述液体注入口,并且上述第1栓部件无法配置于上述第2栓部件配置部的长度。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能够降低误将第1栓部件的密封部插入第2液体注入口的可能性和误将第1栓部件配置于第2栓部件配置部的可能性。

(12)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其中,在指定方向上,上述第1和上述第2安装部也可以隔着上述第1和上述第2栓部件配置部的方式配置,同时,上述第1安装部配置于上述第1栓部件配置部侧,上述第2安装部配置于上述第2栓部件配置部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能够降低误将一方的栓部件安装于另一方的液体注入口的可能性。

(13)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其中,上述栓部件配置部也可具有密封部安装部,上述密封部安装部可安装上述栓部件的上述密封部,当将上述密封部安装于上述密封部安装部时,上述栓部件配置部的底面与上述盖部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由于底面与盖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降低存在于底面的液体附着于盖部的可能性。

(14)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其中,上述密封部也可具有凹部,上述凹部的上述栓部件向上述液体注入口安装的安装方向侧形成开口,上述密封部安装部为从上述底面突出,并插入上述凹部的突起。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能够通过将突起插入凹部,从而将栓部件稳定地配置于密封部安装部。

(15)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其中,上述栓部件配置部也可具有第1面和接受部,上述第1面配置上述盖部,上述接受部为用于接受上述密封部的凹形的接受部,并且底面配置于低于上述第1面的位置。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能够防止接受部的底面与盖部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液体附着于盖部的可能性。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收容体单元,上述液体收容体单元具有液体收容体和外壳部件,上述液体收容体能够收容用于供给至液体喷射部的液体,上述外壳部件覆盖上述液体收容体。该液体收容体单元具有液体注入口、栓部件、视认部和栓部件配置部,上述液体注入口设于上述液体收容体,用于向上述液体收容体的内部注入上述液体,上述栓部件用于堵塞上述液体注入口,上述视认部能够从外部对上述液体收容体内的液面进行观察确认,上述栓部件配置部配置于上述外壳部件,并且为可配置上述栓部件的结构,上述栓部件配置部隔着上述液体注入口而位于上述视认部的相反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在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上卸下并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为止的过程中,能够降低栓部件向视认部侧移动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视认部被液体沾污的可能性。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收容体单元,上述液体收容体单元具有液体收容体和外壳部件,上述液体收容体能够收容用于供给至液体喷射部的液体,上述外壳部件覆盖上述液体收容体。该液体收容体单元具有液体注入口、栓部件、视认部和安装部,上述液体注入口设于上述液体收容体,用于向上述液体收容体的内部注入上述液体,上述栓部件用于堵塞上述液体注入口,上述视认部能够从外部对上述液体收容体内的液面进行观察确认,上述安装部设于上述外壳部件,并能够安装上述栓部件,上述安装部隔着上述液体注入口而位于上述视认部的相反侧,上述栓部件具有用于安装于上述安装部的被安装部,上述被安装部具有在安装于上述安装部的状态下,低于从上述安装部到上述视认部为止的距离的长度。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在被安装部安装于安装部的状态下,能够降低在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上卸下的情况下,视认部被液体沾污的可能性。

(18)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单元,其中,上述外壳部件也可具有凹部,上述凹部具有第1底面和第2底面,上述第1底面形成有插孔,上述第2底面形成有配置于高于上述第1底面的位置的上述栓部件配置部,上述液体注入口以穿过上述插孔并作为一端的开口位于上述凹部所处一侧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在液体附着于形成有栓部件配置部的第2底面,并且液体从第2底面流入第1底面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凹部保持液体。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非全都是必要的构成要素,为了解决一部分或全部上述课题,或是为了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效果,可以适当地对上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进行变更、删除、替换为其他新的构成要素、或删除一部分限定内容。此外,为了解决一部分或全部上述课题,或是为了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效果,也可以将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包含的一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所包含的一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从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独立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能够以具备密封部和盖部等多个要素中的1个以上要素的装置的形式来进行实现。即,该装置可具有密封部,也可不具有密封部。此外,该装置可具有盖部,也可不具有盖部。

此外,例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能够以具备栓部件、液体收容体、盒体和安装部等多个要素的1个以上要素的装置的形式来进行实现。即,该装置可具有栓部件,也可不具有栓部件。此外,该装置可具有液体收容体,也可不具有液体收容体。此外,该装置可具有盒体,也可不具有盒体。此外,该装置可具有安装部,也可不具有安装部。

根据如上所述的各种实施方式,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节省资源化、制造的容易化、以及提高使用方便性等各种课题中的至少1种。此外,上述栓部件以及液体收容体单元的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中的任一个都能够适用于该装置。

应予说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来进行实现,除了栓部件、液体收容体单元以外,例如,也能够以栓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液体收容体单元的液体喷射系统等形式进行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的外观图。

图2为液体收容体的模式图。

图3为液体收容体单元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液体收容体单元的部分放大图。

图5为栓部件的立体图。

图6为栓部件的截面图。

图7为将栓部件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时的截面图。

图8为用于说明栓部件与其他部件的关系的图。

图9为用于说明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的图。

图10为用于说明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的图。

图11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配置部的图。

图12A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的图。

图12B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的图。

图13A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的图。

图13B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的图。

图14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的图。

图15为用于说明作为变形例的栓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观图。在图1中绘制有相互正交的XYZ轴。应予说明,在其他图中也根据需要绘制有与图1相对应的XYZ轴。

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0和液体收容体单元30。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打印机10以及液体收容体单元30设置于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水平面。即,Z轴方向成为铅直方向(上下方向)。此外,-Z轴方向成为铅直向下方向,+Z轴方向成为铅直向上方向。

打印机10为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具有记录头14和筐体12,上述记录头14作为液体喷射部,其向纸等记录媒介喷出作为液体的墨水,上述筐体12将记录头14收容于内部。筐体12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筐体12具有前表面(第1面,第1壁)102、左侧面(第1侧面,第1侧壁)104、右侧面(第2侧面,第2侧壁)106、上表面(第3面,第3壁)107、底面(第4面,第4壁)108和背面(第2面,第2壁)109。各个面102、104、106、107、108、109构成作为打印机10的外壳的筐体12。在前表面102设有将纸等记录媒介排出的排出托架16。

前表面102与背面109相对。左侧面104与右侧面106相对。前表面102、背面109、左侧面104和右侧面106为相对打印机10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上表面107与底面108相对。上表面107与底面108为相对打印机的设置面大致水平的面。左侧面104和右侧面106分别与前表面102以及背面109交叉。在此,“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除了完全“垂直”或“水平”的意思以外,还包含大致“垂直”或“水平”的意思。即,各个面102、104、106、107、108、109不是完全的平面,而是包含凹凸等的面,因此在外观上为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即可。

左侧面104与右侧面106相对的方向为X轴方向。前表面102与背面109相对的方向为Y轴方向。上表面107与底面108相对的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为打印机10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打印机10的“深度方向”,Z轴方向为打印机10的“高度方向”。

记录头14为可沿主扫描方向(X轴方向)移动的结构。在筐体12的内部沿Y轴方向输送记录媒介的同时,通过从记录头14喷出墨水来对记录媒介进行印刷(记录)。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记录头14为可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记录头14也可为沿X轴方向延伸、位置被固定的行式头。

液体收容体单元30安装于筐体12的右侧面106。液体收容体单元(罐单元)30具有盒体(外壳部件)40和配置于盒体40的内部的多个液体收容体50K~50Y。多个液体收容体50K~50Y分别以能够从外部对其一部分进行观察确认的方式配置于盒体40内。多个液体收容体50K~50Y沿Y轴方向并列配置。液体收容体50K收容黑色的墨水。液体收容体50C收容青色的墨水。液体收容体50M收容品红色的墨水。液体收容体50Y收容黄色的墨水。多个液体收容体50K~50Y分别通过所对应的流通管99而与记录头14连通。多个液体收容体50K~50Y各自所收容的墨水通过打印机10所具有的泵等供给机构(未图示),经过流通管99而被供给至记录头14。即,液体收容体50K~50Y能够收容用于供给至作为液体喷射部的记录头14的墨水。在此,在对多个液体收容体50K~50Y不加区分地使用的情况下,使用符号“50”。应予说明,液体收容体50的个数虽然为4个,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液体收容体50的个数可为3个以下,也可为5个以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收容体单元30虽然安装于筐体12的右侧面106,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安装于筐体12的其他面(例如左侧面104),或设于筐体12的内部。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盒体40的至少一部分可与打印机10的筐体12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为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深度方向”,Y轴方向为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为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高度方向”。

图2为液体收容体50的模式图。液体收容体50具有用于收容墨水的液体收容室(液体收容部)51、用于向液体收容室51注入墨水的液体注入口(液体接受口,液体补充口)52、用于将大气导入液体收容室51的大气导入口56和用于将墨水导出的液体导出部54。液体注入口52为筒状。在从液体收容体50向记录头14供给墨水的使用状态以及从液体注入口52将墨水注入液体收容室51的注入状态下,液体注入口52向铅直向上方向开口。液体注入口52在使用状态下被后述栓部件堵塞。液体导出部54连接有使打印机10和液体收容体50相连通的流通管(管道)99。液体收容室51的墨水通过液体导出部54和流通管99而向记录头14流通。随着液体收容室51的墨水的消耗,液体收容室51的液面下降,同时,空气被从大气导入口56导入液体收容室51。在液体收容室51的墨水变少的情况下,使用者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并从液体注入口52将墨水注入液体收容室51内。

液体收容体50具有在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使用状态下,相对设置面竖立设置的识别面502。识别面502构成液体收容室51的一部分。识别面502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部件,能够从外部对液体收容室51的墨水面进行识别。识别面502设有上限部LM,其用于对可收容于液体收容室51的墨水的上限进行识别。上限部LM具有水平的直线部。使用者以墨水面到达直线部为基准,停止向液体收容室51注入墨水。

图3为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部分放大图。图3所示的盒体40为盖部件打开后的状态。此外,在图3中,表示有液体收容体50C、50M、50Y各自的液体注入口52被所对应的栓部件60C、60M、60Y堵塞,而在液体收容体50K的液体注入口52上栓部件60K被卸下的状态。

栓部件60C(图3)为用于堵塞液体收容体50C的液体注入口52的部件。栓部件60M为用于堵塞液体收容体50M的液体注入口52的部件。栓部件60Y为用于堵塞液体收容体50Y的液体注入口52的部件。栓部件60K为用于堵塞液体收容体50K的液体注入口52的部件。在对各栓部件60C~60K不加区分地使用的情况下,使用符号“60”。栓部件60通过可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注入口52而堵塞液体注入口52。应予说明,关于栓部件6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陈述。

盒体(外壳部件)40覆盖液体收容体50。盒体40具有盖部件42和盒体主体44。盒体主体44将液体收容体50收容于内部,并保护液体收容体50不受碰撞等外力的影响。盖部件42为通过将打印机10侧(-X轴方向侧)的一端部422作为支点,并使另一端部424旋转从而可开闭的结构。在向液体收容体50注入墨水时,使用者在将盖部件42打开后,将栓部件60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

盒体主体44具有盒体上表面(盒体上壁)41、盒体底面(盒体底壁)47和盒体周围面(盒体周围壁)45。盒体上表面41与盒体底面47相对。盒体周围面45为连接盒体上表面41和盒体底面47的面。盒体周围面45具有视认部445,使得能够从外部对液体收容体50(详细而言,为识别面502)进行观察确认。在本实施方式中,视认部445为向水平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应予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视认部445也可由透明的部件或半透明的部件来形成开口部分,以代替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视认部445与识别面502比邻配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视认部445与识别面502相接触并配置。

如上所述,视认部445和识别面502为用于使使用者能够从外部对液体收容室51的墨水液面进行观察确认的要素。因此,视认部445与识别面502中的至少任一方相当于用于解决课题的“视认部”。

盒体上表面41具有第1上表面48和第2上表面49,上述第2上表面49配置于比第1上表面48更靠近铅直上方的位置。第1上表面48与第2上表面49之间形成有断层差46。第1上表面48为大致水平的面。第1上表面48形成有用于穿过液体注入口52的插孔482。在液体注入口52中包含上端开口52u的上端部从第1上表面48突出。

盒体40进一步具有多个栓部件配置部491K~491Y和多个安装部495K~495Y。多个栓部件配置部491K~491Y以及多个安装部495K~495Y配置于第2上表面49。多个栓部件配置部491K~491Y沿Y轴方向并列配置。多个安装部495K~495Y沿Y轴方向并列配置。

多个栓部件配置部491K~491Y为可配置所对应的栓部件60K~60Y(详细而言,为后述栓主体)的结构。即,栓部件配置部491K为应配置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的栓部件60K的部分。栓部件配置部491C为应配置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的栓部件60C的部分。栓部件配置部491M为应配置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的栓部件60M的部分。栓部件配置部491Y为应配置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的栓部件60Y的部分。在对栓部件配置部491K~491Y不加区分地使用的情况下,使用符号“491”。

栓部件配置部491(图4)为形成于第2上表面49的凹部。该凹部用于接受栓部件60的一部分。栓部件配置部491能够通过凹部来保持墨水。栓部件配置部491具有底面492和作为密封部安装部的突起494。突起494从底面492向铅直向上方向突出。突起494为通过插入栓部件60的一部分(详细情况将在后文陈述)而安装(保持)栓部件60的部分。应予说明,栓部件配置部491优选为能够保持墨水的结构。例如,如本实施方式所示,栓部件配置部491可为凹部,也可为配置于第2上表面49上的多孔部件。

栓部件配置部491隔着液体注入口52而位于视认部445的相反侧。即,在外壳部件40上,液体注入口52位于从栓部件配置部491到视认部445为止的路径的途中。

多个安装部495K~495Y(图3)为可安装所对应的栓部件60K~60Y(详细而言,为后述栓部件60的被安装部)的部分。多个安装部495K~495Y分别为从第2上表面49突出的柱状突起。安装部495K上安装有栓部件60K,安装部495C上安装有栓部件60C,安装部495M上安装有栓部件60M,安装部495Y上安装有栓部件60Y。安装部495设于液体注入口52的周边。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495设于配置有液体注入口52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盒体主体44),从而设于液体注入口52的周边。

盒体主体44具有从第2上表面49突出的分隔壁489。分隔壁489位于相邻的栓部件配置部491、相邻的插孔482以及相邻的安装部495之间。通过分隔壁489,能够降低使用者误将栓部件60(例如,栓部件60K)配置于不同的栓部件配置部491(例如,栓部件配置部491C)的可能性。

使用图3以及图4对液体收容体单元30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在注入状态以及使用状态下,外壳部件40具有位于铅直上侧的凹部480。凹部480的底面由第2上表面49、断层差(断层差面)46和第1上表面48构成。也将第1上表面48称为“第1底面48”,并将第2上表面49称为“第2底面49”。第1底面48形成有插孔482。液体注入口52以穿过插孔482并且作为一端的上端开口52u位于凹部480(图4)所处一侧的方式配置。即,上端开口52u位于第1上表面48的铅直向上方向侧。插孔482的内周面与被插入的液体注入口52的外周面优选密封地接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飞散至液体注入口52的周围(例如,第1底面48)的墨水通过插孔482而侵入盒体主体44的内部的可能性。上述效果也能够通过于插孔482的内周面和被插入的液体注入口52的外周面之间配置例如环状的密封部件来达成。相反地,也可于插孔482和液体注入口52的外周面之间设置空隙,将插孔482的内表面作为墨水引导面,通过空隙将墨水引导至盒体主体44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被引导至盒体主体44内部的墨水不流向视认部445(或识别面502)侧的方式,在盒体主体44的内部沿液体收容体50配置墨水吸收材料,或于液体收容体50设置将墨水向与视认部445所处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导的结构。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减少墨水残留于盒体主体44的外侧的情况。

第2底面49配置于高于第1底面48的位置(铅直向上方向侧的位置)。第2底面49形成有栓部件配置部491。第1底面48与第2底面49通过断层差46相连。间隔形成凹部480的壁的其中1个为分隔壁489。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墨水附着于形成有栓部件配置部491的第2底面49,并且墨水从第2底面49流入第1底面48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凹部480来保持墨水。由此,能够降低凹部480的周围(例如,视认部445以及识别面502)被墨水沾污的可能性。

图5为栓部件60的立体图。图6为栓部件60的截面图。图5中绘制有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中的Z轴。栓部件60(图5)具有栓主体62和被安装部64。栓部件60通过树脂部件一体成形。此外,栓部件60具有可挠性。应予说明,栓部件60并不限定于一体成形,也可通过其他方法制成。例如,也可在通过不同材料对栓主体62和被安装部64进行成形后再对两个部件62、64进行安装。

栓主体62可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注入口52。栓主体62向液体注入口52安装的安装方向为-Z轴方向。栓主体62(图6)具有密封部621和盖部649。

密封部621具有筒状的第1密封部622和与第1密封部622的一端部连接的第2密封部645。筒状的第1密封部622被插入液体注入口52的内部。液体注入口52的内周面与第1密封部622的外周面623密封地接触。第1密封部622的外周面623为了提高气密性而设有圆环状的2个突起部626。第2密封部645堵塞第1密封部622的一端部的开口。即,密封部621为于铅直向上方向侧的一端部具有底部的筒状部件。密封部621具有安装方向(-Z轴方向)侧形成开口的凹部629。

盖部649具有盖主体644和把持部647。盖主体644以覆盖将第1密封部622的轴线CL作为中心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主体644以对将第1密封部622的轴线CL作为中心的周围遍及全周地覆盖的方式配置。盖主体644为圆环状。盖主体644在直径方向上与第1密封部622隔有空隙而配置。在与轴线CL正交的截面中,盖主体644与第1密封部622为同心圆。盖主体644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其与轴线CL(栓部件60的安装方向)正交的截面也可为围绕第1密封部622的周围的框状。例如,其与盖主体644的轴线CL正交的截面也可为矩形的框状、圆形的框状或多边形的框状。

把持部647为向液体注入口52进行栓部件60的装卸时被使用者把持的部分。把持部647与密封部621中的第2密封部645连接,上述第2密封部645作为安装方向(-Z轴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一端部)。把持部647(图6)为板状。把持部647沿与安装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把持部647以与轴线CL相交的方式配置于第2密封部645上。

在被安装部64的一端部642与盖部649连接。另一端部650为可装卸地安装于安装部495(图4)的部分。另一端部650为具有底部的有底筒状。另一端部650具有安装方向(-Z轴方向)侧形成开口的凹部655。通过将突起状的安装部495(图4)插入凹部655,无论栓部件60向液体注入口52的装卸情况如何,被安装部64都被安装于安装部495。通过将栓部件60的被安装部64安装于安装部495,能够降低栓部件60丢失的可能性。

图7为栓部件60被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时的截面图。栓部件60的第1密封部622安装于作为密封部安装部的突起494,从而使栓部件60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在将第1密封部622安装于突起494时,盖部649与作为栓部件配置部491的最低面的底面492不互相接触而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主体644位于比第1密封部622的铅直下方侧的端部更靠近铅直上方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底面492存在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底面492的墨水附着于盖部649的可能性。

图8为用于说明栓部件60与其他部件的关系的图。图8为液体收容体单元30的上表面图。在作为指定方向的Y轴方向上,2个安装部495K、495C以隔着栓部件配置部491K、491C的方式配置。此外,安装部495K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K侧,安装部495C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C侧。由此,能够降低误将一方的栓部件60K(60C)安装于另一方的液体收容体50C(50K)的液体注入口52的可能性。

栓部件60K的被安装部64具有在另一端部650安装于安装部495K的状态下,栓部件60K的密封部621无法插入位于旁边的液体收容体50C的液体注入口52的长度L。此外,栓部件60K的被安装部64具有在另一端部650安装于安装部495K的状态下,栓部件60K无法被配置于位于旁边的栓部件配置部491C的长度L。即,栓部件60K的被安装部64的长度L短于从栓部件60K的另一端部650到栓部件配置部491C为止的最短距离,以及,从栓部件60K的另一端部650到液体收容体50C的液体注入口52为止的最短距离。由此,能够降低误将栓部件60K的密封部621插入液体收容体50C的液体注入口52的可能性。此外,也能够降低误将栓部件60K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C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不同颜色的墨水经由栓部件60K而混入液体收容体50C、50K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打印机10的印刷品质的下降。

安装部495隔着液体注入口52而位于视认部445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轴方向上,安装部495隔着液体注入口52而位于视认部445的相反侧。即,在外壳部件40上,液体注入口52位于从安装部495到视认部445为止的路径的途中。被安装部64具有在其安装于安装部495的状态下,短于从外壳部件40上的安装部495到视认部445为止的最短距离DL(图3)的长度L。即,被安装部64被设定为在另一端部650安装于安装部495的状态下,栓部件60(栓主体62)不到达视认部445的程度的长度L。

此外,上述关系在栓部件60C与液体收容体50K的液体注入口52以及栓部件配置部491K的关系中也成立。即,栓部件60C的被安装部64具有在另一端部650安装于安装部495C的状态下,栓部件60C的密封部621无法插入位于旁边的液体收容体50K的液体注入口52的长度。此外,栓部件60C的被安装部64具有在另一端部650安装于安装部495C的状态下,栓部件60C无法配置于位于旁边的栓部件配置部491K的长度。由此,能够降低不同颜色的墨水经由栓部件60C而混入液体收容体50C、50K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打印机10的印刷品质的下降。在此,栓部件60K与栓部件60C中的一方相当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中所述的“第1栓部件”,另一方相当于“第2栓部件”。此外,安装部495K与安装部495C中的一方相当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中所述的“第1安装部”,另一方相当于“第2安装部”。此外,栓部件配置部491K与栓部件配置部491C中的一方相当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中所述的“第1栓部件配置部”,另一方相当于“第2栓部件配置部”。此外,液体收容体50K与液体收容体50C中的一方相当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中所述的“第1液体收容体”,另一方相当于“第2液体收容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栓部件60(图5,图6)具有以覆盖第1密封部622周围的全周的方式配置的盖主体644。由此,当将第1密封部622从液体注入口52的内部拉出从而将栓部件60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时,能够通过盖主体644形成阻挡层,从而降低附着于第1密封部622的墨水飞散至比盖部649更靠近外侧的周围的可能性。此外,例如,在将栓部件60放置于桌子等的配置面的情况下,通过使盖主体644与配置面接触,能够控制第1密封部622与配置面接触的面积。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栓部件60(图5,图6)具有沿与安装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把持部647。由此,能够容易地对把持部647进行把持,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向液体注入口52进行栓部件60的装卸操作。此外,由于把持部647沿与安装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将栓部件60的把持部647侧作为下侧而将栓部件60放置于桌子等的配置面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栓部件60在配置面上翻转。此外,能够将把持部647所延伸的方向的一端部作为支点,对另一端部进行把持并沿铅直向上方向将其缓慢地从液体注入口52中拉出,因此能够降低将栓部件60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时附着于密封部621的墨水飞散至周围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收容体单元30具有形成于第2上表面49的栓部件配置部491(图4)。由此,通过将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的栓部件60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能够降低周围被墨水沾污的可能性。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将作为密封部安装部的突起494插入第1密封部622的凹部629,从而将栓部件60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图7)。由此,能够将栓部件60稳定地配置于突起494。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栓部件配置部491隔着液体注入口52而位于视认部445的相反侧(图3)。由此,在将栓部件60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并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为止的过程(使用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降低栓部件60向视认部445侧移动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附着于栓部件60的墨水滴落至视认部445,从而导致视认部445以及识别面502被墨水沾污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被安装部64具有在安装于安装部495的状态下,短于从安装部495到视认部445为止的最短距离DL的长度L(图3,图8)。由此,在将栓部件60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视认部445以及识别面502被墨水沾污的可能性。例如,即使在使用者将栓部件60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并误使其向视认部445侧移动的情况下,栓部件60也不会到达视认部445。因此,能够降低视认部445以及识别面502被附着于栓部件60的墨水沾污的可能性。

B.其他实施方式:

图9为用于说明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a的图。图10为用于说明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b的图。图9以及图10的上图表示栓部件60a、60b的截面,下图为用于说明盖主体644a、644b所处范围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图5,图6)与栓部件60a、60b的区别点在于盖主体644a、644b的形状。关于其他结构,在栓部件60和栓部件60a、60b中均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同时省略说明。应予说明,在图9、图10中,省略被安装部64(图6)的图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相同,栓部件60a、60b通过可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注入口52而堵塞液体注入口52。

栓部件60a的盖主体644a(图9)配置于第1密封部622周围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盖主体644a以其与轴线CL正交的截面为半圆状,并且覆盖第1密封部622周围的一半的方式配置于区域644R。栓部件60b的盖主体644b(图10)配置于第1密封部622周围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盖主体644b由与轴线CL正交的截面为设为同一中心的4个圆弧状的部件形成。盖主体644b配置于相对第1密封部622的周围沿圆周方向隔开指定间隔的区域644Ra。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a、60b,在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这一点上能够产生相同的效果。例如,当将第1密封部622从液体注入口52的内部拉出从而将栓部件60a、60b从液体注入口52上卸下时,能够通过盖部649成为阻挡层,从而降低附着于密封部621的墨水飞散至比盖部649更靠近外侧的周围的可能性。此外,如图9、图10的实施方式所示,在栓部件60a、60b中,盖主体644a、644b并未配置于第1密封部622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区域。由此,当栓部件60a、60b安装于液体注入口52时,能够通过未配置有盖主体644a、644b的部分(空隙)来确认第1密封部622是否确实地插入液体注入口52。

图11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配置部491a的图。图11为与图7相当的截面图。第一实施方式的栓部件配置部491(图7)与栓部件配置部491a的区别点在于栓部件配置部491a的结构。关于其他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同时省略说明。栓部件配置部491a具有第2上表面49和接受部499,上述第2上表面49作为第1面,载置盖部649(详细而言,为盖主体644),上述接受部499为凹形,用于接受密封部621。接受部499也可说是形成于第2上表面49的凹部。接受部499的底面492配置于低于第2上表面49的位置。

根据上述栓部件配置部491a,当如图11所示,将栓部件60配置于栓部件配置部491a时,能够防止底面492与盖部649接触,因此能够降低墨水附着于盖部649的可能性。

图12A、图12B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c的图。具体而言,图12A表示栓部件60c的外观。此外,图12B表示穿过栓部件60c的轴线CL,并与轴线CL平行的面中的栓部件60c的截面。第一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图5,图6)与栓部件60c的区别点在于盖部649c的把持部647c的形状。关于其他结构,在栓部件60和栓部件60c中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同时省略说明。应予说明,在图12A中只图示有被安装部64的一部分,而在图12B中省略被安装部64的图示。如图12A、图12B所示,盖部649c具有盖主体644和把持部647c,上述盖主体644为圆环状,配置于密封部621的周围,上述把持部647c为圆柱状,并与盖主体644中的端部连接,上述端部在安装方向(-Z轴方向)的相反侧。盖主体644与把持部647c的连接部分为没有断层差的连续的面。栓部件60c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树脂部件一体成形。根据图12所示的栓部件60c,通过对圆柱状的把持部647c进行把持,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在液体注入口52上进行栓部件60c的装卸。

图13A、图13B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d的图。具体而言,图13A表示栓部件60d的外观。此外,图13B表示穿过栓部件60d的轴线CL,并与轴线CL平行的面中的栓部件60d的截面。图12A、图12B所示的栓部件60c与栓部件60d的区别点在于盖部649d的把持部647d的结构。关于其他结构,在栓部件60c和栓部件60d中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同时省略说明。应予说明,在图13A、图13B中省略被安装部64的图示。如图13B所示,把持部647d具有凹部641和识别部648。凹部641设于把持部647d中的安装方向(-Z轴方向)的相反侧的把持部端部660。凹部641的安装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向形成开口。识别部648以与凹部641的内周面中把持部端部660侧部分相接的方式配置于凹部641内。识别部648用于对收容于液体收容体50的墨水的种类进行识别。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收容于液体收容体50的墨水的颜色相对应的颜色来对识别部648进行着色。由此,能够降低误将栓部件60d安装于收容有不同种类的墨水的液体收容体50的液体注入口52的可能性。应予说明,识别部648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其也可具有将收容于液体收容体50的墨水的颜色以文字的方式记下的部分。此外,识别部648也可用于对颜料墨水或染料墨水等墨水的种类进行识别,从而代替对墨水的颜色进行识别。在栓部件60d中,第1密封部622、盖主体644和间隔形成凹部641的部件通过树脂部件一体成形。识别部648通过比第1密封部622等的硬度更高的部件(例如,树脂部件)来形成。由此,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对把持部647d进行把持。应予说明,在此所述的硬度表示各部分的硬度,是指通过JISK6253所记载的肖氏硬度试验所测定的硬度。

图14为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e的图。图14表示在图7所示的XYZ轴中,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截面(XZ截面)中的栓部件60e。第一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图5,图6)与栓部件60e的区别点在于第1密封部622e为圆柱状,并具有第2密封部645(图6)的功能,以及第1密封部622e与盖部649e由不同的部件形成。关于其他结构,在栓部件60和栓部件60e中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同时省略说明。应予说明,在图14中省略被安装部64的图示。把持部64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把持部647(图5)相同地为板状。第1密封部622e为圆柱状。第1密封部622e被插入液体注入口52的内部。液体注入口52的内周面与第1密封部622e的外周面密封地接触。盖主体644与把持部647通过树脂部件一体成形。第1密封部622e通过与盖主体644和把持部647不同种类的树脂部件而成形。包含盖主体644、把持部647和第1密封部622e的栓部件60e例如通过双色成形(two color formation)而形成。第1密封部622e由比盖部649e的硬度更低的部件形成。由此,通过第1密封部622e发生弹性变形,使液体注入口52与第1密封部622e更加密封地接触。应予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只要盖部649e和作为密封部的第1密封部622e通过硬度不同的部件形成,则不限定于上述情况。例如,第1密封部622e也可由比盖部649e的硬度更高的部件形成。由此,能够使第1密封部622e与盖部649e为不同的硬度,因此能够根据各部分622e、649e的目的来进行栓部件60e的设计。

C.变形例:

应予说明,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形式进行实施,例如可为如下所述的变形。

C-1.第1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栓部件配置部491(491a)(图4,图11)虽然具有凹形的部分,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能够可装卸地配置栓部件60的结构即可。例如,栓部件配置部491也可为凸形,或为安装于盒体上表面41的螺丝,或为卡扣装配部件(snap fit)。在通过螺丝配置栓部件60的情况下,将螺丝所穿过的孔设于栓部件60~60b。此外,在通过卡扣装配部件配置栓部件的情况下,将卡扣装配部件所卡合的部分设置于栓部件60~60b。

C-2.第2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密封部621虽然具有筒状的第1密封部622和以堵塞第1密封部622的一端侧开口的方式配置的第2密封部645,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插入液体注入口52的内部并堵塞液体注入口52的形状即可。例如,密封部621可为插入(压入)液体注入口52的柱状部件(例如圆柱形状)。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盖部649虽然具有把持部647,但也可不具有把持部647。此外,把持部64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为可把持的形状即可。例如,把持部647可为圆柱形状的突起。此外,如图5、图9、图10所示,在盖部649的盖主体644、644a、644b中,与轴线CL正交的截面形状虽然与第1密封部622的圆形的外形形状为同心圆或同心圆的圆弧,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盖主体644的截面形状也可为矩形或椭圆。

C-3.第3变形例:

图15为用于说明作为变形例的栓部件60f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栓部件60(图5,图6)与栓部件60f的区别点在于盖主体644f与把持部647f的结构。关于其他结构,在栓部件60与栓部件60f中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同时省略说明。应予说明,在图15中,只图示有被安装部64的一部分。

把持部647f与密封部621中的端部连接,上述端部在安装方向(-Z轴方向)的相反侧。把持部647f为沿安装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盖主体644f至少围绕把持部647f中第1密封部622侧端部的周围。盖主体644f为+Z轴方向侧形成开口的凹形状。根据该变形例,栓部件60f具有盖主体644f,因此在向液体注入口52进行栓部件60f的装卸时,能够降低使用者直接碰触液体注入口52的可能性。

C-4.第4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盒体40和液体收容体50虽然配置于筐体12的外侧,但也可配置于内侧。在这种情况下,筐体12的一部分优选以能够从外部对盒体40和液体收容体50进行操作的方式可开闭地构成。此外,也可设置覆盖图1所示的盒体40和筐体12的盖。此外,盒体40覆盖液体收容体50的至少一部分即可。进一步,液体收容体单元30包含位于打印机10的内部、构成打印机10的一部分的形式。

C-5.第5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栓部件60~60f虽然用于堵塞液体收容体50的液体注入口52,但也可用于堵塞对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例如,树脂液等)进行收容的液体收容体的液体注入口。使用收容其他液体的液体收容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列举如下。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所用的滤色器的色材喷射记录装置

(3)用于形成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等的电极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对含有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利用精确定位来对钟表或相机等精密仪器消耗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所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0)喷射用于对基板等进行蚀刻的酸性或碱性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具有喷出其他的任意微量液滴的液体喷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应予说明,“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记录装置或液体喷射装置中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滴状、线状拖尾的形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为液体喷射记录装置或液体喷射装置能够进行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可为物质为液相状态时的材料,高粘性或低粘性的液态材料、以及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液态材料也属于“液体”范畴。此外,也不仅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后的产物等也属于“液体”范畴。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可以列举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墨水或液晶。在此,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胶状墨水、热熔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此外,在将经紫外线照射会发生固化的UV墨水收容于该液体收容部并与打印机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液体收容袋悬于设置面之上,因此降低了设置面的热量传导至液体收容部而使墨水发生固化的可能性。

本申请主张基于于2015年3月12日提出申请的申请号为2015-049564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的所有内容均以参考的方式纳入本申请中。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射系统,10…打印机,12…筐体,14…记录头,16…排出托架,30…液体收容体单元,40…盒体,41…盒体上表面,42…盖部件,44…盒体主体,45…盒体周围面,46…断层差,47…盒体底面,48…第1上表面(第1底面),49…第2上表面(第2底面),50(50C、50M、50Y、50K)…液体收容体,51…液体收容室(液体收容部),52…液体注入口,52u…上端开口,54…液体导出部,56…大气导入口,60(60C、60M、60Y、60K、60a、60b、60c、60d、60e、60f)…栓部件,62…栓主体,64…被安装部,99…流通管,102…前表面,104…左侧面,106…右侧面,107…上表面,108…底面,109…背面,422…一端部,424…另一端部,445…视认部,480…凹部,482…插孔,489…分隔壁,491(491C、491M、491Y、491K)…栓部件配置部,491a…栓部件配置部,492…底面,494…突起,495(495C、495M、495Y、495K)…安装部,499…接受部,502…识别面,621…密封部,622、622e…第1密封部,623…外周面,626…突起部,629…凹部,641…凹部,642…一端部,644…盖主体,644R、644Ra…区域,644a、644b…盖主体,645…第2密封部,647、647c、647d…把持部,648…识别部,649…盖部、650…另一端部,655…凹部,660…把持部端部,CL…轴线,LM…上限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