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867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使用具有多个颜色的油墨的色带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已知在转印薄膜、图像承载体等转印介质和卡、片材、管等印刷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采用如下方式:使用色带在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镜像)、接下来将形成在转印介质上的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的间接印刷方式或使用色带在印刷介质上直接形成图像的直接印刷方式。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一般进行重叠由多个颜色的油墨形成的各图像来生成彩色图像的彩色印刷。即,按照所输入的印刷数据或者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转换而得到的印刷数据(例如,y(黄色)、m(品红色)、c(青色)的每一种颜色的印刷数据),在介质(在间接印刷方式时为转印介质,在直接印刷方式时为印刷介质)上重叠地印刷多个颜色的油墨(例如,ymc的油墨)图像,由此进行彩色印刷。

在彩色印刷中,若各颜色油墨的图像相对于介质的印刷位置发生偏移,则印刷在介质上的彩色图像看起来是模糊的,因此印刷品质(画质)降低。该各颜色油墨的图像的印刷位置发生偏移的现象一般称作“颜色偏移”,公开有对各颜色油墨图像的印刷位置进行修正的各种技术。

例如,提出了在中间转印带上印刷浓度修正图案和颜色偏移修正图案来缩短修正时间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能够形成图像区域内的没有用于图像打印的未使用区域进行对齐调整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2),在形成于转印介质的标记位于比传感器靠上游侧的位置的状态下使热敏头和压纸件夹紧、然后进行转印介质与色带的位置对齐(日文:頭出し)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3)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3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04547好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848129号

然而,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若通过经由色带使加热元件对转印介质加热,例如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大范围且高灰度的图像,则会因加热元件的加热而导致转印介质物理性地伸长。若不考虑该伸长而利用下一个油墨在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则发生颜色偏移。在间接印刷方式的情况下,若将发生了颜色偏移的转印介质向印刷介质转印,则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图像的印刷品质下降。这种现象不限于间接印刷方式,在对具有热伸缩性的介质(例如,管、薄膜等)的直接印刷方式中也同样会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介质上形成图像时能够减轻颜色偏移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使用具有多个颜色的油墨的色带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其对热敏头进行加热而在所述介质上重叠地形成由所述多个颜色的油墨形成的图像;输送机构,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检测机构,其对因所述热敏头的加热而使所述介质产生的伸长进行检测;以及控制机构,其对所述图像形成部和所述输送机构进行控制,所述控制机构根据由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所述介质的伸长,对所述热敏头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图像的长度进行修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控制机构对图像形成部进行控制,以便根据由检测机构检测出的介质的伸长,对热敏头的副扫描方向上的图像的长度进行修正,因此能够获得如下效果:不管因热敏头的加热而产生的介质的伸长如何,都能够抑制颜色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印刷系统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压紧辊与薄膜输送辊分离、压纸辊与热敏头分离的待命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压紧辊与薄膜输送辊抵接、压纸辊与热敏头抵接的印刷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压紧辊与薄膜输送辊抵接、压纸辊与热敏头抵接的输送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待命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说明印刷装置的输送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印刷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将薄膜输送辊、压纸辊及其周边部分装入到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一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10是表示将压紧辊及其周边部分装入到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二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11是将热敏头装入到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三单元的外观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微型计算机单元的cpu所执行的卡发行例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说明相对于转印薄膜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的说明图,(a)表示相对于印刷方向使用上游侧的标记来设定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的情况,(b)表示相对于印刷方向使用下游侧的标记来设定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的情况。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对转印薄膜的伸长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方法中的印刷装置的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其一,(b)表示其二,(c)表示其三,(d)表示其四,(e)表示其五,(f)表示其六,(g)表示其七,(h)表示其八。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对转印薄膜的伸长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方法中的印刷装置的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其一,(b)表示其二,(c)表示其三,(d)表示其四,(e)表示其五,(f)表示其六,(g)表示其七,(h)表示其八。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二检测方法中利用传感器进行的标记的检测、设置于对卷取卷筒进行驱动的马达的编码器的输出时钟以及地址的关系的时间图,(a)表示在图像形成区域形成y油墨图像之前,(b)表示在图像形成区域形成m油墨图像之前。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对转印薄膜的伸长进行检测的第三检测方法中的印刷装置的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其一,(b)表示其二,(c)表示其三,(d)表示其四,(e)表示其五。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三检测方法中向薄膜输送马达输出的驱动脉冲以及设置于对供给卷筒进行驱动的马达的编码器的输出时钟的关系的时间图,(a)表示转印薄膜没有产生伸长的情况,(b)表示转印薄膜产生伸长的情况。

图20是二次转印时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主视图。

图21是二次转印时的转印薄膜的转印位置修正的说明图,(a)表示转印薄膜没有产生伸长的情况,(b)表示转印薄膜产生伸长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印刷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10薄膜输送机构(输送机构的一部分)

40热敏头

41色带

46转印薄膜(介质)

100控制部(控制机构)

b1图像形成部

b2转印部

ca卡(被转印介质)

ma、mb标记

mr2、mr4马达(输送机构的一部分)

mr5薄膜输送马达(输送机构的一部分)

se1传感器(检测机构的一部分)

pa、pb图像形成开始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卡(记录介质)上印刷记录文字、图像并且在卡上进行磁或电的信息记录的印刷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结构

1-1.系统结构

如图1以及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构成了印刷系统200的一部分。即,印刷系统200大体上由上位装置201(例如,个人计算机等主机计算机)和印刷装置1构成。

印刷装置1经由省略图示的接口与上位装置201连接,能够从上位装置201向印刷装置1发送图像数据、磁或者电的记录数据等来指示记录动作等。此外,印刷装置1具有操作面板部(操作显示部)5(参照图12),除了从上位装置201指示记录动作之外,还能够从操作面板部5指示记录动作。

在上位装置201连接有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图像输入装置204、用于向上位装置201输入命令、数据的键盘、鼠标等输入装置203、以及显示由上位装置201生成的数据等的液晶显示器等监视器202。

1-2.印刷装置

1-2-1.机构部

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外壳2,在外壳2内具备信息记录部a、印刷部b、介质收容部c、收容部d以及转动单元f。

(1)信息记录部a

信息记录部a由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以及接触式ic记录部27构成。

(2)介质收容部c

介质收容部c将多张卡ca以竖立姿势排列地进行收纳,在其前端设置有分离开口7,利用拾取辊19从最前列的卡ca起依次导出来进行供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ca使用宽85.6mm、长53.9mm的标准尺寸的卡。

(3)转动单元f

被导出的空白的卡ca由搬入辊22输送到转动单元f。转动单元f由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外壳2的转动框80以及被支承于该框的两个辊对20、21构成。而且,辊对20、21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于转动框80。

在转动单元f转动的外周配置有上述的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以及接触式ic记录部27。而且,辊对20、21形成用于向这些信息记录部23、24、27中的任一个输送卡ca的介质输送路65,利用这些记录部在卡ca上以磁或者电的方式写入数据。此外,在转动单元f的附近配置有对环境温度(外部空气温度)进行检测的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th,基于由该温度传感器th检测出的环境温度,进行设置于印刷部b的热敏头、加热辊等(后述)加热部件的温度修正。

(4)印刷部b

印刷部b在卡ca的正反面形成面部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在介质输送路65的延长线上设置有用于对卡ca进行输送的介质输送路径p1。另外,在介质输送路径p1配置有对卡ca进行输送的输送辊29、30,其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

印刷部b具有薄膜输送机构10,并具备:图像形成部b1,其相对于由该薄膜输送机构10输送的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后述),利用热敏头40重叠地形成色带41的各颜色图像;以及转印部b2,其接着利用加热辊33在介质输送路径p1上的卡ca的正面转印在转印薄膜46上形成的图像。

在印刷部b的下游侧,在介质输送路径p1的延长线上设置有用于向收容堆积器60输送印刷后的卡ca的介质输送路径p2。在介质输送路径p2配置有输送卡ca的输送辊对37、38,其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

在输送辊对37与输送辊对38之间配置有卷曲消除机构12。卷曲消除机构12利用凸状的卷曲消除单元33将两端部被输送辊对37、38夹持的(夹紧)的卡ca的中央部向下方按压,在与位置固定的凹状的卷曲消除单元34之间夹持卡ca,从而对因利用加热辊33进行的热转印而使卡ca产生的翘曲进行矫正。卷曲消除机构12构成为利用包括偏心凸轮36的结构而使卷曲消除单元33能够在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进退。

(5)收容部d

收容部d构成为将从印刷部b输送来的卡ca收容到收容堆积器60。收容堆积器60构成为通过升降机构61向图2中的下方移动。

(6)印刷部详细情况

下面,对上述的印刷装置1的整体结构中的印刷部b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

转印薄膜46呈具有比卡ca的宽度方向稍大的宽度的带状,从上依次按照接收色带41的油墨的油墨接收层、保护油墨接收层的表面的透明的保护层、用于通过加热来促进一体地剥离油墨接收层和保护层的剥离层、基体材料(基膜)的顺序层叠而形成。

如图14(a)、(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转印薄膜46以恒定间隔形成有标记,该标记以横穿与箭头所示的印刷方向(热敏头40的副扫描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热敏头40的主扫描方向)的方式形成并用于设定图像形成开始位置,这些标记之间为图像形成区域r。也就是说,图像形成区域r由印刷方向上的上游侧的标记ma和下游侧的标记mb划定。此外,图像形成区域r的印刷方向(图14的横向)的尺寸是94mm,宽度方向(图14的纵向)的尺寸是60mm,标记ma、mb的粗度(宽度)分别设定为4mm。

如图2所示,通过马达mr2、mr4的驱动,转印薄膜46被转印薄膜盒内的旋转的供给辊47和卷取辊48分别卷取或者导出。即,在转印薄膜盒内,在供给辊47的中心配置有供给卷筒47a,在卷取辊48的中心配置有卷取卷筒48a,马达mr2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齿轮传递至供给卷筒47a,马达mr4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齿轮传递至卷取卷筒48a。马达mr2以及马达mr4使用能够正反转的dc马达,在马达mr2、mr4的马达轴的与输出轴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分别对这些马达的转速进行检测的未图示的编码器(以下称作马达mr2的编码器、马达mr4的编码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处理前的转印薄膜46卷绕于供给卷筒47a,使用完(在转印部b2进行了转印处理的部分)的转印薄膜46卷绕于卷取卷筒48a。因此,在对转印薄膜46进行图像形成处理以及转印处理时,暂时将转印薄膜46从供给卷筒47a导出到卷取卷筒48a侧,一边利用供给卷筒47a卷取转印薄膜46一边进行图像形成处理以及转印处理。

薄膜输送辊49是输送转印薄膜46的主要的驱动辊,通过控制该薄膜输送辊49的驱动来确定转印薄膜46的输送量以及输送停止位置。薄膜输送辊49与能够正反转的薄膜输送马达mr5(步进马达)连结。在薄膜输送辊49驱动时马达mr2、mr4虽然也驱动,但其是用于将从供给辊47、卷取辊48中的任意一方导出的转印薄膜46由任意另一方来卷取,对输送的转印薄膜46赋予张力,发挥薄膜输送的辅助性功能,不是转印薄膜46的主要的输送源。

在薄膜输送辊49的周面配置有压紧辊32a和压紧辊32b。虽然在图2中未示出,但压紧辊32a、32b构成为能够以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前进以及退避的方式移动,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向薄膜输送辊49侧前进并压接,从而将转印薄膜46缠绕到薄膜输送辊49。由此,转印薄膜46被进行与薄膜输送辊49的转速对应的距离的准确的输送。

因此,薄膜输送机构10具有如下功能:通过使配置在图像形成部b1与转印部b2之间的主要驱动辊的薄膜输送辊49驱动,在供给辊47、图像形成部b1、转印部b2以及卷取辊48之间对转印薄膜46进行正反输送,并且在图像形成部b1以及转印部b2中将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以及形成于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定位到适当位置(位置对齐)。另外,在卷取辊48与图像形成部b1(热敏头40、压纸辊45)之间、薄膜输送辊49与转印部b2(加热辊33、压纸辊31)之间分别配置有透过型传感器se1、se3,该透过型传感器se1、se3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并对形成于上述的转印薄膜46的标记进行检测。

另一方面,色带41收纳于色带盒42,以架设在向该盒42供给色带41的供给辊43与卷取色带41的卷取辊44之间的状态收容于色带盒42。在卷取辊44的中心配置有卷取卷筒44a,在供给辊43的中心配置有供给卷筒43a,卷取卷筒44a在马达mr1的驱动力下旋转,供给卷筒43a在马达mr3的驱动力下旋转。马达mr1以及马达mr3使用能够正反转的dc马达。

色带41通过在长度方向上按照面顺序反复y(黄色)、m(品红色)、c(青色)的彩色色带板和bk(黑色)色带板而构成的。另外,在供给辊43与图像形成部b1(热敏头40、压纸辊45)之间配置有透过型传感器se2,该透过型传感器se2用于通过由bk色带板在受光元件侧对来自发光元件侧的光进行遮光而进行色带41的位置检测,并用于进行色带41向图像形成部b1的位置对齐。

压纸辊45和热敏头40构成了图像形成部b1,在与压纸辊45相向的位置配置有热敏头40。在图像形成时,将压纸辊45经由转印薄膜46以及色带41压接到热敏头40。热敏头40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加热元件,利用头控制用ic(未图示)基于印刷数据对这些加热元件选择性地进行加热控制,并经由色带41在转印薄膜46上形成图像。此时,以相同速度向相同方向(图14所示的印刷方向、图2的从下侧向上侧的方向)输送转印薄膜46和色带41。此外,冷却风扇39用于对热敏头40进行冷却。

利用剥离滚子25和剥离构件28从转印薄膜46撕下结束了向转印薄膜46形成图像的色带41。剥离构件28固定设置于色带盒42,剥离滚子25在图像形成时与剥离构件28抵接而由两者夹持转印薄膜46和色带41,由此进行剥离。然后,被剥离的色带41在马达mr1的驱动力下卷取到卷取辊44,转印薄膜46由薄膜输送辊49输送至具有压纸辊31和加热辊33的转印部b2。

在转印部b2,转印薄膜46与卡ca一起被加热辊33以及压纸辊31夹持,从而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被转印到卡ca正面。即,在转印时,经由卡ca以及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将加热辊33压接到压纸辊31,以相同速度向相同方向输送卡ca和转印薄膜46(也参照图20)。此外,加热辊33以经由转印薄膜46与压纸辊31压接、分离的方式安装于升降机构(未图示)。

图像转印后的转印薄膜46由配置在加热辊33和构成输送辊对37的从动辊37b之间的剥离销79从卡ca分离(剥离)并输送到供给辊47侧。另一方面,转印了图像的卡ca在介质输送路径p2上被朝向下游侧的卷曲消除机构12输送。

对图像形成部b1的结构与其作用一起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图5所示,在压紧辊支承构件5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支承有压紧辊32a、32b,压紧辊支承构件57被插通其中央部的支承轴58支承为转动自如。如图10所示,支承轴58的两端部架设在形成于压紧辊支承构件57的长孔76、77并且在中间部由托架50的固定部78固定。另外,长孔76、77相对于支承轴58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留有空间。由此,能够进行后述的压紧辊32a、32b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的调整。

在支承轴58装配有弹簧构件51(51a、51b),压紧辊支承构件57的装配压紧辊32a、32b的一侧的端部分别与弹簧构件51接触而在其弹力的作用下向薄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

托架50通过凸轮从动件81与凸轮53的凸轮工作面抵接,构成为根据以在驱动马达54(参照图10)的驱动力下转动的凸轮轴82为支点的凸轮53向箭头方向的转动,托架50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在图中沿左右方向移动。因此,在托架50朝向薄膜输送辊49前进时(图4以及图5),压紧辊32a、32b克服弹簧构件51而隔着转印薄膜46压接到薄膜输送辊49,将转印薄膜46缠绕到薄膜输送辊49上。

此时,处于远离托架50的转动支点的轴95的位置的压紧辊32b首先压接薄膜输送辊49,接着压紧辊32a压接。如此,通过将作为转动支点的轴95配置到比薄膜输送辊49靠上方的位置,压紧辊支承构件57不平行移动而是在转动的同时与薄膜输送辊49抵接,与平行移动相比,具有宽度方向的空间不用很多的优点。

另外,压紧辊32a、32b压接到薄膜输送辊49时的压接力由于弹簧构件51而相对于转印薄膜46的宽度方向变得均匀。此时,在压紧辊支承构件57的两侧形成有长孔76、77,支承轴58由固定部78固定,因此能够在三个方向上对压紧辊支承构件57进行调整,不会因薄膜输送辊49的旋转而引起转印薄膜46的偏斜(斜行)而能够以正确的姿势输送转印薄膜46。此外,此处所说的三个方向的调整是指:(i)为了使压紧辊32a、32b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的轴向的压接力均匀,调整压紧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的轴的水平方向的平行度;(ii)为了使压紧辊32a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和压紧辊32b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均匀,调整压紧辊32a和压紧辊32b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的移动距离;以及(iii)以压紧辊32a、32b的轴垂直于薄膜行进方向的方式,调整压紧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薄膜输送辊49的轴的垂直方向的平行度。

并且,在托架50设置有张力承受构件52,该张力承受构件52在托架50朝向薄膜输送辊49前进时,与转印薄膜46的未缠绕到薄膜输送辊49的部分抵接。

张力承受构件52是为了防止因在压紧辊32a、32b将转印薄膜46压接到薄膜输送辊49时产生的转印薄膜46的张力导致压紧辊32a、32b分别克服弹簧构件51的作用力而从薄膜输送辊49退避而设置的。因此,张力承受构件52以在比压紧辊32a、32b靠图中左侧的位置与转印薄膜46抵接的方式安装于托架50的转动侧端部的前端。图2表示张力承受构件52与转印薄膜46抵接的状态。

由此,能够通过张力承受构件52由凸轮53直接挡住从转印薄膜46的弹性产生的张力。因此,能够防止压紧辊32a、32b因该张力从薄膜输送辊49退避而使压紧辊32a、23b的压接力变弱的情况,因此能够保持转印薄膜46向薄膜输送辊49紧贴的缠绕状态,从而进行准确的输送。

如图9所示,沿转印薄膜46的横宽方向配置的压纸辊45被以轴71为支点转动自如的一对压纸支承构件72支承。一对压纸支承构件72对压纸辊45的两端进行支承。压纸支承构件72分别经由弹簧构件99而与以轴71为共同的转动轴的托架50a的端部连接。

托架50a具有基板87以及从该基板87向压纸支承构件72的方向折弯而形成的凸轮从动件支承部85,由凸轮从动件支承部85保持凸轮从动件84。在基板87与凸轮从动件支承部85之间配置有以由驱动马达54驱动的凸轮轴83为支点转动的凸轮53a,以凸轮工作面与凸轮从动件84抵接的方式构成。因此,当通过凸轮53a的转动而使托架50a向热敏头40的方向前进时,压纸支承构件72也移动而使压纸辊45压接到热敏头40。

通过这样在托架50a与压纸支承构件72之间上下配置弹簧构件99和凸轮53a,该压纸移动单元能够容纳于托架50a和压纸支承构件72的间隔内。另外,宽度方向能够容纳于压纸辊45的宽度内,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另外,凸轮从动件支承部85嵌合到在压纸支承构件72中形成的穿孔部72a、72b(参照图9),因此即使向压纸支承构件72的方向突出设置凸轮从动件支承部85,托架50a与压纸支承构件72的间隔也不会变宽,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

当压纸辊45压接到热敏头40时,与各个压纸支承构件72连接的弹簧构件99分别以向转印薄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的方式作用。因此,在通过薄膜输送辊49输送转印薄膜46时防止偏斜,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不会在宽度方向上偏移,能够利用热敏头40准确地向转印薄膜46形成图像。

在托架50a的基板87上经由弹簧构件97设置有对剥离滚子25的两端进行支承的一对剥离滚子支承构件88,在托架50a通过凸轮53a的转动而相对于热敏头40前进时,剥离滚子25与剥离构件28抵接而将由两者夹持的转印薄膜46和色带41剥离。剥离滚子支承构件88也与压纸支承构件72同样地分别设置于剥离滚子25的两端,构成为使对剥离构件28的宽度方向上的压接力变得均匀。

在托架50a的与轴承59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张力承受构件52a。张力承受构件52a设置为吸收在将压纸辊45和剥离滚子25分别压接到热敏头40和剥离构件28时产生的转印薄膜46的张力。弹簧构件99和弹簧构件97是为了使向转印薄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变得均匀而设置的,为了防止弹簧构件99、97反过来屈服于转印薄膜46的张力而使向转印薄膜46的压接力变弱,通过张力承受构件52a承接来自转印薄膜46的张力。此外,张力承受构件52a也与上述张力承受构件52同样地被固定于托架50a,因此经由托架50a通过凸轮53a承接转印薄膜46的张力,因此不会屈服于转印薄膜46的张力。由此,热敏头40和压纸辊45的压接力以及剥离构件28和剥离滚子25的压接力被保持,因此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以及剥离。另外,在薄膜输送辊49驱动时不会在转印薄膜46的输送量中产生误差,与图像形成区域r的长度相应的量被准确地输送到热敏头40,从而能够高精度(不会产生颜色偏移)地形成图像。

凸轮53和凸轮53a架设有皮带98(参照图3),由同一驱动马达54驱动。

在印刷部b处于图6所示的待命位置时,凸轮53以及凸轮53a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压紧辊32a、32b不压接到薄膜输送辊49,另外压纸辊45不压接到热敏头40。换言之,在处于待命位置时,压纸辊45和热敏头40位于两者分离的分离位置。

然后,当凸轮53以及凸轮53a连动地旋转而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时,印刷部b转移到图7所示的印刷位置。此时。首先压紧辊32a、32b将转印薄膜46缠绕到薄膜输送辊49,并且张力承受构件52与转印薄膜46抵接。然后压纸辊45压接到热敏头40。在该印刷位置,压纸辊45朝向热敏头40移动而夹持转印薄膜46和色带41压接到热敏头40,剥离辊25与剥离构件28接触。

在该状态下,当通过薄膜输送辊49的旋转而开始输送转印薄膜46时,同时色带41也在马达mr1的动作下被卷取辊44卷取而向相同方向输送。在该输送期间,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标记通过传感器se1而移动规定距离,在转印薄膜46到达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的时间点,利用热敏头40在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特别是在图像形成过程中,转印薄膜46的张力变大,因此转印薄膜46的张力在使压紧辊32a、32b从薄膜输送辊46分离的方向以及使剥离滚子25和压纸辊45从剥离构件28和热敏头40分离的方向上起作用。但是,如上所述,张力承受构件52、52a承接转印薄膜46的张力,因此压紧辊32a、32b的压接力不会变弱,能够进行准确的薄膜输送,热敏头40和压纸辊45的压接力以及剥离构件28和剥离滚子25的压接力也不会变弱,因此能够进行准确的图像形成(印刷)以及剥离。

利用设置于薄膜输送辊49的未图示的编码器(以下,称作薄膜输送辊49的编码器)对转印薄膜46的输送量、即转印薄膜46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进行检测,与此对应地,薄膜输送辊49的旋转停止,同时基于马达mr1的动作的卷取辊44的卷取也停止。由此,利用最初的墨板的油墨向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结束。

接下来,当凸轮53以及凸轮53a连动地进一步旋转而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时,印刷部b转移到图8所示的输送位置,压纸辊45向从热敏头40退避的方向返回。在该状态下,依然压紧辊32a、32b将转印薄膜46缠绕到薄膜输送辊49,张力承受构件52与转印薄膜46接触,通过薄膜输送辊49的反向的旋转,转印薄膜46被反向输送至初始位置。此时,也通过薄膜输送辊49的旋转来控制转印薄膜46的移动量,但是反向输送与利用一个颜色的墨板(例如y)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相应的量。此外,色带41也通过马达mr3被卷回规定量,使接下来用于形成图像的油墨的墨板在初始位置(位置对齐位置)待命。

然后,凸轮53、53a再次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而处于图7所示的印刷位置,使压纸辊45压接到热敏头40,薄膜输送辊49再次进行向正向的旋转,使转印薄膜46移动与图像形成区域r的长度相应的量,通过热敏头40利用接下来的墨板的油墨形成图像。

如此,反复进行印刷位置和输送位置处的动作,直至利用所有或者规定的墨板的油墨进行的图像形成结束为止。然后,当利用热敏头40进行的图像形成结束时,将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输送至加热辊33,此时凸轮53以及53a移动到图3所示的状态,解除向转印薄膜46的压接。然后,一边通过薄膜输送马达mr5(以及马达mr2、mr4)的驱动来输送转印薄膜46,一边进行向卡ca的转印。

这样的印刷部b被分割为三个单元90、91、92。

如图9所示,在第一单元90中,在单元框体75架设通过驱动马达54(参照图10)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70,在驱动轴70装配有薄膜输送辊49。在薄膜输送辊49的下方配置有托架50a和一对压纸支承构件72,这些构件被架设于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的轴71支承为转动自如。

在图9中,作为托架50a的一部分的一对凸轮从动件支承部85从形成于压纸支承构件72的穿孔部72a、72b露出。凸轮从动件支承部85对配置于其后方的一对凸轮从动件84进行保持。而且,在凸轮从动件84的更后方配置有凸轮53a,该凸轮53a装配于插通单元框体75的凸轮轴83。凸轮轴83架设于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

上述的热敏头40配置在隔着转印薄膜46和色带41的输送通路而与压纸辊45相向的位置。如图11所示,热敏头40、与加热有关的构件以及冷却风扇39一体化成第三单元92,与第一单元90相向地配置。

第一单元90利用能够移动的托架50a而一并保持在图像形成动作中位置变动的压纸辊45、剥离滚子25以及张力承受构件52a,从而不需要进行这些构件之间的位置调整。而且,通过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从而能够使这些构件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另外,通过设置托架50a,能够收纳于与固定的薄膜输送辊49相同的单元,由必须高精度地输送转印薄膜的薄膜输送辊49形成的输送驱动部分和由压纸辊45形成的转印位置限制部分包含于相同的单元,因此不需要进行两者之间的位置调整。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单元91中,使装配凸轮53的凸轮轴82插通单元框体55,将凸轮轴82与驱动马达54的输出轴连结。而且,第二单元91以与凸轮53抵接的方式将托架50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单元框体55,在托架50固定设置有将压紧辊支承构件57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的支承轴58和张力承受构件52。

在压紧辊支承构件57中,在支承轴58安装有弹簧构件51a、51b,使其端部分别与对压紧辊32a、32b进行支承的压紧辊支承构件57的两端抵接,从而向薄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在压紧辊支承构件57中,支承轴58插入长孔76、77,支承轴58在中央部被固定支承于托架50。

在托架50与压紧辊支承构件57之间设置有将压紧辊支承构件57朝向托架50施力的弹簧89。通过该弹簧89,将压紧辊支承构件57向从第一单元90的薄膜输送辊49后退的方向施力,因此在将转印薄膜盒设置到印刷装置1时,能够使转印薄膜46容易地穿过第一单元90和第二单元91之间。

在第二单元91中,利用托架50a保持根据图像形成动作而位置变动的压紧辊32a、32b和张力承受构件52,通过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从而使压紧辊32a、32b和张力承受构件52移动,因此两者之间的位置调整和压紧辊32a、32b与薄膜输送辊49的位置调整被简化。这样的第二单元91隔着转印薄膜46而与第一单元90相向地配置。

通过这样单元化,第一单元90、第二单元91以及第三单元92也能够与转印薄膜46、色带41的各盒同样地分别从印刷装置1的主体抽出。因此,若在因转印薄膜46、色带41的消耗而更换盒时,这些单元90、91、92也可根据需要而取出单元,则能够将盒插入时的转印薄膜46、色带41简单地装到装置内。

如上所述,组合使压纸辊45、托架50a、凸轮53a以及压纸支承构件72一体化的第一单元90和使压紧辊32a、32b、托架50、凸轮53以及弹簧构件51一体化的第二单元91,并且将安装有热敏头40的第三单元92与压纸辊45相向配置地装配,从而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印刷装置1制造时的组装、维护时的调整。另外,通过一体化,还能够容易地进行从装置的拆卸,印刷装置1的操作性提高。

1-2-2.控制部以及电源部

下面,对印刷装置1的控制部以及电源部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进行整个印刷装置1的动作控制的控制部100以及从商用交流电源转换为能够使各机构部和控制部等驱动/工作的直流电源的电源部120。

(1)控制部

如图14所示,控制部100具备进行整个印刷装置1的控制处理的微型计算机单元(mcu)102(以下简称为mcu102)。mcu102由作为中央运算处理装置而按高速时钟工作的cpu、存储有印刷装置1的程序、程序数据的rom、作为cpu的工作区发挥作用的ram以及将它们连接的内部总线构成。

在mcu102连接有外部总线。在外部总线连接有用于进行与上位装置201的通信的省略图示的接口、临时地存储要在卡ca上形成图像的印刷数据和要在卡ca的磁条或收容ic上以磁或电的方式记录的记录数据等的存储器101。

另外,在外部总线连接有对来自se1~se3的各种传感器、薄膜输送马达mr5、马达mr2、mr4的编码器的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部103、包括向各马达供给驱动脉冲、驱动电力的马达驱动器等的致动器控制部104、用于对向构成热敏头40的发热元件施加的热能进行控制的热敏头控制部105、用于控制操作面板部5的操作显示控制部106以及上述的信息记录部a。

(2)电源部

电源部120向控制部100、热敏头40、加热辊33、操作面板部5以及信息记录部a等供给工作/驱动电源。

2.动作

下面,参照流程图,以mcu102的cpu(以下简称为cpu)为主体,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进行的卡发行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简单地说明,设为如下情况来进行说明:将构成印刷装置1的各构件定位到原始(初始)位置(例如图2所示的状态),将存储于rom的程序以及程序数据在ram中展开的初始设定处理结束,已从上位装置201接收印刷数据等,即,cpu从上位装置201接收一面(单面印刷的情况)或者一面及另一面(双面印刷的情况)侧的印刷数据(bk的印刷数据、y、m、c的颜色分量印刷数据)以及磁或者电的记录数据并存储于存储器101。另外,由于已经对印刷部b(图像形成部b1、转印部b2)的动作进行了说明,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简单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卡发行例程中,在步骤302中,在图像形成部b1,进行在转印薄膜46形成一面(例如正面)侧的图像(镜像)的一次转印处理(图像形成处理)。即,基于存储于存储器101的y、m、c的各颜色分量印刷数据以及bk的印刷数据对图像形成部b1的热敏头40进行控制,从而在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重叠地形成由色带41的y、m、c以及bk油墨形成的图像。cpu经由热敏头控制部105将印刷数据按照每一行输出到热敏头40侧,从而选择性地使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发热元件加热并驱动热敏头40。此外,cpu进行控制,以便在该一次转印处理之前,经由热敏头控制部105对构成热敏头40的加热元件进行预备加热(将加热元件加热至低于色带41的油墨向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转印的温度的规定温度)。

2-1.转印薄膜的伸长检测

在此,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特征之一的、对因热敏头40的加热元件的加热而使转印薄膜46产生的伸长进行检测的伸长检测方法进行说明。该转印薄膜46的伸长检测与在步骤302的一次转印处理中利用y、m、c以及bk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一体进行。以下,举例示出典型的三个伸长检测方法,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可以使用这些伸长检测方法中的任意一个。

2-1-1.将比图像形成区域靠上游侧的标记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

首先,对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标记ma和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热敏头40的印刷开始位置)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14(a)示意性地表示在将相对于印刷方向比图像形成区域r靠上游侧的标记ma用于位置对齐(利用传感器se1检测标记ma)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部b1中相对于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如图1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标记ma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被设定在距离标记ma的(印刷方向)前端90.3mm的位置。换言之,设定成图像形成区域r在印刷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与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在印刷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一致。

此外,在图14(a)中,图像形成区域r内的实线的长方形的区域是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双点划线的区域是卡ca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被设定为图14(a)的横向为86.6mm、纵向为54.9mm,相对于标准尺寸的卡ca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分别具有0.5mm左右的富余(比卡ca大)。顺带说一下,从标记ma的前端至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图像形成结束位置)的距离以及从标记mb的后端至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的距离分别为3.7mm。以下,关于将标记ma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依次说明上述的的三个伸长检测方法。

(1)第一检测方法

关于第一检测方法,概括地说,对利用一个颜色(例如y)的油墨形成图像前的标记mb、ma之间的距离(长度)和利用该一个颜色的油墨形成图像后的标记mb、ma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从而对因利用该一个颜色的油墨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的伸长进行检测,详细情况如下。

图15(a)是图6所示的一部分,表示印刷装置1处于待命位置的状态。此时,由于对前一个卡ca的卡发行例程的二次转印处理(也参照后述的步骤316、306)而使得前一个图像形成区域r位于剥离销79与供给辊47之间,图像形成区域r经由标记而连续,因此下一个(这次要使用的未使用的、以下简称为“未使用的”)图像形成区域r定位到卷绕于供给辊47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该状态下露出的(没有卷绕到卷筒)转印薄膜46全部是使用完的状态。

图15(b)表示在图15(a)所示的待命位置处,使马达mr2以及马达mr4驱动,将划定未使用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标记mb、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的状态。此外,将该标记mb、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的动作也可以在对前一个卡ca的卡发行例程的结束处理中进行。

图15(c)表示从图15(b)所示的状态起,使印刷装置1向图8所示的输送位置转移(使压紧辊32a、32b压接到薄膜输送辊49)并驱动薄膜输送马达mr5(以及马达mr2、mr4,此外,如上所述,马达mr2、mr4的主要功能是向转印薄膜46施加弹力,因此以下省略说明),将转印薄膜46输送至标记mb、ma通过传感器se1的位置的状态。cpu经由信号处理部103参照传感器se1的输出,从而能够对利用y油墨向未使用的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前的标记mb、ma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图15(d)表示为了相对于利用y油墨的图像形成的未使用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位置对齐,从图15(c)所示的状态(输送位置处),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将未使用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标记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的状态。此外,在图15(b)~图15(d)所示的状态期间,通过在色带41侧也对传感器se2的输出进行监控(对色带41的bk墨板的位置进行检测),进行关于y墨板的位置对齐。

图15(e)表示从图15(d)所示的状态起,使印刷装置1向图7所示的印刷位置转移(经由转印薄膜46以及色带41使压纸辊45压接到热敏头40)的状态。利用y墨板对未使用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是在通过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而使传感器se1检测到标记ma的前端后,标记ma被朝向图像形成部b1侧输送规定距离(例如数mm)时开始的。该位置是图14(a)所示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距离标记ma的前端90.3mm的位置)。另外,通过同时使马达mr1也驱动,转印薄膜46以及色带41在图像形成部b1中以相同速度向相同方向输送。在该状态下利用热敏头控制部105的头控制用ic选择性地对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加热元件进行加热控制,从而在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y油墨的图像(也参照图14(a))。图15(f)表示利用y油墨进行的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结束的状态。

图15(g)表示为了对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后的标记mb、ma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从图15(f)所示的状态(印刷位置)起,向图8所示的输送位置转移,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再次将标记mb、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的状态。

图15(h)表示从图15(g)所示的状态起,与图15(c)所示的状态同样地,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将转印薄膜46输送至标记mb、ma通过传感器se1为止的状态。cpu能够通过参照传感器se1的输出而对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后的标记mb、ma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cpu将划定图像形成后的(图15(h)中所示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标记mb、ma之间的距离和划定图像形成前的(图15(c)中所示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标记mb、ma之间的距离的差检测(计算)为因利用y油墨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的伸长。此外,cpu也同样对因利用其它m、c油墨形成图像而产生的转印薄膜46的伸长进行检测,此时,反复在图15(d)~图15(h)中说明的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实际测定图像形成前的标记ma、mb之间的距离的方式,但也可以对规定的基准值与图像形成后的标记ma、mb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来对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的伸长进行检测(计算)。

(2)第二检测方法

上述的第一检测方法在对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的伸长直接进行测量这一点上,在理念上较优越,但从另一面来看,转印薄膜46的输送变多,因此从缩短印刷装置1的印刷处理时间的观点出发尚且存在改善的余地。第二检测方法实现了这一点的改善(后述的第三检测方法也同样)。

关于第二检测方法,概括地说,利用马达mr2的编码器对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标记的位置进行地址管理,对利用一个颜色(例如y)的油墨形成图像前标记通过传感器se1时的地址与利用下一个颜色(例如m)的油墨形成图像前标记通过传感器se1时的地址进行比较,从而将该差检测为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的伸长,详细情况如下。此外,在第二检测方法以下的检测方法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检测方法中的说明重复的部分极为简单地进行说明。

图16(a)表示印刷装置1处于待命位置的状态(与图15(a)的状态相同)。图16(b)表示从图16(a)的状态开始,使马达mr2、mr4驱动而将标记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的状态(与图15(b)的状态相同)。图16(c)表示从图16(b)所示的状态使印刷装置1转移到印刷位置的状态。

图16(d)表示从图16(c)所示的状态起,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而开始将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向图像形成部b1输送的状态。cpu在传感器se1检测到标记ma的前端的时间点,设定马达mr2的编码器的基准地址,并经由信号控制部103对从马达mr2的编码器输出的时钟数进行监控,从而进行地址管理。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该地址管理的时间图。如图17(a)所示,在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前,若传感器se1(的受光元件侧)被标记ma遮光,则将该时间点的马达mr2的编码器的地址设定为基准地址(图17(a)所示的“0”),将从马达mr2的编码器输出的时钟数赋予(计数)地址。此外,由于图像形成区域r被向正反两个方向输送,因此在图17(a)所示的例子中,关于该地址,将向印刷方向(从传感器se1侧向图像形成部b1侧输送的方向)输送图像形成区域r的情况表示为“正”,将朝向与印刷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的情况表示为“负”。

返回图16(d),在通过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而使传感器se1检测到标记ma的前端后,标记ma被向图像形成部b1侧输送规定距离(例如数mm)的位置是图14(a)所示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在该状态下,选择性地对热敏头控制部105的加热元件进行加热控制,从而在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y油墨的图像。图16(e)表示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结束的状态。

图16(f)表示从图16(e)所示的状态(印刷位置)起,使印刷装置1向输送位置转移,以便利用下一个m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为了图像形成区域r的位置对齐),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再次将标记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的状态。此外,在图16(f)所示的状态下,在色带41侧也进行下一个m墨板的位置对齐。

图16(g)表示从图16(f)所示的状态(输送位置)起使印刷装置1转移到印刷位置的状态。图16(h)表示在图16(g)所示的状态(印刷位置)下,为了利用m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与图16(d)所示的状态同样地,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开始将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向图像形成部b1输送的状态。

cpu在传感器se1检测到标记ma的前端的时间点参照马达mr2的编码器的地址。图17(b)示意性地表示该地址参照。当与图17(a)进行比较时,传感器se1被标记ma遮光时的马达mr2的编码器的地址为“5”,由于马达mr2的编码器的1时钟与其间的转印薄膜46的输送量已知,因此cpu能够根据地址的差对因利用y油墨形成图像而产生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伸长进行检测(计算)。开始利用m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是在传感器se1检测到标记ma的前端后标记ma被向图像形成部b1侧输送规定距离时,因此cpu能够在利用m油墨形成图像前检测因利用y油墨形成图像而产生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伸长。此外,cpu同样对因利用其它m、c油墨的图像形成而产生的转印薄膜46的伸长进行检测,此时反复在图16(e)~图16(h)中说明的动作。

(3)第三检测方法

关于第三检测方法,概括地说,在利用一个颜色(例如y)的油墨形成图像时,对配置于图像形成部b1的下游侧的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量(驱动脉冲数)和配置于图像形成部b1的上游侧并向转印薄膜46施加反张力(backtension)的马达mr4的驱动量(马达mr4的编码器的输出时钟数)进行比较,从而对因利用该一个颜色的油墨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的伸长进行检测,详细情况如下。此外,第三检测方法在不将传感器se1对标记ma的检测作为检测契机(在伸长检测中不需要标记ma的检测)这一点上与上述的第二检测方法不同。

图18(a)表示印刷装置1处于待命位置的状态(与图15(a)的状态相同)。图18(b)表示从图18(a)的状态起使马达mr2、mr4驱动而将标记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的状态(与图15(b)的状态相同)。图18(c)表示从图18(b)所示的状态起使印刷装置1转移到印刷位置的状态。

图18(d)表示从图18(c)所示的状态起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将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向图像形成部b1输送,开始图像形成的状态。cpu在开始向图像形成区域r进行图像形成的时间点,开始对经由致动器控制部104向薄膜输送马达mr5输出的驱动脉冲数和经由信号处理部103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时钟数进行监控。图18(e)表示利用y油墨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结束的状态。

在图19(a)中,在从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开始的时间点至图像形成结束的时间点之间转印薄膜46没有产生伸长的情况下,将向薄膜输送马达mr5输出的驱动脉冲和马达mr4的编码器的输出时钟的关系作为时间图而部分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在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没有产生伸长的情况下,设定为相对于向薄膜输送马达mr5输出的驱动脉冲1时钟,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20时钟。

与此相对,如图19(b)所示,在相对于向薄膜输送马达mr5输出的驱动脉冲1时钟,例如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19时钟的情况下,与(比图像形成部b1靠下游侧的)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量相比,(比图像形成部b1靠上游侧的)马达mr4的驱动量少,因此能够判断比图像形成部b1靠下游侧的转印薄膜46的输送快,转印薄膜46产生伸长。因此,通过对图19(b)所示的马达mr4的编码器的实测时钟数(19)与应该从图19(a)所示的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基准时钟数(20)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对转印薄膜46的伸长进行检测(计算)。

以上,为了容易掌握,对向薄膜输送马达mr5输出的驱动脉冲是1时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cpu相对于从开始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的时间点(图18(d))至图像形成结束的时间点(图18(e))的输出到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脉冲数,对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实测时钟数、和与输出到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脉冲数对应地应该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基准时钟数进行比较,从而检测转印薄膜46的伸长。另外,cpu也同样对因利用其它m、c油墨形成图像而产生的转印薄膜46的伸长进行检测,此时,使印刷装置1向输送位置转移,以便利用下一个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再次将标记ma定位到传感器se1的上游侧后(也参照图16(f),反复图18(d)以后的动作。

2-1-2.将比图像形成区域靠下游侧的标记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

图14(b)示意性地表示在将相对于印刷方向比图像形成区域r靠下游侧的标记mb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部b1中相对于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如图14(b)所示,在将标记mb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b被设定在距离标记mb的(印刷方向)前端7.7mm的位置。即,设定为图像形成区域r在印刷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与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在印刷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一致。此外,在图14(b)中,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的尺寸等如参照图14(a)说明的那样。

在将标记mb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下,与将标记ma用于位置对齐而说明的第一~第三检测方法的不同点原则上仅仅是传感器se1检测标记mb来代替检测标记ma。但是,在第二检测方法中说明的地址管理中,为了确保与将标记ma用于位置对齐而说明的第二检测方法相同的精度,对从比图像形成部b1靠上游侧的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时钟数进行监控,来代替对从比图像形成部b1靠下游侧的马达mr2的编码器输出的时钟数进行监控,从而进行地址管理。

2-2.在图像形成部中的修正

下面,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另一特征的、对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伸长在图像形成部b1中的修正进行说明。

2-2-1.将比图像形成区域靠上游侧的标记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将标记ma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下(参照2-1-1),当因利用第一个颜色(例如y)的油墨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伸长时,从标记ma至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也参照图14(a)),利用第二个颜色(例如m)的油墨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发生偏移,因此在图像形成开始位置(侧)产生颜色偏移。另外,当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伸长时,在图像形成结束位置(侧)也产生颜色偏移。因此,需要进行(1)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的修正以及(2)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印刷方向上的图像的长度)的修正。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1)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的修正

为了容易掌握,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利用上述第一~第三检测方法检测出图像形成区域r的伸长,结果,因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产生1.0[mm]的伸长,因利用m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产生0.5[mm]的伸长,没有因利用c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产生伸长(伸长:0[mm])。

关于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由于使用未使用的图像形成区域r,因此如参照图14(a)说明的那样,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是距离标记ma的前端90.3mm的位置。由于因利用y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产生1[mm]的伸长,因此利用m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为距离标记ma的前端90.3[mm]+1.0[mm]=91.3[mm]的位置(在标记mb侧修正1.0[mm])。由于因利用y油墨以及m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而分别使转印薄膜46产生1[mm]、0.5[mm]的伸长,因此利用c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是距离标记ma的前端90.3[mm]+1.0[mm]+0.5[mm]=91.8[mm]的位置(在标记mb侧修正1.5[mm])。由于没有因利用c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而使转印薄膜46产生伸长,因此利用bk油墨向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与c油墨的情况同样地,为距离标记ma的前端90.3[mm]+1.0[mm]+0.5[mm]+0[mm]=91.8[mm]的位置(在标记mb侧修正1.5[mm])。也就是说,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根据图像形成区域r的伸长而在标记mb侧修正。

(2)印刷区域的修正

关于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的修正,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热敏头40的行周期(1行的图像形成时间)来进行。

具体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常时(转印薄膜46没有产生伸长的情况下),以每行0.8ms(1/1000秒)的速度输送转印薄膜46,与之对应地,热敏头40的行周期也设定为0.8[ms/line]。按照上述的例子,在因利用y油墨形成图像而使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1.0[mm]的伸长的情况下,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从上述的86.6[mm]伸长1.0[mm],变成87.6[mm]。因此,在利用下一个m油墨形成图像时,与通常时相比将行周期延长大约1.2%,即,以每行0.8ms的速度输送转印薄膜46,将行周期修正为0.8096[ms/line],由此将印刷方向的图像的长度延长1[mm]。此外,cpu向热敏头控制部105的头控制器用ic指示相对于通常时的行周期将行周期延长多少程度,由此进行该印刷区域的修正。

2-2-2.将比图像形成区域靠下游侧的标记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

在将标记mb用于位置对齐的情况下(参照2-1-2),即使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伸长,从标记mb至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b的距离也不变,因此不需要进行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b的位置修正。因此,只要进行在上述2-2-1.(2)中说明的印刷区域的修正即可。

返回图13的卡发行例程的流程图,cpu在步骤302中进行一次转印处理时,执行上述的“2-1.转印薄膜的伸长检测”以及“2-2.在图像形成部中的修正”。

与在步骤302中的一次转印处理并行地,在步骤304中,cpu从介质收容部c导出卡ca,基于磁或者电的记录数据,利用构成信息记录部a的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接触式ic记录部27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对卡ca进行了记录处理后,将卡ca输送到转印部b2。

在下一个步骤306中,在转印部b2中,进行将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转印面的图像转印到卡ca的一面的二次转印处理。此外,cpu在该二次转印处理之前,以构成加热辊33的加热器的温度到达规定温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以卡ca和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转印面的图像同步到达转印部b2的方式进行控制。

2-3.在转印部中的修正

在此,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其他特征的、在转印部b2进行的对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伸长的修正进行说明。

图20表示在图13的步骤306中的二次转印处理时的印刷装置1的主视图。在进行二次转印处理时,在如上所述将标记ma、mb用于位置对齐的任意情况下,都利用传感器se3检测标记mb来进行位置对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薄膜输送马达mr5驱动,将传感器se3检测到标记mb的前端后再将转印薄膜46输送30[mm]的位置设定为(二次)转印开始位置。

图21(a)示意性地表示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没有产生伸长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区域r与卡ca的位置对齐。如图21(a)所示,在步骤308的二次转印处理中,进行转印薄膜46的位置对齐,以使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的印刷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cn与卡c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位于相同位置。在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没有产生伸长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传感器se3检测到标记mb的前端后再将转印薄膜46输送30[mm],由此设定为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的印刷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cn与卡c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

图21(b)示意性地表示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伸长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区域r与卡ca的位置对齐。按照上述的例子(参照2-2-1.(1)),因整个利用y、m、c油墨的图像形成,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1.5[mm]的伸长。顺带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bk油墨使用熔融油墨(y、m、c的彩色带油墨是升华油墨),使用熔融油墨的情况与使用升华油墨的情况相比,被转印薄膜46的油墨接收层吸收的程度低(附着于油墨接收层的程度高),因此因bk油墨导致的图像形成区域r的伸长小,不需要考虑因bk油墨导致的伸长。

cpu在图13的步骤306的二次转印处理中,将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的伸长的1/2(1.5[mm]÷2=0.75[mm])计算为修正值,将传感器se3检测到标记mb后将转印薄膜46输送30[mm]+0.75[mm]=30.75[mm]的位置作为转印开始位置(修正0.75[mm])。由此,即使图像形成区域r产生伸长,也能够使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的印刷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cn与卡c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一致。

利用配置于加热辊33与输送辊对37之间的剥离销79(参照图20)将二次转印处理后的转印薄膜46从卡ca分离(剥离)并向供给辊47侧输送。另一方面,转印有图像的卡ca在介质输送路径p2上被朝向下游侧的卷曲消除机构12输送。cpu继续使未图示的输送马达驱动,在卡ca的后端通过了剥离销79后使未图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停止。由此,卡ca成为两端部被输送辊对37、38夹持的状态。

在接下来的步骤308中,使偏心凸轮36转动而将卷曲消除单元33向卷曲消除单元34下压,由卷曲消除单元33、34夹持卡ca,从而执行对卡ca产生的翘曲进行矫正的卷曲消除处理。

接下来在步骤310中,判断是否进行双面印刷,在否定判断时,进入步骤320,在肯定判断时,在步骤312中,在图像形成部b1,与步骤302同样地对转印薄膜46的下一个图像形成区域r进行形成另一面(例如背面)侧的图像(镜像)的一次转印处理并进入到步骤316。

cpu与步骤312中的一次转印处理并行地,在步骤314中,将被输送辊对37、38夹持并被定位到卷曲消除机构12的卡ca经由介质输送路径p2、p1向转动单元f输送,使两端部被辊对20、21夹持的卡ca转动180°(将正反面翻转)。在下一个步骤316中,与步骤306同样地,在转印部b2,进行将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下一个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转印到卡ca的另一面的二次转印处理。

接下来,在步骤318中,与步骤308同样地,使偏心凸轮36转动而将卷曲消除单元33向卷曲消除单元34下压,由卷曲消除单元33、34夹持卡ca,从而执行对卡ca产生的翘曲进行矫正的卷曲消除处理。然后,在下一个步骤320中,朝向收容堆积器60排出卡ca而结束卡发行例程。

3.效果等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效果等进行说明。

3-1.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部100控制图像形成部b1,以便根据检测出的转印薄膜46的伸长来改变热敏头40的行周期,因此,不管因利用热敏头40的加热而产生的转印薄膜46的伸长如何,都能够防止颜色偏移。因此,能够提高热敏头40的发热量而缩短图像形成时间,并且能够实现形成于转印薄膜46的图像的品质保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部100控制图像形成部b1,以便根据检测出的转印薄膜46的伸长来对热敏头40向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进行修正,因此,即使将比图像形成区域r靠上游侧的标记ma用于位置对齐,也能够防止图像形成开始位置pa侧的颜色偏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部100,根据检测出的转印薄膜46的伸长而在转印部b2对转印薄膜46相对于卡ca的转印位置进行修正,因此,能够防止转印到卡ca的图像看起来偏向一侧(在证明照、标志标记等配置于卡ca的端部时尤其明显)、或者有时二次转印时的转印前端侧的图像在卡ca的端侧断开的情况。

3-2.变形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间接印刷方式的印刷装置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使用色带41在卡ca上直接印刷的直接印刷方式的印刷装置。此时,只要适当改变图像形成部、输送辊、传感器等的结构、位置等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例示了转印薄膜46,但在例如直接印刷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典型的管、薄膜等具有热伸缩性的介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对热敏头40的印刷区域(印刷方向上的图像的长度)进行修正时改变热敏头40的行周期的例子(参照2-2-1.(2)以及2-2-2),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不改变行周期,而是例如对存储于存储器101的印刷数据自身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印刷数据按照每一行向热敏头40输出。另外,也可以不改变热敏头40的行周期,而通过提高转印薄膜46的输送速度来延长印刷方向上的图像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例子(图像伸长1mm的情况)中,只要cpu控制马达mr5,以每行0.7904ms的速度输送转印薄膜,将热敏头40的行周期设定为0.8[ms/line]不变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检测方法(参照2-1-1.(2))中,示出了利用马达mr2的编码器进行地址管理的例子,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薄膜输送辊49的编码器进行地址管理。即,在使用图像形成区域r的上游侧的标记ma的情况下,只要利用设置于比图像形成部b1靠下游侧的输送体(辊)或者输送源(马达)的编码器进行地址管理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检测方法(参照2-1-1.(3))中,示出了对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脉冲数和马达mr4的编码器的输出时钟数进行比较的例子,但也可以对薄膜输送辊49的编码器的输出时钟数和马达mr4的编码器的输出时钟数进行比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检测方法中,示出了使用马达mr2的编码器(参照2-1-1.(2))和mr4的编码器(参照2-1-2)的例子,但也可以在供给卷筒43a、卷取卷筒44a设置编码器,并参照来自这些编码器的输出。此时,也可以在编码器形成多个狭缝而提高转印薄膜46的输送量的掌握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检测方法中,示出了如下方法:相对于从向图像形成区域r的图像形成开始时间点至图像形成结束时间点的输出到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脉冲数,对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实测时钟数和与输出到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脉冲数对应地应该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基准时钟数进行比较,由此检测转印薄膜46的伸长。也就是说,对在热敏头40驱动(加热)期间的与输出到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脉冲数对应的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时钟数进行检测。但是,也可以相对于图像形成区域r通过热敏头40期间(从图18(d)的位置向图18(e)的位置输送转印薄膜46期间)的输出到薄膜输送马达mr5的驱动脉冲数,对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实测时钟数、和与输出到薄膜输送马达mr5输出的驱动脉冲数对应地应该从马达mr4的编码器输出的基准时钟数进行比较,由此检测转印薄膜46的伸长。也就是说,在第三检测方法中,也可以将利用传感器se1对转印薄膜46的标记ma或者mb的检测作为检测契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二次转印处理时,利用传感器se3检测标记mb来进行位置对齐的例子(参照2-3),但在从传感器se3至加热辊33的转印薄膜46的输送距离比从标记ma至图14(a)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的距离长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传感器se3检测标记ma来进行位置对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图像形成部b1将压纸辊45压接到热敏头40的例子,但也可以将热敏头40压接到压纸辊45。此时,压纸件也不必是辊,但优选不对转印薄膜46、色带41的输送产生影响的部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转印部b2将加热辊33压接到压纸辊31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压纸辊31压接到加热辊3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在图像形成部b1中在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卡ca的一面侧的图像(图13的步骤302),在转印部b2中在卡ca的一面转印图像(步骤306)后,在图像形成部b1中向转印薄膜46的下一个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另一面侧的图像(步骤312),与此同时,将卡ca向转动单元f侧输送并使卡ca旋转180°(步骤314),在转印部b2中在卡ca的另一面转印另一面侧的图像(步骤316),但也可以在图像形成部b1中在转印薄膜46的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卡ca的一面侧的图像后,在转印薄膜46的下一个图像形成区域r形成另一面侧的图像,在转印部b2中,在卡ca的一面转印图像后,将卡ca向转动单元f侧输送并使卡ca旋转180°,在卡ca的另一面转印另一面侧的图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上位设备201接收印刷数据、磁或者电的记录数据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印刷装置1构成了局域网的一员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上位设备201之外的与局域网连接的个人计算机输入。另外,也可以从操作面板部5输入磁或者电的记录数据。并且,在印刷装置1是能够与usb、存储卡等外部存储装置连接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存储于外部存储装置的信息进行读取来获取印刷数据、磁或者电的记录数据。另外,也可以代替从上位设备201接收印刷数据(bk的印刷数据,y、m、c的各颜色分量印刷数据)而从上位设备201接收图像数据(bk的图像数据,r、g、b的各颜色分量图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在印刷装置1侧接收的图像数据转换为印刷数据即可。

另外,本申请要求通过参照而在此援引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年014599号的优先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