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布印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1214发布日期:2019-01-18 19:24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布印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纤维网格布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布印标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纤维网格布具有抗拉抗折强度大、疏散应力好、定位性佳、使用方便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墙体增强、外墙保温、屋面防水、地面增强、轻质建筑板材增强等方面,是建筑行业理想的无机非金属工程材料。一般的玻璃纤维网格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先生产网格布再在网格布的外包装上打上商标,这样网格布的商标不容易引起注意和打开市场,因此需要在网格布上印制商标达到显眼的目的,便于推广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布印标装置,能够在玻璃纤维网格布生产的过程中压印在玻璃纤维网格布上,更加醒目便于推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布印标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支架、动力机构、刷墨辊、储墨池、过渡辊、印标辊和压紧辊;

所述支架呈长方体框架结构,支架上设置有上横梁和中间横梁,中间横梁位于上横梁的下方且互相平行设置;所述中间横梁上设置有辊距调节架;所述动力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出端与刷墨辊联动;

所述储墨池水平设置在支架上横梁上,储墨池内设置有印刷墨水,所述储墨池的底端并列设置有若干手动阀门;所述刷墨辊位于储墨池的正下方且两端设置有轴承座,刷墨辊通过轴承座设置在支架中间横梁的辊距调节架内;

所述过渡辊与刷墨辊联动,过渡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座连接在辊距调节架上,辊距调节架可沿着水平方向调节刷墨辊与过渡辊的间距;

所述印标辊设置在过渡辊的旁侧,印标辊的两端通过轴承和轴承座配合设置在上横梁的底端面上;所述印标辊上设置有压印模块;印标辊与过渡辊联动;所述压紧辊设置在印标辊的正上方,所述压紧辊通过轴承座设置在上横梁的上端面上,压紧辊可沿着竖直方向进行调节控制压紧辊与印标辊之间的间距,压紧辊与印标辊之间设置有容纳玻璃纤维网格布通过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刷墨辊之间通过链条齿轮或传送带或齿轮副联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内位于刷墨辊、过渡辊和印标辊的下方设置有一墨水收集槽。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辊与刷墨辊之间通过齿轮组联动;印标辊与过渡辊之间通过齿轮组联动。

进一步的,所述刷墨辊的表面设置有吸墨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印标辊和压紧辊之前通过刷墨辊、储墨池和过渡辊配合实现墨水在玻璃纤维网格布上的压印,先利用储墨池下方的手动阀门,将储墨池内的墨水浸透刷墨辊表面的吸墨层上,通过调节刷墨辊与过渡辊之间的间距将刷墨辊上的墨水过渡到过渡辊上,压标辊上的压印模块与过渡辊接触时会使得压印模块粘上墨水,从而使得印标辊与压紧辊配合在玻璃纤维网格布上压印出商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布印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所示的一种玻璃纤维网格布印标装置,包括支架1、动力机构2、刷墨辊3、储墨池4、过渡辊5、印标辊6和压紧辊7。

支架1呈长方体框架结构,支架1上设置有上横梁11和中间横12梁,中间横梁12位于上横梁11的下方且互相平行设置;所述中间横梁12上设置有辊距调节架13;所述动力机构2包括驱动电机21和减速器22,减速器22的输出端与刷墨辊3联动。

储墨池4水平设置在支架1上横梁11上,储墨池4内设置有印刷墨水,所述储墨池4的底端并列设置有若干手动阀门41;所述刷墨辊3位于储墨池4的正下方且两端设置有轴承座,刷墨辊3通过轴承座设置在支架1中间横梁12的辊距调节架13内。

过渡辊5与刷墨辊3联动,过渡辊5的两端通过轴承座连接在辊距调节架13上,辊距调节架13可沿着水平方向调节刷墨辊3与过渡辊5的间距。

印标辊6设置在过渡辊5的旁侧,印标辊6的两端通过轴承和轴承座配合设置在上横梁11的底端面上;所述印标辊6上设置有压印模块;印标辊6与过渡辊5联动;所述压紧辊7设置在印标辊6的正上方,所述压紧辊7通过轴承座设置在上横梁11的上端面上,压紧辊7可沿着竖直方向进行调节控制压紧辊7与印标辊6之间的间距,压紧辊7与印标辊6之间设置有容纳玻璃纤维网格布通过的间隙。

减速器22的输出端与刷墨辊3之间通过链条齿轮或传送带或齿轮副联动。

支架1内位于刷墨辊3、过渡辊5和印标辊6的下方设置有一墨水收集槽。

过渡辊5与刷墨辊3之间通过齿轮组联动;印标辊6与过渡辊5之间通过齿轮组联动。

刷墨辊3的表面设置有吸墨层。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