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735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的液晶显示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中由薄膜晶体管来驱动运动图像显示区的显示电极。
背景技术
近年来,如电子组织器(electronic organizer)和蜂窝电话等利用液晶显示设备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与仅能够显示静态图像的前面的电子设备相比,能够显示运动图像的电子设备已经得到普及。
在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象形图显示正在变成必不可少的。象形图显示是以下状态的显示充当驱动源的电池的消耗状态、警告状态、以及尤其是在蜂窝电话中的天线电平的状态。此外,为了实现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成本降低和空间节省,一些最近可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在一个液晶显示设备中具有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所述运动图像显示区用于显示主要图像,例如运动图像,并且所述象形图显示区用于显示静态固定图像,例如象形图。
例如,对于简单的矩阵液晶显示设备,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61-177487公开了数据侧集成电路的部分输出端子与象形图显示区的象形图电极相连。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0-10530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数据侧集成电路的部分输出端子与象形图显示区的象形图电极和在相对基片上形成的相对电极相连,以通过象形图和相对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接通和切断象形图电极。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1-183998中公开了一种TFT液晶显示设备。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1-183998中公开的发明、以及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1-184000中公开的对其的改进中,公开了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在相同的基片上包括具有按矩阵设置的显示电极的不固定图像显示区和由分段电极形成的固定图像显示区。所述不固定图像显示区设置有作为开关元件的薄膜晶体管(TFT)和与该TFT相连的显示电极。由通过栅极信号线来自栅极驱动器的栅极信号和通过漏极信号线来自漏极驱动器的漏极信号来给TFT供电。
此外,其中公开了利用来自与输入单元相连的分段驱动器的驱动信号来给固定图像显示区上的分段电极供电。
然而,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1-183998和2001-184000中所公开的发明中,由来自分段驱动器的驱动信号来驱动固定图像显示区上的分段电极。与漏极驱动器分离地设置所述分段驱动器。因此,与漏极驱动器分离地设置分段驱动器这样的要求没有完全满足便携式电子终端的空间节省和成本减少的需要。
而且,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1-183998和2001-184000中所公开的发明中,未提到数据侧集成电路的特定输入和输出信号、或者公共电极的电源电位和数据输入信号的电位之间的关系。此外,未给出关于由公共电极的电源电位和数据输出信号的电位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直流驱动中的问题的任何建议。此外,未公开用于缓解该问题的驱动操作。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设备,使用TFT并包括两个显示区,一个显示区用于显示不固定图像而另一区域用于显示静态和固定图像,其中,能够以单个的、节省空间并驱动成本低廉的驱动器来驱动不固定图像和静态固定图像。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设备能够显示用于显示运动图像的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通过按照矩阵设置显示电极来形成运动图像显示区,并且所述显示电极由薄膜晶体管元件来驱动,以及通过按照预定象形图的形状设置分段电极来形成象形图显示区。在与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公共电极。设置用于驱动扫描线的扫描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连接到在运动图像显示区中按行方向设置的薄膜晶体管上的扫描线相连。设置用于驱动数据线的数据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连接到在运动图像显示区中按列方向设置的薄膜晶体管上的数据线相连,并且所述数据侧集成电路设置有比数据线更大数量的输出端子。所述分段电极与数据侧集成电路的额外输出端子相连,并且利用公共电极的电位和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位之间的差来显示象形图显示区中的象形图。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可以产生从数据侧集成电路到分段电极的输出信号,从而使输出电位针对每一个预定的周期发生变化。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使针对每一个预定周期发生变化的输出电位处于公共电极的电位的电压范围内,从而抑制由数据输出信号的电位和公共电极的电位之间的差所引起的直流分量。另外,所述预定周期是对公共电极的极性进行反转所需的周期。此外,可以由到数据侧集成电路的、定义了灰色调的输入信号来控制针对每一个预定周期发生变化的输出电位。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液晶显示设备能够显示用于显示运动图像的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通过按照矩阵设置显示电极来形成运动图像显示区,并且所述显示电极由薄膜晶体管元件来驱动。通过按照预定象形图的形状设置分段电极来形成象形图显示区,并且所述象形图电极由象形图薄膜晶体管元件来驱动。在与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公共电极。设置用于驱动扫描线的扫描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连接到在运动图像显示区中按行方向设置的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上的扫描线相连。设置用于驱动数据线的数据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连接到在运动图像显示区中按列方向设置的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上的数据线相连。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端子或漏极端子中的任一个与数据侧集成电路的多个输出端子中、与连接到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上的数据线与其相连的输出端子不同的输出端子相连,并且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另一端子与象形图电极相连,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另一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输出端子相连,并且公共电极的电位和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端子的电位之间的差用来显示象形图显示区中的象形图。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所述象形图显示区设置有多个象形图电极和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并且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相同输出端子或扫描侧集成电路的不同输出端子相连。此外,一个象形图电极可以与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相连。则这种情况下,连接到相同象形图电极上的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子可以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不同输出端子相连。另外,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子可以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多个输出端子中、与连接到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上的扫描线与其相连的输出端子不同的输出端子相连。另外,所述象形图显示区可以设置有多个象形图电极和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并且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相同输出端子相连,而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其他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不同输出端子相连。
根据本发明,数据侧集成电路的部分输出端子可以用于象形图显示,从而实现了液晶显示设备的空间节省和低廉成本。此时,如同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那样,当由分段电极来形成象形图显示区中的每一个象形图电极时,如果施加到分段电极上的象形图电位波形和施加到公共电极上的公共电源波形相位不同,则显示该象形图。如果其彼此相位相同,则不显示该象形图。然而,由于通过校正具有不对称电子特性的TFT元件来驱动公共电极上的电源电位,电源电位相对于数据侧集成电路的输出电压范围处于低电位的电压范围内(低偏移电位)。因此,根据电位的程度,可能需要利用数据灰度级输入信号来控制数据侧集成电路的输出电位,以便抑制直流分量的出现。另一方面,如同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那样,当每一个象形图电极由薄膜晶体管形成时,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端子的电位和施加到公共电极上的电位之间的差使象形图得以显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也通过薄膜晶体管来驱动象形图电极,因此不需要如同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那样的用于抑制直流分量的出现的控制。


图1A和1B是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设备的便携式设备的透视图,其中图1A是在象形图显示区没有背景色的情况下的透视图,而图1B是在象形图显示区域具有背景色的情况下的透视图;图2是用于解释图1A和图1B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中,根据第一示例(第一模式)来驱动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图4是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驱动方法中施加到象形图电极上的电压变换的波形图;图5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中,根据第二示例(第二模式)来驱动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图6是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驱动方法中施加到象形图电极上的电压变换的波形图;图7A和7B是用于解释在图1B所示的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在象形图显示区中的电极布置的电极图案图,其中图7A是示出了其中仅将电压施加到象形图电极上的状态的图,而图7B是示出了其中仅将电压施加到背景电极上的状态的图;图8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中,根据第三示例(第三模式)来驱动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图9是示出了在图5所示的驱动方法中施加到象形图电极和背景电极上的电压的波形图;图10是用于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第四示例(第四模式)的内部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11是示出了根据图10所示的第四示例(第四模式)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中的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图12是用于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五示例(第五模式)的内部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13是示出了根据图12所示的第五示例(第五模式)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中的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
图14是用于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六示例(第六模式)的内部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15是用于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七示例(第七模式)的内部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16是示出了根据图15所示的第七实施例(第七模式)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中的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时序图的延续;图18是用于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八示例(第八模式)的内部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19是示出了根据图18所示的第八示例(第八模式)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中的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图20是用于解释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九示例(第九模式)的内部电路结构的说明图;以及图21是示出了根据图20所示的第九示例(第九模式)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中的象形图显示区的方法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液晶设备的典型实施例。
图1A是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设备的便携式设备10的透视图。该液晶显示设备具有显示屏11。所述便携式设备10包括电源开关12、第一操作按钮13、以及第二操作按钮14。此外,由分界线103将显示屏11划分为用于显示如象形图等固定图像的象形图显示区33、以及用于显示运动图像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在本示例中,所述象形图显示区33包括矩形的第一象形图21和圆形的第二象形图22。可以通过将分段电极设置到象形图显示区33,来实现这些象形图21和22。例如,当电源接通时,第一象形图21出现,而当关闭声音时,第二象形图22出现。
图1B是便携式设备10的一个修改的透视图。该典型修改的便携式设备10与图1A所示的便携式设备10的结构上的不同仅在于该液晶显示设备的显示屏11,而其他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相同的组件配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这里不对其进行描述。在图1A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显示屏11上的象形图显示区33没有任何背景色。在图1B所示的示例中,背景电极围绕该象形图显示区33上的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以在这些象形图的周围显示背景28。
图2是用于解释包括在根据图1A和1B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的便携式设备10中的液晶显示设备15的结构的图。所述液晶显示设备15包括液晶显示单元9、具有作为液晶显示器的信号产生电路的控制电路16和包括在其上的电源电路17的印刷电路板(PCB)、以及用于将来自PCB的信号和能量提供给液晶显示单元9的柔性印刷电路板(FPC)31。
液晶显示单元9包括通过玻璃上芯片(COG)实现的数据侧集成电路26和扫描侧集成电路27、在其上已经形成了显示像素电极等的元件基片8、设置在与该元件基片8相对的位置处的公共基片35、以及注入在元件基片8和公共基片35之间的液晶36。
形成在元件基片8上的显示像素电极均与TFT(薄膜晶体管)相连。将由透明电极膜制成的公共电极32形成于公共基片35的整个表面上。将该公共电极32划分为象形图显示区33和运动图像显示区34。该象形图显示区33用于显示固定静态图像,例如象形图,下面将进一步描述,以及该运动图像显示区34用于显示运动图像、不固定静态图像等。
在本示例中,液晶显示设备15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分辨率,即设置在元件基片8上的显示像素的数量为每行237个(水平方向)和每列(垂直方向)120个。此外,当没有将电压施加到显示像素电极上时,根据本示例的液晶显示设备15是光反射(通常为白色)模式的反射液晶显示设备。
FPC 31和PCB 18通过弯折连接器(未示出)彼此相连。利用各向异性传导板(ACS),通过热压缩对FPC 31和元件基片8进行粘结。在FPC 31上的虚线表示设置在FPC 31的背面(该页的背面)的接线。
FPC 31具有以下功能,将由作为设置在PCB 18上的信号产生电路的控制电路16所产生的信号、以及由电源电路17所产生的能量提供给数据侧集成电路26和扫描侧集成电路27;将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和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输出输入到设置在元件基片8上的TFT29。
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上的像素39之一包括TFT 29、与TFT 29相连的显示像素电极38、与显示像素电极38相对的公共电极32、夹在显示像素电极38和公共电极32之间的液晶36。由作为数据信号的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和作为扫描数据的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输出来驱动每一个像素39。为了实现这一点,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与针对运动图像的237条数据线6相连,同时扫描侧集成电路27穿过数据线6与120条扫描线7相连。在每一个数据线6和每一个扫描线7的交叉部分处,形成了一个像素39。因此,通过分时线顺序驱动(多路驱动(multiplex driving))来驱动237列和120行的像素39,以使图像得以显示在显示区34上。通过由各向异性传导板(ACS)对元件基片8的热压缩,来实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另一方面,在本示例中,象形图显示区33设置有作为用于显示第一象形图的分段电极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以及作为用于显示第二象形图的分段电极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两者均形成于元件基片8上。此外,可以由参考图1B所述的用于显示背景28的背景电极25来围住第一象形图23和第二象形图24。因此,到第一象形图电极23的信号线19、到第二象形图电极24的信号线20、以及当形成背景28时到背景电极25的信号线30从源数据侧集成电路26开始延伸。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数据侧集成电路26需要运动图像数据线6和固定图像信号线19、20和30。
信号线19和20(以及当存在背景电极25时的信号线30)是除了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运动图像数据线6之外的其他线,并且与另外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由铬(Cr)制成的电极相连。信号线19和20(以及当存在背景电极25时的信号线30)与由铟锡氧化物(ITO)制成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矩形图案)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以及当存在背景时的背景电极25)相连。
将描述设置于FPC 31的、用于将PCB 18和元件基片8连接在一起的每一个接线的意图。
设置在FPC 31上的P1、P2和P3是电源线,用于将来自包括在PCB 18中的电源电路17的能量提供给元件基片8。所述第一电源线P1包括用于向数据侧集成电路26提供在“地”(GND,0伏特的电位)处的能量和在+5伏特的电位处的能量的多个电源线的组。此外,第二电源线P2包括用于向扫描侧集成电路27提供如在“地”(0伏特)、+5伏特、-15伏特等处的能量的多个电源线的组。第三电源线P3是基极信号线,通常用于提供定义了形成在元件基片8上的TFT 29的操作所需的公共基片35上的公共电极32的电位的公共能量。
此外,在FPC 31上的D表示数据信号线组,L表示锁存信号线,C表示时钟信号线,而S表示启动信号线,每一个均用于向数据侧集成电路26传送信号。数据信号线组D用于向数据侧集成电路26传送定义了液晶显示单元9的灰度级的信号组,并且在本示例中,包括第0位的数据线、第一位的数据线、第二位的数据线和第三位的数据线。锁存信号线L用于传送定义了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读取到数据集成电路26中的数据的定时的锁存信号。所述时钟信号线C用于传送定义了读取通过数据信号线组D传送的信号的定时的信号。此外,启动信号线S用于将定义了开始读取通过数据信号线组D传送过来的数据信号组的定时的信号传送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此外,在FPC 31上的Y表示用于向扫描侧集成电路27传送同步信号的同步信号线组。该同步信号线组Y包括帧起始信号和行时钟信号。该行时钟信号是定义了对行进行选择的定时的信号,而帧起始信号是表示选择第一行的定时的信号。
扫描侧集成电路27具有响应通过FPC 31提供的信号来进行顺序扫描输出的功能。此外,在输入帧起始信号时的时钟信号的上升定时处,扫描侧集成电路27按照以下次序顺序地选择扫描线7之一首先选择离数据侧集成电路26较近的扫描线7。
针对三种模式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设备15的操作。
第一模式如图1A所示,根据第一模式的液晶设备15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未设置背景电极。将描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这种情况下的操作。
当将图2所示的启动信号线S的信号提供给数据侧集成电路26时,根据时钟信号线C的上升定时来读取数据信号线组D的数据线。在锁存信号线L的锁存信号的上升定时处,数据侧集成电路26向数据线6和信号线19和20输出输出信号。通过根据数据信号线组D的脉冲高度调制(PHM),使该输出信号具有与16个灰度级显示相对应的电位。类似地,在锁存信号的上升定时处,改变到公共电极32的能量的电位。
接下来,将参考图3来详细描述用于驱动象形图显示区33的信号。图3是用于解释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到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的输出信号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
锁存信号41是用于定义在其上升时输出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信号的定时的同步信号。时钟信号42是用于定义将数据信号组输入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定时的同步信号。
假定流动数据线组D的第0位数据线的信号是0位数据信号43,流动其第一位数据线的信号是1位数据信号44,流动其第二位的数据线的信号是2位信号45,以及流动其第三位的数据线的信号是3位信号46。该0位数据信号43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低数据信号。该1位数据信号44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二位数据信号。该2位数据信号45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三位数据信号。该3位数据信号46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高数据信号。
第一象形图输出信号65是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输出的信号,用于驱动第一象形图电极23。第二象形图输出信号66是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输出的信号,用于驱动第二象形图电极24。此外,公共电源电压67表示形成在公共基片35上的公共电极32的电位。
接下来,将参考图3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操作。运动图像显示区34包括每行237个像素,并且在以下的描述中,假定左端处的像素位于第一列中,而右端处的像素处于第二列中。
在时间T1处,将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将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处,将第238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4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5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4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输出到第一象形图电极23的输出信号),并且在时间T5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输出到第二象形图电极24的输出信号)。从时间T6到时间T12,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1、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对于下一行,在时间T7处,将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之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将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处,将第238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11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
从时间T12开始,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7、时间T8、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此外,在时间T1之前的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11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
从时间t12到时间T6,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10和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对于液晶的交流驱动,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高电平时,该输出照原样反映了该数据信号。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低电平时,该输出反映了反转后的输入数据信号。
因此,作为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的第一象形图输出信号65反映了作为时间t10处的数据的“0000”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高电平输出。然后,输出信号照原样反映了作为时间T4处的数据的“0000”,以便在时间T6处以低电平输出。之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10处的数据的“0000”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高电平输出。
另一方面,作为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的第二象形图输出信号66反映了作为时间t11处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低电平输出。然后,输出信号照原样反映了作为时间T5处的数据的“1111”,以便在时间T6处以高电平输出。之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11处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低电平输出。
这里需要注意低电平取值为“0”,而高电平取值为“1”。
接下来,由于根据有效值来驱动液晶,因此,利用图4描述了施加到象形图电极23和24上的电压和有效值。第一象形图电极施加电压表示实际施加到第一象形图电极23上的电压及其有效值。
由实线所示的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表示交流能量,其中,由于TFT驱动的特性,其电位在作为波谷的-0.5伏特和+4.5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在时间T6处,电位从-0.5伏特改变到+4.5伏特。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
由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表示交流能量,其中,公共电压的电位在作为波谷的GND(0伏特)和+5.0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电位从GND改变到+5.0伏特。在时间T6处,电位从+5.0伏特改变到GND。在时间T12处,电位从GND改变到+5.0伏特。
第一有效值73是由于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0.5伏特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0.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第二有效值74是由于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GND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4.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利用根据第一有效值73(5.5伏特rms)和第二有效值74(4.5伏特rms)所获得的5伏特均方根(rms)的平均有效值,以黑色来显示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第一象形图21。
第二象形图电极施加电压表示实际施加到第二象形图电极24上的电压及其有效值。在由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中,该电位在作为波谷的GND(0伏特)和+5.0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电位从+5.0伏特改变到GND。在时间T6处,电位从GND伏特改变到+5.0伏特。在时间T12处,电位从+5.0伏特改变到GND。
第三有效值75是由于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GND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0.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第四有效值76是由于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5.0伏特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4.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利用根据第三有效值75(0.5伏特rms)和第四有效值76(0.5伏特rms)所获得的平均有效值为0.5伏特rms。由于利用1.5伏特rms到2.0伏特rms来启动液晶的正常光学变化(normal optical change),因此,以白色来显示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第二象形图22。
当取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作为参考时,具有第一有效值73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电位差为+5.5伏特,而具有第二有效值74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 1的电位差为-4.5伏特。因此,产生了0.5伏特,作为平均直流分量。此外,当取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作为参考时,在第三有效值75中的来自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电位差为+0.5伏特,而在第四有效值76中的来自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电位差为+0.5伏特。因此,产生了0.5伏特,作为平均直流分量。取决于液晶的材料,该直流分量可能会引起恶化或染色的问题。然而,如果选择适当的液晶材料并且调节公共电源,则可以缓解这样的问题。
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经利用-0.5伏特到4.5伏特的公共电极电压进行了描述。该电位并非限定性的。此外,这并不意味着将输出电压限定为从GND到+5.0伏特的电位。
第二模式接下来,将参考图5和6来描述第二模式,其中通过调节灰色调来减小在第一模式中所述的直流分量。首先,将根据图5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根据第二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的操作。根据第二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也并未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设置背景电极。
图5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锁存信号41是定义了在其上升时输出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信号的定时的同步信号。时钟信号42是定义了将数据信号组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定时的同步信号。
0位数据信号43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低数据信号。1位数据信号44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二位的数据信号。2位数据信号45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三位的数据信号。3位数据信号46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高数据信号。
第一象形图输出信号65是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的、用于驱动第一象形图电极23的信号。第二象形图输出信号66是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的、用于驱动第二象形图电极24的信号。此外,公共电源电压67表示形成在公共基片35上的公共电极32的电位。
在时间T1处,将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将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处,将第238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4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5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4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5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从时间T6到时间T12,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1、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对于下一行,在时间T7处,将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之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将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处,将第238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11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
从时间T12开始,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7、时间T8、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此外,在时间T1之前的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11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
从时间t12到时间T6,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10和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对于液晶的交流驱动,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高电平时,该输出照原样反映了该数据信号。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低电平时,该输出反映了反转后的输入数据信号。
因此,作为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的第一象形图输出信号65反映了作为时间t10处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5.0伏特×12/15=4.0伏特)输出。然后,输出信号照原样反映了作为时间T4处的数据的“0000”,以便在时间T6处以低电平输出。之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10处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5.0伏特×12/15=4.0伏特)输出。
另一方面,作为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的第二象形图输出信号66反映了作为时间t11处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低电平输出。然后,输出信号照原样反映了作为时间T5处的数据的“1100”,以便在时间T6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5.0伏特×12/15=4.0伏特)输出。之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11处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低电平输出。
接下来,由于根据有效值来驱动液晶,因此,利用图6描述了施加到象形图电极23和24上的电压和有效值。第一象形图电极施加电压表示实际施加到第一象形图电极23上的电压及其有效值。由实线所示的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表示交流能量,其中,由于TFT驱动的特性,公共电压的电位在作为波谷的-0.5伏特和+4.5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在时间T6处,电位从-0.5伏特改变到+4.5伏特。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
由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表示交流能量,其中,其电位在作为波谷的GND(0伏特)和+4.0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变成了位于与作为图5所示的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5.0伏特×12/15=4.0伏特)处。即,在时间t12处,电位从GND改变到+4.0伏特。此外,在时间T6处,与作为图5所示的时间T4处读取的数据的“0000”相对应地改变该电位。即,在时间T6处,电位从+4.0伏特改变到GND。在时间T12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变成了位于与作为图5所示的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处。即,在时间T12处,电位从GND改变到+4.0伏特。
第五有效值93是由于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4.0伏特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0.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第六有效值94是由于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GND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4.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利用根据第五有效值93(4.5伏特rms)和第六有效值94(4.5伏特rms)所获得的4.5伏特均方根(rms)的平均有效值,以黑色来显示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第一象形图21。
第二象形图电极施加电压表示实际施加到第二象形图电极24上的电压及其有效值。在由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中,该电位在作为波谷的GND(0伏特)和+4.0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变成了位于与作为图5所示的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处。即,电位从+4.0伏特改变到GND。在时间T6处,与作为图5所示的时间T5处所读取的数据的“1100”相对应地改变电位,即,在时间T6处,电位从GND伏特改变到+4.0伏特。在时间T12处,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变成了位于与作为图5所示的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处。即,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0伏特改变到GND。
第七有效值95是由于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GND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0.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第八有效值96是由于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4.0伏特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4.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根据第七有效值95(0.5伏特rms)和第八有效值96(0.5伏特rms)所获得的平均有效值为0.5伏特rms。由于利用1.5伏特rms到2.0伏特rms来启动液晶的正常光学主要变化(normal optical main change),因此,以白色来显示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第二象形图22。
当取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作为参考时,在第五有效值93中的来自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电位差为+4.5伏特,而在第六有效值94中的来自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电位差为-4.5伏特。因此,未产生平均直流分量。此外,当取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作为参考时,在第七有效值95中的来自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电位差为+0.5伏特,而在第八有效值96中的来自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电位差为-0.5伏特。因此,未产生平均直流分量。这使得恶化或染色等问题趋向于几乎不会出现。实际上,通过调节离散电位来进行灰色调调节,难以完全地防止这样的电流分量的出现。然而,可以显著地减小这种出现。
在第二模式中,在高电位侧进行灰色调调节。当然,也可以在低电位侧进行调节。此外,也可以同时在高和低电位侧上进行调节。
第三模式接下来描述按照与第二模式中所解释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来驱动能够显示图1B所示的背景28的液晶设备15的情况。图7A示出了当电源断电时的图案,而图7B示出了电源通电时的图案。
在第三模式下,第一象形图电极23为由铟锡氧化物(IT0)形成的矩形图案。第一象形图电极23通过接触孔125与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239输出端子相连。第二象形图电极24为由ITO形成的圆形图案。第二象形图电极24通过接触孔126与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240输出端子相连。设置背景电极25,以使其围住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并与其分隔开,并且通过接触孔127与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238输出端子相连。如图1A和1B所示,分界线103用于区分运动图像显示区34和象形图显示区33,并且由铬(Cr)形成,用作形成TFT元件时的接线。
由于液晶显示设备15处于正常白色模式,在图7A所示的电源断电的状态下,只有分界线103以黑色显示(由对角线表示),而其他的象形图显示区是白色的。另一方面,在图7B所示的电源通电的状态下,第一象形图电极23以白色显示,而第二象形图电极24和背景电极25以黑色显示(由对角线表示)。将分界线103保留为以黑色显示。这样,利用设置到象形图显示区33的背景电极25,使运动图像显示区34和象形图显示区33之间的边界变得清楚,从而容易观看该运动图像。
根据图8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图7B所示的状态下的操作。图8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锁存信号41是定义了在其上升时输出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信号的定时的同步信号。时钟信号42是定义了将数据信号组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定时的同步信号。
0位数据信号43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低数据信号。1位数据信号44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二位的数据信号。2位数据信号45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三位的数据信号。3位数据信号46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高数据信号。
第一象形图输出信号65是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的、用于驱动第一象形图电极23的信号。第二象形图输出信号66是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的、用于驱动第二象形图电极24的信号。此外,公共输出信号68是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输出的、用于驱动背景电极25的信号。
在时间T1处,将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将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运动图像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处,将第238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4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5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3处,定义了与背景电极25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时间T4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5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从时间T6到时间T12,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1、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对于下一行,在时间T7处,将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之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将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处,将第238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9处,定义了与背景电极25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11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
从时间T12开始,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7、时间T8、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此外,在时间T1之前的时间t9处,将第238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9处,定义了与背景电极25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11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
从时间t12到时间T6,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对于液晶的交流驱动,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高电平时,该输出照原样反映了该数据信号。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低电平时,该输出反映了反转后的输入数据信号。
因此,作为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的第一象形图输出信号65反映了作为时间t10处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低电平输出。然后,输出信号照原样反映了作为时间T4处的数据的“0011”,以便在时间T6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输出。之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10处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低电平输出。
作为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的第二象形图输出信号66反映了作为时间t11处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输出。然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5处的数据的“0000”,以便在时间T6处以低电平输出。之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11处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输出。
作为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的背景电极输出信号68反映了作为时间t9处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以便在时间t12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输出。然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3处的数据的“0000”,以便在时间T6处以低电平输出。之后,输出信号反映了作为时间T9处的数据的反转信号“0011”,以便在时间T12处以接近于高电平的电平输出。
接下来,由于根据有效值来驱动液晶,因此,利用图9描述了施加到象形图显示区上的电压和有效值。第一象形图电极施加电压表示实际施加到第一象形图电极23上的电压及其有效值。由实线所示的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表示交流能量,其中,由于TFT驱动的特性,公共电压的电位在作为波谷的-0.5伏特和+4.5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在时间T6处,电位从-0.5伏特改变到+4.5伏特。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
由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表示交流能量,其中,其电位在作为波谷的GND(0伏特)和+4.0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变成了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0伏特)。即,在时间t12处,电位改变到GND。此外,在时间T6处,该电极变成了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4处读取的数据的“0011”相对应的电位(5.0伏特×12/15=4.0伏特)。即,在时间T6处,电位从GND改变到+4.0伏特。在时间T12处,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变成了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11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即,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0伏特改变到GND。
第九有效值113是由于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GND和具有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电位的-0.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第十有效值114是由于第一象形图电位波形71的+4.0伏特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4.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根据第九有效值113(0.5伏特rms)和第十有效值114(0.5伏特rms)所获得的平均有效值为0.5伏特均方根(rms)。由于利用1.5伏特rms到2.0伏特rms来启动液晶的正常光学变化,因此,以白色来显示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第一象形图21。
第二象形图电极施加电压表示实际施加到第二象形图电极24上的电压及其有效值。由实线所示的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表示交流能量,其中,由于TFT驱动的特性,公共电压的电位在作为波谷的-0.5伏特和+4.5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在时间T6处,电位从-0.5伏特改变到+4.5伏特。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
由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是交变信号,其中,电位在作为波谷的GND(0伏特)和+4.0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变成了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12处读取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5.0伏特×12/15=4.0伏特)。即,在时间t12处,电位改变到+4.0伏特。在时间T6处,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5处所读取的数据的“0000”相对应地改变电位,即,在时间T6处,电位从+4.0伏特改变到GND。在时间T12处,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变成了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5.0伏特×12/15=4.0伏特)。即,在时间T12处,电位从GND改变到+4.0伏特。
第十一有效值115是由于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4.0伏特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0.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第十二有效值116是由于第二象形图电位波形72的GND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4.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根据第十一有效值115(4.5伏特rms)和第十二有效值116(4.5伏特rms)所获得的平均有效值为4.5伏特rms。由于利用1.5伏特rms到2.0伏特rms来启动液晶的正常光学变化,因此,以黑色来显示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第二象形图22。
背景电极施加电压表示实际施加到背景电极25上的电压及其有效值。由实线所示的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表示交流能量,其中,由于TFT驱动的特性,公共电压的电位在作为波谷的-0.5伏特和+4.5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在时间T6处,电位从-0.5伏特改变到+4.5伏特。在时间T12处,电位从+4.5伏特改变到-0.5伏特。
由单点划线所示的背景电极电位波形112是交变信号,其中,电位在作为波谷的GND(0伏特)和+4.0伏特之间发生变化。在时间t12处,背景电极电位波形112变成了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9处读取的数据的“0011”的反转信号相对应的电位(5.0伏特×12/15=4.0伏特)。即,在时间t12处,电位改变到+4.0伏特。在时间T6处,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3处所读取的数据的“0000”相对应地改变电位,即,在时间T6处,电位从+4.0伏特改变到GND。在时间T12处,背景电极电位波形112变成了与作为图8所示的时间T9处读取的数据的“0011”相对应的电位(5.0伏特×12/15=4.0伏特)。即,在时间T12处,电位从GND改变到+4.0伏特。
第十三有效值117是由于背景电极电位波形112的+4.0伏特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0.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第十四有效值118是由于背景电极电位波形112的GND和公共电源电位波形70的+4.5伏特之间的电位差而出现的有效值。根据第十三有效值117(4.5伏特rms)和第十四有效值118(4.5伏特rms)所获得的平均有效值为4.5伏特rms。由于利用1.5伏特rms到2.0伏特rms来启动液晶的正常光学变化,因此,以黑色来显示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中的背景电极25。
背景电极25是黑色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是白色的,以及第二象形图电极23是黑色的。因此,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仅观察到第一象形图21以白色发光。
作为第一实施例,到目前为止已经对结构进行了描述,其中象形图显示区33、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数据侧集成电路26通过信号线19彼此直接相连,而第二象形图电极24和数据侧集成电路26通过另一信号线20彼此直接相连。接下来,作为第二实施例,提供了6个模式来描述以下结构,其中,如同运动图像显示区34,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TFT(薄膜晶体管)与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相连,并且利用每一个TFT的漏极端子和公共电极32之间的电位差来显示该象形图。即使当源极端子和漏极端子彼此在位置上互换,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第四模式图10是用于解释包括在根据图1A和1B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的便携式设备10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1015的结构的图。根据第四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015包括以下结构,其中,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由第一象形图薄膜晶体管(TFT)51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一象形图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而利用第二象形图薄膜晶体管(TFT)52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二象形图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设备1015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到第三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参考图2)的结构相同。因此,与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5相同的组件配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为了避免重复,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第一象形图TFT 51设置在元件板8上。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源极端子与信号线19相连。信号线19是除了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运动图像数据线6之外的线,并且与另外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由铬(Cr)制成的电极相连。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漏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电极23相连。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与设置在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一行上的237个TFT 29的栅极端子一起,与连接到扫描侧集成电路27上的120条扫描线7的任一个相连,而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与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
第二象形图TFT 52设置在元件板8上。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源极端子与信号线20相连。信号线20是除了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运动图像数据线6之外的线,并且与另外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由铬(Cr)制成的电极相连。在第四模式下,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与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不同电极相连。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漏极端子与第二象形图电极24相连。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与其相连的同一扫描线7,即,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
因此,FPC 31执行以下功能不仅将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和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输出输入到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TFT 29,而且输入到象形图显示区33中的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52。第一象形图21的像素包括第一象形图TFT 51、与第一象形图TFT 51相连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与第一象形图电极23相对的公共电极32、以及夹在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公共电极32之间的液晶36。此外,第二象形图22的像素包括第二象形图TFT 52、与第二象形图TFT 52相连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与第二象形图电极24相对的公共电极32、以及夹在第二象形图电极24和公共电极32之间的液晶36。由作为数据信号的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和作为扫描信号的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输出来驱动这些象形图的像素。
当象形图33设置有用于显示背景28的背景电极25时(参考图1B),背景电极25可以与信号线30相连,并且该信号线30可以与另外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由铬(Cr)制成的电极相连。可选地,如同第一象形图电极23,背景电极25通过TFT与另外设置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由铬(Cr)制成的电极相连。在这种情况下,TFT的源极端子通过信号线30与数据侧集成电路26相连,其漏极端子与背景电极25相连,而其栅极与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与其相连的相同扫描线7相连,或者与另一扫描线7相连。
接下来,将根据图11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设备1015的操作。根据第四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015并未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设置背景电极。图11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
锁存信号41是定义了在其上升时输出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输出信号的定时的同步信号。时钟信号42是定义了将数据信号组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定时的同步信号。0位数据信号43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低数据信号。1位数据信号44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二位的数据信号。2位数据信号45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第三位的数据信号。3位数据信号46是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最高数据信号。第一象形图输出信号65、第二象形图输出信号66和公共电源电压67并未示出。
如图11所示,紧挨在针对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其中输入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周期期间,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并且在时间t11处,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时间t10输入的第239列的数据是“0000”,而在时间t11输入的第240列的数据是“1111”,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一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通过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与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时间t10和t11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从而控制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处,将第二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二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将第二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在从时间T6到时间T12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然而,在从时间T6到时间T12的周期期间,与第二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分别在时间T4和时间T5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针对前面的用于显示第三行的数据,情况相同。因此,由于与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未包括在内,因此,可以将前面的与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即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后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
在从时间T6到时间T12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三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7处,将第三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三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将第三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三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这样的数据可能是未定义的)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针对前面的第四行,情况相同。
对于液晶的交流驱动,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高电平时,该输出变为反映了该数据信号。当公共电源电压67处于低电平时,该输出反映了反转后的输入数据信号。
第五模式图12是用于解释包括在根据图1A和1B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的便携式设备10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1115的结构的图。根据第五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115包括以下结构,其中,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由第一象形图薄膜晶体管(TFT)51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一象形图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而利用第二象形图薄膜晶体管(TFT)52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二象形图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其中,在不同的定时处,使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即,在上述的第四模式的结构中,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不同电极相连。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设备1115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到第三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参考图2)的结构相同。因此,与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5相同的组件配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为了避免重复,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此后,仅描述与第四模式的结构差别。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与设置在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一行上的237个TFT 29的栅极端子一起,与连接到扫描侧集成电路27上的120条扫描线7的任一个相连,但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例如,与图12所示的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与设置在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L行上的237个TFT 29的栅极端子一起,与第一象形图TFT51的栅极端子与其相连的扫描线不同的扫描线7相连,例如,与第L(在本实施例中,L是从2到120的整数)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
接下来,将根据图13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设备1115的操作。根据第五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115并未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设置背景电极。图13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
如图13所示,紧挨在针对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其中输入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周期中,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0输入的第239列的数据是“0000”,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一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通过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与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一象形图TFT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一象形图电极23,从而控制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另一方面,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时间t11处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并不对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处,将第二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二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图13中已省略),将第二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图13中,统一由第一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表示),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然而,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第二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在第二行的扫描期间,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分别在时间T4和时间T5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针对用于显示第三到第[L-1]行的数据,情况相同。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二到第[L-1]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即在第一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从第三行的扫描周期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操作与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相同。在从时间T6到T12的第[L-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5的第[L-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所读取的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在从时间T6到时间T12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7处,将第L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L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在图13中已省略),将第L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L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利用在时间T11处输入的数据,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1处输入的第240列的数据是“1111”,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作为第L行的扫描周期的、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内,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7到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期间,与第L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二象形图电极24,从而控制了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另一方面,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期间,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在时间T10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可以将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与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一起取作未定义的。
在第L行的扫描周期之后,应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的操作。因此,可以将第L行的扫描周期之后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即,对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总结如下。除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一行的数据,即紧挨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的数据之外,可以将第239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此外,除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L行的数据,即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中读取的数据之外,可以将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第六模式图14是用于解释包括在根据图1A和1B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的便携式设备10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1215的结构的图。根据第六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215包括以下结构,其中,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由第一象形图TFT 51和与其并联的第三象形图TFT 53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一象形图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而利用第二象形图TFT 52和与其并联的第四象形图TFT 54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二象形图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其中,针对每一集合,在不同的定时处,使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三象形图TFT 53的集合、以及第二象形图TFT 52和第四象形图TFT 54的集合处于导通状态。即,在上述的第五模式的结构中,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每一个均设置有两个TFT。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设备1215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到第三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参考图2)的结构相同。因此,与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5相同的组件配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为了避免重复,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此后,仅描述与第五模式的结构差别。第三象形图TFT 53和第四象形图TFT 54设置在元件基片8上。第三象形图TFT 53的源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源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信号线19相连。第三象形图TFT 53的漏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电极23相连。第三象形图TFT 53的栅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扫描线7相连,例如,与第一行的扫描线相连。
第四象形图TFT 54的源极端子与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源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信号线20相连。第四象形图TFT 54的漏极端子与第二象形图电极24相连。第四象形图TFT 54的栅极端子与第三象形图TFT53的栅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扫描线7相连,例如,与第L行的扫描线相连。
在上述的液晶显示设备1215中,当象形图显示区33未设置背景电极时的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数据的输入/输出定时与第五模式相同,因此,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第七模式图15是用于解释包括在根据图1A和1B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的便携式设备10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1315的结构的图。根据第七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315具有以下结构,其中,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由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三象形图TFT 53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一象形图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而由第二象形图TFT 52和第四象形图TFT 54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二象形图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其中,针在不同的定时处,使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三象形图TFT 53处于导通状态,并且在不同的定时处,使第二象形图TFT 52和第四象形图TFT 54处于导通状态。即,在上述的第六模式的结构中,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和第三象形图TFT 53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不同电极相连,而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和第四象形图TFT 54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不同电极相连。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设备1315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到第三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参考图2)的结构相同。因此,与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5相同的组件配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为了避免重复,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此后,仅描述与第六模式的结构差别。第三象形图TFT 53的源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源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信号线19相连。第三象形图TFT 53的漏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电极23相连。第三象形图TFT 53的栅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第一行的扫描线7不同的扫描线7相连,例如,与第K行(在本实施例中,K是从2到120的整数)的扫描线相连。在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K行设置的237个TFT 29的栅极端子也与第K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
第四象形图TFT 54的源极端子与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源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信号线20相连。第四象形图TFT 54的漏极端子与第二象形图电极24相连。第四象形图TFT 54的栅极端子与第三象形图TFT53的栅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扫描线7不同的扫描线7相连,例如,与第M行(在本实施例中,K是从2到120的整数)的扫描线相连。在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M行设置的237个TFT 29的栅极端子也与第M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
接下来,将根据图16和17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设备1315的操作。第七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115并未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设置背景电极。图16和17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
如图16所示,紧挨在针对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其中输入用于显示该行的数据的周期中,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0输入的第239列的数据是“0000”,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作为第一行的扫描周期的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通过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与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一象形图电极23,从而控制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另一方面,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时间t11处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并不对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与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可以是未定义的。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处,将第二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二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图16中已省略),将第二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图16中,统一由第一到第[K-2]行的扫描周期表示),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然而,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第二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在第二行的扫描期间,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4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在时间T5处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针对用于显示第三到第[K-1]行的数据,情况相同。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二到第[K-1]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即,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到第[K-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可以取作未定义的。
从第三行的扫描周期到第[K-2]行的扫描周期,操作与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相同。在从时间T6到T1 2的第[K-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5的第[K-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所读取的用于显示第[K-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在从时间T6到时间T12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K-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K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7处,将第K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K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在图16中已省略),将第K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K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利用在时间T10处输入的数据,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0处输入的第240列的数据是“0000”,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第K行的扫描周期内,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7到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K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第K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从时间T12到时间T18,与第K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第[K-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一象形图电极23,从而控制了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另一方面,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期间,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K-1]行的扫描周期在时间T1 1处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可以将在第[K-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用于显示第K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K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K+1]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3处,将第[K+1]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K+1]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4处(在图16中已省略),将第[K+1]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3到时间T14,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K+1]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5、时间T16和时间T17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第[K+1]行的扫描周期内(在图16,统一由第K到[L-2]行的扫描周期表示),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3到时间T17读取的用于显示第[K+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然而,与第[K+1]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在第[K+1]行的扫描期间,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K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16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在时间T17处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 1和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针对用于显示第[L-1]行之后的行的数据,情况相同。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K+1]到第[L-1]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即,在从第K行的扫描周期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从第[K+2]行的扫描周期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的操作与在第[K+1]行的扫描周期中的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操作相同。在图17所示的扫描周期中,从时间T18到时间T24,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第[L-2]行的扫描周期中从时间T13到T17读取的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在从时间T18到时间T24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9处,将第L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L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0处(图17中已省略),将第L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9到时间T20,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L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1、时间T22和时间T23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利用在时间T23处输入的数据,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23处输入的第240列的数据为“1111”,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从时间T24到时间T30,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9到时间T23读取的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第L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从时间T24到时间T30,与第L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23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二象形图电极24,从而控制了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另一方面,在从时间T24到时间T30的第L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在时间T22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可以将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在从时间T24到时间T30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5处,将第[L+1]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L+1]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6处(在图17中已省略),将第[L+1]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25到时间T26,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L+1]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7、时间T28和时间T29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在从时间T24到时间T30的第[L+1]行的扫描周期内(在图17,统一由第L到[M-2]行的扫描周期表示),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25到时间T29读取的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然而,在第[L+1]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第[L+1]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在第[L+1]行的扫描期间,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分别在第L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28和时间T29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针对之后直到第[M-1]行为止的行的数据,情况相同。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L+1]到第[M-1]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即,从第L行的扫描周期到第[M-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从第[L+2]行的扫描周期到第[M-2]行的扫描周期的操作与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中的从时间T24到时间T30的操作相同。在第[M-1]行的扫描周期中,从时间T30到时间T36,连续地输出反映了在第[M-2]行的扫描周期中从时间T25到T29读取的用于显示第[M-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在从时间T30到时间T36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M-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M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1处,将第M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M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2处(图17中已省略),将第M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31到时间T32,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M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3、时间T34和时间T35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利用在时间T35处输入的数据,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 7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35处输入的第240列的数据为“1111”,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第M行的扫描周期中的时间T36之后,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31到时间T35读取的用于显示第M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第M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第M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第[M-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35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二象形图电极24,从而控制了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另一方面,在第M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M-1]行的扫描周期在时间T34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可以将在第[M-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用于显示第M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在第M行的扫描周期中以及其后的操作与在时间T24到时间T30处的第[L+1]行的扫描周期相同。因此,可以将第M行的扫描周期以及其后所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即,对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总结如下。除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一行和第K行的数据,即紧挨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的数据和在第[K-1]行的扫描周期中读取的数据之外,可以将第239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此外,除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L行和第M行的数据,即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中读取的数据和在第[M-1]行的扫描周期中读取的数据之外,可以将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第八模式图18是用于包括在解释根据图1A和1B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的便携式设备10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1415的结构的图。根据第八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415具有以下结构,其中,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由第一象形图TFT 51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一象形图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而由第二象形图TFT 52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二象形图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其中,在与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TFT 29不同的定时处,使这些象形图TFT处于导通状态。即,在上述的第五模式的结构中,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与连接到扫描侧集成电路27中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TFT 29上的120条扫描线7与其相连的电极不同的电极(此后,这样的电极被称为额外端子)相连。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设备1415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到第三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参考图2)的结构相同。因此,与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5相同的组件配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为了避免重复,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此后,仅描述与第五模式的结构差别。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与连接到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TFT 29的120条扫描线7不同的扫描线55相连。该扫描线55的线路处于元件基片8的边缘,并且例如,与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额外端子56相连。
接下来,将根据图19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设备1415的操作。根据第八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415并未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设置背景电极。图19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在该时序图的描述中,假定N是等于或大于120的整数。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不存在运动图像显示区中的前面的第121行。然而,为了便于描述,假定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通过扫描线55连接到其上的扫描侧集成电路27中的额外端子56是第[N+1]行的端子。
如图19所示,紧挨在针对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其中输入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周期中,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0输入的第239列的数据是“0000”,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一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通过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与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一象形图电极23,从而控制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另一方面,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扫描周期期间,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时间t11处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并不对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一行的扫描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处,将第二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二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图19中已省略),将第二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图19中,统一由第一到第[N-1]行的扫描周期表示),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然而,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第二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在第二行的扫描期间,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中,分别在时间T4和时间T5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针对用于显示第三到第N行的数据,情况相同。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二到第N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即在第一到第[N-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从第三行的扫描周期到第[N-1]行的扫描周期,操作与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相同。在从时间T6到T12的第N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5的第[N-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所读取的用于显示第N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在从时间T6到时间T12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N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反映了用于显示第[N+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7处,将第[N+1]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N+1]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在图19中已省略),将第[N+1]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N+1]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利用在时间T11处输入的数据,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1处输入的第240列的数据是“1111”,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第[N+1]行的扫描周期内,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7到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N+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期间,与第[N+1]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第N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二象形图电极24,从而控制了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另一方面,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期间,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并未向第一象形图TFT 51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N行的扫描周期在时间T10处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因此,可以将在第N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与用于显示第[N+1]行的数据一起取作未定义的。
在第[N+1]行的扫描周期之后,操作与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的操作相同。因此,可以将第[N+1]行的扫描周期之后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即,对第239列的数据和第240列的数据总结如下。除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一行的数据,即紧挨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读取的数据之外,可以将第239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此外,除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第[N+1]行的数据,即在第N行的扫描周期中读取的数据之外,可以将第240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该结构可以为如下情况第一象形图TFT 51的栅极端子与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扫描侧集成电路27的额外端子56相连,或者与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栅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额外端子56不同的额外端子相连。
第九模式图20是用于解释包括在根据图1A和1B所示的本发明的示例的便携式设备10中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设备1515的结构的图。根据第九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15具有以下结构,其中,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由第一象形图TFT 51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一象形图的第一象形图电极23,而由第二象形图TFT 52来驱动用于显示第二象形图的第二象形图电极24,其中,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与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相同电极相连,并且还在不同的定时处,使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即,在上述的第五模式的结构中,第二象形图TFT 52的源极端子与第一象形图TFT51的源极端子连接到其上的信号线19相连。除此之外,液晶显示设备1515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到第三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参考图2)的结构相同。因此,与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5相同的组件配备有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为了避免重复,这里不再对其进行描述。
此后,仅描述与第五模式的结构差别。向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提供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相同电极的数据。当第一象形图TFT 51变为导通状态时(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则数据侧集成电路26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输出到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连接到其上的电极。此外,当第二象形图TFT 52变为导通状态时(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截止状态),则数据侧集成电路26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输出到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连接到其上的电极。
接下来,将根据图21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设备1515的操作。第九模式的液晶显示设备1515并未在象形图显示区33中设置背景电极。图21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数据侧集成电路26的象形图发光的输入/输出定时的时序图。
如图21所示,紧挨在针对第一行的扫描周期之前,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其中输入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周期中,在时间t10处,将第239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1处,将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在时间t10处,定义了与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21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0输入的第239列的数据是“0000”,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在第九实施例中,第240列的数据总是未定义的。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一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通过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周期期间,与第一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一象形图TFT 51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时间t10处读取的数据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一象形图电极23,从而控制第一象形图21的发光。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扫描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一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1处,将第二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二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2处(图21中已省略),将第二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1到时间T2,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二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图21中,统一由第一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表示),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2、时间T3、时间T4和时间T5读取的用于显示第二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然而,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与第二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处于导通状态,而第一象形图TFT 51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截止状态。因此,在第二行的扫描期间,并未向第一象形图电极23和第二象形图电极24提供用于显示的数据。即,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内在时间T4处的第239列的数据不会对第一象形图21和第二象形图22的显示控制作出贡献。针对用于显示第三到第[L-1]行的数据,情况相同。因此,可以将与用于显示第二到第[L-1]行的数据一起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即在第一行的扫描周期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从第三行的扫描周期到第[L-2]行的扫描周期,操作与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相同。在从时间T6到T12的第[L-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1到时间T5的第[L-2]行的扫描周期期间所读取的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
在从时间T6到时间T12的周期内,从数据侧集成电路26中输出反映了用于显示第[L-1]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同时,将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7处,将第L行上的第一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然后,与数据信号的每一个上升同步,顺序地将第L行上的前面的第二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8处(在图21中已省略),将第L行上的第237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即,从时间T7到时间T8,将用于显示运动图像显示区34的第L行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在时间T9、时间T10和时间T11处,分别将第238列、第239列和第240列的数据输入到数据侧集成电路26。利用在时间T10处输入的数据,定义了与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有关的数据。在图21所示的示例中,在时间T10处输入的第239列的数据是“1111”,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了特别的限制。
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第L行的扫描周期内,连续地输出反映了从时间T7到时间T11读取的用于显示第L行的数据的输出信号。在从时间T12到时间T18的周期期间,与第L行上的扫描线7相连的运动图像显示区34中的237个TFT和第二象形图TFT 52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将反映了在第[L-1]行的扫描周期期间在时间T11处读取的数据输出信号提供给第二象形图电极24,从而控制了第二象形图22的发光。
在第L行的扫描周期之后,操作与从时间t12到时间T6的第二行的扫描周期期间的操作相同。因此,可以将第L行的扫描周期之后读取的第239列的数据取作未定义的。
作为本发明的各个模式下的分界线103,使用Cr金属。可选地,可以使用另一金属或用于滤色器等的有机膜。
在前面的描述中,已经通过使用进行了利用电位差的灰度级表示的脉冲高度调制(PHM)方式,对九个模式进行了描述。在这些示例的任一个中,可以使用进行了利用脉冲宽度的灰度级表示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方式。此外,在九个模式中,已经描述了玻璃上芯片的实现的示例。另外,类似地,可以使用由如TAB实现的另一方案所实现的结构。另外,在上述模式中,已经描述了通常为白色的液晶显示设备。此外,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通常为黑色的设备。当然,象形图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并且发光象形图并非限定性的。
在上述的每一个模式下,设置了数据侧集成电路和扫描侧集成电路。可选地,可以使用在一个芯片上包括这些功能的集成电路。此外,适当地,可以组合第四到第九模式。
如从以上描述中显而易见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在根据公共电源和数据侧集成电路的数据输出信号之间的电位差来显示象形图的TFT液晶显示设备中,根据公共电源的极性来驱动数据侧集成电路。由此,不需要用于象形图显示的分段电极,从而实现了空间节省和低廉的成本。此外,在第二模式下,调节数据输出信号的灰度级,从而减小了象形图驱动中的直流分量。此外,在第三模式下,使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清楚,从而能够容易地观察运动图像,并且对运动图像显示区的设计几乎没有影响。在第四到第九模式下,与第二和第三模式不同,不需要用于抑制直流分量的出现的控制。由此,不需要用于该控制的电路,因此,可以期望得到空间节省。另外,根据这些模式,可以减小驱动能量。
特别地,在第四到第九模式下,根据第四模式,针对象形图的接线是容易的,从而实现了接线空间的减小。此外,根据第五模式,彼此分隔开的象形图的接线是容易的,从而实现了接线空间的减小。另外,根据第六模式,减小了用于驱动象形图电极的薄膜晶体管的总阻抗。因此,能够以高速度来进行具有大面积的象形图的发光和不发光。此外,可以增加这样的具有大面积的象形图的对比度。此外,即使与一个象形图电极相连的多个薄膜晶体管之一是正常的,也能够驱动该象形图。因此,可以减小象形图的发光缺陷比。另外,根据第四模式,在不同的定时处进行对象形图的像素的写入。因此,即使使用具有快响应时间的液晶,也会提高对比度。因此,可以缩短交流驱动周期,从而防止了液晶中的恶化。此外,根据第八模式,与运动图像显示区的薄膜晶体管独立地对用于驱动象形图电极的薄膜晶体管进行扫描。因此,相比于与运动图像显示区中的薄膜晶体管一起来驱动用于驱动象形图电极的薄膜晶体管的情况,能够防止由于栅极电容而引起的波形钝化。此外,在第九模式下,即使数据侧集成电路的输出端子的数量较小,也可以显示多个象形图。
工业应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适合于使用TFT的液晶显示设备,所述液晶显示设备包括两个显示区,一个显示区用于显示不固定的图像而另一显示区用于显示静态固定图像,并且能够利用单个、节省空间并且驱动成本低廉的驱动器来驱动不固定图像和静态固定图像。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设备,能够显示用于显示运动图像的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其中,通过按照矩阵设置显示电极来形成运动图像显示区,所述显示电极由薄膜晶体管元件来驱动,并且通过按照预定象形图的形状设置分段电极来形成象形图显示区,其中在与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公共电极;设置用于驱动扫描线的扫描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扫描线相连,所述扫描线与按运动图像显示区中的行方向设置的薄膜晶体管相连;设置用于驱动数据线的数据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数据线相连,所述数据线与按运动图像显示区中的列方向设置的薄膜晶体管相连,并且所述数据侧集成电路设置有比数据线更大数量的输出端子;以及所述分段电极与数据侧集成电路的额外输出端子相连,并且利用公共电极的电位和来自数据侧集成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位之间的差来显示象形图显示区中的象形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产生从数据侧集成电路到分段电极的输出信号,从而使输出电位针对每一个预定的周期发生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使针对每一个预定周期发生变化的输出电位处于公共电极的电位的电压范围内,从而抑制由数据输出信号的电位和公共电极的电位之间的差所引起的直流分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预定周期是对公共电极的极性进行反转所需的周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由到数据侧集成电路的、定义了灰色调的输入信号来控制针对每一个预定周期发生变化的输出电位。
6.一种液晶显示设备,能够显示用于显示运动图像的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其中,通过按照矩阵设置显示电极来形成运动图像显示区,所述显示电极由薄膜晶体管元件来驱动,并且通过按照预定象形图的形状设置分段电极来形成象形图显示区,所述象形图电极由象形图薄膜晶体管元件来驱动,其中在与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相对的位置处设置公共电极;设置用于驱动扫描线的扫描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扫描线相连,所述扫描线与按运动图像显示区中的行方向设置的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相连;设置用于驱动数据线的数据侧集成电路,以使其与数据线相连,所述数据线与按运动图像显示区中的列方向设置的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相连;以及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端子或漏极端子中的任一个与数据侧集成电路的多个输出端子中、与连接到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上的数据线与其相连的输出端子不同的输出端子相连,并且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另一端子与象形图电极相连,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另一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输出端子相连,并且公共电极的电位和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端子的电位之间的差用来显示象形图显示区中的象形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象形图显示区设置有多个象形图电极和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并且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相同输出端子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象形图显示区设置有多个象形图电极和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并且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不同输出端子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象形图电极与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连接到相同象形图电极上的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不同输出端子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多个输出端子中、与连接到运动图像薄膜晶体管上的扫描线与其相连的输出端子不同的输出端子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象形图显示区设置有多个象形图电极和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并且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端子与数据侧集成电路的相同输出端子相连,而多个象形图薄膜晶体管的其他端子与扫描侧集成电路的不同输出端子相连。
全文摘要
利用了公共电源电压和驱动有源型液晶显示设备所需的数据信号电压之间的电位差,从而能够显示象形图,而无需另外向相对侧输入新的信号。而且,调节了数据信号的灰度级,从而减小了象形图驱动中的直流分量。由用于驱动运动图像显示区的数据驱动器的部分额外输出端子来驱动象形图显示区中的象形图电极。由此,在使用具有作为其整个表面上的电极的公共电极的薄膜晶体管(TFT)的液晶显示设备中,提供了包括运动图像显示区和象形图显示区的简单结构。
文档编号G09G3/36GK1647150SQ0380810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12日
发明者矢野敬和, 高桥和寿, 宫部光正, 关口金孝, 渡边贵彦, 石山敏昭, 池田真也 申请人: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