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172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微胶囊(kapsel)的显示装置和具有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的电泳显示装置具有包含液相分散媒和电泳粒子的电泳分散液,利用通过印加电场使电泳粒子的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引起电泳分散液的光学特性产生变化(例如参考特许文献1)的特性。这种电泳显示装置因为无需背光而可以实现低成本和薄型化,再者,加上其视角宽广、对比度高,具有显示的存储性,因此作为新一代的显示器件受到瞩目。
另外,在这种电泳显示装置中,熟知的是将电泳分散液封入到微胶囊中,将此微胶囊夹在例如具有成为共通电极的透明电极的透明基板和具有像素电极的基板之间。通过将电泳分散液封入到微胶囊中,能够防止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分散液流出,并且还有减少电泳粒子的沉降和凝集的优点。
然而,在具备这种微胶囊的电泳显示装置中,作为导通所述的透明电极和基板之间的方法,一般采用使用在树脂中混合导电粒子而形成的导电材的方法。作为该导电材料,熟知的是向环氧树脂等树脂中混合银等金属离子和碳粒子等导通粒子而形成的导电糊、或将此导电糊加工成的导电性片。
而且,用此导电材使所述的基板间导通的情况,应该防止色斑等的产生,将导通件的厚度(高度)设定为使通过所述的微胶囊形成的显示区域上的基板间的间隔,与被此导通件料导通的上下导通部的基板间的间隔一致,形成上下导通部。
(特许文献1)特开平9-185087号公报然而,在所述构造的显示装置中,当进行高温放置或温度循环等可靠性试验时,由于导通件中的树脂的热膨胀及热收缩,透明基板或基板与导通件之间发生剥离,导致导通不良。在该可靠性试验中发生导通不良的情况下,可以预料该产品在投入市场时不能确保其长期可靠性,因此急需找到相应的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所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基板和导通件之间的剥离引起的导通不良,确保长期可靠性的显示装置,以及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被夹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显示区域的微胶囊,在所述微胶囊中封入有对应电刺激而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显示材料,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使这些基板间导通的导通件而形成上下导通部,所述导通件的厚度被设为所述上下导通部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宽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
根据该显示装置,由于所述导通件的厚度被设定为所述上下导通部中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比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宽,第一基板及/或第二基板相对于其显示区域,在上下导通部中向外侧翘曲,形成弹性变形的状态。因此,第一基板及/或第二基板由于其弹性回复力,特别是在上下导通部中向内侧发力,即、发出按压导通件一侧的力。所以,由于第一基板以及/或者第二基板总是按压导通件一侧,例如即使在进行高温放置或温度循环等可靠性试验时,也能够防止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与导通件之间产生剥离,从而确保产品的长期可靠性。
另外,在所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将所述导通件的厚度设置为所述上下导通部中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比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宽,在1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
当上下导通部中的基板间的间隔低于10μm时,因所述的弹性回复力产生的朝向导通件一侧的按压力变低而可能导致在所述可靠性试验中发生剥离,超过200μm时,因为长期的经时变化,可能导致位于上下导通部附近的微胶囊从基板上剥离,引起显示不良。所以,通过如前所述设为1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可以同时确保与导通不良相关的长期可靠性、以及与显示不良相关的长期可靠性。
另外,在所述的显示装置中,优选将所述上下导通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外周部。
如此,通过所述弹性回复力的更强作用,使按压导通件一侧的力量得到良好的发挥。
另外,在所述显示装置中,优选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与所述上下导通部及所述显示区域不同的位置上,设置固定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粘接层。
如此,能够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从而防止基板和导电材之间产生剥离。
而且,在该显示装置中,在所述的第一基板和所述的第二基板的一个上,在包括所述上下导通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基板电极,所述粘接层优选被设置在所述上下导通部以外的基板电极上。
如此,尤其能够通过粘接层强化基板电极和导电材之间的固定。
另外,在所述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粘接层优选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和所述上下导通部之间。
如此,除了更牢固地固定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外,还使上下导通部附近的固定变得牢固,也可以防止上下导通部与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发生剥离。
而且,在该显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微胶囊与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粘接而成,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剂与将所述微胶囊固定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的粘接剂相同。
如此,能够使夹住所述微胶囊的工序和形成所述粘接层的工序同时进行,因此在制造工序上变得有利。
另外,优选为所述微胶囊被用厚度为25μm以上的粘接片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剂形成为所述粘接片的一部分从所述上下导通部一侧露出。
如此,通过使用并加热25μm以上的粘接片,其软化后一部分露出到上下导通部侧,在此状态下硬化后成为粘接层。因此,无需增加新的工序即可形成粘接层,在制造工序上变得非常有利。
另外,在该显示装置中,所述粘接层最好由防湿性的树脂构成,以包围该上下导通部及显示区域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上下导通部及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
这样就可以防止因湿气(水分)造成的电极腐蚀或微胶囊的劣化等。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的显示装置。
该电子设备因为具备能够确保长期可靠性的显示装置,其自身的长期可靠性也得到保证。


图1是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的侧剖面图。
图2是第一基板的内面侧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基板的内面侧的俯视图。
图4(a)~(d)是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顺序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对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其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概略构成图。
图6是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即计算机的外观构成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即移动电话的外观构成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即电子纸的外观构成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即电子记事本的外观构成立体图。
图中1…显示装置、2…像素电极、3…第一基板、4…共通电极、5…第二基板、6…微胶囊、7…基板电极、8…导通件、9…显示区域、10…粘接剂、11…双面粘接片、12…上下导通部、13…粘接层、14…粘接层、W1…上下导通部中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W2…显示区域中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中的符号1表示显示装置。在图1、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特征部分,与实物相比对尺寸、形状进行极其大略的记载,模式地表示。尤其是对于微胶囊的直径标示为中心一侧和两侧不同,但实际上所有部分的直径都大体相同。
该显示装置1具备具有多个像素电极2而成的第一基板3、和具有共通电极(对向电极)4而成的第二基板5,在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夹持有封入显示材料的微胶囊6。并且在该显示装置1中,可以将其显示面(观测面)设置为任一面或者两面,此时,成为显示面的基板及电极,要求具有高光透性,特别优选为透明。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二基板5作为透明基板,且将共通电极4作为透明电极,使第二基板5一侧作为显示面。
在第一基板3的内面侧上形成有多个像素电极2,还形成有与这些像素电极2连接的、根据铜箔图案等的配线(未图示)等。另外,在第一基板3的外周部上,在所述像素电极2的外侧配设有基板电极7。基板电极7例如通过FPC(软性印刷电路板)与外部电源导通,并经由导通件8与第二基板5导通。
作为这样的第一基板3、第二基板5,特别是在显示装置1为IC卡或电子纸等要求具有可挠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矩形的薄膜状或片状的树脂基板。另外,如前所述特别是成为显示面(观测面)的第二基板5,采用所述的透明材料(光透性高的材料)。作为这样的透明基板(第二基板5),适宜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醚砜(PES)、聚碳酸脂(PC)等材料。
另外,对于不成为显示面的第一基板3,因为无须透明(光透性高),所以在上述材料之外,也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的聚酯,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醚醚酮(PEEK)、丙烯酸或者聚丙烯酸酯类等。
另外,像一般的面板那样不要求显示装置具有可挠性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玻璃或硬质树脂,以及硅等半导体基板。
但是,如后所述,在本发明中,因为第一基板3、第二基板5之中至少一个基板产生弹性变形,采用在该状态下发挥弹性回复力的构造,第一基板3、第二基板5中至少一个基板必须是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可挠性的基板,因此应当适当选择,使用具备以上性质、材质和厚度的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基板3采用厚度为25μm的聚酰亚胺基板,因此该第一基板3具有可挠性,可以产生弹性变形和弹性回复。而且,在聚酰亚胺基板(第一基板3)的内面上,如图2所示在基板的外侧形成有一对基板电极7,还在该基板电极7、7之间形成有像素电极(未图示)。而且,如后所述,对应这样的像素电极群形成有显示区域9。另外,所述基板电极7由采用半加法形成的厚度为10~20μm的铜箔图案构成。
在此,对如图1所示的所述像素电极2,也可以通过与所述基板电极7的形成相同的工序即铜箔图案而制成,或者与基板电极7的形成不同,也可以用铝(Al)等一般的导电材料形成。这些像素电极2对应由矩形等规定形状构成的像素形状,以事先设计好的状态配置多个。
另外,在本实施状态中,作为第二基板5采用由厚度2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的透明基板,在该透明基板(第二基板5)的内面上形成有如前所述的作为共通电极4的透明电极。该透明电极(共通电极4)形成于第二基板5的内面侧的整面上,因此由ITO(氧化铟锡)等的导电性氧化物类,或者聚苯胺等电子导电性高分子类,使NaCl、LiClO4、KCl等离子性物质分散到聚乙烯醇树脂、聚碳酸脂树脂等母体树脂中的离子导电性高分子类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蒸汽淀积法等形成的ITO膜形成透明电极(共通电极4)。
在如此结构构成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特别是在所述像素电极2之上配置由微胶囊6,如此微胶囊6形成如图2所示的显示区域9。如前所述微胶囊6封入有显示材料,所有都被形成为大致相同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被形成为大约30μm左右。封入的显示材料在电刺激下其光学特性会发生变化,具体以电泳粒子或液晶为主。
作为以电泳粒子为主的材料,可以使用由电泳粒子和使电泳粒子分散的液相分散媒构成的电泳分散液。
作为上述液相分散媒,可以单独使用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辛醇、甲氧基乙醇等乙醇类溶媒,乙酸乙酯、醋酸丁酯等各种酯类,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类,正戊烷、己级烷、正辛烷等脂肪族烃,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脂环烃,具有苯、甲苯、二甲苯、己基苯、庚基苯、辛基苯、壬基苯、癸基苯、十一苯、十二烷基苯、十三烷基苯、十四烷基苯等长链烷基的苯类等的芳香族烃,甲叉二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等卤代烃,碳氢酸或者其他种类的油类等,还可以向这些物质的混合物中配合表面活性剂等后使用。
另外,电泳粒子为具有在液相分散媒中因电位差引起的电泳而移动的性质的有机或无机粒子(高分子或者胶体)。
作为这样的电泳粒子,例如可以使用苯胺黑、碳黑、钛黑等黑色颜料,二氧化钛、氧化锌、三氧化锑等白色颜料,单偶氮、双偶氮、多偶氮等的偶氮类颜料,异吲哚啉酮黄、铬黄、氧化铁黄、镉黄、钛黄、锑黄等黄色颜料,单偶氮、双偶氮、多偶氮等的偶氮类颜料,喹吖啶酮红、钼铬红等红色颜料,酞菁蓝、阴丹士林蓝、蒽醌类染料,柏林蓝、海军蓝(藏青色)、钴蓝等蓝色颜料,酞菁绿等绿色颜料等的1种或者2种以上。
再者,根据需要可以在这些颜料中添加电解质、界面活性剂、金属皂、树脂、橡胶、油、清漆、由化合物等的粒子构成的电荷控制剂、钛类耦合剂、铝类耦合剂、硅烷类耦合剂等的分散剂、润滑剂、安定剂等。
作为形成微胶囊6的壁膜的材料,可以使用阿拉伯树胶-明胶的复合膜、聚氨基甲酸酯树脂、尿素树脂、脲醛树脂等化合物。
另外,在本例的显示装置1中,所述微胶囊中封入有两种电泳粒子,一种带正电,另一种带负电。作为这两种电泳粒子,例如可以使用白色颜料的二氧化钛,和黑色颜料的碳黑。而且,通过使用这样的白、黑两种的电泳粒子,例如在显示数字等时,可以用黑的电泳粒子显示数字等。
还有,也可以仅用一种电泳粒子,通过使之向共通电极的4侧,或者像素电极的2侧泳动来进行显示。
另外,这些微胶囊6,特别是对于第二基板5,通过粘接剂固定在其共通电极4上。作为这种粘接剂10,可以使用与微胶囊6的壁膜亲合力良好,对于共通电极4具有优良的粘接性,且具有绝缘性的材料。例如聚乙烯、氯化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聚丙烯、ABS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氯乙烯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氯乙烯-丙腈共聚物、乙烯-乙烯醇-聚乙烯共聚物、丙烯-聚乙烯共聚物、亚乙烯氯化树脂、醋酸乙烯树脂、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素类树脂等热可塑性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聚缩醛、聚碳酸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聚砜、聚酰胺-酰亚胺、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Polyamino bismaleimide)、聚醚砜、聚苯砜、聚芳香酯(Polyarylate)、接枝化聚苯醚、聚醚醚酮、聚醚酰亚胺等高分子,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稀、四氟乙烯-过氟烷氧基乙烯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偏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氟橡胶等氟类树脂,有机硅树脂、硅橡胶等硅类树脂,其它还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苯乙烯聚合物、聚丁烯、异丁烯酸甲脂-丁二烯-乙烯共聚物等。
另一方面,相对于第一基板3,这些微胶囊6被双面胶板11固定在其像素电极2上。该双面胶板11具有粘接性,由橡胶类或丙烯酸类材料形成,厚度约为25μm左右,通过被固定在第一基板3的像素电极2上,且固定于微胶囊6,将微胶囊保持固定在第一基板3上。
微胶囊6通过这样的构成,被夹在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形成显示区域9。
在显示区域9的外侧配设有如图2所示的基板电极7,在基板电极7上配设有如图1所示的导电材8。该导电材8与所述基板电极7一起,构成导通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上下导通部12,其树脂中含有导电性粒子。即,该导电材8为将银或者破碎形成的镍粒子等金属粒子、碳粒子、以及对树脂构成的内核镀镍后再进行镀金而成的粒子等导通粒子混合到例如环氧树脂等树脂中而成的导电膏,或者是将该导电膏加工成薄片状的导电性片。而且,尤其是关于作为常温下具有粘接性的树脂,使用和所述双面胶板11相同的橡胶类或丙烯酸类材料。
在此,关于与基板电极7一起构成上下导通件12的导电材8的厚度,将该上下导通件12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1设为比所述显示区域9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2宽。即,上下导通件12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1,实质上为基板电极7和导电材8以及共通电极4的厚度之和,显示区域9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2实质上为像素电极2和双面胶板11的厚度、和微胶囊6及粘接剂10的厚度、以及共通电极4的厚度之和。所以,通过将导电材8的厚度设为比微胶囊6的直径以及双面胶板11的厚度之和厚,可以将所述W1设为比W2更宽。
如此,通过将上下导通件12中的基板间的间隔W1设为比显示区域9中的基板间的间隔W2宽,如图1所示,尤其是基板厚度薄的第一基板3的所述上下导通部12侧即外侧,如图1中箭头A所示向外弹性变形(弯曲)。于是,第一基板3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尤其在上下导通部12中,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向内发力,即挤压导通件8侧。
在此,相对于W2的W1的宽度,即W1和W2之差,尤其是W1优选设为比W2宽,在1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设为比W2宽,在50μm以上80μm以下的范围。当上下导通部12中的基板间的间隔W1的宽度小于10μm时,所述的弹性回复力造成的向导通件8侧的推押力变低,在所述的可靠性试验中有可能产生剥离,超过200μm时,由于长期的经时变化,位于上下导通部12附近的微胶囊6从基板3(5)上剥离,有可能导致显示不良。所以,通过如前所述将相对于W2的W1的宽度设在1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设定导电材8的厚度,可以同时防止导通不良和显示不良,确保长期的可靠性能。尤其是通过设为50μm以上80μm以下的范围,可以更好地确保所述的长期可靠性能。
另外,上下导电部12有多个,所以可以考虑到这些上下导电部12中的基板之间的间隔W1不均,但此时可以将多个W1的平均值作为本发明中的上下导电部12的基板间的间隔W1。还有,如图1所示,显示区域9中的基板间的间隔W2也不均匀,对于W2可以将多个W2的最小值作为本发明的显示区域9中的基板间的间隔W2。
在此,如图2所示,构成上下导电部12的导通件8并非形成在基板电极7的整面上,而是配设在基板电极7的表面的一部分上。所以,基板电极7和导通件8层叠的部位形成本发明的上下导通部12。而且,在没有配设该导通件8的基板电极7上、以及其近旁上形成有粘接层13。
特别是在该粘接层13由于导电材8由粘接力强的树脂组成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所述基板电极7上,强化基板电极7和导电材8之间的固定,从而防止它们之间的剥离。
另外,当该粘接层13由防湿性的树脂构成的情况下,由于以包围该上下导通部12及所述显示区域9的状态,特别在基板电极7的附近,在所述上下导通部12及所述显示区域9的外侧配设粘接层13,抑制透湿而防止大气中的湿气(水分)造成的电极腐蚀或微胶囊的劣化等。在此,作为防湿性的树脂,可以采用环氧树脂等架桥密度高的树脂。
另外,在图2中在基板电极7上的一处配置导电材8,在一个基板电极7上形成单一的上下导电部12,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在基板电极7上的多个位置(例如三个位置)分别配置导电材8,即在一个基板电极7上形成多个上下导电部12。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多个导电材8之间形成粘接层13,如前所述,强化基板电极7和导电材8之间的固定,从而能够防止其间产生剥离。
为了制造这种构成的显示装置1,首先如图4(a)所示,准备厚度为25μm左右的由可以弹性变形的聚酰亚胺构成的第一基板3,再通过所述的半加法等已知的方法在其上形成基板电极7、像素电极2。
其次,如图4(b)所示,作为导电材8将所述的导电性片配置在基板电极7上的指定位置上并使其固定。在此,形成导电材8的导电性片的厚度被设为事先设定的厚度,如前所述,满足图1中的W1比W2宽的要求。
另外,与此不同,作为第二基板5准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构成的透明基板,在其一面(内面)上通过蒸镀法等形成由ITO构成的透明电极(共通电极4)。
而且,在该第二基板5的共通电极4上的指定位置,即与显示区域9对应的位置上,用粘接剂10固定多个微胶囊6。
再者,在这些微胶囊6的、所述第二基板5侧的相反侧上,粘贴双面胶片11。
其次,将粘贴了双面胶片11的第二基板5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3上,使之与该第一基板3相对。而且,如图4(c)所示,向第一基板3的形成像素电极2的一侧上,按压第二基板5的双面胶片11使双面胶片11粘贴,并且向第基板3上的导电材8按压第二基板5的共通电极4,对其进行固定。如此,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通过导电材8、双面胶片11成为一体,在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夹持微胶囊6。另外,此时用双面胶片11进行粘贴,以及通过导电材8进行固定时,基本上不用加热,在常温下进行即可,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向微胶囊6施加坏的影响的范围内进行加热。
如此将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形成一体时,上下导电部12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1,变得比显示区域9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2宽,结果如图4(c)所示,第一基板3的外周部向外侧弹性变形(弯曲),弹性回复力作用于与此弹性变形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接着,通过分配器(dispenser)等从其外周侧向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注入粘接剂,向基板电极7上没有配置导通件8的位置和其附近,即、如图4(d)所示的包围上下导电部12及显示区域9的外侧的位置上配置粘接剂。其后,使其硬化后作为粘接层13,获得显示装置1。作为粘接剂,可以使用紫外线照射硬化型等无须加热而硬化的材料。但是,与所述的双面胶片11的粘贴处理等相同,也可以使用在不向微胶囊6施加坏的影响的范围内进行加热后硬化的材料。
如此获得的显示装置1中,由于使上下导通部12中的基板间的间隔W1比显示区域9中的基板间的间隔宽,设定导通件8的厚度而形成上下导通部12,所以如前所述的第一基板3在其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特别是在上下导通部12中,沿图1中箭头B所示发出按压导通件8侧的力。因此,第一基板3总是按压着导通件8侧,所以例如在进行高温放置或者温度显影等可靠性试验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第一基板3及第二基板5与导通件8之间产生剥离,从而确保产品的长期可靠性能。
而且,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要旨,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显示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固定在第二基板5上的微胶囊6的所述第二基板5侧和相反侧上粘贴双面粘接片时,作为该双面粘接片11,其厚度也可以在25μm以上。而且,在使用该厚度的双面粘接片11,将其按压在形成第一基板3的像素电极2的一侧上而粘贴、固定该双面粘接片11时,通过例如在50℃以上温度(不对微胶囊6产生坏的影响的温度)下进行加热,使该双面粘接片11软化后,一部分从上下导通部12侧露出。接着,在该状态下使其硬化,如图5所示,将微胶囊6和所述上下导通部12之间露出的部分作为粘接层14。
之后,与图4(d)所示的情况相同,通过分配器等从其外周侧向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注入粘接剂,再使其硬化后形成粘接层13,获得显示装置。
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可以获得与所述显示装置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除此之外还使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再者,由于上下导通部12附近的固定也变得牢固,可以确实地防止上下导通部12从第一基板3或第二基板5上剥离。
另外,因为将形成粘接层14的工序,与用双面胶片11将所述微胶囊夹在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工序同时进行,可以不用附加新的工序而形成粘接层14,从而简化制造工序。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形成了像素电极2的第一基板3作成比形成了共通电极4的第二基板5薄,使该第一基板3向外侧弹性变形,想要使按压导通件8的弹性回复力发挥,但也可以构成为使第二基板5侧弹性回复,也可以使两个基板一起弹性变形,使之各自发挥弹性回复力。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一个显示区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与多个显示区域各自独立形成岛状的情况。
其次,对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所述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而成。
以下,对具备所述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举例进行说明。
<移动型计算机>
首先,对将所述显示装置适用于移动型的个人计算机的例子进行说明。图6所示为个人计算机的构成立体图。个人计算机80如图6所示,由具备键盘81的主体部分82和具备所述显示装置64的显示单元构成。
<移动电话>
其次,对将所述显示装置适用于移动电话显示部的例子进行说明。图7所示为移动电话的构成立体图。该移动电话90,如图7所示除了多个操作按钮91之外,具有听筒92、话筒93,并且还具备所述显示装置64。
<电子纸>
其次,对将所述显示装置用于电子纸的显示部分的例子进行说明。图8所示为该电子纸的构成立体图。该电子纸110由具有和纸相同的质感及柔软性的可重写片构成的本体111、和具备所述显示装置64的显示单元构成。
<电子记事本>
另外,图9所示为电子记事本的构成立体图。该电子记事本120如图9所示,将图8所示的多张的电子纸110扎捆后,将这些电子纸110夹于封面121而成。通过在封面121上安装显示数据输入机构,在扎捆的状态下可以变更电子纸的显示内容。
根据这样的电子设备,由于具备所述的能够确保长期可靠性的显示装置,所述的各个电子设备自身的长期可靠性也得到保障。
另外,作为所述的电子设备,除了图6的个人计算机,图7的移动电话,图8的电子纸,图9的电子记事本之外,还可以举出在显示部分具备所述显示装置、并具有指纹探知传感器等的IC卡,以及电子书籍、探视器型或监视器型磁带录像机,车载导航装置、寻呼电话接收机、电子笔记本、计算器、文字处理器、工作站、电视电话、销售点终端、具备接触面板的设备等。而且,不用说所述的显示装置可以作为以上不同种类电子设备的显示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夹在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显示区域的微胶囊,在所述微胶囊中封入有对应电刺激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显示材料,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使这些基板间导通的导通件而形成上下导通部,所述导通件的厚度被设为所述上下导通部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比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宽。
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件的厚度被设为所述上下导通部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比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隔宽1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导通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外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与所述上下导通部及所述显示区域不同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粘接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的其中之一上,在包括所述上下导通部的位置上形成有基板电极,所述粘接层被设置在所述上下导通部以外的基板电极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被设置在所述微胶囊和所述上下导通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剂与将所述微胶囊固定在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的粘接剂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胶囊被厚度为25μm以上的粘接片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上,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剂通过所述粘接片的一部分从所述上下导通部侧露出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由防湿性的树脂构成,以围住所述上下导通部及所述显示区域的状态,配置在所述上下导通部及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提供防止基板和导通件之间的剥离引起的导通不良,确保长期可靠性的显示装置,以及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显示装置(1)具备第一基板(3);第二基板(5);以及被夹持在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形成显示区域(9)的微胶囊(6),微胶囊(6)中封入有对应电刺激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显示材料。在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设置使基板间导通的导通件(8)而形成上下导通部(12),导通件(8)的厚度被设置为在上下导通部(12)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1),宽于显示区域(9)中的第一基板(3)和第二基板(5)之间的间隔(W2)。
文档编号G09F9/00GK1949071SQ200610136178
公开日2007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4日
发明者内田将巳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