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185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使用了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采用了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已知有使用了有机电致发光 (EL)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使用了这种自发光的有机EL元件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不需要 液晶显示装置所需的背光源,因而最适于装置的薄型化。另外,由于视角也不受限制,所以 作为下一代的显示装置而其实用化受到期待。另外,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有机 EL元件,各发光元件的辉度(brightness)由在其中流动的电流值来控制,而液晶单元的辉 度由对其施加的电压来控制,两者是不同的。
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通常呈矩阵状配置有构成像素的有机EL元件。将如下装 置称为无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器在多条行电极(扫描线)和多条列电极(数据线)的交 点设置有机EL元件,在所选择的行电极与多条列电极之间施加与数据信号相当的电压而 驱动有机EL元件。
另一方面,将如下装置称为有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在多条扫描线与多条 数据线的交点设置开关薄膜晶体管(TFT Thin Film Transistor),在该开关TFT上连接驱 动元件的栅极,通过所选择的扫描线而使该开关TFT导通,从信号线向驱动元件输入数据 信号,通过该驱动元件驱动有机EL元件。
有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与无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不同,无源矩阵 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仅在选择了各行电极(扫描线)的期间使与其连接的有机EL元件发 光,而有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能通过进一步设置根据施加于栅电极的电压来控制 供给到有机EL元件的电流的驱动TFT、和稳定地保持驱动TFT的栅极电压的静电保持电容 而使有机EL元件发光至下一扫描(选择)为止。因此,即使扫描线数量增加,也不会发生导 致显示器的辉度减少这样的情况。因此,有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能够用低电压来驱 动,能够实现低功耗化。
在此,驱动TFT中,栅极电压的施加成为应力(stress)而向与初始的电特性(阈值 电压)稍微不同的稳定状态迁移。即,在前一显示期间和后一显示期间中显示图案不同的情 况下,驱动TFT的栅极电压施加的电压不同,因此导致由前一显示期间的栅极电压施加产 生的驱动TFT的电特性的稳定状态、和施加与前一显示期间的栅极电压施加不同的栅极电 压施加的后一显示期间的驱动TFT的电特性的稳定状态不同。由此,存在以下的问题会产 生在从前一显示期间向后一显示期间切换的瞬间显示前一显示期间的影响的显示不匀(斑 块,残像),而使显示品质下降。
因此,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有源矩阵型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像素单元的电 路结构。
图15是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以往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像素单元的电路结构图。该图中的像素单元500由如下的简单的电路元件构成,即包括阴极连接在负电源线 (电压值为VEE)上的有机EL元件505 ;漏极连接在正电源线(电压值为VDD)上、源极连接在有机EL元件505的阳极上的η型薄膜晶体管(η型TFT)504 ;连接在η型TFT504的栅极一源极间、保持η型TFT504的栅极电压的电容元件503 ;使有机EL元件505的两端子间为大致相同电位的第3开关元件509 ;从信号线506将图像信号选择性地施加到η型TFT504的栅极的第I开关元件501 ;以及将η型TFT504的栅极电位初始化(复位)为预定电位的第2 开关元件502。以下,说明像素部500的发光动作。
在该现有技术中,为了 η型TFT504的复位,首先在I帧期间的开始,通过从第2扫描线508供给的扫描信号使第2开关元件502为导通状态,将从参考电源线供给的预定的电压VREF施加在η型TFT504的栅极,对η型TFT504进行初始化(复位)使得在η型TFT504 的源极一漏极间不流动电流。
接着,通过从第2扫描线508供给的扫描信号使第2开关元件502为截止状态。
接着,使第I开关元件501为导通状态,将从信号线506供给的信号电压施加到η 型TFT504的栅极。
然后,使第3开关元件509为截止状态,将与蓄积在电容元件503的电荷对应的信号电流从η型TFT504供给到有机EL元件505。此时,有机EL元件505进行发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 4173号公报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像素单元的电路结构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即使在电容元件503中蓄积了相同的电压值的情况下,也有时会在作为驱动晶体管的η型TFT504中流动不同的电流值的电流。
具体来说,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对电容元件503的第I电极(参考电压侧)设定0V、 供给到电容元件503的第2电极(有机EL元件505侧)的电压从3V上升到6V后保持在电容元件503的电位差成为6V的情况下与该电压值对应的电流值、与供给到电容元件503 的第2电极的电压从9V下降到6V后保持在电容元件503的电位差成为6V的情况下与该电压值对应的电流值有时候会不同。这是由于作为驱动晶体管的η型TFT504的电压一电流特性呈现所谓的阈值电压的过渡响应特性而引起的。这样,在驱动晶体管的电压一电流特性呈现阈值电压的过渡响应特性的情况下,与在前一显示期间中施加在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源极间的电压相应地,有时会流动比所希望的电流 值大的电流、或者流动比所希望的电流值小的电流。
并且,在流动比所希望的电流值大的电流的情况下,发光量会过剩(过量),而在流动比所希望的电流值小的电流的情况下,发光量会不足。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像素电路来消除由驱动晶体管的滞后(hysteresis)特性产生的残像的图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用于保持电压的第I电容器;驱动晶体管,其栅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连接,源电 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连接,通过使与保持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电压相应的漏极电 流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流动,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第2电容器,其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 器的第2电极连接;第I电源线,其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用于决定所述驱动晶 体管的漏电极的电位;第2电源线,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2电极连接,用于决定所述发光 元件的第2电极的电位;第3电源线,其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连接,供给用于对所 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的电压值进行规定的参考电压;第4电源线,其与所述第2电容器 的第2电极连接,供给用于对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的电压值进行规定的第2参考电 压;数据线,其用于向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供给信号电压;第I开关元件,其设置在所 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3电源线之间,用于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设定 所述参考电压;第2开关元件,其一方的端子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另一方的端子与所述第 I电容器的第2电极电连接,用于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的导通 和不导通进行切换;第3开关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 第2电极之间,用于对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的导通 和不导通进行切换;驱动电路,其用于控制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 第3开关元件;第I扫描线,其与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驱动电路 连接;以及第2扫描线,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和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在所述 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的不发光期间中,在向所述第I扫描线施加导通电压而使所 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的复位期间开始时,从所述数据线对所述第I电 容器的第2电极开始设定数据电压,从所述第3电源线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和所 述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开始设定所述参考电压,并且,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开始设 定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在向所述第I扫描线施加截止电压而使所述 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不导通之后的所述不发光期间中,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 源电极设定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 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且通过所述第2扫描线使所述第3开关元件导通的状态的期间即 发光期间中,将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施加在所述驱动晶体 管的栅、源电极之间,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源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相应地使所述驱动晶体 管的漏极、源极之间流动电流,从而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实现能够使用简单的像素电路来消除由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引 起的残像的图像显示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显示单元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和与 其周边电路的连接的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时图的一 个例子。
图3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时图的另一个例子。
〔0028〕 图4八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29〕 图4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0〕 图犹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1〕 图4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2〕 图4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3〕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4〕 图恥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5〕 图4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6〕 图4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7〕 图4了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 时图的图。
〔0038〕 图5是表示由于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而阈值电压产生变动的状况的特性图。
〔0039〕 图6是示意表示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的图。
〔0040〕 图7是表示由于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而产生残像的例子的图。
〔0041〕 图8是示意表示消除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的复位效果的图。
〔0042〕 图9是表示对图6所示的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的复位效果的图。
〔0043〕 图10是示意表示具有蚀刻阻挡层构造的驱动晶体管的构造的图。
〔0044〕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时图的一
个例子。
〔0045〕 图12八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发光像素的布线布局的图。
〔0046〕 图128是示意表示图12八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的截面的例子的图。
〔0047〕 图12〔是表示图12八所示的布线布局的电路结构的图。
〔0048〕 图120是示意表示图12八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的截面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0049〕 图122是示意表示图12八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的截面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0050〕 图12?是示意表示图12八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的截面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0051〕 图126是示意表示图12八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的截面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0052〕 图120是示意表示图12八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的截面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0053〕 图1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发光像素的布线布局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内置有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平板TV的外观图。
图15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以往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像素单元的电路结构图。
标号说明
I图像显示装置;2控制电路;3存储器;4扫描线驱动电路;5信号线驱动电路;6 显示单元;10发光像素;11、12、19开关晶体管;13、23静电保持电容;14驱动晶体管;15有机EL元件;16、506信号线;17、18扫描线;20、24参考电源线;21正电源线;22负电源线; 131、132、231、232电极;500像素部;501第I开关元件;502第2开关元件;503电容元件; 504η型薄膜晶体管(η型TFT) ;507第I扫描线;508第2扫描线;509第3开关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用于保持电压的第I电容器; 驱动晶体管,其栅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连接,源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连接,通过使与保持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电压相应的漏极电流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流动, 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第2电容器,其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第I电源线,其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用于决定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电极的电位;第2 电源线,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2电极连接,用于决定所述发光元件的第2电极的电位;第 3电源线,其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连接,供给用于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的电压值进行规定的参考电压;第4电源线,其与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供给用于对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的电压值进行规定的第2参考电压;数据线,其用于向所述第 I电容器的第2电极供给信号电压;第I开关元件,其设置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3电源线之间,用于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设定所述参考电压;第2开关元件, 其一方的端子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另一方的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电连接,用于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的导通和不导通进行切换;第3开关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用于对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的导通和不导通进行切换;驱动电路,其用于控制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第1扫描线,其与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以及第2扫描线,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和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的不发光期间中,在向所述第I扫描线施加导通电压而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的复位期间开始时,从所述数据线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开始设定数据电压,从所述第3电源线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开始设定所述参考电压,并且,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开始设定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在向所述第I扫描线施加截止电压而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不导通之后的所述不发光期间中,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设定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且通过所述第2扫描线使所述第3开关元件导通的状态的期间即发光期间中,将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施加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源电极之间,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源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相应地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源极之间流动电流,从而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根据本方式,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通过共用的第I扫描线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I扫描线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首先,从所述数据线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设定数据电压,从所述第3电源线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设定所述参考电压。于是,在所述第I电容器保持与所述数据电压和所述参考电压之间的电位差对应的电压。与此同时,从所述第3电源线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设定所述参考电压。在该情况下,由于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所以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设定所述发光元件的第2电极的电位。由此,在前一帧的发光期间区间中,开始蓄积在所述驱动晶体管中的不需要的电荷的放电(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即,在前一帧的发光期间中,由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引起的阈值电压的变动被消除,通过复位动作使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稳定。由此,当复位结束时,发光开始时的驱动晶体管的电特性能够不受前一帧的影响而向发光元件供给所希望的电流。因此,能在所述第I电容器保持与所述数据电压和所述参考电压之间的电位差对应的电压,并且能开始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因而,不会为了一个像素的一个发光动作而数据线占用2次的数据写入时间。其结果,对I行的各像素进行一次写入即可,因而在所设定的I帧期间完成全部行的写入动作,所以不要求2倍的写入速度。由此,不需要使数据线的布线时间常数减小,不需要将布线膜厚或布线间用绝缘膜的膜厚形成得较厚,因此,能够相应地缩短工艺时间,使生产能力提高,实现成本的降低。接着,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不导通。在此期间,继续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只要能够充分确保该期间,则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的电位相应地变得接近与所述参考电压对应的固定电压。此时,所述第2电容器发挥如下功能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从导通切换到截止而成为了不导通以后,也能对保持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电位变动进行抑制。因此,即使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不导通,也能够维持保持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电位。接着,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3开关元件导通。由此,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一源极间被连接,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设定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的电位,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设定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的电位。即,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被施加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源电极之间。由此,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源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相应地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源极间流动电流,所述发光元件发光。如以上所述,由所述第I扫描线进行的控制兼用于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的数据电压的设定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的开始。另外,当通过所述第2控制线进行控制而使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延迟时,则能够相应地确保足够的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期间。其结果,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通过共用的第I扫描线进行控制的简单的结构中,通过兼用于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的数据电压的设定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的开始、兼用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开始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动作的结束的简单的控制,能够减轻由滞后带来的影响。在此,在所述不发光期间中,所述驱动晶体管可以通过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和所述参考电压而被施加反偏压。由此,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I扫描线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的情况下,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一源极之间切实地开始电位差的收敛。另外,与所述参考电压对应的固定电压可以是根据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特性、所述发光元件的电特性以及所述参考电压决定的电位。这样,根据本方式,与所述参考电压对应的固定电压是根据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特性、所述发光元件的电特性以及所述参考电压决定的电压。另外,所述驱动电路可以在通过所述第I扫描线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从导通状态切换到不导通状态时,首先将作为比所述截止电压低的电压的过载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接着将所述截止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扫描线的信号传输延迟由在扫描线自身的布线电阻与其他控制线、电源线之间形成的电容来规定。其结果,在控制扫描线的控制电路的输出从导通电压切换到了截止电压的情况下,最受布线延迟的影响的距输出端最远的位置的电位具有某时间常数而逐渐接近截止电压。另一方面,存在第I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成为截止的扫描线的阈值电压,将其设为Vgth。在扫描线发生了变化时,将从导通电压变为Vgth的时间定义为t21,将数据线从第I数据电位变为第2数据电位的时间设为t22,将用于数据电位和像素电位成为相等电位的时间设为t23,将I水平期间的时间设为tlH。此时,在距扫描线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最远的位置的扫描线电位低于Vgth之前,不能使数据线的电位改变。因此,近似地存在“tlH > tl + t2 + t3” 的关系。因此,在本方式中,使扫描线从导通电压暂时成为比截止电压低的过载电压以后,使之成为截止电压(过载驱动)。由此,由于扫描线要从导通电压向过载电压收敛,所以与使扫描线从导通电压直接成为截止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tl。S卩,能够减小tlH的最小值。由于I帧时间=tlHX (垂直条数),所以这能够缩短I帧期间。其结果,能够提高显示的帧频率。另外,将所述过载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的期间可以比将所述导通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的期间短。当将所述过载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的期间(过载期间)长时,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截止特性下降,会产生泄漏电流。根据本方式,将过载期间设 定得比将所述导通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的期间短。由此,在达到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发生泄漏的电压之前回到截止电压,因此,能够缩短第I开关元件、第2开关元件从导通电压成为阈值电压Vgth的时刻tl,并且能够防止泄漏。另外,所述不发光期间可以是从在所述不发光期间中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开始到在下一所述不发光期间中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为止的期间即I帧期间的25%以上的期间。根据本方式,能够充分地确保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下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期间。由此,能够在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的电位充分地接近与所述参考电压对应的固定电压的期间,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复位继续进行。另外,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可以包含对非晶硅膜进行激光退火而结晶化得到的结晶硅层。当为这种所述驱动晶体管时,则只要所述不发光期间是所述I帧期间中的25%以上,就能够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的电位充分地接近与所述参考电压对应的固定电压。另外,所述第I扫描线可以设置在作为设有所述第I电容器、所述驱动晶体管、所述第2电容器、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的区域的一个像素区域的外部。在所述第I扫描线从导通电压变为截止电压以后,第I开关元件不泄漏而与第I电容器一同稳定地保持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压是重要的功能。另一方面,第2开关元件不泄漏而与第I电容器一同稳定地保持第I电容器所保持的数据电压、另外在复位期间与第2电容器一同稳定地保持第2电容器所保持的数据电压是重要的功能。在此,由于第I扫描线是控制线,所以是从显示单元外引入的布线,因此容易接收到来自外部的电噪声,在从前一次的发光结束开始到本次的发光开始为止的写入期间中,在电位由于噪声而变动了情况下,具有妨碍上述的第I开关元件和第2开关元件的功能的性质。当由噪声引起的电位变动的影响波及到所述一个像素内时,有可能使保持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电压或者保持在所述第2电容器的电压变动。特别是,如本方式这样,当设置通过所述第I扫描线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不导通、且通过所述第2扫描线使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期间时,所述第I电容器或所述第2电容器容易变得不稳定,因此容易受到其影响。因此,在本方式中,使所述第I扫描线设置在所述一个像素的布局区域外。由此,即使所述第I扫描线波动,也能够减轻该波动传播到所述一个像素内的危险。因此,能够减轻使保持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电压变动的危险。另外,所述第2扫描线可以设置成经过所述一个像素区域的内部。这样,作为本方式的一种方式,所述第2控制线可以设置在所述一个像素的布局区域内。另外,所述第3电源线可以设置在所述一像素区域的外部,所述第I扫描线可以设置在用于将所述第3电源线和所述第I晶体管电连接的接触区域上。这样,作为本方式的一种方式,所述第I扫描线可以设置在所述一个像素外的所述第3电源线和所述一个像素内的所述第I晶体管的接触区域上。
另外,所述第2扫描线可以设置在作为设有所述第I电容器、所述驱动晶体管、所述第2电容器、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的区域的一个像素区域的外部。另外,所述第2扫描线可以设置在将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连接的节点、和将所述第2开关元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之间连接的节点上。这样,作为本方式的一种方式,所述第2扫描线可以设置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节点(S)、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之间的节点Ca)之上。另外,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使所述第2开关元件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的源电极延伸设置的第I节点、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延伸设置的第2节点可以在与所述第I电源线垂直的垂直方向上按该顺序进行重叠。根据本方式,能够减小配置区域。另外,在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所述第I节点、所述第2节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按该顺序进行重叠的区域中,所述第2节点的宽度可以比所述第I节点的宽度小。根据本方式,在不存在所述节点的区域中,所述第I电源线和所述栅极节点不重叠。假设在不存在所述节点的区域中所述第I电源线和所述栅极节点重叠时,会在所述第I电源线与所述栅极节点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另一方面,所述第I电源线与所述节点之间的电容、以及所述节点与所述栅极节点之间的电容是所需的电容。由此,能够抑制寄生电容的产生。另外,所述第I电容器可以由所述第2节点、第I绝缘膜以及所述第I节点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可以由所述第2电极、第2绝缘膜以及所述第I节点构成。以下,根据

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以下,在全部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记同一标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另外,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可以构成为所述第I电源线、所述第2电源线或所述第3电源线的一部分。另外,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膜厚可以比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或第2电极的膜厚厚。根据本方式,成为如下结构使由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形成的第I电源线的膜厚和/或扫描线的膜厚比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或第2电极的膜厚厚。由此,能够降低第I电源线和/或扫描线的布线电阻。因此,通过抑制第I电源线的电压降,向驱动晶体管供给稳定的电源和/或减少扫描线的布线时间常数,能够使显示质量更加稳定。另外,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可以至少包括2层,至少任意一层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根据本方式,可以由至少2层以上的多个层构成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另外,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可以包括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中,所述布线层的最上层的膜厚最厚,所述多个层中除了所述最上层以外的层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根据本方式,用多个层形成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增厚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最上层的膜厚,并且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最上层不形成在第2电容器的区域中。据此,当包含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最上层而形成第I电源线和/或扫描线时,则能够降低布线电阻,并且能够将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形成得较薄,能够减薄第2电容器整体的膜厚。因此,能够降低第I电源线和第I扫描线的布线电阻,并且能够使第2电容器的形成区域上方的平坦性提高。另外,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可以包括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中,所述布线层的最下层的膜厚最厚,所述多个层中除了所述最下层以外的层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根据本方式,用多个层形成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增厚第I电源线和/或扫描线的最下层的膜厚,并且第I电源线的最下层不形成在第2电容器的区域中。据此,能够降低第I电源线和第I扫描线的布线电阻,并且能够将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形成得较薄,能够减薄第2电容器整体的膜厚。因此,能够降低第I电源线的布线电阻,并且能够使第2电容器的形成区域上方的平坦性提高。另外,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可以与所述第I电源线、所述第2电源线、所述第3电源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第2扫描线中的任意一方连接。根据本方式,不需要准备用于使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的电位确定的电源线和电源,能够使像素配置和驱动电路简化。此外,只要能够在不发光期间对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供给一定的电位,则可以使用任何布线。(实施方式I)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图1中的图像显示装置I具备控制电路2、存储器3、扫描线驱动电路4、信号线驱动电路5以及显示单元6。另外,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显示单元具有的发光像素的电路结构和与其周边电路的连接的图。图2中的发光像素10包括开关晶体管11、12及19、静电保持电容13及23、驱动晶体管14、有机EL元件15、信号线16、扫描线17及18、参考电源线20及24、正电源线21、负电源线22。另外,周边电路包括扫描线驱动电路4和信号线驱动电路5。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与W02010/041426号公报中公开的电路结构相同。以下,针对图1和图2中示出的构成要素,说明其连接关系以及功能。 控制电路2具有对扫描线驱动电路4、信号线驱动电路5以及存储器3进行控制的功能。在存储器3中存储有各发光像素的校正数据等,控制电路2读出存储器3中写入的校正数据,根据该校正数据校正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号,并将其输出给信号线驱动电路5。扫描线驱动电路4是本发明的驱动电路的一个例子,用于控制开关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以及开关晶体管19。具体来说,扫描线驱动电路4与扫描线17和扫描线18连接,具有通过向扫描线17和扫描线18输出扫描信号来控制发光像素10具有的开关晶体管
11、开关晶体管12以及开关晶体管19的导通、不导通的功能。信号线驱动电路5与信号线16连接,是具有向发光像素10输出基于图像信号的信号电压的功能的驱动电路。显示单元6包括多个发光像素10,根据从外部向图像显示装置I输入的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开关晶体管11是本发明的第2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其一方的端子与信号线16电连接,另一方的端子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电连接,用于切换信号线16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之间的导通和不导通。具体来说,开关晶体管11是栅极与扫描线17连接、源极和漏极中的一方与信号线16连接、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方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连接的第2开关元件。开关晶体管11具有通过控制信号线16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之间的导通和不导通来决定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间的电压的功能。开关晶体管12是本发明的第I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设置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0之间,用于对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设定参考电压。具体来说,开关晶体管12是栅极与扫描线17连接、源极和漏极中的一方与参考电源线20连接、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方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连接的第I开关元件。开关晶体管12具有决定将参考电源线20的参考电压VREFl施加到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的定时的功能。开关晶体管11及12例如由η型薄膜晶体管(η型TFT)构成,但也可以是P型薄膜晶体管(P型TFT)。静电保持电容13是具有第I电极和第2电极的本发明的第I电容器的一个例子,用于保持电压。具体来说,静电保持电容13是作为第I电极的电极131与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连接、作为第2电极的电极132经由开关晶体管19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连接的第I电容器。静电保持电容13具有如下功能保持与从信号线16供给的信号电压对应的电压,例如在开关晶体管11及12成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开关晶体管19成为导通状态之后,稳定地保持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极间电位,使从驱动晶体管14向有机EL元件15供给的电流稳定化。静电保持电容23是本发明的第2电容器的一个例子,其第I电极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连接。具体来说,静电保持电容23是作为第I电极的电极231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连接、作为第2电极的电极232与作为第I参考电源线的参考电源线24连接的第2电容器。静电保持电容23具有如下功能通过其电极232与参考电源线24的固定的参考电压VREF2连接,在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从导通状态切换到了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之后,也能通过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对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第I电极131上的电位VREFl变动进行抑制。也即是,即使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成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静电保持电容23也使得施加在驱动晶体管14的栅电极上的电压稳定地为VREFl。驱动晶体管14是本发明的驱动晶体管的一个例子,其栅极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连接,源极与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连接。驱动晶体管14使与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压相应的漏极电流流过有机EL元件15而使有机EL元件15发光。具体来说,驱动晶体管14是漏极与作为第2电源线的正电源线21连接、源极与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连接的驱动元件。驱动晶体管14将与施加在栅极一源极间的信号电压对应的电压转换为与该信号电压对应的漏极电流。并且,将该漏极电流作为信号电流供给到有机EL元件15。驱动晶体管14例如由η型薄膜晶 体管(η型TFT)构成。另外,驱动晶体管14既可以具有包含非晶硅膜或者对非晶硅膜进行激光退火而结晶化的结晶硅层的半导体层,也可以具有由包含In和/或Zn等的合金的氧化物构成的半导体层。
有机EL元件15是本发明的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具体来说,有机EL元件15是阴极与作为第2电源线的负电源线22连接的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15通过由驱动晶体管14控制的上述信号电流流向有机EL元件15而进行发光。开关晶体管19是本发明的第3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设置在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之间,用于切换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之间的导通和不导通。具体来说,开关晶体管19是栅极与扫描线18连接、源极和漏极中的一方与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连接、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方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连接的第3开关元件。开关晶体管19具有通过将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位施加到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极间来决定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开始定时的功能。开关晶体管19例如由η型薄膜晶体管(η型TFT)构成。此外,也可以是p型薄膜晶体管(P型TFT) ο信号线16是本发明的数据线的一个例子,用于向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供给信号电压。具体来说,信号线16与信号线驱动电路5连接,并连接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列的各发光像素,具有供给用于决定发光强度的信号电压的功能。在此,信号线16按每个像素列而构成。也即是,图像显示装置I具备像素列数量的信号线16。扫描线17是本发明的第I扫描线的一个例子,与开关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扫描线驱动电路4连接。具体来说,扫描线17与扫描线驱动电路4连接,并与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发光像素连接。由此,扫描线17具有供给用于将上述信号电压写入到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发光像素的定时的功能、以及向该发光像素具有的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施加参考电压VREFl并供给用于有机EL兀件15结束发光的定时的功能。扫描线18是本发明的第2扫描线的一个例子,与开关晶体管19和扫描线驱动电路4连接。具体来说,扫描线18与扫描线驱动电路4连接,具有如下功能通过将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的电位连接到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将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间的辉度信号电压施加到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极间,并供给有机EL元件15开始发光的定时。另外,图像显示装置I具备像素行数量的扫描线17及扫描线18。参考电源线20是本发明的第3电源线的一个例子,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连接,供给用于规定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的电压值的参考电压VREFl。VREFl被设定为使驱动晶体管14成为截止状态的电压。参考电源线24是本发明的第4电源线的一个例子,与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连接,供给用于规定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的电压值的参考电压VREF2。另外,从即将通过扫描线17使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导通之前的时间起到即将通过扫描线18使开关晶体管19导通之前的时间为止,稳定地维持驱动晶体管14的栅电极的电压即可。例如,参考电源线24既可 以用独立布线进行供电,也可以是各发光像素10的正电源线21、负电源线22、参考电源线20、或扫描线18。另外,正电源线21是本发明的第I电源线的一个例子,与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连接,用于决定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电位(VDD)。另外,负电源线22是本发明的第2电源线的一个例子,与有机EL元件15的阴极连接,用于决定有机EL元件15的阴极电位(VEE)。如以上所述,构成图像显示装置I。虽然在图1、图2中未示出,但参考电源线20及参考电源线24、作为第I电源线的正电源线21及作为第2电源线的负电源线22还分别与其他发光像素连接,并连接在电压源上。另外,设为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与参考电源线24连接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能够在不发光期间对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供给一定的电位即可,因此,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也可以与正电源线21、负电源线22、参考电源线20、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以及扫描线18中的任意一个连接。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准备用于使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的电位确定的电源线和电源,因此能实现能够使像素配置和驱动电路简化的效果。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I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时图的一个例子。图3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时图的另一个例子。在图3A和图3B中,横轴表示时间。另外,在纵向上,自上向下依次示出了在扫描线17、扫描线18、以及信号线16上产生的电压的波形图。另外,图4A 图4J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时图的图,是表示像素电路的导通状态的图。以下,例如设定为扫描线17和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的高电平(HIGH)都是+ 20V、低电平(LOW)都是一 IOV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按照开关晶体管11、12、19的电特性向扫描线17和扫描线18提供其他的电压电平(HIGH、LOW)。首先,在时刻t0,如图3A所示,扫描线驱动电路4将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维持在低电平,开关晶体管11及12保持在截止状态。另外,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开关晶体管19为截止状态。由此,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成为断开状态(不导通的状态)(图4A)。因此,由于时刻t0是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刚成为断开状态(不导通的状态)之后,所以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的电压值通过静电保持电容23保持着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的电压(VELl(ON)),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电压也通过静电保持电容13保持着开关晶体管19为导通状态的电压,有机EL元件15继续发光。接着,在时刻tl,如图3A所示,开始对静电保持电容13的第2电极进行数据电压的设定(开始写入期间),并且开始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期间。具体来说,如图3A和图4B所示,扫描线驱动电路4将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维持在低电平,开关晶体管19保持在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另外,扫描线驱动电路4在开关晶体管19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下使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使开关晶体管12和开关晶体管11成为导通状态。具体来说,在时刻tl,向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施加参考电源线20的参考电压(VREFl),向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施加与负电源线22的电压(VEE)和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阈值电压的绝对值以上的电压的合计值相当的电压。另外,向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施加参考电源线20的参考电压VREFl,保持参考电源线20的参考电压(VREF1)。这样,驱动晶体管14成为截止状态。换言之,在时刻tl,开关晶体管19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因此,作为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电压的有机EL元件15的阳电极逐渐接近负电源线22的电压(VEE)与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阈值电压的绝对值的电压的合计。由此,在前一帧((N — I)帧)的不发光期间区间中,开始蓄积在驱动晶体管14的不需要的电荷的放电即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另外,在时刻tl,信号线驱动电路5向信号线16施加数据电压(Vdatal)。于是,对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 (电压Vx)设定信号线16的数据电压(Vdatal)。另一方面,对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设定参考电源线20的参考电压(VREF1)。由此,在静电保持电容13中保持与数据电压(Vdata)和参考电压(VREFl)之间的电位差对应的电压。另外,参考电压(VREFl)是使驱动晶体管14成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的截止电压。为了驱动晶体管14成为截止状态,将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阈值电压设为Vth (EL),将驱动晶体管14的阈值电压设为Vth (TFT)JU VREFl ( VEE + Vth (EL) + Vth (TFT)0例如在使驱动晶体管14的阈值电压为IV、使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阈值电压的绝对值为2V时,将正电源线21的电压设定为25V,将负电源线22的电压设定为10V,将参考电源线20的电压设定为10V。另外,对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开始设定与负电源线22的电位(VEE)对应的固定电压。在此,与负电源线22的电位(VEE)对应的固定电压是指例如将有机EL元件15开始发光的阈值电压的绝对值与负电源线22的电压(VEE)相加而得到的值。因此,向驱动晶体管14开始施加成为Vgs - Vth < O的反偏压(一定的电压)。因此,此时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一漏极电流不流动,因而有机EL元件15不发光。也即是,在时刻tl停止了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由此,相当于在开关晶体管19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下通过扫描线17使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导通的情况下、在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一源极间施加反偏压(一定的电压),因此能切实地开始由有机EL元件15的自身放电实现的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电位的收敛(复位期间)。然后,在时刻tl 时刻t2的期间,如图3A所示,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高电平,所以从信号线16向发光像素10的电极132施加信号电压(Vdatal),同样地针对属于包含发光像素10的像素行的各发光像素,对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设定了与负电源线22的电位(VEE)对应的固定电压。在此期间,在参考电源线20上仅连接有电容性负载,因此在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高电平的期间中不产生稳态电流,不发生电压下降。另外,在开关晶体管12的漏极一源极间产生的电位差在静电保持电容13充电完成时成为0V。关于信号线16和开关晶体管11也是同样的。因此,向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和电极132分别写入与信号电压对应的准确的参考电位(VREFl)及信号电压(Vdata)。接着,在时刻t2,如图3A所示,扫描线驱动电路4使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开关晶体管11及12成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由此,如图4C所示,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和参考电源线20成为断开状态(不导通状态),且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和信号线16成为断开状态(不导通状态)。更具体来说,在时刻t2,如图3A所示,扫描线驱动电路4将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维持在低电平,开关晶体管19保持在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扫描线驱动电路4在开关晶体管19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下使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开关晶体管12和开关晶体管11成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此外,继续进行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其原因是,静电保持电容23在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从导通状态切换到了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之后也对静电保持电容23的第I电极231即静电保持电容13的第2电极132的电位变动进行抑制,静电保持电容13发挥能抑制静电保持电容13的第I电极131的电位变动的功能。也即是,通过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开关晶体管12和开关晶体管11成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的时刻t2以后,也能将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电位稳定地维持在VREFl,向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一源极间持续施加反偏压(一定的电压)。因此,只要能充分地确保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期间,则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的电位相应地接近与参考电压(VREFl)对应的固定电压(VEE + Vth (EL)),优选在本实施方式中复位期间持续到时刻t4。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的电位在时刻t3接近与参考电压(VREFl)对应的固定电压(VEL (off) = VEE + Vth (EL))的情况(例如图4D)。在此,与参考电压(VREFl)对应的固定电压是根据驱动晶体管14的电特性、有机EL元件15的电特性以及参考电压(VREFl)决定的电位。接着,在时刻t4,如图3A所示,结束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期间,开始发光期间。具体来说,如图3A和图4E所示,扫描线驱动电路4将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维持在低电平,在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维持在截止状态(不导通的状态)的状态下,使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使开关晶体管19成为导通状态。于是,如图4E所示,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导通。另夕卜,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与参考电源线20断开,电极132与信号线16断开。由此,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一源极间被连接,对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设定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的电位(VREF1 — Vdata + VEUoff)),对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设定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的电位(VEL(off))。换言之,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与电极132之间的电位差(VREF1 - Vdata)被施加在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电极之间。由此,由于与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电极间电位差相应地在驱动晶体管14的漏极、源极间流动电流,所以有机EL元件15发光。当有机EL元件15开始发光时,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电位变化,成为VEL (ON)0此时,对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设定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的电位(VREF1 - Vdata + VEL (on)),在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源电极间持续施加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与电极132之间的电位差(VREF1 — Vdata)。也即是,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电位与源极电位的变动一起变化,且在栅极一源极间施加作为静电保持电容13的两端电压的(VREFl - Vdata),因此与该(VREFl — Vdata)对应的信号电流流过有机EL元件15,有机EL元件15发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电位通过开关晶体管19的导通而从12V变为15V。在时刻t4 时刻t5的期间(即发光期间)中,在栅极一源极间持续施加作为静电保持电容13的两端电压的(VREFl — Vdata),通过流动上述信号电流,有机EL元件15持续发光。时刻tO 时刻t5的期间相当于图像显示装置I具有的全部发光像素的发光强度被更新的I帧期间,在时刻t5以后也反复进行时刻tO 时刻t5的期间的动作。例如N +I帧中的时刻t5 时刻t9分别相当于上述的时刻to 时刻t4。图3A和图4F 图4J所示的时刻t5 时刻t9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与时刻tO 时刻t4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如上所述,控制图像显示装置,在前一帧的发光期间中,由蓄积在驱动晶体管14中的电荷所引起的阈值电压的变动被消除。也即是,如上所述,通过确保足够的复位期间,驱动晶体管14的阈值电压稳定。换言之,当上述的复位期间结束时,发光开始时的驱动晶体管14的电特性不会受到前一帧的影响,能够向有机EL元件15供给所希望的电流。另外,静电保持电容13保持与信号电压(Vdatal等)和参考电压(VREFl)之间的电位差对应的电压,并且通过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的合成电容,向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稳定地供给参考电压(VREF1),开始复位。因此,不会为了 I个像素的I个发光动作而信号线16占用2次的数据写入的时间。其结果,对I行的各像素仅进行一次写入即可,因而在所设定的I帧期间完成全部行的写入动作,所以不要求2倍的写入速度。也即是,不需要使信号线16和扫描线17、18的布线时间常数减少,不需要将布线膜厚或布线间用绝缘膜的膜厚形成得很厚。因此,能够相应地缩短工艺时间,使生产能力提高,实现成本的降低。接着,对如上所述通过确保足够的复位期间来使驱动晶体管14的阈值电压稳定而不会受到前一帧的影响的机理进行说明。首先,对在前一帧的发光期间中发生由蓄积在驱动晶体管14的电荷引起的阈值电压的变动这一情况进行说明,然后,对由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获得的复位效果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由于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而阈值电压发生变动的特性图。图6是示意表示蓄积在驱动晶体管中的电荷的图。另外,图7是表示由于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而产生残像的例子的图。在图5中,纵轴表示电流值的log值(Id),横轴表示施加在栅极上的栅极电压值。在此,图5所示的线A示出了驱动晶体管的初始特性。另一方面,图6的(a)中示意地示出了呈现初始特性(线A)时的驱动晶体管所蓄积的电荷。同样地,线B示出了施加在栅极、源极间的电压应力(也称为Vgs应力(stress))小的情况下的驱动晶体管14的特性。图6的(b)中示意地示出了呈现该线B的特性时的驱动晶体管所蓄积的电荷。另外,线C示出了 Vgs应力大的情况下的驱动晶体管的特性。图6的(C)中示意地示出了呈现该线C的特性时的驱动晶体管所蓄积的电荷。如图5和图6所示,可知越是对驱动晶体管施加较大的Vgs应力,越是蓄积电荷。并且,可知越是蓄积电荷(越是施加较大的Vgs应力),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的变化(Vth变动)越大。也即是,该电荷的蓄积成为使驱动晶体管的电压一电流特性呈现滞后的主要原因。另外,已知该电荷的蓄积是在Vgs应力下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的,电荷的蓄积的消除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没有确保足够的复位期间的面板中,如图7所示,存在会产生由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引起的残像的问题。另外,在为了设置复位期间而另外实施写入辉度信号电压的步骤和写入像素停止的信号电压的步骤的情况下,需要使信号线16和扫描线17、18的布线时间常数减小。
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在一次写入步骤中写入像素停止的信号电压(VREFl)和辉度信号电压(Vdata),就不需要使信号线16和扫描线17、18的布线时间常数大幅度减小。另外,由于能够充分确保施加反偏压的复位期间,所以能够消除电荷的蓄积,使驱动晶体管的特性回到初始特性。在图8中示意示出了该情况。在此,图8是示意表示消除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的复位效果的图。图8中利用图6的构造来示意地进行表示。如图8的(a)所示,对初始状态的驱动晶体管施加Vgs > O的Vgs应力。于是,如图8的(b)所示,在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的定域能级捕获电荷,蓄积电荷。在此,Vgs >O的Vgs应力是指例如对源极施加了 0V、对漏极施加了 5V、对栅极施加了 5V的状态。然后,当通过上述的控制方法而经过充分确保的复位期间时,如图8的(C)所示,在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的定域能级捕获的电荷被释放,成为与初始状态同等的状态。在此,在复位期间中,例如对驱动晶体管的源极施加12V、对漏极施加25V、对栅极施加10V,施加Vgs < O的Vgs应力。由此,在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绝缘膜的定域能级捕获的电荷被释放。图9表示针对图6所示的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的复位效果的图。如图9所示,对于图6所示的蓄积在驱动晶体管的电荷,也能通过充分确保复位期间来消除电荷的蓄积,使驱动晶体管的特性回到初始特性。另外,在上述中,作为驱动晶体管的构造,以沟道蚀刻构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蚀刻阻挡构造。在此,图10是示意表示具有蚀刻阻挡构造的驱动晶体管的构造的图。如以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I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像素电路来消除由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引起的残像。具体来说,通过扫描线17进行的控制兼用于对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的信号电压的设定和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的开始,因此,能够不使信号线16和扫描线17、18的布线时间常数大幅度减小而确保足够的复位期间。另外,只要通过控制扫描线18使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开始延迟,就能够相应地确保足够的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期间。其结果,在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通过共用的扫描线17进行控制的简单结构中,通过兼用于对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的数据电压的设定和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动作的开始、兼用于有机EL元件15的发光开始和驱动晶体管14的复位动作的结束的简单的控制,能够减轻由滞后特性造成的影响(残像)。此外,上述的复位期间优选I帧期间的20%以上的期间。通过使用上述的控制方法,该复位期间成为与不发光期间相同的期间。在此,不发光期间是例如时刻tl 时刻t4的期间,相当于从在开关晶体管19为不导通的状态下使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导通开始到在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为不导通的状态下使开关晶体管19导通为止的期间。另外,I帧期间是指例如时刻tl 时刻t6的期间,相当于从在开关晶体管19为不导通的状态下使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导通(时刻tl)开始到接下来在开关晶体管19为不导通的状态下使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导通(时刻t6)为止的期间。(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I中,对未考虑扫描线驱动电路4向扫描线17施加了导通电压时的信号传输延迟的情况下的控制方法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2中,对考虑了扫描线17的信号传输延迟的控制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1和图2对扫描线17的信号传输延迟进行说明。扫描线17的信号传输延迟由在扫描线17自身的布线电阻与例如信号线16、扫描线18、参考电源线20、正电源线21或负电源线22等的其他控制线及电源线之间形成的电容来规定。也即是,在施加于扫描线17的扫描线驱动电路4的输出从导通(on)电压切换为了截止(off)电压的情况下,最受布线延迟的影响的距扫描线驱动电路4的输出端最远的位置的扫描线17的电位即图1所示的显示单元6的右端部的扫描线17的电位具有某时间常数而逐渐接近截止电压。在此,将图2所示的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切换为导通状态一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的阈值电压设为Vgth。在图3A所示的时刻tl或时刻t6,将到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通过扫描线17向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施加的电压成为Vgth为止的时间定义为T21。另外,在图3A所示的时刻tl或时刻t6,将施加在信号线16的电压变为Vdata的时间设为T22。将到信号线16的电位和发光像素10的电位(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的电位)成为相等电位为止的时间设为T23,将I水平期间的时间设为T1H。此时,在图3A所示的时刻t2或时刻t7,在距扫描线驱动电路4的输出端最远的位置的扫描线17的电位也低于Vgth以前,不能使信号线16的电位改变。因此,近似地存在以下的式I的关系。TlH 彡 T21 + T22 + T23 (式 I)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考虑扫描线17的信号传输延迟而在图3A所示的时刻t2或时刻t7中利用过载(overdrive)驱动方法进行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以下,对此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动作定时图的一个例子。对与图3A同样的要素标记同一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将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高电平的稳定状态的电压称为导通电压,将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为低电平的稳定状态的电压称为截止电压。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如下的过载驱动在使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高电平(导通电压)变为低电平(截止电压,例如时刻t4的扫描线17的电压)时,在时刻t2或时刻t7,使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导通电压暂时成为比截止电压低的过载电压,然后使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成为截止电压。换言之,扫描线驱动电路4在通过扫描线17将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从导通状态切换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时进行如下的过载驱动首先向扫描线17施加作为比截止电压低的电压的过载电压,接着向扫描线17施加截止电压。通过这样进行过载驱动,扫描线17从导通电压向过载电压收敛后成为截止电压,因此与使扫描线17从导通 电压直接成为截止电压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上述的T21。因此,能够减小上述的TlH的最小值,因而,由于I帧时间为TlHX (垂直条数),所以能够缩短I帧期间。也即是,能够提高显示的帧频率和/或增加垂直条数、也即是增加显示像素数。如上所述,通过进行过载驱动,能够使扫描线17高速地动作。但是,当增长施加过载电压的OD期间(图11中t2 t2’、t7 t7’的期间)时,在OD期间中开关晶体管11的栅电极成为过载电压,开关晶体管11的截止特性下降,会产生泄流电流。即,开关晶体管11不会完全成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因此,产生如下问题来自信号线16的数据电压(Vdata)没有准确地写入到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发生例如串扰等而使显示质量下降。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使OD期间的长度为扫描线17的布线时间常数以下。换言之,将过载电压施加在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的栅电极的OD期间比将导通电压施加在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的栅极的期间短。由此,扫描线17的布线上的波形(图中为D)不达到OD电压,因而能够缩短扫描线17从导通电压低于Vgth的时间,并且能够使开关晶体管11高速且完全地成为截止状态。也即是,能够在达到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的栅极发生泄漏的电压之前回到截止电压,因此,能够不使信号线16和扫描线17、18的布线时间常数大幅度减小而缩短开关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从导通电压成为阈值电压Vgth的时刻T21。(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I及实施方式2中,对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在实施方式I及实施方式2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地进行图像显示装置的布线布局来消除由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引起的残像,下面对此进行说明。以下,首先对未适当地进行布线布局的情况下的问题进行说明,然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布线布局进行说明。例如,开关晶体管12在复位期间中不会泄漏而与静电保持电容13 —同稳定地保持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电压(VREFl)是重要的功能。在此,复位期间是如上所述那样扫描线17的电压电平从高电平(导通电压)成为低电平(截止电压)以后(例如图3A所示的时刻t2)直到扫描线18的电压电平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为止(例如图3A所示的时刻t4)的期间。另外,开关晶体管11不泄漏而与静电保持电容13 —同稳定地保持静电保持电容13所保持的数据电压(Vdata)、另外在复位期间与静电保持电容23 —同稳定地保持静电保持电容23所保持的数据电压(Vdata)是重要的功能。但是,扫描线17是控制线,是从显示单元6外引入的布线,因此容易接收到来自外部的电噪声。因而,扫描线17的电位在从前一次的发光期间结束时(例如图3A中为时刻tO)到本次发光期间开始时(例如图3A中为时刻t4)的写入期间中由于电噪声而变动了的情况下,会妨碍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的功能。也即是,扫描线17的电位由于电噪声而变动,当其影响波及到发光像素10内时,有可能使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压值或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压值变动。特别是,在图3A所示的时刻t2 时刻t4的期间中,静电保持电容13或静电保持电容23容易变得不稳定,会受到扫描线17的电位的变动的影响,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会由于该变动量而无意地成为导通状态或截止状态,其结果,有时会发生串扰(crosstalk)等而使显示质量下降。在此,图3A所示的时刻t2 时刻t4的期间是如上所述通过扫描线17将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2控制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且通过扫描线18将开关晶体管19控制为截止状态(不导通状态)的期间。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A所示,将扫描线17设置在图12C所示的发光像素10的一个像素区域F外。在此,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发光像素10的布线布局的图。图12B和图12D 图12H是示意表示图12A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F的截面的例子的图。图12C是表示图12A所示的布线布局的电路结构的图。图12C除了表示发光像素10的一个像素区域F这一点以外,与图2所示的电路图相同。另外,在图12A 图12C中,对与图2同样的要素标记同一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发光像素10中,如图12A所示,开关晶体管11、开关晶体管12、静电保持电容
13、驱动晶体管14、开关晶体管19、静电保持电容23布局(设置)在一个像素区域F中。参考电源线20布局在一个像素区域F外。扫描线17布局在一个像素区域F外。由此,即使扫描线17的电位由于电噪声等而发生了变动,也能够抑制该变动传输到一个像素区域F内而产生影响(串扰)。因此,能够防止保持在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压的变动。另外,如图12A所示,扫描线17设置在用于将参考电源线20和开关晶体管12电连接的接触区域上。如图12A所示,扫描线18被引入(布局)到一个像素区域F内,设置在节点Ns和节点Na之上。在此,节点Ns是指用于将驱动晶体管14的源极和有机EL元件15之间电连接的部位。另外,节点Na是指用于将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9之间电连接的部位。如图12B所示,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在发光像素10的布线布局的垂直方向上存在于不同的层,但形成为重叠,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和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1共用。另外,在静电保持电容13上的第2绝缘膜1320和静电保持电容23的上方还形成有平坦化膜1330。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和电极131隔着栅极绝缘膜1310而形成,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和电极231隔着第2绝缘膜1320而形成。另外,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是正电源线21的一部分。换言之,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连接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9的节点Nf、使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延伸设置的节点Ng在布线布局面的垂直方向上按上述顺序重叠地形成。在此,节点Nf是节点Na的一部分,对应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和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1共用的电极层。同样地,节点Ng对应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共用的电极层。另外,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构成为与正电源线21的一部分共用。这样,通过在布线布局面的垂直方向上使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重叠地形成,能够减小配置区域。另外,如图12B所示,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的宽度wl形成为比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1的宽度w2窄。换言之,在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连接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9的节点Nf、使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延伸设置的节点Ng按该顺序重叠的区域中,节点Ng的宽度比节点Nf的宽度小。通过这样构成,在存在节点Nf的区域中,正电源线21和节点Ng在布线布局面的垂直方向上重叠地形成,正电源线21与节点Nf之间的电容构成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容,节点Nf与节点Ng之间的电容够成静电保持电容13,并且能够保护用于控制驱动晶体管14的栅电极所连接的节点Ng不受静电噪声影响而使其稳定化。
通过这样构成布线布局,能够抑制在不需要的部位产生寄生电容。图12A所示的布线布局的区域F的截面的例子不限于图12B。也可以是图12C 图12H所示的例子。例如,如图12D所示,形成在构成静电保持电容23的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膜厚也可以为比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或电极132的膜厚厚。也即是,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使通过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形成的正电源线21的膜厚和/或扫描线的膜厚比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或电极132的膜厚厚。由此,能够减少正电源线21和/或扫描线的布线电阻,因而通过抑制正电源线21的电压降,并向驱动晶体管14供给稳定的电源和/或减小扫描线的布线时间常数,能够使显示质量更加稳定。另外,例如如图12E所示,可以为形成在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至少包括2层,至少任意一层构成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具体来说,在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和与其一部分共用的正电源线21的结构中,也可以使正电源线21 (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为包括下层21a和上层21b的2层构造。在此,例如也可以使下层21a为ΙΤ0,使上层21b为Al、Cu或包含它们的合金。由此,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减少第I电源线和/或扫描线的布线电阻。另外,例如如图12F所示,也可以为形成在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包括多个层,在多个层中,布线层的最上层的膜厚最厚,多个层中除了上述最上层以外的层构成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具体来说,通过多个层形成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增厚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最上层的膜厚,并且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最上层不形成在静电保持电容23的区域。也即是,也可以是将上述上层21c仅形成在下层21a的一部上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下层21a发挥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的功能,因此实现了静电保持电容23的功能。由此,包含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最上层而形成正电源线21和扫描线,因而能够减少布线电阻,并且能够将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形成得较薄。另外,能够使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重叠的区域的厚度变薄,能够减小与不存在布线图案的区域之间的高低差。因此,能够减少正电源线21和扫描线17的布线电阻,并且能够使在像素区域F的上方配置的平坦化膜1320的平坦性提高。另外,例如如图12G所示,也可以为形成在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包括多个层,在多个层中,布线层的最下层的膜厚最厚,多个层中除了最下层以外的层构成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2。具体来说,由多个层形成第2绝缘膜1320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增厚正电源线21和/或扫描线的最下层的膜厚,并且正电源线21的最下层不形成在静电保持电容23的区域。据此,能够减小正电源线21和扫描线17的布线电阻,并且能够将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形成得较薄,能够使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重叠的区域的厚度变薄,能够减小与不存在布线图案的区域之间的高低差。因此,能够减小正电源线21的布线电阻,并且能够使在像素区域F的上方配置的平坦化膜1320的平坦性提高。图12F的上层21c和下层21a也可以是相同的材料,图12G的上层21d和下层21e也可以是相同的材料。
同样地,可以适当地对应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1 (132)或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而组合使用减薄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重叠的区域的电极的厚度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重叠的区域的厚度。图12H中示出该具体例。图12H是使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重叠的区域的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和静电保持电容23的电极231的厚度减小的例子。不言而喻,适当地对应的组合的图案当然不限于这些具体例,例如也可以是减小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的厚度等,存在各种组合。无论通过哪种结构,都能获得能够进一步减小与不存在布线图案的区域之间的高低差的效果。以上,在实施方式I及实施方式2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地进行图像显示装置的布线布局,不仅能消除由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引起的残像,还能够稳定地保持驱动晶体管14的栅极电压、以及静电保持电容13和静电保持电容23所保持的电压。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实现能够通过简单的像素电路来消除由驱动晶体管的滞后特性引起的残像的图像显示装置。在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使驱动晶体管14为η型晶体管、有机EL元件15的阴极与共用电源线连接来进行了记述,但即使是用P型晶体管形成驱动晶体管14、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与共用电源线连接的图像显示装置,也能获得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Α所示,设为将扫描线17设置在图12G所示的发光像素10的一个像素区域F外来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图13所示,也可以取代扫描线17而将扫描线18设置在发光像素10的一个像素区域F外。另外,例如本发明涉及的显示装置能内置于如图14所示的薄型平板TV中。通过内置本发明涉及的图像显示装置,能实现能够进行反映了图像信号的高精度的图像显示的薄型平板TV。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特别是对通过像素信号电流来控制像素的发光强度、从而使辉度变动的有源型有机EL平板显示器 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用于保持电压的第I电容器;驱动晶体管,其栅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连接,源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 I电极连接,通过使与保持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电压相应的漏极电流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流动,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第2电容器,其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第I电源线,其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用于决定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电极的电位;第2电源线,其与所述发光元件的第2电极连接,用于决定所述发光元件的第2电极的电位;第3电源线,其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连接,供给用于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 电极的电压值进行规定的参考电压;第4电源线,其与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连接,供给用于对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 电极的电压值进行规定的第2参考电压;数据线,其用于向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供给信号电压;第I开关元件,其设置在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3电源线之间,用于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设定所述参考电压;第2开关元件,其一方的端子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另一方的端子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电连接,用于对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的导通和不导通进行切换;第3开关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 用于对所述发光元件的第I电极与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之间的导通和不导通进行切换;驱动电路,其用于控制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 第I扫描线,其与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驱动电路连接;以及第2扫描线,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和所述驱动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的不发光期间中,在向所述第I扫描线施加导通电压而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的复位期间开始时,从所述数据线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2电极开始设定数据电压,从所述第3电源线对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 I电极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开始设定所述参考电压,并且,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开始设定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在向所述第I扫描线施加截止电压而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不导通之后的所述不发光期间中,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设定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不导通的状态、且通过所述第2扫描线使所述第3开关元件导通的状态的期间即发光期间中,通过将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施加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源电极之间,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源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相应地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漏极、源极之间流动电流,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在所述不发光期间中,所述驱动晶体管通过与所述第2电源线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和所述参考电压而被施加反偏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设定了所述参考电压的所述第I电极与所述第2电源线之间的电位差为所述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绝对值与用于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的阈值电压的和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与所述参考电压对应的固定电压是根据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电特性、所述发光元件的电特性以及所述参考电压决定的电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驱动电路在通过所述第I扫描线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从导通状态切换到不导通状态时,首先将作为比所述截止电压低的电压的过载电压施加在所述第 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接着将所述截止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将所述过载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的期间比将所述导通电压施加在所述第I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的栅电极的期间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不发光期间是从在所述不发光期间中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开始到在下一所述不发光期间中使所述第I开关元件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导通为止的期间即I帧期间的25%以上的期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驱动晶体管的半导体层包含对非晶硅膜进行激光退火而结晶化得到的结晶硅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I扫描线设置在作为设有所述第I电容器、所述驱动晶体管、所述第2电容器、 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的区域的一个像素区域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2扫描线设置在作为设有所述第I电容器、所述驱动晶体管、所述第2电容器、 所述第I开关元件、所述第2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的区域的一个像素区域的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2扫描线设置成经过所述一个像素区域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3电源线设置在所述一个像素区域的外部,所述第I扫描线设置在用于将所述第3电源线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电连接的接触区域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2扫描线设置在将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电极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连接的节点、 和将所述第2开关元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之间连接的节点上。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使所述第2开关元件及所述第3开关元件的源电极延伸设置的第I节点、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电极延伸设置的第2节点在与所述第I电源线垂直的垂直方向上按该顺序进行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在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所述第I节点、所述第2节点在所述垂直方向上按该顺序进行重叠的区域中,所述第2节点的宽度比所述第I节点的宽度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I电容器由所述第2节点、第I绝缘膜以及所述第I节点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由所述第2电极、第2绝缘膜以及所述第I节点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构成为所述第I电源线、所述第2电源线或所述第3电源线的一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的膜厚比所述第I电容器的第I电极或第2 电极的膜厚厚。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至少包括2层,至少任意一层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包括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中,所述布线层的最上层的膜厚最厚,所述多个层中除了所述最上层以外的层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形成于所述第2绝缘膜的正上方的布线层包括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中,所述布线层的最下层的膜厚最厚,所述多个层中除了所述最下层以外的层构成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
22.根据权利要求9至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第2电容器的第2电极与所述第I电源线、所述第2电源线、所述第3电源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第2扫描线中的任意一方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包括有机EL元件(15);静电保持电容(13);栅极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1)连接、源极与有机EL元件(15)的阳极连接的驱动晶体管(14);电极(231)与静电保持电容(13)的电极(132)连接的静电保持电容(23);决定有机EL元件(15)的阴极的电位的负电源线(22);以及控制开关晶体管(12)、开关晶体管(11)和开关晶体管(19)的扫描线驱动电路(4),在不发光期间中,扫描线驱动电路(4)在从复位期间开始时到所述不发光期间的结束为止的期间中对所述驱动晶体管(14)的源电极设定与负电源线(22)的电位对应的固定电压。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简单的像素电路来消除由驱动晶体管(14)的滞后特性引起的残像。
文档编号G09G3/20GK103069477SQ201180039059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9日
发明者小野晋也, 戎野浩平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