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3719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铰链装置及具备该铰链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这样的铰链装置使得:提高通过该铰链装置连接的电子装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的紧密接触程度并顺利实现半自动操作。



背景技术:

对于包括便携式终端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工业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出现具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各种形式和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诸如手机等常见便携式终端具有显示图像或照片等的图像部(即,成像部),还出现增添了通过该图像部观看电视或利用有线/无线因特网可视地获得各种信息的功能的便携式终端。

此外,根据消费者需求及功能特征开发出各种形式的便携式终端,开发出折叠式、滑盖式、直板式等各种形式的便携式终端。

此处,折叠式终端指的是:以为了扩大可用面积而使两个主体相互铰链操作并展开的方式实现的终端,其由于优异的结构特征而得以持续发展。

尤其是,最近随着薄膜型液晶技术的开发及其他部件的小型化成为可能,总体上大部分的便携式终端变得更轻,且该需求日益增大。

然而,现有的便携式终端的外形基于更适合执行语音通话、消息传输等通信功能的外形而发展,因此存在利用多媒体服务等时稍微不舒适的缺点,例如,通常的便携式终端的显示装置被设置成竖向方向较长,因此,在观看数字多媒体广播、视频文件等时会不舒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利号为10-0909713的韩国专利公开了作为本发明人专利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铰链装置)”,为了改善与上述问题相同的问题,该韩国专利的示例性实施例最终示出了这样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铰链装置使得:在寻求整体装置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使便携式终端的盖以竖直方向的标准开启角度以及360°可进行旋转。

根据专利号为10-0909713的该韩国专利,具有如下较大的优点:能够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且能够满足期望以比较宽的范围使用便携式终端的显示部的消费者的需求。然而,还有改进的空间,且需要开发新的形式的铰链装置及使用该铰链装置的电子装置。

例如,为了满足偏爱即使在小尺寸电子装置上也具有大显示屏幕的消费者的需求,在利用铰链进行旋转的两个主体上都形成液晶屏幕,在电子装置展开的情况下,两个液晶屏幕结合而形成一个大的屏幕,因此需要提供这种形式的电子装置,而且,需要开发适合此电子装置形式的铰链装置。

为此,本发明人提交了申请号为10-2011-0047360的韩国专利“(铰链装置及具备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并进行了专利登记。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改善作为现有技术的上述申请号为10-2011-0047360的韩国专利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折叠式显示装置:除了铰链装置的折叠、展开这两种动作,还可以自由地调节倾斜角度以实现锐角或钝角,且能够使调节后的角度暂时保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手段

上述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来实现:其特征在于,该折叠式显示装置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以同一板状形成并对称布置;以及铰链装置,所述铰链装置结合成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并将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连接成在置于同一平面上的展开状态和相互折叠的折叠状态的范围内可旋转,所述铰链装置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形成第一高台、第二高台和第三高台;第一旋转体,所述第一旋转体在所述底板的上部的一侧形成并固定地结合至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面,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形成第一轴;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固定地结合至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面,且在所述第二旋转体上形成与所述第一轴平行的第二轴;中央支撑件,所述中央支撑件被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贯通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以及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在所述中央支撑件的外侧分别弹性支撑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以保持所述展开状态或所述折叠状态。

此外,所述折叠式显示装置还包括:角度保持装置,所述角度保持装置具有能够将所述铰链装置的旋转角度固定为任一角度的第一止动单元和第二止动单元。

所述角度保持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互锁装置和第二旋转互锁装置,所述第一旋转互锁装置和所述第二旋转互锁装置分别连接至所述铰链装置的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伴随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进行旋转且进行多角度弯曲;以及第一止动单元和第二止动单元,所述第一止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止动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一旋转互锁装置和所述第二旋转互锁装置,且能够以微小的角度进行调节。

所述第一旋转互锁装置和所述第二旋转互锁装置分别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连接至所述第一轴且支撑所述第一高台;第三接头,所述第三接头支撑所述第二高台且与所述第一接头间隔开布置;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布置在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之间;以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侧结合至所述第二接头的两端部,另一侧通过销结合至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

所述第一接头为具有中空的圆柱体,在所述第一接头的一侧的两侧面上形成第一切槽,所述第一切槽与前端的开口部连通地形成。

所述第三接头为具有中空的圆柱体,在所述第三接头的一侧的两侧面上形成第三切槽,所述第三切槽与前端的开口部连通地形成。

所述第二接头为具有中空的圆柱体,在所述第二接头的两端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切槽和第三切槽形成第二切槽,所述第二切槽形成为与两端部的开口部连通。

所述第一止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止动单元分别包括:操作轴,所述操作轴贯通所述底板的所述第二高台并结合至所述第三高台,并且所述操作轴的一端结合至所述第三接头;第一凸轮,所述第一凸轮支撑所述第二高台的一侧,在第一凸轮的外周面上形成齿轮,在所述第一凸轮的一面上交替地形成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且所述第一凸轮分别连接至所述操作轴;以及第二凸轮,所述第二凸轮结合至所述操作轴,所述第二凸轮的一面面对所述第一凸轮并在所述一面上交替地形成第三凸部和第四凹部。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除了铰链装置的折叠、展开这两种动作,还可以自由地调节角度以实现锐角或钝角,且能够使调节后的角度暂时保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图1a示出展开状态,图1b示出折叠状态,图1c是示出90度展开状态的透视图,

图2和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的“铰链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的“铰链装置”的扩大图,

图5和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的“铰链装置”的扩大的分解透视图,

图7和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的“止动单元”的扩大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对应展开状态的“铰链装置”的透视图,

图10a是针对上述图9的扩大的平面图,

图10b是上述图10a中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对应折叠状态的“铰链装置”的透视图,

图12a是针对上述图11的扩大的平面图,

图12b是上述图12a中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中对应90度展开状态的“铰链装置”的透视图,

图14a是针对上述图13的扩大的平面图,

图14b是上述图14a中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下面描述的实施例用于详细描述本发明,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发明,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实施例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范围。

此外,应当清楚的是,为了清楚且方便地进行说明,可能夸张地示出附图中所示部件的大小或形状等,考虑本发明的结构和作用,特别定义的用语可能根据使用者、操作者的意图或习惯而不同,因此应基于整个说明书的内容对这些用语进行定义。

如图1a至图1c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显示装置包括:以相同形状的板状形成并对称布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结合成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并将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连接成在置于同一平面上的展开状态和相互折叠的折叠状态的范围内可旋转的铰链装置。

本发明为便携式的,笔记本电脑、电子词典、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自不必说,例如还可以以诸如手机等常见便携式终端的形式来实现。

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作为构成折叠式显示装置1的主体的部分,形成为相互可旋转地工作。

在所述第一主体100上可以形成由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形成以显示视觉图像等的图像部,在所述第二主体200上可以形成用于输入信息的键盘等,然而,如图1a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以如下形式形成:在所述第一主体100上形成第一图像部110,在所述第二主体200上形成第二图像部210。

此外,所述第一图像部110形成至所述第一主体100的下端,所述第二图像部210形成至所述第二主体200的上端。此处,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以相互紧密接触的形式结合,从而使得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图像部110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图像部210的上端能够紧密接触。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中,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以相互对称的形式形成,在这两者中都形成有图像部,所述第一图像部110和所述第二图像部210形成为在展开状态下彼此紧密接触。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显示装置1中,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第一图像部110和所述第二图像部210能够结合而形成一个大的图像部,从而能够通过更大的屏幕显示视觉信息。

所述第一图像部110和所述第二图像部210可以以诸如触摸屏的形式形成,用作显示信息的手段自不必说,还可以用作输入信息的手段。

而且,在本发明中,方向的描述基于所述展开状态,即,所述第一图像部110和所述第二图像部210朝向上方,所述中央支撑件330朝向正面的状态。

此外,如图2至图8所示,所述铰链装置300被构成为包括:在上表面上形成有第一高台610、第二高台620和第三高台630的底板390;在所述底板390的上部的一侧形成、固定地结合至所述第一主体100的侧面、且形成有第一轴312的第一旋转体310;固定地结合至所述第二主体200的侧面、且形成有与第一轴312平行的第二轴322的第二旋转体320;被所述第一轴312和所述第二轴322贯通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的中央支撑件330;以及在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外侧分别弹性支撑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以保持所述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的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

所述底板390为具有一定长度的矩形板,在所述底板390上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地形成铰链装置300和角度保持装置B,且在所述底板390上部形成与所述第一高台610、第二高台320和第三高台630结合的多个凸台392.

所述铰链装置300为以使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可相互旋转的形式结合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的装置,且以对称形式形成。

因此,所述铰链装置300形成为主要包括:结合至所述第一主体100的第一旋转体310;以与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对称的形式形成且结合至所述第二主体200的第二旋转体320;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的中央支撑件330。

所述铰链装置300以与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相同的高度(连接的部分中)形成,并且结合至所述第一主体100和所述第二主体200相结合的部分的外侧端部。此外,为了使所述铰链装置300以不从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突出的形式进行结合,在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中的角部形成槽(未示出附图标记),以能够供所述铰链装置300插入并结合。

此外,设置一个所述铰链装置300,该一个所述铰链装置300可以仅形成在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中的一者上,然而,优选地,设置两个所述铰链装置300,且该两个所述铰链装置300结合至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两者上,此时,这两个铰链装置300以相同的形式形成。此外,所述铰链装置300通过连接板390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旋转体310结合并固定至所述第一主体100,所述第二旋转体320结合并固定至所述第二主体200。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以相互对称的形式形成,因此,为了便于说明,除了特别提及的情况,利用对所述第一旋转体310的说明代替对所述第二旋转体320的说明。

所述中央支撑件330形成所述铰链装置300的中心,并且以使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相互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而且,所述中央支撑件330以对称的形式形成,在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中央部分中形成第一操作槽331和第二操作槽332,在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左右两侧形成第一往返槽333和第二往返槽334。而且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和第一往返槽333相互连通,所述第二操作槽332和第二往返槽334相互连通。

后述的第一操作突起311插入所述第一操作槽331中并可滑动,且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形成为(横截面)向外突出的弯曲形状(见图12b)。因此,形成有沿着所述第一操作槽331滑动的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的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在旋转时在某部分向外移动后,可以再次向内移动,在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在所述展开状态下相互紧密接触的同时,也能够自然地实现在转换至所述折叠状态的过程中的旋转。

所述第二操作槽332以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对称的形式形成,所述第二操作突起321插入所述第二操作槽332中并可滑动。

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在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外部(即,左、右边缘部)沿水平方向较长地形成,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在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中间程度的高度上形成。后述的第一轴312插入所述第一往返槽333中并可滑动,所述第一往返槽333以直线形状形成。而且,所述第一往返槽333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连通,所述第一往返槽333的内侧端部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的中央部分连接。因此,在旋转时,所述第一轴312的某部分可以移动至所述第一操作槽331的区域中,可以减小所述第一往返槽333的向外方向的长度,结果是,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减小。

所述第二往返槽334以与所述第一往返槽331对称的形式形成,所述第二轴322插入所述第二往返槽334中并可滑动。

在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外侧面上形成第一中央倾斜部336和第二中央倾斜部337,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和第二中央倾斜部337在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和第二往返槽334的周围形成越往左右侧面越高的倾斜面。

所述第二中央倾斜部337以与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对称的形式形成。

在所述第一旋转体310上形成第一固定板313,所述第一固定板313沿与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和所述第一轴312的形成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所述第一主体100的形成方向)弯曲形成,所述第一固定板313以比较宽的板状形成并结合至所述第一主体100。在所述第二旋转体320上也形成与所述第一固定板313对应的第二固定板323,且所述第二固定板323结合至所述第二主体200。

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从所述第一旋转体310的顶部向内倾斜而形成,并且以圆形突起的形式形成,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以贯通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并悬置的形式形成。然而,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没有突出到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外。

所述第一轴312向所述第一旋转体310的外侧倾斜而形成,所述第一轴312以贯通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并悬置的形式形成。然而,所述第一轴312并非如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一样较短地形成,而是以能够贯通所述第一往返槽333而与所述第一弹性凸轮和第一弹簧固定的程度充分长地形成。

在所述第二旋转体320上形成第二操作突起321、第二轴322和第二固定板323,且所述第二旋转体320以与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对称的形式形成。所述第二旋转体320能够在以所述中央支撑件330为基准滑动的同时进行旋转,能够与所述第一旋转体310的旋转无关地进行旋转。

这里,针对所述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进行简单说明。

所述展开状态是指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形成在同一平面上且两者形成的角度是180°。

所述折叠状态是指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相互折叠且两者形成的角度是0°。

此外,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中间状态(即,所述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形成的角度)可以为90°。

如图10b所示,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和第二操作突起321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和第二操作槽332的顶部,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位于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和第二往返槽334的内侧端部。即,固定地结合至由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弹性支撑的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上的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位于同一平面上,同时所述展开状态能够弹性稳定地保持(在未施加能够克服所述展开状态的程度的强外力的情况下,所述展开状态能稳定地保持)。

此外,如图12b所示,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和第二操作突起321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和第二操作槽332的底部,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位于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和第二往返槽334的内侧端部。即,固定地结合至由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弹性支撑的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上的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相互折叠,同时所述折叠状态能够弹性稳定地保持(在未施加能够克服所述折叠状态的程度的强外力的情况下,所述折叠状态能稳定地保持)。

在所述第一旋转体310上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一操作突起311的第一连接部314,在所述第二旋转体320上形成连接所述第二轴322和第二操作突起321的第二连接部324。

所述第一连接部314以不妨碍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一操作突起311的移动的方式、比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一操作突起311的厚度更薄地形成,且通常形成为凹形,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14的位置邻近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和第一往返槽333连接的部分。而且,所述第二连接部324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部314对称的形式形成。

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以突出的形式形成,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分别结合至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并被施加弹力,可以起到比较强的负载的作用,所述第一连接部314和第二连接部324缓和此且牢固地保持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

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弹性支撑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使得所述铰链装置300能够半自动操作,并且使得所述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能够稳定地保持。

所述第一弹性部340结合至所述第一轴312,所述第一弹性部340施加压力使得所述第一轴312保持在所述往返槽333的内侧(即,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内侧)。而且,所述第一弹性部340由第一弹性凸轮341、第一弹簧、第一O形环和第一垫圈形成。

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夹住所述第一轴312,且形成为与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对应地形成倾斜面。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通常准确地夹住所述第一轴312,但不是过盈配合,而是夹住使得能够以所述第一轴312为基准轻轻滑动。在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紧密接触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的状态下,如果所述第一轴312随着所述第一往返槽333移动,则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随着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的倾斜面移动。

所述第一弹簧342以螺旋弹簧的形式形成,并且夹住所述第一轴312从而朝向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向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加压。所述第一弹簧342形成为在压缩的情况下产生弹力,在组装到所述第一轴312时以稍微压缩的形式进行组装。

第一O形环343夹在所述第一弹簧342的外侧,从而防止所述第一弹簧342从所述第一轴312脱离,并且所述第一垫圈344固定到所述第一轴312的端部并支持所述第一O形环343,并使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固定到所述第一轴312上。

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加压,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轴312保持在所述第一往返槽333的内侧(即,所述中央支撑件330的中央),因此,所述第一操作突起311保持在所述第一操作槽331的顶部或底部,结果是,所述第一主体100实现半自动操作。

所述第二弹性部350以与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对称的形式形成,从而使得在所述第二旋转体320在以所述中央支撑件330为基准滑动的同时进行旋转时,实现半自动操作。

[旋转互锁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角度保持装置B,该角度保持装置B具有能够将铰链装置300的旋转角度固定在任意角度的第一止动单元500和第二止动单元500'。

所述角度保持装置B包括:第一、二旋转互锁装置(400,400'),该第一、二旋转互锁装置(400,400')分别连接至所述铰链装置300的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伴随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进行旋转且实现多角度弯曲;以及第一、二止动单元(500,500'),该第一、二止动单元(500,500')连接至所述第一、二旋转互锁装置(400,400'),且能够以微小的角度进行调节。

所述第一、二旋转互锁装置(400,400')分别包括:第一接头(410,410'),所述第一接头(410,410')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轴312和所述第二轴322且支撑第一高台610;第三接头(430,430'),所述第三接头(430,430')支撑第二高台620且与所述第一接头(410,410')间隔开布置;第二接头(420,420'),所述第二接头(420,420')布置在第一接头(410,410')和第三接头(430,430')之间;连接杆440,所述连接杆440的一侧结合至所述第二接头(420,420')的两端部,另一侧通过销结合至第一接头(410,410')和第三接头(430,430')。

所述第一接头(410,410')为具有中空的圆柱体,在一侧的两侧面上形成第一切槽412,所述第一切槽412为椭圆形状,一侧与前端的开口部连通地形成,且在第一接头(410,410')的两侧面对称地形成。

所述第三接头430具有与第一接头410相同的形状且与第一接头410对称布置。

因此,第三接头(430,430')为具有中空的圆柱体,在一侧的两侧面上形成第三切槽432,所述第三切槽432与前端的开口部连通地形成,另一端的开口部的截面形成为椭圆形,以能够与后述的操作轴过盈配合。

所述第二接头(420,420')为具有中空的圆柱体,在两端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切槽412和第三切槽432形成第二切槽422。所述第二切槽422形成为与两端部的开口部连通。

因此,第一接头(410,410')、第二接头(420,420')和第三接头(430,430')通过两个连接杆440利用销进行连接以具有弯曲功能,从而能够进行约360°的自转运动(参照图10a、图12a、图14a)。

所述第一、二止动单元(500,500')形成为包括:操作轴(510,510'),该操作轴(510,510')贯通所述底板390的第二高台620并结合至第三高台630且一端结合至第三接头430;第一凸轮(530,530'),该第一凸轮(530,530')支撑所述第二高台620的一侧,在第一凸轮(530,530')的外周面上形成齿轮531,在所述第一凸轮(530,530')的一面上交替地形成第一凸部532和第一凹部533,且所述第一凸轮(530,530')分别连接至操作轴(510,510');第二凸轮550,所述第二凸轮550结合至所述操作轴(510,510'),所述第二凸轮550的一面面对所述第一凸轮(530,530')并并在所述一面上交替地形成第三凸部553和第四凹部554。

在所述操作轴(510,510')的一侧面的两侧上形成切割面512,以能够插入第三接头430、第一凸轮(530,530')以及第二凸轮550并一体地旋转驱动第三接头430、第一凸轮(530,530')以及第二凸轮550,所述操作轴(510,510')的插入第三高台630的部分形成为圆柱体。

因此,第三接头(430,430')、第一凸轮(530,530')和操作轴(510,510')一体地操作,因此根据第三接头430的旋转第一凸轮(530,530')进行旋转,第一凸轮(530,530')的第一凸部532选择性地接合至第二凸轮550的第三凸部553或第四凹部554中任一位置,从而进行凸轮运动。

随着第一凸轮(530,530')的第一凸部532和第一凹部533以及第二凸轮550的第三凸部553和第四凹部554进一步细分为多个,能够以小的角度固定,从而能够进行精细的操作。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展开操作、折叠操作、90度展开操作。

[展开操作]

在展开操作中,第一主体100和第二主体200形成在同一平面上且整体形成为宽的板状。

如图2、图9、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一固定板313和第二固定板323为水平状态。

第一操作突起311和第二操作突起321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和第二操作槽332的顶部,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位于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和第二往返槽334的内侧。

此外,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为分别由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弹性支撑的状态,在不施加能够克服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的弹力的程度的外力的情况下,保持这种状态。

即,通过所述第一弹簧342对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加压,同时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保持在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的下侧,在不施加使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通过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的倾斜面而上升的程度的外力的情况下,阻止所述第一旋转体310的旋转。

此外,分别连接至第一、二轴(312,322)的第一接头(410,410')、第二接头(420,420')和第三接头(430,430')同时进行旋转。

连接至第三接头(430,430')的操作轴(510,510')进行旋转,结合至操作轴(510,510')的第一凸轮(530,530')进行旋转,则第一凸部532恰好插入第二凸轮550的第四凹部554中。

如图9所示,第一凸部532被布置在纵向方向上并以插入第四凹部554的状态固定。

[折叠操作]

如图11、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一固定板313和第二固定板323从所述展开状态向上方旋转并成为竖直状态。

第一操作突起311和第二操作突起321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和第二操作槽332的底部,所述第一轴312和第二轴322位于所述第一往返槽333和第二往返槽334的内侧。

此外,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320为分别由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弹性支撑的状态,在不施加能够克服所述第一弹性部340和第二弹性部350的弹力的程度的外力的情况下,保持这种状态。

即,通过所述第一弹簧342对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加压,同时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保持在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的下侧,在不施加使所述第一弹性凸轮341通过所述第一中央倾斜部336的倾斜面而上升的程度的外力的情况下,阻止所述第一旋转体310的旋转。

此外,分别连接至第一、二轴(312,322)的第一接头(410,410')、第二接头(420,420')和第三接头(430,430')同时进行旋转。

连接至第三接头(430,430')的操作轴(510,510')进行旋转,结合至操作轴(510,510')的第一凸轮(530,530')进行旋转,则第一凸部532恰好插入第二凸轮550的第四凹部554中。

如图11所示,第一凸部532从所述展开状态旋转90度而布置在横向方向上并以插入第四凹部554的状态固定。

[90度展开操作]

如图13、图14a和图14b所示,第一固定板313和第二固定板323从所述展开状态向上方旋转并分别设置成45°。

当然,根据需求,可以形成更小的锐角,此外,可以向相反方向翻转而形成钝角。

根据施加的外力,所述第一旋转体310和第二旋转体以中央支撑件330为基准向两侧旋转,同时第一操作突起311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槽331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轴312沿着所述第一往返槽333的外侧方向移动。

与此相反,第二旋转体320的第二操作突起321和第二轴322以对称的形式进行旋转。

此外,分别连接至第一、二轴(312,322)的第一接头(410,410')、第二接头(420,420')和第三接头(430,430')同时进行旋转。

连接至第三接头(430,430')的操作轴(510,510')进行旋转,结合至操作轴(510,510')的第一凸轮(530,530')进行旋转,则第一凸部532恰好插入第二凸轮550的第四凹部554中。

如图14a所示,第一凸部532旋转约45度而布置在横向方向上并以插入第四凹部554的状态固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虽然已经参照上述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这些修改和变型都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第一主体 120:第一结合槽

200:第二主体 220:第二结合槽

300:铰链装置 310:第一旋转体

311:第一操作突起 312:第一轴

313:第一连接板 314:第一连接部

320:第二旋转体 321:第二操作突起

322:第二轴 323:第二连接板

324:第二连接部 330:中央支撑件

331:第一操作槽 332:第二操作槽

333:第一往返槽 334:第二往返槽

336:第一中央倾斜部 337:第二中央倾斜部

340:第一弹性部 341:第一弹性凸轮

342:第一弹簧 350:第二弹性部

351:第二弹性凸轮 352:第二弹簧

390:底板 392:凸台

400,400':第一、二旋转互锁装置 410,410':第一接头

420,420':第二接头 430,430':第三接头

530,530':第一凸轮 550:第二凸轮

610:第一高台 620:第二高台

630:第三高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