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9180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教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



背景技术: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句,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章与词汇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与此同时教师也常常需要对重点处进行书写批注讲解等,所以现在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多是用黑板进行书写、用讲桌放置讲义讲解,如果换一个地方就要重新再黑板上再书写,且讲解时学生无法看到讲义内容,致使学生兴趣低,重复书写浪费时间,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重复书写,学生无法看到讲义内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包括:

讲解区和展示区,讲解区的一侧铰接展示区,讲解区和展示区可折叠扣合;

讲解区中部设有内凹的讲解板,讲解区的底部设有书写笔放置槽和擦拭板放置槽;

展示区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上连接第一转轴且可相对转动,第二支架上连接第二转轴且可相对转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通过展示幕布连接,第二转轴远离讲解区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转动把手。

优选的,讲解区和展示区顶部分别设有提手。

优选的,讲解区上对应展示区的转动把手处设有把手凹槽。

优选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之间的距离小于讲解板的长度。

优选的,第一转轴远离讲解区的一端也可拆卸连接转动把手。

优选的,展示幕布上设有多个柔性磁条,且书写笔放置槽中还放有与柔性磁条相配合的磁块。

优选的,讲解区和展示区折叠角度为180°。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性能优良,将讲解区和展示区通过180度铰接,可扣合,携带方便且能保证教学板内部结构不被破坏,可将教学板通过提手挂起,需要讲解的批注直接写在讲解板上,节省时间,将讲义内容固定在展示幕布上,通过转动把手示意给学生观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授课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展示幕布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讲解区,2-讲解板,21-书写笔放置槽,22-擦拭板放置槽,3-展示区,31-第一支架,32-第二支架,33-第一转轴,34-第二转轴,4-转动把手,5-提手,6-展示幕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汉语言文学教学板包括讲解区1和展示区3,讲解区1的一侧铰接展示区3,讲解区1和展示区3可折叠扣合。

讲解区1中部设有内凹的讲解板2,讲解区1的底部设有书写笔放置槽21和擦拭板放置槽22。

展示区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第一支架上连接第一转轴33,第二支架32上连接第二转轴34,第一转轴33相对于第一支架31可转动,第二支架32相对于第二支架32可转动,第二转轴34远离讲解区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转动把手4,第一转轴33远离讲解区1的一端也可拆卸连接转动把手4,第一转轴33和第二转轴34通过展示幕布6连接,转动把手4安装在不同的转轴上时能够使转轴正转或者反转,使裹覆在上面的展示幕布6重复展示讲义内容。

其中,讲解区1和展示区3顶部分别设有提手5,可在讲解时将讲解板挂起;讲解区1上对应展示区3的转动把手4处设有把手凹槽,可在扣合的时候将把手置于凹槽处使得教学板扣合紧闭;第一转轴33和第二转轴34之间的距离小于讲解板2的长度,能够在扣合时使得转轴及其上面裹覆的展示幕布放置于内凹的讲解板中。

在使用时,提前将讲义固定在展示幕布6上,打开教学板,将教学板挂在一定的位置,转动与第二转轴34连接的转动把手4,由于转动把手4与第二转轴34有对应卡位,因此转动把手4能够带动第二转轴34转动,使得固定在第二转轴34上的展示幕布6围绕第二转轴34裹覆,当展示幕布6上的讲义内容展示完毕后,想重复讲解时,拆卸转动把手4,将拆卸下来的转动把手4与第一转轴33连接,利用对应的卡位带动第一转轴33转动,使得展示幕布6又重新裹覆在第一转轴33上,在讲解途中如果有需要注释的,可使用书写笔放置槽21中的书写笔直接在讲解板2上书写,或使用擦拭板放置槽22中的擦拭板进行修改。

如果本次讲解完之后,还需要给其他学生讲解,可直接扣合起讲解区1和展示区3,携带到其他教室对另外的学生直接讲解,不需要再重复书写。

展示幕布6上还设有多个柔性磁条,且书写笔放置槽21中还放有与柔性磁条相配合的磁块,可方便随时给学生展示其他的教学内容。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