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34374发布日期:2019-12-17 20:5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柔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柔性显示器的柔性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电话机、便携式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伴随着便携化,为了提高便携性,希望使装置本身小型化。另一方面,为了扩大信息量,提高视认性、操作性,希望显示部、操作部大。

于是,近年来,作为这样的电子设备,进行了具有可弯曲的柔性显示器的折叠式的柔性设备的开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作为折叠式的柔性设备,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可折叠且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显示部。

上述显示部包括:显示面板;支承面板,其配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和与其相对的面侧中的至少一个面侧;和配置在显示面板与支承面板之间,分别被固定在显示面板和支承面板上的连接部件。

上述显示部具有挠性低的区域和挠性高的区域,上述支承面板仅设置在挠性低的区域。因此,上述连接部件在作为铰链部(弯曲部)的挠性高的区域,从在夹着该挠性高的区域的挠性低的区域配置的支承面板之间露出。

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检测显示部已折叠的状态并供给折叠信号的检测部,在已折叠的状态的显示部的第二区域显示与显示其他图像的情况相比包含消耗电力小的暗的灰度等级的图像。上述检测部具有:配置在显示部的附近,检测显示部已折叠的状态的标识;和检测该标识的传感器。

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使用磁传感器作为上述传感器,并使用磁铁作为上述标识,来识别上述标识,并且使用磁铁的磁力保持已折叠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5-045846号公报(2015年3月12日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柔性显示器存在如下问题:当折弯的部位被施加负荷时,折弯的部位产生折痕而导致该柔性显示器损伤。

专利文献1公开的显示装置,通过使上述挠性高的区域弯曲,以夹着该挠性高的区域的挠性低的区域的同一面侧的表面彼此接触的方式折叠。

此时,如果支承面板的厚度大,则将上述显示部折叠时的上述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

然而,上述显示装置中,在该显示装置的将上述显示部折叠时成为内侧的面没有设置支承面板的情况或者将上述显示部折叠时位于内侧的支承面板的厚度比较薄的情况下,上述挠性高的区域的弯曲度变大,对作为弯曲部的上述挠性高的区域的负荷变大。

特别是,在将上述显示部折叠时成为内侧的面为显示面板(即,柔性显示器)的情况下,在显示面板折叠的部位,显示面板被施加过多的负荷,有可能导致显示面板产生折痕等导致显示面板损伤。

而且,专利文献1中,使用磁铁的磁力来保持上述显示部已折叠的状态,显示面板彼此通过磁铁的磁力被吸附,从而,显示面板损伤的可能性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弯曲部的负担,防止柔性显示器的损伤的柔性设备。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柔性设备包括:板状的主体部;显示部;和连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显示部的柔性的配线部,所述显示部具有:柔性显示器;支承体,其具有至少一个可弯曲的弯曲部,并且所述柔性显示器以跨所述弯曲部的方式敷设在所述支承体上;和设置在所述支承体上的至少一对磁铁,所述至少一对磁铁配置成:在以所述柔性显示器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相对的方式使所述显示部弯曲时,相互排斥的力起作用。

实用新型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弯曲部的负担,防止柔性显示器的损伤的柔性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使柔性显示器为内侧而将显示部在主体部上折弯时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的(a)是表示在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以180°展开的状态下从显示部的支承体侧看时的该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b)是表示在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以180°展开的状态下从显示部的柔性显示器侧看时的该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以180°展开的状态下的该柔性设备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以使柔性显示器为内侧而将显示部卷绕在主体部上的方式折叠时的该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以使柔性显示器为外侧而将显示部卷绕在主体部上的方式折叠时的该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使柔性显示器为外侧而将显示部在主体部的横向折弯时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7的(a)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以在笔记本式和无缝双屏式之间切换的方式使主体部弯曲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从无缝双屏式切换为大屏幕平板式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的(a)是表示大屏幕平板式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b)是表示小屏幕平板式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的(a)是表示笔记本式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b)是表示收纳式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的(a)、(b)是表示从彼此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演示式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2的柔性设备以使柔性显示器为内侧而将显示部卷绕在主体部上的方式折叠时的该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基于图1~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下。

<柔性设备的概略结构>

下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电子设备)是包括具有键输入操作部的主体部的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使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将显示部3在主体部2上折弯时的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2的(a)是表示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以180°展开的状态下从显示部3的支承体34侧看时的柔性设备1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图2的(b)是表示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以180°展开的状态下从显示部3的柔性显示器31侧看时的柔性设备1的概略结构的平面图。在此,将柔性设备1以180°展开的状态表示通过将柔性设备打开而使其平坦的所谓的完全平坦(fullflat)的状态。

图3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以180°展开的状态下的柔性设备1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4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以使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将显示部3卷绕在主体部2上的方式折叠时的该柔性设备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5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以使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将显示部3卷绕在主体部2上的方式折叠时的该柔性设备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使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将显示部3在主体部2的横向折弯时的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是具有柔性显示器31,设置成可通过开闭动作而折叠(弯曲)和展开(伸展)的折叠式的柔性电子设备。柔性设备1能够在柔性设备1折叠的折叠状态(即闭合的状态)和柔性设备1没有折叠的展开状态(即打开的状态)之间选择任意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如图1~图6所示,包括:在内部具有电子部件的板状的主体部2;显示部3;和连接主体部2和显示部3的连接部4。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信息输入装置,其在由中空的刚体构成的俯视时为矩形状的壳体22(例如参照图1)上面向外部设置有信息输入面2a,该信息输入面2a具有键盘等键输入操作部、衬垫(pad)部等信息输入部21。

在主体部2的壳体22的内部,设置有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和各种存储器等的安装基板23、无线通信部、电视接收部、天线、电池(二次电池)、内部扬声器等电子部件,但是安装基板23(参照图3)以外的图示省略。

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主体部2的壳体22的例如侧面,例如可以设置有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注册商标)端子部、音频输出端子部、电源线连接端子部等端子部。

主体部2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吸附部6。关于吸附部6,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显示部3包括柔性显示器31和支承柔性显示器31的支承体34(壳体)。支承体34包括芯材32、覆盖芯材32的覆盖部件33、和作为磁力产生源的磁铁5。关于磁铁5,将与吸附部6一起在后面进行说明。

柔性显示器31可以通过例如粘接剂等贴合在芯材32上,也可以与芯材32一体成型。覆盖部件33是外装体,设置在芯材32的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面侧。

也可以是在支承体34的芯材32和柔性显示器31的搭载面例如形成有凹部33a(例如参照图3、图4),其用于敷设芯材32和柔性显示器31,并且覆盖芯材32和柔性显示器31中的至少芯材32的端面。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凹部33a的侧壁上端部可以折返到柔性显示器31的上部侧(即,显示屏侧)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作为非显示部的边框区域上)。由此,覆盖部件33也可以以将芯材32和柔性显示器31的周缘部夹住的方式支承(保持)芯材32和柔性显示器31。

如图2的(a)、(b)和图3所示,显示部3以显示部3和主体部2变成完全平坦的方式通过连接部4与主体部2连接,使得在将柔性设备1以180度展开的状态下,覆盖部件33位于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侧,柔性显示器31位于主体部2的与信息输入面2a相反的面(下面,为了说明的方便,称为“背面2b”)侧。即,主体部2和显示部3以在将柔性设备1以180度展开的状态下,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和柔性显示器31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即,相差180度的方向)的方式连接。

虽然未图示,但是柔性显示器31具有将电光学元件与驱动该电光学元件的电路等一起利用树脂膜夹住的结构。

作为上述柔性显示器31,只要是具有柔软性、可弯曲的显示面板,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作为上述电光学元件包括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或者作为上述电光学元件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的无机el显示器等el显示器、作为上述电光学元件包括qled(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qled显示器、作为上述电光学元件包括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器、作为上述电光学元件包括电泳元件的电子纸等。

上述柔性显示器31也可以具有可通过专用的电子笔或用户的指尖等的接触进行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功能。

芯材32由例如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酸树脂、碳树脂等树脂形成。

覆盖部件33可以由例如硅、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形成,也可以由sus(steelusestainless;不锈钢)等具有柔软性的金属、或具有柔软性的塑料等形成。

如图1~图6所示,支承体34以将该支承体34沿其长边方向分成2个部分的方式在其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弯曲部34c,弯曲部34c设置成可与和该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平行地弯曲。

下面,为了说明的方便,如图2的(a)所示,在俯视时,将支承体34的夹着弯曲部34c位于连接部4侧的区域称为第一支承部34a,将支承体34的夹着弯曲部34c位于与第一支承部34a相反的一侧(即,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区域称为第二支承部34b。

柔性显示器31以跨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的方式,跨弯曲部34c敷设在支承体34上。

下面,为了说明的方便,如图2的(b)所示,在俯视时,将柔性显示器31的以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弯曲中心)为边界比弯曲轴35靠连接部4侧的区域称为第一显示区域31a,将柔性显示器31的夹着弯曲轴35位于与第一显示区域31a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即,位于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区域)称为第二显示区域31b。

弯曲部34c,例如如图4或图5所示,形成为:在显示部3卷绕在主体部2上时,可沿着主体部2的在俯视时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弯曲。

弯曲部34c的弯曲度(曲率)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是超薄型的信息处理装置,主体部2的厚度例如为4mm,显示部3卷绕在主体部2上时的弯曲部34c的曲率半径例如设定为2mm。但是,上述具体数值只是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图6所示,支承体34的长边方向具有该方向的主体部2的大致2倍的大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在俯视时,显示部3的长边方向具有该方向的主体部2的大致2倍的大小。

更具体而言,支承体34具有覆盖从主体部2的一个主面(即,信息输入面2a和背面2b中的一个面)的连接部4侧的侧面,通过在俯视时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侧面至主体部2的另一个主面的连接部4侧的端部的大小。即,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在俯视时具有与主体部2的各主面大致相同的大小。

支承体34的弯曲部34c例如可以由柔性铰链形成,也可以由活动铰链形成。

例如,在覆盖部件33由金属或塑料形成的情况下,在弯曲部34c的覆盖部件33上,作为活动铰链,可以通过激光图案加工等,与弯曲轴35平行地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孔。在该情况下,孔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一个例子,可列举例如10mm(与弯曲轴35平行的开口长度)×0.4mm(与弯曲轴35正交的方向的开口长度)×0.3mm(孔的深度,即覆盖部件33的厚度)的大小的孔。

孔的大小不需要均匀,上述孔可以形成为:距弯曲轴35相对远的位置的开口长度,小于距弯曲轴35相对近的位置的开口长度。虽然未图示,但是可以以在弯曲部34c的覆盖部件33的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形成v字槽或凹部的方式,使覆盖部件33在弯曲部34c处厚度变薄,如上所述,覆盖部件33可以由软质材料形成。

可以以在弯曲部34c的芯材32的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形成v字槽或凹部的方式,使芯材32在弯曲部34c处比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厚度薄,也可以以弯曲轴35为中心将该弯曲轴35的周围的芯材32除去,从而仅在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形成有芯材32。

柔性设备1通过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能够以弯曲轴35为中心使柔性显示器31折弯(转动)360度。

在此,能够以弯曲轴35为中心使柔性显示器31折弯360度表示:显示部3的夹着上述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可在使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重叠的状态和使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重叠的状态之间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下述两个状态之间转动:如图1和图4所示,显示部3以支承体34为外侧,以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该柔性显示器31的夹着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在弯曲部34c以外的区域,隔着与弯曲部34c的曲率半径相应的一定的间隙(即,曲率半径的2倍的长度的间隙)彼此平行地相对(面对)的状态;和如图5和图6所示,显示部3以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以支承体34为内侧,该支承体34的夹着弯曲部34c彼此相邻的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隔着与弯曲部34c的曲率半径相应的一定的间隙(即,曲率半径的2倍的长度的间隙)彼此平行地相对(面对)的状态。

即,柔性设备1通过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能够使第二显示区域31b相对于第一显示区域31a,经过180度展开的状态,转动360度。

显示部3通过柔性的连接部4与主体部2连接。如图1和图3~图6所示,连接部4是柔性铰链,其包括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配线)基板41,该fpc基板41具有用于从主体部2向柔性显示器31供给各种信号等的配线。fpc基板41例如具有在柔软且薄的基底膜上形成有电路图案的结构。在fpc基板41的表面形成有具有柔软性的覆盖层42,其至少覆盖露出至外部的电路图案。如图3所示,fpc基板41与主体部2的内部的安装基板23和柔性显示器31的驱动电路电连接,从主体部2向柔性显示器31供给各种信号等。

连接部4例如如图1所示,从主体部2的1个侧面被引出至外部。具体而言,连接部4在主体部2的1个侧面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与主体部2连结。连接部4可转动地形成在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侧和背面2b侧。即,柔性设备1能够以连接部4为转动轴,使主体部2和显示部3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折弯(转动)360度。

在此,能够使主体部2和显示部3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折弯360度表示可在下述两个状态之间转动:如图1和图5所示,显示部3的经由连接部4与主体部2相邻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一支承部34a的覆盖部件33)与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接触的状态;和如图4所示,显示部3的经由连接部4与主体部2相邻的部分(具体而言,柔性显示器31的第一显示区域31a)与主体部2的背面2b接触的状态。

即,柔性设备1通过使连接部4折弯,能够使显示部3相对于主体部2,经过180度展开的状态,转动360度。

连接部4的弯曲度(曲率)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1是超薄型的信息处理装置,在主体部2的厚度如上所述例如为4mm的情况下,通过使从主体部2的1个侧面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引出的连接部4折弯而将显示部3卷绕在主体部2上时的连接部4的曲率半径例如被设定为1mm。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显示部3的厚度为1.5mm,在如上所述主体部2的厚度为4mm的情况下,例如如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将柔性设备1折叠时的柔性设备1的厚度被设定为7mm。但是,上述具体数值只是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这样,上述柔性设备1能够使显示部3在连接部4和弯曲部34c分别可折弯。因此,柔性设备1例如能够如图1~图10所示的那样进行各种变形,1个装置能够以不同的样式(方式)的使用。

<使用方式例>

在此,在对磁铁5和吸附部6进行说明之前,对上述柔性设备1的使用方式例进行说明。

图7的(a)是表示将柔性设备1以在笔记本式和无缝双屏式之间切换的方式,使主体部2弯曲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的(b)是表示将柔性设备1从无缝双屏式切换为大屏幕平板式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的(a)是表示大屏幕平板式的柔性设备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的(b)是表示小屏幕平板式的柔性设备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的(a)是表示笔记本式的柔性设备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的(b)是表示收纳式的柔性设备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的(a)、(b)是表示从彼此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演示式的柔性设备1的外观的立体图。

在图7的(a)、(b)~图10的(a)、(b)中,为了图示的方便,省略了磁铁5和吸附部6的图示。

在此,笔记本式是如图7的(a)和图9的(a)所示,通过使连接部4弯曲以使得主体部2位于柔性显示器31上,将主体部2以信息输入面2a为上表面侧的方式折叠在显示部3的上表面侧的使用方式。

在笔记本式中,如图9的(a)所示,使主体部2以连接部4为中心转动,以使得主体部2的背面2b与柔性显示器31的第一显示区域31a接触,第二支承部34b能够以相对于第一支承部34a弯曲任意的角度的状态被固定。

由此,在笔记本式中,能够使用键盘等键输入操作部和衬垫部等信息输入部21,柔性设备1被用作将柔性显示器31的第二显示区域31b作为显示屏的笔记本型的信息处理装置。

无缝双屏式是从图7的(a)所示的状态,使主体部2向显示部3的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折叠,使得信息输入面2a与第一支承部34a接触,在该状态下,如图7的(b)所示,在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可作为一个可视面进行视认的范围内使显示部3弯曲或伸展来使用的使用方式。

即,在无缝双屏式中,可将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固定在将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作为一个显示屏的任意的角度使用。

在无缝双屏式中,在柔性显示器31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情况下,可通过与柔性显示器31接触来进行信息输入。在无缝双屏式中,例如,也可作为将第一显示区域31a作为信息输入部21,将第二显示区域31b作为显示屏的笔记本型的信息处理装置来使用。

大屏幕平板式表示:在无缝双屏式中,特别是如图8的(a)所示的那样,以显示部3变成完全平坦的方式将显示部3以180度展开的使用方式。

即,大屏幕平板式表示:在如图7的(b)所示将主体部2折叠至显示部3的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的状态下,使第二支承部34b转动以使得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共面的状态。

小平板式表示从图8的(a)所示的状态,如图8的(b)所示,使显示部3以柔性显示器31朝向外侧的方式夹着主体部2折叠的状态,表示柔性显示器31分别位于柔性设备1的正面和背面,在同一平面内进行大屏幕平板式的大致一半的屏幕显示的使用方式。

即,在小平板式中,在如图7的(b)所示将主体部2折叠至显示部3的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的状态下,使第二支承部34b转动,以使得经过如图8的(a)所示将显示部3以180度展开的状态,第二支承部34b与主体部2的背面2b接触,从而显示部3被折弯成以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卷绕在主体部2上。由此,主体部2成为以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被夹在显示部3的内侧的状态。

演示式表示:如图9的(a)、(b)所示,将主体部2以信息输入面2a为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在底部,以覆盖主体部2的上方的方式,以支承体34朝向内侧、柔性显示器31朝向外侧的状态将显示部3折弯成山形而得到的无底面且使一个侧面横向躺倒的三棱柱形状(即,桌上型双面日历形状)的使用方式。

即,演示式表示:从图7的(b)或图8的(a)所示的状态,将显示部3折弯,使得支承体34的俯视时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主体部2的俯视时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状态。

在支承体34的俯视时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主体部2的俯视时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例如,可以在一者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凹部,在另一者上设置有可嵌入上述凹部的未图示的凸部,由此,可以将主体部2和显示部3固定。

在演示式中,柔性设备1被用作可由隔着柔性设备1互相面对面的不同的用户分别单独视认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的双显示器。

收纳式表示从图9的(a)所示的笔记本式,如图9的(b)所示将显示部3折叠以使得柔性显示器31的第二显示区域31b与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接触的状态。如图9的(b)所示,在收纳式中,显示部3被折弯成以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的方式卷绕在主体部2上。由此,主体部2成为以支承体34为外侧而被夹在显示部3的内侧的状态。

柔性设备1包括用于判断主体部2和显示部3是否折弯的未图示的传感器,基于该传感器的判断结果,来切换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的显示方式,使得成为与上述使用方式相应的显示方式。

在小平板式中,可以仅在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中的任一个显示区域进行显示,也可以在两个显示区域进行显示,也可以使得能够利用触摸面板功能来切换用于显示的显示区域(显示屏)。

<磁铁5和吸附部6>

图4是图9的(b)所示的收纳式的柔性设备1的截面图,图5是图8的(b)所示的小平板式的柔性设备1的截面图。

图1是从图7的(b)所示的无缝双屏式,使显示部3在主体部2上向图7的(b)中用逆时针旋转的箭头表示的方向折弯,使得柔性显示器31位于柔性设备1的内侧,从而将显示屏关闭的状态的柔性设备1的截面图。

图6是从图10的(a)、(b)所示的演示式,使显示部3向图10的(a)、(b)中用逆时针旋转的箭头表示的方向转动,从而以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将显示部3在主体部2的侧面折弯的状态的柔性设备1的截面图。

如图4或图5所示,在收纳式和小平板式中,显示部3以被卷绕在具有刚性的板状的主体部2上的方式,在主体部2的周围沿着主体部2的表面被折弯。因此,显示部3以主体部2的厚度或主体部2的厚度加上支承体34的厚度(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为覆盖部件33的厚度)而得到的厚度为曲率半径被折弯。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和弯曲部34c分别可弯曲(可转动)地设置,从而如上所述,可将显示部3以卷绕在具有刚性的板状的主体部2上的方式折弯,通过这样将显示部3以卷绕在主体部2上的方式折弯,不会对弯曲部34c过度施加负荷,不会发生柔性显示器31产生折痕的不良情况。

另一方面,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显示部3被折弯成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直接面对。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显示部3被折弯成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直接面对。因此,在图1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弯曲部34c,在第一显示区域31a与第二显示区域31b之间不存在被夹持物,或者即使存在被夹持物也只有薄的支承体34(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是薄的覆盖部件33)。

因此,在如图1和图6所示,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的情况下,当对弯曲部34c过度施加负荷时,有可能导致柔性显示器31产生折痕等导致柔性显示器31损伤。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分别配置有多个磁铁5,使得当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这些磁铁5以相同的磁极彼此相对的方式重叠,互相排斥。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a)、(b)所示,在没有使显示部3弯曲的状态(即,使显示部3伸展的状态)下,俯视时,在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轴35彼此相对的位置,换言之,在以弯曲轴35为中心而线对称的位置,以磁极相同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有磁铁5作为磁力产生源。

磁铁5包括s极5s和n极5n。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6所示,列举以n极5n位于芯材32的成为主体部2的背面2b侧的柔性显示器31侧,s极5s位于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即,与覆盖部件33面对的一侧)的方式配置磁铁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但是也可以反向(即,以s极5s位于柔性显示器31侧,n极5n位于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

即,磁铁5以n极和s极中的一个磁极位于柔性显示器31侧,另一个磁极位于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磁极相同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地配置即可,以在没有使显示部3弯曲的状态下,磁极相同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6所示,俯视时,在第一支承部34a的四角以及第二支承部34b的四角,以将弯曲轴35作为中心而线对称的方式配置磁铁5,并且各磁铁5以在没有使显示部3弯曲的状态下,磁极相同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

因此,以弯曲轴35为中心而线对称地配置的成对的磁铁5,当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磁极相同的面彼此相对。

因此,如图1和图6所示,在以柔性显示器31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例如,柔性显示器31的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相对的方式,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的情况下,在与上述一部分相对地设置在第一支承部34a的磁铁5和与上述另一部分相对地设置在第二支承部34b的磁铁5之间产生排斥力(磁性斥力)。第二支承部34b被该排斥力从第一支承部34a抬起,在柔性显示器31的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之间产生空间。例如,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成为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部34c彼此相邻的一部分的柔性显示器面在另一部分的柔性显示器面上浮起的状态,能够防止显示屏彼此直接接触。在此,柔性显示器31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相对,是指柔性显示器31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不隔着主体部2而直接相对。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上述磁铁5,从而难以对弯曲部34c施加负荷,能够减少弯曲部34c的负担。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弯曲部34c的柔性显示器31产生折痕这样的柔性显示器31的损伤,能够长期确保柔性设备1的耐用性。

显示部3中,弯曲部34c设置成:该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可在使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重叠的状态和使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重叠的状态之间转动。

在没有设置上述磁铁5的情况下,显示部3能够以该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另一个部分的正面(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和背面(第二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方式,在上述弯曲部34c折弯。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成:俯视时,在第一支承部34a的四角以及第二支承部34b的四角,当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各磁铁5以相同的磁极彼此相对的方式重叠,互相排斥。因此,例如,能够如图1所示,使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在弯曲部34c以外的部分,以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隔着一定的间隙相对。而且,能够如图6所示,使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在弯曲部34c以外的部分,以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隔着一定的间隙相对。能够使上述一个部分以弯曲轴35为中心,在该图1和图6所示的两个状态之间转动。因此,能够减少对弯曲部34c施加的负担。

在上述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之间,由磁铁5产生的磁性斥力起作用,从而,在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的情况下,通过用户感知上述磁性斥力,能够唤起用户注意对显示部3的过负荷的折弯。

磁铁5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图1~图6中,列举磁铁5是例如平圆板状(硬币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但是也可以是矩形状,也可以是细长的板状。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磁铁5的大小也没有特别限定。但是,磁铁5的面积的增加会导致重量的增加,并且,磁铁5的厚度的增加会导致柔性设备1的厚度的增加,因此,为了柔性设备1的薄型化以及轻量化,希望磁铁5尽可能薄,并且希望磁铁5是小型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相对于具有俯视时为170mm×260mm的矩形状的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的、厚度7mm的显示部3,使用直径10mm、厚度1mm的平圆板状的磁铁5。然而,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磁铁5的磁力也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希望磁铁5产生的磁力为如下那样的大小:与第一显示区域31a和第二显示区域31b在弯曲部34c以外的部分隔着与弯曲部34c的曲率半径相应的一定的间隙彼此平行地相对的状态相比,曲率半径不变小(即,弯曲度不变大)。

因此,希望上述磁铁产生例如曲率半径不小于2mm的磁性斥力。

各磁铁5的磁力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希望具有相同的磁力,使得能够使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隔着一定的间隙平行地相对。

磁铁5的配置也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希望设置在如下那样的位置:在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弯曲半径不小于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的该弯曲部34c的弯曲半径。

磁铁5也可以例如在芯材32形成孔或凹部,通过将磁铁5嵌入其中而固定在支承体34,也可以通过嵌入成形等,与芯材32一体成形。但是,磁铁5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希望在主体部2,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以主体部2和显示部3相对的方式将连接部4折弯时,在至少一对磁铁5中的至少一个磁铁5的磁场的作用范围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由能够磁性吸附于该磁铁5的磁性材料构成的吸附部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主体部2和显示部3相对的方式将连接部4折弯时分别与各磁铁5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吸附部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时在主体部2的例如四角设置有吸附部6。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接部4在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侧和背面2b侧可转动地形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在使显示部3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在弯曲部34c弯曲时分别与各磁铁5相对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吸附部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部6分别设置在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侧和背面2b侧。设置在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侧的吸附部6与设置在主体部2的背面2b侧的吸附部6彼此重叠地设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一对磁铁5,分别设置有多个(例如2个)吸附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2的例如四角,与信息输入面2a侧和背面2b侧相面对地分别设置有共计8个吸附部6。

作为上述磁性材料,只要是能够磁性吸附于磁铁5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是铁、镍、因瓦合金(铁-镍合金)、sus430等磁性金属,也可以是由fe2o3或fe3o4等氧化铁或者包含这些氧化铁的铁素体等磁性陶瓷材料构成的磁性陶瓷等磁铁。

磁铁5(第一磁铁)和用于吸附部6的磁铁(第二磁铁)可以是由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磁铁,也可以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磁铁。

在吸附部6由磁铁形成的情况下,配置成:在使显示部3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在弯曲部34c弯曲时,磁铁5和吸附部6的磁极不同的面相对,从而磁性吸引力在两者之间起作用,在将柔性设备1以180度展开的状态下,磁极与磁铁5不同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

如上所述,希望吸附部6分别设置在主体部2的信息输入面2a侧和背面2b侧,但是也可以仅设置在上述信息输入面2a侧和背面2b侧中的一者,也不一定是必须的。

然而,通过如上所述在主体部2设置有吸附部6,例如,在像上述的笔记本式、无缝双屏式、大屏幕平板式、小屏幕平板式、收纳式那样,显示部3的一部分和主体部2的一部分彼此接触的样式中,不会在将柔性设备1抬起或立起时显示部3打开、或者显示部3和主体部2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浮起,能够容易地维持样式。

吸附部6根据壳体的材质和厚度,可以以面向外部露出的状态设置在壳体22上,也可以考虑设计性等而设置在壳体22内。

吸附部6的形状和大小也与磁铁5同样没有特别限定。吸附部6的大小和配置等可以在主体部2和显示部3能够磁性吸附的磁性吸引力在磁铁5和吸附部6之间起作用的范围内自由设计。

<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6所示,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在将柔性设备1以180度展开时,成对的磁铁5彼此在俯视时设置在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的以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中心轴)为中心而线对称的位置,从而,在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成对的磁铁5配置在彼此重叠的位置。

然而,设置在第一支承部34a的磁铁5和设置在第二支承部34b的磁铁5不一定需要在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相对。

各磁铁5只要设置在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在第一支承部34a设置的磁铁5和在第二支承部34b设置的磁铁5之间产生斥力的范围内(即,彼此的磁场的作用范围内)即可。

但是,为了提高斥力,希望产生斥力的成对的磁铁5彼此设置在尽可能靠近的位置。因此,希望成对的磁铁5设置在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相互重叠的位置。

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成对的吸附部6和磁铁5在俯视时设置在主体部2和第一支承部34a的以连接部4的转动轴(中心轴)为中心而线对称的位置,从而,在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成对的磁铁5和吸附部6配置在相互重叠的位置,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吸附部6只要在使显示部3在弯曲部34c弯曲时,设置在磁铁5的磁场的作用范围内即可。

但是,为了提高主体部2和显示部3的吸附力,希望磁性吸引力起作用的成对的磁铁5和吸附部6设置在尽可能靠近的位置。因此,希望成对的磁铁5和吸附部6在使显示部3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在弯曲部34c弯曲时,设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

<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在第一支承部34a的四角和第二支承部34b的四角分别配置有磁铁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图11是通过局部切断来表示将本变形例2的柔性设备1以使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将显示部3卷绕在主体部2上的方式折叠时的该柔性设备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虽然也取决于柔性设备1的大小、磁铁5的大小以及形状、磁铁5的配设位置等,但是磁铁5只要至少设置有一对即可。

即,只要配置有在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时,弯曲半径不比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使显示部3弯曲时的弯曲部34c的弯曲半径小的磁铁5,磁铁5例如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的俯视时位于弯曲部34c侧的端部以及与该端部相对的与弯曲部34c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也可以如图11所示,仅设置在上述端部中的一个端部。

只要配置有在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时,弯曲半径不比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使显示部3弯曲时的弯曲部34c的弯曲半径小的磁铁5,显示部3的夹着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的一部分(例如,俯视时与弯曲轴3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可以如图11所示与另一个部分的对应的一部分接触或接近。

<变形例3>

上述柔性设备1可以包括未图示的支架,根据弯曲部34c的结构,例如在无缝双屏式和笔记本式中,为了帮助第二支承部34b相对于第一支承部34a弯曲的状态下自立,可以使用上述支架。换言之,利用上述支架,可以将第二支承部34b相对于第一支承部34a以任意的角度固定。

可以是,上述支架可拆装地设置,使得:通过在支承体34的与柔性显示器相反的面侧的表面,以与覆盖部件33共面的方式嵌入支架吸附用的磁铁(第三磁铁)或磁性金属,在上述支架的与支承体34接触的接触部位,使用可被上述支架吸附用的磁铁(第三磁铁)吸附的磁性金属、或者能够吸附于上述支架吸附用的磁铁(第三磁铁)或磁性金属的支架吸附用的磁铁(第四磁铁),能够进行基于磁力的安装以及拆卸。在将支架吸附用的磁铁(第三磁铁)设置在上述支承体34侧的情况下,希望该支架吸附用的磁铁(第三磁铁)和磁铁5配置成磁极相同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

另外,可以是,上述支架的一端以具有立起状态和倒伏状态的方式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承体34的与柔性显示器相反的面侧的表面。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在上述支承体34的与柔性显示器相反的面侧的表面,沿着支架的外形设置有凹部,上述支架以倒伏状态的上述支架的表面与覆盖部件33共面的方式嵌入支承体34。

<变形例4>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显示部3具有主体部2大致2倍的大小,在显示部3以将显示部3沿其长边方向分成2个部分的方式在其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分设置有1个弯曲部34c。

然而,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显示部3具有主体部2的大致3倍或其以上的大小,显示部3具有设置有多个弯曲部34c的结构。即,在显示部3设置有至少1个弯曲部34c即可。

在该情况下也是,以n极和s极中的一个磁极位于柔性显示器31侧,另一个磁极位于与柔性显示器31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在显示部3以磁极相同的面朝向相同的方向的方式配置有磁铁5,从而,在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时,能够防止因主体部2而对弯曲部34c施加过度的负荷,在u字状或波状(例如s字状)等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时,能够防止因磁铁5的磁性斥力而对弯曲部34c施加过度的负荷。因此,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弯曲部34c的柔性显示器31产生折痕等柔性显示器31的损伤。

可考虑显示部3具有主体部2的大致3倍或其以上的大小,在显示部3设置有多个弯曲部34c的情况,例如,在大屏幕平板式中,从显示部3的开放端(即,俯视时与连接部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起,将显示部以卷成涡旋状的方式折叠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在外廓侧的支承部设置的磁铁5的磁极不同的面彼此相对。具体而言,在将显示部3以卷成涡旋状的方式折叠的情况下,从以开放端为起点的第二匝起,磁铁5的磁极不同的面彼此相对。但是,在该情况下,在以开放端为起点的第一匝,斥力对成对的磁铁5起作用,从而,在第一匝的弯曲部34c,如上所述,例如可确保可得到与中间夹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时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曲率半径。第二匝以后,虽然也取决于磁铁5的磁力,但是,通过在维持该曲率半径的状态下,以第一匝的部分为芯,将显示部以卷绕在该芯的周围的方式折弯,可得到更大的曲率半径。因此,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弯曲部34c的柔性显示器31产生折痕等柔性显示器31的损伤。因此,在任一情况下,都能够长期确保柔性设备1的耐用性。

<变形例5>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例如在图1等中,支承体34是第一支承部34a、弯曲部34c和第二支承部34b由相同的材料不重叠地形成为一体的连续的一个成形品。

然而,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支承部34a、弯曲部34c和第二支承部34b也可以具有将独立的单独的成形品分别连结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是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具有分别与这些第一支承部34a的一部分和第二支承部34b的一部分重叠的、经由与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分体的弯曲部34c连结的结构。

即,弯曲部34c是与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独立的1个柔性铰链,第一支承部34a、弯曲部34c和第二支承部34b连结而构成1个支承体34。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弯曲部34c能够使用硅、橡胶、布等软质材料,利用与第一支承部34a和第二支承部34b不同的材料形成弯曲部34c。

<变形例6>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本实施方式的柔性设备(电子设备)是包括具有键输入操作部的主体部的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上述主体部2例如也可以是电话机主体、电视接收机等hdd(harddiskdrive:硬盘驱动器)记录器(recorder)、dvd(digitalversatiledisc:数字化多功能盘)记录器、blu-ray(注册商标)记录器等,上述柔性设备1也可以为通信装置、信息记录再现装置、或信息再现装置等电子设备。

〔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1的柔性设备1包括:板状的主体部2;显示部3;和连接上述主体部2和上述显示部3的柔性的连接部4,上述显示部3具有:柔性显示器31;支承体34,其具有至少一个可弯曲的弯曲部34c,并且上述柔性显示器31以跨上述弯曲部34c的方式敷设在上述支承体34上;和设置在上述支承体34上的至少一对磁铁5,上述至少一对磁铁5配置成:在以上述柔性显示器31的一部分(例如第一显示区域31a)和另一部分(例如第二显示区域31b)相对的方式使上述显示部3弯曲时,相互排斥的力起作用。

依照上述的结构,在以上述柔性显示器31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相对的方式,不隔着上述主体部2而使上述显示部3弯曲时,相互排斥的力(磁性斥力)对上述至少一对磁铁5起作用。因此,上述显示部3的夹着上述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成为相对于另一个部分浮起的状态,难以对上述弯曲部34c施加负荷,因此,能够减少上述弯曲部34c的负担。

因此,能够防止上述弯曲部34c的上述柔性显示器31产生折痕这样的上述柔性显示器31的损伤,能够长期确保上述柔性设备1的耐用性。

在上述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之间,由磁铁5产生的磁性斥力起作用,从而,在以上述柔性显示器31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相对的方式,中间不隔着主体部2而将显示部3折弯的情况下,通过用户感知上述磁性斥力,能够唤起用户注意对上述显示部3的过负荷的折弯。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2的柔性设备1可以:在上述方式1中,在上述主体部2,在以上述主体部2和上述显示部3相对的方式将上述连接部4折弯时上述至少一对磁铁5中的至少一个磁铁5的磁场的作用范围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由能够吸附于上述磁铁5的磁性材料构成的吸附部6。

依照上述的结构,在以上述主体部2和上述显示部3相对的方式将上述连接部4折弯时,上述至少一个磁铁5和上述吸附部6吸附,上述显示部3的一部分和上述主体部2的一部在上述磁铁5和上述吸附部6吸附的状态下彼此接触。因此,依照上述的结构,在上述显示部3的一部分和上述主体部2的一部分彼此接触的样式(使用方式)中,不会在将上述柔性设备1抬起或立起时上述显示部3打开、或者上述显示部3和主体部2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浮起,能够容易地维持样式。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3的柔性设备1可以:在上述方式2中,成对的上述磁铁5分别设置在使上述显示部3在上述弯曲部34c弯曲时彼此相对的位置,并且上述吸附部6设置在当以上述主体部2和上述显示部3相对的方式使上述连接部4弯曲时与上述磁铁5相对的位置。

依照上述的结构,在中间不隔着上述主体部2而使上述显示部3弯曲时,能够提高成对的上述磁铁5彼此的磁性斥力,并且在上述显示部3的一部分和上述主体部2的一部分彼此接触的样式中,能够提高主体部2和显示部3的吸附力。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4的柔性设备1可以:在上述方式2或3中,上述吸附部6分别设置在上述主体部2的至少一个主面的俯视时位于上述连接部4侧的端部和俯视时与该连接部4侧的端部相对的端部,成对的上述磁铁5分别设置在当以上述显示部3和上述主体部2相对的方式使上述连接部4弯曲时与上述吸附部6相对的位置。

依照上述的结构,成对的上述磁铁5分别设置在上述显示部3的当以上述显示部3和上述主体部2相对的方式使上述连接部弯曲时与上述主体部2的上述连接部4侧的端部相对的部分和重叠于与上述连接部4侧的端部相对的端部的部分。

因此,依照上述的结构,显示部3,在以上述柔性显示器31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相对的方式,中间不隔着上述主体部2而使上述显示部3弯曲时,通过在与上述各端部重叠的部分分别成对设置的磁铁5,成为夹着上述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相对于另一个部分浮起的状态。因此,依照上述的结构,在上述显示部3的设置有成对的上述磁铁5的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将上述显示部3的夹着上述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之间的间隙保持为一定。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5的柔性设备1可以:在上述方式1~4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显示部3的经由上述连接部4与上述主体部2相邻的部分,可在与上述主体部2的一个主面接触的状态和与上述主体部2的另一个主面接触的状态之间转动。

依照上述的结构,能够以上述支承体34为内侧而使上述显示部3与上述主体部2接触,也能够以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使上述显示部3与上述主体部2接触。因此,能够实现多种样式(使用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6的柔性设备1可以:在上述方式1~5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显示部3中,该显示部3的夹着上述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在上述弯曲部34c以外的部分,可在使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隔着一定的间隙相对的状态和使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隔着一定的间隙相对的状态之间转动。

依照上述的结构,能够以上述支承体34为内侧而使上述显示部3在上述主体部2上弯曲,也能够以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使上述显示部3在上述主体部2上弯曲,并且,能够以使上述支承体34为内侧进行卷绕的方式使其弯曲,也能够以使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进行卷绕的方式使其弯曲。依照上述的结构,在中间不隔着上述主体部2而使上述显示部3弯曲时,能够在夹着上述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之间形成上述一定的间隙。因此,能够实现更多种样式(使用方式),并且,在任一情况下,与不设置上述磁铁5的情况比较,都能够减少对弯曲部34c施加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方式7的柔性设备1可以:在上述方式1~5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显示部3中,该显示部3的夹着上述弯曲部34c的弯曲轴35彼此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个部分,可在使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重叠的状态和使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外侧而与另一个部分重叠状态之间转动。

依照上述的结构,能够使上述支承体34为内侧而使上述显示部3弯曲,也能够使上述柔性显示器31为内侧而使上述显示部3弯曲,因此,能够实现多种样式(使用方式),并且,在任一情况下,与不设置上述磁铁5的情况比较,都能够减少对弯曲部34c施加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通过将在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符号说明

1柔性设备

2主体部

2a信息输入面

2b背面

3显示部

4连接部

5磁铁

5nn极

5ss极

6吸附部

21信息输入部

22壳体

23安装基板

31柔性显示器

31a第一显示区域

31b第二显示区域

32芯材

33覆盖部件

33a凹部

34支承体

34a第一支承部

34b第二支承部

34c弯曲部

35弯曲轴

41fpc基板

42覆盖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