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及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850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及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及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记录材料装订装置,用相啮合的成对的齿列夹持重叠的多张记录材料并施加压力,使其以波形变形而相互结合。在这种记录材料装订装置中,在啮合的齿列的各齿的啮合高度中,有与记录材料摞的厚度对应的适合的值。在记录材料摞薄的情况下,即使齿的啮合高度小,也能够使记录材料以波形变形。但是,如果要用啮合高度小的齿列装订厚的记录材料摞,则有时直至记录材料彼此结合都不能使记录材料充分地变形。在记录材料摞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用啮合高度大的齿列来对应。另一方面,如果要用啮合高度大的齿列装订薄的记录材料摞,则有时记录材料会破损,因此,有时记录材料彼此无法结合。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6-790000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如下装置:通过设置齿彼此的啮合高度不同的两个齿列,或者通过在一个齿中设置啮合高度不同的部分,应对记录材料摞的厚度的差异。

为了应对记录材料摞薄的情况和厚的情况这两种情况,在具备具有两种啮合高度的齿列并利用它们同时夹持记录材料摞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中,当使两种齿列的齿顶宽度一致时,因为啮合高度小,所以在装订薄的记录材料摞的情况下,有时其结合力变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通过啮合高度小的齿被装订的记录材料的结合力比该齿的齿顶宽度与啮合高度大的齿相同的情况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包含:第一齿列,其包括沿齿排列方向排列的多个齿;第二齿列,其包括多个齿,与第一齿列啮合,且与第一齿列协作夹持记录材料摞而对记录材料进行装订,在齿排列方向上,第一齿列和第二齿列具有:属于第一齿列的齿和属于第二齿列的齿的啮合高度为第一啮合高度且有效齿顶的宽度为第一有效齿顶宽度的第一区间;以及啮合高度为小于第一啮合高度的第二啮合高度且有效齿顶的宽度为大于第一有效齿顶宽度的第二有效齿顶宽度的第二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从齿排列方向观察,各齿的至少前端部分为从齿排列方向观察从齿顶朝向齿根侧扩展的梯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在第一齿列和第二齿列的至少一方,第一区间的齿和第二区间的齿的齿高及齿顶宽度不同,且从齿排列方向观察时,属于第二区间的各齿的梯形形状的两个斜边分别与属于第一区间的各齿的梯形形状的两个斜边重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在齿排列方向上,在两端配置有第一区间,关于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同一侧的侧面即第一侧面,在第一齿列和第二齿列各自上,从齿排列方向观察时,属于第二区间的各齿的梯形形状的一斜边与属于第一区间的各齿的梯形形状的一斜边重合,关于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在第一齿列和第二齿列的至少一方,从齿排列方向观察时,属于第二区间的各齿的梯形形状的另一斜边位于比属于第一区间的各齿的梯形形状的另一斜边靠外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装订对象即记录材料为长方形,以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齿排列方向沿着与记录材料的边交叉的方向、且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第二侧面朝向记录材料的角的姿势夹持记录材料摞的角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各齿的梯形形状的斜边的角度相对于高度方向为60°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提供一种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其具有:记录材料堆积部,其将长方形的多个记录材料堆积形成记录材料摞;以及本发明第四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相对于记录材料堆积部配置为:使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与记录材料摞的角部对置,且使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齿排列方向沿着与记录材料摞的边交叉的方向、且使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第二侧面朝向记录材料摞的角。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具有多个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至少一方,且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交替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在齿排列方向上,在两端配置有第一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各有效齿顶的在齿宽方向上的中心在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在齿宽方向错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装订对象即记录材料为长方形,以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齿排列方向沿着与记录材料的边交叉的方向、且属于第二区间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相对于属于第一区间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错开的方向朝向记录材料的角的姿势夹持记录材料摞的角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提供一种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其具有:记录材料堆积部,其将长方形的多个记录材料堆积而形成记录材料摞;以及第十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相对于记录材料堆积部配置为:使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与记录材料摞的角部对置,且使第一齿列及第二齿列的齿排列方向沿着与记录材料摞的边交叉的方向、且使属于第二区间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相对于属于第一区间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朝向记录材料摞的角错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及第八至第十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其中,属于第一齿列的各齿的齿高和齿顶宽度各自相同。

根据所述第一方案,能够使通过啮合高度小的齿装订的记录材料的结合力比该齿的齿顶宽度与啮合高度大的齿相同的情况增大。

根据所述第二或第六方案,与齿的前端部分为长方形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前端部分的角部缓和记录材料中产生的应力集中。

根据所述第三方案,与第一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和第二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不重合的情况相比,齿列的加工变得容易。

根据所述第四方案,在装订长方形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与第一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和第二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均重合的情况相比,如果使第二侧面朝向记录材料的长方形的角,则能够有效利用角部的空间。

根据所述第五方案,如果使第二侧面朝向长方形的记录材料的角,则与第一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和第二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均重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利用记录材料的角部的空间。

根据所述第七方案,与第一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和第二区间的各齿的两个斜边均重合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利用长方形的记录材料的角部的空间。

根据所述第八方案,与第一区间、第二区间均为一个的情况相比,关于有多个的区间,在记录材料的面内抵抗使记录材料旋转的力的抗力变大。

根据所述第九方案,在装订长方形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与第二区间在齿排列方向上位于两端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利用角部的空间。

根据所述第十方案,在装订长方形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与有效齿顶的在齿宽方向上的中心在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在齿宽方向上一致的情况相比,如果使中心错开的方向朝向记录材料的角,则能够使装订位置更靠近角。

根据所述第十一方案,如果使有效齿顶的中心的错开方向朝向长方形的记录材料的角,则与有效齿顶的在齿宽方向上的中心在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在齿宽方向上一致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利用角部的空间。

根据所述第十二方案,与有效齿顶的在齿宽方向上的中心在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在齿宽方向上一致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利用长方形的记录材料的角部的空间。

根据所述第十三方案,与属于第一齿列的各齿的齿高和齿顶宽度各自不同的情况相比,第一齿列的加工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的上侧齿列及下侧齿列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侧齿列和下侧齿列啮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下侧高齿和下侧低齿的齿排列方向观察的形状的图;

图5是表示上侧齿和下侧高齿及下侧低齿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下侧高齿和下侧低齿的形状的另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下侧高齿和下侧低齿的形状的再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下侧高齿和下侧低齿的形状的再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下侧高齿和下侧低齿的形状的再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装订好的记录材料的图;

图11是表示记录材料的记录区域和空白区域的图;

图12是装订好的记录材料的角部的放大图;

图13是装订好的记录材料的角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的图像形成系统12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像形成系统12具备例如具有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印刷功能或复印功能等的图像形成装置14和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4中形成图像后的记录材料进行例如打孔或装订等后处理的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16。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可搭载于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16上。

图像形成装置14具有基于所取得的原稿信息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8。原稿信息可以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4所具备的原稿读取部20读取原稿而取得,也可以从外部装置取得。图像形成装置14还包含记录材料馈送机构22。馈送的记录材料是被切断成长方形的片状的记录材料,材质例如是纸。记录材料馈送机构22具备保持堆叠的记录材料的供应托盘24、和从供应托盘24向排出口26馈送记录材料的输送路径28。在经输送路径28馈送的过程中,记录材料接收在图像形成部18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且色调剂图像被定影。从排出口26送出的记录材料被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16接收。

在记录材料后处理装置16中,接收到的记录材料根据需要被堆叠于堆积托盘30上,形成记录材料摞。在不需要堆积的情况下,记录材料被送到排出托盘32。当记录材料在堆积托盘30上堆积了预定的张数时,通过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进行装订。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具有分别排列有多个齿的成对的两个齿列34、36。为了区分两个齿列,且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将位于上侧的齿列记为上侧齿列34,将位于下侧的齿列记为下侧齿列36。两个齿列34、36只要以夹持成为装订对象的记录材料并对置的方式配置即可,也可以左右配置,还可以以上侧齿列34为下、以下侧齿列36为上进行配置。

上侧齿列34和下侧齿列36的一方或双方通过驱动机构朝向对方侧的齿列进退、进出后,齿列彼此啮合。通过齿列啮合,被夹持的记录材料以波形变形,记录材料彼此结合而被装订在一起。装订后,记录材料摞被送到排出托盘32。

图2是表示上侧齿列34和下侧齿列36的立体图。下面,如图2所示,将齿排列的方向作为“齿排列方向”、齿的高度方向作为“齿高度方向”、与齿排列方向和齿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齿宽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图3是表示使上侧齿列34和下侧齿列36啮合的状态的、与齿宽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图。

如图2(a)所示,上侧齿列34包含具有同一齿高hu及齿顶宽度wu的6个上侧齿38。如图2(b)所示,下侧齿列36具有7个下侧齿40、42,更详细而言,具有4个下侧高齿40和3个下侧低齿42。从齿排列方向观察,上侧齿38、下侧高齿40及下侧低齿42为大致等腰梯形形状。下侧低齿42的齿高hd2小于下侧高齿40的齿高hd1,下侧低齿42的齿顶宽度wd2大于下侧高齿40的齿顶宽度wd1。上侧齿38的齿高hu等于下侧高齿40的齿高hd1,齿顶宽度wu为下侧高齿40的齿顶宽度wd1以下。如图3所示,在上侧齿列34中,上侧齿38之间的齿槽的底在齿高度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同样,在下侧齿列36中,齿槽的底也处于同一位置。在3个下侧低齿42的两侧各配置有2个下侧高齿40。将下侧高齿40排列的区间记为高齿区间44,将下侧低齿42排列的区间记为低齿区间46。

图4是表示从齿排列方向观察下侧高齿40和下侧低齿42的状态的图。对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和齿侧面40f形成的角实施圆角处理,但将齿顶宽度wd1设定为未进行圆角处理的状态下的齿顶40t的长度。即,将左右的齿侧面40f和齿顶40t分别延长,将各交点在齿宽方向上的距离设为齿顶宽度wd1。下侧低齿42也同样,将左右的齿侧面42f和齿顶42t分别延长,将各交点在齿宽方向上的距离设为齿顶宽度wd2。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和下侧低齿42的齿顶42t各自的在齿宽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一致。如图4所示,下侧低齿42的齿顶42t延伸至下侧高齿40的左右的齿侧面40f各自的外侧。如图4所示,下侧高齿40的齿侧面40f相对于齿高度方向以倾斜角θ1倾斜,下侧低齿42的齿侧面42f相对于齿高度方向以倾斜角θ2倾斜。在该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中,这些倾斜角θ1、θ2相等。

图5是重合表示从上侧齿38和下侧高齿40及下侧低齿42的齿排列方向观察的状态的图。上侧齿38的齿顶38t和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各自的在齿宽方向的中心一致。上侧齿38的齿侧面38f的倾斜度与下侧高齿40的齿侧面40f的倾斜度相等。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及下侧低齿42的齿顶42t纳入上侧齿38的齿面38p内。即,齿顶40t、42t纳入上侧齿38的左右的齿侧面38f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齿顶宽度wd1、wd2的整体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即,在上侧齿列34和下侧齿列36啮合时,齿顶40t、42t将记录材料压入上侧齿38之间,同时将其向上侧齿38的齿面38p按压。由此,记录材料彼此结合。因此,在下侧高齿40上,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wde1与齿顶宽度wd1一致。另外,在下侧低齿42中,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wde2也与齿顶宽度wd2一致。

另一方面,如图5中点划线所示的下侧低齿42’,在齿顶42t’从上侧齿38的齿面38p露出的情况下,露出的部分无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因此,该情况下的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wde2小于齿顶宽度wd2’。

上侧齿38的齿顶38t也纳入下侧高齿40及下侧低齿42的齿面40p、42p内,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wue与齿顶宽度wu一致。

在啮合的上侧齿38和下侧齿40、42中,对记录材料的结合力影响更大的齿顶的长度为齿顶长度中较长的齿顶的长度。将啮合的齿的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中更长的长度设为“有效齿顶宽度we”,将具有“有效齿顶宽度we”的齿顶设为“有效齿顶”。即,在高齿区间44,下侧高齿40的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wde1为上侧齿38的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wue以上,将其作为高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1。在低齿区间46,将有助于记录材料的结合的齿顶的长度wde2作为低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2。如上所述,在齿顶比对方侧的齿的齿侧面更向外侧延伸的情况下,根据纳入对方侧的齿的齿面内的范围来设定有效齿顶宽度。

不仅上述齿宽方向的尺寸有助于记录材料彼此的结合力,齿高度方向的尺寸也有助于记录材料彼此的结合力。将齿高度方向上的啮合的齿彼此的重合尺寸设为啮合高度he。高齿区间44的啮合高度即高齿区间啮合高度he1为啮合时的上侧齿38的齿顶38t与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的距离。另外,低齿区间啮合高度he2为啮合时的上侧齿38的齿顶38t与下侧低齿42的齿顶42t的距离。

该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的齿列34、36具有高齿区间44和低齿区间46。高齿区间44对应厚的记录材料摞,低齿区间46对应薄的记录材料摞。记录材料摞的厚度根据构成摞的记录材料的张数及单张记录材料的厚度来设定。例如,如果单张记录材料的厚度相等,则张数多的记录材料摞就厚,如果构成摞的记录材料的张数相同,则单张记录材料的厚度较厚的记录材料摞就厚。

在记录材料摞较薄的情况下,记录材料主要通过低齿区间46来结合。下侧低齿42的齿顶42t将记录材料压入相啮合的对方侧的上侧齿38的齿之间(齿槽),此时,记录材料彼此结合而被装订在一起。在高齿区间44中,因为下侧高齿40的齿高较大,所以记录材料有可能大幅度变形而破损。在破损的情况下不能期待在该部分的结合,所以在为薄的记录材料摞的情况下,主要通过低齿区间46来结合。另一方面,在记录材料摞较厚的情况下,在低齿区间46,由于记录材料未被充分地压入对方的齿槽,所以记录材料彼此的结合力不足。在高齿区间44,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将记录纸压入上侧齿38的齿槽的更深处,由此,结合力变大。

啮合高度he越大,并且有效齿顶宽度we越大,记录材料的结合力就变得越大。如果高齿区间44和低齿区间46的有效齿顶宽度we相同,则由于低齿区间46的啮合高度he小,因此,在装订薄的记录材料摞的情况下,结合力变小。为了提高低齿区间46的结合力,在该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中,使低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2比高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1大。如图4所示,下侧低齿42的齿顶42t超出下侧高齿40的齿侧面40f向外侧延伸,如果考虑下侧高齿40为等腰梯形,则低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2大于高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1。

图6~9是表示关于下侧低齿的齿顶宽度及有关齿宽方向的齿顶的位置的另一例的图。下侧高齿40及上侧齿38与上述的例子具有相同的结构,下侧低齿142、242、342、442的齿顶宽度、齿顶的位置与上述的下侧低齿42不同。另外,这些下侧低齿142、242、342、442从齿排列方向观察的形状也为等腰梯形。无论任何例子中,下侧高齿40的齿高hd1都大于下侧低齿142、242、342、442的齿高hd2,下侧高齿40的齿顶宽度wd1都小于下侧低齿142、242、342、442的齿顶宽度wd2。如果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及下侧低齿142、242、342、442的齿顶142t、242t、342t、442t纳入上侧齿38的齿面38p内,且上侧齿38的齿顶宽度wu为下侧高齿40的齿顶宽度wd1以下,则低齿区间46的有效齿顶宽度we2大于高齿区间44的有效齿顶宽度we1。此外,除上述各种要素以外,即,即使是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下侧低齿142、242、342、442的齿顶142t、242t、342t、442t纳入上侧齿38的齿面38p内,且上侧齿38的齿顶宽度wu为下侧高齿40的齿顶宽度wd1以下这样的各种要素以外的各种要素,还存在低齿区间46的有效齿顶宽度we2大于高齿区间44的有效齿顶宽度we1的各种要素。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下侧低齿142的齿顶142t的、在图中左侧的一端位于比下侧高齿40的左侧的齿侧面40f1更靠内侧的位置,另一方面,齿顶142t的右侧端超出下侧高齿40的右侧的齿侧面40f2而位于外侧。该情况下,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和下侧低齿142的齿顶142t各自的中心位置在齿宽方向上错开。在图7中,下侧低齿242的齿顶242t的两端均位于比下侧高齿40的两侧的齿侧面40f1、40f2靠内侧的位置。图7中,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和下侧低齿242的齿顶242t各自的中心位置在齿宽方向上一致,但中心位置也可以错开。

在图8中,下侧高齿40的左侧的齿侧面40f1与下侧低齿342的左侧的齿侧面342f1重合,下侧高齿40的右侧的齿侧面40f2与下侧低齿342的右侧的齿侧面342f2重合。在图9中,下侧高齿40的左侧的齿侧面40f1与下侧低齿442的左侧的齿侧面442f1重合,另一方面,下侧高齿40的右侧的齿侧面40f2不与下侧低齿442的右侧的齿侧面442f2重合,下侧低齿442的齿顶442t的右端超出下侧高齿40的齿侧面40f2位于外侧。该情况下,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和下侧低齿442的齿顶442t各自的中心位置在齿宽方向上错开。另外,下侧低齿442的齿顶442t的右端也可以位于下侧高齿40的齿侧面40f2的内侧。该情况下,下侧高齿40的齿顶40t和下侧低齿442的齿顶442t各自的中心位置错开。如图8、9的情况,当下侧高齿40的齿侧面和下侧低齿342、442的齿侧面重合时,同一侧的齿侧面的加工可以一次进行。

图10是表示记录材料48和记录材料48彼此利用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被结合在一起的结合区域50的图。将多张重叠的记录材料48用上侧齿列34和下侧齿列36夹持,使其以波形变形,由此形成结合区域50。通过齿列34、36的高齿区间44而被变形的区域在以波形变形时,波的高度变大,将该区域记为高波区域52。另外,通过低齿区间46而被变形的区域的波的高度变低,将该区域记为低波区域54。结合区域50对应于有效齿顶而形成,高波区域52的宽度对应于高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1,低波区域54的宽度对应于低齿区间有效齿顶宽度we2。与低齿区间46和高齿区间44的配置同样,两个高波区域52以夹持低波区域54的方式进行定位。通过将两个高波区域52分开,关于厚的记录材料摞,对要使记录材料48彼此在其纸面内相对旋转的力m的抵抗力变大。

图11是表示记录材料48与记录区域56的关系的图。在通过印刷等在记录材料48上记录原稿内容时,在周围设置空白来进行记录。将假定记录的范围记为记录区域56,将记录区域56外侧的、不进行记录的区域记为空白区域58。在一处装订长方形的记录材料48时,考虑记录材料的翻开容易度,在长方形的角部60、例如左上的角部进行装订。用上侧齿列34和下侧齿列36夹持角部60,在角部60形成结合区域50。

图12、13是在角部60被装订的记录材料48的角部60及其周围的放大图。图12表示使用下侧高齿40和下侧低齿42的有效齿顶的中心在齿宽读方向上一致的下侧齿列36和上侧齿列34装订记录材料48时的结合区域50。高波区域52及低波区域54的中心线c与连结高齿区间44及低齿区间46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的中心线一致,与记录材料48的上边及左边交叉。交叉角度例如为45°±5°。通过使用由高齿区间44夹着有效齿宽度长的低齿区间46的结构的下侧齿列36,形成由宽度窄的高波区域52夹着宽度宽的低波区域54的结合区域50。该低波区域54和高波区域52的配置相比相反的配置、即由低波区域54夹着高波区域52的配置,易于使结合区域50接近记录材料48的角,且易于使结合区域50远离记录区域56。

这样,为了在记录材料48上形成结合区域50,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相对于堆积托盘30的配置设定为下述配置,即:相对于堆积于堆积托盘30的记录材料48,与该记录材料48的角部60对置,连结高齿区间44及低齿区间46的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的中心线与记录材料48的边交叉。

图13表示使用下侧高齿40和下侧低齿42的有效齿顶的中心在齿宽方向上错开的下侧齿列36和上侧齿列34装订记录材料48时的结合区域50。高波区域52的中心线c1与连结高齿区间44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的中心线一致,低波区域54的中心线c2与连结低齿区间46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的中心线一致。低波区域54的中心线c2相对于高波区域52的中心线c1偏向角62侧。另外,中心线c1、c2与记录材料48的上边及左边交叉。交差角度例如为45°±5°。通过中心线c1、c2错开,与高波区域52和低波区域54的中心线一致的情况相比,容易将记录材料48的、更接近角62的一侧的部分用于记录材料48的结合。另外,容易使结合区域50接近记录材料48的角,而且容易使结合区域50远离记录区域56。

这样,为了在记录材料48上形成结合区域50,记录材料装订装置10相对于堆积托盘30的配置设定为下述配置,即:相对于堆积于堆积托盘30的记录材料48,与该记录材料48的角部60对置,连结高齿区间44的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的中心线和连结低齿区间46的各齿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的中心线与记录材料48的边交叉,而且,低齿区间46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线相对于高齿区间44的有效齿顶的中心线的错开朝向角62。

高齿区间和低齿区间的啮合高度能够根据上侧齿和下侧齿这两者的齿高来进行设定。例如,通过对上侧齿也采用在低齿区间如图4所示的齿高低且齿顶宽度宽的齿形来设定啮合高度。该情况下,如果设定为相同的啮合高度,则与仅对下侧齿设定啮合高度的情况相比,下侧齿的齿高变大。可以将上侧齿列和下侧齿列这两方如图4所示设为低齿的两个斜边位于比高齿的两个斜边靠外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如图8所示设为低齿和高齿的两个斜边分别重合。另外,可以将一齿列设为低齿的两个斜边位于比高齿的两个斜边靠外侧的位置,将另一齿列设为两个斜边重合。

不限于两个高齿区间和一个低齿区间的组合,也可以设置其以上的数量的区间。下侧高齿40、下侧低齿42的齿侧面的倾斜度、即等腰梯形的斜边的倾斜角θ1、θ2例如为60°以上。如果为60°以上,则可抑制齿顶两端的角导致记录材料破损。另外,下侧高齿40和下侧低齿42的斜边的倾斜角θ1、θ2也可以不同。上侧齿38的两个斜边的倾斜角可以与下侧高齿40及下侧低齿42中的一方的两个斜边的倾斜角一致,还可以与两方的倾斜角不同。从各齿的齿排列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不限于等腰梯形,也可以是一般的梯形、长方形、齿顶侧为梯形、齿根侧为长方形的形状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