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会计凭证资料储存展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134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会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会计凭证资料储存展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会计凭证是会计事务中重要的依据,对其进行保护十分重要。会计凭证资料放置在柜子中进行储存,无法对会计凭证资料进行有效的保护,会导致会计凭证资料受到粉尘和潮气的危害,致使会计凭证资料损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会计凭证资料储存展示装置,以便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更好的装置,便于更好地改善会计凭证资料的储存效果,便于根据需要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会计凭证资料储存展示装置,包括底座板,底座板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储存腔和第二储存腔,底座板下部左侧安装有电机,电机上部连接有电机轴,电机轴上部连接有旋转平台,旋转平台上部安装有第一存放腔,第二储存腔左侧安装有多个第一支撑板,第二储存腔内部安装有多个第二存放腔;第一储存腔左侧安装有第一展示架,第一展示架侧面安装有多个第一展示架,第一展示架右侧上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下部安装有第二展示架,第二展示架侧面安装有第二展示板;第一储存腔上部安装有吸尘风机,吸尘风机下部连接有进尘管,进尘管下部连接有进尘腔,进尘腔下部连接有多个左吸尘管,吸尘风机右侧连接有右吸尘管。

进一步地,底座板左侧安装有轴承,电机轴穿过轴承设置。

进一步地,底座板右侧安装有电源接口,第二储存腔右侧安装有干燥防潮灯,电源接口上安装有电源线与干燥防潮灯相连接。

进一步地,底座板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均安装有用于移动的移动轮。

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装置能够有效地针对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储存,并能对会计凭证资料进行除尘处理,改善会计凭证资料的展示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1、第一展示架;2、第二展示板;3、第二支撑板;4、左吸尘管;5、进尘腔;6、进尘管;7、吸尘风机;8、右吸尘管;9、第二储存腔;10、第二存放腔;11、第一支撑板;12、干燥防潮灯;13、底座板;14、电机轴;15、第一储存腔;16、旋转平台;17、电源接口;18、左支撑杆;19、第二展示架;20、第一存放腔;21、第一展示架;22、电机;23、移动轮;24、右支撑杆;25、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会计凭证资料储存展示装置,包括底座板13,底座板13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储存腔15和第二储存腔9,底座板13下部左侧安装有电机22,电机22上部连接有电机轴14,电机轴14上部连接有旋转平台16,旋转平台16上部安装有第一存放腔20,第二储存腔9左侧安装有多个第一支撑板11,第二储存腔9内部安装有多个第二存放腔10;第一储存腔15左侧安装有第一展示架1,第一展示架1侧面安装有多个第一展示架21,第一展示架1右侧上部连接有第二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3下部安装有第二展示架19,第二展示架19侧面安装有第二展示板2;第一储存腔15上部安装有吸尘风机7,吸尘风机7下部连接有进尘管6,进尘管6下部连接有进尘腔5,进尘腔5下部连接有多个左吸尘管4,吸尘风机7右侧连接有右吸尘管8。底座板13左侧安装有轴承25,电机轴14穿过轴承25设置。底座板13右侧安装有电源接口17,第二储存腔9右侧安装有干燥防潮灯12,电源接口17上安装有电源线与干燥防潮灯12相连接。底座板13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左支撑杆18和右支撑杆24,左支撑杆18和右支撑杆24均安装有用于移动的移动轮23。

该实用新型装置在具体实施时,将会计凭证资料放入第一存放腔20和第二存放腔10中进行储存和展示。接通电机22电源,启动电机22,电机轴14带动旋转平台16转动,旋转平台16再带动第一存放腔20转动,使第一存放腔20中的会计凭证资料得到旋转展示,提升展示的效果。利用第二展示板2对第一存放腔20中存放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介绍。需要进行清洁处理时,接通吸尘风机7电源,开启吸尘风机7,将第一储存腔15中的粉尘从左吸尘管4吸入进尘腔5内,将第二储存腔9中的粉尘吸入右吸尘管8内,从而减少第一储存腔15和第二储存腔9中粉尘的量,避免粉尘堆积在会计凭证资料表面。进尘腔5中的粉尘从进尘管6进入吸尘风机7中进行收集,右吸尘管8中的粉尘也进入吸尘风机7中进行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电源接口17接通外部电源,干燥防潮灯12开始发光,利用其发光所带来的温度对第二存放腔10中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干燥防潮处理,温度不超过60℃。利用第一展示架21对会计凭证资料储存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介绍,提醒工作人员正确地对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存放。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