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式三角形铅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6092发布日期:2018-06-12 21:30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防滑式三角形铅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笔,尤其涉及一种防滑式三角形铅笔。



背景技术:

铅笔是一种用来书写以及绘画素描专用的笔类,1662年在德国纽伦堡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厂——施德楼铅笔厂。后来德国人F·卡斯特在纽伦堡市创建了法泊·卡斯特石墨铅笔厂,采用硫磺、锑等作粘结剂与石墨加热混合制造铅芯,使石墨铅笔杆制造技术前进了一大步。法国N·J·康德首次采用水洗石墨的办法,使石墨的纯度提高,并用粘土将石墨粘结制成笔芯,此法被称为康德法。为铅笔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来,法国化学家孔德经过反复试验,改用黏土作增固剂,制出的笔芯比原先还要坚实耐磨,而且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石墨矿,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美国有一位名叫威廉·门罗的木工,在刻有凹槽的木条中,嵌一根黑铅芯,再把两根木条对拼粘合在一起,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铅笔杆。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10173530.0的专利文件中即公开了一种现有的铅笔。铅笔的基板结构为包括穿设有铅笔芯的笔杆,笔杆的一端连接有橡皮,笔杆有两个半部合为而成,笔杆的外周面上回漆上漆层而提高表面光洁度和美观性。使用时将笔杆没有橡皮的一端切削开而露出笔芯进行书写。现有的铅笔存在以下不足:笔杆为等截面的,握持着时容易打滑、尤其是2到3岁的小孩使用时尤其明显;笔杆的两个半部之间容易产生裂开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握持时不容易产生打滑的防滑式三角形铅笔,以解决现有的铅笔握持时容易打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旨在第一个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种能够有效防止笔杆的两个半部之间裂开的防滑式三角形铅笔,解决了现有的铅笔的两个半部之间容易开裂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防滑式三角形铅笔,包括笔杆和穿设并固接在所述笔杆内的笔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边为朝远离笔芯方向凸起的弧线结构,所述笔杆的三个侧面上都设有若干沿笔杆延伸方向分布的防滑坑,笔杆的相邻面上的所述防护坑沿笔杆的长度方向错开。拿铅笔时都是通过三个指头进行固定的,通过将笔杆设计为三角形且在三个面上设置防护坑,拿铅笔时三个手指个卡在一个面的防滑坑内,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拿笔时产生打滑现象。三根面时的防滑坑错开,能够有效避免手指卡人防护坑时手指间产生干涉。设置三角形,不容易产生补知道利用防护坑防滑的现象。三角形设计能够降低铅笔的横截面积,便于小孩使用,此时防护坑错开能够防止防护坑的设计导致笔杆强度不够。边为凸起的弧形结构,能够避免笔杆的强度下降太多。

作为优选,所述笔杆的侧面除所述防滑坑外的部分完全被漆层覆盖。能够防止漆层导致防滑坑的防滑效果下降。

作为优选,所述笔杆由两个半部合围而成,所述笔芯位于所述两个半部之间,所述两个半部的连接面的边缘设有沿笔杆长度方向延伸的倒角面,两个半部的所述倒角面围成沿笔杆长度方向延伸的沟槽,所述漆层填充在所述沟槽内而形成加强筋。漆层所形成的加强筋能够起到防止笔杆的两个半部开裂的作用。实现了第二个发明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倒角面上设有沿笔杆长度方向延伸的止脱沟,所述漆层填充到所述止脱沟内形成止脱筋。能够优选防止加强筋产生脱离现象。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能够有效防止握持时打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中:笔杆1、三角形的边11、防滑坑12、半部13、倒角面14、止脱沟15、沟槽16、笔芯2、漆层3、加强筋31、止脱筋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防滑式三角形铅笔,包括笔杆1和穿设并固接在所述笔杆内的笔芯2。笔杆1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边11为朝远离笔芯2方向凸起的弧线结构。笔杆1的三个侧面上都设有若干防滑坑12。防滑坑12沿笔杆1延伸方向分布。笔杆1的相邻面上的防护坑沿笔杆的长度方向错开。笔杆1的侧面除防滑坑外的部分完全被漆层覆盖。

使用时,握笔的三个手指分别卡在笔杆1的三个侧面上的防滑坑11内。

实施例二,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笔杆1由两个半部13合围而成。笔芯2位于两个半部13之间。两个半部13的连接面的边缘设有倒角面14。倒角面14沿笔杆1长度方向延伸。倒角面14上设有止脱沟15。止脱沟15沿笔杆1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半部13的倒角面围成沿笔杆长度方向延伸的沟槽16。漆层3填充满沟槽16和止脱沟15。漆层3填充在沟槽16内而形成加强筋31。漆层3填充到止脱沟15内形成止脱筋3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