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75254发布日期:2019-01-02 23:3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通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通常包括光感组件及显示屏。光感组件用于感测环境光的光线强度。显示屏通常包括显示区及非显示区,显示屏的显示区通常用于显示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所述显示屏的非显示区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以遮蔽光感组件以及显示屏中的一些走线。然而,传统的电子设备中的光感组件在电子设备处于横屏模式或者竖屏模式时容易被遮挡,从而影响光感组件对环境光的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第一光感组件、第二光感组件、处理器及显示屏,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光感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一环境光数据,所述第二光感组件通过第二通孔感测环境光线亮度以得到第二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确定环境光数据,且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的亮度。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由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光感组件、第二光感组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一环境光数据,所述第二光感组件通过第二通孔感测环境光线亮度以得到第二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确定环境光数据,且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的亮度,使得所述处理器调节所述显示屏的亮度与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光强度更加匹配,能够避免因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被用户遮挡时而影响光感组件对环境光的检测,进而提高处理器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显示屏亮度时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所示的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所示的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进行阐述,以使本申请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一并参阅1至图3,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为任何具备感测环境光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个人计算机等智能设备。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壳体10、第一光感组件20、第二光感组件30、显示屏40及处理器5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间隔的第一通孔13及第二通孔14。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3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一环境光数据。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通过第二通孔14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二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第二环境光数据确定环境光数据,且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

所述壳体10围设成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所述处理器50及所述显示屏40。所述显示屏40通常用来显示文字、画面、视频等。所述显示屏40可以为液晶显示屏也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所述显示屏40可以为仅仅具有显示功能的屏幕,也可以为集成有显示及触控功能的屏幕。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示意图。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及所述显示屏40均与所述处理器50电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1通过第一光感组件20、第二光感组件30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数据,避免单一光感组件获取环境光数据不够充分的问题,使得所述处理器50确定的环境光数据更加精确,进而提高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时的精确性,更利于用户操作使用所述电子设备1。

所述环境光数可通过下述任意一种方式进行实施: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环境光数据;或者,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大值作为所述环境光数据;或者,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小值作为所述环境光数据。具体地,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得到所述环境光数据时的具体场景介绍如下。

当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差值时,则所述处理器50将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环境光数据。当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时,则表明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及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之间的差值比较小,即,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感测到的环境光的亮度与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感测到的环境光的亮度相近。举例而言,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5勒克斯。其中,1勒克斯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照射在1平方米面积上所产生的照度。

当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差值时,且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及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一个大于或等于第一基准数值,另外一个小于第一基准数值,则,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大值确定环境光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当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及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一个大于或等于第一基准数值,另外一个小于第一基准数值,且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差值时,则表明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与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之间的差值比较大,此时,所述第一通孔13或者所述第二通孔14中的一个被遮挡,另外一个未被遮挡。举例而言,所述第二预设差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20勒克斯。具体地,当所述第一通孔13被遮挡时,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经由所述第一通孔13传输至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的光强要小于经由所述第二通孔14传输至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的光强,此时,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远远小于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相应地,当所述第二通孔14被遮挡时,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经由第二通孔14传输至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的光强小于经由所述第一通孔13传输至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的光强,此时,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远远小于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

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小值确定环境光数据。具体地,当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及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均大于第二基准数值,且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三预设差值时,则此时,所述第一通孔13及所述第二通孔14均未被遮挡,且其中一个通孔更靠近外界中的光源。下面以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及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均大于第二基准数值且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与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三预设差值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所述第一通孔13相较于所述第二通孔14更接近外界中的光源时,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经由第一通孔13传输至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的光强要大于经由所述第二通孔14传输至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的光强,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要远远大于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的较小值确定环境光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设置为多个等级,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等级。具体地,所述电子设备1的存储器60(请参阅图4)中存储有环境光数据区间和显示屏亮度等级的对应关系,所述处理器50将所述环境光数据与所述对应关系中的环境光数据区间进行比对,以确定所述环境光数据属于哪个环境光数据区间,并查找出所述环境光数据所属于的所述环境光数据区间对应显示屏亮度等级,根据查找到的显示屏亮度等级调节显示屏的亮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境光数据区间中的环境光数据越大,则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越大,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越大则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调节的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越亮。

举例而言,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等级包括6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从1级至6级依次增大。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区间为0-10勒克斯时,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为1级。若此时,所述环境光数据为0-10勒克斯中的任意数值时,则,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为1级。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区间为11-50勒克斯时,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为2级。若此时,所述环境光数据为11-50勒克斯中的任意数值时,则,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为2级。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区间为51-300勒克斯时,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为3级。若此时,所述环境光数据为51-300勒克斯中的任意数值时,则,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为3级。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区间为301-1000勒克斯时,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为4级。若此时,所述环境光数据为301-1000勒克斯中的任意数值时,则,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为4级。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区间为1001-5000勒克斯时,所述显示屏亮度等级为5级。若此时,所述环境光数据为1001-5000勒克斯中的任意数值时,则,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为5级。当所述环境光数据为5001及5001以上勒克斯时,所述显示屏亮度为6级。若此时,所述环境光数据为5001及5001以上勒克斯中的任意数值时,则,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为6级。

其中,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包括一个第一子光感组件,第一通孔包括一个第一子通孔,所述第一子光感组件200通过所述第一子通孔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一子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基于第一子环境光数据确定第一环境光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环境光数据作为第一环境光数据。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包括一个第二子光感组件,第二通孔14包括一个第二子通孔,所述第二子光感组件300通过所述第二子通孔140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二子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基于第二子环境光数据确定第二环境光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环境光数据作为第二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第二环境光数据确定环境光数据,且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包括多个第一子光感组件200(请参阅图9),第一通孔13包括多个第一子通孔130,且每个第一子光感组件200对应一个第一子通孔130。在图9中,示意出来的是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包括两个第一子光感组件200,相应地,所述第一通孔13包括两个第一子通孔130。第一子光感组件200通过与所述第一子光感组件200对应的所述第一子通孔130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一子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基于第一子环境光数据确定第一环境光数据。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包括多个第二子光感组件300,第二通孔14包括多个第二子通孔140,且每个第二子光感组件300对应一个第二子通孔140。每个第二子光感组件300通过与所述第一子光感组件200对应的第二子通孔140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第二子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基于第二子环境光数据确定第二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第二环境光数据确定环境光数据,且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

其中,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可通过下述任意一种方式进行实施。

所述处理器50除去所述多个第一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所述处理器50将剩下的第一子环境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

所述处理器50将所有第一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大值记为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大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处理器50将所有第一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小值记为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小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可通过下述任意一种方式进行实施。

所述处理器50除去所述多个第二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所述处理器50将剩下的第二子环境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

所述处理器50将所有第二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大值记为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大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处理器50将所有第二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小值记为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小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和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和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中点和所述第二侧面12中点的连线的两侧。通过将第一光感组件20和第二光感组件30设置在第一侧面11上,避免第一光感组件20和第二光感组件30同时被遮挡。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仅设置一个光感组件而这个光感组件被遮挡的时候导致的获取环境光数据不够充分的问题。且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个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中点和所述第二侧面12中点的连线的两侧,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强度,提高了所述处理器50确定所述环境光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时的准确性。

请一并参阅图5,图5为图3中所示的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还包括第一导光件22及第一光传感器23。所述第一导光件22具有第一入光面221及第一出光面222。所述第一入光面22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3(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朝向所述壳体10的外部,所述第一出光面222朝向所述壳体10的内部且所述第一出光面222对应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包括第一受光面231,所述第一受光面231用于接收自所述第一出光面222出射的光线。所述第一受光面231正对所述第一出光面222设置。所述第一受光面23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出光面222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受光面23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3的面积。由于第一受光面231正对所述第一出光面222设置,且所述第一受光面23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出光面222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受光面23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3的面积,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光线从第一通孔13进入后更多的照射至所述第一受光面23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入光面221凸出所述壳体10的表面,此种结构设置可以使得更多的环境光经由所述第一入光面221传输至所述第一导光件22的内部。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图3中所示的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包括第二导光件32及第二光传感器33。所述第二导光件32具有第二入光面321及第二出光面322。所述第二入光面321通过所述第二通孔14朝向所述壳体10的外部,所述第二出光面322朝向所述壳体10的内部且所述第二出光面322对应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包括第二受光面331,所述第二受光面331用于接收自所述第二出光面322出射的光线。所述第二受光面331正对所述第二出光面322设置。所述第二受光面33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光面322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受光面33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14的面积。由于第二受光面331正对所述第二出光面322设置,且所述第二受光面33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光面322的面积且所述第二受光面33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3的面积,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光线从第一通孔13进入后更多的照射至所述第二受光面33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入光面321凸出所述壳体10的表面,此种结构设置可以使得更多的环境光经由所述第二入光面321传输至所述第二导光件32的内部。由于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更好地传导至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的第一受光面231上和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的第二受光面331上,提高了第一光传感器23和第二光传感器33的检测精度,提高了所述处理器50确定所述环境光数据的准确性。

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通过第一通孔13进入所述第一导光件22的第一入光面221,进入所述第一入光面221的光线在第一导光件22的内部传导,从第一导光件22的第一出光面222照射到第一光传感器23的受光面231上,从而使得第一光传感器23接收到电子设备1周围环境光。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将所述环境光转换为第一电信号,并将所述第一电信号发送至所述处理器50。其中,所述第一电信号构成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通过第二通孔14进入所述第二导光件32的第一入光面321,进入所述第二入光面321的光线在第二导光件的32内部传导,从第二导光件32的第二出光面322照射到第二光传感器33的受光面331上,从而使得第二光传感器33接收到电子设备1周围环境光。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将接收到环境光转换为第二电信号,并将所述第二电信号发送至所述处理器50。其中,所述第二电信号构成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确定环境光数据,且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为光敏传感器,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接收到环境光,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的内阻会根据所述环境光的强度发生变化。具体地,当所述环境光的强度越大时,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的内阻越小,相应地,流经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的电流越大。其中,流经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的电流构成所述第一电信号,其中,所述电流为模拟信号;或者对流经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的电流进行采样得到的数字信号构成所述第一电信号。

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为光敏传感器,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接收到环境光,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的内阻会根据所述环境光的强度发生变化。具体地,当所述环境光的强度越大时,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的内阻越小,相应地,流经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的电流越大。其中,流经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的电流构成所述第二电信号,其中,所述电流为模拟信号;或者对流经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的电流进行采样得到的数字信号构成所述第二电信号。

所述第一导光件22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所述第一导光件22包括第一基材以及填充在所述第一基材内的多个第一颗粒。所述第一颗粒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基材内,所述第一颗粒有助于提高自所述自第一出光面222出射的环境光的均匀性。

所述第二导光件32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所述第二导光件32包括第二基材以及填充在所述第二基材内的多个第二颗粒。所述第二颗粒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基材内,所述第二颗粒有助于提高自所述自第二出光面322出射的环境光的均匀性。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光件22中的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导光件32中的第二基材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采用亚克力材料或者聚碳酸酯材料等。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及图8,图7为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本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1上,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12上,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和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中点和所述第二侧面12中点的连线的两侧。通过将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1上,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12上,且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个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1中点和所述第二侧面12中点的连线的两侧,使得光感组件能够同时获取所述壳体10的两个侧面周围的环境光强度,提高了所述处理器50确定所述环境光数据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9及图10,图9为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本实施例与所述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包括两个第一子光感组件200,所述第一通孔13包括两个第一子通孔130。所述两个第一子光感组件200通过所述两个第一子通孔130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两个第一子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基于两个第一子环境光数据确定第一环境光数据。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包括两个第二子光感组件300,所述第二通孔14包括两个第二子通孔140。所述两个第二子光感组件300通过所述两个第二子通孔140感测环境光亮度以得到两个第二子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基于两个第二子环境光数据确定第二环境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可通过下述任意一种方式进行实施。

所述处理器50将两个第一子环境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

所述处理器50将两个第一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大值确定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大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处理器50将两个第一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小值记为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小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可通过下述任意一种方式进行实施。

所述处理器50将两个第二子环境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

所述处理器50将两个第二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大值确定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大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处理器50将两个第二子环境光数据中的最小值记为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具体地,请参阅前面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中的较小值确定环境光数据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状态感测器70,所述状态感测器70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1是否处于横屏状态。所述感测器70与所述处理器50电连接。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横屏状态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被遮挡的概率大于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被遮挡的概率,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横屏状态时,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

所述状态感测器70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1是否处于横屏状态。所述状态感测器70可以是但不仅限于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方向传感器、陀螺仪等。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以通过重力感应器获取电子设备1的状态为例进行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

所述重力传感器包括分别设置在x、y、z轴上的储能弹簧,所述储能弹簧由弹性敏感元件制成。当所述电子设备1倾斜时,所述重力传感器发生与所述电子设备1相同的倾斜,所述设置在在x、y、z轴上的储能弹簧由于受重力作用而发生形变,使所述的设置在x、y、z轴上的储能弹簧内阻发生变化,进而使所述重力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输出电压确定所述重力传感器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进而根据所述倾斜角度确定所述电子设备1是否处于横屏。电子设备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及相对设置的第三短边和第四短边,第三短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长边和所述第二长边,所述第四短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所述横屏状态是指用户手持所述第三短边或所述第四短边,或者用户同时手持所述第三短边和所述第四短边。竖屏状态是指用户手持所述第一长边或所述第二长边,或者用户同时手持所述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

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倾斜角度确定所述电子设备1是否处于横屏的。具体地,当所述倾斜角度处在预设的横屏角度范围内时,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横屏状态;当所述倾斜角度处于预设的竖屏角度范围内时,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竖屏。预设的横屏角度范围和竖屏角度范围可以根据经验数据进行设定。预设的横屏角度范围为所述倾斜角度大于等于0°至小于等于45°和大于等于135°至小于等于180°,预设的竖屏角度范围是所述倾斜角度大于45°至小于135°。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横屏状态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被遮挡的概率大于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被遮挡的概率。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被遮挡是指所述第一通孔13被用户遮挡,这里所述的遮挡包括所述第一通孔13被完全遮挡及部分被遮挡。当所述第一通孔13被完全遮挡时,使得环境光不能经由第一通孔13传输至第一导光件22及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当所述第一通孔13部分被遮挡时,环境光经由所述第一通孔13传输至第一导光件22及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的光强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13未被遮挡的时候,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接收到的光强。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被遮挡是指所述第二通孔14被用户遮挡,这里所述的遮挡包括所述第二通孔14被安全遮挡及部分被遮挡。当所述第二通孔14倍完全遮挡时,使得环境光不能经由第二通孔14传输至第二导光件进而使得环境光不能经由第二通孔14传输至所述第二导光件32及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当所述第二通孔14部分被遮挡时,环境光经由所述第二通孔14传输至第二导光件32及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的光强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通孔14未被遮挡的时候,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接收到的光强。由于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避免了由于用户手部遮挡进而影响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的准确性的影响,提高了所述处理器50确定所述环境光数据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存储器60,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50电连接。所述存储器60储存有第一预设数据,当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第二环境光数据均小于第一预设数据时,所述处理器50保持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不变,其中,当所述第一通孔13及所述第二通孔14均被遮挡时,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和第二环境光数据均小于第一预设数据。具体地,当第一环境光数据和第二环境光数据均小于第一预设数据,且持续时间小于等于阈值时间,则所述处理器50保持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不变。其中,阈值时间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设定,比如,所述阈值时间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3s。当第一环境光和第二环境光均小于第一预设数据,且持续时间大于所述阈值时间时,所述处理器50所述根据第一环境光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确定环境光数据,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显示屏40的亮度。当第一环境光数据和第二环境光数据均小于第一预设数据,且持续时间小于等于阈值时间,由于所述持续时间较短,则表明此时用户误遮挡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及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的时间较短,避免了因用户较短时间内错误操作而导致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与环境光不匹配的不足的问题,进而提高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时的精确性。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数据且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据时,所述处理器50将所述第二环境光作为环境光数据。当所述第一通孔13被遮挡且所述第二通孔14没有被遮挡,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数据且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数据,所述处理器50将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作为环境光数据。通过在第一通孔13被遮挡时,所述处理器50将所述第二环境光数据作为环境光数据,减少所述第一环境光数据对所述环境光数据的影响,提高了所述处理器50确定所述环境光数据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结合前面介绍的任意结构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时间段内,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及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均以第一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在第二时间段内,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及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均以第二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其中,所述第一频率小于所述第二频率,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内环境光的变化程度小于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环境光的变化程度。举例而言,第一段时间内环境光的变换程度小于所述第二时间段内环境光的变化程度,第一时间段内可以是上午11点至下午14点,第二时间段内可以是下午17点到傍晚19点。上午11点至下午14点时间段内的环境光线的变化程度小于下午17点到傍晚19点时间段内的环境光线的变化程度。所述第一时间段和所述第二时间段根据环境光变化程度的具体情况而设定。由于在第一时间段内均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及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以第一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在第二时间段内,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及所述第二光感组件30均以第二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相较于根据固定检测频率来检测环境光亮度,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案可以避免功耗过大以及处理器50处理资源占用较多。

进一步地,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小于第二预设数据的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三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小于第二预设数据的持续时间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四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第三频率小于所述第四频率。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小于第二预设数据的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时,则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恒定光线的环境,比如,普通办公室或者一般阅览室等。此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三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环境光数据小于第二预设数据的持续时间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时,则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光线变动的环境,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四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第三频率小于所述第四频率。通过根据比较环境光数据相较于第二预设数据大或者小且判断所述环境光数据相较于第二预设数据大或者小的持续时间,来判断电子设备1所处的环境变化情况,避免了电子设备1长时间处于恒定光线的场景下仍然保持高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以及保持较高频率调整显示屏40的亮度而导致功耗过大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1的续航时间。举例而言,第二预设数据可以设置为300勒克斯,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可以设置为5分钟。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和所述环境光数据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为最小亮度且环境光数据逐渐增大时,或者,当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为最大亮度且环境光数据逐渐减小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第五频率调节所述显示屏的亮度;当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处于最小亮度和最大亮度之间且环境光数据逐渐增大时,或者,当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处于最小亮度和最大亮度之间且环境光数据逐渐减小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第六频率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其中,所述第五频率大于所述第六频率。通过在所述显示屏40处于最小亮度或者最大亮度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50基于第五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能够使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迅速随着环境光数据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减少因场景转换迅速而导致的显示屏40亮度不能及时调整而对用户造成的不适感。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50获取电子设备1所处位置的天气状况,并根据所述电子设备1所处位置的天气状况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由于不同的天气状况会导致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环境光不同,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电子设备1所处位置的天气状况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亮度40调节的准确性。具体地,所述电子设备1所处位置的天气状况是晴天,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以及第二光感组件均以第七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并根据得到的环境光数据调节显示屏40的亮度为第一亮度。当所述电子设备1所处位置的天气状况是阴天,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以及第二光感组件均以第八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并根据得到的环境光数据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为第二亮度。所述第七频率小于所述第八频率,所述第二亮度小于所述第一亮度。在其他天气情况,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可参阅阴天状况下所述处理器50的处理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50获取所述电子设备1的电量,并根据所述电子设备1中的电量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正常电量状态时,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以及第二光感组件均以第九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并根据得到的环境光数据调节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正常电量状态时所述电子设备1剩余电量占总电量的比例大于或等于等预设剩余比例。具体地,所述预设剩余比例可以为百分之十五。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低电量状态时,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以及第二光感组件均以第十频率检测环境光亮度,并根据得到的环境光数据调节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第十频率小于所述第九频率。所述处理器50在低电量状态时以第九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降低了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低电量状态的功耗,延长了所述电子设备1的续航时间。所述低电量状态指所述电子设备1剩余电量占总电量的比例小于预设剩余比例。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50获取所述电子设备1的充电状态,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电子设备1的充电状态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十一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十二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充电状态指,所述电子设备1连接上外部电源。所述第十一频率小于所述第十二频率。由于所述处理器50的第十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降低了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充电状态下的功耗,缩短了所述电子设备1充电时间。

进一步地,当所述电子设备1的运行资源不足时,所述处理器50关闭操作系统中不常用的应用程序或者不重要的应用程序,以释放电子设备1的运行资源。这里所述的电子设备1的运行资源不足是指电子设备1的运行资源小于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以及第二光感组件均检测环境光亮度以及根据得到的环境光数据调节显示屏的亮度所需要的运行资源。避免因运行资源不足而导致所述处理器50无法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操作系统中不常用的应用程序指,在预设时间内,所述处理器50根据操作系统中应用程序的运行频率进行排序,所述处理器50将运行频率小于预设频率的应用程序设置为不常用的应用程序。所述预设时间可以为一天,所述预设频率可以为5次。具体地,在一天内,所述处理器50将运行频率少于5次的应用程序设置为不常用的应用程序。所述不重要的应用程序指不影响所述操作系统正常运行的软件。具体地,即时通讯软件的关闭不影响所述操作系统正常运行。由于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运行资源不足时,所述处理器50关闭操作系统中不常用的应用程序或者不不重要的应用程序,从而释放了所述电子设备1的运行资源,避免了因所述电子设备1运行资源不足时而导致所述处理器50无法及时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接近传感器80,所述接近传感器80与所述处理器50电连接。所述接近传感器80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目标物体与所述电子设备1的距离,所述处理器50根据所述距离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接近传感器80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1周围的目标物体与所述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距离时,所述处理器50熄灭所述显示器40、停止所述第一光传感器23感测环境光亮度和停止所述第二光传感器33感测环境光亮度及停止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

具体地,所述接近传感器80会发出红外光,所述红外光照射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所述接近传感器80中的光敏二极管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的情况来判断是否有物体接近所述电子设备1。当所述光敏二极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时,将接收到的红外光转换为感测电流,所述感测电流的大小可以表征目标物体与所述电子设备1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当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功能被开启时,可执行上述任意实施方式对显示屏40亮度的调节方案;当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功能被关闭时,所述处理器50保持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不变,且所述处理器50控制所述第一光感组件20及第二光感组件30停止感测环境光亮度,所述处理器50停止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功能被开启包括且不仅限于当所述电子设备1从所述显示器40从熄灭状态转为运行状态。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功能被关闭包括且不仅限于当所述显示屏40从运行状态转为熄灭状态。由于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调节所述显示屏的功能被关闭时,所述处理器50保持所述显示屏40当前的亮度不变,且所述处理器50停止所述述第一光感组件20及第二光感组件30感测环境光亮度,所述处理器50停止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降低了所述电子设备1的功耗,延长了所述电子设备1的续航时间。

进一步地,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游戏模式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十三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当所述电子设备1处于正常模式时,所述处理器50基于所述环境光数据以第十四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所述第十三频率小于所述第十四频率。所述处理器50通过以第十三频率来调节所述显示屏40的亮度,降低了所述处理器50调节所述显示屏40亮度的功耗,提高了所述处理器50用于所述游戏模式的运行资源。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