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7859发布日期:2018-11-02 21:12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品安全追溯及防伪辨识标签,属于食品安全追溯领域。



背景技术: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食品安全追溯就是赋予食品“身份证”,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条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食品从源头到销售终端的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通过信息系统,存储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全面掌握食品各环节的质量状况。

目前已有二维码、RFID技术等多种手段可以实现对物品的追溯,但目前的这些技术手段都各自有其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防伪效果不佳。为提高防伪效果,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在追溯标签上增加各类可肉眼观察的防伪辨识物,而以结构纹理作为辨识标的则为其中一种方式,其主要利用材料结构纹理作为辨识依据,以此进行产品防伪处理。其工作原理为选用随机结构纹理材料作为防伪标识物,选用标识物材料随机结构纹理作为防伪信息;消费者可经由电话、传真或网络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结构纹理信息,以验证所购买产品结构纹理信息的真伪。

实际应用时,采用随机结构纹理作为防伪辨识方式的缺点在于,由于其纹理通常十分复杂,因此在进行比对时,消费者不仅在辨识上有困难,并容易造成误判,此种标识物不仅不便于消费者进行辨识,辨识过程又不快捷,且亦无法保证良好的准确性。

有鉴于此,为改善上述之缺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食品安全追溯及防伪辨识标签,通过采用二维码、防伪技术等技术手段,把信息化的触角深入到食品安全领域,有效落实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提高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性,保障信息追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既可实现“从餐桌到农场”产品追溯与召回、信息查询等功能,又可实现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顺向质量安全控制的功能,同时使用肉眼即可加以辨识,并可使辨识过程更为便利与快捷地进行,同时亦增加伪造的困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兼具防伪和溯源双重功能的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通过采用二维码、防伪技术等技术手段,把信息化的触角深入到食品安全领域,有效落实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提高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性,保障信息追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既可实现“从餐桌到农场”产品追溯与召回、信息查询等功能,又可实现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顺向质量安全控制的功能,从而最终继而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同时使用肉眼即可辨识真伪,并可使辨识过程更为便利与快捷地进行,同时亦增加伪造的困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包括基体层、信息追溯层和防伪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追溯层、防伪层均设置在所述基体层的顶面,且所述信息追溯层、防伪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基体层顶面不同的区域中,

其中,

所述信息追溯层为喷涂在所述基体层顶面的二维码层,

所述防伪层为喷涂在所述基体层顶面的字符层,所述字符层由若干个字符组成,各字符的尺寸及颜色均不相同,且不同的字符由不同形状的几何单元体构成。

优选地,所述字符为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和/或字母。

优选地,所述几何单元体为圆形、三角形、矩形、长方形、星形、心形或菱形。

优选地,所述防伪层的顶面设置一遮蔽层。

优选地,所述遮蔽层为一由可刮除物质组成的可刮除层,或为一可撕离层。

优选地,所述基体层的底面设置有粘结层,从而使标签方便地贴附在待追溯的食品上。

优选地,所述信息追溯层的顶面还设置有防晒耐磨层,以方便带有该标签的食品在多个环节长时间流通而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兼具防伪和溯源双重功能,在使用时,标签贴附于食品上,通过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可将食品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环节的关键信息,如产品的生产环境、食品安全控制、第三方监管信息等,上传至服务器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从而实现对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检测等信息进行分析,得出各食品在不同环节的风险隐患点,并可进一步生成监管信息,风险隐患高则系统自动报警,监管信息利用网络可及时反馈至终端用户。

当消费者购得该食品后,将防伪层顶部的遮盖层刮除或撕离后,即可得到一组防伪辨识密码,根据此组防伪辨识密码,消费者可经由网络进行真伪查询。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同时获取所购买食品的监管信息及防伪辨识信息,防伪辨识信息包括字符种类、字符大小以及几何单元体形状等信息,消费者通过对比字符层可自行检视食品真伪。

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安全追溯标签,兼具防伪和溯源双重功能,通过采用二维码、防伪技术等多种手段,把信息化的触角深入到食品安全领域,有效落实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提高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性,保障信息追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既可实现“从餐桌到农场”产品追溯与召回、信息查询等功能,又可实现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顺向质量安全控制的功能,从而最终继而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并可为食品生成企业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升品牌;此外,借助不同形状的几何单元体堆积排成字符,并使每一字符具有不同大小与颜色,而排列组合出大量不同的密码组合,可增加伪造的困难度,同时,利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并搭配字符大小与颜色作为辨识的依据,使消费者以肉眼即可进行辨识与比对,不仅简单方便,亦可避免产生误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应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包括基体层1、信息追溯层2和防伪层3。信息追溯层2、防伪层3均设置在基体层的顶面,且信息追溯层2、防伪层3分别设置在基体层1顶面不同的区域中。

如图2所示,信息追溯层2为喷涂在基体层顶面的二维码层,防伪层3为喷涂在基体层顶面的字符层,字符层由若干个字符组成,各字符的尺寸及颜色均不相同,且不同的字符由不同形状的几何单元体构成。图2中,防伪层3中包括四个字符1、3、6、A,该四个字符具有不同大小,每个字符的颜色系按照既定规则加以选定,每个字符均由不同形状的几何单元体构成,其中数字1由方形几何单元体构成,数字3由三角形几何单元体构成,数字6由圆形几何单元体构成,而英文字母A由星形几何单元体构成。

使用时,可使用安装有数据库软件的计算机,控制多色数字喷码机而将一组防伪辨识密码(一组字符)以印刷方式(例如喷印)于基体层1顶面。关于字符方面,除阿拉伯数字(1至9)与英文字母(A至Z)外,也可使用其他语言之字母(如欧洲语系字母、东南亚语系字母、中文字或注音符号)或各式符号。构成每一字符的几何单元体为同一形状,并可搭配颜色以获得更佳辨识效果,例如将几何单元体以红、橙、黄、绿、蓝、紫、黑等颜色加以呈现。依照此模式,再搭配字符选择,可产生大量以肉眼即得以辨别之字符组。

如图2所示,防伪层3的顶面设置一可刮除或撕离的遮蔽层4,供遮蔽该字符层3。实施时,该遮盖层4为一由可刮除物质组成的可刮除层,或为一可撕离层。消费者仅需刮除或撕离该遮盖层,即可知悉专属于该食品的防伪辨识密码。为方便使用,在基体层1的底面可进一步设置粘结层,从而使标签方便地贴附在待追溯的食品上。在信息追溯层2的顶面还可进一步设置防晒耐磨层,以方便带有该标签的食品在多个环节长时间流通而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安全追溯防伪标签,兼具防伪和溯源双重功能,在使用时,标签贴附于食品上,通过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可将食品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环节的关键信息,如产品的生产环境、食品安全控制、第三方监管信息等,上传至服务器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从而实现对产品种植/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检测等信息进行分析,得出各食品在不同环节的风险隐患点,并可进一步生成监管信息,风险隐患高则系统自动报警,监管信息利用网络可及时反馈至终端用户。

当消费者购得该食品后,将防伪层顶部的遮盖层刮除或撕离后,即可得到一组防伪辨识密码,根据此组防伪辨识密码,消费者可经由网络进行真伪查询。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同时获取所购买食品的监管信息及防伪辨识信息,防伪辨识信息包括字符种类、字符大小以及几何单元体形状等信息,消费者通过对比字符层可自行检视食品真伪。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范围内可理解想到的变换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包含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