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出线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6138发布日期:2019-06-29 01:0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扇出线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扇出线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显示装置行业中,由于显示装置的扇出区拉线的宽度最小的区域一般在拉线的中间位置,而当该区域的宽度过小,容易导致在制备时受到灰尘等颗粒的干扰发生断线的情况,从而降低显示装置的良率。技术实现要素: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扇出线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目前显示装置扇出区拉线中间位置的宽度过小,容易发生断线使得显示面板的良率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扇出线路,所述扇出线路包括:第一走线区,所述第一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斜线部,所述绕线部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以所述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两侧,所述第二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和斜线部,所述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斜线部的宽度;第三走线区,所述第三走线区以所述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两侧,且所述第三走线区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与第二走线区之间,所述第三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三走线,所述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直线部以及斜线部,所述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绕线部的宽度。可选地,所述第一走线区的直线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三走线区的直线部的宽度相同,且均设于3μm至20μm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二走线区的直线部与所述第三走线区的直线部平行。可选地,所述第二走线区的直线部的长度从中间区域向两端递减。可选地,所述第一走线区的绕线部的曲折幅度大于所述第三走线区的绕线部的曲折幅度。可选地,所述第一走线区的绕线部的路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走线区的绕线部的路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二走线区的斜线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走线区的斜线部的长度以及所述第一走线区的斜线部的长度,且所述第三走线区的斜线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走线区的斜线部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一走线区的斜线部的斜率、所述第二走线区的斜线部的斜率以及所述第三走线区的斜线部的斜率均相同。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走线,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斜线部,绕线部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以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两侧,第二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二走线,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和斜线部,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斜线部的宽度;第三走线区,第三走线区以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两侧,且第三走线区位于第一走线区与第二走线区之间,第三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三走线,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直线部以及斜线部,直线部的宽度大于绕线部的宽度。这样,通过设置直线部和直线部中直线的宽度大于其他走线的宽度,以增加直线部中的直线宽度,防止灰尘等颗粒掉入直线部的间隙时直线断线的情况,以降低直线部的断线率,从而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良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单元阵列、显示区、扇出区以及扇出线路;所述显示单元阵列位于所述显示区内,且所述显示单元阵列包括多条信号线;以及所述扇出线路位于所述扇出区内,所述扇出线路分别与所述多条信号线中对应的信号线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扇出线路包括:第一走线区,所述第一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斜线部,所述绕线部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以所述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两侧,所述第二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和斜线部,所述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斜线部的宽度;第三走线区,所述第三走线区以所述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两侧,且所述第三走线区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与第二走线区之间,所述第三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三走线,所述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直线部以及斜线部,所述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绕线部的宽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单元阵列、显示区、扇出区以及扇出线路;所述显示单元阵列位于所述显示区内,且所述显示单元阵列包括多条信号线;以及所述扇出线路位于所述扇出区内,所述扇出线路分别与所述多条信号线中对应的信号线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扇出线路包括:第一走线区,所述第一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斜线部,所述绕线部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以所述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两侧,所述第二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和斜线部,所述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斜线部的宽度;第三走线区,所述第三走线区以所述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两侧,且所述第三走线区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与第二走线区之间,所述第三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三走线,所述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直线部以及斜线部,所述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绕线部的宽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示例性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例性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扇出线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第一走线区11a、11c绕线部2第二走线区12a、12b、12c斜线部3第三走线区13b、13c直线部100显示面板400扇出区200显示单元阵列410扇出线路300显示区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扇出线路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扇出线路,扇出线路包括第一走线区1、第二走线区2以及第三走线区3。如图1所示,扇出线路的中心为虚拟中心线Z,其中,第一走线区1、第三走线区3以及第二走线区2从该虚拟中心线Z向两侧依次排序,且虚拟中心线Z两侧的走线以该虚拟中心线Z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区1、第三走线区3以及第二走线区2中的走线均电性绝缘,以防止第一走线区1、第三走线区3以及第二走线区2中的走线导通,而出现短路的情况。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区1包括多条第一走线,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11a和斜线部12a,绕线部11a为曲折布局的绕线。其中,在第一走线区1中,绕线部11a的绕线与斜线部12a的斜线对应连接,即每一条绕线与每一条斜线电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绕线部11a为曲折布局的绕线,该曲折布局为绕线沿着一固定方向弯曲延伸,比如,绕线沿着虚拟中心线Z的方向弯曲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其它固定方向,比如,以扇出线路的平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此时,绕线沿着固定X坐标等方向弯曲延伸,在此并无限制。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走线区2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第二走线区2包括多条第二走线,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13b和斜线部12b,直线部13b的宽度大于斜线部12b的宽度。其中,第二走线区2以虚拟中心线Z的中心向两侧对称排序,即也可以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走线区2包括多条第二走线,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13b和斜线部12b,即在第二走线区2中,直线部13b的直线与斜线部12b的斜线对应连接,即每一条绕线与每一条斜线电连接。且直线部13b中每一条直线的宽度都相同,且均大于斜线部12b中每一条斜线的宽度,从而增加直线部13b中直线的宽度,即通过增加直线部13b中的直线宽度,防止灰尘等颗粒掉入直线部13b的间隙时直线断线的情况,以降低直线部13b的断线率,从而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良率。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走线区3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且第三走线区3位于第一走线区1与第二走线区2之间,第三走线区3包括多条第三走线,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11c、直线部13c以及斜线部12c,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斜线部的宽度。其中,第三走线区3以虚拟中心线Z的中心向两侧对称排序,也可以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且位于第一走线区1与第二走线区2之间,即第三走线区3的走线可以包括绕线部11c、直线部13c以及斜线部12c。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走线区3中设置有多条第三走线,第三走线中的走线为依次连接的绕线部11c、直线部13c以及斜线部12c,绕线部11c的绕线通过直线部13c的直线与斜线部12c的斜线对应连接,即每一条绕线均通过直线与其对应的斜线电连接。直线部13c中每一条直线的宽度都相同,且与直线部13b中每一条直线的宽度相同,即直线部13b和直线部13c的直宽度度均相同。在一实施例中,直线部13c中每一条直线的宽度大于绕线部11c中每一条绕线的宽度,以增加直线部13c中直线的宽度,即通过增加直线部13c中的直线宽度,防止灰尘等颗粒掉入直线部13c的间隙时直线断线的情况,以降低直线部13c的断线率,从而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良率。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走线区1包括多条第一走线,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11a和斜线部12a,绕线部12a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2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第二走线区2包括多条第二走线,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13b和斜线部12b,直线部13b的宽度大于斜线部12b的宽度;第三走线区3,第三走线区3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且第三走线区3位于第一走线区1与第二走线区2之间,第三走线区3包括多条第三走线,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11c、直线部13c以及斜线部12c,直线部13c的宽度大于绕线部11c的宽度。这样,通过设置直线部13b和直线部13c中直线的宽度大于其他走线的宽度,以增加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中的直线宽度,防止灰尘等颗粒掉入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的间隙时直线断线的情况,以降低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的断线率,从而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良率。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区1的直线部的宽度与第三走线区3的直线部的宽度相同,即直线部13b中的直线宽度与直线部13c中的直线宽度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直线部13b中的直线宽度与直线部13c中的直线宽度设于3μm至20μm之间。作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直线部13b与直线部13c中直线的最大宽度设为20μm。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由于扇出线路的形状、长度等因素的限制,直线部13b与直线部13c中直线的宽度还可选为3μm~20μm中的任意数值,即可通过增加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中的直线宽度,保证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中的直线强度,在此并无限制。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走线区2的直线部13b与第三走线区3的直线部13c平行。即直线部13b的直线与直线部13c的直线平行时,可以使该扇出线路的走线更加均匀,能够保证该直线走线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直线部13b与直线部13c的阻抗匹配,且能够防止各直线走线之间相互接触。在一实施例中,由于走线的差异,直线部13b中的直线距离虚拟中心线Z的位置均不同,即直线部13b中的直线的长度均不相同,具体的,第二走线区2的直线部13b的长度从中间区域向两端递减,即直线部13b的直线长度从虚拟中心线Z向两端递减。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匹配直线部13b的直线的阻抗差异,第二走线区2的斜线部12b的长度从中间区域向两端递增,即直线部12b的直线长度从虚拟中心线Z向两端递增。以此类推,第一走线区1与第三走线区3的走线为了消除阻抗差异,亦可采用上述方案,在此不再赘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区1的绕线部的曲折幅度大于第三走线区3的绕线部的曲折幅度。即绕线部11a绕线的曲折幅度大于绕线部11c绕线的曲折幅度,该绕线的曲折幅度可以定义为曲折绕线最邻近虚拟中心线Z的边缘至最远离虚拟中心线Z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在一实施例中,绕线部11a和绕线部11c绕线的曲折幅度例如从虚拟中心线Z向两侧递减。也就是说,距离虚拟中心线Z较近的绕线部11a中,该绕线具有较大的曲折幅度,即距离虚拟中心线Z较近的绕线部11a所提供的绕线长度较长。因此,当绕线部11a和绕线部11c中绕线的走线路径长度差异很大时,通过设置绕线部11a和绕线部11c中绕线的曲折幅度可以有效地缩小扇出绕线部11a和绕线部11c与其他走线区走线的阻抗差异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区1的绕线部11a的路径长度大于第三走线区3的绕线部11c的路径长度,即绕线部11a绕线的路径长度大于绕线部11c绕线的路径长度。绕线部11a和绕线部11c绕线的路径长度也可以从虚拟中心线C向两侧递减,其也有助于提供理想的阻抗补偿作用,使扇出线路具有均匀的信号传输品质。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走线区2的斜线部12b的长度大于第三走线区3的斜线部12c的长度以及第一走线区1的斜线部12a的长度,且第三走线区3的斜线部12c的长度大于第一走线区1的斜线部12a的长度。即为了能够匹配第一走线区1、第三走线区3以及第二走线区2的走线布局,斜线部12a、斜线部12b以及斜线部12c中斜线的长度从虚拟中心线Z向两端递增,从而使整个扇出路线结构的阻抗匹配。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走线区1的斜线部12a的斜率、第二走线区2的斜线部12b的斜率以及第三走线区3的斜线部12c的斜率均相同。斜线部12a、斜线部12b以及斜线部12c中斜线的斜率均相同,即斜线部12a、斜线部12b以及斜线部12c中斜线相互平行,以使该扇出线路的走线更加均匀,能够保证该直线走线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斜线部12a、斜线部12b以及斜线部12c的阻抗匹配,且能够防止各斜线走线之间相互接触。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走线区1包括多条第一走线,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11a和斜线部12a,绕线部12a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2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第二走线区2包括多条第二走线,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13b和斜线部12b,直线部13b的宽度大于斜线部12b的宽度;第三走线区3,第三走线区3以第一走线区1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两侧,且第三走线区3位于第一走线区1与第二走线区2之间,第三走线区3包括多条第三走线,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11c、直线部13c以及斜线部12c,直线部13c的宽度大于绕线部11c的宽度。这样,通过设置直线部13b和直线部13c中直线的宽度大于其他走线的宽度,以增加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中的直线宽度,防止灰尘等颗粒掉入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的间隙时直线断线的情况,以降低直线部13b和/或直线部13c的断线率,从而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良率。参照图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单元阵列200、显示区300、扇出区400以及扇出线路410;显示单元阵列200位于显示区300内,且显示单元阵列200包括多条信号线;以及扇出线路410位于扇出区400内,扇出线路410分别与多条信号线中对应的信号线电性连接。其中,基于上述实施例,扇出线路包括第一走线区、第二走线区以及第三走线区,第一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走线,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斜线部,绕线部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以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两侧,第二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二走线,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和斜线部,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斜线部的宽度;第三走线区以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两侧,且第三走线区位于第一走线区与第二走线区之间,第三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三走线,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直线部以及斜线部,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绕线部的宽度。由于本实施例显示面板具备上述实施例扇出线路的所有技术特征,即应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显示面板具备上述实施例扇出线路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技术效果,具体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其中,基于上述两个实施例,参照图2,该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单元阵列200、显示区300、扇出区400以及扇出线路410;显示单元阵列200位于显示区300内,且显示单元阵列200包括多条信号线;以及扇出线路410位于扇出区400内,扇出线路410分别与多条信号线中对应的信号线电性连接。而扇出线路包括第一走线区、第二走线区以及第三走线区,第一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一走线,第一走线包括连接的绕线部和斜线部,绕线部为曲折布局的绕线;第二走线区以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两侧,第二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二走线,第二走线包括连接的直线部和斜线部,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斜线部的宽度;第三走线区以第一走线区为对称中心设置于第一走线区两侧,且第三走线区位于第一走线区与第二走线区之间,第三走线区包括多条第三走线,第三走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绕线部、直线部以及斜线部,直线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绕线部的宽度。由于本实施例显示装置具备上述实施例扇出线路以及显示面板的所有技术特征,即应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显示装置具备上述实施例扇出线路以及显示面板的所有技术特征以及技术效果,具体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