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薄膜的液面活化方法、应用其的液压转印方法及液压转印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61028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转印薄膜的液面活化方法、应用其的液压转印方法及液压转印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开发一种即使以向转印液面之上供给转印薄膜而进行活化为前提,也能够持续进行精致的转印的新颖的活化方法以及液压转印方法。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自转印槽的上方按压被转印体,而在被转印体的表面形成适当的转印图案时,在转印槽上设置活化前引导机构,该活化前引导机构将与转印槽中央呈中心对准地供给的转印薄膜、在转印槽的左右均等位置保持薄膜两侧并向活化区域引导,从而在保持转印薄膜的期间,促进薄膜向厚度方向的膨润,且在活化区域,在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对转印薄膜的引导作用的状态下向转印薄膜上涂布活性剂。
【专利说明】转印薄膜的液面活化方法、应用其的液压转印方法及液压转印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转印(水压转印),该液压转印是将预先由转印油墨施加适当的转印图案(表面油墨层)而成的转印薄膜在转印液面之上(水面之上)漂浮支承,且在此抵压被转印体而使其没入转印液中(水中),从而利用液压将薄膜之上的转印图案转印到被转印体上,并且涉及一种在使转印图案的油墨、固化性树脂层活化时,即使以将转印薄膜供给到液面之上而使其活化为前提,也能够持续进行精致的转印的新颖的活化方法以及液压转印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液压转印是如下方法:例如在水溶性薄膜(承载薄片)之上,将施加有规定的非水溶性的转印图案、固化性树脂层而成的转印薄膜依次供给到转印槽内的转印液上且使其漂浮,一边使被转印体接触该转印薄膜一边使其浸入于转印槽内,利用液压将转印薄膜上的转印图案转印到被转印体的表面。而且,如上述那样,在转印薄膜上,转印图案是借助油墨事先形成(印刷)于水溶性薄膜之上的,转印图案的油墨处于干燥状态。因此,进行转印时,需要在转印薄膜之上的转印图案上涂布活性剂、稀释剂类,从而使转印图案返回到与刚印刷后相同的湿润状态、即表现出附着性的状态,这被称为活化。
[0003]在此,作为使转印薄膜活化的一般方法,公知有使用凹印辊涂布机、触接辊涂布机或喷雾喷嘴(喷枪)的活性剂涂布方法。其中,凹印辊涂布机、触接辊涂布机是用于在将转印薄膜诱导(供给)到转印槽内之前使油墨活化的,另一方面,喷枪是用于在使转印薄膜漂浮在转印槽内的液面的状态、即将转印薄膜诱导到转印槽内后,在液面之上使油墨活化的。以下,对各个方法的缺点(问题)进行说明。
[0004]首先,在使用凹印辊涂布机的活性剂涂布方法中,存在转印制品的装饰层出现凹印的网孔(凹凸)而导致装饰层的品质下降的问题。此外,在触接辊涂布机中,虽然能消除凹印辊的网孔,但存在装置昂贵的缺点。此外,使用涂布机的这些方法均是在转印薄膜漂浮于转印槽内的液面之前使其活化(涂布活性剂)的,因此薄膜刚着液后就开始吸水,且在短时间内发生收缩及膨胀。因此,需要使用限制薄膜的膨润幅度的引导机构(引导链条),还需要一边自薄膜下方供给气泡一边利用鼓风机向薄膜面吹风,来防止产生褶皱,并且为了缓和由鼓风机产生的风、水面之上的波所带来的影响,需要一起设置防风板、消波装置,从而使转印装置的成本变高。
[0005]另一方面,使用喷枪的活性剂涂布方法,S卩、使转印图案仍处于干燥状态的转印薄膜漂浮于转印槽内后开始进行活化的方法中,即使水溶性薄膜因着液而含水后膨润,处于干燥状态的油墨发挥抑制转印薄膜的膨润、扩大的作用,因此转印薄膜着液后也不会过于膨润扩大。而且,在本方法中,是在这样的薄膜的状态下自喷枪向转印图案涂布活性剂,因此不会产生由上述凹印辊涂布机所带来的网孔。此外,干燥的油墨对膨润、扩大的限制在活性剂涂布之后立即解除,转印薄膜扩展到引导链条宽度,且成为适于转印的、油墨的湿润状态。
[0006]在此,作为活性剂的喷射方式,有在薄膜上方的低压雾化方式、在罩内产生微细雾滴的自重沉降的活化方式(参照专利文献I)或者提出高涂覆效率而采用的静电喷射涂布方式(参照专利文献2)等。然而,在使用喷枪的方法中,如上述那样处于干燥状态的油墨发挥抑制转印薄膜的膨润、扩大的作用,因此转印薄膜在着液后也不会过于膨润扩大,因此,在本方法中,活化前的转印薄膜是以两侧未被引导的非限制状态在液面之上进行漂浮输送的,且是在该状态下涂布活性剂(活化)的。
[0007]当然,即使设置自活化前对转印薄膜的两侧进行保持的引导链条,也并不一定将转印薄膜可靠地保持在引导链条上。其原因在于,如上述那样,转印薄膜因着液而仅下侧的水溶性薄膜会膨润,因此,存在由于与上侧的油墨层的之间的延伸差,而使得薄膜两端部分整体向上方卷曲的倾向(以自水面浮起的方式卷曲的倾向)。
[0008]此外,在转印薄膜与引导链条之间的液面之上,活性剂成分漂浮、滞留的情况下,该活性剂成分会阻碍转印薄膜的伸展,转印薄膜越来越难以与引导链条接触。
[0009]据此,活化前的转印薄膜在引导链条的中央移动而活化后左右均等伸展这种情况极少,通常是在偏向或接触左右任一引导链条的状态下受到活化,不断进行伸展的。因此,活化后的转印薄膜存在左右伸展倍率略有不同,产生转印图案的弯曲(日语:曲〃 U)、或转印薄膜搁置于引导链条上而无法转印等问题。
[0010]此外,若转印槽的侧壁附近有活性剂成分漂浮、滞留,则会阻碍薄膜的伸展,因此,存在适于转印的位置发生变化等问题。
[0011]而且,为了确保适当的作业环境,即使将罩内的活性剂经由排气管排出,也难以自排出气体中分离回收活性剂成分,不仅用于去除臭味的除臭装置昂贵,即使进行分离回收也是极少量的,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不具有活性剂成分再调整的经济上的优点。
[0012]此外,未被转印到被转印体的残留薄膜是由转印槽下游的溢流部回收溶解的,使油墨等固体成分沉淀,以此方式净化后的回收液(转印液)进行温度调整后,自转印槽上游部而被循环再利用。这在连续式转印方式、批量式转印方式中也是大致相同的结构。
[0013]在此,当转印液接近于淡水,在水溶性薄膜(例如PVA:聚乙烯醇)的浓度为500ppm以下时,存在转印薄膜较硬、附着性较差而容易引起转印不良的问题。然而,若继续进行液压转印而使得水溶性薄膜的浓度上升至约3000ppm以上,则这回转印薄膜变得过于柔软,依然存在容易引起转印不良的问题。
[0014]另外,转印后的被转印体借助脱膜清洗装置将水溶性薄膜清洗、淋洗之后被干燥,但清洗排水通常是经排水处理后排出或者经高度处理后作为工业用水再次利用。
[001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76067号公报
[001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81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8]本发明是认识到这样的背景后研究而成的,尝试开发一种一边以将转印薄膜在转印液面之上活化为前提,一边能够抑制如上所述的转印图案的左右不均衡伸展,且能在短时间内均匀且高效地向转印薄膜的转印图案涂布活性剂,并且能持续进行精致的转印的新颖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以及应用其的液压转印方法。
[001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0]首先,技术方案I是一种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
[0021]其是将在水溶性薄膜上至少以干燥状态形成转印图案而成的转印薄膜以转印图案朝上的状态供给到转印槽内的液面之上,其后自转印薄膜的上方涂布活性剂而使转印薄膜上的转印图案活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0022]在上述转印槽上设置活化前引导机构,其在自供给到转印槽中央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上保持薄膜两侧并将该转印薄膜向活化区域引导,该活化前弓I导机构在保持转印薄膜的期间,促进转印薄膜向厚度方向的膨润,
[0023]并且在活化区域,在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对转印薄膜的引导作用的状态下,向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
[0024]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2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的特征在于,
[0025]上述活化区域中的转印薄膜的活化借助活化是通过
[0026]借助前引导机构而对活化前的转印薄膜在厚度方向促进膨润,
[0027]以及在即将到活化区域之时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对转印薄膜的两侧的保持,在该状态下涂布活性剂,
[0028]从而,能够一下子解除处于干燥状态下的油墨的伸展抑制状态,使转印薄膜在宽度方向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膨润。
[0029]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3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的特征在于,
[0030]在上述活化区域的后段设有活化后引导机构,该活化后引导机构在自转印槽中央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上,保持由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的两侧,且将该转印薄膜向转印区域引导。
[0031]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3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4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的特征在于,
[0032]在上述活化区域中向转印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时,用于喷出活性剂的喷枪以一边在转印薄膜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一边伸出至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的方式涂布活性剂,
[0033]且在活化区域的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部分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涂布于转印液面之上并在液面之上漂浮的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且将在覆盖活化区域的罩内漂浮飞散的活性剂同时抽吸而与转印液混合排出。
[0034]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5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的特征在于,
[0035]在因上述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即将接触活化后引导机构之时的位置上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活化后引导机构与转印薄膜之间的漂浮于转印液面上的活性剂成分送入到活化区域的两侧中的将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的部位、或者送入到转印槽的侧壁与活化后引导机构之间。
[0036]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5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6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的特征在于,
[0037]在向转印液面之上供给上述转印薄膜时,在将转印薄膜供给到转印槽之前的阶段,在转印薄膜的两侧部分形成有用于与向薄膜宽度方向卷曲对抗的条纹状的防卷曲用凹凸。
[0038]此外,技术方案7是一种液压转印方法,其是将在水溶性薄膜上以干燥状态形成至少转印图案而成的转印薄膜在转印槽内的液面之上漂浮支承,自其上方按压被转印体,利用由此产生的液压,主要向被转印体的外观面转印转印图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0039]在使上述转印薄膜活化时,是利用上述技术方案I?6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化方法而进行活化的。
[0040]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8的液压转印方法的特征在于,
[0041]在上述转印槽的下游侧设有溢流部,自在此处回收的液体中将残留薄膜等杂质沉淀、去除,且对该回收液进行温度调整后自转印槽的上游侧循环供给,
[0042]且自上述转印槽被提起的被转印体,之后被送往脱膜清洗工序,在此处将表面的水溶性薄膜溶解清洗,并将在该工序中产生的、含有溶解后的水溶性薄膜在内的清洗排水循环供给到上述转印槽的溢流部的跟前。
[0043]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9的液压转印方法的特征在于,
[0044]在上述转印槽上,在将被转印体自转印液中提起的出液区域内,形成有自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离开的外观面背离流,使在转印液面之上的泡沫、液中滞留的杂质远离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而被排出到转印槽外。
[0045]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9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0的液压转印方法的特征在于,
[0046]在上述溢流部的前段还设有溢流槽,该溢流槽面向于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利用该溢流槽形成上述外观面背离流。
[0047]此外,技术方案11是一种液压转印装置,其包括:
[0048]转印槽,其用于贮存转印液;
[0049]转印薄膜供给装置,其用于向该转印槽供给转印薄膜;
[0050]活性剂涂布装置,其用于向供给到转印槽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而使其处于能转印的状态;以及
[0051]被转印体输送装置,其相对于因活性剂而在转印槽的液面之上成为活化状态的转印薄膜,自上方按压被转印体,
[0052]将在水溶性薄膜上以干燥状态形成至少转印图案而成的转印薄膜,在转印槽内的液面之上漂浮支承,且自其上方按压被转印体,利用由此产生的液压,主要在被转印体的外观面侧转印转印图案的装置,该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53]在上述转印槽上设有活化前引导机构,其在自供给到转印槽中央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保持薄膜两侧并向活化区域引导该转印薄膜,该活化前引导机构在保持转印薄膜的期间,促进转印薄膜向厚度方向的膨润,
[0054]且在活化区域中,在解除了活化前弓I导机构对转印薄膜的引导作用的状态下向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
[0055]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1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2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56]在上述活化区域的后段设有活化后引导机构,该活化后引导机构在自转印槽中央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保持因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的两侧且向转印区域引导该转印薄膜。
[0057]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1或12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3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58]上述活性剂涂布装置具有用于喷出活性剂的喷枪,该喷枪以一边在活化区域在转印薄膜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一边超出至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的方式涂布活性剂,
[0059]且在活化区域中的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部分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涂布于转印液面之上并在液面之上漂浮的、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且将在覆盖活化区域的罩内漂浮飞散的活性剂同时抽吸而与转印液混合排出。
[0060]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3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4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61]在上述活化区域的两侧,在将转印液与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一起排出、回收的去除部件的吸入口处,设有用于促进回收液与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之间的气液接触的填充构件,在该部件的回收液的排水侧后段还设有喷雾分隔件,其内置有能促进回收液与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之间的气液接触的填充构件及除雾器,在靠上述后段还设有排气扇,
[0062]根据该结构,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使活性剂成分溶入回收液而经净化之后,自排气扇被放出至外部。
[0063]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3或14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5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64]在因上述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即将与活化后引导机构接触之时的位置上,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活化后引导机构与转印薄膜之间的漂浮于转印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送入到活化区域的两侧中的将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的部位、或送入到转印槽的侧壁与活化后引导机构之间。
[0065]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6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66]上述转印薄膜供给装置在向转印槽供给之前的转印薄膜的两侧部分具有凹凸成形辊,其形成有与向薄膜宽度方向的卷曲对抗的条纹状的防卷曲用凹凸,或者具有将防卷曲用凹凸形成为微观凹凸的激光打标机。
[0067]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7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68]上述活化前引导机构是由在皮带轮上卷绕环状的皮带而成的输送机构成的,
[0069]且皮带轮的旋转轴设定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并设定为在此处卷绕的皮带的宽度方向为转印液面的高度方向。
[0070]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8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71]上述活化后引导机构为了使活化前引导机构中的保持薄膜两侧的引导构件避开活化区域而置于转印区域之后,利用与活化前引导机构相同的引导构件对因活化而伸展的转印薄膜的两侧进行保持。
[0072]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1?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19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73]在上述转印槽的下游侧设有溢流部,自在此处回收的液体中将残留薄膜等杂质沉淀、去除,且对该回收液进行温度调整后借助循环管路而自转印槽的上游侧进行循环供给,
[0074]且在上述转印槽的后段具有用于对自转印槽提起的被转印体的表面进行清洗的脱膜清洗装置,利用该脱膜清洗装置将附着于被转印体表面的水溶性薄膜溶解清洗从而将其去除,
[0075]且该脱膜清洗装置是借助循环排水管路连接于上述转印槽的,
[0076]将在脱膜清洗工序中产生的、含有溶解后的水溶性薄膜在内的清洗排水循环供给至上述转印槽的溢流部跟前。
[0077]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1?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20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78]在自转印液中提起上述被转印体的出液区域设有背离流形成部件,其作用于转印液中处于上浮状态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形成自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离开的外观面背离流,由此使在转印液面之上的泡沫、液中滞留的杂质远离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而向转印槽外排出。
[0079]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0所述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21的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0080]在上述溢流部的前段还设有溢流槽,其面向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利用该溢流槽形成上述外观面背离流。
[0081]发明的效果
[0082]将以上的各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结构作为手段来谋求解决上述问题。
[0083]首先,采用技术方案1、7或11所述的发明,转印薄膜在活化前一边由活化前引导机构保持其两侧一边被送往活化区域,因此能够防止活化前的转印薄膜发生偏离、位置偏移或者蜿蜒曲折等。此外,两侧被活化前引导机构保持(限制)的转印薄膜,尤其是承载转印图案的水溶性薄膜在厚度方向上的膨润得到促进,从而利用之后的活性剂涂布,能够一下子解除处于干燥状态下的油墨的伸展抑制状态,完成在宽度方向上膨润的准备(态势)。BP,转印图案(油墨)趋向于借助一下子活化而均等地伸展,因此需要在活化前使水溶性薄膜柔软(膨润)到能追随转印图案的延伸的程度,在本发明中,能够借助活化前引导机构实现厚度方向的膨润促进。
[0084]此外,能够实现活性剂的散布效率高、作业环境改善、初始成本降低、运转成本降低的装置,从而能够提高量产性。
[0085]此外,采用技术方案2或7所述的发明,转印薄膜在到达活化区域之前的期间处于在厚度方向上充分膨润的状态,且在活化时是以两侧的保持被解除的状态涂布活性剂的,因此能够一下子解除处于干燥状态下的油墨的伸展抑制状态,使转印薄膜在宽度方向上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伸展、扩大。
[0086]此外,采用技术方案3、7或12所述的发明,供给至转印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首先由活化前引导机构在转印槽中央部保持、输送,之后在活化区域解除该保持而在转印槽中央部活化(涂布活性剂),在宽度方向左右均等地膨润之后,受到活化后引导机构的保持、输送。即,转印薄膜受到隔着活化区域而跨越两个阶段的防止位置偏移(日语:X >)、防止偏离(日语:偏”)等的控制,因此转印薄膜在活化区域中即使以薄膜两侧的保持被解除的状态被活化,活化后也能以所期望的位置、伸展程度被送往转印区域(以薄膜的宽度方向大致均等地伸展的状态被供给至转印区域)。另外,即使由此反复进行连续的转印,也能够持续进行精致的转印。
[0087]此外,采用技术方案4、7或13的发明,活性剂是超出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而进行涂布的,因此能够使转印薄膜左右(宽度方向)均等地伸展。此外,在活化区域的两侧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转印液面之上的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且将在覆盖活化区域的罩内漂浮飞散的活性剂也同时抽吸并与转印液混合排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转印薄膜的伸展降低,从而能够使活化后的转印薄膜稳定地接触(保持)于活化后引导机构。
[0088]此外,采用技术方案5、7或15所述的发明,在转印薄膜即将接触活化后引导机构之前的位置上滞留、漂浮的活性剂成分是借助去除部件而被送入到与活化后引导机构之间(导件背侧)等的,因此能够防止活化后的转印薄膜的伸展降低,从而能够使活化后的转印薄膜稳定地接触(保持)于活化后引导机构。
[0089]此外,采用技术方案6、7或16的发明,在供给前的转印薄膜的两侧部分形成有条纹状的防卷曲用凹凸,因此能够防止着液后转印薄膜产生的卷曲现象。由此,能够使转印薄膜稳定地接触于活化前引导机构,从而实现对转印薄膜的可靠的保持。而且,能够扩大薄膜有效使用宽度,也能够抑制宽度方向的伸展率,因此能够缓和图纹延伸感,表现出高精细的转印外观。
[0090]此外,采用技术方案8或19的发明,是将来自脱膜清洗工序的排水(含有溶解后的水溶性薄膜在内的清洗排水)导入至转印槽而进行循环利用的,在该工序中被冲掉的水溶性薄膜也在转印槽的溢流部沉淀、回收,因此能够将转印槽的水溶性薄膜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能够实现转印性能的稳定化,几乎无须更换转印液。
[0091]此外,采用技术方案9或20的发明,相对于出液过程中的被转印体而形成自外观面离开的方向的外观面背离流,因此,泡沫、薄膜残渣等杂质难以附着于外观面上,能够获得美观的转印制品(被转印体)。此外,由于外观面上难以附着泡沫、杂质,因此能够将转印图案本身精致地转印,从而不易产生图纹应变、变形。
[0092]此外,采用技术方案10或21的发明,在在转印槽的末端部将薄膜残渣等与转印液一起回收的、溢流部(第2级OF槽)的前段,还设有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第I级OF槽),而成为2级溢流构造,因此能够以如下方式控制转印槽内的液体的流动。首先,由于第I级OF槽变成液流阻力,因此大致在设有第I级OF槽的高度(深度)的中层流成为在该OF槽下方流过的流动。即,中层流在即将到达第I级OF槽之前变成向该OF槽下方潜入的朝下流动,通过第I级OF槽之后变成朝上流动。另一方面,在比中层流高的位置(液位)流动的上层流(转印槽中的表面流)被第I级OF槽直接回收。此外,在比中层流低的位置流动的下层流(在转印槽的底部流动的液流)也不受第I级OF槽左右,而维持水平流动,因此产生使中层流所含的杂质不易沉淀、滞留于转印槽的底部的屏障效果。此外,通过第I级OF槽之后,中层流变成朝上流动,从而下层流被提起至上侧,利用以上的中层流、下层流的朝上流动将转印液中的,尤其是被认为大多包含于中层流的下方的杂质送至第2级OF槽,在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回收。
[0093]此外,采用技术方案14的发明,将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充分溶入到回收液(转印液)而进行处理,因此能够廉价且容易地进行对含有活性剂(溶剂)的空气的净化,而且能够基本防止溶剂雾向转印室飞散。另外,溶入有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的回收液通常被送往下水道、排水处理槽等。
[0094]此外,采用技术方案17的发明,活化前引导机构将皮带轮的旋转轴设定在大致铅垂方向,且在皮带轮上卷绕的皮带的宽度方向设定为相当于转印液面的深度(高度)方向,因此,例如在反复进行转印的期间,即使转印槽内的液位发生变化,也能够以皮带的宽度尺寸进行应对,无须对输送机整体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液压转印。
[0095]此外,采用技术方案18的发明,活化前引导机构与活化后引导机构中通用地使用对薄膜两侧进行保持的引导构件,因此能够在活化前后以相同速度传送转印薄膜,在期望使薄膜速度在活化区域与在转印区域中一致而进行转印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进行转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9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压转印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97]图2是主要表示同上的液压转印装置中的转印槽与脱膜清洗装置的侧视图。
[0098]图3是主要表示同上的液压转印装置中的被转印体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0099]图4是以局部地改变了同上的液压转印装置中的活化后引导机构(及活化前引导机构)的形态的状态、表示该引导机构的形态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0100]图5是表示利用排水筒在活化区域的罩内产生的气流的情况、以及使由此被回收的含有多余的活性剂成分的、空气溶入转印液(回收液)而将其净化的情况的俯视图(a)以及侧视图(b)。
[0101]图6是表示用于在转印薄膜上形成防卷曲用凹凸的凹凸成形辊的其它实施例的说明图(侧视图)(a)、表示借助激光打标机形成防卷曲用凹凸的另一实施例的说明图(侧视图)(b)以及表示自侧面观察将防卷曲用凹凸形成为键状的凹凸的情况的说明图(剖面图)
(C)。
[0102]图7是表示活化前引导机构、伸展降低防止机构等的其它实施例的俯视图。
[0103]图8是表示在活化前引导机构、活化后引导机构中,能够适当地改变对转印薄膜的两侧进行保持、限制的宽度尺寸(引导宽度尺寸)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0104]图9是表示以往的液压转印方法中的一个星期内的转印量、转印水的更换水量及PVA浓度的变化的表、以及此时的转印槽水的PVA浓度与pH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105]图10是将具有外观面净化机构的转印槽与作为被转印体输送装置的输送机(三角输送机)一起表示的骨架立体图(a)、以及将作用于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背离流的情况放大表示的说明图(b )、( c )。
[0106]图11是表示即使以一定的倾斜姿势、出液角度提起被转印体,也能够根据被转印体的弯曲状态、凹凸程度等而使外观面逐渐远离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的说明图。
[0107]图12是阶段性表示在对液压转印进行批量处理的情况下、即在被转印体以一定的倾斜姿势向正上方被提起的情况下,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所优选的动作状况的说明图。
[0108]图13是概略表示在将薄膜残渣等与转印液一起回收的溢流部(第2级OF槽)的前段,还设有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第I级OF槽)而成的2级OF构造中的转印槽内的液流形态的说明图。
[0109]附图标记说明
[0110]I 液压转印装置
[0111]2 转印槽
[0112]3 转印薄膜供给装置
[0113]4 活性剂涂布装置
[0114]5 被转印体输送装置
[0115]6 活化前引导机构
[0116]7 活化后引导机构
[0117]8 伸展降低防止机构
[0118]9 脱膜清洗装置
[0119]10 外观面净化机构
[0120]2 转印槽
[0121]21 处理槽
[0122]22 侧壁
[0123]23 溢流部
[0124]23A溢流槽(第2级OF槽)
[0125]24 循环管路
[0126]25 倾斜板
[0127]26 倾斜部
[0128]3 转印薄膜供给装置
[0129]31 薄膜辊
[0130]32 凹凸成形辊
[0131]33 橡胶平滑辊
[0132]34 锯齿辊
[0133]35 齿轮(波形的齿)
[0134]36 齿轮(波形的齿)
[0135]37 激光打标机
[0136]4 喷枪
[0137]42 罩
[0138]5 被转印体输送装置
[0139]51 输送机
[0140]52 治具(转印用夹具)[0141]53环链
[0142]6活化前引导机构
[0143]61输送机
[0144]62皮带轮
[0145]62A驱动皮带轮
[0146]62B从动皮带轮
[0147]63皮带
[0148]64旋转轴
[0149]65臂杆
[0150]66夹具
[0151]7活化后引导机构
[0152]71链条输送机
[0153]72链轮
[0154]73链条
[0155]74旋转轴
`[0156]8伸展降低防止机构
[0157]81去除部件
[0158]82排水筒
[0159]83喷雾分隔件
[0160]84排气扇
[0161]85压缩空气喷出喷嘴
[0162]9脱膜清洗装置
[0163]91输送机
[0164]92热水喷头
[0165]92a供给管路
[0166]93淋洗水喷头
[0167]93a供给管路
[0168]94贮存槽
[0169]95循环排水管路
[0170]10外观面净化机构
[0171]101背离流形成部件
[0172]102溢流槽(第I级OF槽)
[0173]103排出口
[0174]104流速增强用凸缘
[0175]105吸入喷嘴
[0176]F转印薄膜
[0177]I转印液
[0178]W被转印体
[0179]R防卷曲用凹凸[0180]SI外观面
[0181]Zl着液地点
[0182]Z2活化区域
[0183]Z3转印区域
[0184]Z4出液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185]以下的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并且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包含在其技术思想内进行改良而得到的各种方法。
[0186]另外,在进行说明时,首先对本发明中使用的转印薄膜F进行说明,之后,对液压转印装置I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接着一边说明液压转印装置的动作形态,一边说明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
[0187](实施例)
[0188]转印薄膜F通常是以水溶性薄膜(例如PVA:聚乙烯醇)作为承载薄片,在其上仅形成转印油墨的转印图案而成的薄膜,但也能够应用于在水溶性薄膜与转印图案之间形成有固化性树脂层而成的薄膜。在此,说明固化性树脂层的意义。在通常的转印中,应用的是一般的转印薄膜F,在该情况下,在转印后对被转印体W进行形成面涂层(topcoat)的作业,而谋求保护装饰层的表面。相对于此,在应用形成有固化性树脂层的转印薄膜F的转印中,在转印后的被转印体W上照`射例如紫外线、电子束等活性能量射线,从而使由液压转印形成的转印图案固化,能够谋求保护表面,且可以不进行形成面涂层的作业。即,固化性树脂层具有表面保护层的功能。
[0189]此外,作为转印图案,可列举木纹式样的图案,金属(光泽)式样的图案,大理石纹样等模仿岩石表面的石纹式样的图案,模仿布纹、布状式样的布料式样的图案,瓷砖式样、砌砖式样等的图案,几何式样,具有全息图效果的图案等各种图案,还可以是将以上的图案之间适当组合起来而成的图案。另外,关于上述几何式样,当然包括图形,且也包括施加有文字、照片而成的图案。
[0190]接着,对液压转印装置I进行说明。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图3所示,液压转印装置I包括:转印槽2,其用于贮存转印液L ;转印薄膜供给装置3,其用于向该转印槽2供给转印薄膜F ;活性剂涂布装置4,其使供给至转印槽2的转印薄膜F在液面之上活化而成为能转印的状态;以及被转印体输送装置5,其自被转印槽2漂浮支承的转印薄膜F的上方以适当的姿势将被转印体W投入(没入)且使其出液(提起)。
[0191]此外,转印槽2包括:活化前引导机构6,其保持着液后的转印薄膜F的两侧而将其输送到活化区域Z2;活化后引导机构7,其保持活性剂涂布后的转印薄膜F的两侧而将其输送到转印区域Z3 ;以及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其通过去除转印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而防止转印薄膜F的伸展降低。
[0192]另外,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转印槽2的后段还具有脱膜清洗装置9,该脱膜清洗装置9负责在转印时对附着于被转印体W的表面的半溶解状的水溶性薄膜进行溶解清洗的工序。
[0193]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转印薄膜F在转印槽2内的转印液L上着液的地点(区域)设为着液地点Z1,将涂布活性剂的区域设为活化区域Z2,将进行转印的区域设为转印区域Z3,将转印后的被转印体W自转印液L中提起的区域设为出液区域Z4(关于Z4参照图10)。因而,转印是与被转印体W的没入大致同时完成的,因此转印区域Z3也可以称为没入区域。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 “活性剂”及“活性剂成分”之类的用语,所谓“活性剂成分”主要是指涂布于转印薄膜F、转印液面之上的活性剂,之后在转印液面之上漂浮、滞留而使转印薄膜F的伸展降低的成分的名称。以下,对各结构部进行说明。
[0194]首先,在说明转印槽2之前,从转印薄膜供给装置3开始进行说明。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转印薄膜供给装置3包括:薄膜辊31,其由经辊卷的转印薄膜F构成;以及凹凸成形辊32,其将自薄膜辊31抽出的转印薄膜F向转印槽2引导时,在薄膜两侧部在薄膜宽度方向上形成条纹状的凹凸。在此,在转印薄膜F上形成条纹状的凹凸是为了防止在着液后因水溶性薄膜吸收水分而可能在薄膜两侧产生的卷曲,将该凹凸设为防卷曲用凹凸R。SP,转印薄膜F在向转印槽2供给时,是以在两侧部分以大致恒定的宽度尺寸形成有防卷曲用凹凸R的状态被供给(引导)到转印液面之上。
[0195]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如上述图1 一并所示,凹凸成形辊32是由设为外接状态的橡胶平滑辊33与锯齿辊34之间的组合而构成的,因此防卷曲用凹凸R形成为沿薄膜的宽度方向的折痕或条纹(条)。
[0196]而且,为了易于在转印薄膜F上形成防卷曲用凹凸R,可以事先将转印薄膜F加热,例如作为一个方法可列举在锯齿辊34内置加热器的方法。
[0197]以下,说明防卷曲用凹凸R防止卷曲现象的缘由(理由)。防卷曲用凹凸R是沿薄膜的宽度方向而形成的折线(条纹),虽然单纯形成有此种条纹的薄膜不易在宽度方向弯曲(条纹具有阻止弯曲的刚性、强度),但并不意味着沿宽度方向形成的折线(条纹)具有足以抵抗卷曲的强度,防卷曲用凹凸R在上下方向具有某种程度的高低差也较为重要。即,具有高低差的防卷曲用凹凸R (条纹)自下侧的部位逐渐进行着液直至将凹凸整体都着液为止,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即,自凹凸的最下部开始浸入转印液L起,直至凹凸的最上部浸入转印液L为止存在时间差,借助该时间差而使得未着液的凹凸上部具有抵抗卷曲的强度,可以认为其具有防止转印薄膜F的着液后的卷曲的作用。
[0198]此外,根据这样的理由,人们认为防卷曲用凹凸R为了维持刚性,优选的并不是折痕程度良好、各凹凸完全被切断而成的狭缝状。因而,上述橡胶平滑辊33与锯齿辊34之间的组合因这一点(各凹凸未被完全切断这一点)上来说也是优选的结构。
[0199]另外,在一边供给转印薄膜F即抽出转印薄膜F,一边在薄膜上形成如上所述的防卷曲用凹凸R较为困难的情况等时,能够如上述那样,首先在抽出时将薄膜两侧部加热(使薄膜容易变形),然后借助凹凸成形辊32形成防卷曲用凹凸R。
[0200]此外,防卷曲用凹凸R只要具有能对抗卷曲的刚性即可,因此薄膜无须在自侧面观察的状态下为完全的折线(锯齿线),例如也可以为如图6(a)所示的波状(波形)。在该情况下,如图6 Ca) 一并所示,凹凸成形辊32通常是由相互啮合的波形的一对齿轮35、36构成。
[0201]此外,作为形成防卷曲用凹凸R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接触类型的凹凸成形辊32,例如,也可以应用如图6 (b)所示的非接触类型的激光打标机37,在该情况下,与凹凸成形辊32相比能够形成尤其微观的防卷曲用凹凸R。当然,激光打标机37在转印薄膜F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台。
[0202]而且,防卷曲用凹凸R除了自侧面观察为折线状(锯齿状)、波状(波形)以外,也能形成为例如图6 (C)所示那样的角齿状(日文:角7吁々''状)(键状)的凹凸。
[0203]另外,防卷曲用凹凸R只要具有与要沿宽度方向上卷的卷曲对抗的刚性(强度)即可,因此并非必须沿薄膜的宽度方向形成,也可以相对于薄膜宽度方向倾斜地形成。
[0204]因而,在向转印槽2供给转印薄膜F时,为了使转印薄膜F可靠地着液,且使着液地点Zl维持、稳定在恒定的位置,优选的是在着液地点Zl处喷吹用于将转印薄膜F推向液面侧的气体(遍及宽度方向的气体)。此外,为了稳定将转印薄膜F自凹凸成形辊32向转印槽2引导,优选的是设置如滑动台那样的倾斜引导件,但并非必须在薄膜的宽度方向上连续(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局部设置非连续的短条状的构件)。
[0205]接着,说明活性剂涂布装置4。活性剂涂布装置4是将转印薄膜F活化为能够转印的状态装置,在本发明中其较大的特征之一为在转印薄膜F已被引导(供给)到转印液面之上的状态、换言之,在转印薄膜F在液面之上漂浮的状态下涂布活性剂。
[0206]作为涂布活性剂的方法,作为一个例子,能够采用本中请人已经取得的专利,即日本特许第3845078号的静电喷射的方法。例如,如图1所示,该方法是自喷枪(喷雾喷嘴)41对转印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 (转印图案)散布活性剂,且对于在转印液面之上被输送的转印薄膜F而言,一边使喷枪41横穿转印薄膜F而往复移动(所谓的来回移动),一边喷射活性剂。此时,在喷枪41的喷出口使活性剂带电,并且使在转印液面之上漂浮的转印薄膜F经由转印液L及转印槽2接地,由此能将活性剂均匀地涂布在转印薄膜F上。另外,喷枪41是将活性剂呈辐射状散布于大致恒定的范围内,因此喷枪41往复移动的横动轨迹与活化区域Z2的大致中央相当(参照图5 (b))。
[0207]此外,喷枪41构成为以比转印薄膜F的宽度尺寸大的行程往复移动,且越过转印薄膜F的宽度尺寸地散布活性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转印薄膜F上不存在未被散布活性剂的部位,使转印薄膜F均等地伸展。因此,在转印薄膜F的外侧,转印液面之上必然会散布(漂浮)有剩余或者不需要的活性剂(未作为使转印薄膜F的油墨活化的本来的目的而被使用的活性剂)。
[0208]据此,在本方法中,往复移动的喷枪(喷出口)41的前后与两侧部被罩42覆盖,尤其防止剩余/不需要的活性剂向活化区域Z2的外部飞散,从而能够避免使作业环境变差。当然,由于罩42是自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隔开一定的间隙而设置的,因此优选的是尽量不使活性剂从该间隙漏出。而且,液面之上的剩余/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借助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 (下述的排水筒82、小型的水泵等)与转印液L 一起被排出(回收),并且罩42内漂浮飞散的剩余/不需要的活性剂也借助罩42内因上述排出产生的气流而同时被抽吸,与转印液L混合排出。此外,被回收的转印液L与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的空气进行混合处理后,被废弃掉。
[0209]因而,活化区域Z2通常是设定在自将转印薄膜F供给至转印槽2的着液地点Zl略微离开的位置上,可以认为这是为了在该期间(着液?活化的期间)使薄膜下侧的水溶性薄膜含水而变得柔软,且在之后的活化时薄膜整体能够无应变地均等地伸展的准备阶段。即,薄膜上侧的处于干燥状态的油墨借助活性剂的涂布而一下子解除伸展抑制状态,在作为应力的散逸通道而被确保的宽度方向上无应变地左右均等地伸展,可以认为着液?活化的区间是用于使薄膜下侧的水溶性薄膜追随其伸展的膨润化区间(柔软化区间)。
[0210]而且,作为活性剂,只要是能使转印薄膜F (转印图案)的处于干燥状态的油墨返回到与刚印刷后同等的湿润状态而处于能够进行转印的状态的活性剂即可,例如可以使用在树脂成分中以适当比例添加颜料、溶剂、增塑剂等而成的活性剂,也可以仅使用能对油墨赋予可塑性的稀释剂等溶剂。
[0211]接着,说明转印槽2。转印槽2是在液压转印时对转印薄膜F进行漂浮支持的构件,其主要构成构件为能以大致恒定的液位(水位)贮存转印液L的处理槽21。因此,处理槽21是在顶面形成开口,且前后左右由壁面围住的而成的有底状,尤其是对构成处理槽21的左右两侧的两侧壁标记附图标记22。而且,转印槽2 (处理槽21)形成为在进行液压转印时移动被转印体W而使其从没入到出液的方向成为长度方向,即从转印区域Z3朝向出液区域Z4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
[0212]此外,在连续进行液压转印的情况下(所谓的连续处理),通常在处理槽21的液面部分形成有将转印液L自着液地点Zl (上游侧)送至转印区域Z3 (下游侧)的液流。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所示,在转印槽2的下游端部形成有溢流部23,将在此处回收的转印液L通过循环管路24主要自转印槽2的上游部分进行循环供给,从而在转印液L的液面附近形成上述液流。当然,溢流部23、循环管路24上设有沉淀槽、过滤圈等净化设备,能够将在转印液L中分散、滞留的剩余薄膜、薄膜残渣等杂质自回收液(悬浮液)中去除而重新利用。此外,在重新利用时,如上述图2 —并所示,优选的是,使油墨等固体成分自在溢流部23处回收的悬浮液中沉淀后,再利用温度传感器、加热器等温度调节装置对其进行水温调整,之后,用于重新利用(送至转印槽2的上游侧)。在此,图中的附图标记“23A”是作为溢流部23的主要构件的溢流槽,该溢流槽通过回收含有薄膜残渣等的转印液L,而将转印槽2的液面位准维持在大致恒定,并且有助于转印液L的循环使用,在以往的转印槽中常有设置。
[0213]而且,转印槽2形成为在活化区域Z2之后变深,尤其是使转印区域Z3变深。
[0214]此外,转印槽2上设有:活化前引导机构6,其用于像上述那样将供给至转印槽2的转印薄膜F引导至活化区域Z2 ;活化后引导机构7,其用于将活性剂涂布后的转印薄膜F引导至转印区域Z3 ;以及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其用于去除转印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而促进转印薄膜F的伸展;以下对这些机构进行说明。
[0215]首先,说明活化前引导机构6。活化前引导机构6在活化区域Z2的前段设于转印槽2的两侧壁22的内侧,其一边在相对于供给至转印槽2的中央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呈左右均等的位置保持薄膜两侧,一边将转印薄膜F引导至活化区域Z2。
[0216]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活化前引导机构6是由在皮带轮62上卷绕环状的皮带63而成的输送机61构成的。在此,作为皮带轮62,有被马达等直接驱动的皮带轮和由皮带63传递旋转的皮带轮,在要对其加以区别的情况下,则将前者设为驱动皮带轮62A、将后者设为从动皮带轮62B。而且,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皮带轮62的旋转轴64设定在大致铅垂方向上,且形成为皮带63自身的宽度方向为转印液面的深度(高度)方向,其原因在于,即使转印槽2内的液位发生变化,也能够以皮带63的宽度尺寸来对应,而可以不改变输送机61整体的高度。
[0217]利用这样的活化前引导机构6 (输送机61),将供给至转印槽2的中央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以左右均等位置的两侧受到限制的状态输送至活化区域Z2,因此,输送中的转印薄膜F不会发生偏离、位置偏移或者蜿蜒曲折等。明确而言,活化前引导机构6能够实现中心对准或者说防止活化前的转印薄膜F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
[0218]而且,活化前引导机构6对转印薄膜F的两侧的保持也能够视为宽度方向的限制,在该情况下,可以认为活化前引导机构6促进薄膜下侧的水溶性薄膜向厚度方向的膨润、扩大,结果限制(规制)薄膜宽度方向的膨润、扩大。当然,转印薄膜F即使着液,薄膜上侧的油墨也维持较硬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起初油墨发挥限制宽度方向的膨润的作用,但活化前引导机构6也发挥限制宽度方向的膨润的作用、或者强化该作用。此外,使活化前的转印薄膜F在厚度方向膨润(促进)是如上述那样为了在活化阶段中使转印薄膜F在宽度方向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伸展。这样的活化前引导机构6原本是发挥位置对准的作用,但可以说直到即将进行活化之时,其一边促进转印薄膜F向厚度方向的膨润并且还抑制宽度方向的伸展,一边向活化区域Z2供给印薄膜F。
[0219]此外,活化前引导机构6对转印薄膜F的两侧的保持是在即将到达活化区域Z2之时解除(放开)的。即,涂布有活性剂的薄膜两侧为自由状态,这是为了使得由活性剂涂布带来的伸展不受到活化前引导机构6的阻碍。当然,转印薄膜F是以自着液地点Zl连接至活化区域Z2 (进而直至转印区域Z3)的状态被输送,因此,即使在即将到达活化区域Z2之时解除对两侧的保持,在上游侧的部位也作用有活化前引导机构6的引导作用,就薄膜整体而言,活化区域Z2也发挥位置对准的功能。
[0220]而且,转印薄膜F是在刚自活化前引导机构6被放开后就到达活化区域Z2,因此,即使在活性剂未涂布的状态下,也与被活化前引导机构6放开同时地开始稍微的伸展(当然,与活性剂涂布的伸展相比,伸展度较低)。
[0221]此外,就这样的活化前引导机构6 (输送机61)而言,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宽度尺寸的转印薄膜F,优选的是能自由调整左右的皮带63的间隔的结构,以下说明这样的结构的实施例。作为这样的结构(宽度尺寸调整功能),例如如图8 (a)所示,可列举在前端部分将旋转自如地支持皮带轮62 (从动皮带轮62B)的臂杆65自转印槽2的侧壁22起伸缩自如(伸出自如)地设置的方法(所谓的伸缩式)。而且,臂杆65能借助夹具66等以任意位置(伸出尺寸)固定。
[0222]此外,如图8 (b)所示,也可以考虑将支持皮带轮62的臂杆65相对于转印槽2的侧壁22转动自如地设置,利用夹具66等将该臂杆65固定于任意转动位置的方法(所谓的摆动式)。当然,也可将这样的伸缩式与摆动式随处组合使用。
[022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活化前引导机构6是由皮带63构成的,但也能应用链条、t匕较粗的绞合线等。
[022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左右的皮带63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活化前引导机构6,但活化前引导机构6对转印薄膜F的位置对准只要在转印薄膜F被送至活化区域Z2之前进行即可,因此,例如如图7所示,活化前引导机构6 (输送机61)也能够以自着液地点Zl朝向活化区域Z2逐渐使左右的皮带之间的间隔变窄的方式设置、即俯视状态下设为日文片假名字状。
[0225]接着,说明活化后引导机构7。活化后引导机构7在活化区域Z2的后段设于转印槽2的两侧壁22的内侧,其一边保持活化后的转印薄膜F的两侧,一边将转印薄膜F引导至转印区域Z3。当然,涂布有活性剂的转印薄膜F是在唯一没有限制的宽度方向上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伸展(延展),到达上述活化后引导机构7 (链条输送机71)而结束伸展,因此,该机构也发挥自两侧限制该薄膜的延伸的作用。即,活化后引导机构7 (链条输送机71)是在将转印薄膜F的延伸维持为大致恒定的状态下,将转印薄膜F输送至转印区域Z3,由此转印区域Z3内转印薄膜F的延伸始终维持为相同程度,从而能够连续进行精致的转印。
[0226]作为一例,如图1所示,作为活化后引导机构7应用的是链条输送机71,该链条输送机71是在齿轮72上卷绕链条73而成的,且设定为齿轮72的旋转轴74为水平。S卩,链条73是以在液面与液中循环移动的方式上下配置,且在液面附近,链条73的中心与液面位准一致。因此,链条73的最上表面较液面位准略向上方露出(伸出),由此链条73构成为比较牢固地接触、保持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的两侧。
[0227]在此,活化后引导机构7设于活化区域Z2的后段,因此利用本机构对转印薄膜F的两侧进行保持、规制的宽度尺寸(链条输送机71的间隔)当然设定为比利用活化前引导机构6对转印薄膜F的两侧进行保持的宽度尺寸(输送机61的间隔)大。而且,活化后引导机构7并非必须由链条输送机71构成,也能由皮带、比较粗的绞合线等构成。
[0228]此外,即使在活化后引导机构7 (链条输送机71)中,宽度尺寸也并非必须维持恒定,也能够自活化区域Z2朝向转印区域Z3 (即朝向下游)使左右的宽度尺寸逐渐变窄的方式设置链条输送机71。由此,能够将活化后的转印薄膜F的转印图案绷紧(抑制图纹延伸),从而能够更清晰地对转印图案(图纹)进行转印。
[0229]另外,在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为活化前引导机构6与活化后引导机构7完全独立(作为一例,链条输送机71与由皮带63构成的输送机61为分离构成),例如如图4所示,也能利用活化前引导机构6将保持薄膜两侧的引导构件(此处为皮带63) —直绕到活化区域Z2以后(也作为活化后引导机构7应用),能够利用同一引导构件保持因活化而伸展的转印薄膜F。在该情况下,在活化区域Z2中,当然为引导构件(皮带63)避开活化区域Z2地进行配置,例如退避至侧壁22附近(参照图5 (a))、或者较深潜入于液中。因而,在这样的形态(在活化前引导机构6与活化后引导机构7中使保持薄膜两侧的引导构件通用化的形态)中,能够在活化前后以相同速度输送转印薄膜F,在要使在活化区域Z2中的薄膜速度与在转印区域Z3中的薄膜速度一致而进行转印的情况下,能高效地进行转印。
[0230]另一方面,相对于此,如上述图1那样,在使活化前引导机构6与活化后引导机构7完全独立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在活化前后改变转印薄膜F的输送速度,因此,要使在活化区域Z2中的薄膜速度与在转印区域Z3中的薄膜速度不同的情况下,能高效地进行转印。
[0231]此外,优选的是,活化前引导机构6、活化后引导机构7设置为也包括活性剂涂布装置4,并能够以能适当设定活化时刻、转印时刻的方式相对于转印槽2前后自由移动(以上游侧为前)。
[0232]接着,对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进行说明。
[0233]在本发明中,由将活性剂涂布(散布)于液面之上、为使转印薄膜F均等伸展而将活性剂涂布至越过转印薄膜F两侧的外侧部位等情况可知,转印液面之上总会成为剩余、不需要的活性剂易于在液面之上漂浮、滞留的状况。这样的活性剂成分发挥阻碍转印薄膜F的伸展的作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活化区域Z2、因活化而伸展的转印薄膜F即将与活化后引导机构7接触之时的位置(以下简称为“即将接触时位置”),借助去除部件81将活性剂成分回收、去除,这就是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0。[0234]因此,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 (去除部件81)是用于回收、去除在液面之上漂浮的活性剂成分,促进利用活化而欲扩大的转印薄膜F的伸展,使转印薄膜F可靠且稳定地接触引导机构、尤其是接触活化后引导机构7的机构。此外,因此即使进行反复转印,经活化而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伸展的转印薄膜F能稳定且持续地接触引导机构(活化后引导机构7)(持续促进伸展),从而能够持续进行精致的转印。
[0235]在此,对在转印液面之上漂浮、滞留的活性剂成分会阻碍转印薄膜F的伸展的缘由进行说明。
[0236]在活化区域Z2中,活化前引导机构6对薄膜两侧的保持(限制)被解除,因此在活化区域Z2到活化后引导机构7之间,液面的流动趋于变弱,尤其是活化区域Z2内超出薄膜的、被涂布的活性剂易于滞留于此处。因此,若直接反复进行液压转印,则活性剂成分在活化区域Z2的转印液面之上逐渐增加,进入转印薄膜F与引导机构(活化后导引机构7)之间,阻碍转印薄膜F的伸展(扩展)。若成为这样的状况,则转印薄膜F不会到达引导机构,不仅无法获得左右均等的伸展,而且薄膜的输送也变得不均匀,也可能产生图纹弯曲、图纹应变等各种不良状况。
[023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将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 (去除部件81)设于活化区域Z2和即将接触时位置这两处。其中设于活化区域Z2的去除部件81主要去除、回收超出转印膜F的外侧地喷涂至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活性剂成分),其应用了排水筒82。
[0238]排水筒82作为一个例子而设为其吸入口(回收口)在水面之下(例如潜入距液面4mm左右的位置)朝上。在此,排水筒82的回收优选将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L 一起主动地吸入的真空方法,但也可以是使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L 一起自然落水的回收方式(所谓的溢流)。顺便一提,若为将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L 一起主动地抽吸的真空方法,则例如如图5所示,也能够将罩42内的气体一起抽吸、排气,由此在罩42内自产生罩42与转印薄膜F之间的间隙、以喷枪41能往复移动的方式形成于罩42上部的开口部朝向排水筒82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该气流也有助于活性剂(罩42内漂浮的剩余/不需要的活性剂)的排出,还能够有效发挥减少喷射活化装置(活性剂涂布装置4)周边的溶剂味的效果。而且,优选的是,在喷枪41往复移动所处的薄膜的两外侧(两侧部)设置一对排水筒82。
[0239]此外,如图5 (尤其是图5 (b))所示,优选的是,在排水筒82 (吸入口)的内侧设置用于促进气液接触的填充构件,更优选的是,在这样的排水筒82的排水侧后段设置喷雾分隔件83,该喷雾分隔件83内置有填充构件及除雾器,由此能够使转印液(回收液)与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更有效地进行气液混合而排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将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完全溶入于转印液(回收液),溶入后的回收液借助水泵而循环再利用或者排出(排气)。由此,对于自排气扇84放出的排气(空气)而言,基本上完全去除活性剂、溶剂味,无需另外设置昂贵的溶剂回收装置,就能够有效地进行活性剂、溶剂成分的排气、排水处理。
[0240]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排水筒82有效地回收欲滞留在活化区域Z2的两侧的活性剂成分,因此活化后的转印薄膜F易于左右均等地伸展。当然,借助朝向排水筒82流动的液流,也能够期待使活化后的转印薄膜F左右均等地伸展的效果。
[0241]另外,作为设于活化区域Z2的去除部件81,不仅能应用排水筒82 (包括自然落水的溢流方法),也能够使用小型的水泵(真空泵)等。
[0242]另一方面,设于即将接触时位置的去除部件81是将在活化后引导机构7 (链条输送机71)与转印薄膜F之间的转印液面之上成为液膜而要扩展的活性剂成分去除的部件,在此采用的是鼓风方法。即,在活化区域Z2中,如上述那样认为活性剂成分容易停滞,因此用于将活性剂成分去除的气体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是以如下的方式进行送风的:将在即将接触时位置上容易停滞的活性剂成分自活化区域Z2向导件背侧、即活化后引导机构7与侧壁22之间推送(输送)。顺便一提,由于活化后引导机构7的上表面设定于比转印液面高的位置上等原因,所以上述导件背侧是实质上对转印并无影响或者对转印造成的影响极少的部位。
[0243]另外,自活化区域Z2推送在即将接触时位置容易停滞的活性剂成分的部位并不仅限于导件背侧,也能够逼迫至设于活化区域Z2的两侧的排水筒82 (或水泵),并在此处回收。
[0244]若对用于去除即将接触时位置的活性剂成分的去除部件81的具体结构进一步进行说明,则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应用两个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该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优选如图示那样具有多关节接头类型的挠性软管,其目的在于容易对喷嘴的位置、送风方向等进行微调整。
[0245]因而,优选的是,用于去除活性剂成分的送风并不是使风仅作用(碰触)转印薄膜F自身,而是使风仅作用于不存在薄膜的转印液面之上,其目的在于稳定地维持转印液面,将转印薄膜F以尽量无波动的状态输送至转印区域Z3。此外,其中作为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优选的是,使用形成为朝向喷出口去而前端变窄的形状的喷嘴,使气体以针点形式作用于目标液面。
[0246]此外,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来自两个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的送风一定程度上是与转印液流逆行的送风方式,但两个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只要具有能将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液膜)逼迫至排水筒82、小型的水泵或者导件背侧的程度的较小能力(送风力)SP可,因此不必担心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的送风会阻碍转印液L的液流自身。当然,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的送风例如如图7所示,也能大致沿转印液L的液流(朝向下游侧)进行送风。
[0247]此外,在图1的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以在活化区域Z2与即将接触时位置这两处设置伸展降低防止机构8 (去除机构81)的形式为基础,设置排水筒82与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这两者,但只要借助任一者的去除部件81就能将活性剂成分去除到能使转印薄膜F持续进行伸展的程度,则也可以为其中一者。因此,例如能够采用如下方式:将在上游侧的活化区域Z2作用的排水筒82设为去除部件81的主件,当该排水筒82的去除能力不足时,使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工作(或者设置),从而防止活性剂成分进入到转印薄膜F与活化后引导机构7 (链条输送机71)之间。此外,也能在左右设置不同的去除部件81,例如在图7中,俯视时在液流的左侧的侧壁22附近设置排水筒82,在相反侧的侧壁22附近设置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
[0248]接着,对被转印体输送装置5进行说明。被转印体输送装置5是使被转印体W以适当的姿势没入转印液L中,且将其自转印液L中提起的装置,通常是借助转印用治具52(以下简称为治具52)实现被转印体W的安装。即,在进行液压转印时,预先将被转印体W安装到治具52上,在夹具底座上装卸该治具52而进行向输送机51的安置。以下,对输送机51进一步进行说明。
[0249]作为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输送机51是在平行配置的一对环链53上横架联接杆,并且以规定间隔在该联接杆上配设治具底座而成的,使被转印体W与治具52 —起连续地没入转印液L中、自转印液L中出液。而且,没入侧的被转印体W (治具52)的向输送机51的安装、及转印后的出液侧的被转印体W (治具52)自输送机51的拆卸既能够利用机器人自动进行,也能够由作业者手动进行。此外,输送机51的输送被转印体W的输送速度(尤其是没入区域的速度)通常是设定为与转印薄膜F的液面之上的输送速度大致相同。
[0250]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输送机51是自侧面观察时描绘出倒三角形的输送轨迹的、通常的三角输送机,被转印体W的没入,即转印是在下部的顶点部分进行,可以说成为短时间或瞬间的没入、转印。而且,三角输送机(输送机51)优选构成为整体倾倒自如,由此能够适当地改变被转印体W的没入角。
[0251]此外,被转印体输送装置5并不一定限于上述输送机51,例如也能够应用机器人(多关节型机器人,所谓的操作器)。
[0252]接着,对脱膜清洗装置9进行说明。脱膜清洗装置9是在自转印液L中被提起的被转印体W的表面上,将变成膜状而附着、残留的半溶解状的水溶性薄膜冲洗的装置(使被转印体W的表面仅留下经转印的转印图案的装置),作为一个例子,如图2所示,构成为包括:输送机91,其对自转印槽2 (转印区域Z3)中取出的被转印体W进行载置、输送;热水喷头(日语:温水;^ 7 —)92,其用于向在该输送机91之上输送的被转印体W喷洒水(热水);淋洗水喷头(日语:U 水7 — )93,其用于向水清洗后的被转印体W喷洒淋洗水;以及贮存槽94,其用于贮存脱膜清洗后的热水及淋洗水(含有溶解后的水溶性薄膜的清洗排水)。此外,贮存槽94上形成有溢流部23并且经由循环排水管路95连接于上述转印槽2,将在贮存槽94中溢流 的清洗排水(含有水溶性薄膜的脱膜清洗排水)引导至上述转印槽2的溢流部23的跟前,在此也将脱膜清洗工序中冲掉的水溶性薄膜沉淀、回收。
[0253]当然,优选的是,在循环排水管路95的中途设置过滤器,此处还优选去除脱膜清洗工序中产生的水溶性薄膜等杂质。此外,像这样在要尽量循环利用水的情况下,能够自贮存槽94中重新利用热水喷头92用的水、淋洗水喷头93用的水,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热水喷头92用的供给管路92a及淋洗水喷头93用的供给管路93a中还设置去除杂质的过滤器。
[0254]在此,说明尽量循环利用水的情况下(将脱膜清洗后的排水重新供给至转印槽2的情况下)的效果。
[0255](比较例)
[0256]首先,在以往的液压转印方法、即不将脱膜清洗后的排水再次供给至转印槽2的系统中,一周期间转印量与转印水的更换水量及PVA浓度的变化是如图9所示的表格及曲线图所示的那样,当PVA浓度为500ppm以下时,转印薄膜F较硬,附着性较差,其后持续良好的薄膜状态,若PVA浓度刚上升至3000ppm则转印薄膜F变得过于柔软,产生增加发生转印不良的情况的倾向。而且,该一周期间更换、补充的转印槽水量为23吨。
[0257](实施例)
[0258]另一方面,在将脱膜清洗后的排水再次供给到转印槽2的本系统中,脱膜清洗装置9实施利用两个贮存槽94 及循环泵的热水喷头92及20L /分的淋洗水喷头93,自贮存槽94的末端中层部向转印槽2导入15L /分的脱膜水(参照图2)。脱膜水的PVA浓度在3小时后为600ppm,在8小时后为1200ppm。
[0259]转印槽2的初期的PVA浓度调整为500ppm,导入上述脱膜水而继续进行转印加工,结果为8小时后的转印水的PVA浓度为1350ppm,16小时后为1700ppm,80小时后为2000ppm, 160小时后为2040ppm,转印薄膜特性也稳定,未见转印薄膜F的不良情况。
[0260]该期间排出的转印槽水中的含有在沉淀槽的底所存留的油墨残渣在内的底水为每2日为200L左右,一周为600L左右。不仅能减少2周的转印槽水的更换作业工时,也能减少更换水量45吨,不仅能够减少发生转印不良情况,也能获得对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域尤其有用的效果。
[0261]液压转印装置I是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以下一边说明该液压转印装置I的工作形式(液压转印方法),一边说明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
[0262]( I)活化前:转印薄膜的供给(应浮在液面之前)
[0263]在进行液压转印时,首先向贮存有转印液L的转印槽2上供给转印薄膜F。在此,如上述那样为水上活性,因此转印薄膜F不活化而供给至转印槽2。此时,转印薄膜F是一边通过凹凸成形辊32,一边被供给至转印槽2,由此转印薄膜F是以在两侧部形成有防卷曲用凹凸R的状态而被抽出至转印液面之上。
[0264](2)活化前:防卷曲
[0265]供给至转印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由于形成于两侧的防卷起用凹凸R是以具有对抗宽度方向的翘曲的足够刚性(强度)的方式形成的等原因,而得以防止卷曲现象。因此,供给至转印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使两侧不产生自液面背离这样的卷曲,从而能可靠地接触于活化前引导机构6 (输送机61的皮带63),将两侧准确地予以保持。由此,转印薄膜F被输送至活化区域Z2,不会偏向任一侧壁22,且也不产生位置偏移或蜿蜒曲折。而且,能扩大薄膜有效使用宽度,也能抑制宽度方向的伸展率,因此能缓和图纹延伸感,表现出高精细的转印外观。另外,在形成防卷曲用凹凸R时,并非必须使用凹凸成形辊32,也能应用激光打标机37,在该情况下,能形成比凹凸成形辊32微细的防卷曲用凹凸R。
[0266](3)活化前:被活化前引导件保持的期间的转印薄膜的状况
[0267]与活化前引导机构6接触且两侧被保持的转印薄膜F借助该保持而被限制薄膜宽度方向的位置,因此促进向厚度方向的膨润、扩大。即,着液后的转印薄膜F尤其是薄膜下侧的水溶性薄膜在厚度方向上膨润、扩大直至到达活化区域Z2,其结果为成为宽度方向上的膨润、扩大受到规制的状态。另外,像这样使活化前的转印薄膜F (水溶性薄膜)在厚度方向膨润,目的在于,在之后的活化阶段中使转印薄膜F在宽度方向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伸展。
[0268](4)活化: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的引导作用
[0269]其后,当转印薄膜F到达活化区域Z2时,涂布活性剂,在此之前首先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6的引导作用(保持作用)。即,转印薄膜F在活化区域Z2内,是以两侧部分均无任何保持、限制的自由状态而涂布活性剂的。当然,转印薄膜F自着液地点Zl直至活化区域Z2(进而直至转印区域Z3)是以连续状态输送的,因此即使活化区域Z2的两侧保持被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6的引导作用也会作用于上游侧的部分,就薄膜整体而言,在活化区域Z2内也作用有位置偏移防止功能。[0270](5)活化:转印薄膜的向宽度方向的伸展
[0271]像这样,转印薄膜F在活化区域Z2内是以薄膜两侧的保持、限制被解除的状态而涂布活性剂的,由此转印薄膜F是在宽度方向上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伸展的。当然,这样的伸展不仅是由于活性剂自身的作用,还由于直至到达活化区域Z2之前(事先)使薄膜下侧的水溶性薄膜在厚度方向膨润、扩大至能追随活化的伸展的程度。即,由于活性剂涂布,转印薄膜F以使膨润、扩大到这种程度的厚度尺寸变薄的方式在唯一无限制的宽度方向延伸。
[0272](6)活化:在活化区域的活性剂成分的去除
[0273]此外,在活化区域Z2中,是超出转印薄膜F的侧部外侧而涂布活性剂的,因此在活化区域Z2中,借助去除部件81 (排水筒82)而将涂布于薄膜外侧的活性剂与转印液L 一起回收。由此,将要滞留于活化区域Z2两侧的活性剂成分回收,因活化而扩大的转印薄膜F是左右均等地伸展的。而且,借助朝向排水筒82流动的液流,也能期待使活化后的转印薄膜F左右均等地伸展的效果。
[0274]此外,借助排水筒82将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L 一起吸入(回收、排水)的过程中,能够如上述那样将罩42内的气体也一起抽吸、排气,例如在排水筒82 (吸入口)设置填充构件、或者使自排水筒82吸入的回收液通过内置有填充构件及除雾器的喷雾分隔件83,由此使在罩42内漂浮的剩余的活性剂溶入回收液(转印液),从而能够显著减少活性剂涂布装置4周边的溶剂味。
[0275](7)活化后:在即将接触时位置的活性剂成分的回收
[0276]在活化区域Z2涂布有活性剂成分的转印薄膜F是在宽度方向上无应变且左右均等地伸展而接触于活化后引导机构7的,例如在利用上述排水筒82未完全回收活性剂成分的情况等,优选的是,利用作用于即将接触时位置的压缩空气喷出喷嘴85将欲进入活化后引导机构7与转印薄膜F之间的活性剂成分逼迫至排水筒82 (水泵)、导件背侧等。由此,转印薄膜F进一步防止伸展降低,即使进行反复转印也能够可靠地接触活化后引导机构7。
[0277]其后,转印薄膜F —边由活化后引导机构7将两侧保持、限制,一边被输送至转印区域Z3。即,转印薄膜F以活化后也处于防止位置偏移或中心对准的状态、且以维持恒定的伸展程度的状态被输送至转印区域Z3。
[0278](8)转印:被转印体的没入
[0279]当由活化后引导机构7保持、限制的转印薄膜F到达转印区域Z3时,被例如输送机51等被转印体输送装置5保持的被转印体W依次以适当的姿势(没入角)被投入到转印液L,而进行转印。当然,该没入角能够因被转印体W的形状、凹凸等而进行适当改变。
[0280]另外,在活化后引导机构7 (链条输送机71)的宽度尺寸自活化区域Z2朝向转印区域Z3逐渐变窄的情况下,能使活化后的转印薄膜F的转印图案绷紧(抑制图纹延伸),从而能够更鲜明地将转印图案(图纹)转印。
[0281](9)转印后:脱膜清洗工序
[0282]转印结束后,自被转印体搬送装置5卸下在液面之上出液的被转印体W,并载置于脱膜清洗装置9的输送机91,受到热水喷头92、淋洗水喷头93,由此将表面的水溶性薄膜去除。
[0283]另外,脱膜清洗工序后的脱膜清洗排水包含溶解后的水溶性薄膜等杂质,由于脱膜清洗排水借助循环排水管路95被引导至转印槽2的溢流部23的跟前,因此这样的杂质在该溢流部23—起沉淀、回收。当然,优选的是,脱膜清洗排水所含的水溶性薄膜等杂质由在循环排水管路95中适当设置的过滤器回收。
[0284]其后,被转印体W经适当地干燥、面涂等而成为制品。
[0285](其它实施例)
[0286]本发明是以上述实施例为一个基本技术思想,但进一步可以考虑进行如下的改变。
[0287]S卩,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转印液L中分散、滞留的薄膜残渣等杂质是由设于转印槽2的末端部的溢流槽23A (溢流部23)回收的,为了更美观地进行液压转印,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0所示优选具有外观面净化机构10,一边使自转印液L中提起的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上不附着杂质,一边使被转印体W出液。像这样,外观面净化机构10是实现在出液区域Z4上浮的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侧的净化的机构,以下对该外观面净化机构10进行说明,首先从外观面SI开始说明。
[0288]外观面SI是在被转印体W上形成有装饰层的面,也可以说是要求精致的转印的面,且是在没入时与浮在转印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F (转印图案)相对的面。尤其是在液压转印时形成还具有表面保护功能的转印图案的情况下,该外观面SI优选尽量不附着残留薄膜、剩余薄膜、薄膜残渣、泡沫等。
[0289]另一方面,在被转印体W上未形成装饰层的面(不进行液压转印的面)为非装饰面,即使此处附着上述薄膜残渣、泡沫等也可以(例如即使自外观面SI侧蔓延来的转印图案以应变的状态被转印也可以)。
[0290]因此,换言之,外观面SI是在作为完成品而最终将被转印体W (液压转印品)作为组装品等进行组装后的状态下外观可见的部分,非装饰面是组装状态下外观不可见的部分,且大多为外观面SI的背侧。
[0291]接着,对在出液区域Z4 (外观面SI侧)产生的泡沫进行说明。在出液区域Z4内被转印体W (治具52)是自液面逐渐向斜上方提起的,因此在出液过程中的被转印体W的上方有已经被提起至液面之上方的被转印体W、治具52 (将其设为先提起的被转印体W、治具52)。此时,例如先提起的被转印体W、治具52上转印液L有时会变成液滴而滴落到转印槽2的液面,落下的液滴例如在液面之上溅起而变成泡沫,有时会附着于出液中的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上。其后,若维持该状态而向被转印体W照射紫外线等,则由于泡沫的应力及紫外线的折射等原因,附着有泡沫的部分会发生转印图案(装饰层)的图纹发生应变的不良、或图纹脱落的不良(所谓的针孔)。因此,在上述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外观面净化机构10,该外观面净化机构10用于在出液区域Z4内将自转印液L中上浮的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净化(主要利用后述的新水的作用),将外观面SI侧的液面之上产生的泡沫去除,且将转印液中、液面之上的杂质排除等。
[0292]以下,详细说明外观面净化机构10。外观面净化机构10是形成远离出液过程中的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的液流(朝向下游流动)的机构,将该液流设为外观面背离流。其目的在于如上述那样使转印液L中分散、滞留的杂质尽量不靠近(不附着)于外观面SI,且将因自先提起的被转印体W等落下的液滴而产生的液面之上的泡沫、杂质远离外观面SI而排出至槽外等。因此,优选的是,外观面背离流应用不含有杂质的干净的水、或者自回收液中除掉杂质而得到的净化水(将这些统称为新水)而形成。[0293]据此,例如像图10 (a)所示那样,外观面净化机构10是在出液区域Z4内出液的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侧具有作为背离流形成部件101的溢流槽102而成的机构。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被转印体W在出液区域Z4内是以外观面SI朝向下方的倾斜状态上浮,因此以面向(相对)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的方式设置溢流槽102,而形成自出液过程中的被转印体W (设计面SI)的下侧朝向上侧的外观面背离流。在此,将在溢流槽102中主要一起导入新水与转印液L的回收口设为排出口 103。
[0294]接着,对无外观面净化机构10时,外观面SI上容易附着杂质的情况进行说明。通常,自形成有液流的转印槽2中提起的被转印体W大多是以堰塞从上游朝下游的转印液L的流动的状态上浮。此时,被堰塞的转印液L以向被转印体W的下侧或侧方蔓延的方式流动,变成朝面向下游侧的外观面SI的流动(绕回流动)。
[0295]此外,将被转印体W自液中提起时,由于被转印体W的提取速度与停滞的液面之间的速度差,会产生自被转印体W的液面附近朝向被转印体W流动的力。
[0296]据此,相对于出液过程中的被转印体W,自然地在外观面SI形成有蔓延流动(朝外观面SI的流动),因此该状态下存在转印液L中分散、滞留的杂质靠向外观面SI而附着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借助外观面净化机构10形成外观面背离流,从而消除或者尽量抑制转印液L朝外观面SI的流动。
[0297]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0 (b)所示,在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102中,在排出口 103处形成流速增强用凸缘104,其目的在于加快向溢流槽102导入的转印液L的流速。
[0298]另外,作为外观面净化机构10的背离流形成部件101,并非必须为上述溢流构造,也可以采用其它排出方法,例如如图10 (C)所示,可列举主要在液面附近将含有杂质的转印液L与新水吸入的真空方法。即,在该情况下背离流形成部件101能应用吸入喷嘴105。
[0299]此外,自出液开始直至出液结束,为了在被转印体W的外观面SI上可靠且均匀地作用有外观面背离流,优选的是,在出液动作中将被转印体w(外观面SI)与作为背离流形成部件101的溢流槽102 (排出口 103)之间的距离维持为大致恒定(作为一个例子为IOmm?200_左右)。然而,例如如图11所示,由于被转印体W (外观面SI)的弯曲状态、凹凸程度等,即使以恒定的倾斜姿势、出液角度提起被转印体W,外观面SI也会自溢流槽102 (排出口 103)逐渐远离(图中的“D1”为出液初期的两者间距离,“D2”为出液末期的两者间距离)。因此,优选的是,溢流槽10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转印槽2的长度方向(液流方向/转印区域Z3?出液区域Z4的方向)移动,即相对于出液中的被转印体W而自由地接近、背离。当然,溢流槽102中的转印液L的排出力(回收力),明确来说是外观面背离流自身的强度能够适当变更的话,则即使在出液中被转印体W相对远离,也能够借助提高转印液L的回收力(转印液L的抽吸力)达到相同效果。因而,作为增加回收力的其它方法,也可以使溢流槽102下降。
[0300]此外,尤其是在批量式的液压转印中,优选的是,使溢流槽102在转印槽2的长度方向(转印区域Z3?出液区域Z4的方向)移动,将被转印体W相对于溢流槽102的出液位置(即被转印体W与溢流槽102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此处,所谓批量式的液压转印例如如图12所示,使被转印体W适当倾倒,通常没入方向及出液方向为铅垂方向(垂直方向),即、使被转印体W相对于转印槽2而自正上方没入,笔直向上出液。而且,上述图12所示的实施例阶段性地表示将以适当倾倒姿势没入的被转印体W自转印槽2逐渐提起的情况。而且,如本图所示,在批量式的液压转印中,伴随出液而使被转印体W (外观面SI)与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102之间的间隔逐渐变大,因此,优选的是,在出液动作中,使溢流槽102逐渐接近被转印体W,将被转印体W与溢流槽102之间的距离(图中的“D”)大致维持恒定(例如100_左右)。
[0301]另外,设置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102的情况,是在转印槽2的末端部分以2个阶段设置溢流槽。即,在上述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成为以下的两阶段结构:在转印槽2的终端部在将薄膜残渣等杂质与转印液L 一起回收的溢流槽23A (溢流部23)的前段(上游侧),设置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102。将以此方式将溢流槽设为2级并列状的构造称为“2级OF构造”(“0F”表示溢流),在更简略地表示各溢流槽102、23A的情况下,将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溢流槽102称为“第I级OF槽”,将其下游侧(后段侧)的溢流槽23A称为“第2级OF槽”。
[0302]以下,对2级OF构造的作用效果(转印液中的液流)进行说明。
[0303]利用2级OF构造能够大致以如下方式控制转印槽2内的液流。首先,像例如图13所示那样,根据液中的深度(高度)将转印槽2内的液流分为以下3种。
[0304]上层附近(上层流):图中的虚线
[0305]中层附近(中层流):图中的实线
[0306]下层附近(下层流):图中的单点划线
[0307]在此,所谓中层流是假定为如下那样:以与第I级OF槽102大致相同的高度流动,该OF槽102对于液流发挥阻碍板(立壁)的作用而变成液流阻力,主要逐渐流过该OF槽102的下方而流动。另一方面,相对于这样的中层流,其上下不会成为液流阻力(或者第I级OF槽102的阻力的影响极小),因此以上的上层流及下层流假定为沿液流大致水平地流动。
[0308]当然,此处的“层”是为了区别转印液中的深度(高度)而方便使用的用语,以中层(中层流)为代表,实际的流动整体而言并不会形成层(不会以层状态平行流动)。
[0309]根据这样的观点,可以认为若整理转印液中的流动,则如下所示(参照图13)。
[0310]首先,在第I级OF槽102的跟前(第I级OF槽102变成液流阻力之前),上层流、中层流、下层流均在水平方向上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流动。
[0311]然后,在第I级OF槽102附近(即将到达),如上述那样仅液面附近的上层流被外观面背离流形成用的第I级OF槽102回收。此时,若在该OF槽102上形成有流速增强用凸缘104,则该OF槽102内回收的上层流在水平方向上加速。
[0312]此外,中层流由于第I级OF槽102变成液流阻力,因此以潜入的方式变成主要向第I级OF槽102下方潜入的液流(将其设为朝下流动)。该朝下流动由于第I级OF槽102变成液流阻力,而被认为速度降低。像这样,潜入第I级OF槽102下方的中层流流过该OF槽102之后,接下来变成朝上的流动(设为朝上流动)。该朝上流动由于液流阻力已被放开而被认为速度降低。此外,认为该中层流的朝上流动起到朝上提起下层流的作用。其后,中层流、下层流的朝上流动被第2级OF槽23A回收,但该回收也可以在转印槽2的末端的整个壁面处进行回收。
[0313]在此,对中层流潜入第I级OF槽102下方的流动(图中附图标记“P1 ”)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0314]在将被转印体W自转印液L中提起时,如上述那样,在那样的状态下含有杂质的转印液L蔓延流动到面向下游侧的外观面SI上,但人们认为这样的碰撞流(绕回流)不仅在上层附近产生,还在以被转印体W起到堰塞液流的作用的中层流附近产生。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中层流是潜入第I级OF槽102下方而朝下流动的,因此起到消除在中层附近形成的碰撞流的作用,防止中层流自身靠向外观面SI,进而防止中层流中所含的杂质向外观面SI附着。
[031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中层流与下层流之间形成(假定)有分界(尤其是第I级OF槽102的下方,图中附图标记“P2”),因此对该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316]中层流因第I级OF槽102的阻力而速度降低且形成为朝下流动的过程中,认为下层流是以维持速度、方向不变的状态一直向下游流动(保持稳定的液流状态)。因此,抑制中层流中的杂质落下、沉降到下层流的上表面(此为因下层流的稳定液流所产生的屏障效果)。此外,在第I级OF槽102的下方,该OF槽102与转印槽2底部之间的间隔(转印槽2的深度)变得最窄,因此中层流速度升高。由此,抑制中层流中所含有的杂质在与下层流之间的分界部分向转印槽底部的落下、滞留(发挥防止杂质向转印附近沉降的功能)。
[0317]接着,对中层流变成朝上流动的部位(图中附图标记“P3”)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318]中层流若潜入第I级OF槽102的下方,则液流阻力消失而成为上侧放开,因此变成速度降低且促进朝上流动。此外,伴随于此,下层流为速度降低,由此能对容易对杂质造成粉碎影响的搅拌现象进行抑制,从而发挥不使中层流与下层流之间的分界附近的杂质破坏分散的作用。因此,在转印槽2的中层、下层附近,促进杂质的回收,杂质越来越难以向转印槽2的底部沉淀。
[031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2级OF槽23A的下方(转印槽2的角部)设置倾斜板25,以下对该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320]倾斜板25发挥使下层流在末端部分朝上流动的作用,主要起到如下作用:在中层流潜入第I级OF槽102下方之后,变成朝上流动而向上方输送杂质时,通过使下层流与其一起朝上流动,从而辅助使变成了朝上流动的中层流的后段(下游侧)不会变粗。由此,能更高效地回收中层流、下层流所含的杂质。
[0321]而且,以往虽然也存在这样的倾斜板,但其主要目的在于进行用于减少液体收容量的、转印槽末端的楔形处理。当然,即使在以往的转印槽中,多少产生借助这样的转印槽末端的倾斜板向上侧诱导(引导)转印液L (下层流)的现象,但以往并不存在第I级OF槽102,因此并无该OF槽102的中层流的蔓延(潜入后朝上流动),当然也不会产生由该流动提起下层流的情况。此外,由于无第I级OF槽102,因此中层流的流动为水平方向,无论多么期待倾斜板带来的转印液的上升,中层流的水平流动均会妨碍下层流的上升,结果造成仅中层流被抽起,难以期望与本实施例相同程度的、对下层流中的杂质的提起。
[0322]另外,从成本、处理效率、环境方面出发,收容于转印槽2内的转印液L尽量少的必要性变高(分离废弃的杂质的负担、循环的滤液负担这两方面)。
[0323]此外,液压转印是利用液压实现的转印方法,因此转印槽2需要使被转印体W完全没入(浸没)转印液L中的深度(MAX深度),但该深度并非必须遍及转印槽2的整体(全长),例如只要能在转印区域Z3 (没入区域)到出液区域TA的转印必要区间内确保该深度即可。换言之,在薄膜供给端等非转印必要区间内,并非必须要确保该深度,如上述那样从减少转印槽2内的容量的观点出发,在本实施例中,在非转印必要区间将转印槽2的深度形成为较浅。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图10、图13所示,将转印槽2的薄膜供给侧(上游侧)遍及适当长度而形成得较浅,继而在中流域部分将槽底部形成为倾斜状,逐渐增加深度,使转印槽2整体形成为自侧面观察时呈下窄的大致梯形形状。在此,图中附图标记“26”是在转印槽2的中流域部分形成为倾斜状态的倾斜部。另外,在转印区域Z3 (没入区域)与出液区域Z4之间略有分离的情况下(例如参照上述图10的实施例),从该转印区域Z3到出液区域Z4的区间(被转印体W没入的区间)成为转印必要区间,转印必要区间并非必须限定为明确的区间(具有适当距离的区间),例如在转印区域Z3与出液区域Z4大体一致的液压转印中,仅转印区域Z3成为转印必要区间。
[0324]如上所述,就第I级OF槽102而言,使中层流流过第I级OF槽92,从而形成朝上流动,且该朝上流动有助于提起下层流、防止杂质的沉降以及回收杂质(向第2级OF槽23A的输送)等。因此,例如如图13 (b)所示,只要构成为第I级OF槽102在液流方向(转印槽2的长度方向)伸缩自由,就能够适当地控制以上的中层流的朝上流动及提起下层流等。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其是将在水溶性薄膜上以干燥状态形成至少转印图案而成的转印薄膜以转印图案朝上的状态供给到转印槽内的液面之上,之后自转印薄膜的上方涂布活性剂而使转印薄膜上的转印图案活化的方法,该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印槽上设置活化前引导机构,其在自供给到转印槽中央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上保持薄膜两侧并将该转印薄膜向活化区域引导,该活化前引导机构在保持转印薄膜的期间,促进转印薄膜向厚度方向的膨润, 并且在活化区域,在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对转印薄膜的引导作用的状态下,向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活化区域中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是通过 借助活化前引导机构而对活化前的转印薄膜在厚度方向促进膨润, 以及在即将到活化区域之时解除活化前引导机构对转印薄膜的两侧的保持,在该状态下涂布活性剂, 从而,能够一下子解除处于干燥状态下的油墨的伸展抑制状态,使转印薄膜在宽度方向无应变地且左右均等地膨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活化区域的后段设有活化后引导机构,该活化后引导机构在自转印槽中央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上,保持由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的两侧,且将该转印薄膜向转印区域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活化区域中向转印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时,用于喷出活性剂的喷枪以一边在转印薄膜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一边超出至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的方式涂布活性剂, 且在活化区域的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部分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涂布于转印液面之上并在液面之上漂浮的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且将在覆盖活化区域的罩内漂浮飞散的活性剂同时抽吸而与转印液混合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因上述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即将接触活化后引导机构之时的位置上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活化后引导机构与转印薄膜之间的漂浮于转印液面上的活性剂成分送入到活化区域的两侧中的将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的部位、或者送入到转印槽的侧壁与活化后引导机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的活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向转印液面之上供给上述转印薄膜时,在将转印薄膜供给到转印槽之前的阶段,在转印薄膜的两侧部分形成有用于与向薄膜宽度方向卷曲对抗的条纹状的防卷曲用凹凸。
7.一种液压转印方法,其是将在水溶性薄膜上以干燥状态形成至少转印图案而成的转印薄膜在转印槽内的液面之上漂浮支承,自其上方按压被转印体,利用由此产生的液压,主要向被转印体的外观面转印转印图案的方法,该液压转印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使上述转印薄膜活化时,是利用上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化方法而进行活化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转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印槽的下游侧设有溢流部,自在此处回收的液体中将残留薄膜等杂质沉淀、去除,且对该回收液进行温度调整后自转印槽的上游侧循环供给, 且自上述转印槽被提起的被转印体,之后被送往脱膜清洗工序,在此处将表面的水溶性薄膜溶解清洗,并将在该工序中产生的、含有溶解后的水溶性薄膜在内的清洗排水循环供给到上述转印槽的溢流部的跟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液压转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印槽上,在将被转印体自转印液中提起的出液区域内,形成有自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离开的外观面背离流,使在转印液面之上的泡沫、液中滞留的杂质远离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而被排出到转印槽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转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溢流部的前段还设有溢流槽,该溢流槽面向于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利用该溢流槽形成上述外观面背离流。
11.一种液压转印装置,其包括: 转印槽,其用于贮存转印液; 转印薄膜供给装置,其用于向该转印槽供给转印薄膜; 活性剂涂布装置,其用于向供给到转印槽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而使其处于能转印的状态;以及 被转印体输送装置,其相对于因活性剂而在转印槽的液面之上成为活化状态的转印薄膜,自上方按压被转印体, 将在水溶性薄膜上以干燥状态形成至少转印图案而成的转印薄膜,在转印槽内的液面之上漂浮支承,且自其上方按压被转印体,利用由此产生的液压,主要在被转印体的外观面侧转印转印图案的装置,该液压转印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印槽上设有活化前引导机构,该活化前引导机构在自供给到转印槽中央的液面之上的转印薄膜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保持薄膜两侧并向活化区域引导该转印薄膜,该活化前引导机构在保持转印薄膜的期间,促进转印薄膜向厚度方向的膨润, 且在活化区域中,在解除了活化前引导机构对转印薄膜的引导作用的状态下向转印薄膜涂布活性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活化区域的后段设有活化后引导机构,该活化后引导机构在自转印槽中央向左右相距均等的位置保持因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的两侧且向转印区域引导该转印薄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活性剂涂布装置具有用于喷出活性剂的喷枪,该喷枪以一边在活化区域在转印薄膜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一边超出至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的方式涂布活性剂, 且在活化区域中的转印薄膜的两侧外侧部分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涂布于转印液面之上并在液面之上漂浮的、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且将在覆盖活化区域的罩内漂浮飞散的活性剂同时抽吸而与转印液混合排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活化区域的两侧,在将转印液与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一起排出、回收的去除部件的吸入口处,设有用于促进回收液与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之间的气液接触的填充构件,在该部件的回收液的排水侧后段还设有喷雾分隔件,其内置有能促进回收液与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之间的气液接触的填充构件及除雾器,在靠上述后段还设有排气扇, 根据该结构,含有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在内的空气使活性剂成分溶入回收液而经净化之后,自排气扇被放出至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因上述活化而在宽度方向伸展的转印薄膜即将与活化后引导机构接触之时的位置上,设有去除部件,该去除部件将活化后引导机构与转印薄膜之间的漂浮于转印液面之上的活性剂成分,送入到活化区域的两侧中的将不需要的活性剂成分与转印液一起排出的部位、或送入到转印槽的侧壁与活化后引导机构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薄膜供给装置在向转印槽供给之前的转印薄膜的两侧部分具有凹凸成形辊,其形成有与向薄膜宽度方向的卷曲对抗的条纹状的防卷曲用凹凸,或者具有将防卷曲用凹凸形成为微观凹凸的激光打标机。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活化前引导机构是由在皮带轮上卷绕环状的皮带而成的输送机构成的, 且皮带轮的旋转轴设定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并设定为在此处卷绕的皮带的宽度方向为转印液面的高度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活化后引导机构为了使活化前引导机构中的保持薄膜两侧的引导构件避开活化区域而置于转印区域之后,利用与活化前引导机构相同的引导构件对因活化而伸展的转印薄膜的两侧进行保持。
19.根据权利要求1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印槽的下游侧设有溢流部,自在此处回收的液体中将残留薄膜等杂质沉淀、去除,且对该回收液进行温度调整后借助循环管路而自转印槽的上游侧进行循环供给, 且在上述转印槽的后段具有用于对自转印槽提起的被转印体的表面进行清洗的脱膜清洗装置,利用该脱膜清洗装置将附着于被转印体表面的水溶性薄膜溶解清洗从而将其去除, 且该脱膜清洗装置是借助循环排水管路连接于上述转印槽的, 将在脱膜清洗工序中产生的、含有溶解后的水溶性薄膜在内的清洗排水循环供给至上述转印槽的溢流部跟前。
20.根据权利要求1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自转印液中提起上述被转印体的出液区域设有背离流形成部件,其作用于转印液中处于上浮状态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形成自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离开的外观面背离流,由此使在转印液面之上的泡沫、液中滞留的杂质远离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而向转印槽外排出。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压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溢流部的前段还设有溢流槽,其面向出液中的被转印体的外观面,利用该溢流槽形成上述外观面背离 流。
【文档编号】B44C1/175GK103796843SQ201180073347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8日
【发明者】吉井扬一郎, 铃木荣次, 井柳克美, 牛渡荣 申请人:株式会社Taica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