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724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反射型图像显示功能及透射型图像显示功能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手机、PDA(便携式信息终端,即Personal DigitalAssistance,个人数字助理)等移动式产品中的显示装置,使用了不管室内外都可确保可看性的所谓半透射型彩色液晶显示装置。
一般,半透射型彩色液晶显示装置,利用将从外部入射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像素电极来构成像素,并在该反射像素电极上形成开口。然后,其构成为在周围明亮时,利用反射像素电极反射外来光,从而显示图像,另外在黑暗时,使背光源的照射光透过反射像素电极上形成的开口,从而显示图像。
作为以往的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例如也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反射型及透射型的两种功能,反射型是在白天等外来光明亮时,能够利用该外来光显示图像,而透射型是在夜间等外来光少而黑暗时,利用背光源显示图像。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98267号公报(第2页、图1)但是,在半透射型彩色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是,在利用来自外部的光时,由于为了确保可看性,反射像素电极的开口面积受到限制,因此在使用背光源时,照射光的利用效率低,画面的照明低。为了提高该使用背光源时的画面照度,若提高背光源的亮度,则背光源的功耗增加,存在移动式产品的电池使用时间缩短的缺点。
克服这样的缺点,提高背光源使用时的画面照度的技术,例如有前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是,在具有开口的反射层与背光源之间,在与像素对应的区域中相应配置微透镜,将来自背光源的照射光聚光于开口处,以提高画面的照度。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由于需要高精度地形成微透镜,因此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另外,需要将微透镜与反射层上形成的开口正确对准位置,因此还存在制造作业中要求熟练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前述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背光源的光利用效率、提高画面照度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液晶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的问题、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设置反射光的反射像素电极的第1基板;形成与反射像素电极对置的透明电极、同时与第1基板平行配置的第2基板;封入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从第1基板的背面侧发出照射光的背光源;以及具有将来自背光源的照射光聚光于反射像素电极的排列上的多个线状棱镜的聚光板,对于反射像素电极以每个像素为单位设置反射率渐变部分,该反射率渐变部分的内侧反射率低,而且随着接近外侧慢慢地反射率升高那样连续地进行变化。
在本发明中,来自背光源的照射光利用线状棱镜聚光,通过第1基板入射至反射像素电极的内侧。因此,在反射像素电极形成的反射率的渐变部分(グラデ一シヨン)中,通过反射率低的内侧部分的照射光的光量比没有线状棱镜时要增加。所以,在使用背光源显示图像时的画面的照度,在不增加背光源的光量的前提下提高。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1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1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1实施例有关的聚光板与反射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3B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1实施例有关的聚光板与反射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图3A的W-W线剖视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2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2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2实施例有关的聚光板与反射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6B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第2实施例有关的聚光板与反射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的图6A的V-V线剖视图。
图7所示为与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反射率相对应的环境照度与显示画面亮度的关系图的一个例子。
图8A所示为本发明可采用的像素排列例子的条状排列的说明图。
图8B所示为本发明可采用的像素排列例子的镶嵌排列的说明图。
图8C所示为本发明可采用的像素排列例子的三角形排列的说明图。
图9A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有关的聚光板的线状棱镜的形状例子,是棱镜形成三角突起同时使其间距与像素垂直间距相同时的说明图。
图9B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有关的聚光板的线状棱镜的形状例子,是棱镜形成三角突起同时使其间距与像素垂直间距的1/2时的说明图。
图9C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有关的聚光板的线状棱镜的形状例子,是棱镜形成不同大小的三角突起同时使其间距为像素垂直间距的1/3时的说明图。
图9D所示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有关的聚光板的线状棱镜的形状例子,是棱镜形成拱形形状同时使其间距与像素垂直间距相同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有关的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光源即背光源2、第1偏光板3、聚光板4、第1基板5、透明像素电极6、反射像素电极7、液晶8、透明电极9、彩色滤光片10、第2基板11、以及第2偏光板12。
背光源2是例如内装冷阴极荧光管等光源而构成,将面状发射的照射光BL向第1偏光板3输出。第1偏光板3使背光源2输出的照射BL中的特定偏振光透过。在该第1偏光板3的与背光源2相反一侧的表面配置聚光板4。
聚光板4将通过第1偏光板3入射的来自背光源2的照射光BL聚光在第1基板5上设置的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状排孔上。关于该聚光板4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第1基板5例如由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在该第1基板5的上表面形成未图示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元件。该TFT元件相对于各透明像素电极6及反射像素电极7的各网孔部分7a分别对应地设置。
透明像素电极6是在第1基板5的上表面以规定的厚度利用规定的图形形成。该透明像素电极6例如利用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等导电性的使光透射的透射膜形成。再有,透明像素电极6例如是在第1基板5利用溅射形成薄膜后,利用激光加工等加工方法加工成规定的图形。该透明像素电极6与液晶显示装置1的像素排列相对应,排列在第1基板5的表面。另外,如图3等所示,在设画面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垂直方向为Y方向时,透明像素电极6至少对于Y方向等间隔排列,在沿X方向的直线上排列。
反射像素电极7重叠在透明像素电极6上形成。该反射像素电极7如图3等所示,形成外形为四边形的多个网孔部分7a。多个网孔部分7a沿X方向及Y方向分别等间隔整齐排列,形成Y方向细长形状的围棋盘的孔。各网孔部分7a形成反射率渐变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渐变部分的反射率沿水平方向(X方向)及垂直方向(Y方向)的四个方向连续变化。
即,反射像素电极7的各网孔部分7a,由外侧四边的高反射部分(X方向的15a、Y方向的15b)15、内侧中心部分的低反射部分(X方向的16a、Y方向的16b)16、以及中间部分(X方向的17a、Y方向的17b)17构成,该高反射部分15形成作为光的反射率高的部分[反射率100%或接近100%的反射率(作为光的透射率是低的部分即透射率0%或接近0%的透射率)],该低反射部分16形成作为光的反射率低的部分[反射率0%或接近0%的反射率(作为光的透射率是高的部分即透射率100%或接近100%的透射率)],该中间部分17是从该高反射部分15至低反射部分16为止的反射率连续慢慢减少的部分。
关于这些高反射部分15、低反射部分16及中间部分17,在图1~图3(图4~图6的情况也同样)中,由于在附图中很难实际表现渐变情况,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线的间隔随着从外侧接近内侧慢慢变宽,来表现渐变的感觉。
这样的反射像素电极7,例如用铝等导电性的反射光的反射膜形成。该反射像素电极7由于具有导电性,因此与透明像素电极6电连接。该反射像素电极7例如可以采用使金属在高温下蒸发、并利用该蒸气使金属呈薄膜状附着的真空蒸镀法形成。例如,使用具有按与网孔部分7a的大小相对应的间隔设定的多个梳齿状遮遮部分的夹具,将该夹具隔开规定间隙配置在反射像素电极7的前面,进行真空蒸镀。
这时,利用夹具的遮蔽部分之间的间隙,形成X方向及Y方向的高反射部分15a及15b,使夹具的姿态改变90度,连续两次进行蒸镀。通过这样,利用第一次的蒸镀,能够形成一方的高反射部分(例如沿X方向延伸的高反射部分15a),接着使夹具的姿态改变90度,再一次利用蒸镀,能够形成另一方的高反射部分(例如沿Y方向延伸的高反射部分15b)。另外,中间部分17的渐变是在反射像素电极7与遮蔽部分之间设置适当的间隙,调整绕到遮蔽部分背面侧的蒸镀量,通过这样能够形成作为渐变那样反射率连续变化的薄膜。
第2基板11例如由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在该第2基板11的下表面,整个面形成彩色滤光片10,在该彩色滤光片10上整个面形成透明电极9。透明电极9与反射像素电极7近似平行,互相对置。该透明电极9在与反射像素电极7及透明像素电极6之间形成电场。透明电极9例如利用ITO(Indium TinOxide)等导电性的使光透射的透射膜形成。该透明电极9例如利用溅射形成薄膜。
液晶8封入第1基板5与第2基板11之间。该液晶8根据透明电极9与反射像素电极7及透明像素电极6之间形成的电场,使得从第1基板5一侧或从第2基板11一侧入射的光透过,或将其遮挡。
彩色滤光片10在第2基板11上形成,与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的排列相对应形成红(R)、绿(G)、蓝(B)的三基色的微细着色层以及称为黑底的遮光层。各着色层与网孔部分7a及透明像素电极6的排列对应排列。通过该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及透明像素电极6、和与其对应的着色层的组合,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的一个像素。
第2偏光板12设置在第2基板11的上表面,仅使从外部入射的外来光OL中的特定偏振光透过。另外,第2偏光板12使透过该第2偏光板12的外来光OL利用反射像素电极7反射的反射光透过。再有,第2偏光板12使背光源2输出的照射光BL中透过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的光透过。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若能够确保可看性的足够光通量的外来光OL从第2基板11一侧入射,则该外来光OL利用反射像素电极7进行反射,再次向第2基板11一侧射出,通过这样能够显示图像。另外,在外来光OL的光通量较小时,使背光源2发光,从而照射光BL通过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向第2基板11一侧射出,通过这样能够显示图像。
根据这样的情况,在利用外来光OL显示图像时,反射像素电极7的反射量越多,画面就越亮,在利用照射光BL显示图像时,透过网孔部分7a的照射光BL的光通量越多,画面就越亮。
但是,若为了增加透过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的照射光BL的光通量,而扩大中间的低反射部分15b的面积,则反射像素电极7的反射面积缩小,在利用外来光OL显示图像时的画面亮度降低。反之,若扩大反射像素电极7的中间部分15c的面积,则由于反射面积扩大,低反射部分15b的面积缩小,因此利用照射光BL显示图像时的画面亮度降低。
另外,聚光板4如图1~图3所示,由一片薄片状构件构成。该聚光板4在面向背光源2一侧的表面4a是平坦的,而在面向第1基板5一侧的表面形成沿X方向(画面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线状棱镜LP。该线状棱镜LP的截面形状形成三角形的突起形状,具有同一大小及形状的三角形沿Y方向等间隔连续排列。
聚光板4的平坦面4a,通过粘接材料与第1偏光板3的上表面粘贴。聚光板4的线状棱镜LP的各顶尖部分与第1基板5的下表面接触,通过粘接材料粘贴。通过这样,在聚光板4与第1偏光板3之间,形成具有与线状棱镜LP逆对称形状的充满空气的空气室18。作为聚光板4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透明的合成树脂。该聚光板4的形状例如利用注射成形来形成。线状棱镜LP的厚度例如是0.1mm~2.0mm左右。另外,粘接材料由使光透过的材料形成。
图3所示为反射像素电极7与聚光板4的位置关系图,图3A为平面图,图3B为图3A的W-W线剖视图。如图3所示,聚光板4的线状棱镜LP将从平坦面4a一侧入射的来自背光源2的照射光BL聚光为近似等于反射像素电极7上形成的矩形网孔部分7a在Y方向的低反射部分16b的宽度。因此,带状(线状)的照射光照射在网孔部分7a的X方向的排列上。
在没有聚光板4时,入射沿Y方向相邻的网孔部分7a之间的照射光BL由于存在高反射部分15a及15b和中间部分17a及17b,因此在高反射(低透射)部分15a及15b中不向第2基板11一侧透镜,而通过设置聚光板4,照射光BL被引向低反射部分16a及16b。因而,与没有聚光板4的情况相比,从背光源2射出的照射光BL中透明网孔部分7a的照射光BL的光通量增加。而且,由于网孔部分7a中有中间部分17a及17b,所以因透过这部分的光通量,而使照射光BL的光通量增加。
为了尽可能增加透过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的照明光BL的光通量,很清楚只要尽可能增大低反射部分16a及16b、减小中间部分17a及17b的区域即可。但是,网孔部分7a的低反射部分16a及16b与中间部分17a及17b的尺寸如上所述,根据与反射像素电极7的反射面积的关系受到限制。因此,必须优化低反射部分16a及16b与中间部分17a及17b的尺寸。
图7所示为与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反射率相对应的环境照度与显示画面亮度的关系图的一个例子。横轴取为环境照度(Lux),纵轴取为图面显示亮度(Lux)。
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的可看性,取决于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的反射率。通常,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利用外来光OL显示图像时,设置液晶显示装置1的环境的环境照度是大于等于100(Lx)。在这样的环境照度下,若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反射率过低,则液晶显示装置1上不能正确识别利用外来光OL显示的图像。另外,这里的反射率是利用反射向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的前面再次射出的外来光OL相对于入射至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的外来光OL的比例。
如图6所示,在环境照度大于等于100(Lx)的情况下,一般认为液晶显示装置1的亮度必须为大于等于50(Lx)。另外,在外来光OL入射的室内,为了确保液晶显示装置1的可看性,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反射率最低必须是5~10%。
另外,从液晶显示装置1的第2偏光板12一侧入射的全部外来光OL不一定被反射像素电极7反射、而再次从第2偏光板12向外部射出。即,从液晶显示装置1的外部入射的外来光OL不一定全部被反射后向第2基板11一侧射出。例如,在设想将入射至第1基板5的外来光OL能够100%反射的理想状态时,从外部入射的外来光OL中,透明第2偏光板12的比例是45%左右,透过彩色滤光片10的比例来回是40%左右。
因此,即使在理想状态下,液晶显示装置1的反射率量大是18%左右。实际上,由于第1基板5上形成的反射像素电极7按每个像素进行划分,因此即使在设想反射像素电极7上没有网孔部分7a时,(将整个反射像素电极7作为反射面时),液晶显示装置1的反射率最大也是16%。
因此,如上所述,为了确保液晶显示装置1的反射率即使最低是5~10%的值,也必须使反射面积占有率为31~62%。即,为了确保液晶显示装置1的反射率即使最低是5~10%的值,必须决定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的低反射部分16a及16b和中间部分17a及17b的尺寸,使得在开口面积占有率为38~69%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来自低反射部分16a及16b的光的透射量。
图4~图6所示的本发明第2实施例有关的液晶显示装置21是改变前述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聚光板4及反射像素电极7的结构而构成的。由于该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聚光板22及反射像素电极23,因此下面对它们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标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聚光板22由第1片状构件25及第2片状构件26构成。第1片状构件25具有与前述第1实施例的聚光板4相同的结构,一个表面形成平坦面25a,另一表面形成多个线状棱镜LP。第2片状构件26形成为填补由第1片状构件25的线状棱镜LP而产生的凹凸的形状,并设置为一体。然后,第2片状构件26的不与第1片状构件25对置的一侧的表面,形成平坦面22a。通过这样,在第1片状构件25与第2片状构件26粘贴的状态下,各自的平坦面25a与26a互相平行。
第2片状构件26虽与第1片状构件25相同是由合成树脂形成,但采用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第2片状构件26的合成树脂的折射率设定为低于形成第1片状构件25的合成树脂的折射率。例如,设定第1片状构件25的折射率为大于等于1.60,设定第2片状构件26的折射率为小于等于1.50。该聚光板22的形状例如利用注射成形来形成。聚光板22的厚度例如是0.2mm~2.0mm左右。
具有这样结构的聚光板22介于第1偏光板3与第1基板5之间。即,在聚光板22的一面通过粘接材料28粘贴第1偏光板3,在聚光板22的另一面通过粘接材料29粘贴第1基板5。粘接材料由使光透过的材料形成。
另外,反射像素电极23如图6等所示,形成外形为四边形的多个网孔部分23a。多个网孔部分23a沿X方向及Y方向分别等间隔整齐排列,形成Y方向细长形状的围棋盘的孔。各网孔部分23a形成反射率渐变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渐变部分的反射率仅沿垂直方面(Y方向)的两个方向连续变化。
即,反射像素电极23的各网孔部分23a由外侧四边的高反射部分(X的30a、Y方向的30b)30、内侧中心部分的低反射部分(Y方向的31b)31、以及中间部分(Y方向的32b)32构成,该高反射部分30形成作为光的反射率高的部分,该低反射部分31形成作为光的反射率低的部分,该中间部分32是从该高反射部分30b至低反射部分31b为止的反射率连续慢慢减少的部分。
根据具有这样结构的第2实施例,能够得到与前述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即,如图6所示,由于聚光板4的第1片状构件25的线状棱镜LP1的折射率设定为高于第2片状构件26的线状棱镜LP2的折射率,因此将从平坦面25a一侧入射的来自背光源2的照射光BL聚光为近似等于反射像素电极7上形成的矩形网孔部分7a在Y方向的低反射部分16b的宽度。所以,带状(线状)的照射光照射在网孔部分7a的X方向的排列上。
在没有聚光板4时,入射沿Y方向相邻的网孔部分7a之间的照射光BL由于存在高反射部分15a及15b和中间部分17a及17b,因此在高反射(低透射)部分15a及15b中不向第2基板11一侧透镜,而通过设置聚光板4,照射光BL被引向低反射部分16a及16b。因而,与没有聚光板4的情况相比,从背光源2射出的照射光BL中透明网孔部分7a的照射光BL的光通量增加。而且,由于网孔部分7a中有中间部分17a及17b,所以因透过这部分的光通量,而使照射光BL的光通量增加。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由于将具有线状棱镜LP的聚光板4或双配置在第1偏光板3与第1基板5之间,同时使反射像素电极7或23的反射率连续慢慢变化,使网孔部分7a像渐变部分那样而构成,因此能够提高来自背光源2的照射光BL的光利用效率。通过这样,在背光源2的输出为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利用背光源2时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照度。再有,能够维持或提高利用外来光OL时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画面照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通过在聚光板4或22上形成线状棱镜LP,聚光板4或22对于第1基板5上形成的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的低反射部分的定位只要沿画面的水平方向(X方向)就足够了。因此,容易进行液晶显示装置1的组装作业,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前述第2实施例,由于用高折射率的合成树脂形成的第1片状构件25及低折射率的合成树脂形成的第2片状构件26构成聚光板22,采用聚光板22的两面平坦的结构,因此容易进行聚光板22与第1基板5与第1偏光板3的粘贴作业,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形态。例如,在上述的实施形态中,是将聚光板4及片状构件25和26上形成的线状棱镜LP采用对反射像素电极7的网孔部分7a的1例(1个间距)对置1个连续的三角突起(与LCD像素的垂直间距T相同的间隔)的结构(参照图9A),但也可以如图9B所示,采用对置2个三角突起(12间距的情况)的结构,或如图9C所示,采用对置3个三角突起(1/3间距的情况)的结构,甚至也可以采用对置4个或4个以上三角突起的结构。即,突起数可以采用n个(n是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另外,也可以将聚光板4及片状构件25和26的线状棱镜LP如图9C所示,采用与三角突起形状不同的形状(顶角不同)。甚至于也可以如图9D所示,采用使棱镜的前端部分为圆形的拱形形状或半圆锥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形态中,关于像素排列虽没有特别说明,但例如如图8所示,若各色的像素R(红)、G(绿)及B(蓝)至少是沿Y方向等间隔排列的像素排列,则能够采用本发明。图8A是所谓的条状排列,图8B是所谓的镶嵌排列,图8C是所谓的三角形排列。对于这些沿Y方向等间隔排列的像素排列,分别配置聚光板4或22的各线状棱镜LP,从而能够提高背光源利用时可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来自背光源的照射光利用线状棱镜聚光,通过第1基板入射至反射像素电极的内侧,因此通过反射像素电极上形成的反射率渐变部分中的反射率低的内侧部分的照射光的光通量,比没有线状棱镜时要增加。通过这样,能够得到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能够不增加背光源的光通量,而提高使用背光源显示图像时的画面照度,能够提高背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反射光的反射像素电极的第1基板;形成与所述反射像素电极对置的透明电极、同时与所述第1基板平行配置的第2基板;封入所述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从所述第1基板的背面侧发出照射光的背光源;以及具有将来自所述背光源的照射光聚光于该反射像素电极的排列上的多个线状棱镜的聚光板,对于所述反射像素电极以每个像素为单位设置反射率渐变部分,所述反射率渐变部分内侧的反射率低,而且随着接近外侧慢慢地反射率升高那样连续地进行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像素电极的所述反射率渐变部分,沿水平方向的两个方向连续变化或沿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四个方向连续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板由具有规定的折射率、形成凸起的线状棱镜并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第1片状构件构成;通过使所述线状棱镜的前端与所述第1基板的背面侧接触,在与该线状棱镜之间形成空气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棱镜仅沿横向连续形成,同时沿纵向以与像素间距相同的间隔或1/n(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间隔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棱镜是三角突起形状或拱形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板由第1片状构件与第2片状构件构成,所述第1片状构件由具有规定的折射率、形成凸起的线状棱镜并由合成树脂形成,所述第2片状构件与所述第1片状构件的、形成所述线状棱镜的表面一体地设置,由具有低于所述第1片状构件的折射率的合成树脂形成,这些第1片状构件及第2片状构件的两面形成平坦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板的所述第1片状构件的折射率是大于等于1.60,所述第2片状构件的折射率是小于等于1.50,厚度在0.1mm至2.0mm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棱镜仅沿横向连续形成,同时沿纵向以与像素间距相同的间隔或1/n(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间隔形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状棱镜由三角突起形状相互之间的组合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背光源的光利用效率、提高画面照度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设置反射光的反射像素电极的第1基板5;形成与反射像素电极对置的透明电极9、同时与第1基板5平行配置的第2基板11;封入第1基板5与第2基板11之间的液晶8;从第1基板5的背面侧发出照射光的背光源;以及具有将来自背光源2的照射光聚光在反射像素电极7的排列上的多个线状棱镜LP的聚光板4。对于反射像素电极7以每个像素为单位设置反射率渐变部分,该反射率渐变部分的内侧的反射率低,而且随着接近外侧慢慢地反射率升高那样连续地进行变化。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能够不增加背光源的光通量而提高使用背光源显示图像时的画面照度,能够提高背光源的光利用效率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液晶显示装置。
文档编号G02B5/02GK1795412SQ20048001456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5日
发明者中野实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