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129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组件及具有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小型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显示装置显示信息处理装置中被处理的图像。显示装置之一的液晶显示器利用液晶显示图像。
一般液晶显示器包括相互面对的一对基底,各基底上布置形成电场的电极。基底之间注入液晶,由此基底之间形成液晶层。电场改变包括在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排列,通过液晶分子的光透射率随着液晶的排列而变化,由此液晶显示器显示图像。
液晶显示器为了显示图像,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组件。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对基底、分别形成在基底上的像素电极和共电极、及介于像素电极和共电极之间的液晶层。
背光组件将光提供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层。背光组件包括接纳液晶显示面板的接纳容器、接纳于接纳容器中的灯、提高灯产生的光的光学特性的光学部件、将液晶显示面板接纳到接纳容器中的面板引导部件、以及将液晶显示面板固定在接纳容器上的底盘等。
但以往的背光组件因为重叠接纳容器、面板引导部件、及底盘,因此具有不显示图像的非有效显示区域(non-effective displayregion)面积增大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弊端及限制。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减小围绕着显示背光组件图像的有效显示区域的非有效显示区域的大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背光组件包括灯组件、接纳容器、面板引导部件。其中,灯组件包括发射光的光源及聚集光的盖子。接纳容器具有布置于盖子的底面;面对盖子并与盖子隔离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部;以及形成在周边部、与盖子隔离小于第一间隔的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部。面板引导部件具有置于侧壁上面以面对周边部的第一框架部;从第一框架部沿着第二侧壁部侧面延伸、并形成与第一侧壁部结合的开口的第二框架部。
根据本发明另一目的的显示装置包括灯组件、接纳容器、面板引导模块、显示面板及底盘。其中,灯组件包括发射光的光源及聚集光的盖子。接纳容器包括支撑盖子的底面;在底面周边部上形成、并引导盖子的第一侧壁部;以及在底面的周边部上、形成与第一侧壁部实际交叉布置的第二侧壁部的侧壁。面板引导模块具有面对底面并面对周边部的第一框架部;沿着第一框架部的侧壁延伸、并形成夹在第二侧壁部的第一开口的第二框架部。显示面板置于第一框架部,用光显示图像,底盘包括将显示面板固定在接纳容器上的底盘。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灯组件的部分剖开的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导光板的部分剖开的立体图;图5是图2中的“B”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结合在图1中所示的接纳容器上的灯组件的透视图;图7是图4所示的背光组件的平面图;图8是图1中所示的背光组件“A”部分的放大图;图9是图8的一部分的剖面立体图;图10是图6中示出的背光组件沿着I-I′线的截面图;图11是图8所示的背光组件沿着II-II′线的截面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组合立体图;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显示装置沿着III-III′线的截面图;以及图15是图13中所示的显示装置沿着IV-IV′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背光组件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及图2,背光组件500包括灯组件100、接纳容器200、及面板引导部件300。背光组件500可进一步选择性地包括导光板410及光学部件420。
图3是图2所示的灯组件的部分剖开的立体图。
参照图3,灯组件100产生显示图像的光。灯组件100包括灯110及灯盖120。
灯110包括灯体112及置于灯体112上的一对电极114。在本实施例中,灯110可以包括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lamp,CCFL)。
灯体112例如可以呈棒状、U字型、或C字型。灯体112具有放电气体及荧光层。放电气体包括汞、氩、氖、氙、氪等,且荧光层形成在灯体112内侧面。
一对电极114可以置于灯体112的外侧面或灯体112的内侧面。放电电压从电压施加装置等分别施加到一对电极114上。放电电压在灯体112内部传送电子,因此其具有充分的电压差。
放电气体与在灯体112传送的电子碰撞,结果像紫外线等这样的非可视光线从放电气体产生。荧光层将非可视光变换成可视光。
灯盖120聚集从灯体112放出的可视光,由此提高可视光线的利用效率。
灯盖120包括第一光反射面122、第二光反射面124、及第三光反射面126。
第一光反射面122至第三光反射面126,举例来说,可呈正六面体板形状。第三光反射面126面对第一光反射面122,第二光反射面124连接第一及第三光反射面122、126。
在本实施例中,灯组件100还可包括灯固定器128。灯固定器128置于灯盖120内部,灯110被固定器128固定。
灯110放出的光被灯盖120的第一至第三光反射面122、124、126聚光后射出到灯盖120外部。
图4是图2所示的导光板的部分剖开的立体图。
参照图4,导光板410与灯盖120结合。导光板410提高灯110放出的光的辉度均匀性。
导光板410,举例来说,可呈正六面体板形状。因此,导光板410具有四个侧面411、412、413、414和连接在四个侧面411、412、413、414的光反射面415、面对光反射面415的光射出面416。
导光板410的侧面411、412、413、414分为两种。其由互相面对并具有第一平面面积的第一侧面412、414,具有小于第一平面面积的第二平面面积并互相面对的一对侧面411、413组成。
重新参照图2,灯组件100与导光板410的第一侧面412、414面对,灯组件100发射的光通过第一侧面412、414提供到导光板410的内部。提供到导光板410内部的光通过导光板410的光射出面416射出。
图5是图2中的“B”部分的扩大立体图。
参照图5,接纳容器200包括底面210及形成接纳区域的侧面220。
图6是结合在图1所示的接纳容器上的灯组件的立体图,图7是图4所示的背光组件的平面图。
参照图3、图5至图7,接纳容器200的底面210支撑灯组件100及导光板410。导光板410置于接纳容器200的底面210中央区域,且灯组件100介于导光板410及接纳容器200的侧壁200之间。因此,灯组件100的灯盖120的第二光反射面124面对接纳容器200的侧壁220。
接纳容器200的侧壁220置于底面210的周边部,且侧壁220置于以实际垂直于底面210的方向。
侧壁220具有两种,例如,第一侧壁222及第二侧壁224。
第一侧壁222平行于灯盖100的第二光反射面124。优选地,至少两个第一侧壁222可以形成在底面210的周边部上。
第一侧壁222与灯盖100的二光反射面124之间第一间隔用“T1”表示。第一侧壁222上,例如形成第一挂钩222a。第一挂钩222a从第一侧壁222的一部分突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2对底面210以第一高度H1形成。与此不同,第一侧壁222上可以形成挂槽。
第二侧壁224形成于与灯盖100平行的底面210的周边部上。优选地,第二侧壁224可以置于第一侧壁222的两侧,且第一侧壁222及第二侧壁224相互平行。第二侧壁224与灯盖的第二光反射面124之间的第二间隔表示为“T2”。第二侧壁224上,例如形成第二挂钩224a。第二挂钩224a从第二侧壁224的一部分突起。第二侧壁224对底面210以第二高度H2形成。第二侧壁224的第二高度H2小于第一高度H1。与此不同地,第二侧壁224上可以形成挂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224与所述第一侧壁222之间的缝隙G对第一侧壁222垂直方向约为0.6mm-5mm为宜。第二侧壁224及第一侧壁222之间的缝隙G与下面将要说明的面板引导部件的第二框架部厚度实际相同。
图8是图1中的所示背光组件A部分的放大图,图9是折叠图8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参照图1、图8及图9,接纳容器200与面板引导部件300结合。面板引导部件300把下面将要说明的显示面板牢固地结合在接纳容器200的指定位置。
面板引导部件300包括第一框架部310和第二框架部320。
图10是图6所示的背光组件沿着I-I′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10,第一框架部310呈板状,并面对底面210置于接纳容器200的第一侧壁222上。第一框架部310支撑下面将要说明的显示面板。
第二框架部320呈板状,且第二框架部320与第一框架部310连接。第二框架部320与第一框架部310垂直连接为宜。因此,第二框架部320对第一侧壁222及第二侧壁224以平行方向形成。
第二框架部320与第二侧壁224相互结合。为了第二框架部320与第二侧壁224的相互结合,在对应于形成在第二侧壁224的第二挂钩224a的第二框架部320上形成连接部320a。优选地,连接部320a可以是贯通孔。与此不同,连接部320a也可以是突起。
图11是图8所示的背光组件沿着II-II′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11,与第一侧壁222重叠的第二框架部320的厚度大于第一侧壁222的厚度。第二框架部320的一部分上形成开口322,使第一侧壁222对第二框架部320露出。此时,在形成在第二框架部320的开口322周围形成构件,使第一侧壁222的一部分与第二框架部320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部320和第一侧壁222置于同一平面上。
参照图2及图11,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500还可包括光学薄片420。光学薄片420包括扩散薄片422、棱镜薄片424、灰度提高薄膜426、及反射板428。
光学薄片422进一步提高从导光板410的光射出面418射出的光的辉度的分布,进一步增加从导光板410的光射出面418射出的光及射出面418形成的角度。
棱镜薄片424置于扩散薄片422的上面,且棱镜薄片424上形成聚集来自扩散薄片422的光的棱镜图案。棱镜薄片424将扩散薄片422射出的光改变为几乎垂直。优选地,扩散薄片422上面至少布置两个棱镜薄片424,且各棱镜薄片424的棱镜图案实际直交为宜。
辉度提高薄膜428置于棱镜薄片424的上面,进一步提高入射到下面将要说明的显示面板的光的辉度。
反射板428介于接纳容器200的底面200及导光板410的光反射面416之间,将从导光板410的光反射面416泄漏的光重新入射到导光板410。
显示装置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2,显示装置800包括背光组件500、显示面板600、及底盘700。
背光组件500包括灯组件100、接纳容器200、及面板引导部件300。背光组件500可选择性地进一步包括导光板410及光学部件420。
从面板600显示图像的光从灯组件100产生。灯组件100包括灯110及灯盖120。
灯110包括灯体112及置于灯体112上的一对电极。本实施例中,灯110可以包括冷阴极荧光灯。
灯体112可以呈棒状、U字型、或C字型。灯体112具有放电气体(未图示)及荧光层(未图示)。放电气体包括汞、氩、氖、氙、氪等,且荧光层形成在灯体112内侧面。
一对电极可以置于灯体112的外侧面或灯体112的内侧面。放电电压从逆变器等施加到一对电极。放电电压在灯体112内部传送电子(electron),因此具有充分的电压差。
在灯体112内部传送电子时,电子与注入到灯体112内部的放电气体碰撞,非可视光线从放电气体产生。荧光层将非可视光线变换为可视光线。
灯盖120聚集灯体112放出的可视光线,由此提高可视光线的利用效率。
灯盖120包括第一光反射面122、第二光反射面124、及第三光反射面126。
第一光反射面122至第三光反射面126呈正六面体板形状。第二光反射面124面对第一光反射面122,第三光反射面126相互连接第一及第二光反射面122、124。
灯固定器128置于灯盖120内部,且灯固定器128固定灯110。
灯110放出的光在第一至第三光反射面122、124、126反射后,射出到灯盖120外部。
导光板410与灯盖100结合。导光板410提高灯组件100放出的光的辉度均匀性。导光板410,举例来说,可呈正六面体板形状。因此,导光板410具有四个侧面、连接到四个侧面的光反射面416、面对光反射面416的光射出面418。侧面由具有第一平面面积且互相面对的一对第一侧面、小于第一平面面积并相互面对的一对第二侧面组成。
灯组件100的灯110面对导光板410的第一侧面,且灯110放出的光通过第一侧面提供到导光板410内部。提供到导光板内部的光通过导光板的光射出面418射出。
接纳容器200包括底面210及形成接纳区域的侧壁220。
接纳容器200的底面210支撑灯组件100及导光板410。导光板410置于底面210的中央区域,灯组件100介于导光板410与接纳容器200的侧壁220之间。因此,灯组件100的灯盖120的第三光反射面126面对接纳容器200的侧壁220。
图13是组合图12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显示装置沿着III-III′线的截面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显示装置沿着IV-IV′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13至图15,接纳容器200的侧壁220置于底面210的周边部,且侧面220对底面210以垂直方向布置。
侧壁220具有两种,例如第一侧壁222及第二侧壁224。
第一侧壁222形成在与灯盖120平行布置的底面210的周边部上。优选地,至少两个第一侧壁222形成在底面210的周边部。第一侧壁222及灯盖120的第三光反射面126具有第一间隔。第一侧壁222上形成第一挂钩222a。第一挂钩222a从第一侧壁222的一部分突起。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22相对底面210具有第一高度。
第二侧壁224形成在与灯盖120的第三光反射面126平行布置的底面210的周边部上。优选地,第二侧壁224可以置于第一侧壁224的两侧,且第一侧壁222及第二侧壁224相互平行布置。第二侧壁224及灯盖210的第三光反射面216具有第二间隔。第二侧壁224上形成第二挂钩224a。第二挂钩224a从第二侧壁224的一部分突起。第二侧壁224相对底面210具有第二高度。第二侧壁224的第二高度小于第一侧壁222的第一高度。
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壁224与所述第一侧壁222之间的缝隙G对第一侧壁222在垂直方向上为0.6mm-5mm为宜。第二侧壁224及第一侧壁222之间的缝隙G实际与下面将要说明的面板引导部件的第二框架部厚度相同。
接纳容器200上结合面板引导部件300。面板引导部件300将下面将要说明的显示面板牢固地结合在接纳容器200的指定位置。
面板引导部件300包括第一框架部310及第二框架部320。
第一框架部310呈板状,且在接纳容器200的第一侧壁222上与底面210的周边部相对布置。第一框架310支撑下面将要说明的显示面板。
第二框架部320呈板状,且第二框架部320连接在第一框架部310上。第二框架部320对第一框架部310以垂直方向连接为好。因此,第二框架部310平行于第一侧壁222及第二侧壁222。
第二框架部310及第二侧壁224相互结合。为了相互结合第二框架部310与第二侧壁224,在第二框架部320处形成接合部320a,第二接合部320与第二侧壁224处形成的第二结合突起相对应。优选地,固定器320a可以是贯通孔。
与第一侧壁222重叠的第二框架部320的厚度大于第一侧壁222的厚度。第二框架部320的一部分上形成开口322,使第一侧壁222对第二框架部320露出。此时,在第二框架部320处形成的开口322的周围形成构件,使第一侧壁222的周边部与第二框架部320接触。
因此,第二框架部320及第一侧壁222置于同一平面上。
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500可进一步包括光学薄片。光学薄片420可以包括扩散薄片422、棱镜薄片424、辉度提高薄膜426、以及反射板428。
扩散薄片422进一步提高从导光板410的光射出面418射出的光的辉度分布,进一步增加向导光板410的光射出面418射出的光及光射出面418形成的角度。
棱镜薄片424置于扩散薄片422的上面,且棱镜薄片424上形成棱镜图案,聚集从扩散薄片422射出的光。棱镜薄片424将扩散薄片422射出的光改变成接近垂直。优选地,扩散薄片422的上面至少布置两个棱镜薄片424,且各棱镜薄片424的棱镜图案实际直交。
灰度提高薄片428置于棱镜薄片424上面,进一步提高入射到下面将要说明的显示面板的光的辉度。
反射板428介于接纳容器200的底面210与导光板410的光反射面416之间,把从导光板410的光反射面416泄漏的光重新入射到导光板410。
显示面板600置于面板引导部件300的第一框架部310上。优选地,显示面板600包括薄膜晶体管基底610、滤色器基底620、以及液晶层630。
薄膜晶体管基底610包括多个像素电极、与各像素电极电连接的薄膜晶体管、驱动薄膜晶体管的信号线。
像素电极以矩阵形式置于薄膜晶体管基底610上,且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各像素电极。
信号线由连接在各薄膜晶体管栅极上的第一信号线、以及连接在各薄膜晶体管源极上的第二信号线组成。
滤色器基底620包括面对像素电极的共电极、形成在各像素对应位置的滤色器。
液晶层630介于薄膜晶体管基底610及滤色器基底620之间。
底盘700防止显示面板600从显示面板引导部件300脱离。底盘700包括第一底盘部710及第二底盘部720。
第一底盘部710呈板状,并沿着显示面板600的周边部形成。第一底盘部710围绕显示面板600的周边部,以防止显示面板600从显示面板引导部件300的第一框架部310脱离。
第二底盘部720从第一底盘部710沿着显示面板引导部件300的第二框架部320延伸。第二底盘部720与形成在第一侧壁222的第一挂钩222a结合。
第二底盘部720中,在与第一侧壁222处形成的第一挂钩222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结合部722。结合部722处挂住第一挂钩222a,由此,底盘700牢固地结合在接纳容器200上。
如上所述,改善背光组件接纳容器的侧壁结构,重叠背光组件侧壁及引导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引导部件,进一步减小背光组件中不显示图像的部分的体积和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组件,包括灯组件,包括发射光的光源及集聚所述光的盖子;接纳容器,具有放置所述盖子的底面、面对所述盖子且与所述盖子隔离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部、形成位于所述第一侧壁部附近并与所述盖子隔离小于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部的侧壁;以及面板引导框架,具有置于所述侧壁上面以面对所述底面周边部的第一框架部、从所述第一框架部沿着所述第二侧壁部的侧面延伸并在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区域形成开口的第二框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及所述第二侧壁部交替置于所述底面的周边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及所述第二侧壁部平行布置在所述底面的周边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对所述底面具有第一高度,所述第二侧壁部对所述底面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缝隙对所述第一侧壁部垂直方向约为0.6mm-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盖具有面对所述底面的第一光反射面、面对所述第一光反射面的第二光反射面、及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光反射面且临近所述第二侧壁部的第三光反射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壁部形成结合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表面及所述第二框架部表面实际置于相同的平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部的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第二厚度,且在所述第二框架部的所述开口形成支撑所述第一侧壁部的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侧壁部形成第一接合部,在所述第二框架部形成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为结合槽,所述第二结合部为与所述结合槽结合的结合突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为结合突起,所述第二结合部为与所述结合突起结合的结合槽。
13.一种背光组件,包括灯组件,包括产生光的光源及集聚所述光的盖子;接纳容器,包括支撑所述盖子的底面,形成在所述底面周边部的第一侧壁部,及在所述底面的所述周边部上的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形成并对所述第一侧壁部交叉布置,且支撑所述盖子的第二侧壁部的侧壁;以及面板引导框架,具有面对所述底面的第一框架部、从所述第一框架部沿着所述侧壁延伸并在所述第二侧壁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开口的第二框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及所述第二侧壁部相互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部上形成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二框架部上形成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为结合槽,所述第二结合部为与所述结合槽结合的结合突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为结合突起,所述第二结合部为与所述结合突起结合的结合槽。
18.一种背光组件,包括灯组件,包括产生光的光源及集聚所述光的盖子;接纳容器,具有支撑所述盖子的底面,形成在所述底面的部分周边部上且与所述盖子隔离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部,及形成在所述周边部上,且形成与所述盖子隔离小于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部的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缝隙对所述第一侧壁部垂直方向约为0.6mm-5mm。
1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灯组件,包括产生光的光源及聚集所述光的盖子;接纳容器,包括支撑所述盖子的底面,形成在所述底面周边部且引导所述盖子的第一侧壁部,及在形成所述底面的所述周边部上,对所述第一侧壁交叉布置的第二侧壁部的侧壁;面板引导模块,具有面对所述底面且面对所述周边部的第一框架部、从所述第一框架部沿着所述侧壁延伸,并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第一开口的第二框架部;显示面板,置于所述第一框架部,用所述光显示图像;以及底盘,将所述显示面板固定在所述接纳容器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交叉布置在所述周边部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及所述第二侧壁部平行布置在所述周边部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对所述底面具有第一高度,所述第二侧壁部对所述底面具有小于所述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之间的缝隙对所述第一侧壁部垂直方向约为0.6mm-5mm。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侧壁部形成第一接合部,在所述第二框架部形成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结合的第二结合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为结合槽,所述第二结合部为与所述结合槽结合的结合突起。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为结合突起,所述第二结合部为与所述结合突起结合的结合槽。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布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周边部的第一底盘部及从所述第一底盘沿着所述侧壁延伸的第二底盘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其中背光组件包括灯组件、接纳容器、及面板引导框架。灯组件包括发射光的光源及聚集光的盖子。接纳容器具有放置盖子的底面、面对盖子并与盖子隔离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部、及形成在周边部并形成与盖子隔离小于第一间隔的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部的侧壁。面板引导部件具有置于侧面上使其面对周边部的第一框架部、从第一框架部沿着第二侧壁部的侧面延伸并形成与第一侧壁部结合的开口的第二框架部。改善背光组件的接纳容器的侧壁结构,可使背光组件的侧壁及引导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引导部件相互重叠,从而减小背光组件的体积和面积。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797124SQ20051013514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7日
发明者申真秀, 李廷权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