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光源装置及设有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1991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面光源装置及设有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光源装置和一种设有其的显示装置。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防止在其电极中出现针孔(pinhole)现象的平面光源装置和一种设有该平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具有改善性能的显示装置的需求同样显著地增加。
例如,这样的显示装置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
上面提到的显示装置的体积较小且重量较轻,但这些显示装置却能产生清晰的图像。因而,这样的显示装置正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技术,并且正被应用于各种显示装置,例如电视(TV)、监视器和移动电话。
液晶显示器通过施加电压来改变液晶的分子取向,从而特定地取向液晶分子。液晶显示器利用由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引起的光学特性的变化来显示图像,光学特性例如为双折射、旋光本领、二色性和光学散射特性。这样,液晶显示器通过容纳在液晶面板中的液晶单元利用光的调制来显示图像。
由于液晶显示器采用自身不发光的非发射型显示面板,所以液晶显示器具有用于向显示面板的后表面提供光的背光组件。此外,因为在大型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组件中例如在数字TV中使用多个灯,所以可能遇到困难,即,在使用一些部件时使得组装过程会变得复杂。除此之外,随着背光组件的厚度增大用以防止外部撞击对易碎的灯的损坏,可能遇到其它困难,即,可能增大液晶显示器的整体厚度。
为了防止发生上面提到的困难,正在开发包括在其内注入的气体并通过使气体放电而发光的平面光源装置。对于这种平面光源装置,电极形成在平面光源装置中。在平面光源装置中注入的气体通过对电极施加电压来放电。由放电气体发射的紫外线激发荧光体层,从而产生可见光线。因此,从平面光源装置发射光。
另外,如果电极形成在平面光源装置外部,则可能实现并联驱动,并且可减少通道之间的电压偏差。因此,正在开发多种在平面光源装置外部形成电极的方法。
然而,如果电极在高温下被高电流驱动,则可发生因介电层的预击穿导电电流而引起的加热。因而,随着介电层的破坏性电压降低,过电流可在阈值点流动。因此,由于基底和平面光源装置的电极处的过电流而产生针孔。另外,由于在产生针孔的条件下,封闭且密封在平面光源装置内的放电气体会泄漏,所以会出现困难,即,平面光源装置可能在针孔的条件下不能工作。
因而,需要一种能够防止其电极内出现针孔现象的平面光源装置和一种设有该平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平面光源装置,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被设置成与第一基底隔开,从而形成放电区域;第一电极,形成在第一基底上;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二基底上。
平面光源装置还包括热导材料,热导材料布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上。
热导材料可例如仅布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在平面光源装置操作时更多电流在其中流动的电极上。
第一基底的厚度可小于第二基底的厚度。
热导材料可仅布置在第二电极上。
热导材料可包含氧化铝(Al2O3)。
第二电极的面积可大于第一电极的面积。
第二电极的面积与第一电极的面积之比可以是大约2.0至大约2.5。
第一电极的电流密度与第二电极的电流密度可基本彼此相等。
平面光源装置还可包括介电层,分别形成在第一基底的内表面和第二基底的内表面上;荧光体层,分别覆盖各介电层。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单元,用于显示图像;平面光源装置,用于向如上所述的面板单元提供光。
显示装置还包括热导材料,所述热导材料可例如仅布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在平面光源装置操作时更多电流在其中流动的电极上。
第一基底的厚度可小于第二基底的厚度。
热导材料可仅布置在第二电极上。
热导材料可包含Al2O3。
第二电极的面积可大于第一电极的面积。
第二电极的面积与第一电极的面积之比可以是大约2.0至大约2.5。
第一电极的电流密度与第二电极的电流密度可基本彼此相等。
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平面光源装置还可包括介电层,分别形成在第一基底的内表面和第二基底的内表面上;荧光体层,分别覆盖各介电层。
面板单元可以是液晶面板。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设有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在图7的显示装置中包括的面板单元的驱动框图;图9是面板单元的一个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将参照图1至图9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性地描述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10。图1中示出的平面光源装置10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例子,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而,平面光源装置10可以被改变为不同的结构。
如图1中所示,平面光源装置10的外部被基底101和103覆盖。基底101和103由玻璃材料形成。基底101和103包括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3。第二基底103被安装成与第一基底101隔开,从而形成了放电区域。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3通过玻璃料102彼此附着。
电极107划分成正电极107a和107b,电极109划分成负电极109a和109b。第一电极107a和109a形成在第一基底101的外端部。第二电极107b和109b形成在第二基底103的外端部。将电压施加到电极107和109,从而在平面光源装置10内使放电气体放电。电极107和109与导线连接,用于被施加以外部电压。
第一电极107a和109a形成在第一基底101上,第二电极107b和109b形成在第二基底103上。热导材料108布置在第一电极107a和109a上。热导材料108也布置在第二电极107b和109b上。
通过在电极107和109上布置热导材料108,在基底101和103内产生的热可被辐射到外面。因此,可防止由基底101和103中的过电流流动而造成的针孔现象。
图2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II-II线截取的平面光源装置10的剖视图。虽然在图2中热导材料108既布置在第一电极107a又布置在第二电极107b上,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局限于此。因而,热导材料布置在第一电极107a和第二电极107b中的至少一个上已满足需要。
包含氧化铝(Al2O3)的组合物可用作热导材料。包含Al2O3的材料可利用诸如溅射或喷涂的方法形成在电极上。
平面光源装置10的内部空间填充有惰性气体,例如,填充有氙(Xe)或氩(Ar)。通过由外部提供的电压将电流A0提供给电极107a和107b。电流A0分为提供给第一电极107a的电流A1和提供给第二电极107b的电流A2。如果电流在电极107a和107b中流动,则发射电子,从而发生放电。通过放电产生紫外线,并且紫外线激发荧光体层115。由于设置在平面光源装置10上方的荧光体层115是透明的,所以可向上发射光。除此之外,由例如银(Ag)形成的反射层113形成在平面光源装置10的下方,反射层113将平面光源装置10向下发射的光在向上的方向上反射。因此,光的损失可减到最小,从而增强了亮度。
平面光源装置10包括多个分隔壁106。多个分隔壁106分隔平面光源装置10的内部空间以形成多个通道。同时,为了防止电极107a和107b受到从电极107a和107b发射的电子的损坏,形成介电层111。利用介电层111保护电极107a和107b。可通过混合例如氧化铅(PbO)、氧化硼(B2O3)、二氧化硅(SiO2)、氧化锌(ZnO)来形成介电层111。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20的剖视结构。由于图3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20的剖视结构与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剖视结构相似,所以相同的标号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在图3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20中,热导材料108仅布置在第一电极107a上。当平面光源装置20工作时,分别在电极107a和107b中流动的电流A1和A2的量互不相同。即,A1大于A2。电流量中的这种差异是由第一基底101和第二基底103的物理性质不同而引起的。因而,过电流可在第一电极107a和107b中流动。第一基底101会由于过电流而局部过热,从而导致出现针孔现象。因而,为了防止上面提到的由过热造成的针孔现象,热导材料108布置在第一电极107a上。因为即使当第一基底101过热时,也可通过热导材料108容易地散热,所以提高了平面光源装置20的耐久性。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30的剖视结构。由于图4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30的内部结构与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相似,所以相同的标号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与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不同,在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30中,热导材料108可形成在第二电极107b上。当平面光源装置30工作时,分别在电极107a和107b中流动的电流A1和A2的量互不相同。即,A2大于A1,过电流流向第二基底103。为了防止由于局部过电流而在第二基底103和第二电极107b中产生针孔现象,热导材料108布置在第二电极107b上。从而,可防止针孔的产生。例如,如果二次电子发射系数高的材料例如Al2O3用作热导材料,则从第二基底103发射的二次电子的量大于从第一基底101发射的二次电子的量。因此,在第二基底103中流动的电流A2的量变得比在第一基底101中流动的电流A1的量大。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40的剖视结构。如图5中所示,第一基底101的厚度W101被形成为小于第二基底103的厚度W103。第一基底101可由玻璃形成。利用玻璃形成(glass forming)工艺来形成第一基底101,以简化工艺、保持真空条件、获得放电空间并减轻重量。为了简化工艺条件并提高工艺效率,第一基底101的厚度W101被形成为小于第二基底103的厚度W103。由于第一基底101的厚度W101小于第二基底103的厚度W103,所以第一基底101的电容大于第二基底103的电容,从而更多的电流在第一基底101中流动。虽然第一电极107a的温度由于电流而变高,但是因为设置了热导材料108,所以可有效地散热。因此,可防止第一电极107a的劣化。由于防止了第一电极107a的劣化,所以也防止了针孔的产生。
例如,为了减少平面光源装置在低温下的亮度饱和时间,平面光源装置应当在过电流状态下工作。因此,由于不可避免地应该利用过电流,所以也应当采用具有能够防止由过电流造成针孔的结构的平面光源装置。通过布置热导材料108,可防止针孔,并且可减少平面光源的亮度饱和时间。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50的剖视结构。由于图6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50与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相似,所以相同的标号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
如图6中所示,第二电极107b的面积S107b被形成为宽于第一电极107a的面积S107a。在这里,面积是区域面向基底的面积。由于第一基底101的厚度W101小于第二基底103的厚度W103,所以第一基底101的电容大于第二基底103的电容。在这里,第一基底101的电容与第二基底103的电容之比为大约2.0至大约2.5。因此,流向第一电极107a的电流的量比流向第二电极107b的电流的量相对较大。因此,为了弥补这点,第二电极107b的面积S107b被形成为比第一电极107a的面积S107a宽。因此,第一电极107a和第二电极107b具有基本相同的电流密度。
由于电容与电极的面积成比例,所以电极的面积被形成为与电容成反比,以获得均匀的电容。第二电极107b的面积S107b与第一电极107a的面积S107a之比被调节为大约2.0至大约2.5。如果面积之比小于大约2.0,则过电流仍会流向第一电极107a,从而会易于产生针孔。另一方面,如果面积之比大于大约2.5,则过电流会流向第二电极107b。除此之外,由于热导材料108附于第一电极107a和第二电极107b,所以可有效地将热散到外面。
图7示出了设有图1中示出的平面光源装置10的显示装置100。图7中示出的显示装置100举例说明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此,显示装置100可被改变成不同的形状。除此之外,虽然图7示出了显示装置100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10,但是这仅是对本发明进行举例说明,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而,显示装置100也可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至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
平面光源装置10安装在底支架63上。逆变器设置在底支架63的后表面上。逆变器将外部的电源改变成恒定的电平,然后将改变后的电源提供给平面光源装置10。平面光源装置10与逆变器通过导线连接。
从平面光源装置10发射的光在经过漫射件76的同时均匀地漫射。为了使亮度均匀,平面光源装置10与漫射件76隔开预定的距离。在经过漫射件76同时均匀漫射的光在经过多个光学片74的同时获得了线性移动特性。由于各光学片74包括棱镜片,所以光学片74使光线性传播。因此,可增强光的亮度。可利用中间支架65来固定光学片74和漫射件76。除此之外,中间支架65支撑位于其上的面板单元组件80。
光被提供给面板单元70,面板单元70显示图像。虽然在图7中示出了液晶面板作为面板单元70,但是这只是对本发明进行了举例说明,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因而,可使用其它的光接收面板。
可通过用顶支架61覆盖面板单元组件80来固定面板单元组件80。面板单元组件80包括面板单元70、驱动IC(集成电路)封装83和84及印刷电路板81和82。COF(薄膜覆晶)、TCP(载带封装)等可用作驱动IC封装。印刷电路板81和82可安放在另一框架构件的侧表面。
面板单元70包括TFT(薄膜晶体管)面板71,由多个TFT组成;滤色器面板73,位于TFT面板71的上方;液晶,置于TFT面板71和滤色器面板73之间。用于使经过面板单元70的光偏振的偏振器附于滤色器面板73的上表面和TFT面板71的下表面。
TFT面板71为透明玻璃基底,在该基底上,薄膜晶体管以矩阵形状形成,数据线与源极端连接并且栅极线与栅极端连接。由作为导电材料的透明ITO(氧化铟锡)制成的像素电极被形成为漏极端。
如果从印刷电路板81和82向面板单元70的栅极线和数据线输入电信号,则电信号输入到TFT的栅极端和源极端,并且TFT根据这些输入的电信号而导通或截止,从而向漏极端输出用于驱动像素的电信号。
同时,滤色器面板73在TFT面板71上的设置方式为,滤色器面板73与TFT面板71彼此面对。滤色器面板73为具有RGB像素的面板并通过薄膜工艺形成,其中,RGB像素是用于在光经过滤色器面板73的同时产生预定颜色的颜色像素。由ITO制成的共电极形成在滤色器面板73的整个表面上。如果向TFT的栅极端和源极端施加电功率,则TFT导通,从而在像素电极和滤色器面板的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该电场改变置于TFT面板71和滤色器面板73之间的液晶的排列角度,并且透光率基于改变后的排列角度来改变,从而获得了期望的显示。
印刷电路板81和82与附于面板单元70的驱动IC封装83和84中的每个连接,印刷电路板81和82从面板单元70的外部接收图像信号并分别将驱动信号施加到栅极线和数据线。为了驱动显示装置100,栅极印刷电路板81传递栅极驱动信号,数据印刷电路板82传递数据驱动信号。即,通过驱动IC封装83和84中的每个向面板单元70的栅极线和数据线施加栅极驱动信号和数据驱动信号。控制板安装在背光组件的后表面上。控制板与数据印刷电路板82连接,且将模拟数据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信号,并将转换后的信号提供给面板单元70。
在下文,参照图8和图9,将详细解释面板单元70的操作。
TFT面板71包括多条显示信号线G1至Gn和D1至Dm。滤色器面板73和TFT面板71连接到显示信号线G1至Gn和D1至Dm,并包括多个以矩阵形状大致排列的像素。显示信号线G1至Gn和D1至Dm包括多条传输栅极信号(也被称作扫描信号)的栅极线G1至Gn和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线D1至Dm。栅极线G1至Gn基本在行方向上延伸以相互平行,数据线D1至Dm基本在列方向上延伸以相互平行。
各像素包括开关元件Q,与显示信号线G1至Gn和D1至Dm连接;液晶电容器CLC和存储电容器CST,分别与开关元件Q连接。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可省略存储电容器CST。
开关元件Q例如薄膜晶体管设置在TFT面板71上,并且为3-端子元件。开关元件Q的控制端和输入端分别与栅极线G1至Gn和数据线D1至Dm连接,开关元件的输出端与液晶电容器CLC和存储电容器CST连接。
液晶电容器LLC具有两个端子,即TFT面板71的像素电极190和滤色器面板73的共电极270,在这两个电极190和270之间的液晶层3用作介电材料。像素电极190与开关元件Q连接。共电极270形成在滤色器面板73的整个表面上,并向共电极270施加共电极Vcom。可选择地,共电极270可设置在TFT面板71上。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电极190和27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以线形或条形形成。
辅助液晶电容器CLC的存储电容器CST具有设置在TFT面板71上的单独的信号线和像素电极190,TFT面板71上的单独的信号线和像素电极190彼此叠置并在二者之间具有绝缘体。对单独的信号线施加固定电压,例如施加共电极Vcom。然而,可通过像素电极190和与之叠置的前面的栅极线形成存储电容器CST,像素电极190和前面的栅极线被布置为通过绝缘体彼此叠置。
信号控制器600从外部图形控制器接收输入图像信号R、G和B和用来控制输入图像信号R、G和B的显示的输入控制信号,输入控制信号例如为垂直同步信号Vsync、水平同步信号Hsync、主时钟信号MCLK或数据使能信号DE。信号控制器600根据液晶面板组件300的操作条件基于输入图像信号R、G、B和输入控制信号来处理图像信号R、G和B,并产生栅极控制信号CONT1和数据控制信号CONT2。然后,信号控制器600向栅极驱动器400提供栅极控制信号CONT1并向数据驱动器500提供数据控制信号CONT2和处理后的图像信号DAT。
栅极控制信号CONT1包括扫描起始信号STV,用于指示栅极导通电压Von的输出开始;至少一个时钟信号,用来控制栅极导通电压Von的输出电压和输出时间。
数据控制信号CONT2包括水平同步起始信号STV,用于通知图像数据DAT的传递开始;加载信号LOAD,用于指示向数据线D1至Dm施加数据电压;反相信号RVS,用于将数据电压相对于共电压Vcom的极性(在下文,数据电压相对于共电压的极性简单地称作数据电压的极性)反向;数据时钟信号HCLK。
信号控制器600除了传输控制信号CONT1和CONT2之外,还可将用来控制背光组件的操作控制信号、时钟信号等传输到背光组件。
数据驱动器500根据数据控制信号CONT2从信号控制器600顺序地接收用于一行像素的图像数据DAT,并将图像数据DAT移位,并且在来自灰度电压发生器800的灰度电压中选择与各图像数据对应的灰度电压。然后,数据驱动器500将图像数据DAT转换成相应的数据电压,并将数据电压施加到数据线D1至Dm。
栅极驱动器400基于来自信号控制器600的栅极控制信号CONT2向栅极线G1至Gn施加栅极导通电压Von,以导通与栅极线G1至Gn连接的开关元件Q。因此,通过导通的开关元件Q将施加到数据线D1至Dm的数据电压施加到相应的像素。
施加到像素的数据电压和共电压Vcom之间的差成为液晶电容器CLC的充电电压,即,像素电压。液晶分子的取向随着像素电压的值而变化。
对于下面行的像素,数据驱动器500和栅极驱动器400在每一水平周期(或“1H”)(水平同步信号Hsync的一个周期)重复相同的操作。以这样一种方式,对于一帧,栅极导通电压Von施加到所有的栅极线G1至Gn,数据电压施加到所有的像素。如果一帧完成且下一帧开始,则控制将被施加到数据驱动器500的反相信号RVS的状态,使得将被施加到各像素的数据电压的极性与前一帧内的数据电压的极性相反(“帧反相”)。此时,在一条数据线上的数据电压的极性可根据反相信号RVS的特性而在一帧内改变(行反相或点反相),或者施加到一个像素行的数据电压的极性可互不相同(列反相或点反相)。
在下文,将解释本发明的实验例。本发明的实验例代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且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实验例以42英寸LCD TV对图1中示出的平面光源装置进行了实验。平面光源装置具有28个通道。用Al2O3涂覆外电极的平面光源装置与电源连接,并且被施加电压。在逐渐升高施加的电压的同时进行了实验。
实验例1在平面光源装置的上电极和下电极上均涂覆Al2O3之后,施加电压。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80A。分别测量在上电极中流动的电流A1的量和在下电极中流动的电流A2的量,并计算电流密度J1和J2。在这里,电流密度J1是通过上电极中流动的电流的量除以上电极的面积(cm2)获得的值。电流密度J2是通过下电极中流动的电流的量除以下电极的面积(cm2)获得的值。然后,计算电流密度J1/J2的比。
实验例2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85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3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90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4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95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5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00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6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05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7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10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8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14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9在仅在平面光源装置的下电极上均涂覆Al2O3之后,对平面光源装置施加电压。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81A。分别测量在上电极中流动的电流A1的量和在下电极中流动的电流A2的量,并计算电流密度J1和J2。除此之外,计算电流密度J1/J2的比。
实验例10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85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9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11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90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9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12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95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9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13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00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9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14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06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9的实验条件相同。
实验例15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10A。其它实验条件与实验例9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根据传统技术的对比例对平面光源装置进行了实验。以42英寸LCD TV对平面光源装置进行了实验。平面光源装置具有28个通道。没有用热导材料涂覆外电极的平面光源装置与电源连接,并且施加电压。在逐渐升高施加的电压的同时进行了实验。
对比例1在施加电压时的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81A。分别测量了在上电极中流动的电流A1的量和在下电极中流动的电流A2的量,并计算电流密度J1和J2。然后,计算电流密度J1/J2的比。
对比例2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0.85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3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00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4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05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5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10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6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15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7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20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8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90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对比例9在施加电压时电流A0的总量为大约1.95A。其它实验条件与对比例1的实验条件相同。
表1示出了实验例和对比例的实验结果。
表1


如表1中所示出的,所有的外电极用Al2O3涂覆的实验例1至实验例8中的电流密度的比为大约1.5,对比例1至对比例9中的电流密度的比为大约1.7。可以看出,实验例1至实验例8中的电流密度的比相对于对比例1至对比例9中的电流密度的比略有下降。除此之外,当在实验例9至实验例15中仅在下电极上涂覆Al2O3时,电流密度的比为大约1.0。因此,从实验例9至实验例15的结果,可以看出,可通过仅在下电极上涂覆Al2O3来有效地防止针孔的产生。
从实验例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上电极的电流密度和下电极的电流密度彼此相近或相等。因此,可防止由于过电流而在电极中产生的针孔。
如上所述,由于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平面光源装置中的电极上布置热导材料,可防止电极中产生的针孔。
由于第一基底的厚度小于第二基底的厚度,所以第一基底易于通过玻璃形成来制成。
由于热导材料包含Al2O3,所以可进一步有效地散热。
由于第二电极的面积比第一电极的面积大,所以使电极的电容平衡,从而电流可均匀地分布在两个电极上。
由于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采用了液晶面板作为面板单元,所以应用工艺相对简单。
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一步指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其中,本发明由权利要求的界限和边界来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平面光源装置,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基底隔开,从而形成放电区域;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其中,热导材料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热导材料仅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在所述平面光源装置操作时更多电流在其中流动的电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底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热导材料仅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热导材料包含Al2O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之比为大约2.0至大约2.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流密度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流密度基本彼此相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光源装置,还包括介电层,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基底的内表面上;荧光体层,分别覆盖所述介电层中的每层。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单元,用于显示图像;平面光源装置,用于向所述的面板单元提供光,其中,所述平面光源装置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基底隔开,从而形成放电区域;第一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第二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其中,热导材料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热导材料仅布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在所述平面光源装置操作时更多电流在其中流动的电极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底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厚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热导材料仅布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热导材料包含Al2O3。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面积与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之比为大约2.0至大约2.5。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电流密度与所述第二电极的电流密度基本彼此相等。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平面光源装置还包括介电层,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底的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基底的内表面上;荧光体层,分别覆盖所述介电层中的每层。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面板单元是液晶面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面光源装置,其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被设置成与第一基底隔开,从而形成放电区域;第一电极,形成在第一基底上;第二电极,形成在第二基底上。该平面光源装置还包括热导材料,热导材料布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上。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900790SQ200610101600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0日
发明者朴海日, 李相裕, 卞真燮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