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424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高亮度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电相关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加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进而推动了液晶显示器市场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er;LCD)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电压驱动、低消耗功率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可携式电视、行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以及桌上型显示器等消费性电子或计算机产品,并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Tube;CRT)成为显示器的主流。
有鉴于液晶本身并不会发光,因此需要使用背光模块来供应光源,才能达到显示效果。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Back-light)型液晶显示器,主要包括前端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后端的背光模块。
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是设计上重要的考量项目之一,传统上,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的方法不外乎是增加开口率或是在背光模块中使用增亮膜。然而,若利用增加开口率的方式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时,不仅会提高制造工艺的难度,同时也会有增加成本负担的问题。但是,若在背光模块中使用多张光学膜片来提高亮度时,又会衍生出其它的问题。例如,当光线在传递的过程中,光线不仅会被这些光学膜片部分吸收而降低了光线的使用率之外,更会因使用多张光学膜片而造成材料与组装成本的负担。并且,这些光学膜片更可能会在进行信赖性测试时,造成光学膜片之间的括擦毁损,进而增加成本的负担。此外,倘若这些光学膜片配置不当时,则容易产生干涉条纹,发生叠纹效应(moire effect),而造成视觉上的缺陷。
有鉴于此,美国专利第6,421,105号提出一种改善上述缺点的方法,其在液晶显示面板中的上玻璃基板的表面上制作微透镜(micro lens)数组,利用微透镜的曲面结构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然而,此方法的最大难处在于,由于微透镜的尺寸大小是微米级以下的尺寸,且其表面结构为曲面结构,所以在制作上不容易控制。再者,因受限于微透镜的尺寸大小与结构,所以无法再由增加微透镜的曲面结构的曲度来更加增强液晶显示器的亮度。
因此,如何在降低成本负担的情况下,且能同时不增加制造工艺控制的难度,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为目前研发的重点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可用以减少因遮光区而产生的光损耗,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可有效地降低暗态漏光的现象,以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对比。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可以减少增亮膜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成本负担。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中的至少其一,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上述的液晶显示器包含背光源、高分子膜层以及液晶显示面板,且高分子膜层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之下、背光源之上。其中,高分子膜层具有多个聚光数组,每一聚光数组包含多个高折射率区块。其中一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置于中央,其余高折射率区块对称分列于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两侧。且位于对称位置的两高折射率区块具有相同的宽度,高折射率区块两两之间为一低折射率区块所分断。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可透光区与多个遮光区,每一个聚光数组搭配一可透光区而设置,可透光区位于高分子膜层中的聚光数组的上方。
其中,当光线穿过高分子膜层中的每一个聚光数组且到达聚光数组中的高折射率区块与低折射率区块的接口上时,高折射率区块与低折射率区块的接口上会形成反射现象,并且通过聚光数组的光线会产生聚光的效果,使得光线集中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可透光区中,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因此,高分子膜层不仅是一具有聚光效果的聚光膜层,更可以将高分子膜层中的聚光数组视为一具有集中光场功能的凸透镜。
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位于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一侧的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朝向远离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的方向逐渐缩减。且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聚光数组较佳为具有五个高折射率区块,其排列方式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高折射率区块、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第二高折射率区块以及第三高折射率区块。其中,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大于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大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
因此,本发明利用光线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需满足折射定律(Snell’s Law),让入射光通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时,产生反射现象而将光线反射至液晶显示面板的可透光区中,以减少因经过遮光区的光线损耗,进而增加光线的使用率。再者,由于本发明的聚光数组中的高折射率区块的尺寸是微纳米级以下,又加上高折射率区块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光线通过本发明的聚光数组的结构时,可以使光线产生聚光的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
除此之外,应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暗态漏光的现象,以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对比。且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增亮膜的使用数量,更可以降低成本负担。本发明的方法更可以让穿过低折射率区块的光线,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产生折射的效果,使得光线更有效地集中于可透光区,以更进一步地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


图1A表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B表示图1A的高分子膜层中的聚光数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表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表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B表示图3A的第一透明基板上的聚光数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A表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透明基板内的聚光数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B表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在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内分别设置聚光数组与发散光数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5表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图3A中第一透明基板上的聚光数组中的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表示图3A中第一透明基板上的聚光数组中的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A至图8D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在透明基板上制作高分子膜层的制造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9A至图9E,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在透明基板上制作聚光数组的制造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9F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在透明基板上制作聚光数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D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在透明基板上制作高折射率区块的制造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主要编号说明100、300、500液晶显示器102、302、502背光源103、303、403、503、603、703、803聚光数组104、304、504第一偏光板
105、305、405、605高折射率区块106、306、406、506第一透明基板107、415、507、607、707低折射率区块108高分子膜层110、310、510液晶层112、312、512彩色滤光片112a、312a、512a可透光区112b、312b、512b遮光区114、314、414、514第二透明基板116、316、516第二偏光板105a、305a、405a、705a、805a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b、305b、405b、705b、805b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c、305c、405c、705c、805c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1、301a入射光307接触面309、309a光线405d第四高折射率区块405e第五高折射率区块602、702、802透明基板604高分子膜层606光罩608紫外光线704光刻胶层706、804图案化光刻胶层708、806凹槽710高分子材料
808偏光板810黏着层h1、h2、h3长度L1、L2、L3宽度X1、X2、X3间距θ1入射角k1、k2、k3宽度P1、P2、P3宽度n1、n2折射率θ2折射角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其表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A中,液晶显示器100依序包含背光源102、高分子膜层108、第一偏光板104、第一透明基板106、液晶层110、彩色滤光片112、第二透明基板114以及第二偏光板116。其中,高分子膜层108具有多个聚光数组103,且聚光数组103由多个高折射率区块105与多个低折射率区块107所组成。上述的彩色滤光片112更包含可透光区112a与遮光区112b,聚光数组103搭配可透光区112a而设置,且可透光区112a位于高分子膜层108中的聚光数组103的上方。可透光区112a占据彩色滤光片112的表面积较佳为等于聚光数组103占据高分子膜层108的表面积。
请参照图1B,其表示图1A的高分子膜层中的一聚光数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图1B中,聚光数组103由多个高折射率区块105与多个低折射率区块107所组成,且聚光数组1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105与低折射率区块107交错设置。其中,上述的高折射率区块105更包含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以及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且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以及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都具有相同的折射率。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的宽度依序为L1、L2、与L3,且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a的宽度L1大于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的宽度L2,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的宽度L2大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宽度L3。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的宽度比例较佳为9∶4∶1,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照图1B,上述的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依序对称分列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a的两侧,也就是说聚光数组1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105的排列方式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第一高折射率区块1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105b以及第三高折射率区块105c。
高分子膜层108的较佳材质是一高分子材料,且其较佳厚度介于5μm至300μm之间。高折射率区块105的较佳折射率介于1.4至1.8之间,低折射率区块107的折射率较佳约介于1.2至1.55之间。此外,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偏光板104的折射率较佳为大于高分子膜层108中的高折射率区块105的折射率,以更进一步提高光线的使用率,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也可以将高分子膜层108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106之下、第一偏光板104之上,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由于高分子膜层108的较佳材质以及聚光数组1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105与低折射率区块107的排列方式都如同上述的较佳实施例的高分子膜层108,故不在此多加赘述。
请参照图3A,其表示依照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A中,液晶显示器300依序包含背光源302、第一偏光板304、第一透明基板306、聚光数组303、液晶层310、彩色滤光片312、第二透明基板314以及第二偏光板316。其中,聚光数组303由多个高折射率区块305a、305b、305c所组成,高折射率区块305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306的一表面内且邻近第一偏光板304的一面。上述的彩色滤光片312更包含可透光区312a与遮光区312b,每一个聚光数组303搭配一可透光区312a而设置,且可透光区312a位于聚光数组303的上方。
请参照图3B,其表示图3A中第一透明基板上的一聚光数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图3B中,聚光数组3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305更包含第一高折射率区块3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以及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第一高折射率区块3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的宽度依序为P1、P2、与P3,且第一高折射率区块305a的宽度P1大于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的宽度P2,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的宽度P2大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宽度P3。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对称分列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305a的两侧,也就是说聚光数组3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305的排列方式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第一高折射率区块305a、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以及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
上述的高折射率区块305的较佳为一高分子材料,且高折射率区块305的折射率大于第一透明基板306的折射率,高折射率区块305的折射率较佳为约介于1.4至1.8之间,且第一透明基板306的折射率较佳为约介于1.2至1.55之间。上述的高折射率区块305的厚度较佳为介于5μm至300μm之间,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或者,如图4A所示,其表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在第一透明基板内的一聚光数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更可以选择性地在第一透明基板406的一表面内设置多个具有十字型排列的高折射率区块405的聚光数组403。其中,聚光数组403由多个高折射率区块405所组成,且这些高折射率区块405的排列方式呈十字型排列。高折射率区块405更包含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五高折射率区块405a、…、405e,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位于聚光数组403的中央,第二高折射率区块4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405c依序沿着X方向对称排列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的两侧,而第四高折射率区块405d与第五高折射率区块405e依序沿着Y方向对称排列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的两侧。每一个聚光数组403搭配液晶显示器中的一可透光区(未图示)而设置,且可透光区设置于聚光数组403的上方。
在图4A中,上述的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h1与k1。其中,沿着X方向对称排列的第二高折射率区块4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405c的长度都为h1,其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的长度h1相当,而第二高折射率区块4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405c的宽度分别为k2与k3。其中,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的宽度k1大于第二高折射率区块405b的宽度k2,第二高折射率区块405b的宽度k2大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405c的宽度k3。沿着Y方向对称排列的第四高折射率区块405d与第五高折射率区块405e的宽度都为k1,其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的宽度k1相当,而第四高折射率区块405d与第五高折射率区块405e的长度分别为h2与h3。其中,第一高折射率区块405a的长度h1大于第四高折射率区块405d的长度h2,第四高折射率区块405d的长度h2大于第五高折射率区块405e的长度h3。
除此之外,如图4B,其表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在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内分别设置聚光数组与发散光数组的局部放大俯面示意图,更可以在第一透明基板406的一表面内设置多个具有十字型排列的高折射率区块405的聚光数组403,且同时在第二透明基板414的一表面内设置具有十字型排列的低折射率区块415的发散光数组413,以更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与视角。其中,发散光数组413中的多个低折射率区块415的排列较佳为对应于聚光数组4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405的排列,而发散光数组413中的低折射率区块415的尺寸大小较佳为与聚光数组4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405的尺寸大小相当。上述的高折射率区块405的折射率大于第一透明基板406的折射率,而低折射率区块415的折射率小于第二透明基板414的折射率。
在本发明的更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更可以选择性地搭配可透光区512a设置具有低折射率区块507的聚光数组503,且于遮光区512b的下方设置低折射率区块507,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聚光数组503中的低折射率区块507的排列方式是自聚光数组503的中央往左右两旁对称排列,且每一低折射率区块507间的间距X1、X2、X3不相同,也就是说间距X1大于间距X2,间距X2大于间距X3。
本发明利用光线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需满足折射定律(Snell’sLaw),让入射光通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时,产生反射现象而将光线反射至液晶显示面板的可透光区中,进而提高光线的使用率。请参照图6与图7,其表示图3A中第一透明基板上的聚光数组中的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图6中,高折射率区块305的折射率为n1,第一透明基板306的折射率为n2,高折射率区块305与第一透明基板306的接触接口为接触面307,且入射角为θ1,折射角为θ2。其中,高折射率区块305的折射率n1大于第一透明基板306的折射率n2。因此,根据折射定律(Snell’s Law)(1)n1×sinθ1=n2×sinθ2(1)当入射光301由高折射率区块305(密介质)进入第一透明基板306(疏介质)时,折射角θ2会大于入射角θ1。若当折射角θ2等于90°时,折射后的光线309会发生于接触面307上。此时,入射角θ1则称为全反射的临界角θc。所以折射定律公式(1)可改写成θc=sin-1(n2/n1) (2)所以由第(2)式可知,当入射角θ1大于全反射的临界角θc时,则会发生全反射的现象,如第7图所示,在接触面307上产生反射的光线309。
而且,由于本发明的聚光数组中的高折射率区块的尺寸是微纳米级以下,又加上聚光数组中的高折射率区块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光线通过本发明的聚光数组的结构时,可以使光线产生聚光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请再参照图3B,聚光数组3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305的尺寸大小是微纳米级以下。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依序对称分列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305a的两侧,且位于对称位置的两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305b与两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305c分别具有相同宽度P2与P3。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P1大于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P2,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P2大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P3。所以,当光线301通过聚光数组303时,不仅在接触面307上产生反射的光线309,更可以使反射后的光线309产生聚光的功能,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因此,可以将聚光数组303视为一种具有聚光功能的凸透镜。
请再参照图3A,并同时参照图3B。首先,背光源302投射出的光线会进入第一偏光板304。接着,入射光301经过聚光数组303之后,会在接触面307上产生反射的光线309,且反射光线309会产生聚光的效果。随后,光线309会穿过第一透明基板306,并依序进入液晶层310与彩色滤光片312中的可透光区312a、第二透明基板314以及第二偏光板316。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利用光线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需满足折射定律(Snell’s Law),让入射光通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时,产生反射现象而将光线反射至液晶显示面板的可透光区312a中,以减少因经过彩色滤光片312的遮光区312b的光线损耗,进而增加光线的使用率,且同时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并且,由于本发明的聚光数组303中的高折射率区块305的尺寸是微纳米级以下,又加上聚光数组中的第二高折射率区块305b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305c对称分列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305a的两侧,所以当光线301通过聚光数组303时,可以让光线309产生聚光的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300的亮度。
除此之外,如图3A所示,本发明的方法更可以让穿过折射率较低的第一透明基板306的入射光301a,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产生折射的效果,使得光线309a更有效地集中于可透光区312a,以更进一步地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
以下将针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高折射率区块的制造方法做一详细说明,但此制造方法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制作方法一请参照图8A至图8D,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在透明基板上制作高分子膜层的制造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在图8A中,提供一透明基板602。接着,在图8B中,形成一高分子膜层604于透明基板602之上。上述形成高分子膜层604的方法较佳为旋涂法,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随后,如8C中,利用光罩606与紫外光608对高分子膜层604进行曝光,以形成如图8D所示的聚光数组603。其中,聚光数组603由多个高折射率区块605与多个低折射率区块607所组成。其中,上述的高分子膜层604由控制曝光时间与曝光强度而得到不同折射率的高折射率区块605与低折射率区块607。如此一来,即可在透明基板上完成聚光数组的制作。
或者,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更可以在偏光板上形成高分子膜层,使得偏光板上具有高折射率区块与低折射率区块,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制作方法二请参照图9A至图9E,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在透明基板上制作聚光数组的制造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在图9A中,提供一透明基板702,并在透明基板702上形成一光刻胶层704。接着,在图9B中,对光刻胶层704进行一光刻制造工艺,以形成图案化光刻胶706。在图9C中,刻蚀未为图案化光刻胶706覆盖的透明基板702,从而在透明基板702上形成具有不同宽度的凹槽708。其中,凹槽708是搭配彩色滤光片的可透光区(未图示)而设置。随后,移除图案化光刻胶706。
在图9D中,利用旋涂法形成一高分子材料710于凹槽708之内与透明基板702之上。其中,高分子材料710的折射率大于透明基板702的折射率。接着,再利用紫外光线照射高分子材料710,以硬化高分子材料710。在图9E中,进行一刻蚀制造工艺与磨片制造工艺,以于透明基板702的表面上形成一平整的表面,同时形成聚光数组703。其中,聚光数组703由第一、第二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705a、705b与705c所组成。如此一来,即可于透明基板上完成聚光数组703的制作。
或者,如图9F所示,更可以依需求在透明基板702上形成多个低折射率区块707的聚光数组703,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低折射率区块707间的间距不相同。
制作方法三请参照图10A至图10D,表示依据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在透明基板上制作高折射率区块的制造工艺步骤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A中,在透明基板802上形成一光刻胶层(未图示),接着对光刻胶层进行一光刻制造工艺,从而形成图案化光刻胶804。在图10B中,刻蚀未为图案化光刻胶804覆盖的透明基板802,从而在透明基板802上形成具有不同宽度的凹槽806。其中,凹槽806搭配彩色滤光片的可透光区(未图示)而设置。随后,移除图案化光刻胶804。
在图10C中,在偏光板808上涂布一层黏着层810。其中,上述的黏着层810的材料较佳为一高分子材料,黏着层810的厚度较佳为介于20μm至30μm之间。且上述的黏着层810的折射率大于透明基板802的折射率。然后,如图10D所示,透过黏着层810将偏光板808与透明基板802黏贴在一起。如此一来,即可在透明基板802上完成聚光数组803的制作。其中,聚光数组803由第一、第二与第三高折射率区块805a、805b与805c所组成。
或者,更可以依需求在透明基板上形成多个低折射率区块的聚光数组,但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低折射率区块间的间距不相同。
由上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可知,应用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不仅可以减少因经过遮光区而产生的光损耗,更可以集中光场分布,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再者,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让光线产生聚光的功能,以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且应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暗态漏光的现象,以增加液晶显示器的对比。除此之外,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增亮膜的使用数量,更可以降低成本。本发明的方法更可以让穿过低折射率区块的光线,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的接口上产生折射的效果,使得光线更有效地集中于可透光区,以更进一步地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项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力要求所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高亮度的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含一背光源;一第一偏光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之上;一第一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偏光板之上;多个聚光数组,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一表面内且邻近所述第一偏光板的一面,每一所述聚光数组包括一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以及多个第二高折射率区块,对称分列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两侧且位于对称位置的两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具有相同的宽度,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两两之间为一低折射率区块且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一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上,且具有多个可透光区,该可透光区对应于所述聚光数组配置;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以及一第二偏光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一侧的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的方向逐渐缩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低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材质是一高分子材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介于1.4至1.8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介于1.2至1.55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厚度介于5μm至300μm之间。
8.一种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含一背光源;一高分子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之上,所述高分子膜层具有多个聚光数组,每一所述聚光数组包含一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以及多个第二高折射率区块,对称分列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两侧且位于对称位置的两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具有相同的宽度,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两两之间为一低折射率区块所,且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以及一液晶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高分子膜层之上,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可透光区且所述可透光区位于所述高分子膜层中的所述聚光数组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一侧的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的方向逐渐缩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低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所述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介于1.4至1.8之间。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介于1.2至1.55之间。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膜层的厚度介于5μm至300μm之间。
14.一种用于一液晶显示器的一聚光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膜层具有多个聚光数组,每一所述聚光数组包含多个高折射率区块且其中一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置于中央,其余所述高折射率区块对称分列于所述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两侧且位于对称位置的两所述高折射率区块具有相同的宽度,所述高折射率区块两两之间为一低折射率区块,所述聚光数组对应所述液晶显示器中多个可透光区而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聚光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折射率区块折射率大于所述低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聚光膜层,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一侧的所述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朝向远离所述最宽的高折射率区块的方向逐渐缩减。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聚光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膜层的材质是一高分子材质。
18.如权利要求14项所述的聚光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介于1.4至1.8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聚光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折射率区块的折射率介于1.2至1.55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聚光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膜层的厚度介于5μm至300μm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液晶显示器,包含背光源;第一偏光板,设置于背光源之上;第一透明基板,设置于第一偏光板之上;聚光数组,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的表面内且邻近第一偏光板的一面,每一聚光数组包括一第一高折射率区块和多个第二高折射率区块,对称分列于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两侧且位于对称位置的两第二高折射率区块具有相同的宽度,第一高折射率区块与第二高折射率区块两两之间为一低折射率区块且第一高折射率区块的宽度大于第二高折射率区块;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之上,具有可透光区,该可透光区对应聚光数组配置;液晶层,设置于第一、第二透明基板之间;一第二偏光板,设置于第二透明基板之上。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降低暗态漏光的现象。
文档编号G02F1/13GK1945402SQ20061013748
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27日
发明者吴佩勋, 蓝英哲, 王自豪, 李思汉, 刘耕儒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