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317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装置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种成像装置中,感光部件、显影装置、中间转印带等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中。已知采用旋转式装置作为显影装置。这种显影装置具有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盒,该调色剂盒可拆卸地布置。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任何成像装置中,装置未布置成使得诸如安装和拆卸调色剂盒、堵塞处理和补充片材的所有用户操作能够仅从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进行。因此,这种装置存在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至少能从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进行调色剂盒的安装和拆卸以及对堵塞的修理,从而改进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成像装置包括成像装置主体;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中的感光部件;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中的中间转印带,在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和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中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设置在与中间转印带相对的、感光部件的对面一侧上,并设有可拆卸的调色剂盒。中间转印带布置成使得沿成像装置主体高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于沿成像装置主体前后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感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前后端之间。成像装置主体在其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包括可打开部分,从而允许通过其安装和拆卸调色剂盒,并且允许通过其修理堵塞。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成像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中的配准辊,用于在预定时刻输送记录介质;其中配准辊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前后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成像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中的二次转印辊,用于将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配准辊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最下端和二次转印辊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打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盖;当第一盖打开时可修理堵塞;当第一和第二盖打开时可安装和拆卸包括感光部件的成像单元;当第三盖打开时可安装和拆卸调色剂盒。
根据本发明,中间转印带布置成使得沿成像装置主体高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于沿成像装置主体前后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感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前后端之间,成像装置包括可打开部分从而允许从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安装和拆卸调色剂盒。因此,缩短了成像装置主体的前后长度,并能够通过可打开部分从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进行安装和拆卸调色剂盒和修理堵塞,从而改进了可操作性。


下面将参照如图详细描述实施例,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剖面图;图2A和2B表示替换(安装或拆卸)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的成像单元的方法,其中图2A是表示第一和第二可开关盖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B是表示拆卸成像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A和3B表示替换(安装或拆卸)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的调色剂盒的方法,其中图3A是表示旋转显影装置转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B是表示第三可开关盖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C是表示拆卸成像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4A和4B表示处理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的堵塞的方法,其中图4A是表示第一可开关盖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B是表示除去导致堵塞的记录介质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成像装置10具有成像装置主体12。例如单级的记录介质供应单元14设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下部中。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成像装置10的前后方向(图1中的箭头F和R的方向)是与下面将描述的感光鼓46的轴向垂直并且水平的方向。因此,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是与感光鼓46的轴向垂直并且沿水平方向形成的一个表面,成像装置主体12的后表面是与感光鼓46的轴向垂直并且沿水平方向形成的另一个表面。
记录介质供应单元14具有记录介质供应单元主体16,和容纳记录介质(片材)的记录介质供应盒18。记录介质供应盒18可滑动地安装在记录介质供应单元主体16上,并能沿前表面方向(图1中的向右方向)抽出。在成像装置10中,用户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补充片材。在记录介质供应盒18的前端附近,设置从记录介质供应盒18供应记录介质的供给辊20和将所供应的记录介质一个接一个分开的减速辊22。
输送路径24是从供给辊20延伸至排放口26的记录介质通道,形成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图1的右侧面)上从而大致垂直地从记录介质供应单元14延伸到下面将描述的定影装置84。在输送路径24中,下面将描述的二次转印辊76和二次转印支承辊68设置在定影装置84的上游侧上,配准辊28设置在二次转印辊76和二次转印支承辊68的上游侧上。排放辊30设置在输送路径24的排放口26附近。
因此,由供给辊20从记录介质供应单元14的记录介质供应盒18供给的记录介质被减速辊22一个接一个分离,仅在最上面的记录介质被导入输送路径24并被配准辊28临时阻挡。在适当的时刻,记录介质在下面将描述的二次转印辊76和二次转印支承辊68之间经过,从而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由定影装置84定影。接着,记录介质被排放辊30从排放口26排放至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上部的排放部分32。排放部分32倾斜从而排放口的一部分最低并且排放部分在进一步朝后表面(图1中的向左方向)前进时逐渐升高。
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旋转显影装置34设置在与中间转印带(下面将描述)相对的、下面将描述的感光鼓46的对面一侧上。在显影装置主体36中,旋转显影装置34具有显影装置38a至38d,它们形成黄、洋红、青和黑四种颜色的相应调色剂图像,并且以旋转显影装置的中心40作为中心沿左手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显影装置38a至38d分别具有显影辊42a至42d,并被诸如螺旋弹簧的弹性件(未示出)沿显影装置主体36的法线方向挤压。显影装置38a至38d具有用作在其中分别装载黄、洋红、青和黑四种颜色的调色剂(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单元的调色剂盒44a至44d。调色剂盒44a至44d分别可拆卸地布置在显影装置38a至38d上。
用作感光部件的感光鼓46设置成抵靠旋转显影装置34。在显影辊42a至42d不抵靠感光鼓46的情况下,各个显影辊的一部分外周从显影装置主体36的外周径向伸出例如2mm。在显影辊42a至42d的两端,直径略微大于显影辊42a至42d直径的跟踪辊(未示出)布置成与显影辊42a至42d同轴地转动。即,显影辊42a至42d的跟踪辊抵靠布置在感光鼓46两端处的凸缘(未示出),并且在显影辊42a至42d与感光鼓46之间形成预定间隙,从而用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对感光鼓46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给感光鼓46均匀充电的充电装置48例如由充电辊形成,其布置在感光鼓46下方。感光鼓清洁器50在充电装置48的沿感光鼓46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上抵靠感光鼓46。感光鼓清洁器50例如由刮去在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46上的调色剂的清洁铲52、和回收由清理铲52刮去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回收瓶54构成。
曝光装置56通过诸如激光束的光束在由充电装置48充电的感光鼓46上记录潜像,并布置在旋转显影装置34下方。中间转印装置58布置在相对于旋转显影装置34的前方(图1的向右方向),在中间转印装置58上已通过旋转显影装置34形成为可见图像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并且该中间转印装置58将调色剂图像输送至下面将描述的二次转印位置。
中间转印装置58由中间转印带60、一次转印辊62、卷入辊64、卷出辊66、二次转印支承辊68、刮刀支承辊70、刷支承辊72和支承辊74构成。中间转印带60具有以卷绕在卷入辊64和卷出辊66之间的方式抵靠感光鼓46的一次转印部位(感光鼓卷绕区域),卷入辊64位于中间转印带60的后表面侧(图1的左侧表面)上方和一次转印辊62的上游,卷出辊66布置在一次转印辊62的下游。中间转印带仅围绕感光鼓46的预定范围缠绕,并跟随感光鼓46转动。这样,感光鼓46上的调色剂图像按照例如黄、洋红、青和黑的顺序被一次转印辊62叠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0上。中间转印带将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输送到下面将描述的二次转印辊76。
在中间转印带60的前表面侧(图1的右侧面)上,通过二次转印支承辊68形成伸出部分。伸出部分构成与输送路径24相对的二次转印部位。根据该构造,确保了在下面将描述的一次转印位置与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带上的预定距离)。
刮刀支承辊70协助下面将描述的刮刀80刮去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0上的调色剂。刷支承辊72协助下面将描述的刷辊82刮去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0上的调色剂。
二次转印辊76布置在与中间转印装置58的二次转印支承辊68相对的、输送路径24的对面。即,在二次转印辊76与二次转印支承辊68之间的空间构成为二次转印部位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76在二次转印支承辊68的协助下将已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0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处于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上。在中间转印带60转动三次期间,即,在输送黄、洋红和青三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期间,二次转印辊76与中间转印带60分离。在转印黑色调色剂图像时,二次转印辊抵靠中间转印带60。
中间转印带清洁器78布置成抵靠中间转印带60的上端部。中间转印带清洁器78例如包括刮刀80,其刮去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0上的调色剂,从而清洁所述带;刷辊82,其进一步刮去即使在刮刀80进行清洁过程后仍然残留的调色剂;和调色剂回收瓶(为示出),其回收刮刀80和刷辊82刮下的调色剂。刮刀80例如由不锈钢薄板形成,并且在刮刀上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相反的电压。在中间转印带60输送调色剂图像以进行色彩叠加期间,刮刀80和刷辊82与中间转印带60分离,并且在预定时刻能够结合成一个单元以抵靠中间转印带60。
定影装置84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上方。定影装置84具有布置有加热辊88和加压辊90的定影装置主体86。加热辊88和加压辊90利用热量和压力将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辊76和二次转印支承辊68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然后将记录介质朝排放辊30输送。
成像单元92是中间转印装置58、感光鼓46、充电装置48、感光鼓清洁器50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器78的集成。成像单元92布置在排放部32正下方,并且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12可拆卸地布置。
中间转印带60布置成使得沿成像装置主体12高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于沿成像装置主体12前后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即,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60设置的垂直最大尺寸L2(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的刮刀支承辊70与支承辊74之间的距离)长于水平最大尺寸L1(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的二次转印支承辊68与刮刀支承辊70之间的距离)(即L2>L1)。同时确保中间转印带60具有预定长度,即,中间转印带60的长度未缩短,因此,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后尺寸(长度)缩短。
另外,感光鼓46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施例中,为整个感光鼓46)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0的前后端之间的距离内,即,中间转印带60设置的水平最大尺寸L1(图1所示)内。配准辊28的至少一部分(在实施例中,为对应于一个配准辊28的部分)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0的前后端之间的距离内,即,中间转印带60设置的水平最大尺寸L1(图1所示)内。也就是说,感光鼓46和配准辊28设置成其至少一部分位于在从成像装置主体12上侧观看中间转印带60时中间转印带60的投影尺寸内。根据该构造,设置配准辊28的空间不需要额外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的中间转印带60前后端之间的空间外部,因此进一步缩短了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后端尺寸(长度)。
配准辊28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0的最下端(设置支承辊74的位置)和二次转印辊76之间。因此,设置配准辊28的空间不需要额外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沿中间转印带60高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的空间外部,因此抑制了成像装置主体12沿高度方向尺寸的增加。
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布置作为可开关装置的可开关盖93,其能够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打开和关闭。可开关盖93具有用作第一盖的第一可开关盖94、用作第二盖的第二可开关盖98和用作第三盖的第三可开关盖102。
第一可开关盖94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中从而能围绕第一摆动支点96摆动。当第一可开关盖94打开时,二次转印辊76和定影装置84与第一可开关盖94一起朝着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图1的右侧面)运动。因此,通过打开第一可开关盖94取消了在二次转印支承辊68与二次转印辊76之间的夹持。
在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上部中,能够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打开和关闭的第二可开关盖98布置成能围绕第二摆动支点100摆动。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上部中的第二可开关盖98的后方(图1中的左方),能够从成像装置主体12前表面侧打开和关闭的第三可开关盖102布置成能围绕第三摆动支点104摆动。
在上述构造中,当发送成像信号时,感光鼓46被充电装置48均匀充电,并基于图像信号通过曝光装置56向充电后的感光鼓46发射光束。来自曝光装置56的光束使感光鼓46的表面曝光以形成潜像。已通过曝光装置56形成在感光鼓46上的潜像被旋转显影装置34显影成黄、洋红、青和黑的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叠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0上。在一次转印后,感光鼓清洁器50刮去并回收残留在感光鼓46上的废调色剂。
另一方面,响应于记录介质供应信号等,容纳在记录介质供应盒18中的记录介质由供给辊20送出,通过减速辊22与另一记录介质分离以导入输送路径24,并且被配准辊28暂时阻挡。在适当的时刻,在二次转印辊76与二次转印支承辊68之间引导记录介质。当记录介质在二次转印辊76与二次转印支承辊68之间被引导时,已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0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76与二次转印支承辊68被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在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清洁器78刮去并回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0上的废调色剂。
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被导向定影装置84。在定影装置84中,通过加热辊88和加压辊90利用热量和压力使调色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上。调色剂图像被定影至其上的记录介质通过排放辊30排向排放部32。
下面将参照图2A至4B描述替换(安装或拆卸)成像单元92的方法、替换(安装或拆卸)调色剂盒44a至44d的方法,以及堵塞处理。
图2A和2B表示替换(安装或拆卸)成像单元92的方法。
首先,如图2A所示,用户使第一可开关盖94围绕第一摆动支点96沿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方向(图2A中的箭头A方向)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图2A的右侧面)摆动并打开。而且,用户使第二可开关盖98围绕第二摆动支点100沿成像装置主体12的向上方向(图2A中的箭头B方向)摆动并打开。
接着,如图2B所示,通过由于打开第一可开关盖94和第二可开关盖98而形成的打开部分替换(安装或拆卸)成像单元92。
图3A-3C表示替换(安装或拆卸)调色剂盒44a至44d的方法。
首先,如图3A所示,(例如沿图3A中所示的箭头D方向)转动旋转显影装置34,使得待替换(安装或拆卸)的调色剂盒44a至44d之一(本实施例中,为调色剂盒44a)位于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上侧。具体地,用户操作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上的操作杆(未示出),由此旋转显影装置34自动转动使得待替换(安装或拆卸)的调色剂盒(本实施例中,调色剂盒44a)位于成像装置主体12的上侧。
接着,如图3B所示,用户使第三可开关盖102围绕第三摆动支点104沿成像装置主体12的向上方向(图3B中的箭头C方向)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图3B的右侧面)摆动并打开。于是,如图3C所示,通过由于打开第三可开关盖102而形成的打开部分替换(安装或拆卸)调色剂盒44a至44d之一(本实施例中,调色剂盒44a)。
图4A和4B表示处理堵塞的方法。
当发生堵塞时,如图4A所示,用户使第一可开关盖94围绕第一摆动支点96沿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方向(图4A中的箭头A方向)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图4A的右侧面)摆动并打开。当第一可开关盖94打开时,在二次转印支承辊68与二次转印辊76之间的夹持取消。接着,如图4B所示,通过由于打开第一可开关盖94而形成的打开部分除去位于输送路径24中引起堵塞的记录介质。
如上所述,中间转印带60布置成使得沿成像装置主体12高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于沿前后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感光鼓4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0的前后端之间,并且可开关盖93布置在成像装置主体12中从而允许从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进行调色剂盒44a至44d的安装和拆卸。因此,缩短了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后尺寸(长度),并可从上表面侧进行调色剂盒44a至44d的安装和拆卸(在用户位于成像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侧上的情况下),从而改进了可操作性。
另外,可开关盖93构成为具有三个可开关盖,或者第一可开关盖94、第二可开关盖98和第三可开关盖102。因此,除了安装和拆卸调色剂盒44a至44d之外,还能够从前表面侧进行成像单元92的安装和拆卸以及堵塞处理,从而进一步改进了可操作性。
如上所述,记录介质供应盒18构成为可滑动地安装在记录介质供应单元主体16上,并能沿前表面方向(图1中的向右方向)抽出。因此,能够从前表面侧补充片材。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布置成使得诸如安装和拆卸调色剂盒、堵塞处理和补充片材的所有用户操作仅从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进行。因此,改进了可操作性。
另外,装置构成为确保了在一次转印位置与二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带上的预定距离)。因此,可以减轻其中在厚片经过二次转印位置时产生的振动传递到一次转印位置的传动。在中间转印带60以卷绕方式抵靠感光鼓46的构造中,即使当由于厚片通过产生的振动从二次转印位置传递时,也能保持在一次转印部位中的夹持稳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装置主体;布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中的感光部件;布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中的中间转印带,在所述感光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将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和布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中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设置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的、所述感光部件的对面一侧上,并设有可拆卸的调色剂盒;其中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成使得沿所述成像装置主体高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于沿所述成像装置主体前后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感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前后端之间;并且所述成像装置主体在其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包括可打开部分,从而允许通过其安装和拆卸所述调色剂盒,并且允许通过其修理堵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中的配准辊,用于在预定时刻输送记录介质;其中所述配准辊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前后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置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中的二次转印辊,用于将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所述配准辊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最下端和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打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盖;当所述第一盖打开时可修理堵塞;当所述第一和第二盖打开时可安装和拆卸包括所述感光部件的成像单元;当所述第三盖打开时可安装和拆卸所述调色剂盒。
全文摘要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装置主体、感光部件、中间转印带和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设置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的、所述感光部件的对面一侧上,并设有可拆卸的调色剂盒。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成使得沿高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长于沿前后方向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感光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前后端之间。所述成像装置主体在其上表面侧或前表面侧包括可打开部分,从而允许通过其安装和拆卸所述调色剂盒,并且允许通过其修理堵塞。
文档编号G03G15/00GK1987679SQ20061015345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2日
发明者歸山忠士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