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剂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422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影剂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显影剂盒。
背景技术
常规的成像装置如使用感光盒的激光打印机,在感光盒中感光鼓被可旋转地支撑。显影剂盒也被使用在感光盒中以便给感光鼓提供色粉。感光盒和显影剂盒可以安装到装置的主体和从装置的主体分离。当盒的使用寿命结束时,才能使用新的盒替换盒中必须的一个或多个。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号2000-267547揭示了一种在成像装置中使用的感光盒。感光盒有一个平坦的下表面,以便于把从成像装置取下的盒放置在平坦的桌子上。
根据上述提议的感光盒,盒能够被稳定地放在平坦的平面上。然而,盒的上表面的形状不允许另一个感光盒被叠放在其上面。典型地,制造商把从装置的主体上拆下的旧的感光盒或显影剂盒收集和存储在储藏室里以用于循环再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盒能够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将会很方便。否则,处理旧的盒会引起不方便,并且要求大的空间来存储。
实用新型内容考虑到前述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能够被稳定地叠放、而不需要把盒包装在盒子里的一种处理盒和一种显影剂盒,和一种包括此种处理盒和显影剂盒的成像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分离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处理盒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第一壁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合部。第二壁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第二壁以与第一壁相面对的方式被设置。第三壁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当多个处理盒关于第二壁以第一壁为底侧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一个处理盒中的第一接合部与设置在这一个处理盒正下方的另一个处理盒中的第二接合部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分离地安装在图像承载构件盒中的显影剂盒。显影剂盒包括显影主壳体。显影主壳体包括第一显影壁和第二显影壁。第一显影壁形成有凸出部。第二显影壁形成有插入部,当显影剂盒被安装在图像承载构件盒中时凸出部插入该插入部。第二显影壁以与第一显影壁相面对的方式被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分离地安装在图像承载构件盒中的显影剂盒。显影剂盒包括显影主壳体。显影主壳体包括第一显影壁和第二显影壁。第一显影壁形成有第一显影接合部。第二显影壁形成有第二显影接合部。第二显影壁以与第一显影壁相面对的方式被设置。当多个显影剂盒关于朝上的第二显影壁以第一显影壁为底侧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一个处理盒中的第一显影接合部与设置在这一个处理盒正下方的另一个显影剂盒中的第二显影接合部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成像装置包括处理盒。处理盒包括主壳体。主壳体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第一壁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合部。第二壁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第二壁以与第一壁相面对的方式被设置。第三壁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当多个处理盒关于第二壁以第一壁为底侧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一个处理盒中的第一接合部与设置在这一个处理盒正下方的另一个处理盒中的第二接合部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成像装置包括可分离地安装在图像承载构件盒中的显影剂盒。显影剂盒包括显影主壳体。显影主壳体包括第一显影壁和第二显影壁。第一显影壁形成有凸出部。第二显影壁形成有插入部,当显影剂盒被安装在图像承载构件盒上时凸出部插入该插入部。第二显影壁以与第一显影壁相面对的方式被设置。
每一个都能与显影接合凸出部接合的显影接合凹陷部形成在显影剂盒的显影壳体的上壁。因此,当显影剂盒能够被放在显影剂盒上时,上部显影剂盒的显影接合凸出部能够与下部显影剂盒的显影接合凹陷部接合。同样的,当更多的显影剂盒能够被放在上部显影剂盒上时,上部显影剂盒的显影接合凸出部能够与下部显影剂盒的显影接合凹陷部接合。结果,多个显影剂盒能够通过显影接合凸出部和相应的显影接合凹陷部的接合而被放置,稳定的叠放。因此,当从激光打印机(主体壳)中取出显影剂盒时,显影剂盒的处理能够变容易。另外,储存显影剂盒的空间被减小。


在这些图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主体部分的侧面剖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鼓盒的平面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鼓盒的仰视图;图5是图1中所示的鼓盒的侧视图;图6是图1中所示的显影剂盒的俯视图;图7是图1中所示的显影剂盒的仰视图;图8是图1中所示的显影剂盒的侧视图;图9是当显影剂盒安装在鼓盒上时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的侧视图;图10是当显影剂盒安装在鼓盒上时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的仰视图;图11是当鼓盒被叠放时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的侧视图;图12是当每个显影剂盒安装在鼓盒上时,图1中所示的每个叠放的处理盒的侧视图;图13是每个图1中所示的每个叠放的显影剂盒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其中相同部件和组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激光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显示作为成像装置的激光打印机的侧面剖视图。在图1中,激光打印机1在主体壳2中具有供纸部4和成像部5。供纸部4用来供应作为记录媒体的纸张3。成像部5用来在纸张3上形成图像。
<主体壳2的结构>
在主体壳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卸纸盘6,其用于接受其上已形成有图像的纸张3。在卸纸盘6的一侧,设置有具有操作键的操作面板和LED显示部。进一步,开口7被形成在主体壳2中操作面板侧的侧壁上,将被详细描述的处理盒通过开口7被可分离地安装。前盖8被设置用于打开和关闭开口7。前盖8由插在前盖8的底端部中的盖轴(未显示)枢轴转动地、可移动地支撑。前盖8被枢轴转动地移动以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开口。特别地,当前盖8被打开(倾斜的)时,开口7被打开,反之当前盖8被关闭时,开口7被关闭。通过开口7,处理盒22能被安装到主体壳2和从主体壳2分离。
在下面的描述中,设置前盖的一侧被定义激光打印机1的“前侧”,相反侧则为“后侧”。垂直于图1中图纸的方向被定义为激光打印机1的横向方向。
<供纸部的结构>
供纸部4包括供纸盘9、压纸板10、供纸辊11、供纸垫12、纸张粉末清除辊13和14和套准辊15。供纸盘9被可分离地安装在主体壳2的底部。压纸板10被设置在供纸盘9中。供纸辊11和供纸垫12被设置在供纸盘9的前侧和上侧。纸张粉末清除辊13与供纸辊11相对地设置,纸张传送通路介于纸张粉末清除辊13和供纸辊11之间。另一个纸张粉末清除辊14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被放置在供纸辊11的下游侧。套准辊15沿纸张3的传送方向被放置在纸张粉末清除辊13和14的下游侧。
压纸板10适合于接受叠放在其上的纸张3。当纸张3被叠放在压纸板10上时,压纸板10的端部从供纸辊11移开。压纸板10被从其后面的弹簧(没有显示)向上推动。因此,随着叠加的纸张3的数量增加,压纸板10克服弹簧的压力向下移动。供纸辊11以与供纸垫12相面对的方式设置。供纸垫12通过供纸垫12后面的弹簧16低压住供纸辊11。
叠放在压纸板10最上部位置的纸张3通过从压纸板10后面的弹簧的压力低压住供纸辊11。最上部的纸张3被夹在供纸辊11和供纸垫12之间并且通过供纸辊11的旋转从剩余的纸张3分离而被供给。
进一步,纸张粉末被纸张粉末清除辊13和14清除。其后,纸张3被套准辊15传送。
套准辊15由一对彼此相对的辊子构成。在纸张3的套准完成后,套准辊15把纸张3传送到感光鼓32和转印辊34之间的转印位置,在这里感光鼓32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
供纸部4进一步包括多用途盘17、多用途盘侧供纸辊18和多用途盘侧供纸垫19。多用途盘侧供纸辊18和多用途盘侧供纸垫19用于供给叠放在多用途盘17上的纸张3。多用途盘侧供纸辊18和多用途盘侧供纸垫19被彼此相对地设置。多用途盘侧供纸垫19通过弹簧20压向多用途盘侧供纸辊18,弹簧20设置在多用途盘侧供纸垫19的后侧。
叠放在多用途盘17上的纸张3被一张张的分离并且供给进入到多用途盘侧供纸辊18和多用途盘侧供纸垫19之间的辊隙。纸张3通过多用途盘侧供纸辊18的旋转而被供给。
<成像部的结构>
成像部5包括扫描部21、处理盒22、定影部23。
<扫描部的结构>
扫描部21设置在主体壳2内部的上部。扫描部21包括激光发射部(没有显示),多角镜24,透镜25、26,和反射镜27、28、29。基于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束从激光发射部发射。然后调制的激光束被多角镜24反射,通过透镜25,并且以此顺序被反射或通过反射镜27、28,透镜26和反射镜29,该顺序如图1中的链条线所示。激光束因而被照射到容纳在处理盒22中的感光鼓32的表面上。
<处理盒的结构>
图2是处理盒22的侧面剖视图。
处理盒22被可分离地安装在主体壳2上并且设置在扫描部21的下面。此处理盒22包括鼓盒30和可分离地安装在鼓盒30上的显影剂盒31。
<鼓盒的结构>
如图2中所示,鼓盒30包括盒框架103,设置在盒框架103中的感光鼓32,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3,转印辊34和清洁刷35。
图3是鼓盒30的俯视图。图4是鼓盒30的仰视图。图5是鼓盒30的侧视图。
如图3中所示,盒框架103一体地具有左侧壁36,右侧壁37,底壁38,前壁39和后上壁40。
左侧壁36和右侧壁37彼此相对,在它们之间的横向方向上具有间隙。进一步,左侧壁36和右侧壁37在横向方向上具有大致对称的结构。如图5中所示,每个左侧壁36和右侧壁37具有从侧面观看时呈大致弓侧形的后侧壁部41,和从后侧壁部41向前延伸的前侧壁部42。
在前侧壁部42中,形成有辊轴引导部分43和辊轴收容部分44。当显影剂盒31附接到鼓盒30时辊轴引导部分43引导后述的显影剂辊轴91的轴端部。辊轴收容部分44同辊轴引导部分43的后端连续地形成,并收容被辊轴引导部分43引导的显影剂辊轴91的端部。
辊轴引导部分43形成为前侧壁部42的上端边缘的一部分。就是说,辊轴引导部分43从前侧壁部42的中间倾斜地向下延伸向后侧。辊轴引导部分43向下地成形并且朝后侧不断地平坦。
辊轴收容部分44被形成在凸出壁45的下面并且延续到辊轴引导部分43的后侧。当从一侧观看时,辊轴收容部分44呈大致矩形形状。凸出壁45的底端边缘同辊轴引导部分43的后端边缘连续地形成。
同样,前侧壁部42具有前接合凸出部分46。当多个鼓盒30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下部的鼓盒30的前接合凸出部分46与上部的鼓盒30的前接合凹陷部分49接合,下文将描述。此前接合凸出部分46在顶部是平坦的并且形成为前侧壁部42的上端边缘的一部分。进一步,前侧壁部42的上前端部47倾斜地向下朝前侧延伸,前接合凸出部分46高于前端部47的顶部平坦部分和辊轴引导部分43。
如图3中所示,底壁38形状大致平坦,并且被设置用来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左侧壁36和右侧壁37的下端边缘。如图4和5中所示,在感光鼓32的鼓轴56的下面位置和左、右侧端部的位置,底壁38具有一对后接合凸出部分48。当多个鼓盒30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后接合凸出部分48同上部鼓盒30的后接合凹陷部分52(后述)接合(插入)。每个后接合凸出部分48由弯曲成向下突出的薄板形成。当鼓盒30被放在平坦的装配平面S上时,每个后接合凸出部分48接触装配平面S,并支撑鼓盒30以便后上壁40和前接合凸出部分46与装配平面S大致平行。
同样,在横向方向相反的位置一对前接合凹陷部分49被形成在底壁38内。当多个鼓盒30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前接合凹陷部分49被上部鼓盒30的前接合凸出部分46接合(接受)。当从底部观看时前接合凹陷部分49呈大致矩形形状。
进一步,如图4中所示,一对插入部62被形成在底壁38的左、右侧端部。当多个鼓盒30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后述的下部鼓盒30的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能够被插入上部鼓盒30的插入部62中。每个插入部62被设置在关于前后方向的靠近中心的位置,也就是,在后接合凸出部分48和前接合凹陷部分49之间。从底部观看时,插入部62呈大致矩形形状的通孔。
前壁39从底壁38的前端边缘向上弯曲。此前壁39呈大致矩形形状。前壁39的两个端部在横向方向上被垂直地弯曲并且与左侧壁36和右侧壁37连续地形成。
如图3和5中所示,后上壁40是平坦的、板状构件并被设置成以便连接到左侧壁36和右侧壁37的后侧壁部41的上端边缘。在后上壁40的前部,形成有激光输入窗口50,当从顶部观看时,它大致呈矩形形状,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如图3中所示。后上壁40具有充电器支撑部51用来支撑设置在激光输入窗口50后面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3。
进一步,在后上壁40中,形成有一对后接合凹入部分52。当多个鼓盒30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下部鼓盒30的这对后接合凹陷部分52与上部鼓盒30的后上壁40的左、右侧端部处的这对后接合凸出部分48接合。每个后接合凹陷部分52在垂直方向上被设置在与后接合凸出部分48相对的位置。
进一步,在盒框架103中,容纳感光鼓32的鼓容纳部53由左、右侧壁36和37的后侧壁部41、后上壁40和在垂直方向上与后上壁40相对的底壁38的后部形成。鼓容纳部53向前打开。容纳显影剂盒31的显影剂盒容纳部54由左、右侧壁36和37的前侧壁部42,和在横向方向上与每个前侧壁部42连续地形成的底壁38的前部形成。显影剂盒容纳部54在上侧打开并且在后侧与鼓容纳部53连通。
如图2中所示,感光鼓32具有圆柱鼓体55和金属制鼓轴56。鼓体55由具有正电荷的感光层形成。鼓体55的表面层由聚碳酸脂制成。鼓轴56通过鼓体55的中心在鼓体55的轴向上延伸以便绕鼓体55无约束地旋转。鼓轴56由鼓盒30的左、右侧壁36和37固定地支撑。因此,设置在左、右侧壁36和37之间的感光鼓32可绕鼓轴56旋转。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3设置在感光鼓32的上方并且被充电器支撑部51支撑。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3与感光鼓32相对设置而彼此不接触。在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3和感光鼓32之间保持有预定间隔。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3具有电线57、栅极58和电线清洁器59。
电线57在左、右侧壁36和37之间伸展,同时在左、右侧壁36和37之间施加预定张力。
栅极58沿横向延伸以环绕电线57的下侧。栅极58被桥架在左、右侧壁36和37之间。
电线清洁器59(见图3)被设置成沿充电器支撑部51的横向方向滑动地可移动,同时夹住并接触电线57。电线清洁器59依靠滑动运动清洁电线57。
转印辊34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左、右侧壁36和37之间。如图2中所示,转印辊34与感光鼓32相对并接触感光鼓32,从而在转印辊34和感光鼓32之间形成辊隙。此转印辊34包括由金属制成的转印辊轴60和由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辊61。
清洁刷35设置在感光鼓32的后侧。清洁刷35的许多毛被支撑在支撑板上,支撑板具有在横向方向延伸的伸长矩形状。清洁刷35在前、后方向上与感光鼓32相对,从而毛沿着横向方向接触感光鼓32的表面。
<显影剂盒的结构>
图6是显影剂盒31的俯视图。图7是显影剂盒31的仰视图。图8是显影剂盒31的侧视图。
显影剂盒31可分离地安装在显影剂盒容纳部54中。如图2中所示,显影剂盒31包括后侧开口的盒状显影壳体63,馈入辊64,显影辊65和层厚调节刀片66。
如图6和7中所示,显影壳体63由左侧壁67,右侧壁68,下壁69和上壁70限定。左侧壁67和右侧壁68彼此相对设置,在横向方向上它们之间具有间隔。下壁69和上壁70被连接到左、右侧壁67和68。如图9中所示,当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的显影剂盒容纳部54中并且安装有显影剂盒31的鼓盒30被放在装配平面S时,上表面(上壁70)与后上壁40的上表面大致保持在相同的高度。
左、右侧壁67和68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形状。上壁70被桥架在两壁的上端边缘之间。左、右侧壁67和68夹着下壁69,并且被设置成使得壁67和68的内表面彼此相对。
如图8中所示,左侧壁67设置有中间齿轮72,搅拌驱动齿轮73,显影辊驱动齿轮74,和供给辊驱动齿轮75。中间齿轮72具有输入齿71。搅拌驱动齿轮73设置在中间齿轮72的前侧,并且与中间齿轮72啮合地接合。显影辊驱动齿轮74在输入齿轮71的后侧被倾斜地定位在输入齿轮71的下面,并且与输入齿轮71啮合地接合。供给辊驱动齿轮75设置在输入齿轮71的下面并且与输入齿轮71啮合地接合。从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被施加到输入齿轮71上。
如图8中所示,用于在色粉容纳部85中填充色粉的色粉填充口76形成在左侧壁67中,倾斜地位于搅拌驱动齿轮73的上方。色粉填充口76是圆形形状,在相应于色粉容纳部85的位置处沿厚度方向穿入左侧壁67。色粉填充口76被盖77关闭用来阻止色粉容纳部85中的色粉泄漏出色粉填充口76。
底壁69是在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见图7),并包括后下壁部78和前下壁部79。后下壁部78用作分割后述的显影剂室84。前下壁部79连续到后下壁部78的前端边缘,并且沿着后述的搅拌器87的旋转轨道具有大致弓形的截面状。下壁69被保持在左侧壁67和右侧壁68之间。
在后下壁部78的左、右端侧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个侧端部)的每个处,设置有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当显影剂盒31被装在鼓盒30中时,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被插入鼓盒30的插入部62。从侧面观看时每个显影接台凸出部分80大致呈矩形状。每个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被设置在进入感光鼓32和转印辊34之间的纸张3通过的区域的外侧。如图8中所示,当显影剂盒31被放在平坦的装配表面S上时,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接触装配表面S并且支撑显影剂盒31使得上壁70与装配表面S大致平行。
如图2中所示,具有大致三角形截面状并向上突出的下分割部81沿着横向方向在后下壁部78和前下壁部79之间的分界处形成。
如图6中所示,上壁70是板状构件并且被桥架在左、右侧壁67和68的上端边缘之间。在上壁70的后端部,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形成在上壁70的左、右侧端部。当多个显影剂盒31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下部显影剂盒31的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与上部显影剂盒31的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接合。当从顶部观看时,在左侧的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呈大致矩形状。当多个显影剂盒31被叠放时,在左侧的凹陷部分82与上部显影剂盒31的左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的下端部接合。另一方面,右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以台阶部的形式形成,该台阶部比上壁70的上表面低一个台阶。当多个显影剂盒31被叠放时,右侧凹陷部分82也与上部显影剂盒31的右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的下端部接合。
如图2所示,向下突出的上分割板83沿着横向方向在上壁70的下表面上形成,与底壁69的下分割部81相对。
进一步,在此显影壳体63中,在上和下分割部83和81的前侧的内部空间被分割且形成为显影室84。在后侧的另一内部空间被分割且形成为色粉容纳部85。
在色粉容纳部85中,由正极性、无磁部件制成的色粉被容纳以作为显影剂。用作色粉的是通过公知的共聚合方法获得的聚合色粉,通过此方法来聚合聚合单体,例如,苯乙烯等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烷基(C1到C4)丙烯酸脂或烷基(C1到C4)异丁烯酸等丙烯酸单体。这种聚合色粉颗粒呈球状并具有非常好的流动性。因此,能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这种色粉与碳黑(carbon-black)、蜡等着色剂混合。为了改善流动性,如硅石等的外部添加剂被添加。外部添加剂的颗粒直径大约6到10微米。
在色粉容纳部85中,设置有用于搅动色粉容纳部85中的色粉的搅拌器87。在色粉容纳部85中心部,搅拌器87由在横向方向延伸的搅拌器旋转轴88支撑。
馈入辊64被设置在显影室84的前下侧,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壳体63的左、右侧壁67和68之间。这个馈入辊64由金属做的馈入辊轴89和海绵辊90形成。馈入辊轴89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由电导泡沫材料形成的海绵辊90覆盖馈入辊轴89的四周。
显影辊65被设置在显影室84中的后下侧。显影辊65和馈入辊64相互挤压。显影辊65的后部从显影壳体63被部分地向后暴露。显影辊65的后部具有金属做的显影辊轴91,它被由电导橡胶材料制成的橡胶辊92覆盖,橡胶覆盖显影辊轴91的四周。更具体地,橡胶辊92由电导聚氨酯橡胶或含氟硅橡胶制成。橡胶辊92的表面覆盖着聚氨酯橡胶或含氟硅橡胶。如图6和7所示,在两侧的显影辊轴91的端部在横向方向上向外延伸超过显影壳体63的侧板。
如图2所示,层厚调节刀片66由金属片弹簧形成。层厚调节刀片66被设置成在其顶端部具有挤压橡胶构件93,该挤压橡胶构件93具有由电绝缘硅橡胶制成的半圆截面。进一步,层厚调节刀片66在显影辊65上方的位置被显影壳体63支撑。层厚调节刀片66的下端部与显影辊65的橡胶辊92接触。挤压橡胶构件93通过层厚调节刀片66的弹力抵压着橡胶辊92的表面。
图9是处理盒的侧视图,其中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上。图10是处理盒22的仰视图。
显影剂盒31以下面的方式被附接到鼓盒30的显影剂盒容纳部54上。也就是说,显影剂盒31位于鼓盒30的显影剂盒容纳部54的上方。进一步,从显影壳体63的两侧向外突出的显影辊轴91的两个端部沿着鼓盒30的盒框架103的辊轴引导部43被引导,显影剂盒31被移下来。进一步,显影辊轴91的两个端部被使得与辊轴接纳部44的后端边缘接触,并且各自地被接纳在辊轴接纳部44中。然后,显影剂盒31被完全地安装在鼓盒30中。
在此装配过程中,显影剂盒31的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被插入到鼓盒30的插入部62中,如图10中所示。因此,每个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不阻碍把显影剂盒31装配在鼓盒30中。结果,显影剂盒31到鼓盒30的顺利装配被确保。
参考图2和8,驱动力被应用到显影剂盒31的输入齿轮71。通过此驱动力,搅拌器87绕着搅拌器旋转轴88旋转。然后,色粉容纳部85中的色粉被搅动且通过上分割板83和下分割部81之间的部分被排向显影室84。进一步,被供给到显影室84的色粉通过馈入辊64的旋转传递到显影辊65上。同时,当通过馈入辊64的海绵辊90和显影辊65的橡胶辊92之间的辊隙时,色粉被摩擦充正电。供给到显影辊65上的色粉随着显影辊65的旋转进入显影辊65和层厚调节刀片66的挤压橡胶构件93之间的间隙,从而形成具有固定厚度的薄色粉层。这层色粉被携带在显影辊65上。
同时,感光鼓32的表面被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3均匀地正向充电。其后,感光鼓32的表面被暴露给来自扫描部21的激光束。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被形成在感光鼓32上。
下一步,被带到显影辊65上的正向充电色粉被供应到形成在感光鼓32上的静电潜像。也就是说,关于均匀地正向充电的感光鼓,色粉被吸引到被激光束暴光的、并已具有降低的电压的暴露部分。因此,色粉被有选择地携带在感光鼓32上,从而潜像被可视化。
纸张3被供给到感光鼓32和转印辊34之间。携带在感光鼓32表面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
<定影部的结构>
如图1中所示,定影部23被设置在处理盒22的后侧和纸张3的传递方向中的下游侧。定影部23包括加热辊94,压着加热辊94的挤压辊95,和一对输送辊96。挤压辊95与加热辊94相对。这对输送辊96在纸张3的传递方向上被设置在挤压辊95的下游侧。
加热辊94容纳卤素灯并且由金属构成用来加热。在定影部23中,当纸张3通过加热辊94和挤压辊95之间时,转印到纸张3的色粉图像被热固定。其后,纸张3被输送辊96传递到纸张排出通路97。纸张3被纸张排出辊98排出到卸纸盘6上。
在此激光打印机1中,在传输色粉图像到纸张3后残留在感光鼓32的表面上的剩余色粉被显影辊65收集。如果残留在感光鼓32上的色粉被非清洁器方式收集,色粉清洁器装置和废弃的色粉储存部都不需要。因此该装置结构能被简化。
<反向传送部的结构>
激光打印机1设置有反向传送部99以便在纸张3的两面形成图像。此反向传送部99包括纸张排出辊98,反向传送通路100,挡板101,和多个反向传送辊102。
纸张排出辊98由两对辊构成并且被构造使得向前旋转和反向旋转能够彼此切换。在把纸张3排出到卸纸盘6上时,纸张排出辊98以向前方向旋转。否则,在反向旋转纸张3时,纸张排出辊98以相反方向旋转。
反向传送通路100沿着垂直方向被安排从而纸张3能够从纸张排出辊98被传送到设置在成像位置下面的多个反向传送辊102。在上游侧的反向传送通路100的一端部被定位在纸张排出辊98附近。其在下游侧的另一端被定位在反向传送辊102附近。
挡板101被枢轴地设置在纸张排出通路97和反向传送通路100之间的分支部。通过螺线管(没有显示)的通电或断电,传送方向能够被从朝着纸张排出通路97的方向切换到朝着反向传送通路100的方向。
多个反向传送辊102被设置在前后方向上,供纸盘9的上方。在最上游侧的反向传送辊102被设置在反向传送通路100的后端部附近。在最下游侧的反向传送辊102被设置在套准辊15下面。
进一步,为了在纸张3的两面形成图像,此反向传送部99如下地被操作。具有形成图像的表面的纸张3被传送辊96从纸张排出通路97传送到纸张排出辊98。然后,纸张排出辊98随夹在其间的纸张3向前转动.并把纸张3传送到外部(卸纸盘6侧)。当纸张3的大部分被供给到外部并且纸张3的后端被夹在纸张排出辊98之间时,纸张排出辊98停止旋转。随后,纸张排出辊98沿相反方向旋转,并且挡板101枢轴转动切换传送方向从而把纸张3传送到反向传送通路100。随着纸张3的顶和底被颠倒,纸张3被传送到反向传送通路100。在纸张3的传送完成后,挡板101被切换到原来的状态,也就是,从传送辊96供给的纸张3被传送到纸张排出辊98的状态。
随后,在相反方向被传送到反向传送通路100的纸张3被进一步传送到反向传送辊102。从反向传送辊102,纸张3被向上传送并且进一步翻转,并且被送到套准辊15。传送到套准辊15的纸张3又一次接受套准。其后,纸张3被进给到成像位置。从而在纸张3的两面形成图像。
<处理盒的叠放>
图11是显示两个鼓盒30被叠放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2是显示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3是显示两个显影剂盒31被叠放的状态的侧视图。
根据上述的结构,后接合凸出部分48形成在鼓盒30的盒框架103的底壁38上。在后上壁40上形成的是可与后接合凸出部分48接合的后接合凹陷部分52。前接合凹陷部分49也形成在底壁38上。在左、右侧壁36和37的前侧壁部分42上形成的是每一个都能与前接合凹陷部分49接合的前接合部分46。因此,如图11所示,另一个鼓盒30被设置在一个鼓盒30上,或者如图12所示,另一个处理盒22被设置在处理盒22上。于是,上部鼓盒30(处理盒22)的后接合凸出部分48能够与下部鼓盒30(处理盒22)的后接合凹陷部分52接合。同时,上部鼓盒30(处理盒22)的前接合凹陷部分49能够与下部鼓盒30(处理盒22)的前接合凸出部分46接合。同样的,另一个鼓盒30(处理盒22)可以被叠放在上部鼓盒30(处理盒22)上。于是,上部鼓盒30(处理盒22)的后接合凸出部分48和前接合凹陷部分49能够分别与下部鼓盒30(处理盒22)的后接合凹陷部分52和前接合凸出部分46接合。
结果,多个鼓盒30能够通过单个鼓盒30间的凹陷-凸出接合被稳定地叠放。当鼓盒30被从激光打印机1(主体壳2)上分离时,能够容易地处理鼓盒30。另外,能够减小储存鼓盒30的空间。
同样,多个处理盒能够通过各处理盒22间的凹陷-凸出接合被稳定地叠放。当处理盒22被从激光打印机1(主体壳2)上分离时,能够容易地处理处理盒22。并且,能够减小储存处理盒22的空间。
如图4所示,后接合凸出部分48,前接合凹陷部分49,后接合凹陷部分52,和前接合凸出部分46被设置在左、右两侧(在横向方向的两侧)。因此,通过这些部分之间的凹陷-凸出接合,多个鼓盒30能够被更加稳定地叠放。同样的,通过这些部分之间的凹陷-凸出接合,多个处理盒22能够被更加稳定地叠放。
另外,当鼓盒30(见图5)或者处理盒(见图9)被放在平坦的装配表面S上时,每个后接合凸出部分48与装配表面接触,并支撑鼓盒30或者处理盒22从而使得后上壁40和前接合凸出部分46与装配表面S大致平行。在放在装配表面S上的鼓盒30上,多个鼓盒30能够被更加稳定的叠放。同样的,在放在装配表面S上的处理盒22上,多个处理盒22能够被更加稳定的叠放。
后接合凹陷部分52和前接合凸出部分46位于在垂直方向上与后接合凸出部分48和前接合凹陷部分49相对的位置。因此,多个鼓盒30能够在垂直方向上被叠放。结果,多个鼓盒30能够被更加稳定的叠放。同样的,多个处理盒22能够在垂直方向上被叠放。结果,多个处理盒22能够被更加稳定的叠放。
进一步,后接合凹陷部分52和前接合凸出部分46在前后方向上其间有空间分隔。后接合凸出部分48和前接合凹陷部分49在前后方向上其间有空间分隔。
因此,多个鼓盒30被叠放的状态能够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各鼓盒之间的凹陷-凸出接合部分被保持得更加稳定。结果,多个鼓盒30能够被更加稳定的叠放。
同样的,多个处理盒22被叠放的状态能够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各鼓盒之间的凹陷-凸出接合部分被保持得更加稳定。结果,多个处理盒22能够被更加稳定的叠放。
换言之,在垂直方向上互相相对的后接合凹陷部分52和后接合凸出部分48作为一套装置被考虑。在垂直方向上互相相对的前接合凸出部分46和前接合凹陷部分49作为一套装置被考虑。这些装置在前后方向被空间分隔。对于每个装置,两套装置在横向方向上设置。因此,在前后方向和在横向方向上,多个鼓盒30能够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在垂直方向上保持稳定。同样的,在前后方向和在横向方向上,多个处理盒26能够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在垂直方向上保持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当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的显影剂盒容纳部54,并且这些盒被放在装配表面S上时,从装配表面S到显影剂盒31的显影壳体63的上表面(上壁70)的高度大致等于从装配表面S到后上壁40的上表面的高度。如图12所示,当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上时,多个处理盒22(带显影剂盒的鼓盒)能够被稳定的叠放。
如图8所示,显影剂盒31设置有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当显影剂盒31被放在平坦的装配表面S上时,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与装配表面S接触,并支撑显影剂盒31,使得显影壳体63的上壁70与装配表面S大致平行。因此,如图13所示,另一个显影剂盒31能够被叠放在放在装配表面S上的显影剂盒31上。
另外,在显影剂盒31的左、右两侧都设置有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当显影剂盒31被放在装配表面S上时,显影壳体63的显影剂盒63的上壁70在横向方向上与装配表面S大致平行。因此,另一个显影剂盒31能够被叠放在放在装配表面S上的显影剂盒31上。
插入部62在鼓盒30中被形成。当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上时,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插入到相应的插入部62。因此,防止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阻碍显影剂盒31在鼓盒30内的安装。结果,能够保证显影剂盒31平稳的安装到鼓盒30上。
除此之外,每一个插入部62被设置在进入感光鼓32和转印辊34之间的纸张3通过的区域的外侧。因此,当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上时,防止插入到相应插入部62的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阻碍纸张3的通过。
另外,每一个都能与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接合的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形成在显影剂盒31的显影壳体63的上壁70。因此,当显影剂盒31能够被放在显影剂盒31上时,上部显影剂盒31的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能够与下部显影剂盒31的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接合。同样的,当更多的显影剂盒31能够被放在上部显影剂盒31上时,上部显影剂盒31的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能够与下部显影剂盒31的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接合。结果,多个显影剂盒31能够通过显影接合凸出部分80和相应的显影接合凹陷部分82的接合而被放置,稳定的叠放。因此,当从激光打印机1(主体壳2)中取出显影剂盒31时,显影剂盒31的处理能够变容易。另外,储存显影剂盒31的空间被减小。
显影剂盒31具有容纳色粉的色粉容纳部85。当显影剂盒31被安装在鼓盒30上时,显影剂盒31能够给鼓盒30支撑的感光鼓32供应容纳在色粉容纳部85的色粉。
激光打印机1具有上述鼓盒30(处理盒22)和显影剂盒31。因此,当激光打印机1的制造商回收利用处理盒22时,处理鼓盒30和显影剂盒31变得容易。另外,储存鼓盒30和显影剂盒31的空间被减小。
尽管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技术领域内的熟练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权利要求1.一种可分离地安装在图像承载构件盒上的显影剂盒,显影剂盒包括显影主壳体,其特征在于,显影主壳体包括形成有第一显影接合部的第一显影壁;形成有第二显影接合部的第二显影壁,第二显影壁以与第一显影壁相面对的方式设置;其中当多个显影剂盒关于朝上的第二显影壁以第一显影壁为底侧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一个显影剂盒上的第一显影接合部与设置在这一个显影剂盒正下方的另一个显影剂盒上的第二显影接合部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第一显影接合部具有凸出部分;第二显影接合部具有凹陷部分;和当多个显影剂盒关于朝上的第二显影壁以第一显影壁为底侧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一个显影剂盒上的凸出部分与设置在这一个显影剂盒正下方的另一个显影剂盒上的凹陷部分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主显影壳体形成有显影剂容纳部,其中显影剂盒给图像承载构件盒支撑的图像承载构件供应色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影壁具有三个向外的突起部分,该三个突起部分限定了第一虚构平面,并且第二显影壁具有外表面,其中第二构虚平面与第二显影壁的外表面大致平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影壁的三个向外的突起部分中的至少两个形成在凸出部分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影壁具有至少两个边,沿着这至少两个边形成凸出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沿着其形成凸出部分的两个边彼此大致平行。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形成在记录介质通过的区域的外侧。
专利摘要一种处理盒,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第一壁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合部。第二壁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接合部。第二壁以与第一壁相面对的方式设置。第三壁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当多个处理盒关于第二壁以第一壁为底侧被一个在另一个上地叠放时,一个处理盒上的第一接合部与设置在该处理盒正下方的另一个处理盒上的第二接合部接合。
文档编号G03G15/08GK2911745SQ200620002940
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8日
发明者森启城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