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90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指一种可固定其扩 散板位置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或液晶电视所使用的直下式背 光模块中,由于扩散板的面积及重量均相当可观,所以目 前业界一般使用多数个固定装置以支撑并固定整片扩散板 的位置,使此具有较大面积的扩散板的每一个部分与背光 模块的其它元件(如反射板)保持固定的相关位置。图1A是已知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1B则为己知背 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已知背光模块l 是一直下式背光模块且包括 一背板ll、多数个灯管12、 一柱状结合部13、 一扩散板14及一凸块15。其中,背板ll 具有一上表面lll, 一反射板16设置于该上表面111上。柱 状结合部13穿过背板11与反射板16且向上突出,其顶端并 具有一支承座131。此外,凸块15向下突出于扩散板14的下 表面141。如图1A所示,当已知背光模块正向置放时,已知背光 模块l的凸块15与柱状结合部13的支承座131相互连接。但 是,如图1B所示,当此背光模块反向置放时,扩散板14便 会因为重力的缘故而下垂,使得凸块15从支承座131中滑出 脱落,而造成扩散板14与背板11的上表面111之间的间距发 生改变。此时,背光模块便会因而发生显示画面亮度不均 匀的现象,且其「光学品味」亦同时大幅度地恶化。此夕卜, 由于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或液晶电视所使用的直下式背 光模块中,扩散板14的面积及重量均相当可观,所以当上 述已知的背光模块反向置放时,因为扩散板下垂而发生的 显示画面亮度不均匀的现象远比其他中小尺寸的背光模块 更为严重,甚至会连带影响具有此一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 单元的显示效能。因此,业界需要一种可固定其扩散板位置的背光模块, 以避免背光模块因不同的摆设方式而发生的显示画面亮度 不均匀的现象。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背景技术背光模块因不同的摆设方式而发生 的显示画面亮度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 一种可固定其扩散板位置,具有显示画面亮度均匀的背光 模块。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板,具有一上表 面及一下表面;一第一结合部,设于此背板的此下表面, 且向上突出于此背板的此上表面,其中此第一结合部具有一黏着面; 一接合胶层,设置于此第一结合部的此黏着面 上;以及一扩散板,设置于此背板的上方,此扩散板向下 突设一第二结合部,其中此第二结合部具有一表面,且与 此接合胶层连接。根据实施例,所述一反射板,且设置于该背板的该上 表面上。根据实施例,所述一光源,设置于该背板的上表面与该扩散板之间。根据实施例,所述该第一结合部为倒T形凸块。 根据实施例,所述该第二结合部为T形凸块。 根据实施例,所述该第一结合部的该黏着面面积与该第二结合部的该表面面积相等。
根据实施例,所述该接合胶层为胶着剂。根据实施例,所述该接合胶层还可设置于该第二接合 部的该表面。根据实施例,所述该背光模块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因此,由使自其扩散板向下突设的第二结合部的表面与位于其第一结合部的黏着面上的接合胶层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便可固定其扩散板的位置,进而使其扩散板与其背板之间保持 一 定的间距。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便不会因不同的摆设方式而发生显示画面亮度不均匀的现象。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第一结合部可由任何材质构 成,其较佳由具有弹性的材质、具有高反射率的材质或具 有一光学膜片于表面的弹性材质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背光 模块的第二结合部可由任何材质构成,其较佳由具有弹性 的材质、具有高反射率的材质或具有一光学膜片于表面的 弹性材质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第一结合部可具 有任何形式的外型,其外型较佳为圆状凸块、椭圆状凸块、长条状凸块、T形凸块或倒T形凸块。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 块的第二结合部可具有任何形式的外型,其外型较佳为圆 状凸块、椭圆状凸块、长条状凸块、T形凸块或倒T形凸块。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为任何种类的背光模块,其较佳为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一侧光式背光模块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使用任何种类的接合胶层,此接合胶层较佳为胶着剂。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接合胶层可设置于任何位置其较佳设置于第一结合部的黏着面或筮一结合部的表面。

图1A是已知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1B是己知背光模块于反向置放时的剖面示意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 一 较佳实施例背光模块的剖面示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 一 较佳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立体示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2背光模块 12、 22灯管 14、 24扩散板 16、 25反射板 111、 211上表面 141下表面 231黏着面 242表面指定代表图-(一) 本实用新型指(二) 本实用新型摘 2背光模块 23第一结合部 211上表面 241第二结合部U、 21背板 13柱状结合部 15凸块 23第一结合部 131支承座 212下表面 241第二结合部定摘要附图为图2A。 要附图的元件符号简单说明 21背板 22灯管24扩散板 25反射板212下表面 231黏着面242表面具体实施方式
图2 A系本实用新型第 一 较佳实施例背光模块的剖面示 意图,图2 B则为本实用新型第 一 较佳实施例背光模块的立 体示意图。如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 例背光模块2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且包括 一背板2K多数 个灯管22、 一第一结合部23、 一接合胶层(图中未示)及一扩 散板24。其中,背板21固定于背光模块2的底部并具有一上
表面211及一 下表面212。 一反射板25设置于此上表面211, 且此反射板25与背板21结合为一体。此外,第一结合部23位于背板21的下表面212,其向上 突出于背板21的上表面211并穿过反射板25而出,第一结合 部23还具有一黏着面231于其顶端。另一方面,扩散板24位 于背板21的上方并向下突设一第二结合部241。此第二结合 部241具有一表面242,此表面并与接合胶层(图中未示)连 接。最后,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中, 第一结合部23为倒T形凸块,第二结合部241为T形凸块,且 第二结合部241的表面242的面积与第一结合部23的黏着面 231的面积相等。如此,由使用胶着剂组成的接合胶层(图中未示)将第一 结合部23的黏着面231与第二结合部241的表面242结合为 一体,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的扩散板24的位置便可被固 定。需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 块2中,接合胶层(图中未示)并不一定要布满第一结合部23 的黏着面231与第二结合部241的表面242,此接合胶层仅需 布满足够将第一结合部23的黏着面231与第二结合部241的 表面242结合的面积即可。因此,即使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被 应用于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或液晶电视中,虽然此时扩散 板24由于面积较大或吸收水分等缘故而具有较大的重量,当此具有较大尺寸的背光模块被「侧放」或「反向置放」 时,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背光模块的扩散板24仍可 由存在于第二结合部241的表面242与第一结合部23的黏着 面231之间的结合力的协助而被拉住,使得扩散板24与背板 21的上表面211之间的间距仍可维持与本实用新型第 一 较 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被「正放」时介于两者之间的间距相 同的数值。所以,即使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 模块被上下颠倒地置放,其扩散板24仍不会因为重力作用
的缘故而下垂,使得其与背板2 1的上表面2 1 1之间的间距产 生变化,可因而避免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 块发生显示画面亮度不均匀的现象及维持本实用新型第一 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学品味」于一定的水平。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背 光模块的提供光源的效率,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的第一结合部23及第二结合部241可由具有高反 射率的材质构成,或者在两者的表面分别形成一具有高反 射率的材质的光学膜片,以有效地将照射至本实用新型第 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的第一结合部23及第二条状结 合部241的光线反射至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 模块的其余部分,以将这些光线回收,增加灯管22所提供 的光源的被使用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此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23与第 二结合部241的数目并不以图2A及2B所示的数目为限,其数 目可为任意适当的数值。综上所述,由使自其扩散板向下突设的第二结合部的 表面与位于其第一结合部的黏着面上的接合胶层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便可固定其扩散板的位置,进而使其 扩散板与其背板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便不会因不同的摆设方式而发生显示画面亮度 不均匀的现象。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 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 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一第一结合部,设于该背板的该下表面,且向上突出于该背板的该上表面,其中该第一结合部具有一黏着面;一接合胶层,设置于该第一结合部的该黏着面上;以及一扩散板,设置于该背板的上方,该扩散板向下突设一第二结合部,其中该第二结合部具有一表面,且与该接合胶层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 中还包括一反射板,且设置于该背板的该上表面上。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 中还包括 一光源,设置于该背板的上表面与该扩散板之 间。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第一结合部为倒T形凸块。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第二结合部为T形凸块。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第一结舍部的该黏着面面积与该第二结合部的该表面 面积相等。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接合胶层为胶着剂。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接合胶层还可设置于该第二接合部的该表面。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 背光模块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背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一第一结合部,设于此背板的下表面,且向上突出于背板的上表面,其中第一结合部具有一黏着面;一接合胶层,设置于第一结合部的黏着面上;以及一扩散板,设置于背板的上方,扩散板向下突设一第二结合部,其中第二结合部具有一表面,且与此接合胶层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可固定其扩散板的位置,以避免背光模块因不同的摆设方式而发生的显示画面亮度不均匀的现象。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054059SQ20072015213
公开日2008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5日
发明者傅肇垣, 林文郁, 林琪升, 谢忠志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