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868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其中,通过使用调色剂对已 经形成在感光部件上的潜像显影,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片 材),并执行定影来实现成像。
背景技术
图l是传统的彩色成像设备的配置的示图。
所述彩色成像设备设置有两个盒式送纸单元1和2和一个手动送 纸单元3,片材S被选择性地从送纸单元1、 2、 3中的每一个送入。 片材S在送紙单元1、 2、 3的盒4、 5或盘6上4皮载入,由于拾取辊7 的旋转,片材S从最上面的片材开始按顺序抽出。然后,通过拾取辊 7抽出的片材S中的仅最上面的片材被一对分离辊分开,这一对分离 辊由进给辊8A和延迟辊8B组成,所述最上面的片材被传送到配准辊 12,配准辊12的旋转暂停。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从与配准辊12具有 长距离的供紙盒4或5送入的片材S经过多对传送辊9、10和11的中 转被传送到配准辊12。当已经按照这种方式传送到配准辊12的片材S 的前端碰撞到配准辊12的辊隙并形成预定的环形时,片材S的运动被 临时暂停。通过所述环的形成来校正片材S的对角线行进条件。
从配准辊12的下游,长的中间转印带(环带)13 (其为中间转 印部件)以拉紧的状态布置在驱动辊13a、次级转印相对辊13b和张 紧辊13c上,并且形成按照基本上三角形来设置的截面透视图。在该 示图中,中间转印带13按照顺时针方向来旋转。在中间转印带13的 水平截面的上表面上,沿着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方向按顺序来布置多 个感光鼓14、 15、 16和17 (其上形成并携带不同颜色的彩色调色剂 图像)。 应注意到沿着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方向,最上游感光鼓14携 带品红色的调色剂图像,下一感光辊15携带青色的调色剂图像,感光 鼓16携带黄色的调色剂图像,感光鼓17携带黑色的调色剂图像。首 先,激光LM的曝光基于品红分量的图像数据开始于最上游的感光鼓 14,以在感光鼓14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器23提 供的品红色调色剂而变得可见。接着,激光LC的曝光基于青色分量 的图像数据开始于感光鼓15上,以在感光鼓15上形成静电潜像。该 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器24提供的青色调色剂而变得可见。标号22表 示扫描器单元,其为感光鼓14到17的曝光装置。
接着,在从激光LC开始膝光感光鼓15上过去预定时间之后, 激光LY的膝光基于黄色分量的图像数据开始于感光鼓16上,以在感 光鼓16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器25提供的黄色调 色剂而变得可见。接着,在从激光LY开始曝光于感光鼓16过去预定 时间之后,激光LB的曝光基于黑色分量的图像数据开始于感光鼓17 上,以在感光鼓17上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器26提 供的黑色调色剂而变得可见。应注意到用于均匀地对感光鼓14到 17进行充电的初次充电器27、 28、 29和30被i殳置在感光鼓14到17 的周围。此外,布置清洁器31、 32、 33和34,以便在调色剂图像的 转印之后去除粘附在感光鼓14到17上的调色剂。
在顺时针旋转的处理中,中间转印带13顺次通过感光鼓14、 15、 16和17与它们相应的转印充电器90、 91、 92和93之间的转印部分。 为此,品红色、青色、黄色和黑色中的每一种的调色剂图像被彼此叠 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
同时,配准辊12开始按照与中间转印带13上的调色剂图像的位 置和片材的前端匹配的时序进行旋转。为此,已经被传送到配准辊12 并且校正过其对角线行进条件的片材S被传送到次级转印部分T2,次 级转印部分T2是中间转印带13上的次级转印辊40与次级转印相对 辊13b之间的接触部分,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S。
按照这种方式,经过次级转印部分T2的片材S被传送到定影单 元35。然后,由于经过由定影单元35中的定影辊35A和压力辊35B 形成的辊隙部分的处理,片材S经由定影辊35A加热,并经由压力辊 35B加压,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片材。
已经过定影单元35并经历定影处理的片材S被一对传送辊36传 送到一对排出辊37,此外,被排出到设备的外部,从而到达排出盘38 上。
所述成像设备能够进行双面模式的成像。以下,根据片材S在双 面模式期间的流程来进一 步描述成像设备的配置。
当双面模式被指定时,已经过定影单元35并经历定影处理的片 材S经由垂直路径58被传送到反向路径59。在这种情况下,当挡板 60打开垂直路径58时,通过各对传送辊36、 61和62以及一对反向 辊63来传送片材S。
所述一对反向辊63在下面的时间点反向旋转,在所述时间点, 通过一对反向辊63而沿着箭头a的方向传送的片材S经过点P,片材 S沿着箭头b的方向传送,其后端侧现在处于前面。由于这一操作, 已经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的表面变为上面。应注意到对点P设 置挡板64,这使得片材S能够从垂直路径58前进到反向路径59,但 是这使得片材S无法从反向路径59进入垂直路径58。此外,设置检 测杆65,以检测片材的后端已经过点P。
由于一对反向辊63的反向旋转而沿着箭头b的方向传送的片材 S被送到再次送纸路径67。然后,片材S被再次送纸路径内部的多对 传送辊68和一对传送辊11中转,并传送到一对配准辊12,以再次进 行成像。按照这种方式,片材S在它的对角线行进条件已经被配准辊 12校正之后被传送到次级转印部分T2。然后,基于存储在图像存储 器(未示出)中的图像数据来实现第二成像实例,对于所述图像数据 已经实现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缩放比率校正。然后,片材S经 历与单面成像的相同处理,并被排出到设备的外部。
接着,将描述感光鼓被曝光的扫描器单元22。
图2是示意性示出在图1的传统示例中示出的扫描器22的一个
颜色部分的配置的示图。
电子照相的成像设备设置有膝光单元,如图2所示,其将激光照 射到感光鼓215 (相应于感光鼓14、 15、 16和17中的每一个),从 而相应于输入的图像数据,在感光鼓215上形成潜像。曝光单元设置 有激光源210,用于发射漫射激光。从激光源210发射的激光经由准 直透镜211被转换为平行激光L1。激光L1被照射到多面镜213,所 述多面镜213由扫描器马达212旋转驱动。然后,已经照射到多面镜 213上的激光L1被多面镜213反射,并导向f-e透镜214。使已经过 f-e透镜214的激光沿着主扫描方向,以均匀的速度对感光鼓215进行 组合扫描,由于激光的扫描(即,由于扫描操作)在感光鼓215上形 成潜像216。通过光束检测传感器(以下,称为BD传感器)217来检 测激光扫描操作的开始。激光源210在与感光鼓215上激光扫描的开 始对准的时间被强行开启。按照这种方式,在激光源210被强行开启 的时间段,BD传感器217检测通过多面镜213的反射而输入的激光, 并输出光束检测信号(以下,称为BD信号),该检测信号是每条主 扫描线的成像中进行写入的时序的参考信号。
然而,在上述传统示例中,副扫描方向的缩放比率是固定的,因 此,存在以下问题。例如,下面这两个较大的问题涉及驱动中间转印 带。
由于诸如驱动辊13a与空转辊13c之间的几何形状偏差的问题, 中间转印带13的速度随着时间而改变。为此,与沿着中间转印带13 的运动方向(即,片材上的副扫描方向)的理想成像位置相比,在中 间转印带13上相继形成图像的过程中产生位置差异。具体说来,在能 够按照传统示例叠加四种彩色图像来形成全色图像的设备的情况下, 存在以下问题出现较差的颜色配准并且图像质量恶化。出现这些问 题的某些主要原因如下
(1)在中间转印带的厚度为h的情况下,由以恒定角速度co驱 动并具有半径r的驱动辊指定的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V表示如下
V = (r + h)x co…表达式(1) 其中,当离心率Ar叠加到驱动辊13a时,由驱动辊13a指定的 中间转印带13的运动速度V的波动AV表示如下
<formula>complex 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9</formula>
这里,w指示角速度(驱动辊的旋转周期)。
由于驱动辊13a的旋转周期中的速度波动AVco,在驱动辊13a的 旋转周期产生各颜色图像中的位置移位。
(2)此外,还由于在中间转印带的整个圆周上延伸的厚度方向 上的波动引起由驱动辊指定的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的改变。结果,
的理想位置移位,并且图像质量恶化。还存在以下问题多张片材上 形成的图像位置的波动。
现在假设当以恒定角速度ca来驱动半径为r的驱动辊时,存在 厚度波动Ah,其沿着中间转印带的整个圆周延伸,所述中间转印带围 绕驱动辊并具有厚度h。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表达式(3)来表示由驱 动辊驱动的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V中的波动△ VL 。
<formula>complex 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9</formula>
这里,L指示中间转印带的整个圆周长度。
图3和图4示意性地表示由驱动辊指定的所述带的线速度波动以 及由此形成的图像的位置移位关系的理想情况,以及包括上述问题的 情况。在图3和图4中,示出每个曝光装置的曝光定时。由水平轴上 的时间t指示中间转印带的运动速度,在垂直轴上示出所述带的直线 运动速度v。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每种颜色的扫描线与主扫描方向 平行显示,其被显示得如同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它们那样。
图3示出中间转印带以恒定速度V运动的理想情况。这里,示出 以下情况相应于中间转印带上YMCK色中的每一种的成像i殳备之 间的安装间隔来设置运动时间间隙,所述中间转印带以恒定速度运动, 以及沿着副扫描方向,以规则的间隔时间来设置沿着主扫描方向进行 写入的每个部分。结果,很明显,在没有偏离的情况下,沿着副扫描 方向具有规则的间隔而写入YMCK彩色扫描线中的每一种。
与此相对,图4示出这样一种情况,其中,中间转印带的速度由 于中间转印带的厚度和驱动辊的离心率而改变。由实线表示的中间转 印带的速度波动的小AC分量波动相应于驱动辊的离心循环,由虛线 表示的大波状分量涉及与中间转印带的厚度不均匀的循环相应的速度 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每种颜色的扫描线均沿着副扫描方向具有 规则间隔而形成时,在扫描线的副扫描间隔中存在与中间转印带中的 速度波动量相应的未对准。此外,作为分别对于每种颜色出现这种情 况的结果,在YMCK颜色中产生较差的彩色配准。
第2004-102039号特许
公开日本专利提出 一种用于对这种问题进 行补救的方法,其中,控制多面镜扫描器马达的旋转速度以实现副扫 描方向缩放比率校正。然而,马达的旋转速率的响应速度受到限制。 为此,尽管这种方法对于长时期的缩放比率不均勻有效果,但是其对 于短时期的缩放比率不均匀的位置移位效果较差。
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在双面打印期间,图像中存在从前到后 的偏离。众所周知,普通片材(诸如纸)由于在定影期间加热造成片 材中所含水分量改变而轻微地扩张或收缩(程度为2%或更少)。换 言之,在片材的正面形成和定影图像之后,随着片材的扩张或收缩而 出现图像的扩张或收缩。此后,当在扩张/收缩尚未恢复正常时,在片 材的反面实现成像时,在扩张或收缩的片材上形成并定影图像。在这 之后的特定时间之后,当片材中的水量恢复并且正面图像的图像缩放 比率恢复它的原始尺寸时,反面上的图像不合需要地反向收缩或扩张, 这在正面与反面之间的缩放比率中产生轻微的不一致。
随着近年来图像质量越来越高,出现对校正这种缩放比率中的轻 微不一致的需要。如上所述,已经提出用于对这种问题进行补救的方 法,其通过控制多面镜扫描器马达的旋转速度来实现副方向缩放比率 校正。然而,这使得有必要改变马达在片材之间的旋转速度,从而必 须保持用于在片材之间改变速度的不必要时间。这对于打印效率起到 反效果。

发明内容
期望消除上述传统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的一实施例使用多个能够同时扫描并啄光多条扫 描线的激光器元件,并选择性地驱动这些激光器部件,由此改变将形 成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分辨率,并使得能够调整图像的副扫描方向上 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使用电子照相方法来成像的
成像设备,其包括
扫描单元,具有多个激光器元件,所述多个激光器元件能够以第 二分辨率沿着副扫描方向平行地扫描多条线,所述第二分辨率高于将 沿着主扫描方向形成的图像的第一分辨率。
缩放比率设置装置,用于响应于第一和第二分辨率以及用于成像 的图像大小来设置图像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缩放比率,
驱动控制装置,用于响应于由缩放比率设置装置设置的缩放比率 执行控制,从而选择并驱动扫描单元的多个激光器元件中的任何激光 器元件,以及
成像装置,用于在打印介质上形成由扫描单元使用由驱动控制装 置驱动的激光器元件扫描的线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装置,具有多个扫描线产生部分,每一个用于根据对其施加 的图像数据来使得光束沿着扫描线而扫描过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多个 扫描线产生部分的扫描线彼此平行,并彼此间隔开预定间距,所述预 定间距小于图像数据的线间距;以及
线间距调整装置,被连接以接收图像数据和用于调整扫描线的间 距的间距调整数据,其用于控制将图像数据应用于所述多个扫描线产 生部分,从而图像数据的两条连续线的图像数据被应用于扫描线产生 部分,所述扫描线产生部分的各条扫描线被间隔开与图像数据线间距 不同的间隔。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点和
方面将变得清楚。


被并入说明书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 例,并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l是示出传统彩色成像设备的配置的示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图l所示的扫描器的一个颜色部分的配置的示图。
图3是示出图像位置移位的关系的示图并示出理想情况。
图4是示意性示出图像位置移位的关系的示图。
图5是用于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使用多光束类型的半导体激
光器的电子照相打印机的成像部分的主要部件的示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多光束类型的半导体激光器及其驱动
器电路的示图。
图7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当使用8个激光器LD1到LD8 时沿着副扫描方向进行成像的示图。
图8是用于描述在实现扩张校正从图7所示的状态加宽线间隔的 情况下的操作的示图。
图9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实现收缩校正的情况下的 操作的示图。
图IOA到图10C是用于描述图8所示的每个扫描的激光器驱动 的切换的示图。
图11A到图IIC是用于描述图9所示的每个扫描的激光器驱动 的切换的示图。
图12是用于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当使用8个激光器LD1到 LD8时沿着副扫描方向进行成像的示图。
图13是用于描述第二实施例的示例的示图,其中,执行校正, 从而图像相对于图12沿着副扫描方向扩张。
图14是用于描述第二实施例的示例的示图,其中,从图12所示
状态实现收缩校正。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彩色成像设备的控制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16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由彩色成像设备的控制器进行 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以下描述并不 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且,并不是在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 的所有组合对于本发明的解决手段都是必要的。
近年来,为了在打印机和复印机中实现更高的速度和更高的图像 质量,已经实现了许多技术,其中,使用旋转多面镜将用作激光源的 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器元件)的光束数量增倍而在单个扫描中实现多 条线的曝光。具体说来,从边沿发射的激光器转移,表面发射激光器 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由此简化多光束的实现。
以下,将描述一种示例,其中,在成像设备中使用多光束类型的 半导体激光器。应注意到关于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配置,除 了扫描器单元22使用多光束类型的半导体激光器之外,所述配置对于 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的上述配置而言是共同的。还应注意到图1示 出使用中间转印带的示例,但是也可能有直接从感光部件在片材上执 行转印的方法。
图5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使用多光束类型的半导体激光器 的电子照相打印机的成像部分的主要部件的示图。
在图5中,标号1015指示旋转多面镜,标号1016指示旋转地驱 动多面镜1015的激光器扫描器马达。标号1017指示激光二极管,其 为用于瀑光的光源。激光二极管1017由激光器驱动器1029驱动,从 而响应于图像信号来开启或关闭。从激光二极管1017发射的光调制激 光被向旋转多面镜1015照射。
伴随着旋转多面镜1015的旋转,从激光二极管1017发射的激光
分别被它的反射平面反射,作为具有连续改变角度的各个偏转光束。 反射光通过镜头组(未示出)而经历用于失真像差的校正等,然后经
由发射器1018行进,以扫描感光鼓IOIO的主扫描方向(相对于示图 的垂直方向)。旋转多面镜1015的一面相应于一次扫描。相应地,在 从激光二极管1017发射出8个光束的情况下,8条激光线通过旋转多 面镜1015的一次旋转而平行地扫描感光鼓1010的主扫描方向。
感光鼓1010的表面预先由充电器1011进行充电,并相继地通过 激光的扫描而曝光,以形成多条线的静电潜像。此外,感光鼓1010 按照箭头的方向旋转,从而已经通过激光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 器1012提供的调色剂进行显影。按照这种方式显影的可视图像由转印 充电器1013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带1014。按照这种方式,通 过可视图像的转印产生的所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并定影到次级 转印部分的片材,此后,所述片材被排出到设备外部。
这里,在感光鼓1010的侧面部分,BD传感器1019沿着主扫描 方向布置在靠近或相应于扫描开始位置的位置。由旋转多面镜1015 的每个反射平面反射的每条激光在其扫描之前被BD传感器1019检测 到。按照这种方式检测到的BD信号被输入控制器1027,作为主扫描 方向的扫描开始参考信号。控制器1027通过将BD传感器1019的信 号用作参考,产生并控制与沿着每条线的主扫描方向的数据写入开始
位置相同步的、FIFO 1028和激光器驱动器1029的时序信号。
存储器1031存储指示沿着副扫描方向的大小波动量的数据,其 对于由成像装置(包括上述感光鼓1010和转印带1014的成像机构) 形成的图像循环改变。按照这种方式,控制器1027根据存储的数据来 控制将由复用器1030 (稍后将参照图10A到图11C进行描述)实现 的所述线的切换,由此调整沿着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
而且,除此之外,可设置检测器(未示出),其检测沿着由成像 装置形成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的大小波动量,该波动量循环地改变。 按照这种方式,控制器1027根据检测的波动量来控制将由复用器1030 实现的所述线的切换,从而调整沿着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应注意到, 所述检测器可包括以下功能,所述功能用于,在双面打印期间检测当 打印正面时的片材(打印介质)大小与当在定影之后在所述片材的背 面形成图像时的片材大小之间的差距(扩张/收缩比率)。这允许在双 面打印期间,校正图像大小在片材的正面与反面之间的差异。
按照这种方式,通过使用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基于电子图像 信号产生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光脉冲信号,对感光部件实现图像曝光, 以进行成像。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多光束类型的半导体激光器及其驱动 器电路(相应于图5的激光器驱动器1029)的示图。
图5中的激光二极管1017相应于图6的半导体激光器100。在半 导体激光器100中,在封装内部布置8个激光器LD1到LD8。激光器 LD1到LD8的阴极端子经由公共端子而接地。此外,激光器LD1到 LD8的阳极端子^皮分别连接到驱动器电路101、 102、 103、 104、…、 108,并且被相应的驱动电路提供光电流。驱动器电路分别是等同的电 路,这里通过将驱动器电路101用作代表示例来给出对于所述电路的 操作的描述。
为了监视激光器LD1到LD8的每一个的光量,将光电二极管110 布置在激光器LD1到LD8发射的光或其一部分被照射的位置。光电 二极管110的阳极端子被接地,其阴极端子经由电阻Rl连接到电源 电压Vcc。阴极端子是用于监视的输出。光电二极管110的阴极端子 被连接到op-amp 111 (OP1)的+输入(非反向)端子。此外,将参 考电压Vref施加到op-amp 111的-输入端子。
op-amp 111的输出端子被输入到模拟开关SW1。信号contl为 从控制器1027提供的控制信号,其被输入控制模拟开关SW1的操作 的控制端子。模拟开关SW1的输出被连接到电容C1的一端,此外, 被输入以作为恒流源CC1的控制信号。电容C1的另一端被接地。恒 流源CC1响应于经由模拟开关SW1提供的电压(控制电压)而输出 电流。PNP晶体管Q10和Q11的发射极端子被分别连接到恒流源CC1 的输出。PNP晶体管Q10的集电极端子是驱动器电路101的输出,并
连接到激光器LD1的阳极端子。电阻RD1被连接到PNP晶体管Qll 的集电极端子,电阻RD1的另一端被接地。信号datal (图像数据) 经由反向器Q12被输入到PNP晶体管Q10的基极端子。此外,信号 datal经由緩冲器Q13输入到PNP晶体管Qll的基极端子。从图5 所示的FIFO 1028提供信号datal。其它驱动器电路的配置也是相同 的。接着,将给出关于这种电路的操作的描述。
首先,控制器1027输出都在高电平的信号contl和信号datal, 以便开始激光器LD1的自动功率控制(APC)模式。此时,在低电平 输出信号cont2到cont8以及信号data2到data8。
由于信号datal此时是高电平,所以反向器Q12的输出是低电平, 并且PNP晶体管Q10导通。此外,PNP晶体管Qll反向关断。当PNP 晶体管Q10以这种方式导通时,激光器LD1由于恒流源CC1提供的 电流而发光。然后,当从激光器LD1发射的激光量增加时,流向光电 二极管110的电流增加,并且输入到op-amp 111的电压下降。 op-amp lll将光电二极管110的电压与参考电压Vref进行比较,并进行操作, 从而op-amp 111的输出电压在光电二极管110的电压下降时下降。当 op-amp 111的输出电压以这种方式下降时,恒流源CC1的控制电压 下降,从而它的输出电流也下降。当恒流源CC1的输出电流以这种方 式下降时,激光器LD1的驱动电流也下降,从激光器LD1发射的激 光量也下降。
驱动器电路101以上述方式使用负反馈电路来实现APC,激光 器LD1的发光被驱动,从而光电二极管110的输出与参考电压Vref 相等。由其它驱动器电路102到104以及108对激光器LD2到LD8 的驱动控制也是相同的。
接着,将关于打印期间的操作进行描述。
在打印模式下,由控制器1027将信号contl到信号cont8设置为 低电平,在信号datal到data8中输出用于成像的图像数据。
由于信号contl在此是低电平,所以模拟开关SW1关闭。为此, 通过电容C1来保持APC模式期间的电压。由于对电容C1充电的电
压被施加到恒流源CC1的控制端子,所以恒流源CC1的输出变为与 APC模式期间相同的电流值。
当信号datal是高电平时,PNP晶体管Q10导通,因此,激光 器LD1发光。相反,当信号datal是低电平时,PNP晶体管Q10关 断,因此,激光器LD1关闭。按照这种方式,可使用图像数据(datal) 来实现对于开启和关闭激光器LD1的驱动,并且可响应于所述图像数 据来实现膝光和扫描。此外,公知的是半导体激光器发射恒定量的 激光,只要它们的驱动电流值在同样的环境下是相同的。按照这种方 式,在发光期间,可将激光器驱动为具有与APC模式等同的恒定光量。
此外,当信号datal是高电平时,PNP晶体管Qll关断,当信 号datal是低电平时,PNP晶体管Q11导通。因此,当信号datal是 低电平时,从恒流源CC1提供的电流;故施加到电阻RD1。按照这种 方式,总是由恒流源CC1来提供电流,而不受信号datal的条件影响, 其电流值变为恒定值。通常,当利用恒流源来进行高速驱动,特别是 以数十MHz进行切换操作以实现成像时,会存在难度。然而,利用 这种配置,尽管PNP晶体管Q10和Qll需要高速的切换操作,但是 恒流源CC1不需要高速切换操作,因此,成像相对容易。利用其它激 光器LD 2到LD 8进行打印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接着,参照图7,将描述用于当使用多光束激光器时调整将形成 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分辨率的激光器驱动方法。
图7是用于描述当使用8个激光器LD1到LD8时按照副扫描方 向进行成像的示图。这里,将描述以下情况将由这些激光器形成的 副扫描方向(图7中的垂直线)的各条线的分辨率是主扫描方向(图 7中的水平方向)的分辨率的四倍。
在图7中,标识为LN 1到LN 8的线指示可由8个激光器LD 1 到LD8在一次激光器扫描中扫描的线。这里,将线LN1到LN8的 分辨率(第二分辨率)设置为图像数据的分辨率(第一分辨率)的四 倍。也就是说,在图像数据的分辨率是600 dpi的情况下,激光二极 管1017的分辨率(副扫描方向分辨率)变为2,400 dpi。在图7中,
实线指示启用激光器的发光驱动的曝光线,虛线指示激光器不发光的
线。这里,当分辨率是2,400 dpi时,每条扫描线的间隔(预定间距) 大约为10.6 fim。
在图7的示例中,在第一扫描中启用激光器的发光驱动的爆光线 为由实线指示的线LN1和LN5。膝光线LN 1和LN 5相应于激光器 LD 1和LD 5。按照这种方式,通过沿着副扫描方向对于每4条线利 用激光器进行曝光,副扫描方向分辨率变为2,400/4,即,分辨率为600 dpi,其与图像数据的分辨率(线间距)相匹配,沿着副扫描方向形成 的膝光线的间隔变为接近42.3]Lim。
接着,对于第二扫描而言存在类似情况,启用激光器的发光驱动 的啄光线是实线指示的线LN 1和LN5。然后,对于第三和第四扫描 而言存在类似情况,设置启用激光器的发光驱动的曝光线。
利用第一扫描、第二扫描等中沿着副扫描方向总是均匀的线间隔 来膝光按照上述方式扫描和曝光的图像。在随后的成像处理中,转印 纸中的带驱动和扩张/收缩等中的厚度不均匀没有影响,并且没有必要 校正副扫描方向中的图像大小的情况下,可通过驱动如图7所示的激 光器,获得在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具有相同分辨率的图像。
然而,在由于转印纸(片材)中的带驱动和扩张/收缩等中的厚 度不均匀的影响造成与图像数据的期望分辨率不同的情况下,有必要 执行控制,从而校正副扫描方向间距间隔。将参照图8和图9来描述 实现所述校正控制的情况下的操作。
图8是用于描述在实现扩张校正以加宽与图7所示的状态间隔开 的膝光线的情况下的操作的示图。在图8中,除了普通地使得如图7 所示的每四条线中的一条线与主扫描方向分辨率相匹配之外,在第一 扫描与第二扫描的曝光线之间创建四线间隙,以沿着副扫描方向来扩
张图像。换言之,普通地将两条相继线的图像数据应用于扫描线间隔 开4条线的激光器元件。这相应于第一扫描循环。作为替换方式,可 将两条相继线的图像数据应用于扫描线间隔开5条线的激光器元件。 这相应于第二扫描循环。这里,扫描循环是4或5条扫描线,并相应
于图像数据的一条线,而图8中的"第一扫描"、"第二扫描"、"第三扫 描"等的8条线相应于8个激光器元件(扫描线产生部分)。同样在图 8中,实线指示启用激光器的发光驱动的曝光线,虚线指示没有驱动 激光器的线。在第一扫描循环中,如图7所示,当分辨率是2,400 dpi 时,扫描线的间距间隔大约10.6jim。
在第二次线扫描期间,启用发光驱动的激光器是LD2和LD6, 曝光线是由实线指示的线LN2和LN6。接着,在第三扫描中,膝光 线是如第二扫描中由实线指示的线LN2和LN6 (并且,这些相应于 激光器LD2和LD6)。第四次的曝光线按照这种方式类似地被相继 扫描。
开始于第一扫描中的LN 5并结束于第二扫描中的LN 1的5条线 相应于上述的第二扫描循环。5条线中只有1条线(即,线LN5)被 启用,以及图像数据的第二线被应用于线LN5。以这种方式扫描和曝 光的图像具有第一扫描与第二扫描之间沿着副扫描方向的曝光线间隔 (应用图像数据的第二线的LN 5与应用图像数据的第三线的LN 2之 间的间隔),该曝光线间隔接近52.9 pm (其大约等于42.3pm+相应 于l条扫描线的间隔),并且所述图像与图7的情况相比变得更长。 也就是说,与图7所示的情况相比,在用于图像数据的第二和第三线 的扫描线之间的间隔中存在大约25%的扩张。然而,以如图7所示的 接近42.3]um (600 dpi)的间隔来扫描这之前和之后的曝光线。因此, 对于作为整体的图像,由在第一扫描循环中提供第二扫描循环的频率 来确定副扫描方向缩放比率。
换言之,当通过在每n个扫描循环中使用一次第二扫描循环(例 如,(n - 1)个第一扫描循环后跟有一个第二扫描循环)来执行扩张 时,以及当第一扫描循环具有4条线并且第二扫描循环具有5条线时, 用于作为整体的图像的扩张缩放比率可表示如下
<formula>complex 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9</formula>
例如,通过以图像数据的每25条线(每25个扫描循环) 一次的 频率按照相应于1条线的间隔沿着副扫描方向扩张图像,并对于剩余
的24个图像数据线沿着副扫描方向进行"正常,,的4条线曝光线间隔, 可曝光沿着副扫描方向扩张1%的图像。响应于以这种方式设置的缩 放比率(缩放比率设置)来选择将被驱动的曝光线(激光器元件)。
将参照图IOA到图10C来描述在此时控制LD发光的方法。
图IOA到图IOC是用于描述图8所示的每次扫描的激光器驱动 的切换的示图。应注意使用同样的标号来显示与图5共用的部分。
图IOA是示出将FIFO 1028中的图像数据提供给激光器驱动器 1029的路径的框图。
将2条线的数据从FIFO 1028输入到复用器1030,所述2条线 为在前的线(图8的第一扫描中的线LN 1)和在后的线(图8的第一 扫描中的线LN5)。复用器1030根据来自控制器1027的控制信号来 选择激光器驱动器,以输出所输入的线数据,由此选择LD1到LD8 中将被驱动的一个或多个激光器。按照这种方式,由复用器1030选择 的激光器被启用,激光器响应于图像数据而经受发光驱动。
图IOB示出在图8的第一扫描期间,由复用器1030进行的切换 处理。这里,将在前的线提供给激光器LDl,将在后的线提供给激光 器LD 5。
图IOC示出在图8的第二到第四扫描期间,由复用器1030进行 的切换处理。这里,将在前的线提供给激光器LD2,将在后的线提供 给激光器LD 6。
接着,将描述图9中已经实现收缩校正的情况下的操作。 在图9中,在第一次扫描中示出的线LN1到LN8指示在第一次 扫描中将由激光器LD1到LD8扫描的曝光线。此外,在这里,按照 与之前相同的方式,将激光二极管1017的分辨率设置为图像的分辨率 (600 dpi)的四倍(2,400 dpi)。实线和虚线指示激光二极管ion 的扫描线,实线指示启用发光驱动的曝光线。此外,在这里,扫描线 的间隔相应于2,400 dpi的分辨率,因此,通过在4条线中曝光1条线, 其与600 dpi的主扫描方向分辨率相匹配。因此,在第一次扫描中, 对于由实线指示的线LN 1和LN 5 (相应于激光器LD 1和LD 5)来
启用激光器的发光驱动。
接着,在第二次线扫描期间,线LN 1和LN 5与第一次扫描期 间的相同,只是在两个线间隔(线LN 6和LN 7 )之后另外添加线LN 8。然后,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扫描中,将线LN 4和LN 8i殳置为膝光 线,对于所述曝光线,按照与之前相同的3条线间隔来实现激光器发 光。
在已经按照这种方式扫描和膝光图像的情况下,在第二次扫描 中,曝光线LN 5与爆光线LN 8之间的间隔接近31.7nm (其等于 42.3nm (600 dpi)减去10.6nm的间隔)。按照这种方式,实现与单 扫描线成比例的减少,即,25%。这相应于具有3条线的"减少"的线 间隔的第二扫描循环。这里,以接近42.3^im (600 dpi)的间距间隔来 扫描这之前和之后的曝光线,其相应于第一扫描循环(均具有3条线 的"正常,,的线间隔),因此,由在第一扫描循环中提供第二扫描循环 的频率来确定用于作为整体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缩放比率。
换言之,当通过在每n个扫描循环中使用一次第二扫描循环(例 如,(n - 1)个第一扫描循环后跟有一个第二扫描循环)来执行收缩 操作时,以及当第一扫描循环具有4条线并且第二扫描循环具有3条 线时,用于作为整体的图像的收缩缩放比率可表示如下
25 + n (%)
例如,通过以图像数据的每25条线一次的频率来减小扫描线间 隔,并对于剩余的24条图像数据线按照"正常"的副扫描间距间隔来执 行扫描和曝光,可形成减小1%的图像。响应于以这种方式设置的缩 放比率(缩放比率设置)来选择将被驱动的曝光线(激光器元件)。 图IIA到图IIC是用于描述此时激光器LD的驱动控制的示图。 在图IIA到图IIC中,将作为第一线到第三线的3条线数据从 FIFO 1028提供到复用器1030。复用器1030根据来自控制器1027的 控制信号将输入的线数据提供给相应激光器LD 1到LD 8的激光器驱 动器。按照这种方式,只有已经输入数据的激光器经历发光,并且启 用相应于所述激光器的曝光线的曝光。
图IIA示出图9中的第一次扫描的情况。这里,第一线的数据被 提供给激光器LD 1,第二线的数据被提供给激光器LD 5。执行控制, 从而第三线的数据不会被提供给激光器驱动器1029。
图IIB示出在图9中的第二次扫描的情况。第一线的数据被提供 给激光器LD1,第二线的数据被提供给激光器LD 5,第三线的数据 被提供给激光器LD 8。
图11C示出在图9中的第三和第四次扫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线的数据被提供给激光器LD 4,第二线的数据被提供给激光器 LD 8 。执行控制,从而第三线的数据没有被提供给激光器驱动器1029 。
通过按照这种方式调整副扫描方向分辨率来形成图像,根据带驱 动而循环产生的图像沿着副扫描方向的收缩或扩张能够被校正。
此外,可按照类似的方式来校正由于片材的扩张/收缩而产生的 图像沿着副扫描方向的收缩或扩张。考虑到如下情况,即,在双面打 印中,由于在定影形成在片材的正面的图像时施加到所述片材的热量 和压力而使得片材的大小收缩或扩张之后,图像将被形成在所述片材 的背面。如果此时已知片材大小的收缩或扩张比率,则可执行调整, 从而通过按照之前参照图8到图ll描述的方式,根据所述比率对将在 片材的背面形成的图像的大小进行扩张或收缩,在片材的正面和背面 形成的图像的大小变得相等。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参照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成像操作。 在图12中,在第一次扫描中示出的线LN1到LN8指示在第一 次扫描中可由激光器LD1到LD8扫描的曝光线。这里,将激光二极 管1017的副扫描方向分辨率设置为图像数据的分辨率的1.2倍。例如, 在图像数据的分辨率(线间距)为1,200 dpi的情况下,激光二极管 1017的副扫描方向分辨率变为1,440 dpi(接近17.6nm的扫描线间隔-或预定间距)。在图12中,实线指示启用激光器的发光驱动的曝光线。 在第一次扫描中,线LN1到LN5、 LN7和LN8指示实现激光 器发光的啄光线。也就是说,通过将6条扫描线中的l条线变得稀疏
化,1,440 dpi的副扫描方向分辨率可基本匹配到1,200 dpi的水平方向 分辨率。
换言之,通过曝光6条扫描线中的5条线,平均间距间隔为 17.6 x 6 + 5 = 21.1
这基本等于接近21.2 nm,其为当分辨率为1,200 dpi时的曝光线间隔。
通过在随后的第二次扫描到第四次扫描中,以类似的方式曝光6 条扫描线中的5条线,可在副扫描方向上相应于接近21.2nm来形成 图像,其也为当分辨率为1,200 dpi时的膝光线间隔。
接着,使用图13和图14来描述当已经实现所述校正控制时的图 像扩张和收缩。
图13是用于参照图12来描述以下示例的示图,其中,执行校正, 从而沿着副扫描方向来扩张图像。
在图13中,在第一次扫描中示出的线LN1到LN8指示在激光 二极管1017的第一次扫描中将由激光器LD 1到LD 8扫描的曝光线。 在这种情况下,将激光二极管1017的分辨率设置为图像数据的分辨率 的1.2倍。在第一次扫描中,按照与图12相同的方式来选择曝光线, 以匹配副扫描方向分辨率和水平方向分辨率。线LN1到LN6相应于 启用6条线中的5条线的第一扫描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数据的 最开始5条线被分别应用于LN 1到LN 5的激光器元件。
接着,在第二次线扫描期间,启用线LN1、 LN2和LN4到LN 8。按照这种方式,从前一循环的扫描线LN l到LN 6开始继续,下 一循环的线是第一次扫描的线LN 7以及第二次扫描的线LN 1到LN 3。第一次扫描的线LN 7和LN 8以及第二次扫描的线LN 1和LN 2 是启用曝光的曝光线。因此,在作为第二扫描循环的这一扫描循环中, 接下来5条扫描线(LN 7、 LN 8、 LN 1到LN 3 )中的4条线(LN 7、 LN8、 LN 1和LN 2 )被曝光。图像数据的第6线到第9线被分别应 用于LN7、 LN 8、 LN 1和LN 2的激光器元件。因此,在图12中的 第二次扫描中应用于线LN3的激光器元件的图像数据的第IO线现在
被应用于图13中的第二次扫描中用于线LN4的激光器元件,这使得 图像沿着副扫描方向扩张了一定比率的量。此外,在第二次扫描中, 线LN4到LN8是启用曝光的曝光线,其构成另一扫描循环,其中, 结束于第三次扫描的线LN 1的6条线中的5条线被啄光。类似地, 另一循环开始于第三次扫描的线LN 2,结束于第三次扫描的线LN 7。 所述循环是另一个第一扫描循环,其中,启用6条线中的5条曝光线 以进行曝光。在第二扫描循环期间,第一次扫描的5条线中的4条线 被曝光,因此,平均膝光间距间隔为 17.6 x 5 + 4 = 22.0
这表示与第一扫描循环相比,沿着副扫描方向扩张了 4.2%。这 里,相应于第一扫描循环,按照接近21.1jim的间距间隔来形成在这 之前和之后的曝光线,因此,由在第一扫描循环中提供第二扫描循环 的频率来确定图像在这种情况下沿着副扫描方向的缩放比率。
也就是说,当在数量为m的线中,对于相应于一次一线的间隔 实现扩张操作时,扫描线的总数量变为6 + 5x(m —4) + 5线。在该表 达式中,"6"指示以6条线为单位的处理,"5"指示所述6条线中将使 用5条线,"m,,指示在图像数据的每m线中将插入1条线,"4"指示5 条线中将使用4条线,"5条线,,指示用于扩张的5线处理。
由于扫描线的总数量在没有实现所述校正操作的情况下为(6 + 5 xm)线,所以副扫描方向缩放比率由下面的表达式表示 ((6 + 5 x (m —4) + 5)- (6 + 5xm)) + (6 + 5 x m) x 100[%] = 100 + 6 + m[%]
例如,在期望实现1%扩张的情况下,可通过按照16.67线一次 的比例插入曝光线来实现校正。尽管线的实际数量有必要为自然数, 但是可使用所述比率来计算校正操作的次数,例如,通过在1,667扫 描线中实现100次1条曝光线的扩张校正,可获得副扫描方向上扩张 1%的图像。
接着,图14是用于描述从图12中所示的状态实现收缩操作的情 况下的操作的示图。
在图14中,第一次扫描与图12的情况相同。
接下来,在第二次扫描中,启用曝光的曝光线是线LN1到LN4 以及线LN6到LN8。按照这种方式,第一次扫描的线LN7到LN8 以及第二次扫描的线LN1到LN4是启用曝光的膝光线。也就是说, 结束于第二次扫描的线LN 5的7条连续扫描线中的6条膝光线被启 用以进行曝光。按照这种方式,被应用于图12中的第二次扫描中的线 LN 5的激光器元件的图像数据的线被应用于图14中的第二次扫描中 的线LN 4的激光器元件,其使得图像沿着副扫描方向收缩了一定比 例的量。
然后,开始于第二次扫描的线LN 6并结束于第三次扫描的线 LN2的5条线是启用曝光的曝光线,从而结束于第三次扫描的线LN3 的6条线中的5条曝光线被启用以进行曝光。这如同第一次扫描的从 LN 1到LN 6的循环一样,是第 一扫描循环(曝光的6条线中的5条)。 接下来,按照相同的方式来启用开始于第三次扫描的线LN 4并结束 于第三扫描的线LN8的5条线。类似地,在第四次扫描期间,6条线 中的5条线被启用以进行曝光。这些也是第一扫描循环。
按照这种方式,在从第一次扫描的LN 7到第二次扫描的LN 5 的循环(其为第二扫描循环)期间,7条扫描线中的6条曝光线被启 用以进行曝光,因此,平均曝光间距间隔如下
17.6 x 7 + 6 = 20.5
因此,间距间隔变为大约20.5 pm,从而与第一循环相比,实现 4.2%的收缩。按照这种方式,由在第一扫描循环中提供第二扫描循环 的频率来确定作为整体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的缩放比率。
也就是说,当在数量为m的线中,对于相应于一次一线的间隔 实现收缩操作时,扫描线的总数量变为{6 + 5 x (m - 4) + 5}线。
由于扫描线的总数量在没有实现所述校正操作的情况下为(6 + 5 xm)线,所以副扫描方向缩放比率如下。即
(6 + 5x(m — 6) + 7 — 6 + 5xm) + (6 + 5xm)x 100[%] = - 100 + 6 + m[%]
在该表达式中,"7,,指示以7条线为单位的处理,"6"指示所述7 条线中将使用6条线,"m"指示在图像数据的每m线中将减少l条线,
"5"指示6条线中将使用5条线。
在上述表达式中,"6"、 "5"和"m"具有与上述相同的含义。
例如,在期望实现1%收缩的情况下,可以用16.67条线一次的 比例实现校正。尽管线的实际数量有必要为自然数,但是可使用所述 比例来计算校正操作的次数,例如,通过在1,667扫描线中实现100 次校正操作,可实现副扫描方向上1%的图像收缩。
应注意到通过上述图IOA到IOC以及图IIA到图11C中所示 的控制器1027和复用器1030来实现第二实施例的图12到图14所示 的瀑光线的切换。然而,应注意在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提供给复 用器1030的线数量为7条线。
利用上述实施例,通过将激光源的分辨率设置为高于将被形成的 图像的分辨率,并选择可对于每条扫描线进行驱动的激光器,将在片 材上形成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分辨率可被调整到期望的值。
图15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控制器1027的硬件配置的框图。
控制器1027设置有微处理器等的CPU 1500、存储有将由CPU 1500执行的程序的ROM 1501、以及当通过CPU 1500执行控制处理 时提供工作区域的RAM 1503。此外,I/O端口 1504将控制信号输出 到上述复用器1030和激光器驱动器1029,并输入BD信号以及由光 传感器1505 (稍后描述)检测到的信号等。此外,由诸如作为示例的 EEPROM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来构成表1502,所述表1502存储指示将 由复用器1030选择哪些线的信息,其中,扫描的次数与之前描述的收 缩或扩张比率相关。因此,CPU 1500响应于扫描的次数(n)以及收 缩或扩张比率向复用器1030指导对于每次扫描将选择哪些线,由此执 行控制,从而形成期望大小的图像。
图16是用于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由控制器1027进行的处理的流 程图,用于执行该处理的程序被存储在ROM 1501中,并在CPU 1500 的控制下执行。应注意到这里的描述针对的是在利用彩色图像的颜 色中的一种颜色部分进行成像的情况,但是例如在例如图l所示的彩 色成像设备的情况下,对于Y、 M、 C和Bk中的每一种颜色执行所
述成像o
首先,在步骤Sl,获得将在随后形成的图像的压缩或扩张比率。
在成像之前,预先确定图像的收缩比率或扩张比率。接着,过程进行
到步骤S2,用于对扫描次数进行计数的变量n(在RAM 1503中提供) 被设置为"l"。接着,过程进行到步骤S3,通过开始进行每种类型的 马达的旋转驱动和片材送入等来开始进行成像。接着,过程进行到步 骤S4,基于在步骤Sl荻得的图像的收缩比率或扩张比率以及变量n 的值来参考表1502,然后,确定将随后启用激光器扫描的线,并将其 给予复用器1030。然后,在步骤S5,将在下次扫描中形成的线的图像 数据被输出到FIFO 1028。按照这种方式,与BD信号相同步地从FIFO 1028读取存储在FIFO 1028中的图像数据,并经由复用器1030将所 述图像数据发送到激光器驱动器1029。按照这种方式,由扫描器单元 来照射激光,并且在相应的感光鼓上平行地形成多个线部分的图像。 当按照这种方式形成一个主扫描的图像时,过程进行到步骤S6,并将 1添加到对扫描次数进行计数的变量n。然后,在步骤S7,执行关于 是否已经完成例如对于一页的成像的检查,如果尚未完成,则过程返 回步骤S4,并重复上述处理。
应注意到对于由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成像机构形成的图 像,ROM 1501或表1502还可存储指示副扫描方向上大小的波动量的 数据,其中所述波动量循环改变。
按照这种方式,通过在步骤S4根据这些波动量对将被选择用于 成像的线进行切换,可形成波动量被校正的图#>。
此外,可设置例如光传感器1505,用于在由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 设备的成像机构形成的图像中检测副扫描方向上大小的波动量,所述 波动量循环改变。通过在上述步骤S4参考由光传感器1505检测的波 动量,并根据所述波动量对将被选择用于进行成^f象的线进行切换,可 形成波动量被校正的图像。
通过按照这种方式每次扫描对用于成像的线进行切换来进行成 像,可在片材上形成具有期望的缩放比率的图像。
尽管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 受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权利要求的范围将被给予最宽泛的解 释,从而包括所有的所述改进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使用电子照相方法来成像的成像设备,其包括扫描单元,具有多个激光器元件,其能够以第二分辨率沿着副扫描方向平行地扫描多条线,所述第二分辨率高于将沿着主扫描方向形成的图像的第一分辨率,缩放比率设置装置,用于响应于第一和第二分辨率以及用于成像的图像大小来设置沿着副扫描方向的图像的缩放比率,驱动控制装置,用于响应于已由所述缩放比率设置装置设置的缩放比率执行控制,从而选择并驱动所述扫描单元的多个激光器元件中的任何激光器元件,以及成像装置,用于在打印介质上形成由所述扫描单元使用由所述驱动控制装置驱动的激光器元件扫描的线的图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缩放比率设置装置设 置缩放比率,从而将被形成的图像的主扫描方向分辨率和副扫描方向 分辨率变得相同。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缩放比率设置装置响应于打印介质的扩张/收缩比率来设置缩放比率。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表 示由所述成像装置形成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上大小的波动量的数据, 所述波动量循环改变,其中,所述缩放比率设置装置响应于由所述存储装置存储的数据 来设置缩放比率。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由 所述成像装置形成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上大小的波动量,所述波动量 循环改变,其中,所述缩放比率设置装置响应于由所述检测装置检测的波动 量来设置缩放比率。
6、 如权利要求l-5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还包括:用于存储如下数据的装置,所述数据指示将响应于缩放比率和扫描次 数选择多个激光器元件中的哪个激光器元件,其中,所迷驱动控制装 置参考存储的数据来选择将被驱动的一个或多个激光器元件。
7、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成像装置,具有多个扫描线产生部分,每一个用于根据对其施加 的图像数据来使得光束沿着扫描线而扫描过图像承载部件,所迷多个 扫描线产生部分的扫描线彼此平行,并彼此间隔开预定间距,所述预 定间距小于图像数据的线间距;以及线间距调整装置,被连接以接收图像数据和用于调整扫描线的间 距的间距调整数据,其用于控制将图像数据应用于所述多个扫描线产 生部分,从而图像数据的两条连续线的图像数据被应用于扫描线产生 部分,该扫描线产生部分的各条扫描线被间隔开与图像数据线间距不 同的间隔。
8、 如权利要求7所迷的设备,其中,所述线间距调整装置能在 第一扫描循环进行操作,以将两条连续线的图像数据应用于扫描线部 分,该扫描线部分的各条扫描线间隔开第一预定数量的扫描线,以及 所述线间距调整装置能在第二扫描循环进行操作,以将两条连续线的 图像数据应用于扫描线部分,该扫描线部分的各条扫描线间隔开不同 于第 一预定数量的第二预定数量的扫描线。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中,根据预定间距与图像数据 线间距的比率来设置第一预定数量。
10、 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设备,其中,第二预定数量与第一 预定数量相差1。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线间距调整装置能在 第一扫描循环进行操作,以将M条连续线的图像数据应用于(M+k) 扫描线部分中的M扫描线部分,所述M扫描线部分的各条扫描线彼 此相邻,以及所述线间距调整装置能在第二扫描循环进行操作,以将 N条连续线的图像数据应用于(N+k)扫描线产生部分中的N扫描线 部分,所述N扫描线部分的各条扫描线彼此相邻,其中,M不同于N, k是自然数。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根据预定间距与图像数 据线间距的比率来设置M和k。
13、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间距调整数据用于确定第 一扫描循环与第二扫描循环的相对频率。
14、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将间距调整数据设置为补 偿成像装置中的机械或其它误差。
15、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能用于执行用于在记录介质的 第 一面上进行记录的第 一成像操作,其后执行用于在记录介质的第二 面上进行记录的第二成像操作,其中,将间距调整数据设置为用于补 偿在第 一成像操作之后的记录介质的条件改变所引起的第二成像操作 中的误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在本发明中设置有激光源,具有多个激光器元件,其能够以第二分辨率沿着副扫描方向来平行地扫描多条线,所述第二分辨率高于将沿着主扫描方向形成的图像的第一分辨率;复用器和激光器驱动器,响应于第一和第二分辨率以及用于成像的图像大小来设置沿着副扫描方向的图像的缩放比率,并响应于已经设置的缩放比率执行控制,从而选择并驱动所述激光源的多个激光器元件中的任何激光器元件;以及成像单元,在打印介质上形成使用由激光驱动器驱动的激光器元件扫描的线的图像。
文档编号G03G15/04GK101337470SQ20081012830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6日
发明者本山肇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