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32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将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叠加在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 上以形成混色图像的成像设备。具体地,本发明涉及提高第一颜色调色 剂图像和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之间重叠精度的控制。
背景技术
通过沿输送构件(中间转印带、记录材料输送带等)布置多个在显 影颜色方面不同的图像承载构件(感光鼓、感光带等)以形成全色图像 的级联式成像设备已经投入使用。在级联式成像设备中,调色剂图像通 过彼此并行但具有不同定时的多个图像承载构件形成并且以重叠方式转 印,使得进行成像的片材数量巨大。因此,有可能实现高生产率。
然而,在级联式成像设备中,由于多个图像承载构件中调色剂图像 形成定时误差引起的调色剂图像之间的偏差量容易增大,使得在一些情 况下,色差或颜色不均在高分辨率全色图像的细微部分处很明显。
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 Sho 64-6981公开了 一种成像设备,其中,
剂图像(配准标记),并且调节每一感光鼓的曝光开始定时。用于控制的 每一调色剂图像形成为十字形,该十字形通过使与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
成。然后,以宽度方向线的检测结果为基础,调节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 转方向相关的静电图像写开始定时,并且以移动方向线的检测结果为基 础,调节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轴方向而言的静电图像写开始定时。 JP-AHei 5-241457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其中,在中间转印带上检 测从上游侧感光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用于控制的调色剂图像(配准 标记),以便调节下游侧感光鼓的曝光开始定时。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下游侧感光鼓的二次转印部的定时, 下游侧感光鼓围绕其旋转轴大体上旋转一半,使得下游侧感光鼓上的第 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部。
JP-A 2004-145077公开了一种构造,其中,位置标记写在每一感光 构件和中间转印构件上,并被检测以便检测感光构件和中间转印构件之
间的速度差,随后根据这一速度差信息,校正感光构件上的图像和中间 转印带上的图像之间的偏差。另外,为了校正偏差,描述了一种用于改 变感光构件的旋转速度的构造。
在级联式成像设备中,当中间转印构件和图像承载构件之间存在速 度差时,产生了形成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相对 于从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的 重叠误差。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是第二颜色、第三颜色、第四颜色、第 五颜色等的调色剂图像之一,这些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将定位在首先转印
到中间转印构件上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之上或上方。
在JP-ASho 64-6981和JP-AHei 5-241457中,可以调节曝光定时以
便消除在开始写入静电图像之前已经产生的第 一颜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二 颜色调色剂图像之间的重叠误差,然而,在从开始写入静电图像到调色 剂图像到达转印部期间已产生的第 一颜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二颜色调色剂 图像之间的重叠误差不能消除。
JP-A Sho 64-6981中描述的控制不能消除在通过检测用于控制的调 色剂图像来调节静电图像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写开始定时之后已产 生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之间的重叠误差。
JP-AHei 5-241457中描述的控制可以消除从形成在第一图像承载构 件上的用于控制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一转印部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直到 被转印的用于控制的调色剂图像被检测到期间已产生于第一颜色调色剂 图像和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之间的重叠误差。然而,该控制不能消除从 通过检测用于控制的调色剂图像来调节静电图像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 的写开始定时直到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 转印部期间已产生于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之间的重叠误差。
因此,JP-ASho 64-6981和JP-AHei 5-241457不能解决因在等于或 短于图像承载构件旋转周期的时间内的旋转不均或速度波动引起的第一 颜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之间的重叠误差。
然而,就图像承载构件来说,总是产生因图像承载构件的偏心率或 负载变动引起的短时间速度波动,就中间转印构件来说,总是产生因中 间转印构件的厚度变化和驱动辊的偏心率或负栽变动引起的短时间速度 波动,并且波动幅度大于图像承载构件情况中的波动幅度。另外,图像
(相位超前和相位延迟),使得有可能周期性地产生明显速度差。
换句话说,如果使用大尺寸成像设备,其中,通过使用直径和重量
周期,则JP-ASho 64-6981中描述的控制和JP-AHei 5-241457中描述的 控制可以有效工作。
然而,当希望通过使用直径和重量减小的图像承载构件和驱动辊来 减小成像设备尺寸时,相对于图像承载构件和驱动辊而言均易于产生短 周期速度波动,使得第 一调色剂图像和第二调色剂图像之间的重叠误差 不可接受。
当通过使用尺寸减小的试验模型进行实验时,发现这种重叠误差在 最差情况下达到相当于5个扫描线(200jtm)的水平。
在JP-A 2004-145077所公开构造的情况下,检测和校正转印部附近 的位置偏差信息,从而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在JP-A 2004-145077 所公开构造中,感光构件的速度在防止了位置偏差时发生了改变,使得 在一些情况下会引起下列问题。当改变感光构件的速度以校正位置偏差 时,在发生改变时位置标记以及相对于副扫描方向而言的图像之间的间 隔也发生改变。例如,在感光构件的速度增大的情况下,所述间隔增大, 并且在感光构件的速度减小的情况下,所述间隔减小。因此,已进行过 的偏差校正操作有可能对后续的偏差校正操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发现, 当感光构件速度增大和感光构件速度减小随机发生时不会产生问题,但校正量在一些情况下只是连续增大而超过位置校正量的最大值,从而导 致在充分校正控制方面有可能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中,实现了稳定的校正 控制,即使在每个图像承载构件和中间转印构件发生短期速度波动之后, 也能够在转印部将调色剂图像精确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 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 输送构件,用以承载和输送调色剂图像;
第一转印装置,用以将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一转
印部处转印到输送构件上;
第二转印装置,用以将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二转
印部处转印到输送构件上,所述第二转印部相对于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
位于第一转印部的下游;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其沿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输送构件上; 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其沿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在
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裂置,用以检测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 调节装置,用以调节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或第二图像承载
构件相对于输送构件移动方向的位置;
控制器,用以控制调节装置,以便根据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 和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相应于将要到达第二转 印部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来调节图^f象承载构件位置标记的位置;和
初始化部分,用以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和相应的图像承载构件位置 标记之间的偏差量超过以绝对值表示的预定值时,执行调节装置的初始 化操作。在考虑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后,本发明的这些 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l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初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示着图。
图4是显示形成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一位置标记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形成在输送构件上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形成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二位置标记的示意图。 图7是显示实施例1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中的控制概要的框图。 图9是实施例1中的控制流程图。 图10-14分别是任务1-5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5是显示实施例2中的曝光控制的示意图。 图16是显示角刻度读取器的示意图。 图17是显示实施例3中的感光鼓的倾斜控制的示意图。 图18-20分别是感光鼓的倾斜调整机构的側视图、前视图和平面图。 图21是显示实施例4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 图22是实施例4中的控制概要的框图。 图23是显示实施例6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4是显示实施例7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 图25是显示检测感光鼓沿该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移动量的示意图。 图26是显示形成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的 示意图。
图27是显示形成在输送构件上的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的示意图。
图28是显示形成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的 示意图。图29是显示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和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之 间距离的示意图。
图30是显示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和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之
间距离的示意图。
图31是显示实施例8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
图32是显示实施例9中的控制所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移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33 (a)和33 (b)是显示分别承载在输送构件和第二图像承载构 件上的图像对应性的示意图。
图34是显示输送构件的速度波动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控制量之间 关系的图。
图35是显示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受控制情况下的控制量 振荡的图。
图36是显示实施例10中的控制所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移动机构的 示意图。
图37是实施例10中的控制的时间图。
图38是实施例10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39是实施例10中的另一控制的流程图。
图40是显示实施例11中的品红图像形成部分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1是显示将曝光装置固定到感光构件支撑构件上的效果的图。
图42是显示实施例12中的品红图像形成部分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3是显示实施例5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
图44是显示实施例5中的控制概要的流程图。
图45是显示实施例5中的控制概要的示意图。
图46 (a)和46 (b)是显示图5中的驱动电机控制部分的概要的示 意图。
图47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8是显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9是显示实施例13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还适 用于其他实施例,其中,各个实施例的一部分或全部构造由可选构造所 代替,只要形成的第一调色剂图像和形成的第二调色剂图像沿以重叠方 式设置的移动方向相互之间彼此移动即可。
因此,本发明不仅可以在使用中间转印构件的成像设备中实施,也 可以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承栽于记录材料输送构件上的记录材料上的 成像设备中实施。另外,还可能的是,本发明不仅可以在级联式成像设 备(其中,多个图像承载构件沿中间转印构件或记录材料输送构件布置) 中实施,也可以在单鼓式成像设备(用于在单个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多 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中实施。
在本实施例中,只描述与调色剂图像的形成/转印相关的主要部分, 但是通过增加必要的装置、设备和外壳结构,本发明可在多种用途中实 施,例如,打印机、各种印刷机、复印才几、传真机和多功能机。
顺《更提及的是,下面将省略对JP-A Sho 64-6981和JP-A Hei 5-241457中所述成像设备的一般内容的说明和多余解释。在下面的描述 中,为了理解本发明起见,权利要求中所述的组成构件仅在括号中显示, 因此,应当理解,这些构件不局限于各实施例中的参考数字或符号所示 相应的特定构件等。
在各实施例申,第一位置标记221、第二位置标记222和输送构件位 置标记223在一些情况中在图案形状、形成位置、材料、记录/再生方法 方面不同,但是这些位置标记由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并且省略掉多余的
类似地,写入装置31Y和34和读取器(读取装置)32Y、 32M、 32C、 32K、 35Y、 35M、 35C和35K在检测组成方面不同,但是这些装置由相 同的参考符号表示并且省略掉多余的解释。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组成的示意图,图2是显示初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的组成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是全色激光束打印机,其 中,用于黄色、青色、品红和黑色的成像站PY、 PM、 PC和PK沿中间 转印带9布置。
在成像站PY处,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Y (第一图像承载 构件)上并且由感光鼓1Y承栽和输送,随后,在第一转印部TY处,黄 色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一转印装置5Y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输送构 件)9上。在成像站PM处,品红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M (第二图 像承载构件)上并且由感光鼓1M承载和输送,随后,在第二转印部TM 处,品红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二转印装置5M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 上。第二转印部TM相对于中间转印构件(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位于 第一转印部TY的下游。在成像站PC和PK处,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 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在感光鼓1C和感光鼓1K上,并且以重叠方式类似 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
作为输送构件实例的中间转印带9围绕驱动辊13、张力辊12和支承 辊10延伸并由它们支撑,并且沿箭头R2所示方向旋转。
承载在中间转印带9上的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 T2,在该处,这些调色剂图像被共同地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记录 材料P通过片材进给辊14被从片材进给盒20中取出,并且通过分离装 置15被一个接一个地分开以进给到定位辊16。
定位辊16将记录材料P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2,使得记录材料P的 前端与中间转印带9上的调色剂图像重合。
其上二次转印有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装 置17并进行热压,使得全色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8去除经过二次转印部T2并残留在中间转印 带9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
除了设置于成像站中的显影装置4Y、 4M、 4C和4K所用调色剂颜 色为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即,彼此不同)夕卜,成像站PY、 PM、 PC和PK彼此类似地构成。因此,在下文中,只描述用于黄色的成像站PY,应当理解,其他成 像站PM、 PC和PK的组成构件通过将相关组成构件的参考数字的后缀 Y替换为C、 M和K而进行统一的描述。
如图2所示,在成像站PY处,充电装置2Y、曝光装置3Y、显影 装置4Y、初次转印辊5Y和清洁装置6Y围绕感光鼓1Y布置。
作为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实例的感光鼓1Y通过将具有负电荷极性的 有机光电导体(OPC )层施加到铝筒的外周表面上而构成并且沿箭头Rl 所示方向S走转。
通过由电源D3供给的负电压而将带电粒子发射到感光鼓1Y的表面 上,充电装置2Y给感光鼓1Y充电至均匀的负电位。
作为第一静电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曝光装置3Y利用激光束通过旋转 镜对感光鼓1Y的表面进行扫描,所述激光束通过对由分色黄色分量图像 解压缩而成的扫描线图像数据进行ON-OFF调制获得。通过这种扫描, 静电图像以600 dpi (点/英寸)的分辨率写在(形成在)带电感光鼓1Y 的表面上。
作为第一显影装置实例的显影装置4Y通过搅拌包括调色剂和磁性 载体混合物的双组分显影剂而将调色剂充电成负极性。带电调色剂以直 立链状态承载于显影套筒4s上,所述显影套筒围绕固定磁极4j沿与感光 鼓1Y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摩擦感光鼓1Y。
电源D4给显影套筒4s施加显影电压(形式为用交流偏压的负直流 电压),使得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鼓1Y上的静电图像上,感光鼓1Y相对 于显影套筒4s而言为正极性以便使静电图像反向显影。
初次转印辊5Y将中间转印带9夹在初次转印辊5Y与感光鼓1Y之 间,以形成位于感光鼓1Y和中间转印带9之间作为第 一 转印部实例的初 次转印部TY。
电源DY给初次转印辊5施加正直流电压,以将承载于感光鼓1Y上 的带负电调色剂转印到经过初次转印部TY的中间转印带9上。
清洁装置6利用清洁刮刀摩擦感光鼓1Y,以去除经过初次转印部 TY并残留在感光鼓1Y的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二次转印辊11将中间转印带9压靠在支承辊10上,以形成位于中 间转印带9和二次转印辊11之间的二次转印部T2。
在二次转印部T2处,在记录材料P以与中间转印带9上的调色剂 图像重叠的方式夹紧、输送并经过二次转印部T2的过程中,调色剂图像 从中间转印带9 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电源D2给二次转印辊11施加正直流电压,以4吏转印电流流过由支 承辊IO、中间转印带9、记录材料P和二次转印辊11形成的串联电路。 一部分转印电流流过中间转印带9的调色剂覆盖部,以参与调色剂从中 间转印带9到记录材料P的移动。
<实施例1>
图3是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局部透视图,图4是显示形成在第一 图4象承载构件上的第一位置标记的示意图,图5是显示形成在输送构件 上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的示意图,图6是显示形成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 上的第二位置标记的示意图。
图7是显示图1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图8是显示实施例1 中的控制概要的框图,图9是实施例1中控制的流程图,图10-14分别 是任务1-5的控制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中,用于每一扫描线的位置标记(221)磁 性记录在图像承载构件(1Y, 1M, 1C, 1K)的内表面上。与图像承载 构件(1Y)的第一位置标记(221)同步,用于每一扫描线的输送构件位 置标记(251)在第一转印部(TY)处形成在输送构件(9)侧。然后, 调节第二图像承载构件(1M, 1C, 1K)的旋转速度。因此,由第二图 像承载构件(1M, 1C, 1K)承栽的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222)在第 二转印部(TM, TC, TK)处重叠在形成于中间转印带9上的输送构件 位置标记(251)上。
感光鼓1Y由驱动电才几MY驱动,从而以大体上恒定转速旋转,并 且中间转印带9由驱动电机M9驱动,从而以大体上恒定转速旋转。
作为第二图j象承载构件实例的感光鼓1M, 1C和1K分别由驱动电 机MM, MC和MK驱动,从而以大体上恒定转速旋转,并且其旋转速度可独立调节。这些驱动电机在校正位置偏差时起到调节装置的作用。
在作为第 一 图像承载构件实例的感光鼓1Y的表面上,曝光装置(3Y: 图2)沿感光鼓1Y的旋转方向以42fim (600 dpi)的间距写入用于静电 图像的扫描线。
如图4所示,磁记录层EY形成在感光鼓1Y的内表面上,并且如图 3所示,写入装置31Y相应地布置在扫描线的写入位置。对每一次将扫 描线写到感光鼓1Y上来说,写入装置31Y将第一位置标记磁性记录在 磁记录层EY中。
在黄色的第一图像区域之前预定距离处的单个长开始标记211被磁 性记录,并且三个长结束标记231相应地布置在第一图像区域的后端。 也就是说,在就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轴方向而言位于图像区域以外的区 域内,设置有与图像对应的图像承栽构件位置标记。这些图像承载构件 位置标记沿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就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 向而言位于外侧区域下游的区域内,设置开始标记。在就图像承载构件 的旋转方向而言位于外侧区域上游区域内,设置结束标记。
如图5所示,在中间转印带9的内表面上,形成磁记录层E9。如图 3所示,在与作为第一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实例的读取器32Y相 对应的中间转印带9的内侧位置,布置写入装置34。对于读取器32Y每 一次读取第一位置标记221来说,写入装置34将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磁性记录在中间转印带9的磁记录层E9中。
在黄色的第一图像区域之前预定距离处的单个长开始标记241被磁 性记录,并且三个长结束标记261相应地布置在第一图像区域的后端。
如图6所示,磁记录层EM, EC和EK形成在感光鼓1M, 1C和 1K的内表面上,写入装置31M, 31C和31K相应地布置在相应扫描线 的写入位置。对于每一次将扫描线写在感光鼓31M, 31C和31K上来说, 写入装置31M, 31C和31K将第二位置标记222磁性记录在磁记录层 EM, EC和EK中。在感光鼓1M (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图像承栽 构件位置标记222沿第二图像承栽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这对其它感光 鼓来说也是如此。在品红,青色或黑色的第二图像区域之前预定距离处的单个长开始
标记212被磁性记录,并且三个长结束标记232相应地布置在第二图像 区域的后端。
通过在感光鼓1Y, 1M, 1C和1K的图像区域以外的位置处施加例 如不兹性材料的信息记录介质可满意地形成磁记录层EY, EM, EC和EK。 除了感光鼓1Y, 1M, 1C和1K的内表面以外,所述位置还可以是位于 外表面端部、检测端面等处的非图像形成部分。
在作为第二转印部实例的初次转印部(TM, TC, TK:图1)附近, 读取器32M、 32C和32K以及读取器35M、 35C和35K分别地成对布 置。
当读取器35M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 记251,同时读取器32M (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读取第二 位置标记时,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扫描线重叠在承载于中间转印带9 上的扫描线上。
当读取器25C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同时读取器32C读取第 二位置标记时,形成在感光鼓1C上的扫描线重叠在承载于中间转印带9 上的扫描线上。
当读取器 25K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同时读取器32K读取第 二位置标记时,形成在感光鼓1K上的扫描线重叠在承载于中间转印带9 上的扫描线上。
然—而,实际上,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和读取第二位置标记之间产 生定时偏差。为此,通过控制驱动电才几MM、 MC和MK来改变感光鼓 1M、 1C和1K的表面速度,从而避免产生定时偏差。
因此,通过对感光鼓1M、 1C和1K的内部旋转控制以在位置上对 准扫描线,消除了由于感光鼓1Y的旋转不均匀引起的扫描线写入间距的 变化,从而消除扫描线的偏差。
另夕卜,通过对感光鼓1M、 1C和1K的有意旋转控制以在位置上对 准扫描线,还消除了由于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不均匀引起的扫描线到达 初次转印部(TM, TC, TK:图1)的定时变化,从而消除扫描线的偏差。
作为第一位置标记擦除装置实例的擦除装置33Y布置在感光鼓1Y 的内表面上读取器32Y的下游。擦除装置33Y擦除磁性记录在感光鼓1Y 的内表面上的第一位置标记(221 :图4)。
作为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擦除装置实例的擦除装置36布置在中间转印 带9的外表面上感光鼓1J的下游。擦除装置36擦除磁性记录在中间转 印带9的内表面上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521 :图5)。
作为第二位置标记擦除装置实例的擦除装置33M、 33C和33K布置 在感光鼓1M、 1C和1K的内表面上读取器32M、 32C和32K的下游。 擦除装置33M、 33C和33K擦除/P兹性记录在感光鼓1M、 1C和1K的内 表面上的第二位置标记(222 :图6)。
在下文,将描述作为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和作为 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品红调色剂图像的重叠控制,因此省略对作为第 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其它实例的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多 余解释。
参照图7如图8所示,第二位置桥记222定位在通过由第一位置标 记221转录形成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上,从而消除黄色调色剂图像 和品红调色剂图像之间的扫描线偏差。
控制部分110由图4象信息形成相应的黄色、青色、品红和黑色的颜 色图像,并且通过解压缩相应的颜色图像来准备扫描线数据(Sll, S21 )。
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1控制写入装置31Y与曝光装置3Y的扫描 定时同步(S12),从而在感光鼓1Y上形成第一位置标记221 (S13)。
作为第一静电^^形成装置实例的曝光装置3Y通过使用用于黄色图 像的扫描线数据将静电图像写到感光鼓1Y上(S14)。静电图像通过作 为第一显影装置实例的显影装置4Y被显影成作为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 实例的黄色调色剂图像。
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控制写入装置31M与曝光装置3M的扫描 定时同步(S22),从而在感光鼓1M上形成第二位置标记222 (S23)。
作为第二静电^^形成装置实例的曝光装置3M通过使用用于品红图像的扫描线数据将静电图像写到感光鼓1M上(S24)。静电图像通过作 为第二显影装置实例的显影装置4M被显影成作为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 实例的品红调色剂图像。
用于黄色图像的扫描线通过感光鼓1Y的旋转而移动(S15),使得 作为第一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实例的读取器32Y检测第一位置标记221 (S16)。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控制作为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 实例的写入装置34Y与笫一位置标记221的检测定时同步(S16),从而 在中间转印带9上形成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同时,在作为第一转印部实例的初次转印部TY处,用于黄色图像 的扫描线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
用于黄色图像的扫描线通过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而移动(S8),使得 作为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实例的读取器35M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 记251 (S19)。
用于品红图像的扫描线通过感光鼓1M的旋转而移动(S25),使得 作为第二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实例的读取器32M检测第二位置标记2" (S26 )。
速度控制部114将通过读取器32M获得的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 定时(S26)和通过读取器35M获得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检测定 时(S19 )进行比较(S27 )。
速度控制部114在读取器35M检测到如图5所示的开始标记241时 开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计时。
速度控制部114计数对应于第一图像区域中的相关扫描线形成的每 一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检测时间。
速度控制部114在读取器35M检测到结束标记261时终止对输送构 件位置标记251的计时。
速度控制部114在读取器32M检测到如图6所示的开始标记212时 开始第二位置标记222的计时。
速度控制部114计数对应于第二图像区域中的相关扫描线形成的每一个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时间。
速度控制部114在读取器32M检测到结束标记232时终止对第二位 置标记222的计时。
速度控制部114控制感光鼓1M的旋转,使得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和第二位置标记222之间计数值之差为零,从而将用于品红调色剂图像 的扫描线精确重叠在用于黄色调色剂图像的扫描线上(S28 )。
作为控制装置实例的速度控制部114获得第二位置标记222相对于 相应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延迟(超前)量,并根据该延迟(超前) 量增大(减小)驱动电机MM的速度。因此,感光鼓1M的旋转速度增 大(减小),从而使第二位置标记222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同时到达 初次转印部(TM :图1 )。
图9是执行图8所示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参照图7如图9所示,整个控制过程通过划分为如图10-14所示的 五个任务进行描述。
在接收到成像工作时,控制部分110通过使中间转印带9预先旋转 来为成像作准备(S31)。
在曝光装置3Y开始写静电图像之前,第一位置标记记录部111在时 间t=0时开始任务1 ( S32 )。任务1是将第一位置标记221记录在感光鼓 1Y中(S32 )。
曝光装置3Y产生与相对于感光鼓1Y的光栅扫描同步的定时信号。 第一位置标记i己录部111根据光栅扫描定时控制写入装置31Y,以便记 录用于黄色图像的第 一位置标记221 。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在从任务1的开始(t=0 )经过时间e/w 时(S33为是)开始任务3 (S34)。这里,"e,,表示从感光鼓1Y的曝光 位置到初次转印部TY的角度,"w"表示感光鼓1Y的旋转角速度。
任务3是将位置标记从形成在感光鼓1Y上的第 一位置标记221转录 成中间转印带9上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S34)。
对通过读取器32M每一次读取第一位置标记221来说,输送构件位 置标记记录部113致动写入装置34以形成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在从任务1开始(t=0 )经过时间1/v时(S35 为是)开始任务2 (S36)。这里,"l,,表示从初次转印部TY到初次转印 部TM的距离,'V,表示中间转印带9的周速度。任务2是将第二位置标 记222记录在感光鼓1M上(S36 )。
膝光装置3M产生与相对于感光鼓1M的光栅扫描同步的定时信号。 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根据光栅扫描定时控制写入装置31M,以便记 录用于品红图像的第二位置标记222。
速度控制部114在从任务2的开始(t=l/v )经过时间(0/w )时(S37 为是)开始任务4和5 (S38)。
任务4是通过读取器32M读取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第二位置标记 222 (S38)。作为用于品红调色剂图像的扫描线的位置信息,第二位置标 记222的刻度数和检测时间保存在寄存器中。
任务5是根据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第二位置标记222之间的比 较结果控制感光鼓1M的旋转速度。
速度控制部114通过读取器35M读取形成在中间转印带9上的输送 构件位置标记251,并且将读取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与在任务4中读 取的第二位置标记222进行比较。
参照图4和7如图10所示,第一位置标记记录部111控制写入装置 31Y以执行任务1。光栅扫描定时信号包括在光栅扫描开始之前预定时间 发出的开始信号、与曝光装置3Y的光栅扫描同步的光栅信号和在光栅扫 描完成之后立即发出的结束信号。
第一位置标记记录部111在开始信号的定时(S52为是)形成开始标 记211( S53 ),并且在结束信号的定时(S54为是)形成结束标记231( S44 )。 在光栅信号的定时(S54为否),形成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221 (S56 )。
参照图6和7如图11所示,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通过控制写入 装置31M来执行任务2。光栅扫描定时信号包括在光栅扫描开始之前预 定时间发出的开始信号、与曝光装置3M的光栅扫描同步的光栅信号和 在光栅扫描完成之后立即发出的结束信号。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在开始信号的定时(S62为是)形成开始标 记212( S63 ),并且在结束信号的定时(S64为是)形成结束标记232( S64 )。 在光栅信号的定时(S64为否),形成第二图像承栽构件位置标记222 (S66 )o
参照图5和7如图12所示,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通过控制 读取器32Y来执行任务3。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在检测到开始标记211 (图4)的定时 (S72为是)形成开始标记241 ( S73 ),并且在检测到结束标记231的定 时(S74为是)形成结束标记261 (S74)。在检测到开始标记211的定时 (S74为否),形成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S76)。
参照图6和7如图13所示,速度控制部114通过控制读取器32M 来执行任务4。
速度控制部114检测开始标记212 ( S82为是)并开始检测第二位置 标记222,随后对于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每次检测执^f亍记录检测时间 (S85)和计数(S86)。当检测到结束标记232时(S87为是),完成第 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
参照图5和7如图14所示,速度控制部114在读取器35M的^出 上通过控制驱动电才几MM来执行任务5。
对于每一次通过读取器35M检测中间转印带9上的输送构件位置标 记251 ( S93为是),速度控制部114将从笫一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开 始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位置)敖量及其检测时间存储到寄存器 中(S94, S95)
在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定时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检测定 时彼此接近(S97为是)的情况下,速度控制部114计算第二位置标记 222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之间检测时间的差异(S98 )。
在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定时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检测定 时彼此偏差(S97为否)的情况下,速度控制部114计算笫二位置标记 222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之间数量的差异(S99 )。
速度控制部114改变驱动电机MM的旋转速度,以便消除检测时间差异或(位置)数量差异(SIOO)。
当读取器35M检测到结束标记261时(S101为是),速度控制部114 完成驱动电才几MM的控制。
顺便提及的是,在间距42ftm的扫描线之间的重叠误差(色差容限) 为lOp的情况下,第一位置标记221、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第二位 置标记222中每一个的分辨能力满意地为大约ljim。
在实施例1中,为每一扫描线以周期42fim执行正弦波状磁记录, 并且通过沿旋转方向彼此错开10.5nm的两个读取器中的每一个来检测 来自记录图案的模拟信号。通过对这两个检测到的模拟信号进行信号处 理, 一个周期被分成64个子周期以实现希望的分辨能力。
另外,通过使用沿旋转方向彼此错开1/4信号周期的两个读取器检 测间距为lOOjim的磁性记录的刻度,可通过使用信号处理将一个周期分 成128个子周期来实现希望的分辨能力。
另外,在通过使用ljim间隙的环头来进行在铁素体磁记录层中的 4jim水平磁记录的情况下,可通过使用由读取的模拟信号本身的一个周 期分出的四个子周期进^f亍内插来实现希望的分辨能力。
希望的是,写入装置31Y(31M)的写入位置可与相对于感光鼓1Y (1M)的旋转角方向而言的激光扫描位置重合。另外,希望的是,从感 光鼓1Y (1M)上的扫描线的写开始定时到通过写入装置MY (31M) 记录第一位置标记221 (第二位置标记222)没有延迟时间。
然而,实际上会产生一定的延迟时间。例如,在处理速度为300 mm/sec的情况下,当延迟时间是30网ec时,产生大约10jim的重叠误差 (色差)。在处理速度为300 mm/sec的情况下,当色差极限的目标值为 lOjim或更小时,可容许的延迟时间为30jtsec或更短。
在延迟时间成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写入装置31Y (31M)的 写入位置相对于感光鼓1Y (1M)的旋转方向以对应于延迟时间的距离 定位在感光鼓1Y (1M)上的激光扫描位置的下游来消除误差。第一位 置标记221 (第二位置标记222)在与用于之前写入静电图像的扫描线的 位置相对的位置处以延迟时间被记录。另外,希望的是,写入装置34的写入位置可通过感光鼓1Y的旋转 在初次转印部TY处与读取器32Y的读取位置建立紧密重叠的位置关系。 希望的是,从感光鼓1Y上的第一位置标记221的检测定时到通过写入装 置34记录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之间没有延迟时间。
然而,实际上会产生一定的延迟时间。
为此,希望的是,写入装置34的写入位置相对于感光鼓1Y的旋转 方向以对应于延迟时间的距离定位在读取器32Y的读取位置的下游。输 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在与之前读取的第一位置标记221的位置相对的位 置处以延迟时间记录。
另外,希望的是,读取器35M的读取位置可通过感光鼓1M的旋转 在初次转印部TM处与读取器32M的读取位置建立紧密重叠的位置关 系。希望的是,从感光鼓1M上的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定时到通过 速度控制部114增大(减小)感光鼓1M的旋转速度之间没有延迟时间。
然而,实际上会产生一定的延迟时间。
为此,希望的是,读取器35M和32M的读取位置相对于初次转印 部TM的旋转方向以对应于延迟时间的距离定位在读取器32Y的读取位 置的上游。
另外,在实施例1中,第一位置标记221、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和第二位置标记222形成在与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相对的表面上,使得 这些位置标记还可以形成在这些位置标记与调色剂图像两维重叠的位置 处。然而,在第一位置标记221、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第二位置标记 222形成在调色剂图像承载表面上的情况下,希望的是,这些位置标记相 对于中间转印带9的宽度方向和感光鼓1Y和1M的纵向方向形成在图像 区域以外。
根据实施例l中的控制,在设置有多个成像站PY、 PM、 PC和PK 并且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4象依次地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的这种所 谓级联式成像设备中,有可能充分校正与副扫描方向相关的颜色重合偏 差。
<实施例2>图15是显示实施例2中的曝光控制的示意图,图16是显示角刻度 读取器的示意图。
在实施例2中,固定的光学刻度形成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1Y)(第 二图像承载构件(1M))上,静电图像与光学刻度读取定时的检测同步 地形成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1Y)(第二图像承载构件(1M))上。第一 静电像形成装置(3Y)(第二静电像形成装置(3M))不是通过扫描写入 将扫描线写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1Y)(第二图i象承载构件(1M))上, 而是通过使用具有规则间隔(等间距)的多个发光构件(LED阵列)一 起写入一条扫描线。其他组成与实施例l相同,因此省略了说明和多余 的解释。
与感光鼓1Y整体地旋转的光学图案的角刻度42Y (第一位置标记) 连接到感光鼓1Y上。与感光鼓1M整体地旋转的光学图案的角刻度42M (第二位置标记)连接到感光鼓1M上。
作为第 一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实例和作为定时检测装置实例 的读取器41Y (41M)读取角刻度42Y ( 42M ),并且将读出信号发送给 作为写控制装置实例的曝光控制部43Y (43M)。
曝光装置3Y和3M布置在如图3所示的感光鼓1Y和1M的曝光位 置处,并且使以像素间距布置在扫描线上的众多LED元件中的每一个以
不同负载和亮度的组合发光。
曝光控制部43Y和43M根据来自读取器41Y和41M的读出信号产 生扫描线间距的定时。
在由曝光控制部43Y和43M产生的每个定时,LED阵列以与通过 控制部分110获得的扫描线图像数据相对应的曝光量致动,以便共同地 将扫描线写到每一感光鼓1Y和1K的表面上。
在实施例2中,写在感光鼓1Y和1M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固定到角刻 度42Y和42M上,使得扫描线位置通过读取器41Y和41M的刻度计数 来区分。
参照图15如图9所示,在开始任务l之后,时间在与e相对应的角 刻度42Y的计数值处达到e/w (S33为是),从而通过使用写入装置34开始^f壬务3 ( S34 )。
另夕卜,时间在与初次转印部TY和TM之间距离1相对应的角刻度 42Y的计数值处达到1/v ( S35为是),从而利用曝光装置3M开始任务2 (S36 ).
时间在与感光鼓i y的角度e所对的周长和距离i之和相对应的计数
值处达到(0/w+I/v) (S37为是)。然后,使用读取器41M和35M及驱 动电机MM开始任务4和5的控制(S38 )。
如图16所示,作为角刻度42Y和42M,形成由lOOjim周期反射/ 黑色图案组成的增量式光学刻度。
读取器41Y和41M包括传感器衬底45,其上布置有作为光源的发 光二极管(LED) 47和作为读取元件的光传感器阵列46。从LED47发 出的光由角刻度42Y和42M反射而进入光传感器阵列46。
进入光传感器阵列46的反射光提供了与每一角刻度42Y和42M的 间距相对应的明暗图案,并且通过每一感光鼓1Y和1M的旋转来移动。 根据每一角刻度42Y和42M的间距,从以与明暗图案相对应的间距布置 的光传感器阵列46输出模拟正弦波电压信号。
如实施例1所述,光传感器阵列46以与lOOjim周期反射/黑色图案 的1/4周期相对应的方式成对布置。该对光传感器阵列部46的角度正弦 波电压信号受到信号处理,以将100jim周期分成128个子周期,使得实 现lfim或ljim以下的分辨能力。
在曝光装置3Y和3M为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激光束扫描曝光装置的 情况下,只能在扫描所用旋转镜的有限相位位置处选择扫描线的写定时。 然而,在利用如实施例2中所述LED阵列通过共同曝光来写入扫描线的 曝光装置3Y和3M的情况下,扫描线写定时可以连续、随意的改变。
<实施例3>
图17是显示实施例3中的感光鼓的倾斜控制的示意图。图18-20分 别是感光鼓的倾斜调整机构的侧视图、前视图和平面图。
在实施例1中,控制感光鼓1M的旋转速度,使得输送构件位置标 记(251 :图5)和第二位置标记(222 :图6)之间计数值之差为零。另外,第一位置标记和第二位置标记被磁性记录在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和第 二图像承载构件的内表面上,并且输送构件位置标记通过由第 一位置标 记转录而被磁性记录在输送构件的内表面上。
与此相比,在实施例3中,控制感光鼓1M的倾斜,从而通过将感 光鼓1M的轴沿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移动微小距离而使输送构件的输 送构件位置标记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第二位置标记之间的计数值差为 零。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在输送构件的平面内旋转运动,以消除承载于第
另外,第一位置标记和第1位置标记构:用于第一图像^载构件上的静 电图像的扫描线的两侧端部,并且静电图像利用调色剂进行写入和显影, 以形成在第一图傳尿载构件上。
通过将一对第一位置标记在作为第一转印部实例的初次转印部TY 处转印到输送构件上,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被相对于与输送构件的移动方 向垂直的宽度方向成对设置在两个端部位置处。
在实施例3中,其他组成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和 多余的解释。另外,对于实施例1中所用构件来说,布置在前侧的构件 以带后缀a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布置在后侧的构件以带后缀b的参 考数字或符号表示。
如图7所示,形成在感光鼓lY上的第一位置标记221a在中间转印 带9的前侧转印,从而形成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a。形成在感光鼓1Y 上的第一位置标记221b在中间转印带9的后侧转印,从而形成输送构件 位置标记251b。
第一位置标记221a和221b写入感光鼓(1Y:图3 ),以作为要通过 曝光装置(3Y:图2)写在最大尺寸图像之外的扫描线的前后端部,并 且通过显影装置4Y显影。然而,当第一位置标记221a和221b相对于 所有扫描线形成时,形成同一的图像,从而不能区分扫描线。为此,第 一位置标记221a和221b以每三条扫描线一个第一位置标记的比率形成。
第一位置标记221a和221b以84jim的间隔布置,42jim的调色剂图 像布置在所述间隔中。另外,如图4所示,长开始标记211a和211b以及结束标记231a和231b相应地形成在图《象区域上。开始标记211a和 211b以及结束标记231a和231b初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9上,以分别提 供开始标记241a和241b以及结束标记261和262b,如图5所示。
如图1所示,在控制完成之后,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a和251b与 在初次转印部TM处转印的第二位置标记222a和222b重叠并且传送至 二次转印部T2。然后,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a和251b从中间转印带9 二次转印到二次转印辊ll上,然后通过为二次转印辊设置的二次转印辊 清洁装置(未显示)去除。
用于检测第二位置标记222a和222b的读取器32Ma和32Mb在沿 感光鼓1M设置的显影装置(4M:图2 )和初次转印部TM之间的位置 处从初次转印部TM开始等距地布置。
沿中间转印带9从初次转印部TM到读取器35Ma (35Mb)的距离 等于沿感光鼓lM从初次转印部TM到读取器32Ma (32Mb)的距离。 因此,由读取器32Ma (32Mb)和读取器35Ma (35Mb)同时检测的第 二位置标记222a ( 222b )和相应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a ( 251b )在初 次转印部TM处纟皮此重叠。
因此,控制感光鼓移动致动器48a的移动量,使得由读取器32Ma 检测到的第二位置标记222a的计数值和由读取器35Ma检测到的输送构 件位置标记251a的计数值之间的差为零。另外,控制感光鼓移动致动器 48b的移动量,使得由读取器32Mb检测到的第二位置标记222b的计数 值和由读取器35Mb检测到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b的计数值之间的差 为零。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移动致动器48a构成检测装置,以调节感 光鼓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输送构件移动方向)的位置,从而避 免色差。
因此,前侧和后侧之间的感光鼓1Y的直径、感光鼓1M的直径、中 间转印带9的移动(运动)速度、膨胀和收缩量等方面的差异得以精确 校正,从而使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精确重叠在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如图18所示,感光鼓1M通过用于感光鼓1M的两个端轴的轴承57a 和57b支撑在U形处理单元底盘54的两个端部上。感光鼓1M的一个轴连接到由处理单元底盘54支撑的感光鼓驱动单 元58上,使得感光鼓1M由感光鼓驱动单元58驱动旋转。
用于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a (251b)的读取器35Ma (35Mb) 和用于检测笫二位置标记222a (222b)的读取器32Ma (32Mb)固定到 支撑构件59a (59b)的一端。支撑构件59a (59b)的另一端固定到侧部 底盘56a (56b)上。
在实施例3中,读取器35Ma (35Mb )和读取器32Ma ( 32Mb )布 置在初次转印部TM的上游,但是也可以相应于初次转印部TM布置在 转印装置5M的旁边。
如图19所示,从曝光装置3M发出的激光穿过处理单元底盘54的 开口 60并且扫描感光鼓1M的表面。处理单元底盘54通过被感光鼓移 动致动器48a和48b驱动而移动。
对处理单元底盘54而言,充电装置2M、曝光装置3M、显影装置 4M、初次转印装置5M和清洁装置6M以固定的位置关系设置在感光鼓 1M周围。为此,充电装置2M、曝光装置3M、显影装置4M、初次转 印装置(辊)5M和清洁装置6M由感光鼓移动致动器48a和48b驱动, 以与感光鼓1M —起移动。通过将这些装置与感光鼓1M之间的位置关 系保持在恒定水平,成像条件不改变,从而可以进行稳定的成像。
成像站PM通过轴承由U形的中间可移动底盘51可旋转地支撑。 支承轴52设置在处理单元底盘54的上中部。
在侧部底盘56a和56b与感光鼓移动致动器48a和48b相对定位的 部分处,设置有用于将处理单元底盘54推向感光鼓移动致动器48a和48b 的压缩弹簧63a和63b。
如图20所示,中间可移动底盘51在其两个端部通过只沿中间转印 带9的4t转方向可移动的线性导轨55a和55b分别由侧部底盘56a和56b 支撑。
侧部底盘56a和56b固定到未显示的设备主組件底盘上,使得中间 可移动底盘51可与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方向平行地移动。
包括感光鼓1M的成像站PM的两端可沿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方向独立移动,使得感光鼓1M不仅可以沿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方向平移, 而且可以改变在中间转印带9的平面中的倾角。
位移传感器62a和62b ^殳置在侧部底盘56a和56b上方,所述位移 传感器用于测量处理单元底盘54的位移测量表面61a和61b的位移。位 移传感器设置在成像站PM的两端,并且输出被反馈给感光鼓移动致动 器48a和48b,从而实现成像站PM的高精度位置控制。
在感光鼓1M的旋转轴沿中间转印带9移动控制的情况下,感光鼓 1M被曝光装置3M曝光的曝光位置受到影响。然而,由于该影响而造成 的变化也记录在感光鼓1M中作为第二位置标记,使得即使当受影响的 品红调色剂图4象到达初次转印部TM时,品红调色剂图^f象也可以精确地 重叠在黄色调色剂图像上。
z*^I"i&>fe'l /1、
、夕、^V"ii v 4 ,<
图21是显示实施例4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图22是显示实 施例4中的控制概要的框图。
在实施例1中,对于每次写入扫描线,第一位置标记、第二位置标 记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对应于扫描线的位置重新形成,并且在使用之后, 擦除笫一位置标记和第二位置标记。
在实施例4中,第一位置标记相对于第一图像承载构件预先准备, 作为沿第一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布置的固定刻度,并且对于扫描线 的每次形成来说,固定刻度检测装置检测第一位置标记的固定刻度。使 用固定刻度的第一位置标记的地址保存在存储装置中。
另外,第二位置标记相对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预先准备,作为沿第 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布置的固定刻度,并且对于扫描线的每次形 成来说,固定刻度检测装置检测第二位置标记的固定刻度。使用固定刻 度的第二位置标记的地址保存在存储装置中。
另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相对于输送构件预先准备,作为沿输送构 件的移动方向布置的固定刻度,并且固定刻度检测装置检测与第 一位置 标记的固定刻度同步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的固定刻度。使用固定刻度的 第一位置标记的地址保存在存储装置中,与使用固定刻度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的地址相对应。如上所述,任一位置标记固定布置。
在实施例5中,其他组成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和 多余的解释。
如图21所示,固定的第一位置标记221 —整周地连接或铭刻在感光 鼓1Y上。类似地,固定的第二位置标记一整周地连接或铭刻在感光鼓 1M上。类似地,固定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整周地连接或铭刻在中 间转印带9上。
第一位置标记221、第二位置标记222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通过 例如附贴带形刻度、刻度印刷或雕刻的方法形成。
在实施例4的控制中,为了识别感光鼓1Y和1M以及中间转印带9 相对于表面旋转方向的位置,刻度为绝对编码器图案或具有原点标记的 增量编码器图案。在绝对编码器图案的情况下,读取器38Y读取固定在 感光鼓1Y上的第一位置标记221的刻度,并且输出绝对地址。在具有原 点标记的增量编码器图案的情况下,读取器38Y读取固定在感光鼓1Y 上的第一位置标记221的刻度,并且输出从原点计起的刻度计数值。
在这些图案具有增量式光学图案的轨迹的情况下,轨迹可以由图16 所示的角刻度42Y和42M构成,从而可^皮读取器41Y和41M读取。
因此,就可输出通过对在移动1/4周期的位置处从lOOjtm周期(间 距)的光学图案读取的两个模拟信号进行信号处理而划分成64段或128 段的位置信息。
参照图21如图22所示,第一位置标记221的地址转换为输送构件 位置标记251的地址,并且在位置上与第二位置标记222的地址对齐, 从而消除黄色调色剂图像和品红调色剂图像之间的扫描线偏差。
控制部分110通过解压缩相应的彩色图像来准备扫描线数据(Sll, S21 )。
曝光装置3Y通过使用用于黄色图像的扫描线数据将静电图像写在 感光鼓1Y上(S12, S13)。
曝光装置3M通过使用用于品红图像的扫描线数据将静电图像写在 感光鼓1M上(S22, S23).第一位置标记记录部111控制读取器38Y以读取第一位置标记221, 从而一个个时刻地形成感光鼓1Y的地址(Sill )。
第一位置标记记录部111利用存储器106中的第一位置标记221与 曝光装置3Y的扫描定时同步地保存感光鼓1Y的地址(S112)。由固定 的第一位置标记形成的感光鼓1Y的地址和通过计数发自曝光装置3Y的 光栅扫描定时信号形成的用于黄色调色剂图像的扫描线的位置数以一对 一的关系保存在存储器106中。
表l
第一感光鼓地址第一图像位置
991
10102
10203
10294
1039
10516
10607
10698
10819
109110
200011
201012
201913
203114
204015
204916
206117
207118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控制读取器38M读取第二位置标记222, 从而一个个时刻地形成感光鼓1M的地址(S121)。
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利用存储器105中的第二位置标记222与 曝光装置3M的扫描定时同步地保存感光鼓1M的地址(S122)。由固定 的第二位置标记形成的感光鼓1M的地址和通过计数发自曝光装置3M 的光栅扫描定时信号形成的用于品红调色剂图像的扫描线的位置数以一 一对应的关系保存在存储器105中。
表2
第二感光鼓地址 第二图傳_位置信息
10561
10662
10753
10864
1097
11066
1115了
11248
11369
114510
115411
116412
117513
118714
1195152004 2014 2025
16
17
18
顺便提及的是,在来自读取器38Y和38M的刻度读取信号和光栅扫 描信号的时间彼此不符时,刚刚在光栅扫描信号之前或刚刚在光栅扫描 信号之后的刻度读取信号的地址与光栅扫描信号的位置数相对应地保 存。还可以选择性地保存与光栅扫描信号较接近的刚刚在光栅扫描信号 之前或刚刚在光栅扫描信号之后的刻度读取信号的地址。
另夕卜,与实施例1中类似,在读取器38Y和38M的读取存在时间延 迟(误差)的情况下,通过将读取器38Y和38M朝向下游側以对应于误 差的距离进行移动或布置可以消除所述误差。可选地,还可以通过使用 将位置数与在时间延迟之前时间量为所述延迟时间时读取的地址相对应 地保存的方法来消除所述误差。
通过感光鼓1Y的旋转,第一位置标记221与黄色图像扫描线一起移 动(S114)并且由读取器32Y读取(SU5)。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控制读取器39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251,从而一个个时刻地形成中间转印带9的地址(S113)。
在感光鼓1Y与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初次转印部(TY:图l),读取 器32Y读取第 一位置标记221 ,读取器39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处理来自读取器32Y的读出信号,并 且在第一位置标记221为绝对编码器图案时输出绝对地址,或者在第一 位置标记221为具有原点的增量编码器图案时输出从原点计起的刻度计 数值。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处理来自读取器39的读出信号,并且 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为绝对编码器图案时输出绝对地址,或者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为具有原点的增量编码器图案时输出从原点计起的 刻度计数值。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利用存储器108中的输送构件位置标 记251与第一位置标记221的检测定时同步地保存中间转印带9的地址 (S116)。因此,由第一位置标记221形成的感光鼓1Y的地址和由输送 构件位置标记251形成的中间转印带9的地址以——对应的关系保存在 存储器108中。
表3
第一感光鼓地址 带地址
99912528
101012538
102012547
102912558
103912569
105112580
106012589
106912600
108112609
109112621
200012630
201012640
201912651
203112661
204012670
204912679
206112688
207112699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通过参考第一位置标记记录部111中 的存储器106使黄色调色剂图像(扫描线(位置)数)与中间转印带9 的地址相关联。
从存储器中检索表l中的数据,随后,使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位置信 息片断与中间转印带9的地址彼此对应。 表4
带地址 第一图像位置信息
125281
125382
125473
125584
12569
125806
12589了
126008
126099
1262110
1263011
1264012
1265113
1266114
1267015
1267916
126881712699 18
通过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与黄色图像扫描 线一起移动(S117)并且由读取器35M检测(S118)。通过感光鼓1M 的旋转,第二位置标记222与品红图像扫描线一起移动(S124)并且由 读取器32M检测(S125)。
在感光鼓1M与中间转印带9接触的初次转印部(TM :图1),读 取器32M读取第二位置标记222,读取器35M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251。
速度控制部114对由读取器32M检测的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定 时(S129 )与由读取器检测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检测定时(S251) 进行比较(S27 )。
速度控制部114从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中的存储器105检索表2 的数据,并且从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中的存储器108检索表4 的数据。然后,每当读取器35M进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检测的定时 时,速度控制部114对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位置信息与品红调色剂图像的 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并且利用与位置偏差量相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驱动电 机MM。
速度控制部114控制感光鼓1M的旋转,使得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位 置信息和品红调色剂图像的位置信息彼此一致,从而将品红调色剂图像 精确地重叠在黄色调色剂图像上。
保存在存储器106中的数据在由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读取 后立即擦除。因此,在存储器106中,只保留用于从感光鼓1Y的曝光位 置到初次转印部TY的扫描线的数据。
保存在存储器105中的数据在由速度控制部114读取后立即擦除。 因此,在存储器105中,只保留用于从感光鼓1M的曝光位置到初次转印部TM的扫描线的数据。
保存在存储器108中的数据在由速度控制部114读取后立即擦除。 因此,在存储器108中,只保留用于从感光鼓1Y的曝光位置通过初次转 印部TY到初次转印部TM的扫描线的数据。
实施例4中使用作为固定图案的第一位置标记、第二位置标记和输 送构件位置标记进行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实施例3中使感光鼓1M沿中间 转印带9移动进行的控制来实施。
另外,只有笫一位置标记和第二位置标记受到作为固定图案在实施 例4中的控制,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可以受到在实施例1中的控制,其 中,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在每次检测第一位置标记时记录并且在使用之后 擦除。
另外,只有第一位置标记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受到作为固定图案在 实施例4中的控制,而第二位置标记可以受到在实施例3中的控制,其 中,第二位置标记在调色剂图像位于感光鼓1M的图像区域以外时记录。
另 一方面,还可以使用第一位置标记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作为要记 录和擦除的图案,并且使用第二位置标记作为固定图案。
因此,固定图案和记录/擦除图案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使得系统可 以根据成像设备的性能、成本等以最佳组合进行设计。
<实施例5>
图43是显示实施例5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
在实施例4中,用子第二位置标记的读取器设置在与感光鼓上由曝 光装置写静电图像的静电图像写位置靠近的部分和靠近初次转印部的部 分这二者上,从而相对于感光鼓设置在总共两个部分上。
在实施例5中,用于第二位置标记的读取器是相对于感光鼓设置在 预定位置处的单个读取器。
在实施例5中,其他组成基本上与实施例4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和 多余的解释。
如图43所示,对于感光鼓1M来说,读取器40M设置在与感光鼓 1M上由啄光装置3M写静电图像的静电图像写位置成角度eiM的位置处。顺便提及的是,从感光鼓1M上由曝光装置3M写静电图像的静电 图像写位置到感光鼓1M与中间转印带9相接触的初次转印部(TM)的 角度为9M。
另外,感光鼓1Y与中间转印带9相接触的初次转印部(TY)和感 光鼓1M与中间转印带9相接触的初次转印部(TM)彼此隔开预定距离 DP。
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控制读取器40M读取第二位置标记222, 从而一个个时刻地形成感光鼓1M的地址(S121 )。
第二位置标记记录部112利用存储器105中的第二位置标记222与 曝光装置3M的扫描定时同步地保存感光鼓1M的地址(S122)。此时,
已经指定了角度eiM,以便计算位于静电图像写位置处的第二位置标记。
由第二位置标记形成的感光鼓1M的地址和通过计数发自曝光装置3M 的光栅扫描定时信号形成的用于品红调色剂图^f象的扫描线的位置数以一 一对应的关系(表2 )保存在存储器105中。
顺便提及的是,与实施例4类似,在刻度读取信号与来自读取器40M 的光栅扫描信号的时间彼此不符的情况下,刚刚在光栅扫描信号之前或 刚刚在光栅扫描信号之后的刻度读取信号的地址与光栅扫描信号的位置 数相对应地保存。还可以选择性地保存与光栅扫描信号较接近的刚刚在 光栅扫描信号之前或刚刚在光栅扫描信号之后的刻度读取信号的地址。
另外,在读取器40M的读取存在时间延迟(误差)的情况下,可以 通过只考虑与误差对应的距离计算位于静电图像写位置处的第二位置标 记来消除误差。可选地,还可以通过使用这样一种方法来消除所述误差, 在该方法中,通过计算位于静电图像写位置处的第二位置标记来将位置 数与在时间延迟之前时间量为延迟时间时读取的地址相对应地保存。
与实施例4类似,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记录部113通过参考第一位置 标记记录部111中的存储器106来使黄色调色剂图像(扫描线(位置) 数)与中间转印带9的地址相关联。
从存储器中检索表1中的数据,随后,使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位置信 息片断与中间转印带9的地址彼此对应(表4 )。对要在表2和表4的准备期间保存的第二感光鼓地址和带地址来说, 为每一预定扫描定时设定目标地址,其中,将对所述目标地址进行控制 以消除黄色调色剂图像和品红调色剂图像之间的扫描线偏差。也就是说, 对于每一时刻对应于第二图像位置信息保存的第二感光鼓地址和对应于
第一图像位置信息的带地址,为每一预定扫描定时所保存的地址保存在 存储器105和存储器108中作为目标地址TGM和TGI (表5和6 )。 表5
第二感光鼓目标地址第二感光鼓地址第二图像位置信息
TGM1 (=1056)10561
一1066
-10753
一10864
一10975
TGM2 ( =1106 )11066
一11157
■11248
一11369
■114510
TGM3 ( =1154 )115411
一116412
一117513
一118714
一119515
TGM4(=2004)200416
-201417
—202518表6
带目标地址 带地址 第一图像位置信息
TGI1 (=12528) 12528 1
- 12538 2
- 12547 3
- 12558 4
- 12569 5 TGI2 (=12580) 12580 6
- 12589 7
- 12600 8
- 12609 9
画 12621 10
TGI3 (=12630) 12630 11
- 12640 12
- 12651 13
- 12661 14
- 12670 15 TGI4 (=12679) 12679 16
- 12688 17
- 12699 18通过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与黄色图像的扫 描线一起移动。此时,通过表6的信息、初次转印部之间的距离DP以 及由读取器39检测的绝对地址,有可能获得目标地址TGI在何处位于 初次转印部(TY)和初次转印部(TM)之间。因此,目标地址TGI的 位置计算为距初次转印部(TM)的距离LI。
另外,通过感光鼓1M的旋转,第二位置标记222与品红图^^的扫 描线一起移动。此时,通过表5的信息、与感光鼓1M上由曝光装置3M 写静电图像的静电图像写位置所成的角度9M以及由读取器40M检测的 绝对地址,有可能获得目标地址TGM在何处位于感光鼓1M上由曝光 装置3M写静电图像的静电图像写位置和初次转印部(TM )之间。因此, 目标地址TGM可以计算为与初次转印部(TM)所成的角度0g。
图44是实施例5中的控制概要的框图,图45是显示实施例5中的 控制概要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中,在每一确定的采样时间进行下列步骤。
首先,每一开始目标地址TGM1和TGI1被认为是要被控制的第一 地址(S141 )。
获得目标地址TGIl距中间转印带9上的当前初次转印部(TM)的 距离LI (S142)。
通过距离LI和中间转印带9的平均移动速度Vp (成像设备的处理 速度),获得目标地址TGI1到达初次转印部(TM )的时间Tg ( S143 )。 另外,获得目标地址TGM1与中间转印带9上的当前初次转印部 (TM)所成的角度0g (S144)。
通过在步骤S143中获得的时间Tg,获得用于使目标地址TGM1在 经过时间Tg之后到达初次转印部(TM)的感光鼓1M旋转角速度e' (S145 )。
数据记录在驱动电机控制部分114b中的存储器107b内(S146 )。 驱动电机控制部分114b控制驱动电机MM,以便给感光鼓1M提供 旋转角度0'。
在每一采样时间执行从步骤S142到S146的过程,直到目标地址TGM1和TGI1之一或两者到达预先i殳置在与初次转印部(TM)相距距 离Lr (或与距离Lr相对应的角度er)的位置处的释放位置R为止。然 后,每次都调整感光鼓1M的旋转角度0' (S147为否)。也就是说,输 送构件上的释^L位置(预定位置)R位于第二转印部TM相对于输送构 件移动方向的上游。另外,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释放位置(预定位置) R位于第二转印部TM相对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方向的上游。
当目标地址TGM1和TGI1之一或两者到达释放位置R时(S147 为是),要控制的目标地址TGM和TGI转换为第二目标地址TGM2和 TGI2 ( S148 )。
就目标地址TGM2和TGI2而言,执行从步骤S142到步骤S147的控制。
另外,当目标地址TGM2和TGI2之一或两者到达释放位置R时, 要控制的目标地址TGM和TGI转换为第三目标地址TGM3和TGI3。 因此,目标地址TGM和TGI每个时刻切换以调整旋转角速度e',从而 消除黄色调色剂图像和品红调色剂图像之间的扫描线偏差。
图46 ( a )和46 ( b )是显示实施例5中的驱动电机控制部分的概要 的框图。
通过使用位置控制系统的控制回路U43a构成驱动电机控制部分 114b,如图46(a)所示。固定布置在感光鼓1M上由读取器40读取的 第二位置标记222的刻度信息和由上述过程(图46U)中显示的块1141)
决定的感光鼓1M的旋转角速度e'的积分值发送给位置控制系统的控制
回路。然后,根据与感光鼓1M的当前位置的比较,通过给驱动电机MM 发送使感光鼓1M的位置旋转所需量的指令值来控制感光鼓1M的旋转。 另外,如图46(b)所示,驱动电机控制部分114b也可通过使用速 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回路1143b构成。对通过在所确定的旋转角速度e'和 当前旋转角速度之间进行比较获得的旋转角速度的指令值进行积分。然 后,通过该积分值和由读取器40读取固定的第二位置标记222获得的刻 度信息,获得使感光鼓1M的位置旋转所需量的指令值并将其发送给驱 动电才几MM以控制感光鼓1M的i走转。顺便提及的是,控制系统还可以是例如使得用于获得感光鼓1M的
位置信息的编码器等单独进行准备以控制感光鼓im的旋转角速度e,。
这里,当驱动电机控制部分114b的位置控制系统的控制回路1143a (或速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回路1143b)的伺服带宽为oc,释放位置R距 初次转印部(TM )的距离为Lr,目标地址TGM和TGI之间的设定间 隔(相邻目标之间的间隔)为ATG,中间转印带9的平均移动速度为 Vp时,满足下列关系 Vp/ ( Lr+ATG ) <coc
在获得了当要控制的目标地址从TGMn和TGIn切换到TGMn+1和 TGIn+1时使目标地址TGMn+1和TGIn+1在初次转印部(TM )彼此一致的 感光鼓1M的旋转角速度e'的情况下,左边大体上等于用于时间Tg的第 一值的倒数值。
在本实施例中,当目标地址TGM和TGI要在初次转印部(TM ) 处彼此一致时,如图46 (a)和46 (b)所示,感光鼓IM的旋转角速度 e'通过由积分器1142积分而进行控制。因此,在获得感光鼓IM的旋转 角速度e'的情况下,当用于时间Tg的第一值的倒数从不小于位置控制系 统的控制回路1143a (或速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回路1143b )的伺服带宽coc 的值开始时,系统分散,从而产生不受控制的状态。因此,至少在获得 感光鼓1M的旋转角速度e'的情况下,用于时间Tg的第一值的倒数确定
为小于伺服带宽(OC。
<实施例6>
图23是显示实施例6中的成l象设备的构成的示意图。 在实施例6中,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围绕其4t转轴的惯性质量大于第 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惯性质量。对其他组成而言,与实施例l相同的部分 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多余的解释。
在实施例1到实施例5中,就用于形成在第一图傳尿载构件上并转 印到输送构件上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各扫描线而言,改变第二图像 承载构件的多个旋转速度或邻接位置,并且用于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的 各扫描线被定位并重叠。为此,希望的是,旋转不均和周速度波动较小,从而按照第一图像承载构件、输送构件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顺序产生 稳定旋转。
另外,在实施例1中,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周速度根据输送构件的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的检测定时改变,但是该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可 以总是恒定的周速度。
如图23所示,感光鼓1Y和感光鼓1M形成为具有相同外径的圆柱 形状并且围绕沿圆柱中心线设置的旋转轴转动,但是感光鼓1Y在其末端 设置有作为附加惯性质量的固定飞轮70。为此,感光鼓1Y在旋转期间 具有大于感光鼓1M的惯性矩,从而以稳定的恒定转速即恒定角速度容 易地执行感光鼓1Y的旋转控制。
另外,即使旋转角速度恒定,当周速度改变时扫描线之间的间隔改 变,使得感光鼓Y精确完成,从而使旋转轴的偏心率小于感光鼓1M的 偏心率。
另一方面,感光鼓1M不设置有飞轮70,从而具有小惯性矩和小惯 性质量,使得感光鼓1M的旋转速度可以根据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速度 的改变得到迅速控制。另外,质量很小,从而可以容易地控制感光鼓1M 沿中间转印带9的移动。
顺便提及的是,与感光鼓1M相比增大感光鼓1Y的惯性质量的方法 不局限于将飞轮连接到感光鼓1Y上的方法。例如,还可以通过与感光鼓 1M相比增大感光鼓1Y的直径或与感光鼓1M相比增大感光鼓1Y的厚 度来实现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7>
图24是显示实施例7中的控制所用构造的示意图,图25是显示检 测感光鼓沿该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移动量的示意图,图26是显示形成在 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的示意图,图27是显示形 成在输送构件上的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的示意图,图28是显示形 成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的示意图,图29是显
示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和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之间距离的示意 图,图30是显示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和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之间if巨离的示意图。
在实施例1中,调整装置(调节装置)能够调节第二图像承栽构件 向着输送构件移动方向的位置以及用于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扫描线和 用于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扫描线相对于副扫描方向的位置,从而使第 二颜色调色剂图像重叠在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在实施例7中,调整装置(调节装置)能够调节第二图像承载构件 向着与输送构件移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图像承栽构件旋转方向)的 位置以及用于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卩象的扫描线和用于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 的扫描线相对于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从而使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重叠在 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在实施例7中,与实施例4类似,第一位置标记、第二位置标记和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预先准备为第 一 图像承载构件、第二图像承栽构件和 输送构件的固定图案,随后进行控制以使所迷固定图案在存储器中彼此 关联。因此,省略对通过检测固定图案来使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和笫二 颜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输送构件旋转方向定位的组成和控制的说明和多 余解释。
在实施例7中,从输送构件内部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和第二位置 标记,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设置在与接触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输送构 件表面相对的输送构件表面上,所述第二位置标记布置在位于第二图像 承载构件的外表面上的端部区域内,该端部区域伸出输送构件外。
如图24所示,分别沿一整周给感光鼓1Y和感'光鼓1M设置固定的 第一位置标记221和固定的第二位置标记222。同样,固定的输送构件位 置标记沿一整周设置在中间转印带9上。
如实施例4所述,通过使用第一位置标记221的地址来指定形成在 感光鼓1Y上的扫描线的位置。使用第一位置标记221的地址在初次转印 部(TY :图1)处转换为使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地址,以便指定 由中间转印带9承载的扫描线的位置。
通过使用第二位置标记222的地址来指定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扫 描线的位置。在初次转印部(TM :图1)处,独立地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第二位置标记222以指定相应的扫描线。然后,调节感光鼓 1M的旋转速度(或者感光鼓1M沿中间转印带9的位置),使得使用第 二位置标记222的地址重叠在使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相应地址上。
如图25所示,感光鼓1Y和1M的长度大于中间转印带9的宽度, 第 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位于中间转印带9沿宽度方向的端部以外。
当用于黄色图像的扫描线画在感光鼓1Y上时,曝光装置3Y与预定 扫描位置相对应地写入用于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的静电图像。静 电图像通过显影装置4Y进行显影,以提供可由光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宽 度方向位置标记381。
当用于黄色图像的扫描线画在感光鼓1M上时,曝光装置3M与预 定扫描位置相对应地写入用于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的静电图像。 静电图像通过显影装置4M进行显影,以提供可由光学传感器检测的第 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
在实施例7中,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和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 记382形成为由沿副扫描方向(旋转方向)布置的预定宽度方向象素组 成的直线,但也可是十字形标记、V形标记等等。
在中间转印带9的内侧表面上,设置作为固定图案的输送构件位置 标记251和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以便相对于宽度方向位于第 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和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的位置内侧。
笫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和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由一 对位置传感器71Y和72Y同时检测,这对位置传感器沿与输送构件旋转 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相互位置关系保持固定。
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和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由一 对位置传感器71M和72M同时检测,这对位置传感器沿与输送构件旋 转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布置并且相互位置关系保持固定。
作为宽度方向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实例的位置传感器71Y、 71M、 72Y 和72M测量投射在CCD上的每个标记的图4象相对于CCD中心的位移 量,并且以数字式值输出被测位移量。
笫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和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由位置传感器71Y和71M检测,随后由清洁装置7Y和7M去除。
如图26所示,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记录在与第一图像区域隔 开预定距离L的位置处,其中,在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将形成最大尺寸 图像。
如图27所示,在中间转印带9的内侧表面处,形成作为固定图案的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
如图28所示,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记录在与第二图像区域隔 开预定距离L的位置处,其中,在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中将形成最大尺寸 图像。
如图27所示,当第一图像区域在初次转印部TY处从感光鼓1Y初 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时,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和输送构件宽 度方向位置标记385以标记LTY之间的距离彼此隔开。然后,如图25 所示,初次转印部TY处标记LTY之间的距离通过位置传感器71Y和 72Y的测量值计算得出。
如图27所示,当第二图像区域在初次转印部TM处从感光鼓1M初 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时,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和输送构件宽 度方向位置标记385以标记LTM之间的距离彼此隔开。然后,如图25 所示,初次转印部TM处标记LTM之间的距离通过位置传感器71M和 72M的测量值计算得出。
参考图24如图29所示,当读取器35Y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时,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计算带地址,该带地址描述承载于中间转 印带9上的每一扫描线的位置。同时,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纳入由 位置传感器71Y和72Y测得的测量值,并且计算用于每一扫描线的相邻 标记Lll、 L12、 L13….之间的距离。
位置传感器71Y和72Y之间的距离为固定的。该距离为L1。由位 置传感器71Y测量的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的偏差量为AD1。由位 置传感器72Y测量的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的偏差量为AB1。
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根据下式计算标记Lli (i=l, 2, 3,…)之 间的3巨离Lli=Ll+ADli+ABli
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与存储器104中的带地址相对应地保存标 记Lll, L12, L13,...之间距离的数据,如表7所示。 表7
带地址 主扫描标记之间的距离
15523Lll
15524L12
15525L13
15526L14
15527L15
15528L16
15529L17
15530L18
参考图24如图30所示,当读取器35M读取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时,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指定带地址,并且从存储器104中读取相 应的扫描线。同时,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纳入由位置传感器71M和 72M测得的测量值,并且计算用于每一扫描线的相邻标记L21, L22, L23,....之间的距离。
位置传感器71M和72M之间的距离为固定的。该距离为L1。由位 置传感器71M测量的笫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的偏差量为AD2。由位 置传感器72M测量的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的偏差量为AB2。
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根据下式计算标记L2i (i=l, 2, 3,…)之 间的3巨离L2i=L2+AD2i+AB2i
宽度方向位置控制部116控制移动致动器73M,使得初次转印部 (TY:图29)处标记Lll, L12,...之间的距离等于初次转印部TM处 标记L21, L22,...之间的距离。因此,感光鼓1M沿中间转印带9的宽 度方向移动,使得在初次转印部TM处,形成于感光鼓IM上的第二宽 度方向位置标记382重叠在形成于感光鼓1Y上的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 381上。因此,相对于主扫描方向而言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和品红调色剂图 像之间的色差得以消除。
顺便提及的是,用于使感光鼓1M沿旋转轴方向移动的机构还可以 通过与实施例3所述类似的机构实现。
<实施例8>
图31是显示实施例8中的控制所用的组成的示意图。
在实施例8中,通过实施例4中使用固定图案的控制,相对于副扫 描方向在每一扫描线基础上,承载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二颜色调 色剂图像被重叠在承载于输送构件上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在实施例8中,通过采用实施例7中将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通过 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定位在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上的控制,承 载于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主扫描方向重叠 在承载于输送构件上的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上。
然而,在实施例8中,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和第二宽度方向位置 标记固定为固定图案。其他组成和控制与实施例7类似,因此省略多余 的解释。
如图31所示,在感光鼓1Y上,用以相对于副扫描方向进行控制的 第一位置标记221和用以相对于主扫描方向进行控制的第一宽度方向位 置标记381设置为固定图案。在感光鼓1M上,第二宽度方向位置标记 382和用以相对于副扫描方向进行控制的第二位置标记222设置为固定 图案。
在初次转印部TY处,设置四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为用于检测第 一位置标记221的读取器81Y,用于检测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1的位置传感器71Y,用于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读取器82Y和用于 检测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的位置传感器72Y。然而,如JP-A2004 - 2卯19所述,读取器81Y和位置传感器71Y可以构成单个单元, 读取器82Y和位置传感器72Y也可以构成单个单元。
在初次转印部TM处,设置四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为用于检测第 二位置标记222的读取器81M,用于检测第一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2的 位置传感器71M,用于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读取器82M和用于 检测输送构件宽度方向位置标记385的位置传感器72M。类似地,读取 器81M和位置传感器71M可以构成单个单元,读取器82M和位置传感 器72M也可以构成单个单元。
读取器81Y, 82Y, 81M和82M用于读取相应的固定图案并且分别 与图21显示的读取器32Y, 39, 32M和55相对应。
位置传感器71Y, 71M, 72Y和72M为实施例7中描述的传感器。
通过如图21所示的驱动电机MM控制感光鼓1M的4t转速度,通 过如图24所示的移动致动器73M控制中间转印带9相对于宽度方向的 位置。因此,相对于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控制感光鼓1M。
然后,如实施例4所述的过程和如实施例7所述的过程同时进行, 从而防止相对于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两者而言的色差。
<实施例9>
图32是显示实施例9中的控制所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移动机构的示 意图,图33 (a)和33 (b)是显示分别承载在输送构件和第二图像承载 构件上的图像的对应性的示意图,图34是显示输送构件的速度波动和第 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控制量之间关系的图,图35是显示控制量在第二图像 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受控制情况下的振荡的图。
在实施例9中,如实施例3所述用于使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沿输送构 件旋转方向移动的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移动机构称作另 一实施例。成像站 PM的组成,第一位置标记、第二位置标记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之间的 重写和关联,控制量的确定过程等与部分地在实施例1和3中描述的相 同。因此,与在先实施例中一致的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因此省略多余的解释。
如图32所示,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品红调色剂图像传送到初次转 印部TM,并且通过重叠在承载于中间转印带9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 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通过使用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第二位 置标记222和形成在中间转印带9上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使品红调 色剂图像在初次转印部TM处重叠在黄色调色剂图像上。
通过由折叠式反射镜92反射激光束LM,曝光装置3M对感光鼓1M 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所述激光束LM经旋转式多面反射镜91进行扫描。 与利用激光束LM扫描而写入用于图像的静电图像同步形成的用于第二 位置标记222的静电图像通过显影装置(4M:图l)进行显影,从而提 供可光学检测的第二位置标记222。也就是说,第二位置标记接连地形成 在图^f象承载构件上。通过在初次转印部TM之前紧邻设置的读取器32M (作为光学传感器)检测第二位置标记222。
另一方面,在中间转印带9上形成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作为反射 /吸收光学图案。通过相对于读取器32M而言距初次转印部TM等距布 置的读取器35M (作为光学传感器)检测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第二位置标记和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在接近初次转印部TM的位 置处读取,从而有可能在从写入静电图像直到品红调色剂图像到达初次 转印部TM的期间,消除感光鼓1M的速度波动。
位置校正控制部117根据读取器32M的检测结果和读取器35M的 检测结果计算相应扫描线之间的偏差量。然后,植置校正控制部117进 行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使得感光鼓1M的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位置信 息与中间转印带9的输送构件位置信息相一致,直到相应的扫描线到达 初次转印部TM为止。
位置校正控制部117测量通过读取器35M获得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251的第一检测时间和通过读取器32M获得的笫二位置标记222的第二 检测时间之间的时间差。然后,位置校正控制部117根据该时间差计算 位置校正装置94的控制量。
位置校正控制部117以计算出的控制量致动位置校正装置94,从而使感光鼓1M沿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方向移动,使得相应的第二位置标 记222与相应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同时到达初次转印部TM。
如上所述的过程以例如每四条扫描线的定时而间歇性地进行。然后, 相对于感光鼓1M、 1C和1K而言连续且独立地进行类似的过程,使得 相应的品红、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重叠在黄色调色剂图像上,以防止 相对于旋转方向而言的色差。
实施例9中的位置校正装置94是线性致动器,以便在多个步骤中使 中间转印带9的感光鼓中的感光鼓1M以微小间距移动。作为位置校正 装置94,可以优选地^f吏用具有超声马达的装置和具有应用压电效应的压 电致动器的装置。
位置校正装置94的左端固定到设备外壳卯上,右端固定到感光鼓 支撑构件上。
位置校正装置94在位置校正量的符号为正时横向(水平)扩大与位 置校正量相对应的长度,在位置校正量的符号为负时横向(水平)收缩 与位置校正量相对应的长度。
感光鼓支撑构件93整体地支撑通过位置校正装置94移动的可移动 部分。感光鼓1M、充电装置2M、未显示的显影装置、清洁装置和初次 转印辊连接到感光鼓支撑构件93上,从而使成像条件的波动更小和使初 次转印部TM的变化更小。
感光鼓支撑构件93通过线性寻轨95f和95r可移动地连接到线性导 轨支撑构件96上。如图1所示,初次转印辊压紧中间转印带9的与接触 感光鼓1M那侧相对的一侧,从而在感光鼓1M和中间转印带9之间形 成初次转印部TM。
顺便提及的是,如实施例1所述,第二位置标记222还可以只利用 曝光而形成为电位充电图案,以代替经曝光/显影过程的形成。另外,还 可以通过设置专用写入装置将第二位置标记222 /F兹性记录在感光鼓1M 的磁记录层中,或者在光书写层形成之后写入如在光盘中那样的光轨。
线性导轨95f和95r构造为通过内轴承的旋转进行滑动,但是作为 另一种方法,也可以采用通过使用具有较小摩擦的固体构件或液体来使这些导轨滑动的构造。线性导轨支撑构件96支撑线性导轨95f和95r、 感光鼓支撑构件93等,使得它也可以直接连接到设备外壳90上。
这里,假设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以规则的间隔形成,感光鼓1M 具有完全圆形横截面并且在没有偏心率的情况下以恒定角速度旋转,以 及曝光装置3M在恒定周期内形成第二位置标记222。
在这种条件下,在中间转印带9速度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读取器 35M获得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的检测定时和通过读取器32M获得的 第二位置标记的检测定时连续地彼此同步。为此,在位置才交正装置初始 致动之后不进行位置校正。
然而,在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输送构件位置标 记251的检测定时迟于第二位置标记222的检测定时。因此,位置校正 控制部117将以检测定时之间的时间差为基础的偏差量转换为距离并且 以该距离致动位置校正装置94。
因此,感光鼓1M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的旋转方向朝上游侧移动, 使得中间转印带9侧的延迟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第二位置标记222 同时到达初次转印部TM。
如图33(a)所示,在中间转印带9的端部区域,设置输送构件位置 标记251和一个原点标记250,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是以规则间隔 设置有记号的线性刻度,所述原点标记250指示相对于圆周方向的原点。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以每四条扫描线的间隔在一条扫描线的宽度上形 成,并且原点标记250形成为长于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除了改变记号 长度的方法外,原点指示方法还可以是改变相对于圆周方向的宽度的方 法、改变相邻记号之间距离的方法以及类似方法。
对于原点从1开始的数字按递增顺序预先分配给刻度记号,并且前 缀为"Ml-",以便与感光鼓1M侧上的刻度(记号)数字相区别。在图 33(a)中,Ml-4分配给由32条扫描线形成的图像的前端。数字分配可 以在从用于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Y:图l)进行转印期间执 行,随后,用于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及后续颜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的 位置控制可以按照在从第 一感光鼓进行转印期间分配的刻度数执行。另外,在预先执行用于第一感光鼓的数字分配之后,还可以执行各感光鼓 的定位控制。
如图33 (b)所示,在感光鼓1M的端部区域内设置第二位置标记 222,所述第二位置标记222为具有记号的线性刻度,每个记号相应于在 成像期间写入的每四条扫描线定位的一条扫描线被写入。第二位置标记 222的每一相应的刻度(记号)数字具有前缀"M2-",以便与中间转印带 9侧上的刻度数字相区别。
表8显示了按照递增顺序从中间转印带9上的原点标记开始分配给 每四条扫描线的刻度数与按递增顺序从第一扫描线开始分配给每四条扫
描线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表8
图像的线数带上的刻度数 感光鼓上的刻度数
1Ml-4M2-l
Ml 5M2画2
9Ml-6M2-3
13Ml-7M2画4
17Ml-8M2-5
21Ml-9M2-6
25M1-10M2-7
29Ml 11M2画8
就图像的第一扫描线来说,中间转印带9侧上的刻度数为Ml-4,感 光鼓1M侧上的刻度数为M2-l。
位置校正控制部117保存每一刻度数经过临近初次转印部TM定位 的读取器35M和32M的时间并计算刻度数。
中间转印带9上的刻度数按从原点开始的M1-1, Ml-2,…的顺序计 数和获得。感光鼓1M侧上的刻度数则是以如下的方式计数和获得,即使得首先检测到的刻度记号计为M2-l,随后的刻度记号计为M2-2, M2画3,..。
根据上面获得的刻度数和经过的时间,位置校正控制部117计算用 于使对于相同扫描线数字的刻度数同时经过初次转印部TM所需的感光 鼓1M移动量。例如,通过检测用于相关感光鼓(1M, 1C, 1K:图1) 的每一初次转印部(TM, TC, TK:图1)附近的偏差量来执行位置校 正,从而即使在短时间曝光或速度波动之后发生速度波动时,也可以进 行重叠校正。
顺便提及的是,相对于使用以几万转/分的高速旋转的可转动多面反 射镜91的曝光装置3M而言,即使当微小振动发生时也会产生扫描点偏 差,使得曝光装置3M通过牢固的支撑构件固定到设备外壳90上。
为此,在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期间,即使当感光鼓1M移动时, 曝光装置3M也不会移动。
因此,当感光鼓1M为位置校正移动时,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扫 描线和第二位置标记222在感光鼓1M的表面上移动以改变间隔。也就 是说,改变相对于副扫描方向而言的扫描线密度和第二位置标记222的 密度。
例如,在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降低的情况下,当感光鼓1M移动到 上游侧时,激光束LM的照射位置相对于感光鼓1M的旋转方向移动到 上游侧。因此,预先记录的第二位置标记222的刻度和当前要记录的第 二位置标记222的刻度之间的间隔增大。
其后,即使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波动消除并且周速度方面等于感光 鼓1M的周速度,当间隔增大的第二位置标记222到达读取器32M时, 第二4立置标记222的检测定时延迟该增大的间隔。
因此,位置校正控制部117使感光鼓1M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的旋 转方向朝向下游侧移动,以便赶上位于中间转印带9側上的比第二位置 标记222更早经过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然后,当感光鼓1M移动到下游侧,与原始位置相反,激光束LM 的照射位置相对于感光鼓1M的旋转方向朝向下游侧移动,使得待记录第二位置标记222的间隔减小。
这样,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量在与从曝光到转印的时间相对应的 周期内影响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量。
然后,在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波动随机的情况下,感光鼓1M的位 置校正量以0作为中心进行波动,但是在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在特定周 期内波动的情况下,位置校正量的最大值随时间增大而在一些情况下超 过位置校正量的控制范围。
如图34所示,当速度波动的周期和位置校正量的周期彼此重合时, 位置校正量累加以逐渐增大,使得校正终究不能跟上速度波动。
图34显示了在感光鼓1M的直径为84mm,从曝光位置到转印位置 的周长为132mm,处理速度为300mm/sec,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波动为 ±0.15% (在两倍于从曝光到转印时间的时间内)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 在图中,横坐标表示中间转印带9上的位置(mm),左边的纵坐标表示 中间转印带9的周速度(mm/sec ),右边的纵坐标表示位置校正量()。
如图34所示,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量的最大值振荡,以便感光鼓 1M每旋转264mm时增大士42nm。具体地,最大增量在0 - 264mm的范 围内为士42nm,在264-528mm的范围内为士84nm,在528 - 792mm的 范围内为土126jun,在792- 1056mm的范围内为168jim。
通过位置校正量振荡导致的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波动频率f由下列 等式表示
f=fOx (2xn-l) /2 (n = l, 2, 3…)
其中,fO表示以从曝光到转印的时间作为一个周期的频率。
图35显示了在如实施例1中图32组成中所述通过控制感光鼓1M 的旋转速度使第二位置标记222重叠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上的情况 下,控制量方面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波动周期等于从曝光到 转印的时间来模拟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速度(m/sec )。
在该图中,横坐标和左边的纵坐标与图34相同,右边的纵坐标表示 位置校正速度(周速度相对于处理速度的增减量)(mm/sec)。如图35所示,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量的最大值发生振荡,以便感 光鼓1M每旋转132mm时增加士0.15mm/sec。具体地,最大增量在0-132mm的范围内为±0.15mm/sec , 在132 - 264mm的范围内为 ±0.30mm/sec,在264 — 396mm的范围内为士0.45mm/sec,在396 — 528mm 的范围内为士0.60mm/sec,在528 一 660mm的范围内为士0.75mm/sec,在 660 - 792mm的范围内为土0.9mm/sec。
通过位置校正速度振荡导致的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波动频率f由下 列等式表示
f=fOxn (n=l, 2, 3,...)
其中,fO表示以从曝光到转印的时间作为一个周期的频率。
当在中间转印带9中存在这种周期性(频率f)的速度波动时,很难 执行位置校正控制,从而希望的是,每当在一张片材上进行成像时,通 过使激光束LM的照射位置的运动停止来初始化位置校正。
然而,为了初始化位置校正,有必要在图像之间设置比从曝光位置 到转印位置的距离更长的间隔(称作片材间隔)。就在上述模拟中使用的 感光鼓1M而言,从曝光位置到转印位置的距离为132mm,从而有必要 控制图〗象之间的间隔为大约140mm。
然后,在图像之间间隔100mm或更小的条件下进行连续成像的情况 下,当图像之间的间隔控制到大约140mm时,每单位时间内可成像片材 的数目减少。
<实施例10>
图36是显示实施例10中的控制所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移动机构的 示意图,图37是实施例10中的控制的时间图,图38是实施例10中的 控制的流程图,图39是另 一控制的流程图。
在实施例10中,与实施例9类似,通过使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沿输送 构件移动方向移动而将第二位置标记定位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上。因此, 在图36中,与图32相同的组成构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因 此省略多余的解释。
在实施例10中,只要位置校正量超出预定范围,连续成像就以短间隔执行,但是当位置校正量偏离预定范围时,调整装置(调节装置)的 调节量再次设定为初始值。
如图36所示,位置校正控制部118将位置校正之后估计位置(从原 始位置起的距离)与预设容许范围士120jim进行比较,所述估计位置通过 给位置校正之前的位置加上位置校正量而获得。在位置校正(偏差量) 之后的估计位置超出+120nm或低于-120nm的情况下,在通过控制曝光 装置3M使后续成像以大约140mm的间隔处于准备状态之后对位置校正 初始化。也就是说,在偏差量的绝对值超过预定值(在该例中为120jim) 的情况下进行初始化操作。可选地,在偏差量超出预定范围的情况下, 执行初始化操作。因此,图像之间的间隔大于从曝光位置到转印位置的 距离,使得位置校正初始化不会影响最终图像。
初始化操作是指在通过控制使在激光束LM的照射位置方面改变的 扫描线从感光鼓1M完全初次转印之后感光鼓1M移动到原始位置。这 里,原始位置是指已^皮预先确定的感光鼓1M相对于中间转印带9的输 送方向的初始位置。通过位置校正控制部118 (初始化部)控制初始化操 作。
如参考图36的图37所示,曝光装置3M以距离L2的间隔连续写入 图像。记录信号是表示页面(图像)写入的信号,转印信号是表示页面 (图像)转印的信号。
当估计位置在时间Tl时低于判断下限值时,位置校正控制部118等 待第二页面写入的完成,并且以距离L3执行感光鼓1M的等待,所述距 离L3大于从曝光位置到转印位置的距离。然后,感光鼓1M移动到原始 位置(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O)。
也就是说,当第一页面的写入(曝光)开始时,初次转印在经过时 间Ll之后开始。时间Ll是直到感光鼓1M的曝光位置到达初次转印部 TM的时间。
对第一页面而言,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最大值处于士120nm的范 围之内,使得第二页面的记录以短于时间Ll的时间L2进行。然而,在 第二页面的初次转印期间的时间Tl时,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低于-120nm,使得位置校正在第二页面的初次转印完成的时间T2时初始化, 随后,第三页面的记录从时间T3时开始(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Ll和第二页面、第三页面之间的时间L3之间 的关系设定如下
L3>L1。
如参考图36的图38所示,位置校正控制部118在记录开始期间在 位置校正量判断结果寄存器中初始设定"OK" (Slll),并且在曝光控制 寄存器中初始设定"ON"以便通过曝光装置3M开始曝光(S112 )。
位置校正控制部118计算当检测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第二位 置标记222时(S113)经过定时的时间差(S114),并且由所述时间差计 算位置校正量(S115 )。
位置校正控制部118将根据位置校正量进行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 置与判断值范围进行比较(S118),并且在估计位置处于范围之内(S118 的"范围内")时执行如实施例9所述的位置校正控制(S119 )。
位置校正控制部118在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处于判断值范围之 内时(曝光控制寄存器"ON")控制曝光装置3M,以^便以短距离间隔(L2: 图37)连续写入图像。
当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增大并偏离判断值范围时(S118的"范围 外"),位置校正控制部118在位置校正量判断结果寄存器中设定"NG" (S120)。然后,曝光装置3M在完成图像写入(S121为"否")之后停 止(S122)。这是因为当写入在成像期间立即停止时,图像在停止部分处 中断。
位置校正控制部118在页面未处于曝光期间时(S121为"否")在曝 光控制寄存器中设定"OFF" (S122),从而防止对后续页面(图像)的曝 光。
位置校正控制部118等待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图像的初次转印的 完成(S123),随后执行位置校正的初始化操作(S124)。这是因为当位 置校正在成像期间立即初始化时,不能避免中断部处的图像降质。在后 续成像操作处于等待状态的情况下执行初始化操作。在位置校正初始化完成之后,位置校正控制部恢复后续页面的记录
(从S111起)。
位置校正装置94根据发自位置校正控制部118的位置校正量执行感 光鼓1M的位置校正,以便使第二位置标记222重叠在经过初次转印部 TM的输送构件251上。
然而,在位置校正初始化中(S124),对位置校正装置94进行控制 以使感光鼓支撑构件93移动,从而使感光鼓1M返回到原始位置。
通过重复上述过程,完成在必要数目片材上的成像。
顺便提及的是,在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的判断结果一旦超出范 围时,图38所示流程图的控制总是在相关页面(图像)的转印完成之后 对位置^f交正进行初始化。
然而,后续页面(图像)的记录还可以在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 在相关页面(图像)的转印完成之前返回范围内的情况下开始。图39显 示了这种控制的流程图。在图39中,与图38相同的步骤由相同的参考 符号表示,因此省略多余的解释。
如参考图36的图39所示,在检测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和第二 位置标记222时(S113的"检测到"),位置校正控制部118计算位置校正 量(S115)。
位置校正控制部118甚至在页面曝光期间的时间内(S121为"是") 或页面转印期间的时间内(S123为"是")对位置校正量为基础的位置校 正之后的估计位置进行判断。然后,当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返回范 围之内时(S118的"范围内,,),位置校正量判断结果寄存器变回"OK,, (Sl31),其后,曝光控制寄存器变回"OK,, (S132),以防止位置校正初 始化(S124)。也就是说,如图37所示,曝光装置3M以短距离间隔L2 连续写入图像。
顺4更提及的是,在步骤S118中,当进行从"范围外"到"范围内,,的判 断时的判断值可以与当进行从"范围内,,到"范围外,,的判断时使用的判断 值相同。然而,通过提供比用于判断从"范围内,,到"范围夕卜,,的数值小的 数值(提供较窄范围的数值),有可能防止与判断结果相关的"范围内,,和"范围外"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复。
在实施例10中,当位置校正之后的估计位置偏离容许范围时,位置
校正初始化在页面的初次转印完成之后初始化,并且使用位置校正装置
94进行的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连续进行直到页面的初次转印完成为 止。为此,通过给判断值范围提供余量而得以避免位置校正量超出在位 置校正控制部118等待页面初次转印完成的时间内可通过位置校正装置 94进行控制的控制图像的情况。
实际上,例如齿轮等的机械机构的速度波动频率设计成不与由位置 校正产生的频率重合,使得在从一个页面的写入开始到该页面的初次转 印完成的时间内,位置校正量不会偏离可校正范围。
在此,位置校正装置94可以从原始位置执行位置控制的控制范围为 士200nm (上限=+200^1111;下限;200nm)。另夕卜,就判断值范围而言,用 于判断的判断值为士120jim (上限=+120^1111;下限;120nm)。这些数值不 是以时间进行校正的位置校正量,而是以位置校正装置94校正位置后距 原始位置的距离表示的位置校正后的估计位置。
因此,位置校正控制部118将位置校正后的估计位置与判断上限 +120nm和判断下限-120nm进行比较。
如图37所示,位置校正后的估计位置在一个页面内的增量为最大 ±8(Him。为此,在实施例10中,判断值范围为士120fim,从而相对于作 为位置可控制范围的控制范围±200nm设置士80jim的余量。
例如,在位置校正后的估计位置在第三页面开始曝光之后立即超过 判断值+l2(^111的情况下,即使当位置校正继续进行直到第三页面的初次 转印完成为止时,位置校正后的估计位置也不超过+200nm。
这样,通过相对于控制范围来说给判断值设置余量,可以进行位置 控制。
在实施例10中,判断值是固定值,但是也可以根据从写入开始或转 印开始起经过的时间而转换为接近控制范围上下限的数值。也就是说, 判断值为可以变化的,使得余量随时间减小。
例如,判断值改变,使得判断值与每个页面的写入开始同步地设定在士120nm (余量-80nm),并且在相关页面的初次转印完成时转变为 士200jim (余量-Onm )。然后,即使在每个页面的初次转印期间,判断值 与后续页面的曝光开始同步地回到士120nm (余量-80fim),随后进4亍类 似地改变。
为此,判断值每当页面写入开始时设定在120jim。确定从第一页面 写入开始到初次转印完成的时间L5,使得其后,判断值随经过的时间而 变,从而在相关页面的初次转印完成时为200jim。
顺便提及的是,还是在执行如实施例1所述的感光鼓1M的转速控 制的情况下,有可能进行伴随有控制初始化的类似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速度控制的初始化是指,在激光束LM的照射位置 方面改变的扫描线通过控制从感光鼓1M进行完全地初次转印,随后, 在速度波动为零的情况下,感光鼓1M的旋转速度与中间转印带9的旋 转速度相符。也就是说,感光鼓1M的旋转速度转变为预先确定的初始 值。
然后,旋转速度与速度校正之后旋转速度的默认速度的速度差被取 为估算转速,随后可以与使默认速度(初始值)作为中心的判断上限和 判断下限进行比较,所述速度校正后旋转速度的默认速度通过给速度校 正之前的速度加上速度校正量而获得。
然后,在速度校正之后估算速度的情况下,写入被中断并且速度控 制的校正在初次转印完成之后初始化。
因此,通过只在速度校正之后的估算速度超过容许范围的情况下执 行速度控制初始化,有可能实现以每单位时间内大量输出片材的有效连 续成像,同时保持图像之间的短间隔。当不进行初始化时,成像以短间 隔连续进行,从而基本上不会发生图像的输出片材数量的降低。这样, 有可能通过减少色差来实现高图像质量,同时使每单位时间内输出片材 数量的降低最小化。
<实施例11>
图40是显示实施例11中的品红图像形成站的构造的示意图,图41 是显示将曝光装置固定到感光鼓支撑构件上的效果的图。在实施例ll中,与实施例9类似,第三图傳承载构件沿输送构件的 移动方向移动,以使第二位置标记定位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上。因此, 在图40中,与图32相同的组成构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从 而省略解释。
如图40所示,在实施例11中,静电图像3M固定到感光鼓支撑构 件93上,从而与感光鼓支撑构件93整体移动,从而消除了图32所示组 成中由于位置校正产生的曝光扫描位置的可能偏差。
如图32所示,在实施例9中,曝光装置3M固定到设备外壳卯上。 为此,即使当位置4交正装置94通过感光鼓支撑构件93使感光鼓1M移 动时,感光鼓1M和曝光装置3M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本不会改变。
在曝光装置3M和感光鼓1M整体移动的情况下,为了消除运动期 间的振动影响,感光鼓支撑构件93坚固地形成并且与实施例9相比具有 更重的重量。在这种重感光鼓支撑构件93受到移动控制以便以微米/亚 微米精度移动微小距离的情况下,压电致动器适合做位置校正装置94。 压电致动器(是利用压电效应的线性致动器)的最大移动量小,但特征 在于大负荷承载能力和微距位置控制。
由实施例9的组成所要解决的色差量为200nm或更少,使得位置校 正装置94所需的位置校正量也是200nm或更少。为此,在作为压电致 动器弱点的最大移动量方面不存在问题。
在图40中,使用单个压电致动器,但是可以使用彼此相对布置的两 个压电致动器,以便确保双向的高精度移动控制。根据移动方向,两个 压电致动器以切换方式使用或同时使用,从而可以进行微小且高精度的 移动控制。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压电致动器作为位置校正装置94,有可能进行 感光鼓1M和固定有曝光装置3M的重感光鼓支撑构件93的位置校正。
通过固定感光鼓1M和曝光装置3M之间的位置关系,感光鼓1M上 相对于副扫描方向的扫描线密度不会通过位置校正发生改变,使得写入 总是以规则间隔进行。
如图41所示,在实施例11中,有可能消除位置校正量的振荡,而不管中间转印带9的速度波动频率如何。图41是在与图34相同条件下 的位置校正量的模拟结果。即使当中间转印带9导致速度波动时,已证 实没有发生位置校正量的振荡分散。 <实施例12>
图42是显示实施例12中的品红图像形成站的组成的示意图。 在实施例12中,与实施例9类似,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沿输送构件的 移动方向移动,以使第二位置标记定位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上。因此, 与图32相同的组成构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因此省略多余的
在实施例1中,曝光装置3M固定到感光鼓支撑构件93M上以与感 光鼓1M整体移动,从而消除了位置校正对写在感光鼓1M上的扫描线 的间隔(曝光密度)的影响。
如图42所示,在实施例12中,通过与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操作 同步地改变折叠式反射镜(反射构件)92的角度(姿态),消除了图32 所示组成中由于位置校正产生的曝光扫描位置的可能偏差。
折叠式反射镜92通过两个具有反射面的镜子反射激光束LM,所述 反射面的延长线相交于折叠式反射镜92的旋转轴中心,从而允许对与图 32所示折叠式反射镜92的情况相同的感光鼓1M上的位置扫描曝光。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写位置移动装置实例的折叠式反射镜92受到支 撑,从而通过固定两个镜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调节以旋转轴作为中心 的倾斜角。为此,当折叠式反射镜92的倾斜角改变时,曝光扫描位置可 以在激光束LM的光路长度保持在恒定水平(即,焦点状态不改变)的 同时移动。
通过使用利用压电效应的压电致动器等来以高精度进行微小角度控 制,镜角度校正装置(反射构件移动装置)98改变折叠式反射镜92的倾 斜角(姿态)。
位置校正控制部119控制镜角度校正装置98以调节折叠式反射镜92 的倾斜角,从而消除通过感光鼓1M的位置校正产生的感光鼓1M上的 扫描线写位置移动量。也就是说,反射构件的姿态改变,以便追随感光鼓1M的运动。因此,扫描线形成间隔接近规则间隔间距。
也就是说,折叠式反射镜92的倾斜角得以校正,使得即使在位置校
正装置94使感光鼓1M移动时,激光束LM在感光鼓1M上的扫描曝光
位置也不会移动。
在实施例12中,不需要使曝光装置3M和感光鼓1M整体地移动。
因此,包括感光鼓支撑构件93在内的位置校正装置94的驱动重量降低,
使得有可能以高响应性执行位置校正,同时消除位置校正的振荡分散。 <实施例13>
图49示意性地显示了通过激光束扫描曝光写入第一位置标记和第二 4立置标记的方法。
在实施例1中,/磁记录层EY (EM)形成在感光鼓1Y (1M)上, 并且第一位置标记221 (第二位置标记222)记录在/f兹记录层EY ( EM ) 中。
在实施例3中,通过使用曝光装置3Y ( 3M )和显影装置4Y ( 4M ), 用于调色剂图像的第一位置标记221 (第二位置标记222)写在位于感光 鼓1Y (1M)表面上的图像区域之外。
在实施例13中,通过使用曝光装置3Y (3M),用于静电图像的第 一位置标记Ml (第二位置标记222 )写在位于感光鼓1Y (1M )表面上 的图像区域以外。
在实施例13中,其他组成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和 多余的解释。
如图49所示,从曝光装置3Y的光源发射出的激光束LY通过由可 旋转镜扫描到达感光鼓1Y的表面,从而画出用于黄色图像的静电图像的 扫描线。同时,激光束LM写入用于第一位置标记221的静电图像,其 作为成〗象区域外的扫描线端部。
第一位置标记221通过使用光而写在感光鼓(1M)的表面上并且记 录作为表面电势差。
为了读取记录为表面电势差的第一位置标记221,使用表面电势传感 器或其应用装置作为读取器32Y (32M)。作为这种传感器,例如可以使用JP-A Hd 11-183542所公开的传感器。
还是在此例中,有可能使用这样的方法,其中,以大约100nm间距 写入的信息被读取,随后,该位置信息通过信号处理进行划分。为了读 取形成在第一位置标记221中的lOOfim间距信息,希望的是,读取器32Y (32M)的检测探头的导体具有lOOjim或更小的直径。
顺便提及的是,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法将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 记录在中间转印带9上。在每次检测与扫描线对应的第一位置标记221 时,写入装置(34:图2)将输送构件位置标记(251:图5)记录在中 间转印带9的磁记录层(E9:图5)中。
作为另一种方法,调色剂通过显影装置(4Y, 4M:图2)附着到静 电图像上,以将静电图像转换为对应于表面电势差的可视信息,随后该 可视信息可以被光学读取。
<笫二实施例>
图47是显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组成的示意图。
除了用记录材料输送构件代替中间转印构件之外,第二实施例的组 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47中,与笫一实施例相同的组成构件 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从而省略了多余的解释。
如图47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200是全色激光束打印机,其 中,用于黄色、青色、品红和黑色的成像站PY、 PM、 PC和PK沿记录 材料输送带9H布置。
在成像站PY处,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Y上,并且初次转 印到承载于记录材料输送带9H上的记录材料P上。在成像站PM处, 品红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M上并且通过重叠在黄色调色剂图象上 而初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在成像站PC和PK处,青色调色剂图像 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在感光鼓1C和感光鼓1K上,并且以重叠方 式类似地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作为输送构件实例的记录材料输送带9H围绕驱动辊13和张力辊12 延伸并由其支撑,并且沿箭头R2所示方向旋转。记录材料P通过片材进给辊14从片材进给盒20中取出,并且通过 分离装置15 —个接一个地分离,以通过定位辊16输送给记录材料输送 带9H。在四个颜色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后,静电承 载于记录材料输送带9H上的记录材料P与记录材料P静电分离。
其上二次转印了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装 置17并进行热压,使得全色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还是在使用这种记录材料输送构件的成像设备中,有可能执行实施 例1到12的组成和控制。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形成在记录材料输送带9H上,感光鼓1M、 1C 和1K受到控制,使得形成在感光鼓1M上的第二位置标记分别在初次转 印部TM、 TC和TK处重叠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上。
<第三实施例>
图48是显示第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组成的示意图。 除了沿输送构件设置单个图像承载构件之外,第二实施例的组成与 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47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组成构件由相 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表示,从而省略了多余的解释。
如图48所示,第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300为单鼓型全色打印机, 其中,沿中间转印带9布置能够形成多个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单个感光鼓 1。通过使用于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显影装置4Y、 4M、 4C和4K 朝向感光鼓1移动,旋转显影装置4能够形成多个颜色调色剂图像。 '作为静电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曝光装置3将静电图像写在感光鼓1上。
在旋转第一圈的感光鼓1上,黄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作为第一颜 色调色剂实例的黄色调色剂形成,随后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
品红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作为第二颜色调色剂实例的品红调色剂形 成在旋转第二圈的感光鼓1上,随后通过重叠在黄色调色剂图像上而初 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
青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作为第三颜色调色剂实例的青色调色剂形 成在旋转笫三圏的感光鼓1上,随后通过重叠在品红调色剂图像上而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
黑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作为第四颜色调色剂实例的黑色调色剂形 成在旋转第四圈的感光鼓1上,随后通过重叠在青色调色剂图像上而初 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上。
作为输送构件实例的中间转印带9围绕驱动辊13、张力辊12和支承 辊10延伸并由其支撑,并且沿箭头R2所示方向旋转。
承载在中间转印带9上的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输送到二次转印部 T2,在该处,调色剂图像共同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记录材料P通 过片材进给辊14从片材进给盒20中取出,并且通过分离装置15 —个接 一个地分开,以进给到定位辊16。
定位辊16将记录材料P进给到二次转印部T2,使得记录材料P的 前端与中间转印带9上的调色剂图像重合。
其上二次转印了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输送到定影装置 17并进行热压,使得全色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
还是在这种单鼓型成像设备中,有可能执行实施例1到12的组成和 控制。
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9上,并且形成在感光鼓1上 的位置标记由位置标记检测装置检测。然后,感光鼓l受到控制,使得 位置标记在初次转印部Tl处重叠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上。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此处公开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但是不应局限于 所述细节,本申请意在涵盖包括在下列权利要求范围内或改进目的范围 之内的改变或变化。
权利要求
1.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输送构件,用以承载和输送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一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第二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二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所述第二转印部相对于所述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位于第一转印部的下游;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输送构件上;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依次形成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调节装置,用以调节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或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所述输送构件移动方向的位置;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调节装置,以便根据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相应于将要到达第二转印部的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来调节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的位置;和初始化部分,用以在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和相应的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之间的偏差量超出预定范围时,执行所述调节装置的初始化操作。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初始化操作包括用于设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初始化操作在后续成像操作的等待状态下执行。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设备还包括 曝光装置,用以使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曝光以形成静电图像;和 显影装置,用以利用调色剂使静电图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象, 其中,当不执行所述曝光装置的操作时,执行所述初始化操作。
5. —种成像设备,包括 第一图像承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第二图像承载构件,通过利用调色剂使由曝光装置形成的静电图像显影而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将要承载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输送构件,用以承栽和输送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 一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第二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二图像承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 二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所述第二转印部相对于所述输送构 件的移动方向位于第一转印部的下游;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输送 构件上;图像承栽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依次形成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图像承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调节装置,用以调节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所述输送构件移 动方向的位置;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调节装置,以便根据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检测装置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相应于将 要到达笫二转印部的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来调节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 i己的4立置;和支撑构件,用以支撑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和曝光装置,使得所述 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和啄光装置整体移动。
6.—种成像设备,包括 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 曝光装置,其设置有用于反射激光的反射构件; 第二图像承载构件,通过利用调色剂使由笫二膝光装置形成的静电 图像显影而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将要承载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 输送构件,用以承载和输送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 一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第二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 二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所述第二转印部相对于所述输送构 件的移动方向位于第一转印部的下游;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输送 构件上;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依 次形成在所述第二图^f象承载构件上;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调节装置,用以调节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所述输送构件移 动方向的位置;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调节装置,以便根据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检测装置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相应于将 要到达第二转印部的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来调节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 i己的位置;和反射构件移动装置,用以改变姿态,使得当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 在所述调节装置作用下移动时,所述曝光装置的啄光位置追随所述第二 图像承载构件。
7. —种成像设备,包括 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 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 输送构件,用以承载和输送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 一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第二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 二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所述笫二转印部相对于所述输送构 件的移动方向位于第一转印部的下游;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固定布置在所述 输送构件上;多个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固定布置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调节装置,用以调节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速度;和 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调节装置,以便根据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检测装置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相应于将 要到达第二转印部的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来调节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 记的位置。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一对要控制的输送构件位 置标记和相应的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中的至少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到达 相对于所述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位于第二转印部上游的预定位置时,所 述控制器控制另一对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和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当一对要控制的输送构件位 置标记和相应的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中的至少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 到达相对于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位于第二转印部上游的预 定位置时,所述控制器控制另 一对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和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
10.—种成像设备,包括第一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 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 输送构件,用以承载和输送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 一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 一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第二转印装置,用以将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二转印部处转印到所述输送构件上,所述第二转印部相对于所述输送构 件的移动方向位于第一转印部的下游;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输送构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输送 构件上;多个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其沿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调节装置,用以调节所述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相对于旋转轴方向的位 置;和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调节装置,以便根据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 检测装置和所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相应于将 要到达第二转印部的所述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来调节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 记的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第一和第二图像承载构件,其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输送构件,其上将转印调色剂图像;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沿输送构件移动方向设置在输送构件上的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沿第二图像承载构件旋转方向设置在第二图像承载构件上的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调节装置,用以调节第二图像承载构件的转速;控制器,用以控制调节装置,以根据输送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和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相应于输送构件位置标记调节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的位置;和初始化部分,用以在输送构件位置标记和相应图像承载构件位置标记之间偏差量超出预定范围时执行调节装置的初始化操作。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430528SQ20081017454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9日
发明者伊藤浩司, 四方诚, 奥村一郎, 山本新治, 村山泰, 林功夫, 直井雅明, 茂村芳裕, 藤本幸辅, 西川胜正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