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部件、扩散单元、照明单元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6905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扩散部件、扩散单元、照明单元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接收的光扩散并射出的扩散部件(扩散片等)和与该扩散部件一体 化的扩散单元。另外,包括这样的扩散部件或扩散单元的照明单元、包括这些照明单元的显 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也可以说成是本发明。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了多种向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非发光型显示面板)供给光的 背光源单元。而且,作为区域光型背光源单元等所包含的光源,可以举出热阴极管或冷阴极
管等荧光管。在使用这样的荧光管的情况下,虽然荧光管上方明亮,但荧光管彼此的间隔的上 方反而变暗,在荧光管的上方和荧光管彼此的间隔的上方之间,产生比较大的明暗差(光 量不均)。这样的光量不均被叫做灯影像,是使来自背光源单元的光(背光源光)的品位降 低的一个原因。而且,考虑有各种用于消除该灯影像的背光源单元(专利文献1等)。作为最容易 想到的背光源单元,可以举出图10的截面图所示的背光源单元149。在该背光源单元149 中,在最接近荧光管142的扩散片146的受光面146R形成有反射区域ar。于是,向荧光管142的上方(正上方)行进的光的大部分被反射区域ar反射,不 直接进入扩散片146。因此,荧光管142的上方不会变得过度明亮,消除灯影像。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2799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该灯影像的消除仅限定于对扩散片146 (或液晶显示面板)从正面看。这是 因为从荧光管142对扩散片146不是垂直地入射而是倾斜地入射的光(斜光参照白色箭 头),不经由反射区域ar,而通过扩散片146。S卩,如图10所示的背光源单元149的情况下, 斜视时,产生灯影像。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正面看 而且斜视也不会产生灯影像的扩散部件等。扩散部件,将一面作为接收光的受光面,使从该受光面入射的光折射行进,从作为 另一面的出射面射出。在该扩散部件中,在受光面中,具有高反射率的第一反射区域和具有 低反射率的第二反射区域交替并列,另一方面,在出射面,具有高反射率的第三反射区域和 具有低反射率的第四反射区域交替并列。并且,例如在从受光面至出射面的扩散部件的厚 度方向上,第一反射区域和第四反射区域相对,并且第二反射区域和第三反射区域相对。如果成为这样,例如荧光管位于覆盖第一反射区域的位置,则从该荧光管到达第 一反射区域的光(相对于第一反射区域垂直地到达的光;直上光),由于比较高的反射率, 几乎都被反射。而且, 没反射而入射到扩散部件的少量的光,到达覆盖第一反射区域的第四 反射区域。由于该第四反射区域只具有比较低的反射率,所以使光的大部分射出。因此,从该第四反射区域通过并射出的光不具有过分强的光强度。因而,在相对于扩散部件从正面 看,由荧光管的直上光引起的光量不均(灯影像)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与第一反射区域相邻的第二反射区域具有比第一反射区域低的反 射率,所以使来自荧光管的光(相对于第二反射区域倾斜到达的光;斜光)的大部分入射到 扩散部件内部。然后,该入射到扩散片的光到达覆盖第二反射区域的第三反射区域。由于 该第三反射区域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所以使光的大部分反射。因此,从该第三反射区域通 过并射出的光不具有过分强的光强度。因而,在相对于扩散部件的斜视中,由荧光管的斜光 引起的光量不均降低。另外,优选当令第一反射区域和第二反射区域并列的方向为并列方向时,第一反 射区域和第二反射区域的反射率成为如下所示。即,第一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一中心的部分的反射率 为作为最大反射率的最大第一反射率,在从包括第一中心的部分沿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的 反射率为从最大第一反射率连续下降的反射率。此外,第二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二中心的部分的反射 率为作为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二反射率,在从包括第二中心的部分沿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 的反射率为从最小第二反射率连续升高的反射率。如果成为这样,则例如在荧光管位于覆盖第一反射区域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反 射区域和第二反射区域的反射率与到达第一反射区域和第二反射区域的光的光强度对应。 因而,与到达这些反射区域的自身的光强度一致有效地反射光。特别是,优选第一反射区域和第二反射区域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从最大第一 反射率至最小第二反射率的反射率连续变化。这是因为如果成为这样,则第一反射区域和 第二反射区域的交界线变得不明显。此外,优选当令第三反射区域和第四反射区域并列的方向为并列方向时,第三反 射区域和第四反射区域的反射率成为如下所示。即,第三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三中心的部分的反射率 为作为最大反射率的最大第三反射率,在从包括第三中心的部分沿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的 反射率为从最大第三反射率连续下降的反射率,此外,第四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四中心的部分的反射 率为作为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四反射率,在从包括第四中心的部分沿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 的反射率为从最小第四反射率连续升高的反射率。如果成为这样,则例如在荧光管位于覆盖第一反射区域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三反 射区域和第四反射区域的反射率,与通过第一反射区域和第二反射区域到达第三反射区域 和第四反射区域的光的光强度对应。因而,与到达这些反射区域的自身的光强度一致有效 地反射光。另外,优选第三反射区域和第四反射区域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从最大第三反 射率至最小第四反射率的反射率连续变化。这是因为如果成为这样,则第三反射区域和第 四反射区域的交界线变得不显眼。此外,优选第一反射区域具有比第三反射区域高的反射率。通常,到达出射面的第 三反射区域的光的光强度是通过受光面的光,所以已经变弱。因此,如果该第三反射区域具有比第一反射区域低的反射率,则不会使来自出射面的射出光过分降低。另外,作为第一反射区域具有比第三反射区域高的反射率的扩散部件的一个例 子,最大第一反射率比最大第三反射率高,作为第一反射区域的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一反 射率比作为第三反射区域的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三反射率高,从最大第一反射率至最小第 一反射率的反射率比从最大第三反射率至最小第三反射率的反射率高。此外,包括以上那样的扩散部件和使从该扩散部件射出的光折射行进的透镜层的 扩散单元也可以说成是本发明。此外,包括发光的光源;和在受光面接收光,使该光折射行进并从出射面射出的以 上那样的扩散部件的照明单元也可以说成是本发明。当然,包括发光的光源;和在受光面接收光,使该光折射行进并从出射面射出的以 上那样的扩散单元的照明单元也可以说成是本发明。而且,包括以上那样的照明单元的显示装置也可以说成是本发明。根据本发明,扩散部件的受光面的反射区域(第一反射区域和第二反射区域)的 反射率的高低和出射面的反射区域(第三反射区域和第四反射区域)的反射率的高低的关 系为相反的关系。因此,例如第一反射区域位于覆盖荧光管的位置,则来自荧光管的直上光 等,大部分被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的第一反射区域反射,难以从扩散片射出。因此,由直上 光等引起的正面看的光量不均降低。此外,通过与第一反射区域相邻的具有比较低的反射率的第二反射区域的斜光等,大部分被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的第三反射区域反射,难以从扩散片射出。因此,由斜光 等引起的斜视时的光量不均降低。


图1是图9所示的扩散片和荧光管的A-A,线向视截面图。图2是扩散片的受光面和出射面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图1的另一例子的扩散片和荧光管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图1和图3的另一例子的扩散片和荧光管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图1、图3和图4的另一例子的扩散片和荧光管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图1、图3 图5的另一例子的扩散片和荧光管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图1、图3 图6的另一例子的扩散片和荧光管的截面图。图8是扩散单元的截面图。图9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现有的背光源单元的截面图。符号说明AR 反射区域ARl第一反射区域(第一的反射区域)Cl 第一反射区域的X方向的中心AR2第二反射区域(第二的反射区域)C2 第二反射区域的X方向的中心AR3第三反射区域(第三的反射区域)
C3第三反射区域的X方向的中心AR4第四反射区域(第四的反射区域)C4第四反射区域的X方向的中心AR5第五反射区域AR6第六反射区域39液晶显示面板42荧光管
43灯保持具44背光源底座44B背光源底座的底面45反射片46扩散片(扩散部件)46R扩散片的受光面46F扩散片的出射面OP光学件LR双凸透镜层UT扩散单元47透镜片49背光源(照明单元)89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X荧光管的并列方向(反射区域的并列方向)Y荧光管的延伸方向Z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如果基于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另外,为了方便,也存在省略 部件符号等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可参照其它附图。另外,附图上的黑圆点表示相对纸 面垂直的方向。图9是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的液晶显示装置89的分解立体图。如该图所示,液晶 显示装置89包括液晶显示面板39、背光源单元(照明单元)49和边框59。液晶显示面板39利用密封件(未图示)将包含TFT (Thin FilmTransistor 薄膜 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基板32、和与该有源矩阵基板32相对的相对基板33贴合。 而且,在两基板32、33的间隙注入液晶(未图示)。由于该液晶显示面板39是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所以通过接收来自背光源单元 49的光( 背光源光)发挥显示功能。因此,来自背光源单元49的光能够均勻地照射到液晶 显示面板39的整个面上,提高液晶显示面板39的显示品位。背光源单元49为了生成背光源光,包括荧光管(光源)42、灯保持具43、背光源底 座44、反射片45、扩散片(扩散部件)46和透镜片47。
荧光管(线状光源)42是呈线状(棒状、圆柱状等)的光源,在背光源单元49内搭载有多根(但是,为了方便,在附图中仅表示一部分的根数)。但是,荧光管42的种类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冷阴极管、热阴极管。此外, 以下将荧光管42的并列方向(荧光管42直线状并列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荧光管42的 延伸方向称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两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Z方向。灯保持具43是两个一组的块状部件,保持荧光管42、扩散片46和透镜片47。详 细来说,各灯保持具43通过支承荧光管42的一端和另一端,将该荧光管42搭载于背光源 单元49。此外,朝向液晶显示面板39的灯保持具43的一面支承扩散片46,在其上放置透 镜片47,由此将这些扩散片46和透镜片47搭载于背光源单元49。另外,为了更稳定地保持荧光管42,也可以配置把持荧光管42的灯夹(未图示)。背光源底座44是包括底面44B、和由该底面44B立起且相对的壁(相对壁)Sff,Sff 的收纳体,收纳荧光管42等各种部件。反射片45是覆盖背光源底座44的底面44B的反射部件。而且,该反射片45使位 于背光源底座44内的荧光管42的光反射。详细来说,反射片45使从荧光管42射出的放 射状的光(以荧光管42为中心的放射状的光)的一部分反射,导向背光源底座44的开放面。扩散片46是具有使光散射的功能和使光扩散的功能的由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 醇酯等的树脂形成的部件。而且,该扩散片46位于覆盖在背光源底座44的底面44B上并 列的荧光管42的位置。结果,如果从荧光管42行进而来的光入射到该扩散片46,则该光被 散射和扩散,遍及面内方向。透镜片47是例如在片的面内具有透镜形状、使光的放射特性偏转(聚光)的片, 位于覆盖扩散片46的位置。因此,如果从扩散片46行进而来的光入射到该透镜片47,则该 光聚光,提高每单位面积的发光亮度。边框59是作为液晶显示装置89的外包装,是与背光源底座44 一起将位于背光源 单元49上的液晶显示面板39夹入的部件。而且,在以上那样的背光源单元49中,并列的荧光管42利用从转换器(未图示) 供给的交流信号进行发光。该光直接到达扩散片46或由反射片45反射后到达扩散片46。 进而,到达了扩散片46的光扩散并通过透镜片47,成为提高发光亮度的背光源光之后射 出。然后,该光到达液晶显示面板39,使该液晶显示面板39显示图像。在此,使用图1和图2对扩散片46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图9所示的扩散片46 和荧光管42的A-A,线向视截面图。此外,图2是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和出射面46F的 平面图。另外,图1和图2用浓淡的差表示扩散片46中的反射率的差,进而图1表示使沿 着X方向的反射率的值图表化(图中的HIGH/LOW表示反射率的高低)。如图1所示,在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中包括两个种类的带状的反射区域AR(第 一反射区域AR1、第二反射区域AR2)。这些反射区域AR1、AR2具有互不相同的反射率。详 细来说,第一反射区域ARl具有比第二反射区域AR2高的反射率。而且,这些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射区域AR2在与作为荧光管42的并列方向 的X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交替并列。特别是,第一反射区域ARl与荧光管42对应,位于与该 荧光管42重叠的位置,第二反射区域AR2与荧光管42彼此的间隔对应,位于与该间隔重叠的位置。此外,在扩散片46的出射面46F也包括两个种类的带状的反射区域AR(第三反射 区域AR3、第四反射区域AR4)。这些反射区域AR3、AR4具有互不相同的反射率。详细来说, 第三反射区域AR3具有比第四反射区域AR4高的反射率。而且,这些第三反射区域AR3和第四反射区域AR4,与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 射区域AR2同样,在与X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交替并列。特别是,第三反射区域AR3与第二反 射区域AR2对应,位于与该第二反射区域AR2重叠的位置,第四反射区域AR4与第一反射区 域ARl对应,位于与该第一反射区域ARl重叠的位置。如果成为这样,则来自荧光管42的直上光(从荧光管42沿Z方向行进的光)的 大部分首先到达第一反射区域AR1。该直上光具有比较高的光强度,但被第一反射区域ARl 反射,从而只有一部分行进到扩散片46的内部。然后,进入到该扩散片46的内部的光在向 各个方向扩散的同时向着出射面46F,但大部分向着覆盖第一反射区域ARl的第四反射区 域AR4。但是,由于进入到该扩散片46的内部的光自身比较少量,所以只有该少量的光到达 第四反射区域AR4。而且,该第四反射区域AR4只具有比较低的反射率,行进到该第四反射区域AR4的 光的大部分射出。但是,由于到达该第四反射区域AR4的光的光强度已经比较弱了,所以从 该第四反射区域AR4通过并射出的光不具有过分强的光强度。因而,在对扩散片46(或液 晶显示面板39)从正面观看时,起因于荧光管42的直上光的光量不均(荧光管42的线状 显著不均;灯影像)降低。此外,从荧光管42倾斜朝向的光(从荧光管42在相对于Z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行进 的光)的大部分,到达具有比较低的反射率的第二反射区域AR2,因此大部分进入扩散片46 的内部。然后,进入到该扩散片46的内部的光,在向各个方向扩散的同时向着出射面46F, 但大部分向着覆盖第二反射区域AR2的第三反射区域AR3。然后,由于进入该扩散片46的 内部的光自身为大量,所以比较大量的光到达第三反射区域AR3。而且,由于该第三反射区域AR3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所以行进到该第三反射区 域AR3的光只有一部分射出。因此,从该第三反射区域AR3倾斜通过并射出的光不具有过 分强的光强度。因而,在相对扩散片46的斜视中,由从荧光管42的倾斜光引起的光量不均 (斜视的灯影像)降低。另外,通过比较低的第二反射区域AR2进入到扩散片46的内部的光,具有比较高 的光强度。因此,该光强度高的光如果被第三反射区域AR3反射,则在扩散片46的内部被 混合的光量(被多重反射的光量)也变多。于是,该混合的光容易通过第四反射区域AR4 射出。结果,作为背光源49的光量,特别是正面看的光量变得比较高。然而,第一反射区域ARl 第四反射区域AR4所具有的反射率的例子可举出多种。 例如,如图1所示,对于第一反射区域AR1,令包括作为X方向的自身中心(带宽的中心)的 中心(第一中心)Cl的部分的反射率为最大反射率,令从包括该第一中心Cl的部分沿着X 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最大反射率连续下降的反射率(其中,令该最大反射率为最 大第一反射率REF1X)。如果像这样从高反射率至低反射率的变化 为连续的(单调减少),例如在第一反 射区域ARl的包括第一中心Cl的部分与荧光管42在Z方向(扩散片46的厚度方向)重合的情况下,来自荧光管42的直上光朝向在第一反射区域ARl中具有最高反射率的第一中心 Cl的部分行进。因此,光强度比较强的直上光被有效地反射,难以进入扩散片46的内部。此外,从荧光管42倾斜朝向的光(斜光),至到达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的距离 比较长(该距离比例如直上光到达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的距离更长)。因此,斜光与直 上光相比光强度容易变弱。详细来说,到达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光的光强度随着 从第一中 心Cl沿X方向远离而变弱。于是,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反射率可以说与到达该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光强度对 应。即,第一反射区域ARl与到达自身的光强度一致有效地反射光。另外,如果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包括第一中心Cl的部分和荧光管42在Z方向重 合,则到达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的光强度沿着X方向从第一中心Cl到荧光管彼此42、42 的之间为止变弱。因此,在荧光管42、42之间与第二反射区域AR2的包括X方向的中心(第二中心) C2的部分在Z方向重合的情况下,对于第二反射区域AR2,令包括该第二中心C2的部分的 反射率为最小反射率,令从包括该第二中心C2的部分沿着X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 最小反射率连续升高的反射率(其中,令该最小反射率为最小第二反射率REF2N)。如果像这样从低反射率至高反射率的变化为连续的(单调增加),则第二反射区 域AR2的反射率与到达该第二反射区域AR2的光强度对应。因而,第二反射区域AR2,与第 一反射区域同样,与到达自身的光强度一致有效地反射光。此外,通过以上那样的受光面46R的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射区域AR2,进而, 也通过扩散片46内到达出射面46F的光的光强度,相对于到达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 射区域AR2之前的光的光强度,容易成为相反关系。S卩,在覆盖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出射面46F的第四反射区域AR4中,随着从与第一 中心Cl对应的部位沿X方向离开,增强了光强度的光容易到达,在覆盖第二反射区域AR2 的出射面46F的第三反射区域AR3中,随着从与第二中心C2对应的部位沿X方向离开,减 弱了光强度的光容易到达。于是,在相对于受光面46R的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射区域AR2,出射面46F 的第四反射区域AR4和第三反射区域AR3在Z方向对应的情况(具有相对关系的情况)下, 优选第四反射区域AR4的反射率与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反射率成为相反关系,第三反射区 域AR3的反射率与第二反射区域AR2的反射率成为相反关系。S卩,优选对于第四反射区域AR4,令与Z方向的包括第一中心Cl的部分重叠的部 分{详细来说,包括X方向的作为自身中心的中心(第四中心C4)的部分}的反射率为最 小反射率,令从包括该第四中心C4的部分沿X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最小反射率连 续升高的反射率(其中,令该最小反射率为最小第四反射率REF4N)。如果像这样从低反射率至高反射率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即使通过第一反射区域 ARl到达第四反射区域AR4的光的强度,随着从第四中心C4沿X方向离开而变强,第四反射 区域AR4也与到达自身的光强度一致有效地反射光。此外,优选第三反射区域AR3,令与在Z方向包括第二中心C2的部分重叠的部分 {详细来说,包括X方向的作为自身中心的中心(第三中心C3)的部分}的反射率为最大反 射率,令从包括该第三中心C3的部分沿X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最大反射率连续下降的反射率(其中,令该最大反射率为最大第三反射率REF3X)。如果像这样从高反射率至低反射率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即使通过第二反射区域 AR2到达第三反射区域AR3的光的强度,随着从第三中心C3沿X方向离开而变弱,第三反射 区域AR3与到达自身的光强度一致有效地反射光。另外,如上所述,优选在第一反射区域ARl 第四反射区域AR4的反射率沿着X方 向连续变化的情况下,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射区域AR2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进 而,从最大第一反射率REFlX至最小第二反射率REF2N的反射率连续变化。此外,优选第三 反射区域AR3和第四反射区域AR4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进而,从最大第三反射率REF3X 至最小第四反射率REF4N的反射率连续变化。如果成为这样,则反射区域彼此的交界线变 得不显眼。此外,优选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的第一反射区域AR1,具有比扩散片46的出射 面46F的第三反射区域AR3高的反射率。这是因为到达出射面46F的第三反射区域AR3的 光的光强度是通过受光面46R(特别是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光,所以已经变弱。因此,如果 第三反射区域AR3具有比第一反射区域ARl高的反射率,则来自该第三反射区域AR3的射 出光过分降低,则很有可能变暗。另外,如图1所示,优选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三反射区域AR3的反射率连续变化 的情况如下所述。即,第一反射区域ARl的最大第一反射率REFlX比第三反射区域AR3的 最大第三反射率REF3X高,作为第一反射区域ARl的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一反射率REFlN 比作为第三反射区域AR3的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三反射率REF3N高,进而,从最大第一反射 率REFlX至最小第一反射率REFlN的反射率比从最大第三反射率REF3X至最小第三反射率 REF3N的反射率高。如果成为这样,则可靠地使来自第三反射区域AR3的出射光不过分降低,适当地 维持背光源光的光强度。[实施方式2]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另外,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部件同样的功能的 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在扩散片46的两面46F、46R形成有反射区域AR(AR1 AR4)。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单侧形成反射区域AR。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扩散片 46的受光面46R形成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射区域AR2 (其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第 一反射区域ARl具有比第二反射区域AR2高的反射率)。S卩,这样的扩散片46在受光面46R,在与X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交替并列互不相同的 带状的反射区域ARl、AR2 (即,在受光面46R,反射率的高低交替变化)。进而,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射区域AR2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从最大第一 反射率REFlX至最小第二反射率REF2N的反射率连续变化。即,受光面46R内的反射率变 化(从高反射率至低反射率的变化,和从低反射率至高反射率的变化)连续。
而且,第二反射区域AR2的最小反射率REF2N不为零,必定具有使光反射的一定程 度的反射率。而且,第一反射区域ARl与荧光管42对应,位于与该荧光管42重叠的位置,第 二反射区域AR2与荧光管42彼此的间隔对应,位于与该间隔重叠的位置(优选包括第一中 心Cl的部分与荧光管42重合,包括第二中心C2的部分与荧光管42、42彼此的间隔重合)。
于是,来自荧光管42的直上光的大部分到达第一反射区域ARl,来自荧光管42的 斜光的大部分到达第二反射区域AR2。直上光具有比较高的光强度,但被具有比较高的反射 率的第一反射区域ARl反射,从而只有一部分行进至扩散片46的内部。因此,如果适当地 设定该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反射率,则能够进行来自扩散片46的出射面46F的光量调整, 从正面看,由荧光管42的直上光引起的光量不均减少。此外,具有比直上光弱的光强度的斜光到达第二反射区域AR2。而且,该第二反射区域AR2具有比第一反射区域ARl的反射率低的某种程度的反射率。因此,如果适当地设 定该第二反射区域AR2的反射率,则能够进行来自扩散片46的出射面46F的光量调整,斜 视中,由荧光管42的斜光引起的光量不均减少。然而,如图3所示的仅在受光面46R形成有第一反射区域ARl和第二反射区域AR2 的扩散片46以外,也存在起到同样效果的扩散片46。其如图4所示,是在出射面46F在与 X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交替并列有互不相同的带状的反射区域(第五反射区域AR5、第六反射 区域AR6)的扩散片46。在该扩散片46中,第五反射区域AR5具有比第六反射区域AR6高的反射率。进而, 令第五反射区域AR5的包括作为X方向的自身中心(第五中心)C5的部分的反射率为最大 反射率,令从包括该第五反射率C5的部分沿X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最大反射率连 续下降的反射率即可(其中,令该最大反射率为最大第五反射率REF5X)。此外,也令第六反射区域AR6的包括作为X方向的自身中心的中心(第六中心)C6 的部分的反射率为最小反射率,令从包括该第六中心C6沿X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 最小反射率连续升高的反射率即可(其中,令该最小的反射率为最小第六反射率REF6N)。进而,第五反射区域AR5和第六反射区域AR6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从最大第五 反射率REF5X至最小第六反射率REF6N的反射率连续变化。即,出射面46F内的反射率变 化连续。而且,第六反射区域AR6的最小反射率REF6N不为零,必定具有使光反射的一定程 度的反射率。而且,第五反射区域AR5与荧光管42对应,位于与该荧光管42重叠的位置,第 六反射区域AR6与荧光管42彼此的间隔对应,位于与该间隔重叠的位置(优选包括第五中 心C5的部分与荧光管42重合,包括第六中心C6的部分与荧光管42、42彼此的间隔重合)。如果成为这样,则来自荧光管42的直上光的大部分,通过受光面46R和扩散片46 内部,到达第五反射区域AR5。此外,来自荧光管42的斜光的大部分通过受光面46R和扩散 片46内部,到达第六反射区域AR6。然后,具有比较高的光强度的直上光被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的第五反射区域AR5 反射,只有一部分通过出射面46F射出。因此,如果适当地设定该第五反射区域AR5的反射 率,则能够进行来自扩散片46的出射面46F的光量调整,从正面看,由荧光管42的直上光 引起的光量不均减少。此外,具有比直上光弱的光强度的斜光到达第六反射区域AR6。而且,该第六反射 区域AR6具有比第五反射区域AR5的反射率低的某种程度的反射率。因此,如果适当地设 定该第六反射区域AR6的反射率,则能够进行来自扩散片46的出射面46F的光量调整,斜 视中,由荧光管42的斜光引起的光量不均减少。如果依据以上的图3和图4的扩散片46,则可以说优选受光面46R和出射面46F的任一方的面的反射率的高低交替变化,且从高反射率至低反射率的变化,和从低反射率 至高反射率的变化连续(但是,低反射率不是零)。[其它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 行各种变更。例如,如图5所示,在各个反射区域(ARl AR4)中,反射率不变化也可以。即,在 各反射区域(ARl AR4)的整个面中,也可以设定相同的反射率。如果成为这样,则只要第 一反射区域ARl具有比第二反射区域AR2高的反射率,第三反射区域AR3具有比第四反射 区域AR4高的反射率,就能够如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那样,降低由来自荧光管42的直上光 和斜光引起的光量不均(正面看和斜视时的灯影像)。另外,即使第二反射区域AR2和第四反射区域AR4的反射率接近零(即,透过率接 近100% ),只要第一反射区域ARl使直上光的大部分反射,第三反射区域AR3使斜光的大 部分反射,则正面看和斜视时的灯影像减少。此外,如果第一反射区域ARl具有比第二反射区域AR2高的反射率,第三反射区域 AR3具有比第四反射区域AR4高的反射率,则也可以为以下那样的反射率变化。例如,如图6所示,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和出射面46F的反射率变化可以不是正 弦波变化,而是线性变化。详细来说,可以是从第一反射区域ARl的最大第一反射率REFlX 至第二反射区域AR2的最小第二反射率REF2N的反射率变化为线性,进而,从第三反射区域 AR3的最大第三反射率REF3X至第四反射区域AR4的最小第四反射率REF4N的反射率变化 为线性。此外,如图7所示,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的反射率变化为正弦波变化,出射面 46F的反射率变化为线性也可以,相反地,扩散片46的受光面46R的反射率变化为线性变 化,出射面46F的反射率变化为正弦波变化也可以。此外,第一反射区域ARl的最大第一反射率REFlX和第三反射区域AR3的最大第 三反射率REF3X的值可以一致也可以不同。同样地,第二反射区域AR2的最小第二反射率 REF2N和第四反射区域AR4的最小第四反射率REF4N的值可以一致也可以不同。总之,只要第一反射区域ARl具有比第二反射区域AR2高的反射率,第三反射区域 AR3具有比第四反射区域AR4高的反射率,就能够如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那样,由来自荧光 管42的直上光和斜光引起的光量不均降低。因此,例如,各反射区域(ARl AR4)的反射 率变化,即使不局部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从各反射区域(ARl AR4)整体看,只要第一反 射区域ARl具有比第二反射区域AR2高的反射率,第三反射区域AR3具有比第四反射区域 AR4高的反射率就行。然而,以上仅以扩散片4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8所示,在扩散片46上 (详细来说,在出射面46上)隔着包含分散颗粒的光学件OP设置有双凸透镜层LR的扩散 单元UT上形成反射区域(ARl AR4)。这是因为即使这样也能够起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 用效果。当然也可以是在图3 图7所示的扩散片46的出 射面46F上隔着包含分散颗粒 的光学件OP设置有双凸透镜层LR的扩散单元UT。这是因为只要是使用图3和图4的扩散 片46的扩散单元UT,就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作用效果,只要是使用图5 图7的扩散片46的扩散单元UT,就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外,以上作为光源举出了荧光管4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例如,如果在背光源底座44的底面44B矩阵状配置LED, 则呈列状的LED成为与灯影像相似的光量不均的原因。因此,优选采用在背光源单元49设 置已说明的扩散片46。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反射区域ARl覆盖荧光管42,第二反射区域AR2覆盖 荧光管42、42彼此的间隔,进而,第四反射区域AR4和第一反射区域ARl相对,第三反射区 域AR3和第二反射区域AR2相对。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二反射区域ARl覆盖荧光管42,第一反射 区域AR2覆盖荧光管42、42彼此的间隔,进而,第四反射区域AR4和第一反射区域ARl相 对,第三反射区域AR3和第二反射区域AR2相对。即使是这样的扩散片46,只要各反射区域 AR(AR1 AR4)的反射率的设定适当,就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然而,以上那样的反射区域AR,例如通过在扩散片46的面上(受光面46R上和出 射面46F上)涂敷反射剂而形成。而且,可以是该反射区域AR的反射率的变化,与点状反 射剂的密集密度的变化对应而发生变化。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反射率 也可以与点状反 射剂的面积变化对应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根据点状反射剂的密集密度的变化和点状反射剂 的面积变化两者而发生变化。此外,即使不是点状的反射剂,反射率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反射率也可以随着 涂敷在反射区域AR的整个面的反射剂的厚度变化而变化。此外,反射区域AR的形状也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那样的带状,即使是其它形状也 没有关系。
权利要求
一种扩散部件,其在受光面接收光,使该光折射行进并从出射面射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受光面,具有高反射率的第一反射区域和具有低反射率的第二反射区域交替并列,在所述出射面,具有高反射率的第三反射区域和具有低反射率的第四反射区域交替并列,所述第一反射区域和所述第四反射区域相对,并且所述第二反射区域和所述第三反射区域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当令所述第一反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反射区域并列的方向为并列方向时, 所述第一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所述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一中心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作为最大反射率 的最大第一反射率,在从包括所述第一中心的部分沿所述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所述最大第 一反射率连续下降的反射率, 所述第二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所述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二中心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作为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二反射率,在从包括所述第二中心的部分沿所述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所述最小第 二反射率连续升高的反射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反射区域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 从所述最大第一反射率至所述最小第二反射率的反射率连续变化。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当令所述第三反射区域和所述第四反射区域并列的方向为并列方向时, 所述第三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所述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三中心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作为最大反射率 的最大第三反射率,在从包括所述第三中心的部分沿所述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所述最大第 三反射率连续下降的反射率, 所述第四反射区域,在包括作为所述并列方向的自身中心的第四中心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作为最小反射率 的最小第四反射率,在从包括所述第四中心的部分沿所述并列方向离开的部分的反射率为从所述最小第 四反射率连续升高的反射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区域和所述第四反射区域的交界线的反射率相同, 从所述最大第三反射率至所述最小第四反射率的反射率连续变化。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域具有比所述第三反射区域的反射率高的反射率。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扩散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大第一反射率比所述最大第三反射率高,作为所述第一反射区域的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一反射率比作为所述第三反射区域的 最小反射率的最小第三反射率高,从所述最大第一反射率至所述最小第一反射率的反射率比从所述最大第三反射率至 所述最小第三反射率的反射率高。
8.一种扩散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部件;和使从该扩散部件射出的光折射行进的透镜层。
9.一种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的光源;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部件,其在受光面接收所述光,使该光折射行进并从出射面射出ο
10.一种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的光源;和权利要求8所述的扩散单元,其在受光面接收所述光,使该光折射行进并从出射面射出ο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照明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扩散部件、扩散单元、照明单元和显示装置。扩散片(46),在受光面(46R),具有高反射率的第一反射区域(AR1)和具有低反射率的第二反射区域(AR2)交替并列,在出射面(46F),具有高反射率的第三反射区域(AR3)和具有低反射率的第四反射区域(AR4)交替并列。而且,在该扩散片(46)中,第一反射区域(AR1)和第四反射区域(AR4)相对,并且第二反射区域(AR2)和第三反射区域(AR3)相对。
文档编号G02B5/02GK101842723SQ200880113630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日
发明者吉川贵博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