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748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诸如数字静物照相机一类的成像装置,存在这样一种成像装置,其 具有用于开闭成像装置的成像透镜以保护该成像透镜的挡板(透镜盖)。
作为这种成像装置的具体构造,提供这样一种构造,其中,成像透镜设 在形成该成像装置外壳的壳体的正面处,且挡板可沿着该正面垂直滑动,借 此该挡板可在其覆盖成像透镜的封闭位置与其使成像透镜露出的敞开位置
之间移动(参照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 2007-108338)。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成像装置中, 一块挡板可沿着壳体的正面垂直滑动,以致 当挡板移至封闭位置或敞开位置时,透镜挡板处于相对于壳体的正面轮廓向 上或向下位移的位置,这不利于获取设计特征的自由度。
本发明是考虑到此情况做出的。希望提供一种有利于获取设计特征的自 由度的成像装置。
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壳体,形成外 壳;成像透镜,设在壳体内;挡板,适于在其覆盖成像透镜的封闭位置与其 使该成像透镜露出的敞开位置之间移动;挡板开/闭件,设在壳体内以可在第 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互锁机构,连接挡板与挡板开/闭件,使挡 板在挡板开/闭件的第一位置处于封闭位置,以及使挡板在第二位置处于敞开 位置,挡板设在壳体与挡板开/闭件之间,且在敞开位置被处于第二位置的挡 板开/闭件覆盖。
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挡板和挡板开/闭件利用互锁机构相互耦合, 借此挡板在挡板开/闭件的第 一位置处于其覆盖成像透镜的封闭位置、挡板在 第二位置处于其使成像透镜露出的敞开位置、以及处于敞开位置的挡板被处于第二位置的挡板开/闭件覆盖,由此可以相对于壳体布置包括挡板和挡板开 /闭件在内的两个部件,这变得有利于获得成像装置的设计特征的自由度。


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透视图,其中,表示成像装 置的挡板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
图2是成像装置的透视图,其中,表示成像装置的挡板处于敞开位置的 状态;
图3是从后方看时成像装置的透视图4是成像装置的前视图,其中,表示成像装置的挡板处于封闭位置的 状态;
图5是成像装置的前视图,其中,表示成像装置的挡板处于敞开位置的 状态;
图6是成像装置的前视图,其中,表示成像装置的挡板处于封闭位置与 敞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7是表示成像装置的构造的框图8和9都是表示挡板、挡板开/闭件及互锁机构的构造的分解透视图10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互锁机构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 挡板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
图11是表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挡板、挡板开/闭件及互锁机构之间位置 关系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挡板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
图12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互锁机构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 挡板处于封闭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挡板、挡板开/闭件及互锁机构之间位置 关系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挡板处于封闭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的 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14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互锁机构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 挡板处于敞开位置的状态;
图15是表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挡板、挡板开/闭件及互锁机构之间位置 关系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挡板处于敞开位置的状态图16是臂件的平面图17是包括变焦杆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18是图17所示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透视图19是表示变焦杆被安装的状态的透视图20是表示被收容在壳体内的变焦杆的说明图;
图21是变焦杆的前视图22是从图21的箭头A看时的视图23是从图21的箭头B看时的视图24是从图21的箭头C看时的视图25是从图21的箭头D看时的视图;以及
图26是沿图21中的E-E线取的剖^L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i仑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的透视图,其中,表示成 像装置10的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P1的状态,图2是成像装置IO的透视图, 其中,表示成像装置10的挡板40处于敞开位置P2的状态,图3是从后方 看时成像装置IO的透视图,图4是成像装置IO的前视图,其中,表示成像 装置10的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Pl的状态,图5是成像装置10的前视图, 其中,表示成像装置10的挡板40处于敞开位置P2的状态,图6是成像装 置10的前视图,其中,表示成像装置10的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P1与敞开 位置P2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以及图7是表示成像装置10的构造的框图。
如图1至3所示,依据本发明此实施例的成像装置IO是数字静物照相机。
成像装置10包括形成外壳的壳体12。顺便一提的是,在此说明书中, 前方应是目标物侧,后方应是成像侧,而成像装置IO的左右应基于当从前 方看时该成像装置10的状态。
如图1至3所示,壳体12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厚度,沿垂直方向且尺寸 大于厚度的高度,以及沿左/右方向且尺寸大于高度的宽度,且被形成为薄平 矩形板状。
壳体12具有面向前方的正面14、面向后方的背面16、面向上方的顶面
618、面向下方的底面20、以及分别面向左方和右方的左侧面22和右侧24。 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设在正面14上。
如图2所示,收容成像光学系统26的镜筒28设在壳体12的右侧部内 以垂直延伸。成像透镜26A (物镜)位于成像光学系统26的最前部。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成像光学系统26被构造成具有变焦比可 变的变焦机构(变焦光学系统)90。变焦机构90被构造成包括使该变焦机 构90进行变焦操作的致动器92例如回转马达、线性马达等。此致动器92 经由变焦杆70来操作。
壳体12的正面14在与其右侧部相邻的上部区域内形成有开口。布置在 成像光学系统26的最前部处的成像透镜26A被提供为经由开口面向前方。 由此,成像透镜26A设在正面14的上部。
顺便一提的是,除成像透镜26A外,成像光学系统26被构造成还具有 位于该成像透镜26A的后方且使光路向下弯曲90度的棱镜、布置在该棱镜 的下方且沿着光路布置的多个透镜、沿着光路布置的光圈机构等,它们都没 有表示。
辐射用于测量焦距等的照明光的发光部28A、辐射辅助照明光(闪光) 等的闪光部28B设在正面14的成像透镜26A左侧上的部分处。
电源开关30A和快门按钮(释放按钮)30B设在壳体12的顶面18处。
变焦杆70被提供为布置在顶面18与侧面22相交的转角部76处。快门 按钮30B和变焦杆70被设置为紧密地邻近。变焦杆70构成操作杆。
如图3所示,用于显示所拾取的图像(图像数据)的显示器32、用于执 行与摄影和再现有关的各种设定操作等的操作屏、菜单屏等设在背面16的 基本整个表面上。显示器32构成显示部。
在此实施例中,显示器32提供有接触面板34,该接触面板34执行通过 指尖接触其表面(显示器表面)输入的操作。通过操作接触面板34,可适当 地执行各种操作,这些操作包括摄影模式和再现模式等的切换、调节成像光 学系统26的变焦比至远望端或广角端等的操作。
如图7所示,成像装置10提供有成像设备36A、图像处理部36B、显 示器处理部36C、操作部36D、控制部36E等。
成像设备36A用于拾取利用成像光学系统26形成的目标物的图像。作 为成像设备,可采用过去已知的各种成像设备例如CCD和CMOS传感器。图像处理部36B用于基于从成像设备36A输出的图像信号产生图像数 据,然后将该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2例如存储卡上。
显示器处理部36C用于使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器32上以及使操作屏或 菜单屏等显示在该显示器32上。
操作部36D被构造成包括电源开关30A、快门按钮30B、接触面板34等。
控制部36E用于依据操作部36D的操作来控制图像处理部36B和显示 器处理部36C且被构造成包括CPU及其类似物。 接着,将详细论述应用本发明要旨的挡板40。
图8和9都是表示挡板40、挡板开/闭件42及互锁机构44的构造的分
解透视图。
图IO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互锁机构44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 看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图11是表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挡板40、挡 板开/闭件42及互锁机构44之间位置关系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 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
图12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互锁机构44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 看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图13是表示在 这样一种情况下挡板40、挡板开/闭件42及互锁机构44之间位置关系的后 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的中间 位置的状态。
图14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互锁机构44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 看挡板40处于敞开位置的状态;图15是表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挡板40、挡 板开/闭件42及互锁机构44之间位置关系的后视图,在该情况下,从后方看 挡板40处于敞开位置的状态。
图16是臂件58的平面图。
用于开/闭成像透镜26A的挡板40以及用于使该挡板40移动的挡板开/ 闭件42和互锁机构44设在成像装置10处。
挡板开/闭件42设在壳体12处以可在第一位置(图1 )与第二位置(图 2)之间移动。
挡板开/闭件42呈现为平板状且设在壳体12的正面14上。 挡板开/闭件42具有越过壳体12的正面14沿左/右方向的总长度的宽度和比该正面14的垂直高度小的高度,且呈现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薄状。
挡板开/闭件42如下安装。
参照图9 ,第 一 引导件46将经由第 一 凸台部4202附接(attachingly )安 装在挡板开/闭件42的背面上,且第二引导件48将经由两个第二凸台部4204 附接安装在挡板开/闭件42的背面上。
另一方面,由金属片制成的板状框架52将附接安装在构成壳体12的正 面14的正面板50的背面上。
第一引导件46设在正面板50的开口 5002内,且被提供为可在该正面 板50的背面一侧上沿着开口 5002的边缘垂直滑动,如图IO所示。
再次参照图9,两个凸台部4204被插入穿过正面板50的开口 5004、5006 和框架52的开口 5202,且第二引导件48将附4妄安装在两个凸台部4204上, 借此该第二引导件48设在框架52的背面上。
第二引导件48的引导部4802将穿过框架52的开口 5202且位于正面板 50的背面上以可垂直滑动,如图10所示。
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46,48,挡板开/闭件42适于不往前移离壳体12 的正面14。
如图8所示,第二引导件48具有突出地设在其相互分离的部分上的引 导轴4810、 4812。引导轴4810、 4812将插入穿过框架52的两个细长孔5210、 5212以可移动。两个细长孔5210、 5212在框架52的沿左/右方向和垂直方 向相互不同的部分内垂直延伸,实现平稳地垂直移动挡板开/闭件42而不翻转。
引导轴4810、 4812与细长孔5210、 5212的上端啮合时确定挡板开/闭件 42的第一位置(图4),引导轴4810、 4812与细长孔5210、 5212的下端啮 合时确定挡板开/闭件42的第二位置(图5 )。因此,挡板开/闭件42经由框 架52支承在壳体12上,以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对应于挡板开/闭件42位于的正面14的高度方 向中央。
挡板40呈现为平板状,且设在壳体12的正面14与挡板开/闭件42之间。
挡板40通过互锁机构44经由挡板开/闭件42在其覆盖成像透镜26A的 封闭位置(图4 )与其使该成像透镜26A露出的敞开位置(图5 )之间移动。
9挡板40具有越过壳体12的正面14沿左/右方向的总长度的宽度和比该 正面14的垂直高度小的高度,且呈现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薄状。
挡板40在敞开位置由处于第二位置的挡板开/闭件42覆盖。挡板40在 封闭位置朝处于第一位置的挡板开/闭件42的上方露出且覆盖成像透镜 26A。
另外,在挡板开/闭件42位于第一位置且挡才反40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 下,成像装置10的正面由挡板40、挡板开/闭件42和壳体12的正面14的 朝该挡板开/闭件42的下方露出的部分构成。
另外,在挡板开/闭件42位于第二位置且挡板40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 下,成像装置10的正面由挡板开/闭件42和壳体12的正面14的朝该挡板开 /闭件42的上方和下方露出的部分构成。
挡板40如下安装。
再次参照图9,第一引导件54经由第一凸台部4002附接安装在挡板40 的背面沿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上,第二引导件56经由第二凸台部4004附接 安装在挡板40的背面的与该挡板40的背面沿宽度方向的另 一端部相邻的区域上。
第一引导件54设在正面板50的开口 5002内,且被提供为可在该正面 板50的背面一侧上沿着开口 5002的边缘垂直滑动,如图IO所示。
第二引导件56设在正面板50的开口 5006内,且被提供为可在该正面 板50的背面一侧上沿着开口 5006的边缘垂直滑动,如图IO所示。
利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54、 56,挡板40适于不往前移离壳体12的正面14。
另外,如图9所示,挡板40具有突出地设在其背面的相互分离的区域 上的引导轴4010、 4012。引导轴4010、 4012将穿过正面板50的开口 5004, 且插入穿过框架52的两个细长孔5220、 5222以可移动。两个细长孔5220、 5222在框架52的沿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互不同的部分内垂直延伸,实现 平稳、地垂直移动挡纟反40而不翻转。
引导轴4010、 4012与细长孔5220、 5222的上端啮合时确定挡板40的 封闭位置(图4),引导轴4010、 4012与细长孔5220、 5222的下端啮合时确 定挡板40的敞开位置(图5 )。
因此,挡板40经由框架52支承在壳体12上,以可在封闭位置与敞开
104立置之间移动。
互锁机构44用于连接挡板40与挡板开/闭件42,在挡板开/闭件42的 第一位置使挡板40位于封闭位置,以及在挡板开/闭件42的第二位置使挡板 40位于敞开位置。
如图8所示,互锁机构44被构造成包括臂状件58、框架52、第二引导 件48、肘节弹簧60、 62等。
臂状件58被提供为设在正面板50与框架52之间,且呈现为长薄状。
臂状件58具有突出地设在其纵向一端处的引导轴5804。引导轴5804 插入穿过框架52的细长孔5230以可移动。因此,臂状件58适于绕作为支 点的引导轴5804和细长孔5230的一部分摆动。
细长孔5230沿左/右方向延伸。细长孔5230的垂直高度被构造成具有 使引导轴5804移动而不垂直摇晃的尺寸。
另外,臂状件58的纵向中间部内形成有啮合孔5802,第二引导件48 的引导轴4812将经由框架52的细长孔5212插入该细长孔5802中。
另外,如图16所示,挡板40的引导轴4012可摆动地与臂状件58的纵 向另一端部耦合。
由此,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经由臂状件58相互耦合。
另外,同臂状件58与挡板开/闭件42之间的连接部相比,臂状件58与 挡板40之间的连接部位于远离支点的部分处。挡板开/闭件42的运动经由臂 状件58使挡板40在封闭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移动比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
间距离更大的距离。
当挡板开/闭件42移动时,经由引导轴4812和啮合孔5802绕引导轴5804
摆动臂状件58
臂状件58的摆动经由引导轴4012使挡板40垂直移动。 在此情况下,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垂直线性移动而不改变它们在 左/右方向的位置,使得当臂状件58摆动时,引导轴4812在啮合孔5802内 移动,且实现平稳地执行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的运动。
另外,啮合孔5802的形状被设定为当挡板开/闭件42移动时允许引导 轴4812与啮合孔5802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边缘啮合且允许平稳地执行臂状 件58的摆动。换句话说,啮合孔5802的形状被设定为允许引导轴4812以 与啮合孔5802的边缘成直角的方式同啮合孔5802的边缘啮合,且允许平稳
ii地执行臂状件58的摆动。
如图10和14所示,肘节弹簧60、 62中的肘节弹簧60设在框架52与 突出地设在挡板开/闭件42的背面上的安装件4210之间,且把该挡板开/闭 件42选择性地压向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由此,稳定挡板开/闭件42处于第 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状态且防止该挡板开/闭件42摇晃。
如图10和14所示,肘节弹簧60、 62中的肘节弹簧62设在臂状件58 的引导轴5804与框架52之间,且按照使引导轴5804从与细长孔5222的延 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抵靠该细长孔5222的边缘的方式推压该引导轴5804。 由此,稳定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和敞开位置的状态且防止该挡板40摇晃。
接着,将论述挡板40的开/闭操作。 (封闭位置)
如图1和4所示,挡板开/闭件42处于第一位置且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
在此状态下,如图10和11所示,臂状件58呈现使引导轴4812、 5804 位于引导轴4012下方的倾斜姿势,且肘节弹簧60和肘节弹簧62把挡板40 和挡板开/闭件42分别压向第一位置和封闭位置。 (从封闭位置至敞开位置)
当挡板开/闭件42如图6所示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时,臂状件58 摆动且使挡板40以比挡板开/闭件42更大的行程向下移动,如图12和13 所示。
(敞开位置)
当挡板开/闭件42处于如图2和5所示的第二位置时,挡板40处于敞 开位置、成像透镜26A露出且挡板40被挡板开/闭件42遮蔽。
在此状态下,如图14和15所示,臂状件58呈现使引导轴5804与引导 轴4012相比位于下方和使引导轴5802变成与引导轴4012相同水平的倾斜 姿势,且肘节弹簧60和肘节弹簧62把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分别压向第 二位置和敞开位置。
(从敞开位置至封闭位置)
当挡板开/闭件42如图6所示从第二位置移至第一位置时,臂状件58 摆动且使挡板40以比挡板开/闭件42更大的行程向上移动,如图12和13 所示。当挡板开/闭件42处于如图l和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挡板40处于封闭位置。
依据此实施例,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经由互锁机构44相互耦合, 该互锁机构44使挡板40在挡板开/闭件42的第一位置处于该挡板40覆盖成 像透镜26A的封闭位置,使挡板40在挡板开/闭件42的第二位置处于该挡 板40允许成像透镜26A露出的敞开位置,以及使处于敞开位置的挡板40 被处于第二位置的挡板开/闭件42覆盖。
因此,包括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在内的两个部件能够相对于壳体 12布置,以致变得有利于获得成像装置10的设计特征的自由度。
也就是说,在以往采用一块挡板的情况下,位于封闭位置的挡板被迫使 处于相对于壳体表面位移的位置。然而,此实施例中,在如图4所示的挡板 40处于封闭位置且挡板开/闭件42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该挡板开/闭件 42能够位于沿壳体12的正面14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以便获得该挡板40和 挡板开/闭件42相对于壳体12的正面14的平衡,这变得有利于获得成像装 置10的正面的设计特征的自由度。
另外,若色彩、图案等按照使壳体12的正面14和挡板40具有相同外 观的方式被涂覆在该壳体12的正面14和挡板40上且此色彩、图案等用作 该壳体12的正面14和挡板40的装饰物,以及若色彩、图案等按照使挡板
挡板开/闭件42上且被涂覆在挡板开/闭件42上的色彩、图案等用作与被涂 覆在壳体12的正面14和挡板40上的色彩、图案等不同的装饰物,当挡板 开/闭件42处于如图1和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该挡板开/闭件42可用作位 于沿壳体12的正面的垂直方向中央的带状装饰件,这有利于改进成像装置 10的正面的i殳计特征。
另外,在此实施例中,互锁机构44被构造成包括臂状件58,借此当挡 板开/闭件4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挡板40适于以比该挡板开 /闭件42更大的行程垂直移动,使得该挡板开/闭件42的操作量小,变得有 利于改进挡板40的操作性能。
顺便一提的是,对于互锁机构44,其使挡板40和挡板开/闭件42相互 耦合,使挡板40在挡板开/闭件42的第一位置处于封闭位置,以及使挡板 40在挡板开/闭件42的第二位置处于敞开位置,可采用利用齿轮机构和凸轮 机构构成的各种现有构造。然而,当互锁才几构44 ^皮构造成1象此实施例这样包括臂状件58时,实现结构的简化,这变得有利于减小壳体12的尺寸和厚度。
另夕卜,尽管以上已参照此实施例论述了成像装置为数字静物照相机的情 况,但本发明可应用于各种成像装置包括摄像机、装有照相机的移动手机、 装有照相机的PDA、装有照相机的音乐播放器等。
接着,将论述变焦杆70。
图17是包括变焦杆7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主 要部分的局部放大透视图,图19是表示变焦杆70被安装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0是表示被收容在壳体12内的变焦杆70的说明图,图21是变焦杆70 的前视图,图22是从图21的箭头A看时的视图,图23是从图21的箭头B 看时的视图,图24是从图21的箭头C看时的视图,图25是从图21的箭头 D看时的视图,以及图26是沿图21中的E-E线取的剖视图。
如图17所示,顶面18由用于顶面的光滑平一反72构成,该光滑平才反72 包括顶面板部7202和在该顶面板部7202的两端处弯曲且构成壳体12的侧 面22、 24的左右侧面板部7204、 7206。光滑平板72安装在底板74上。
顶面板部7202提供有用于收容电源开关30A的电源开关收容切出部 7210和用于收容快门按钮30B的快门按钮收容切出部7212。变焦杆70将插 入其内的切出部7220 i殳在顶面^l部7202与左侧面才反部7204相交的转角部 76处。
变焦杆70被提供为可绕沿壳体1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摆动。
如图21至26所示,变焦杆70包括基部78和操作凸部80。
基部78具有半圆柱形壁部78A和设在沿该半圓柱形壁部78A的宽度方
向的该半圆柱形壁部78A的两端处的端面壁78B。
如图22和26所示,空间S设在半圆柱形壁部78A与两端处的端面壁
78B之间。如图21和26所示,支承轴插入孔78C同轴形成在两端处的端面
壁78B内。
如图20所示,变焦杆70设在转角部76处且支承轴插入孔78C的轴心 面向前/后方向。
具有沿壳体1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的支^c轴82 ^L插入穿过支^^轴 插入孔78C。支承轴82的两端经由壳体12的侧面支承。变焦杆70经由支 承轴82支承以可绕沿壳体1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摆动。另外,如图21至24所示,第一加压部78D和第二加压部78E i殳在沿 半圆柱形壁部78A的延伸方向的该半圆柱形壁部78A的两端处。更具体的, 如图20所示,第一加压部78D在变焦杆70的安装状态下设在半圓柱形壁部 78A沿延伸方向位于下部位置的端部处,以及第二加压部78E在变焦杆70 的安装状态下设在半圓柱形壁部78A沿延伸方向位于上部位置的端部处。
如图20所示,操作凸部80是一种被提供为从基部78突起且利用手指 操作的部分。操作凸部80 #1接收在切出部7220内。
更具体的,操作凸部80被提供为从半圆柱形壁部78A的中央部突起, 该才喿作凸部80的从切出部7220突出的一部分包括与顶面18连续的顶面区 域80A和与侧面22连续的侧面区域80B。顶面区域80A和侧面区域80B形 成为崎岖区域8002,以便易于摆动操作该操作凸部80。
另外,如图17和18所示,在壳体12内部的与基部78相对的部分处, 提供使致动器执行至远望端的变焦动作(第一动作)的第一电接触元件84A 和使致动器执行至广角端的变焦动作(第二动作)的第二电接触元件84B。 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支承在底板74上。也就是说,第一和第 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被接通或断开,从而给控制部36E (图7)提供用 于执行变焦动作的操作信号。
然后,在变焦杆70向下摆动的该变焦杆70的第一摆动位置,第一加压 部78D适于给第一电接触元件84A施压,以及在变焦杆70向上摆动的该变 焦杆70的第二摆动位置,第二加压部78E适于给第二电接触元件84A施压。
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被构造成包括成形为拱顶形的薄板簧 (弹性金属拱顶形板)。薄板簧被第一和第二加压部78D、 78E沿它们的厚 度方向加压且由此变形,借此该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适于提供 卡才吝感觉。
另外,如图20所示,在变焦杆70的中间位置,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 84A、 84B与第一和第二加压部78D、 78E适于相互分离。
在变焦杆70的中间位置,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与第一和 第二加压部78D、 78E适于按照这种方式相互分离,使得即便由于例如任何 物体碰撞变焦杆而导致任何力在中间位置施加给该变焦杆70,也避免第 一和 第二加压部78D、 78E给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施加大的外力, 这改进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的抗冲击性和耐用性。形成转角部76的顶面18和左侧面22相交。操作凸部80相对于顶面8
顺便一提的是,可采用可变电阻器代替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元件84A、 84B。在此情况下,通过变焦杆70的摆动来移动可变电阻器的电刷,从而改 变可变电阻器的电阻值,基于电阻值的变化来切换朝向远望端或广角端的变 焦动作和控制变焦动作的速度。
如图19所示,扭转弹簧86巻绕在支承轴82的设在空间S内的一部分 上,且其两端经由壳体12的侧面接合停止。利用此扭转弹簧86,变焦杆70 通常被压向中间位置。顺便一提的是,作为把变焦杆70推向中间位置的弹 簧,可采用例如板簧。另外,作为弹簧本身的构造和该弹簧的布置构造,可 采用过去已知的各种构造。
(变焦杆70的操作过程)
接着,将论述摄影操作时成像装置IO的操作过程。
挡板40应预先位于敞开位置P2。
用户握持壳体12、他/她的右手放在背面16的左侧部上、右手的中指和 无名指放在挡板开/闭件42的正面左侧部上、且右手的小指放在底面20的左
侧部上。
然后,用户在观察显示器32上显示的图像的同时使成像光学系统26对 向目标物,且利用食指的指尖摆动操作凸部80,从而使变焦杆70摆动至第 一摆动位置或第二摆动位置,借此执行变焦机构90的变焦动作且将成像光 学系统26的变焦比设定为预期变焦比。
当获得预期变焦比时,用户将食指的指尖从操作凸部80移到快门按钮 30B上并下压该快门按钮30B,从而拍摄目标物。
依据上述构造,变焦杆70设在壳体12的顶面18与侧面22相交的转角 部76处,以可绕沿该壳体1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轴心摆动。
由此,允许壳体12具有小尺寸,使得即便该壳体12的背面16被显示 器32占据且该背面16上难以获得使变焦开关处于其内的空间,也能将变焦 杆70设在壳体12处,这毫无疑问地变得有利于减小壳体l2的尺寸,且还 变得有利于改进成像装置10的搡作性能,因为用户能够在操作变焦杆70的 同时紧紧地握持壳体12且能够容易地用握持壳体12侧部的手指的指尖来操 作变焦杆70。特别的,设在转角部76处的变焦杆70适于绕沿壳体12的前/后方向延 伸的轴心摆动,使得由变焦杆70的操作而施加给该壳体12的力较小,这变 得有利于增强壳体12的握持特性且还变得有利于改进操作性能。
另外,在变焦开关和快门按钮都适于通过加压操作来起作用的情况下, 若变焦开关设在快门按钮附近,则它们中的一者将可能被错认为它们中的另 一者且被误操作。相反,在此实施例中,变焦杆70适于通过摆动操作来起 作用而快门按钮30B适于通过加压操作来起作用,使得即便变焦杆70设在 快门按钮30B附近,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它们中的一者净皮错认为它们中的另一 者且被误操作,这变得有利于改进操作性能。
另外,变焦杆70被提供为设在作为壳体12的死空间的转角部76处, 使得可在有效利用该壳体12的死空间的同时相当大地获得绕变焦杆70轴心 的该变焦杆70的摆动半径(从轴心起量至操作凸部80的顶端),这变得有 利于改进变焦杆70的操作性能。
顺便一提的是,尽管以上已经论述了致动器驱动变焦机构卯的情况, 但除变焦机构90以外,该致动器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其驱动聚焦机构、挡板 开/闭机构等的情况。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可依据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进行各种 变形、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物的范围 内。
本发明包含与2008年1月1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JP2008-009025相关的主题,在此引入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供参考。
权利要求
1.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壳体,形成外壳;成像透镜,设在所述壳体内;挡板,适于在其覆盖所述成像透镜的封闭位置与其使所述成像透镜露出的敞开位置之间移动;挡板开/闭件,设在所述壳体内以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互锁机构,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挡板开/闭件,使所述挡板在所述挡板开/闭件的所述第一位置处于所述封闭位置,以及使所述挡板在所述第二位置处于所述敞开位置,所述挡板设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挡板开/闭件之间,且在所述敞开位置被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挡板开/闭件覆盖。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挡板被支承在所述壳体上,以能够在所述封闭位置与所述敞 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所述挡板开/闭件被支承在所述壳体上,以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 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互锁机构包括被所述壳体支承的一部分和作为支点能够摆动 的臂状件;所述挡板和所述挡板开/闭件与所述臂状件连接;同所迷臂状件与所述挡板开/闭件之间的连接部相比,所述臂状件与所 述挡板之间的连接部位于远离所述支点的位置;以及通过所述挡板开/闭件的运动,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臂状件在所述封闭位 置与所述敞开位置之间移动比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距离更大的距 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呈现为具有沿前/后方向薄的厚度的平板状,且具有正面,所述成像透镜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正面的上部内;所述挡板开/闭件和所述挡板都呈现为平板状,且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正面上;以及在所述挡板开/闭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且所述挡板处于所述封闭位置的 状态下,所述挡板朝所述挡板开/闭件的上方露出。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右方向的总长度的宽度和比所述正面的垂直高度小的高度,且都呈现为沿左 /右方向延伸的长薄形状;以及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挡板开/闭件处于的沿所述正面的高度方向的中央 的部分。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挡板开/闭件和所述挡板具有越过所述壳体的所述正面沿左/ 右方向的总长度的宽度和比所述正面的垂直高度小的高度,且都呈现为沿左 /右方向延伸的长薄形状;所述第 一位置是所述挡板开/闭件处于的沿所述正面的高度方向的中央 的部分;以及所述成像装置具有正面,在所述挡板开/闭件处于所述第 一位置且所述挡 板处于所述封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正面由所述挡板、所述 挡板开/闭件和所述壳体的朝所述挡板开/闭件的下方露出的正面部分形成'在所述挡板开/闭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挡板处于所述敞开位置的 状态下,所述成像装置的所述正面由所述挡板开/闭件和所述壳体的朝所述挡 板开/闭件的上方和下方露出的正面部分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像装置。此成像装置包括壳体,形成外壳;成像透镜,设在壳体内;挡板,适于在其覆盖成像透镜的封闭位置与其使该成像透镜露出的敞开位置之间移动;挡板开/闭件,设在壳体内以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及互锁机构,连接挡板与挡板开/闭件、使挡板在挡板开/闭件的第一位置处于封闭位置、以及使挡板在第二位置处于敞开位置,挡板设在壳体与挡板开/闭件之间,且在敞开位置被处于第二位置的挡板开/闭件覆盖。
文档编号G03B17/02GK101487969SQ20091000183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
发明者及川友人, 小竹亮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