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757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可伸缩式(collapsible)透镜镜筒作为一种用于诸如数码静物相机之类 的摄像装置的透镜镜筒而被提供,其中用于支承构成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 的一部分的透镜框沿透镜的光轴方向移动使得透镜从壳体的前表面伸出及 缩回。
使用凸轮环和固定环的构造被提出作为用于沿光轴方向移动这种透镜 框的示例性构造(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114528)。
在这种透镜镜筒中,凸轮环具有形成在内或外周缘表面中的透镜框 移动凸轮沟;沿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的凸轮随动件;和沿外周 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并沿圆周方向延伸的齿轮部。
固定环在内周缘表面中具有用于容纳齿轮部的齿轮容纳凹部和凸轮环 移动凸轮沟。凸轮随动件与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相接合。
凸轮环插入固定环,凸轮环的凸轮随动件与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相接合, 然后,驱动齿轮与齿轮部相啮合,凸轮环被旋转。因此,凸轮环在固定环 内旋转,同时凸轮环经由凸轮随动件和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在缩回位置和伸 出位置之间移动。从而,齿轮部与驱动齿轮相啮合,同时齿轮部在齿轮容 纳凹部内与凸轮环 一起移动。
同时,近年来,对小型摄像装置有需求。从而,需要有利于减小尺寸 的透镜镜筒。因此有必要减小固定环的尺寸。

发明内容
具体说,驱动齿轮布置在固定环的相应于齿轮部的移动轨迹的那部分 周缘壁部。此外,后部减速齿轮单元布置在该周缘壁部,该后部减速齿轮 单元包括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输出齿轮;传输动力至输出齿轮的减速齿
6果使得,固定环的所述周缘壁部沿径向方向明显地向外伸出,从而限制了 尺寸的减小。
根据上述情况,希望的是提供有利于减小固定环的相应于齿轮部的移 动轨迹的那部分周缘壁部的厚度的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透镜镜筒包括凸轮环,该凸轮环具有形成在
内或外周缘表面中的透镜框移动凸轮沟、设置在外周缘表面中沿外周缘表 面的圓周方向间隔开的位置并沿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凸 轮随动件和沿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且同时沿圓周方向延伸的齿
轮部;和固定环,该固定环在内周缘表面中具有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 凸轮随动件分别与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相接合,凸轮环插入固定环。凸轮环 移动凸轮沟包括缩回位置凸轮沟部、移动凸轮沟部和伸出位置凸轮沟部;
旋转范围中使凸轮环位于缩回固定环中的缩回位置;移动凸轮沟部连接至 缩回位置凸轮沟部,并使凸轮环在凸轮环的第二旋转范围中以与凸轮环的 旋转连动的方式在固定环内沿固定环的轴向方向移动;伸出位置凸轮沟部 连接至移动凸轮沟部,并使凸轮环在凸轮环的第三旋转范围中位于从固定 环伸出的伸出位置。齿轮容纳凹部形成在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中,齿轮容 纳凹部容纳随着凸轮环的移动而移动的齿轮部。在凸轮随动件从缩回位置 凸轮沟部移动至伸出位置凸轮沟部时,齿轮部的位置布置为偏离固定环的 圆周方向上的多个凸轮随动件之一的第一凸轮随动件的位置,以便位于第 一凸轮随动件的移动方向的后侧。通过经由齿轮部使凸轮环旋转,凸轮环 在固定环内旋转,同时凸轮环经由凸轮随动件和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在缩回 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齿轮部的齿顶和第一凸轮随动件的顶端位于以 凸轮环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圆筒面上a包括在凸轮环移动凸 轮沟中并与第一凸轮随动件相接合的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底面和齿轮 容纳凹部的底面位于以固定环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圆柱表面 上。开放部设置在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里,用以连通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 沟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和齿轮容纳凹部。在伸出位置中,齿轮部的靠近第 一凸轮随动件定位的那部分穿过开放部并位于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伸 出位置凸轮沟部中。
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摄像装置包括透镜镜筒,该透镜镜筒包 括凸轮环,该凸轮环具有形成在内或外周缘表面中的透镜框移动凸轮沟、 设置在外周缘表面中沿外周缘表面的圓周方向间隔开的位置并沿外周缘表 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的多个凸轮随动件和沿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
伸出且同时沿圆周方向延伸的齿轮部;和固定环,该固定环在内周缘表面
中具有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凸轮随动件分别与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相接 合,凸轮环插入固定环。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包括缩回位置凸轮沟部、移动
凸轮沟部和伸出位置凸轮沟部;缩回位置凸轮沟部通过与齿轮部相啮合的 驱动齿轮的旋转在凸轮环的第 一旋转范围中使凸轮环位于缩回固定环中的 缩回位置;移动凸轮沟部连接至缩回位置凸轮沟部,并使凸轮环在凸轮环 的第二旋转范围中以与凸轮环的旋转连动的方式在固定环内沿固定环的轴 向方向移动;伸出位置凸轮沟部连接至移动凸轮沟部,并使凸轮环在凸轮 环的第三旋转范围中位于从固定环伸出的伸出位置。齿轮容纳凹部形成在 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中,齿轮容纳凹部容纳随着凸轮环的移动而移动的齿 轮部。在凸轮随动件从缩回位置凸轮沟部移动至伸出位置凸轮沟部时,齿 轮部的位置布置为偏离固定环的圓周方向上的多个凸轮随动件之一的第一 凸轮随动件的位置,以便位于第一凸轮随动件的移动方向的后侧。通过经 由齿轮部使凸轮环旋转,凸轮环在固定环内旋转,同时凸轮环经由凸轮随 动件和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在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齿轮部的齿顶 和第 一 凸轮随动件的顶端位于以凸轮环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 圓筒面上。包括在凸轮环移动凸轮沟中并与第 一凸轮随动件相接合的第一 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底面和齿轮容纳凹部的底面位于以固定环的中心轴为 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圆柱表面上。开放部设置在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里, 用以连通第 一 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和齿轮容纳凹部。在 伸出位置中,齿轮部的靠近第一凸轮随动件定位的那部分穿过开放部并位 于第 一 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中。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齿轮部在固定环的齿轮容纳凹部和第 一 凸 轮环移动凸轮沟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之间移动,所以凸轮环能够顺禾'J地移 动,同时防止齿轮部干涉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因此,固定环的相应于齿 轮部的移动轨迹的那部分周缘壁部能够被减小。


图1是摄像装置的透镜镜筒位于缩回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2是摄像装置的透镜镜筒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3是摄像装置的后表面的透视图; 图4是摄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位于容纳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透镜镜筒位于伸出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透镜镜筒的分解透视图8是凸轮环、固定环和驱动齿轮当从前侧入浮见时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凸轮环、固定环和驱动齿轮当从不同于图8的位置的前侧入视 时的分解透视图IO是凸轮环、固定环和驱动齿轮当从后侧入一见时的分解透视图IIA是从前侧入视时凸轮环的缩回位置的分解透视图,而图IIB是 从前侧入视时凸轮环的伸出位置的分解透视图12A是从后侧入视时凸轮环的缩回位置的分解透视图,而图12B是 从后侧入视时凸轮环的伸出位置的分解透视图13是从不同于图12A的位置的后侧入视时凸轮环的缩回位置的分解 透视图14是从不同于图12B的位置的后侧入视时凸轮环的伸出位置的分解 透视图15是凸轮环与固定环组装后从后侧入视时的后视图16是透镜镜筒的截面图17是凸轮环的透视图18是凸轮环的平面视图19是凸轮环的外周缘表面的展开图20是固定环的透视图21是沿固定环的径向方向从外侧透视时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的展开
图22是驱动齿轮的透视图23A是凸轮环的齿轮部和凸轮随动件以及固定环的凸轮环移动凸轮 沟的说明图,而图23B是凸轮环和固定环的操作的说明图;图24C和24D分别是凸轮环和固定环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25E是凸轮环和固定环的操作的说明图26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轮环的齿轮部和凸轮随动件以及固定环 的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说明图,而图26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轮环和固 定环的操作的说明图27C和27D分别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轮环和固定环的操作的说明
图28E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轮环和固定环的操作的说明图;并且 图29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凸轮环位于伸出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而 图29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轮环位于伸出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镜镜筒安装在摄像装 置中的情况。
图1是摄像装置10的透镜镜筒14位于缩回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 是摄像装置10的透镜镜筒14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是摄像 装置IO的后表面的透视图。图4是摄像装置IO的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贯穿说明书,期望的是从摄像装置的前侧入视时确定左右侧。物体侧 称为前侧,而摄像元件侧称为后侧。 (摄像装置10)
参考图1和图2,摄像装置IO为数码静物相机,并且具有限定出外部 的壳体12。
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镜筒14安装在壳体12的右部。 透镜镜筒14包括将物体图像引导至摄像元件20的成像光学系统(见 图4)。物体图像通过成像光学系统16得以形成。摄像元件20捕捉所形成 的物体图像并生成摄像信号。摄像元件20由电荷耦合器件(CCD)传感器 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形成。
成像光学系统16包括多个透镜。物镜透镜16A是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之一。
10透镜镜筒14在如图1所示的物镜透镜16A缩回进入壳体12的前表面
中的容纳位置和如图2的所示的物镜透镜16A伸出的伸出位置之间移动。 参考图2,例如,发出拍摄辅助光的闪光灯1202和发出自动聚焦辅助
光的发光部1204被设置在壳体12的前表面的上部中心部位。
用于摄像的快门(shutter)按钮1206和电源按钮1208被设置在壳体
12的顶表面上。
参考图3,选择功能模式(例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再生)的模式 选择开关1216被设置在壳体12的左表面上。
显示所捕捉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或菜单屏幕的显示面板18被设置在 壳体12的后表面的大致中心部分。显示面板18可以是现有的显示面板, 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面板。
这里,可选地,能够通过操作人员在显示表面上的接触而操作的具有 触摸操作功能的触摸面板可被设置在显示面板18的显示表面上。
执行变焦(zoom)操作的光学变焦操作按钮1210、选择菜单的菜单按 钮1212和改变屏幕显示的显示变换按钮1214等被设置在壳体12的后表面 的左侧部分。
(控制系统)
参考图4,摄像装置10除包括摄像元件20和显示面板18之外,还包 括控制单元22A;内存储器22B,其具有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RAM、 ROM等,用于驱动控制单元22A;放大来自摄像元件20的摄像信号的放 大器22C;将来自放大器22C的摄像信号处理成预定信号的图像信号处理 单元22D;诸如存储器卡之类的用于增加存储容量的外存储器22E;控制驱 动透镜镜筒14的透镜镜筒控制单元22F;驱动显示面板18的监视器驱动单 元22G;接口 (1/F)22H;以及操作单元221。
控制单元22A包括例如具有微处理器(CPU)的运算电路。控制单 元22A控制内存储器22B、放大器22C、图像信号处理单元22D、透镜镜 筒控制单元22F、监视器驱动单元22G、接口 ( I/F ) 22H和操作单元221。
外存储器22E能够经由连接器22J以可附接和可分离的方式连接至接 口 22H。
操作单元22I包括快门按钮1206;电源按钮1208;光学变焦操作按 钮1210;用于选择菜单的菜单按钮1212;用于变换屏幕显示的显示变换按
ii钮1214等。操作单元221输入操作信号至控制单元22A。
透镜镜筒控制单元22F连接至控制驱动透镜镜筒14的透镜驱动单元
22K和检测透镜镜筒14的旋转量和沿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位置传感器22L。 控制单元22A根据来自操作单元221的操作信号来控制各个部分。 具体说,当快门按钮1206被操作时,摄像元件20捕捉由成像光学系
统16引导至摄像元件20的摄像表面的图像。摄像元件20产生摄像信号。
摄像信号经由放大器22C被提供至图像信号处理单元22D。
被图像信号处理单元22D处理成为预定图像信号的信号被提供至控制
单元22A。
因此,对应于物体的图像的信号从控制单元22A提供到显示器驱动单 元22G、内存储器22B或外存储器22E。
因此,对应于物体图像的图像经由显示器驱动单元22G显示在显示面 板18上。图像数据存储在内存储器22B或外存储器22E中。
此外,当光学变焦操作按钮1210被操作时,控制单元22A经由透镜镜 筒控制单元22F控制透镜驱动单元22K。具体说,透镜镜筒控制单元22F 基于来自位置传感器22L的检测信号而控制透镜驱动单元22K,以执行变 焦操作至广角侧或望远侧,从而控制透镜镜筒14的旋转量和沿光轴方向的 移动量。
(透镜镜筒14)
下面,描述透镜镜筒14的结构。
图5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镜筒14位于容纳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图 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镜筒14位于伸出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图7是透 镜镜筒14的分解透视图。
参考图7,透镜镜筒14的成像光学系统16沿从物体侧的顺序包括第 一透镜组(物镜透镜16A);自动曝光器件26;第二透镜组28;和第三透 镜组30。第一透镜组24具有多个透镜。自动曝光器件26具有快门和光圈 (iris)单元。第二透镜组28具有多个透镜。第三透镜组30具有至少一个 透镜。
第一透镜组24和第二透镜组28提供变焦功能。成像光学系统16的变 焦操作是通过沿光轴方向以预定的距离移动透镜组24和28而得以执行。 此外,第三透镜组30提供聚焦功能。成像光学系统16的聚焦功能是通过沿光轴方向以预定的距离移动第三透镜组3 0而得以执行。
透镜镜筒14的机械系统沿从物体侧的顺序包括第一组移动框32;保 持第一透镜组24的第一组透镜框34;保持第二透镜组28的第二组透镜框 38;保持第二组透镜框38的第二组移动框36;直线移动环40;凸轮环42; 固定至壳体12的固定环44;保持第三透镜组30的第三组透镜框46;和固 定至固定环44的后部的后部镜筒48。摄像元件20附接至后部镜筒48。
此外,透镜镜筒14的动力系统包括使凸轮环42旋转的后部减速齿 轮单元50和驱动齿轮52;和执行光学系统的聚焦操作的马达单元54。
后部减速齿轮单元50和马达单元54附接至固定环44和后部4竟筒48 的组件,如图5中所示。驱动齿轮52由固定环44和后部镜筒48旋转地支 承。
后部镜筒48具有环状后表面部分48A,在其中心部分有大致为矩形的 通孔4802。马达单元54由后表面部分48A支承。
摄像元件20附接至后部镜筒48的后表面,以便摄像元件20的摄像表 面通过通孔4802得以曝露。
固定环44固定至后部镜筒48的前部。
固定环44由大致为圆柱形并限定出透镜镜筒14的外型构件的筒体形 成。整个成像光学系统16能够容纳在固定环44中。
固定环44具有暴露驱动齿轮52的一部分的切割部44A;和暴露第 三组透镜框46的一部分得以曝露的切割部。
参考图16,支承轴35从固定环44的一部分伸出,该部分曝露于切割 部44A。支承轴35沿轴向方向旋转地支承驱动齿轮52的一端。此外,承 载部4810设置在后部镜筒48的一部分处,该部分暴露于切割部44A。承 载部4810旋转地支承沿轴向方向从驱动齿轮52的另 一端伸出的轴部5202。
因而,支承轴35由固定环44和后部镜筒48的透镜镜筒组件保持。沿 由支承轴35旋转地支承的驱动齿轮52的齿的齿宽方向的大致整个长度通 过切割部44A暴露于透镜镜筒组件的外侧。后部减速齿轮单元50附接至固 定环44的周缘壁,以遮盖驱动齿轮52的暴露部分。
虽然未示出,后部减速齿轮单元50包括与驱动齿轮52相啮合的输 出齿轮;传输动力至输出齿轮的至少一个减速齿轮;和通过经由减速齿轮 传输动力而旋转地驱动输出齿轮的变焦马达。后部减速齿轮单元50还具有
13检测变焦马达的旋转次数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旋转^T测器,例如旋转编码器。
马达单元54用作用于执行透镜镜筒14的聚焦操作的动力源。马达单 元54包括聚焦马达;和与聚焦马达的旋转轴可动地螺紋式接合并沿光轴 方向净皮引导的支架(carriage )。
第三组透镜框46与马达单元54的支架相接合。因此,预定的聚焦操 作是通过根据马达单元54的旋转量沿光轴方向以预定的距离移动第三透镜 组30而得以执行。
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和多个直线移动引导沟62形成在固定环44 的内周缘中,以沿光轴方向延伸。
凸轮环42布置在固定环44内。
凸轮环42具有与固定环44的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相接合的凸轮随动 件64。
驱动齿轮52与设置在凸轮环42的凸缘部的齿轮部43相啮合。因此, 当驱动齿轮52由后部减速齿轮单元50的操作所旋转地驱动时,凸轮环42 根据旋转方向而逆时针或顺时针地旋转。凸轮环42的凸轮随动件64沿着 固定环44的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移动,因此凸轮环42沿光轴方向移动。
参考图17,多个透镜框移动凸轮沟66设置在凸轮环42的筒状壁4202 的外周缘表面中。
此外,多个透镜框移动凸轮沟68设置在凸轮环42的筒状壁4202的内 周缘表面中。
直线移动引导环56被安装至凸轮环42,沿旋转方向能旋转但沿光轴方 向不能移动。
第二组移动框36设置在凸轮环42的内周缘处。第二组移动框36由直 线移动引导环56支承,不能旋转只能沿光轴方向移动。
凸轮销70设置在第二组移动框36的外周缘。凸轮销70与凸轮环42 的透镜框移动凸轮沟68相接合。
自动曝光器件26附接至第二组移动框36的前部,其间插有距离调整 构件27,沿旋转方向不能旋转但沿光轴方向能以预定的距离而移动。
自动曝光器件26是光学装置,具有打开/关闭通过光的光路的快门功 能;增力口/减小光路的直径的可变光圈功能;以及给/从光路插入/移除滤光器 的滤光器功能。
14第 一组移动框32设置在凸轮环42的外周缘和直线移动环40的内周缘 之间,沿旋转方向不能旋转,只能沿光轴方向移动。
凸轮销72设置在第一组移动框32的内周缘。凸轮销72与凸轮环42 的透镜框移动凸轮沟66相接合。
直线移动环40设置在固定环44的内周缘,沿旋转方向不能旋转,只 能沿光轴方向移动。直线移动环40沿光轴方向与固定环44 一起以凸轮环 42沿光轴方向移动的3巨离而移动。
面环41安装至直线移动环40的外周缘,因此,直线移动环40和面环 41得以一体式地提供。面环41主要改进透镜镜筒14的外观。
透镜挡板单元58设置在第一组移动框32的前端。透镜挡板单元58在 未拍摄时用作拍摄光圏关闭光路,并保护成像光学系统16。
面环33安装到第一组移动框。面环33改进透镜镜筒14的外观。
自动曝光器件26电连接至柔性印制电路26A。柔性印制电路26A的一 端连接至用于驱动自动曝光器件26的快门机构和可变光圏机构的致动器的 布线电路。柔性印制电路26A的另一端电连接至设置在透镜镜筒14外侧的 电源。
下面描述透镜镜筒14的操作。
当驱动齿轮52使凸轮环42旋转时,凸轮环42在固定环44内经由凸 轮随动件64和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沿光轴方向移动。
此外,随着凸轮环42的旋转,第一组移动框32的凸轮销72沿着形成 在凸轮环42的外周缘中的透镜框移动凸轮沟66移动,因此第一组移动框 32沿光轴方向移动。
此外,随着凸轮环42的旋转,第二组移动框36的凸轮销70沿着形成 在凸轮环42的内周缘中的透镜框移动凸轮沟68移动,因此第二组移动框 36沿光轴方向移动。
以这种方式,透镜镜筒14如图5所示缩回在容纳位置并如图6所示伸 出在伸出位置。因此透镜镜筒容纳操作和光学变焦操作得以执行。
这里,当透镜镜筒14在容纳位置时,凸轮环42相对于固定环44位于 缩回位置。当透镜镜筒14在伸出位置时,凸轮42相对于固定环44位于伸 出位置。
下面描述本实施例的主要部分。图8是从前侧入视时凸轮环42、固定环44和驱动齿4仑52的分解透浮见 图。图9是从不同于图8的位置的前侧入视时凸轮环42、固定环44和驱动 齿轮52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从后侧入视时凸轮环42、固定环44和驱动 齿轮52的分解透视图。
图HA是从前侧入视时凸轮环42的缩回位置的透视图,而图IIB是从 前侧入视时凸轮环42的伸出位置的透视图。
图12A是从后侧入视时凸轮环42的缩回位置的透视图,而图12B是 从后侧入视时凸轮环42的伸出位置的透视图。
图13是从不同于图12A的位置的后侧入视时凸轮环42的缩回位置的 透视图。图14是从不同于图12B的位置的后侧入视时凸轮环42的伸出位 置的透视图。
图15是从后侧入视时与凸轮环42相组装后的固定环44的后一见图。 图16是透镜镜筒14的截面图。
图17是凸轮环42的透视图。图18是凸轮环42的平面视图。图19是 凸轮环42的外周缘表面的展开图。
图20是固定环44的透视图。图21是沿固定环44的径向方向从外侧 透视时固定环44的内周缘表面的展开图。
图22是驱动齿轮52的透视图。
参考图17到19,齿轮部43和凸轮随动件64设置在凸轮环42的筒状 壁4202的外周缘表面的后部。
齿轮部43沿筒状壁4202的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并沿圓 周方向延伸。
多个凸轮随动件64设置在筒状壁4202的外周缘表面中沿外周缘表面 的圆周方向间隔开的位置,以沿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这里, 凸轮随动件64的数量是三个。位于图23A到25E最右侧位置的凸轮随动件 64未在附图中示出。
当齿轮部43被驱动齿轮52旋转时,凸轮随动件64被凸轮环移动凸轮 沟60引导,并且凸轮环42沿固定环44的轴向方向移动。齿轮部43的位 置布置为偏离固定环44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凸轮随动件64之一的第一凸 轮随动件64A的位置,以便沿圆周方向位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移动方 向的后侧(紧接着的后侧)。参考图18,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顶端和齿轮部43的齿顶位于以凸 轮环42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圓筒面上。剩余凸4&随动件64 的顶端位于直径大于以凸轮环42的中心轴为中心并经过齿轮部43的齿顶 的圆筒面的直径的圓筒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轮随动件64A包括沿凸轮环42的轴向方向彼此 相互变位的前凸轮随动件6402和后凸轮随动件6404。
设置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以便多个凸轮随动件64分别与凸轮环 移动凸轮沟60相接合。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中的与第一凸轮随动件 64A相接合的那一个构成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
参考图20和21,每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包括缩回位置凸轮沟部 6002;移动凸轮沟部6004;和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
移动凸轮沟部6004沿凸轮环42的圓周方向变位的同时沿轴向方向延伸。
缩回位置凸4仑沟部6002从移动凸轮沟部6004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 至固定环44的圓周方向的一侧。
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从移动凸轮沟部6004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延 伸至固定环44的圆周方向的另一侧。
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通过与齿轮部43相啮合的驱动齿4仑52的旋转 在凸轮环42的第 一旋转范围中使凸轮环42位于缩回到固定环44中的缩回 位置。
参考图23A,缩回位置凸4仑沟部6002具有侧面6012,该侧面6012 立起地设置在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的底面6010上,并构造为与前凸轮随 动件6402相接合。当凸4仑随动件6402与侧面6012相接合时,凸轮环42 移动至缩回位置。
参考图23A,移动凸轮沟部6004连接至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并通 过与齿轮部43相啮合的驱动齿轮52的旋转在凸轮环42的第二旋转范围中 使凸轮环42以与凸轮环42的旋转连动的方式在固定环44内沿固定环44 的轴向方向移动。
移动凸轮沟部6004包括伸出侧面6014和缩回侧面6016。伸出侧面 6014立起地设置在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的底面6010上,并与凸轮随动件 64相接合,以^吏凸轮环42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缩回侧面6016立起地设置在底面6010上,并与凸轮随动件64相接合,以使凸轮环42从伸 出位置移动至缩回位置。
参考图23A,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连接至移动凸轮沟部6004,并通 过与齿轮部43相啮合的驱动齿轮52的旋转在第三旋转范围中使凸轮环42 移动至从固定环44伸出的伸出位置。
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具有侧面6018和6019,立起地设置在凸轮 环移动凸轮沟60的底面6010上,并构造为与前凸轮随动件6402相接合。 当前凸轮随动件6402与侧面6018和6019相接合时,凸4仑环42移动至伸 出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壁部80从第一凸轮环移动凸4仑沟60A的底面6010伸 出。壁部80具有预定的厚度,沿凸轮环42的圓周方向变位的同时沿轴向 方向延伸。壁部80的两端沿凸轮环42的圆周方向延伸。侧面6018和伸出 侧面6014由壁部80沿厚度方向的一表面构成。缩回侧面6016由壁部80 沿厚度方向的另一表面构成。
此外,在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中,侧面6018和6019形成在设 置于与壁部80分开的壁部80A的位置。侧面6012形成在设置于与壁部80 和80A分开的壁部80B的位置。
在图23A中,标号8002表示壁部80的缺口部。
参考图23B到25E,齿轮容纳凹部82设置在固定环44的内周缘表面 中,用于容纳齿轮部43。
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底面和齿轮容纳凹部82的底面位于以固 定环44的中心轴为中心并大致具有相等直径的圓筒面上。
此外,开放部84设置在固定环44的内周缘表面里,用以连通第一凸 轮环移动凸4仑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和齿轮容纳凹部82。
开放部84设置在靠近第 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 6006的伸出侧面6014的一个端部。
在伸出位置,开放部84设置为使齿轮部43从齿轮容纳凹部82通过开 放部84移动至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
参考图23A,切割部44A设置在齿轮容纳凹部82的底面中。驱动齿轮 52容纳在切割部44A中。
这里,当凸轮环42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时,与位于第一凸轮随
18后侧的凸轮随动件64相接合的凸轮环移动凸轮沟 60的底面的深度大于齿轮容纳凹部82的底面的深度。 (组装)
凸轮环42、固定环44和驱动齿轮52按如下方式组装。
参考图10和图23B,凸轮环42从固定环44的后侧插入固定环44的 内周缘。凸轮环42的多个凸轮随动件64分别与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 相接合。驱动齿轮52的一端(图22 )通过固定环44的切割部44A连接至 支承轴35。然后,驱动齿轮52与齿4&部43相啮合。
下面,参考图7和16,后部镜筒48附接至固定环44的后部,并且驱 动齿轮52的轴部5202连接至后部镜筒48的承载部4810。
因此,凸4仑环42和驱动齿專仑52与固定环44相组装。通过经由驱动齿 轮52和齿轮部43使凸轮环42旋转,凸轮环42经由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 沟60和多个凸4&随动件64而旋转,同时沿光轴方向移动。 (操作)
下面,描述凸轮环42和固定环44的操作。
图23A是凸轮环42的齿轮部43和凸轮随动件64以及固定环44的凸 轮环移动凸轮沟60的说明图,而图23B是凸轮环42和固定环44的操作的 说明图。图24C、 24D和25E分别是凸轮环42和固定环44的操作的说明图。
首先,描述凸轮环4 2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的情况。
假设凸轮环42位于图IIA、 12A、 13和23B示出的缩回位置,并且凸 轮随动件64 (在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情况中,为前凸轮随动件6402)与 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内的侧面6012相4妄合。
此外,当凸轮环42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时,齿轮部43沿固定 环44的圆周方向位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移动方向的后侧,并净皮容纳在 齿轮容纳凹部82中。
这里,当凸轮环42经由驱动齿轮52和齿轮部43正常旋转时,凸轮随 动件64从缩回位置凸4仑沟部6002移动至移动凸轮沟部6004,与伸出侧面 6014相接合的凸轮随动件64沿着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从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移动至第一凸轮 环移动凸轮沟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前凸轮随动件6402与伸出侧面
196014相接合,并沿着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
因此,凸轮环42在旋转的同时移动至前侧,如图24C所示。
齿轮部43在齿轮容纳凹部82内沿圓周方向移动,同时随着凸4仑环42
朝前侧移动。
当凸轮环42进一步正常旋转时,参考图24D,凸轮随动件64从移动 凸轮沟部6004到达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并且凸轮随动件64与侧面6019 相接合。因此,凸轮环42位于伸出位置。
此时,在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情况中,前凸轮随动件6402通过开》文 部84而从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到达伸出位置 凸轮沟部6006 。前凸轮随动件6402与侧面6019相接合。因此,凸轮环42 位于伸出位置。
此外,齿4会部43位于齿轮容纳凹部82的前部。
当凸轮环42进一步正常旋转时,参考图25E,凸4仑随动件64与侧面 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朝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的先端移动。然后, 凸轮随动件64到达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的先端。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以类似于其它凸轮随动件64的方式与侧面 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朝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 沟部6006的先端移动。然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到达伸出位置凸轮沟部 6006的先端。
其间,凸轮环42—直位于伸出位置。
此外,齿轮部43的靠近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那部分穿过开放部84 而被容纳在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中。位于伸出位置的凸轮环42在图11B 、 12B和14中示出。
下面,描述凸轮环42从伸出位置移动至缩回位置的情况。
如上所述,凸轮环42位于如图IIB、 12B、 14和25E中所示的伸出位 置,凸轮随动件64(在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情况中,为前凸轮随动件6402 ) 在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的先端与侧面6018和6019相接合。
这里,当凸轮环42经由驱动齿轮52和齿轮部43反向旋转时,参考图 24D,凸轮随动件64与侧面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沿伸出位置凸轮沟 部6006朝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然后到达移动凸4仑沟部6004。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以类似于其它凸轮随动件64的方式与侧面说明书第16/22页
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沿着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朝第一凸4仑环移动 凸轮沟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然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通过开 放部84而到达移动凸轮沟部6004。
此外,齿轮部43位于齿轮容纳凹部82的前部,同时沿圆周方向移动。 齿轮部43的靠近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那部分穿过开》文部84,而从伸出 位置凸轮沟部6006缩回。然后,整个齿轮部43移动至齿轮容纳凹部82。
其间,凸轮环42—直位于伸出位置。
当凸轮环42进一步反向旋转时,凸轮随动件64从移动凸轮沟部6004 移动至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与缩回侧面6016相接合的凸轮随动件64 沿着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从伸出位置凸4仑沟部6006移动至移动凸轮 沟部6004。后凸轮随动件6404与缩回侧面6016相4妄合,并沿着移动凸4仑 沟部6004移动。
因此,凸轮环42在旋转的同时移动至后侧,如图24C中所示。 齿轮部43在齿轮容纳凹部82内沿圓周方向移动,同时随着凸轮环42 朝后侧移动。
当凸轮环42进一步反向旋转时,参考图23B,凸4仑随动件64从移动 凸轮沟部6004移动至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与缩回侧面6012相4妄合的 凸轮随动件64沿着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移动,然后到达缩回位置凸轮 沟部6002的基端。
此时,在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情况中,后凸轮随动件6404从第一凸 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至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 与缩回侧面6012相接合的前凸轮随动件6402沿着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 移动。然后,前凸轮随动件6402到达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的基端。
因此,凸轮环42位于缩回位置。
此外,齿轮部43容纳在齿轮容纳凹部82的后部中。 (优点)
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例,齿轮部43的齿顶和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 顶端位于以凸轮环42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圆筒面上。用于容 纳齿轮部43的齿轮容纳凹部82设置在固定环44的内周缘表面中。多个凸 轮环移动凸轮沟60中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相接合的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
21沟60A的底面和齿轮容纳凹部82的底面位于以固定环44的中心轴为中心 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圓筒面上。开放部84设置在固定环44的内周缘表面里, 用以连通第 一 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和齿4仑容纳 凹部82。在伸出位置,齿轮部43的靠近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那部分穿 过开放部84,然后位于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 6006中。
因此,当凸轮环42在伸出位置时,由于齿轮部43奉固定环44的齿轮 容纳凹部82和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之间 移动,所以凸轮环42能够顺利地移动,同时防止齿轮部43干涉固定环44 的内周缘表面。
因此,固定环44的相应于齿轮部43的移动轨迹的那部分周缘壁部的 厚度能够被减小。
驱动齿轮52布置在固定环44的对应于齿轮部43的移动轨迹的那部分 周缘壁部。此外,在周缘壁部布置有后部减速齿轮单元50,该后部减速齿 轮单元50包括但未示出与驱动齿轮52相啮合的输出齿轮;传输动力至 输出齿轮的至少一个减速齿轮;和通过减速齿轮传输动力而旋转地驱动输 出齿轮的变焦马达。
因此,作为周缘壁部的厚度减小的结果,后部减速齿轮单元50能够布 置为更靠近固定环44的中心轴。这种布置显著地有利于减小透镜镜筒l4 的尺寸和摄像装置10的尺寸。
第二实施例
下面,描述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图26A是凸轮环42的齿轮部43和凸轮随动件64以 及固定环44的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的说明图,而图26B是凸轮环42和固 定环44的操作的说明图。图27C、 27D和28E分别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 轮环42和固定环44的操作的说明图。在如下实施例的描述中,对应于第 一实施例的部分和构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 的伸出侧面6014和缩回侧面6016由立起地设置在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 60A的底面上的壁部80的沿厚度方向的一个和另一个表面构成。参考图 26A,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伸出侧面6014面对缩回侧面6016;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由单个凸4仑随动件形成。
在第二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壁部的壁部80A和类似于第一 实施例的壁部80的壁部80C设置在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底面6010 上。此外,壁部80D设置为面对壁部80C。
侧面6018和6019形成在壁部80A处。侧面6018和6019与第一凸轮 随动件64A相接合,以限定凸轮环42的伸出位置。
伸出侧面6014形成在壁部80D处。伸出侧面6014与第一凸4&随动件 64A相接合,以引导凸轮环42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
此外,缩回侧面6016形成在壁部80C处。缩回侧面6016与第一凸荐仑 随动件6 4A相接合,以引导凸轮环4 2从伸出位置移动至缩回位置。
在第二实施例中,伸出侧面6014面对缩回侧面6016。具体i兌,在第二 实施例中,壁部80D和80C沿固定环44的圓周方向在变位的位置以预定的 间隔从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底面6010伸出,以沿固定环44的轴 向方向延伸的同时沿圆周方向变位。伸出侧面6014和缩回侧面6016 i殳置 在壁部80D和80C彼此面对的位置,以便伸出侧面6014面对缩回侧面6016 。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顶端和齿轮部43的齿顶位 于以凸轮环42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圓筒面上。剩余凸轮随动 件64的顶端位于直径大于以凸轮环42的中心轴为中心且通过齿轮部43的 齿顶的圆筒面的直径的圆筒面上。此外,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底 面和齿轮容纳凹部82的底面位于以固定环44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 相等的圆筒面上。
现在,描述操作。
首先,描述凸轮环42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的情况。
爿暇设凸轮环42位于如图26B所示的缩回位置,而凸轮随动件64与缩 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内的侧面6012相接合。
此外,当凸轮环42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时,齿轮部43沿固定 环44的圓周方向位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移动方向的后侧,并容纳在齿 轮容纳凹部82中。
这里,当凸轮环42经由驱动齿轮52和齿轮部43正常旋转时,凸轮随 动件64从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移动至移动凸轮沟部6004,并且与伸出 侧面6014相接合的凸轮随动件64沿着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
23此时,第 一 凸轮随动件64A从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移动至第 一 凸轮 环移动凸轮沟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与伸出侧面 6014相接合,并沿着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
因此,凸轮环42在旋转的同时移动至前侧,如图27C所示。 齿轮部43在齿轮容纳凹部82内沿圆周方向移动,同时随着凸轮环42 朝前侧移动。
当凸轮环42进一步正常旋转时,参考图27D,凸轮随动件64从移动 凸轮沟部6004到达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并且凸轮随动件64与侧面6019 相接合。因此,凸轮环42位于伸出位置。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穿过开放部84并从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 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到达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第一凸轮随动件 64A与侧面6019相接合。因此,凸轮环42位于伸出位置。
此外,齿轮部43位于齿轮容纳凹部82的前部。
应注意的是,在第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3B、 24C和24D,当凸轮环 42经由齿轮部43旋转而同时从缩回位置朝伸出位置移动时,缩回侧面6016 沿凸轮环42的旋转方向相对于伸出侧面6014变位至前侧。相反地,在第 二实施例中,参考图26B、 27C和27D,当凸轮环42经由齿轮部43旋转而 同时从缩回位置朝伸出位置移动时,缩回侧面6016沿凸轮环42的旋转方 向变位至相对于伸出侧面6014的后侧。
当凸轮环42进一步正常旋转时,参考图28E,凸轮随动件64与侧面 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朝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的先端移动。然后, 凸轮随动件64到达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的先端。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以类似于其它凸轮随动件64的方式与侧面 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朝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60A的伸出位置凸轮 沟部6006的先端移动。然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到达伸出位置凸轮沟部 6006的先端。
其间,凸轮环42—直位于伸出位置。
此外,齿4化部43的靠近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那部分穿过开放部84 并容纳在伸出位置凸轮沟6006中。
下面,描述凸轮环42从伸出位置移动至缩回位置的情况。
如上所述,凸轮环42位于如图28E所示的伸出位置,并且凸轮随动件
2464在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的先端处与侧面6018和6019相接合。
这里,当凸轮环42经由驱动齿轮52和齿轮部43反向旋转时,参考图 27D,凸轮随动件64与侧面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沿着伸出位置凸4仑 沟部6006朝移动凸4仑沟部6004移动,然后到达移动凸轮沟部6004 。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以类似于其它凸轮随动件64的方式与侧面 6018和6019相接合,同时沿着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朝第一凸轮环移动 凸轮沟60A的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然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到达移 动凸轮沟部6004。
此外,齿轮部43位于齿轮容纳凹部82的前部,同时沿圆周方向移动。 齿轮部43的靠近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那部分穿过开放部84而从伸出位 置凸轮沟部6006缩回。然后,整个齿纟仑部43移动至齿轮容纳凹部82。
其间,凸轮环42—直位于伸出位置。
当凸轮环42进一步反向旋转时,凸轮随动件64从移动凸轮沟部6004 移动至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与缩回侧面6016相接合的凸轮随动件64 沿着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从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移动至移动凸轮 沟部6004 ,与缩回侧面6016相4矣合,并沿着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
因此,凸轮环42旋转的同时移动至后侧,如图27C所示。
齿轮部43在齿轮容纳凹部82内沿圆周方向移动,同时随着凸轮环42 朝后侧移动。
当凸轮环42进一步反向旋转时,参考图26B,凸轮随动件64从移动 凸轮沟部6004移动至缩回位置凸4仑沟部6002。与缩回侧面6012相4妄合的 凸轮随动件64沿着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移动,然后到达缩回位置凸轮 沟部6002的基端。
此时,第一凸轮随动件64A从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至第一凸轮环移 动凸轮沟60A的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与缩回侧面6012相接合的第一 凸轮随动件64A沿着缩回位置凸轮沟部6002移动。然后,第一凸轮随动件 64A到达缩回位置凸4仑沟部6002的基端。
因此,凸轮环42位于缩回位置。
此外,齿轮部43容纳在齿轮容纳凹部82中。
采用第二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优点的优点能够得以实现。(比较)
下面,比较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
图29A是根据第 一实施例的凸轮环42位于伸出位置状态中的说明图, 而图29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凸轮环42位于伸出位置状态中的说明图。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齿轮部43包括前齿轮43A和连接至前齿轮 43A并位于前齿轮43A的后侧的后齿轮43B,以防止齿轮部43在凸轮环42 从缩回位置移动至伸出位置时干涉位于第一凸轮随动件64A的移动方向的 后侧的凸轮随动件64。
参考图29A,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凸轮环42被保持在伸出位置的期间, 凸轮环42沿圆周方向的旋转量对应于凸轮环42从一位置(即该位置为第 一凸轮随动件64A从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至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那 个位置)到另一位置(即该位置为后齿轮43B的先端干涉壁部80的那个位 置)的旋转量。
参考图29B,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凸轮环42被保持在伸出位置的期间, 凸轮环42沿圓周方向的旋转量对应于凸轮环42从一位置(该位置为第一 凸轮随动件64A从移动凸轮沟部6004移动至伸出位置凸轮沟部6006那个 位置)到另一位置(该位置为后齿轮43B的先端干涉壁部80C的那个位置) 的旋转量。
在第二实施例中,伸出侧面6014和缩回侧面6016以允许第一凸轮随 动件64A通过的间隔彼此面对。因此,凸轮环42在伸出位置的旋转量取决 于齿轮部43干涉形成缩回侧面6016的壁部80C的后表面的那个位置。
在第一实施例中,伸出侧面6014和缩回侧面6016由壁部80沿厚度方 向的一个和另一个表面构成。因此,凸轮环42的旋转量取决于齿轮部43 干涉壁部80的伸出侧面6014的那个位置。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相比,齿轮部43所接触的壁部 能够沿固定环44的圆周方向变位至齿轮部43的移动方向的前侧,所变位 的距离为第二实施例的伸出侧面6014和缩回侧面6016之间的距离。
因此,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第一实施例有利于在伸出位置充分地提供 凸轮环42的旋转量。
具体说,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由于第一实施例有利于在伸出位置充分 地提供凸轮环42的旋转量,所以第一实施例也有利于充分地提供第一组框36沿光轴方向的移动行程(stroke );以及^是高透 镜镜筒14的设计的自由度和透镜镜筒14的性能。
应注意的是,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以数码静物相机作为摄像装 置的实例,但本发明也可应用到诸如视频摄像机或TV摄像机之类的摄像装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在权 利要求或其等效物的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多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
本发明包含2008年1月18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8-009819的内容,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2权利要求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凸轮环,所述凸轮环具有透镜框移动凸轮沟,形成在内或外周缘表面中;多个凸轮随动件,设置在所述外周缘表面中沿所述外周缘表面的圆周方向间隔开的位置,并沿所述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齿轮部,沿所述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的同时沿圆周方向延伸;和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在内周缘表面中具有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所述凸轮随动件分别与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相接合,所述凸轮环插入所述固定环中;其中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包括缩回位置凸轮沟部、移动凸轮沟部和伸出位置凸轮沟部;所述缩回位置凸轮沟部通过与所述齿轮部相啮合的驱动齿轮的旋转在所述凸轮环的第一旋转范围中使所述凸轮环位于缩回所述固定环中的缩回位置;所述移动凸轮沟部连接至所述缩回位置凸轮沟部,并使凸轮环在所述凸轮环的第二旋转范围中以与所述凸轮环的旋转连动的方式在所述固定环内沿所述固定环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伸出位置凸轮沟部连接至所述移动凸轮沟部,并使所述凸轮环在所述凸轮环的第三旋转范围中位于从所述固定环伸出的伸出位置;其中齿轮容纳凹部形成在所述固定环的所述内周缘表面中,所述齿轮容纳凹部容纳随所述凸轮环的移动而移动的所述齿轮部;其中在所述凸轮随动件从所述缩回位置凸轮沟部移动至所述伸出位置凸轮沟部时,所述齿轮部的位置布置为偏离所述固定环的圆周方向上的所述多个凸轮随动件中之一的第一凸轮随动件的位置,以便位于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的移动方向的后侧;其中通过经由所述齿轮部使所述凸轮环旋转,所述凸轮环在所述固定环内旋转,同时所述凸轮环经由所述凸轮随动件和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在所述缩回位置和所述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齿轮部的齿顶和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的顶端位于以所述凸轮环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圆筒面上;其中包括在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中并与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相接合的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底面和所述齿轮容纳凹部的底面位于以所述固定环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圆筒面上;其中开放部设置在所述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中,用以连通所述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和所述齿轮容纳凹部;并且其中在所述伸出位置中,所述齿轮部的靠近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的那部分穿过所述开放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所述伸出位置凸轮沟部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第 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所述移动凸轮沟部包括伸出侧面和缩回侧面;所述伸出侧面立起地设置在所述第 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底面上,与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相接合,并使所迷凸轮环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至所述伸出位置;所述缩回侧面立起地设置在所述底面上,与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相接合,并使所述凸轮环从所述伸出位置移动至所述缩回位置;并且其中所述开放部设置在所述伸出侧面的靠近所述伸出位置凸轮沟部的端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壁部立起地设置在所述第 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所述底面上,所述壁部具有预定厚度,沿所述凸轮环的圆周方向变位的同时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伸出侧面由所述壁部沿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构成,而所述缩回侧面由所述壁部沿所述厚度方向的另 一个表面构成。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壁部从所述第 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底面的沿所述固定环的圆周方向以预定的间隔而变位的位置伸出,以便在沿所述固定环的圆周方向变位的同时沿轴向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伸出侧面和所述缩回侧面设置在所述壁部彼此面对的位置,以致所述伸出侧面面对所述缩回侧面;并且其中在所迷凸轮环经由所述齿轮部旋转而同时从所述缩回位置朝所述伸出位置移动时,所述缩回侧面沿所述凸轮环的旋转方向变位至相对于所述伸出侧面的前侧。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移动凸轮沟部沿所述固定环的圓周方向变位的同时沿轴向 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缩回位置凸轮沟部从所述移动凸轮沟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 延伸至所述固定环的圆周方向的一侧;并且其中所述伸出位置凸轮沟部从所述移动凸轮沟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 端延伸至所述固定环的圆周方向的另 一侧。
6、 一种摄像装置,包括透镜镜筒,所述透镜镜筒包括凸轮环,所述凸轮环具有透镜框移动凸轮沟,形成在内或外周缘表 面中;多个凸轮随动件,设置在外周缘表面中沿所述外周缘表面的圆周方 向间隔开的位置,并沿所述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齿轮部,沿 所述外周缘表面的径向方向向外伸出的同时沿圆周方向延伸;和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在内周缘表面中具有多个凸轮环移动凸轮沟,所 述凸轮随动件分别与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相接合,所述凸轮环插入所述 固定环中;其中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包括缩回位置凸轮沟部、移动凸轮沟部 和伸出位置凸轮沟部;所述缩回位置凸轮沟部通过与所述齿轮部相啮合的驱动齿轮的旋转在所述凸轮环的第一旋转范围中使所述凸轮环位于缩回所 述固定环中的缩回位置;所述移动凸轮沟部连接至所述缩回位置凸轮沟部, 并使所述凸轮环在所述凸轮环的第二旋转范围中以与所述凸轮环的旋转连 动的方式在固定环内沿固定环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伸出位置凸轮沟部连 接至所述移动凸轮沟部,并使所述凸轮环在所述凸轮环的第三旋转范围中 位于从所述固定环伸出的伸出位置;其中齿轮容纳凹部形成在所述固定环的所述内周缘表面中,所述齿 轮容纳凹部容纳随所述凸轮环的移动而移动的所述齿轮部;其中在所述凸轮随动件从所述缩回位置凸轮沟部移动至所述伸出位 置凸轮沟部时,所述齿轮部的位置布置为偏离所述固定环的圓周方向上的 所述多个凸轮随动件之一的第一凸轮随动件的位置,以便位于所述第一凸 轮随动件的移动方向的后侧;其中通过经由所述齿轮部使所述凸轮环旋转,所述凸轮环在所述固 定环内旋转,同时所述凸轮环经由所述凸轮随动件和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在所述缩回位置和所述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齿轮部的齿顶和所述第 一 凸轮随动件的顶端位于以所述凸 轮环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圆筒面上;其中包括在所述凸轮环移动凸轮沟中并与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相接 合的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底面和所述齿轮容纳凹部的底面位于以所述 固定环的中心轴为中心且直径大致相等的圓筒面上;其中开放部设置在所述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中,用以连通所述第一 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和所述齿轮容纳凹部;并且其中在所述伸出位置中,所述齿轮部的靠近所述第一凸轮随动件的 那部分穿过所述开放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所述伸出位置 凸轮沟部中。
全文摘要
齿轮部的齿顶和第一凸轮随动件的顶端位于以凸轮环的中心轴为中心的直径相似的圆筒面上。齿轮容纳凹部设置在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中。与第一凸轮随动件相接合的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底面和所述凹部的底面位于以固定环的中心轴为中心的直径相似的圆筒面上。开放部设置在固定环的内周缘表面中,用以连通第一凸轮环移动凸轮沟的伸出位置凸轮沟部和所述凹部。在凸轮环的伸出位置,齿轮部的靠近第一凸轮随动件的那部分穿过开放部而位于伸出位置凸轮沟部内。
文档编号G02B7/10GK101487922SQ200910003678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
发明者白方圣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