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578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由于在液晶电视机等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因此,需 要另外设置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该背光源装置被设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显示面 的相反侧),并且包括金属制或树脂制成的、液晶面板一侧的面开口的底座;在底座内铺 设的反射片;被收纳在底座内的作为灯的多根荧光管(例如冷阴极管);在底座的开口部配 置并且用来使冷阴极管发出的光有效地向液晶面板侧射出的多个光学部件(扩散片等); 和用来支承呈细长管状的冷阴极管的中间部分的灯夹。作为上述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装置。该 装置在底座和反射片的底部形成孔,在该孔中插入 卡止形成于灯夹的安装部,从而使底座 保持灯夹,并且防止反射片的底部沿着面方向移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46126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为了实现液晶显示装置薄型化,必须使各个构成部件变薄或者缩小各个构 成部件间的间隔。此时,如果缩小光学部件(开口部)和灯之间的间隔,那么,所谓的灯影 (lamp image)就很容易被看到,有可能发生亮度不均。另一方面,为了将光学部件和灯之间 的间隔保持在规定的大小,例如,有一种方法是使灯夹的主体部的厚度变薄,但是,如果这 样,则主体部的强度就有可能不足。本发明就是根据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亮度不均,并且获得足够的 主体部的强度。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包括灯;收纳所述灯,并且具有射出光的开口部的底座;以及 灯保持件,该灯保持件具有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能够把持 (握持)所述灯的灯把持部,在所述底座形成有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其中的凹部 或孔部。如果这样,则由于灯保持件的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在底座形成的凹部或者孔 部,因此,能够与此相对应地较大地确保由灯把持部把持的灯与开口部之间的间隔。这样, 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另一方面,进入主体部的凹部或者孔部的部分能够获得足够的厚度及 强度。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采用如下构造。(1)所述灯把持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结的臂部。这样,由于构成灯把持部的臂部 与主体部直接连结,因此,能够使被臂部把持的灯和开口部之间的间隔更大。(2)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面的一部分由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的一部 分构成。这样就能进一步扩大灯和开口部之间的间隔。
(3)在所述主体部的表面中构成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面的一部分 的部分形成有凹处。这样,就能进一步扩大灯和开口部之间的间隔。(4)所述主体部中的至少设置有所述灯把持部的部分进入所述凹部或者所述孔 部。如果臂部与主体部直接连结,那么,主体部中的设置有灯把持部的部分的强度具有与灯 的保持力成比例的倾向,这样,主体部中的设置有灯把持部的部分的强度增加,因此,灯的 保持力提高。(5)在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面设置有支承所述灯的支承突部。这 样,如果使灯把持部把持灯,那么,灯就被支承突部支承,并且,在灯和灯把持部的与灯相对 的相对面之间产生缝隙。从灯发出的光通过该缝隙被有效地向外部照射,从而更加适合防 止亮度不均。(6)所述支承突部被设置在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相对面中的、与所述 开口部的距离最大的部分。这样,从灯发出的光之中的、向开口部的相反侧发出的光的取出 (提取获得)效率提高。这样,更加适合防止亮度不均。(7)所述灯把持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立起的一对臂部,所述支承突部被分别设置 于所述灯把持部中的所述一对臂部和被夹在所述一对臂部之间的部分,并且能够三点支承 所述灯。这样,由于在三点支承灯的各个支承突部间分别产生缝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 光的取出效率。(8)所述凹部形成为整个所述主体部进入其中的大小。这样,整个主体部能够获得 足够的厚度,因此,对于增强主体部的强度更加有效。(9)在所述主体部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灯把持部。这样,适用于把持多个灯的方 式。(10)在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向所述开口部侧反射光的反射面,所述主体部形成 为该主体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为同一平面的形状,或者该主体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相 比更向所述开口部侧突出。这样,与假设主体部的表面向比反射面更远离开口部的方向凹 陷的方式相比,主体部难以被视作暗部,对于防止亮度不均有效。(11)在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向所述开口部侧反射光的反射面,所述主体部形成 为该主体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相比向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凹陷。这样就能进一步扩大 灯和开口之间的间隔。(12)在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向所述开口部侧反射光的反射面,并且在所述主体 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之间存在阶差(高低平面的差异,台阶差),所述主体部的表面中的 至少外周侧部分按照随着到达(接近)外周端侧,其与所述反射面之间的阶差逐渐减小的 方式形成。这样,就能减轻因在主体部的表面和反射面之间产生的阶差而可能产生的亮度 不均。(13)所述主体部形成为该主体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处于同一平面的形状。这 样,由于避免了在主体部的表面和反射面之间形成阶差,因此,对于防止亮度不均更加有 效。(14)在所述底座形成有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其中的凹部。这样,与假设 在底座形成有孔部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强底座的强度。(15)在所述底座中的所述凹部设置有安装孔,与此相对,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被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且能够在该安装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 装孔的周边部。这样,就能利用主体部中的进入凹部的部分闭塞安装孔,因此,能够防止安 装孔被视认为暗部,以及发生从安装孔漏光的情况。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安装孔侵入。(16)所述安装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底座侧突出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 沿着所述主体部的朝向突出的突部,所述突部从被插入所述安装孔的状态向沿着所述主体 部的朝向滑动,由此能够在所述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如果这 样,则适于通过相对于底座使灯保持件滑动来安装灯保持件的方式。(17)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凹部闭塞部,该凹部闭塞部沿着相对于所述底座滑动的 方向突出,并且能够闭塞(堵塞)所述凹部。这样,在使灯保持件相对于底座滑动来加以安 装的方式中,凹部中的未被主体部闭塞的部分能够被凹部闭塞部闭塞。这样,由于凹部不会 露出在开口部侧,因此,能够防止凹部被视认为暗部,从而能够适当地防止亮度不均。(18)所述安装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底座侧突出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 沿着主体部的朝向突出的突部,各个所述突部在被插入各个所述安装孔时,能够在各个所 述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各个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这样适合于通过相对于底座压入 (按压)灯保持件来安装灯保持件的方式。(19)所述凹部形成为与所述主体部大致相同的大小。这样就能用主体部闭塞凹 部。这样,由于凹部不会露出于开口部侧,因此,能够防止凹部被视认为暗部,从而适合于防 止亮度不均。(20)所述底座的所述开口部侧的面在所述凹部及其周边部分与所述开口部之间 的距离发生变化,而所述底座的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面在所述凹部及其周边部分与 所述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固定。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相比于假设底座的凹部的与开口部相 反的一侧的面向比周边部分的面更远离开口部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能实现整体的薄型化。(21)在所述底座形成有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其中的孔部。这样,与假设 在底座形成有朝向远离开口部的放向突出的凹部的方式相比,能够实现整体的薄型化。(22)所述灯保持件从所述开口部侧被安装于所述底座。这样,安装于底座的操作 性好。(23)在所述开口部配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光学部件,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与所述灯 把持部相比更向所述光学部件侧突出,并且能够支承所述光学部件的支承部。这样就能利 用支承部支承光学部件。而且,在将灯保持件安装于底座时,操作者能够抓住支承部进行操 作,操作性好。(24)所述主体部的进入所述孔部的部分形成为比所述底座的与所述开口部相反 的一侧的面更突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主体部的厚度,并且能够提高主体部的强度。(25)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孔部闭塞部,该孔部闭塞部与所述孔部的周面相比向外 侧伸出,并且能够闭塞所述孔部。这样,孔部被从开口部侧安装的主体部的孔部闭塞部闭 塞。因此,孔部不会在开口部侧露出,能够防止孔部被视认为暗部,从而适合防止亮度不均。 而且,能够防止从孔部漏光。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孔部侵入。(26)在所述底座设置有安装孔,与此相对,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 被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且能够在该安装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 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孔闭塞部,该安装孔闭塞部沿着所述底座突出,并且能够闭塞所述安装孔。这样,由于用安装孔闭塞部能够闭塞安装孔,因此,能够防止安装孔被视认为暗 部,或者发生从安装孔漏光的情况。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安装孔侵入。(27)所述灯保持件从所述开口部侧的相反侧被安装于所述底座。这样就能实现灯 保持件的安装方式的多样化。(28)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孔部闭塞部,该孔部闭塞部与所述孔部的周面相比更向 外侧伸出并且能够闭塞所述孔部。这样,孔部就被从开口部侧的相反侧安装的主体部的孔 部闭塞部闭塞。这样就能防止从孔部漏光。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孔部侵入。(29)在所述底座设置有安装孔,与此相对,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 被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且能够在该安装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 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孔闭塞部,该安装孔闭塞部沿着所述底座突出,并且能够闭塞所 述安装孔。这样,由于用安装孔闭塞部能够闭塞安装孔,因此,能够防止发生从安装孔漏光 的情况。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安装孔侵入。(30)在所述开口部配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光学部件。这样,从灯发出的光透过在开 口部配置的光学部件后射出,因此,适合防止亮度不均。接着,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照明装置和在该照明 装置的正面侧配置的显示面板。根据这种显示装置,由于向显示面板照射光的照明装置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因此, 能够实现显示质量好的显示。作为所述显示面板能够列举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有多种用 途,例如可以应用在电视机和电脑的桌面画面,尤其适合用作大型画面。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够防止亮度不均,并且能够充分地获得主体部的强度。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沿着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在底座安装有灯夹的状态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表示在底座安装有灯夹的状态的平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15是表示在底座安装有灯夹的状态的平面图。
8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灯夹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在底座安装有灯夹的状态的仰视图(底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2)的灯夹的截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3)的灯夹的截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4)的灯夹的截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5)的灯夹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14底座
14b开口部
15a扩散板(光学部件)
15b光学片(光学部件)
17冷阴极管(灯)
18灯夹(灯保持件)
27主体部
28灯把持部
29支承销(支承部)
30,31安装部
30a、31a基部
30b,31b突部
32,33安装孔
36臂部
38凹部(凹处)
39 41支承突部
46凹部
47凹部闭塞部
48辅助凹部闭塞部(凹部闭塞部)
53 孔部
54延伸部(凹部闭塞部、孔部闭塞部)
G 缝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根据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 ;以夹着该 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正反两个机壳Ca、Cb ;电源P ;调谐器T ;以及底座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形成为横长的方形,并且以立式的状态被收 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 ;和作为外部光源 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被框状的边框13等一体地保持。此外,在各个附图的一 部分中表示了 X轴、Y轴及Z轴,并且按照各个轴方向是在各个附图中所示的方向的方式绘 图。下面,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及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参照图 2至图4)。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以间隔规定的间距(gap)的状态贴合一对玻璃基 板、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其中一个玻璃基板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 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 在另一个玻璃基板设置有按照规定的排列方式配置有R(红色)、G(绿色)、B (蓝色)等 各个着色部的彩色滤光片、对置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个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 lla、llb(参照图3及图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2包括在光射出面一侧(液晶面板11 一侧)开口的大 致呈箱形的底座14 ;以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14b的方式配置的扩散板15a ;在扩散板15a 和液晶面板11之间配置的多个光学片15b ;沿着底座14的长边配置的框架16,在该框架 16与底座14之间夹住并保持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而且,在底座14内配置有冷阴极 管(光源)17 ;用来将冷阴极管17安装于底座14的灯夹18 ;在冷阴极管17的各个端部承 担电连接的中继功能的中继连接器19 ;和一并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端部及中继连接器19 组的保持件20。此外,在该背光源装置12中,与冷阴极管17相比扩散板15a—侧是光射出 一侧。在图2 图4中,省略了灯夹18的图示。底座14采用金属制造,并且利用金属板形成为包括矩形形状的底板、以及从其各 边立起且大致折叠成U字形状的外边缘部2 1 (短边方向的折叠外边缘部21a和长边方向 的折叠外边缘部21b)的浅的大致箱形。在底座14的底板,在其长边方向的两个端部贯穿 设置有多个用来安装中继连接器19的安装孔22。而且,如图3所示,在底座14的折叠外边 缘部21b的上表面贯穿设置有固定孔14c,例如,用螺丝等能够将边框13、框架16以及底座 14等形成为一体。在底座14的底板的内面侧(与冷阴极管17、扩散板15a相对的面的一侧、正面侧) 设置有反射片23。反射片23采用合成树脂制成,其表面被形成为反射性好的白色,并且沿 着底座14的底板面的内侧,以大致覆盖其整个区域的方式敷设。该反射片23构成为在底 座14将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向扩散板15a—侧反射的反射面。如图3所示,该反射片 23的长边缘部以覆盖底座14的折叠外边缘部21b的方式竖立(立起),处于被底座14和 扩散板15a夹着的状态。利用该反射片23,能够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反射至扩散板 15a 一侧。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 致的状态下、并且在多根相互平行地排列的状态下被收纳在底座14内(参照图2)。此外, 冷阴极管17处于从底座14的底板(反射片23)稍微浮起的状态,并且冷阴极管17的各个 端部被嵌入中继连接器19中,按照覆盖这些中继连接器19的方式安装有保持件20。保持件20采用呈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覆盖冷阴极管17的端部,并且呈沿着底座
101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大致箱形。如图4所示,该保持件20具有能够在其表面侧按照 不同高度(不同台阶)载置扩散板15a乃至液晶面板11的台阶状的面,以与底座14的短 边方向的折叠外边缘部21a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并且与折叠外边缘部21a—同形成该背 光源装置12的侧壁。插入销24从保持件20中的与底座14的折叠外边缘部21a相对的面 突出,该插入销24被插入在底座14的折叠外边缘部21a的上表面形成的插入孔25,由此, 该保持件20被安装在底座14。保持件20的台阶(阶梯)状面包括与底座14的底板面平行的三个面,扩散板15a 的短边缘部被载置于位于最低位置的第一面20a。而且,从第一面20a延伸出朝向底座14 的底板面倾斜的倾斜盖26。液晶面板11的短边缘部被载置于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的第二 面20b。保持件20的台阶状面中的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被配置在与底座14的折叠 外边缘部21a重叠的位置,并且与边框13接触。扩散板15a在合成树脂制成的板状部件中分散配置有光散射粒子,具有将从作为 管状光源的冷阴极管1 7射出的线状光扩散的功能。如上所述,扩散板15a的短边缘部载 置于保持件20的第一面20a上,不受上下方向的限制(拘束)力。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 扩散板15a的长边缘部被底座14(反射片23)和框架16夹着而固定。在扩散板15a上配置的光学片15b从扩散板15a侧起依次层叠有扩散片、透镜片、 反射型偏光板,具有将从冷阴极管17射出且通过扩散板15a后的光形成为面状光的功能。 在该光学片15b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液晶面板11,该光学片15b被扩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 夹持。此处,对灯夹18进行详细的说明。灯夹18采用合成树脂制成(例如聚碳酸酯制 成),其表面被形成为光的反射性好的白色,如图6所示,包括主体部27 (安装板,基底部), 该主体部27呈沿着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的大致板状,在俯视时(在平面视图中)大 致呈矩形。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以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长边方向)沿着Y轴方向,与 底座14的短边方向大体平行的姿势、即与正交于冷阴极管17的轴方向(长度方向,X轴方 向)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朝向、状态)被安装在底座14。以下,就Z轴方向而言,令图 6所示的上侧为正面侧,相反的下侧为背面侧。在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与扩散板15a及冷阴极管17相对的相对面、与底座 14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分别设置有用来将冷阴极管17支承在规定高度位置的灯把持部 28、以及用来将扩散板15a支承在比冷阴极管17高的位置的支承销29。灯把持部28在沿 着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并排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分别把 持不同的冷阴极管17。各个灯把持部28间的间距基本相同,与在底座14内排列的各个冷 阴极管17间的间距一致。各个灯把持部28被配置在相对于主体部27中的中心点对称的 位置,详细来讲,相对于主体部27的长边方向(长度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且短边方 向(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呈点对称的位置。各个灯把持部28被配置在从主体 部27的中心各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支承销29被配置在从主体部27的上述中心偏移(偏 离)的位置,即被配置在偏心的位置。支承销29被配置在主体部27的最靠近端部的灯把 持部28和与该灯把持部28相邻的灯把持部28的大致中间位置。另一方面,在主体部27 的背面侧的面(与底座14及反射片23相对的面、扩散板15a及冷阴极管17侧的相反侧的 面)设置有两个用来按照安装状态将灯夹18保持于底座14的安装部30、31。两个安装部30、31被配置在沿着主体部27的长边方向相互分开的位置。此外,为了区别各个安装部30、 31,从图6所示的左侧依次是第一安装部30、第二安装部31。如图5所示,该灯夹18被设置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底板的内表面的多个分散 的位置,下面,对其配置进行说明。各个灯夹18并排设置在沿着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长边 方向(X轴方向)相互分开的多个位置,这样就能在轴方向上相互分开的多个位置把持冷阴 极管17。而且,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底板上,与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侧相比,各 个灯夹18在中央侧的设置个数多。具体来讲,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短边方向的中央, 沿着该长边方向分别相互分开地各设置3个灯夹18,与此相对,从这6个灯夹18靠近该短 边方向的两端,沿着该长边方向分别相互分开地各(每组)设置2个灯夹18。这样,底座 14及反射片23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侧与两端侧相比,灯把持部28的数量,S卩,对冷阴极管17 的支承部位变多,并且,支承销29的个数,即,对扩散板15a的支承部位增多。此外,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长边方向上每组排列2个的各个灯夹18(相对于 该短边方向的中央侧,被配置在两端侧的各个灯夹18),相对于在该短边方向上相邻的灯夹 18,被配置在沿着该长边方向错开(偏离)的位置。因此,与假设各个灯夹18沿着该短边 方向排成一列的方式相比,在反射片23的底板的面内分散地配置各个灯夹18,因此,根据 人眼的特性,灯夹18的影子难以被看到。即,即使灯夹18的个数相同,如果采用线状或者 集中配置,那么,根据人眼的特性,它们容易被看到,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分散地 配置灯夹18,即使在反射片23和灯夹18光的反射率各异的情况下,在背光源装置12中也 难以发生亮度不均。此外,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底板的内表面,用来将安装部30、31插入各个灯夹 18的各个安装预定位置的安装孔32、33以及插通孔34、35分别沿着厚度方向贯通地各形 成两个。此外,为了分别区别各个安装孔32、33以及各个插通孔34、35,从图6所示的左侧 起,依次为第一安装孔32及第一插通孔34、第二安装孔33及第二插通孔35。此外,关于各 个安装部30、31、各个安装孔32、33以及各个插通孔34、35,将在后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对构成冷阴极管17的支承构造的灯把持部28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6所示,灯 把持部28能够从背面侧将冷阴极管17中的设置有电极的两个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即发光 部分支承在从反射片23稍微浮起的高度位置。灯把持部28整体为向正面侧开口的有端环 状,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臂部36。在两个臂部36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容许沿着Z轴方向 (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底板的厚度方向)安装拆下的冷阴极管17通过的开口部37。两 个臂部36呈在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从沿着长度方向(Y轴方向)分开的位置分别立起 的悬臂状,成为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形状。两个臂部36的内周面形成为沿着所安装的冷阴 极管17的外周面的圆弧状。两个臂部36成为以通过灯把持部28的Y轴方向的中央位置 的、沿着Z轴方向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两个臂部36能够以从主体部27立起的基 端部为支点沿着宽度方向弹性变形。此外,臂部36的宽度尺寸比主体部27的宽度尺寸小。如上所述,由于构成灯把持部28的一对臂部36被配置在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 上沿着长度方向分开的位置,因此,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中的 位于两个臂部36之间的底面由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的一部分构成。在该底面形成有比 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的外侧部27a低、即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变 大的凹处(凹部)38。因此,可以说主体部27的与各个灯把持部28对应的部分(形成凹处38的部位)被部分地形成得较薄。凹处38 (底面)形成为沿着所安装的冷阴极管17的 外周面的圆弧状,并且,与呈同样的圆弧状的两个臂部36的内周面连续地相连。此外,凹处 38在主体部27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形成。在凹处38设置有能够从背面侧支承被灯把持部28把持的冷阴极管17的第一支 承突部39。第一支承突部39被配置在凹处38的中央位置,即与扩散板15a的距离最大的 部分(与底座14的距离最小的部分)。第一支承突部39的设置位置是两个臂部36之间的 中间位置且相对于冷阴极管17的中心C的正下方位置。第一支承突部39的截面形状为大 致半圆形,第一支承突部39的突出前端部与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点接触。这样就能将冷 阴极管17支承在从灯把持部28的底面举起第一支承突部39的突出尺寸的量的位置(分 开的位置),因此,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和灯把持部28的底面之间保留有间隙G。第一 支承突部39从凹处38突出的突出尺寸比凹处38的凹陷尺寸小,因此,冷阴极管17的外周 面的最下端位置(与扩散板15a的距离最大的位置)比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 灯把持部28的外侧部分27a低(与扩散板15a的距离大)。进一步,在两个臂部36的内周面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支承冷阴极管17的第二支 承突部40及第三支承突部41,在这两个支承突部40、41之间确保上述的开口部37。该开 口部37的正面宽度被设定成比冷阴极管17的外径尺寸略窄。因此,当通过开口部37安装 或拆下冷阴极管17时,两个臂部36被冷阴极管17推开(按压),发生弹性变形而扩开。两 个支承突部40、41采用从各个臂部36的前端部的内表面朝向内侧(朝向冷阴极管17的中 心轴线侧)突出的方式,并且,位于从正面侧(光射出侧)覆盖冷阴极管17的位置,即位于 冷阴极管17的拔出方向侧。第二支承突部40及第三支承突部41的内周面由呈大致圆弧 状的曲面构成,其内端部(朝向冷阴极管17侧最突出的部分)与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点 接触。这样就能将冷阴极管17支承在从两个臂部36的内周面距离与第二支承突部40及 第三支承突部41的突出尺寸的量相应的位置,确保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和两个臂部36 的内周面之间留有间隙G。在安装状态下,冷阴极管17被各个支承突部39 41三点支承,在各个支承突部 39 41之间,在冷阴极管17的外周面和灯把持部28的内周面之间空出有在周向延伸的一 对间隙G。该间隙G在整个区域为基本固定的尺寸。当使冷阴极管17点亮时,能够有效地 通过这些间隙G向灯把持部28的外部射出光。因此,与假设使灯把持部的内周面和冷阴极 管17的外周面面接触的方式相比,能够提高光的取出效率。此外,如果连结各个支承突部 39 41对冷阴极管17的支承点彼此,那么,就会描绘成等腰三角形。此外,连结第一支承 突部39的支承点和冷阴极管17的中心C的连结线、连结第二支承突部40的支承点和该中 心C的连结线、以及连结第三支承突部41的支承点和该中心C的连结线(图中未示)所形 成的角度分别是钝角。在两个臂部36的前端部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引导冷阴极管17的安装操作的引导 部42。两个弓|导部42形成为从臂部36斜外向外立起的逐渐变细的形状(前端细的形状)。 两个引导部42具有从突出基端至突出前端相互分开的坡度,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内表面 也成为同样的坡度的倾斜面。因此,作为两个引导部42的相对面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随着 到达(朝向)该图下侧、即到达冷阴极管17的安装方向侧逐渐变窄,相反,随着到达冷阴极 管17的拆下方向侧逐渐变宽。这样就能利用两个引导部42的内表面顺利(圆滑)地引导
13冷阴极管1 7的安装操作。此外,引导部42的内表面与第二支承突部40及第三支承突部 41的内表面平缓地相连。下面,对构成扩散板15a的支承构造的支承销29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6所示, 与被扩散板15a中的由保持件20等支承的外周边缘部相比,支承销29从背面侧支承画面 中央侧部分,这样就能限制扩散板15a向冷阴极管17侧弯曲或翘曲。支承销29的沿着水 平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图5),形成为随着从根部侧到达前端侧直径逐渐变小的逐 渐变细的形状。即,支承销29形成为大致圆锥状。在支承销29中能够与扩散板15a接触 的前端部形成有R面,并且弄圆。支承销29从主体部27突出的突出高度被设定成比灯把 持部28高,支承销29是在灯夹18中突出至最高位置的部位。因此,在底座14上进行安装 或拆下灯夹18的作业时,操作者抓住支承销29就能进行作业,支承销29还能作为拆装时 的操作部发挥作用。下面,对于构成灯夹18的对底座14的保持构造的安装部30、31,与底座14和反 射片23的安装孔32、33以及插通孔34、35 —起进行说明。首先,对保持构造进行简单的说 明。如图6所示,安装部30、31形成为沿着主体部27的背面(板面)的钩状,将该安装部 30,31插入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安装孔32、33以及插通孔34、35,突出至底座14的背面 侧,在此状态下,使灯夹18沿着主体部27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反射片23以及底座14的 底板的板面方向)滑动,由此能够在安装部30、31与主体部27之间夹持底座14和反射片 23。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 1具有共通(相同)的构造,对该共通构造进行说 明。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分别包括从主体部27的背面突出的基部30a、31a ;以 及从基部30a、31a的前端大致成直角地折曲、然后沿着主体部27的长边方向突出(延伸) 的悬臂状的突部30b、31b,从正面看呈大致L字形状。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的宽 度尺寸和长度尺寸分别被设定为比主体部27的短边尺寸和长边尺寸小。下面,对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的不同构造进行说明。对于第一安装部 30,在突部30b的前端设置有能够引导对底座14的安装操作的引导部43。引导部43形成 为具有随着到达前端侧而远离主体部27的坡度。另一方面,对于第二安装部31,分别设置 有从突部31b的前端向主体部27侧突出的卡止突部44。在卡止突部44中的与主体部27 的相对面形成有锥面。卡止突部44中的与基部31a相对的面与基部31a的外表面大致平 行地直立,成为沿着与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的滑动方向(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Z轴方 向)大体笔直的面,此处是对底座14的卡止面。接着,对在底座14形成的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进行说明。第一安装孔 32和第二安装孔33形成为容许所对应的第一安装部30和第二安装部31插入的大小。详 细来讲,与第一安装部30及第二安装部31 —致,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在平面视 图中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其长度尺寸及宽度尺寸比主体部27小。因此,在安装有灯夹18 的状态下,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被主体部27闭塞。在底座14,在与第二安装孔 33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卡止突部44能够卡止的卡止孔45。卡止孔45被配置在相对于第二 安装孔33分别向图6所示的右侧、即向突部31b的突出方向(伴随安装时的滑动方向)偏 移的位置。此外,卡止孔45也与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同样,在平面视图中大小 比主体部27的大小小,在安装状态下被主体部27闭塞。
下面,对在反射片23形成的第一插通孔34和第二插通孔进行说明。第一插通孔 34被设定为比第一安装孔32更大。另一方面,第二插通孔35被形成为能够一并围绕第二 安装孔33及卡止孔45的大小(尺寸)。第一安装孔32和第一插通孔34的大小之差以及 第二安装孔33及卡止孔52与第二插通孔35的大小之差被设定成与在底座14组装反射 片23时在两者间可能产生的位置偏移量的最大假定值相同或者比其大。这样,各个安装孔 32,33及卡止孔45就被可靠地配置在各个插通孔34、35的内侧,避免发生各个安装孔32、 33或者卡止孔45被反射片23覆盖的情况。此外,各个插通孔34、35被形成为在平面视图 中比主体部27的大小小,在安装状态下被主体部27闭塞。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各个灯夹18的安装预定位置形成有能够让各个灯夹18 的主体部27进入其中的凹部46。凹部46通过使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底板部分地向背面 侧突出,即向远离扩散板15a的方向(扩散板15a侧的相反侧)突出(凹陷)而形成。凹 部46通过在底座14实施拉深(絞>9 )加工而被形成。凹部46包括相对于底座14和反 射片23的底板大致成直角地突出的突出周壁部46a ;以及与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底板大 致平行的底部46b。在该凹部46内具有对灯夹18的主体部27的收纳空间。此外,底座14 的各个安装孔32、33及卡止孔45和反射片23的各个插通孔34、35均形成于构成凹部46 的底部46b,因此,能够可靠地被进入凹部46内的主体部27闭塞。与主体部27 —致,凹部46被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中为矩形形状。凹部46形成为其 平面视图中的大小比主体部27大,并且能够容纳整个主体部27。详细来讲,凹部46的短边 尺寸与主体部27的短边尺寸基本相同,但是,凹部46的长边尺寸比主体部27的长边尺寸 大,两者之差与在底座14安装拆卸灯夹18时的滑动量(Y轴方向的移动距离)基本相等。 因此,在安装有灯夹18的状态下,主体部27中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前端部(图6所示的 右侧端部)被配置在抵接或者接近与该前侧相对的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46a的位置,与此 相对,主体部27中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后端部(图6所示的左侧端部)被配置于在其与 相对于该后侧的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46a之间空出相当于滑动量的间隔的位置。如上所述,由于在主体部27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后端部与凹部46的内周面之 间空出相当于滑动量的间隔,因此,如果不施加任何处理,则凹部46就会向扩散板1 5a侧 开口(露出)。如果凹部46向扩散板15a侧开口,那么,在它和反射片23的表面中的凹部 46的外侧部23a (底座14的反射面)之间就会产生阶差,凹部46的开口部分有可能被视认 为暗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27设置有闭塞凹部46的凹部闭 塞部47。凹部闭塞部47从主体部27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后端部向该滑动方向的后方突 出设置,其突出尺寸比滑动量(滑动距离)大。因此,在安装状态下,凹部闭塞部47被配置 在与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46a的内周面相比更靠外侧的位置,并且,凹部46中的空出了相 当于滑动量的间隔的部分被闭塞。此外,辅助凹部闭塞部48从主体部27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前端部向该滑动方 向的前方突出设置。即使因灯夹18的尺寸公差等的影响,在安装状态下,在主体部27的上 述前端部和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46a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缝隙,该辅助凹部闭塞部48也能 闭塞该缝隙。这样就能可靠地防止凹部46被视认为暗部。此外,凹部闭塞部47及辅助凹 部闭塞部48的正面侧的面与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的外侧部分27a 大致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的形状,并且与反射片23的表面中的凹部46的外侧部分23a相比更向扩散板15a侧突出。此外,凹部闭塞部47及辅助凹部闭塞部48的背面侧的面与 反射片23的表面中的凹部46的外侧部分23a抵接。凹部46的深度尺寸(凹陷尺寸)比主体部27的厚度尺寸(高度尺寸)小。因 此,主体部27仅整个厚度区域中的背面侧部分进入凹部46内,正面侧部分从凹部46向正 面侧突出。主体部27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的外侧部分27a被配置在比反射 片23的表面中的凹部46的外侧部分23a高的位置,S卩,被配置在向扩散板1 5a侧突出的 位置(与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小的位置)。另一方面,凹部46的深度尺寸和主体部27的 厚度尺寸之差与主体部27中的和各个灯把持部28对应地形成的凹处38的深度尺寸大致 相同或者比其略大。因此,在凹处38设置的第一支承突部39被配置在与反射片23的表面 中的凹部46的外侧部分23a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与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 位置)或者比其高的位置。进一步来讲,由第一支承突部39支承的冷阴极管17被配置在 比反射片23的表面中的凹部46的外侧部分23a略高的位置。如上所述,由于在底座14形成有灯夹18的主体部27能够进入的凹部46,因此,底 座14内的空间扩大与凹部46的深度尺寸相应的量。通过利用该扩大的空间,与不存在扩 大空间的方式相比,能够相对地增大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以及主体部27 的厚度尺寸(厚度)。通过增大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当点亮作为线状光 源的冷阴极管17时,难以视认到灯影,有效地消除背光源装置12的亮度不均。另一方面, 通过增加主体部27的厚度,从而有效地保持了主体部27的强度,这样,为了获得冷阴极管 17和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在主体部27的与灯把持部28对应的部分设置凹处38,为了 在冷阴极管17和灯把持部28之间空出用来提高光的取出效率的缝隙G,能够设置第一支承 突部39。以上的方式在实现背光源装置12、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方面非常适合。本实施方式采用以上的构造,接着说明其作用。分别单独制造液晶面板11及背光 源装置12,使用边框13等将它们相互组装在一起,制造出图3及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10。接着,对背光源装置12的组装操作、特别是将灯夹18安装在底座14的操作进行详细 的说明。如果在底座14的内侧铺设反射片23,那么,两者的凹部46就会匹配,与各个插通 孔34、35内对应的各个安装孔32、33以及卡止孔45以面对的方式被对位,接着,进行在底 座14安装各个灯夹18的操作。使主体部27与底座14及反射片23的凹部46对位(对 准),并且,在使各个安装部30、31与各个安装孔32、33匹配的状态下按压灯夹18。于是,主 体部27进入凹部46内,并且,各个安装部30、31被插入各个安装孔32、33内。此时,主体 部27中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后端部抵接或者接近与该后侧相对的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 46a,并且,在主体部27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前端部和与该前侧相对的凹部46的突出周 壁部46a之间空出相当于滑动量的间隔。主体部27被配置在抵接或者接近凹部46的底部 46b的位置,并且,从各个突部30b、31b突出至底座14的背面侧的状态,朝向各个突部30b、 31b的突出方向(图6所示的右侧)滑动灯夹18。于是,各个突部30b、31b被配置在各个 安装孔32、33的周边部中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前部的背面侧。在此过程中,就第二安装部31的突部31b而言,卡止突部44搁在底座14的背面, 分别发生弹性变形。接着,当灯夹18滑动至正规(标准)位置时,第二安装部31的突部 31b复原,并且卡止突部44进入卡止孔45内,其卡止面被卡止在卡止孔45的周面。由此,灯夹18朝着拆下方向的意外移动就会受到限制。在此状态下,各个安装孔32、33的周边部 在各个安装部30、31的突部30b、31b和主体部27之间被夹持,并且,各个安装孔32、33被 主体部27闭塞。这样就能防止在点亮冷阴极管17而使液晶面板11显示图像时各个安装 孔32、33被视认为暗部,还能防止光线通过各个安装孔32、33向背面侧漏出,并防止外部的 尘埃从各个安装孔32、33侵入底座14内。在此安装状态下,主体部27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的前端部按照抵接或者接近与 该前侧相对的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46a的方式配置,而在主体部27的安装时的滑动方向 的后端部和与该后侧相对的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46a之间空出相当于滑动量的间隔。另 一方面,凹部闭塞部47及辅助凹部闭塞部48与凹部46的突出周壁部46a的内周面相比更 向外侧伸出(突出),并且,与反射片23的表面中的凹部46的外侧部分23a抵接,因此与 主体部27进入凹部46内的方式相结合,凹部46在整个区域被闭塞。由此,能够防止在点 亮冷阴极管17使液晶面板11显示图像时凹部46被视认为暗部,从而能够防止背光源装置 12的亮度不均。如上所述,在安装灯夹18后,在各个灯把持部28安装各个冷阴极管17,然后安装 保持件20。之后,层叠设置扩散板15a及各个光学片15b后,从其正面侧进一步载置液晶面 板11,之后组装边框13,从而来组装液晶显示装置1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底座14及反射片23形成有主体部27能够进入 其中的凹部46的构造,与假设仅在反射片形成凹部或孔部,主体部进入其中的方式相比, 能够获得下面的效果。即,最近几年,反射片23趋于薄型化,其厚度尺寸变得极小,而为了 确保强度,底座14保持规定的厚度,因此,底座14和反射片23的厚度尺寸之差越来越大, 存在这样的倾向。因此,即使仅在反射片形成凹部或孔部,主体部能够进入其中,也只能获 得浅的深度。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使底座14向背面侧突出来形成凹部46, 因此,与底座14、反射片23的厚度尺寸无关,能够获得足够的深度。这样就能充分地扩大底 座14内的空间,因此,利用该扩大的空间,对于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a之间的距离以及 主体部27的厚度尺寸(壁厚),能够确保足够的大小。于是,能够提高防止背光源装置12 的亮度不均的功能,并且能够增强主体部27的强度,适于液晶显示装置10、背光源装置12 的薄型化。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冷阴极管17 ;具有射出光的开口部 14b (扩散板15a、光射出面)的底座14 ;以及灯夹18,该灯夹18具有被安装在底座14的 主体部27和在主体部27设置的能够把持冷阴极管17的灯把持部28,在底座14形成有主 体部27能够进入其中的凹部46。这样,灯夹18的主体部27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在底座14 形成的凹部46,因此,与此对应,能够确保增大由灯把持部28把持的冷阴极管17和开口部 14b之间的间隔。这样就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另一方面,主体部27的进入凹部46的部分能 够获得足够的厚度和强度。此外,由于主体部27进入凹部46,因此,与假设在底座形成有孔 部的方式相比,能够提高底座14的强度。此外,灯把持部28具有与主体部27连结的臂部36。这样,由于构成灯把持部28 的臂部36与主体部27直接连结,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由臂部27把持的冷阴极管17和开 口部14b之间的间隔。此外,灯把持部28的和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的一部分由主体部27的表面的一部分构成。这样就能进一步扩大冷阴极管17和开口部14b之间的间隔。此外,在主体部27的表面中的构成灯把持部28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的一部 分形成有凹处38。这样就能进一步扩大冷阴极管17和开口部14b之间的间隔。此外,构成为主体部27中的至少设置有灯把持部28的部分能够进入凹部46。当 臂部36与主体部27直接连结时,具有冷阴极管17的保持力与主体部27中的设置有灯把 持部28的部分的强度成比例的倾向,这样,由于主体部27中的设置有灯把持部28的部分 的强度增大,因此,冷阴极管17的保持力增加。此外,在灯把持部28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设置有支承冷阴极管17的支承突 部39 41。这样,如果使灯把持部28把持冷阴极管17,那么,冷阴极管17就被支承突部 39 41支承,并且在冷阴极管17和灯把持部28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面之间产生缝隙 G。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通过该缝隙G被有效地向外部照射,从而更加适合防止亮度不 均。此外,第一支承突部39被设置在灯把持部28的与冷阴极管17相对的相对面中的 与开口部14b的距离最大的部分。如果这样,则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中向开口部14b侧 的相反侧发出的光的取出效率提高。由此,更加适合防止亮度不均。此外,灯把持部28包括从主体部27立起的一对臂部36,支承突部39 41被分别 设在灯把持部28中一对臂部36和夹在一对臂部36之间的部分,并且能够三点支承冷阴极 管17。这样,由于在三点支承冷阴极管17的各个支承突部39 41之间分别产生缝隙G,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取出效率。此外,凹部46形成为整个主体部27能够进入其中的大小。这样,整个主体部27 能够获得足够的厚度,因此,对于提高主体部27的强度更加有效。此外,在主体部27并排设置有多个灯把持部28。这样,适合于把持多个冷阴极管 17的方式。此外,在底座14的表面设置有具有向开口部14b侧反射光的反射面的反射片23, 主体部27被形成为其表面与反射片23的表面中的凹部46的外侧部分23a为同一平面的 形状。这样,与假设主体部的表面比反射面更向远离开口部的方向凹陷的方式相比,主体部 27难以被视认为暗部,有效地防止亮度不均。此外,在底座14中的凹部46设置有安装孔32、33,与此相对,在主体部27设置有 安装部30、31,该安装部30、31能够被插入安装孔32、33内并且能够在该安装部30、31和主 体部27之间夹持安装孔32、33的周边部。这样,就能用主体部27中的进入凹部46的部分 闭塞安装孔32、33,因此,能够防止安装孔32、33被视认为暗部,并且能够防止光线从安装 孔32、33漏出。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安装孔32、33侵入。此外,安装部30、31包括从主体部27向底座14侧突出的基部30a、31a ;以及从 基部30a、3la向沿着主体部27的朝向突出的突部30b、31b,突部30b、3lb从被插入安装孔 32、33中的状态向沿着主体部27的朝向滑动,这样就能在突部30b、31b和主体部27之间夹 持安装孔32、33的周边部。这样,适合于通过使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滑动来安装灯夹18 的方式。此外,在主体部27设置有凹部闭塞部47、48,该凹部闭塞部47、48沿着相对于底 座14滑动的方向突出并且能够闭塞凹部46。这样,在通过使灯夹18相对于底座14滑动来
18安装灯夹18的方式中,凹部46中的未被主体部27闭塞的部分能够被凹部闭塞部47、48闭 塞。这样,由于凹部46不会露出于开口部14b —侧,因此,能够防止凹部46被视认为暗部, 从而适合防止亮度不均。此外,在底座14的开口部14b配置有具有透光性的扩散板1 5a、光学片15b。这 样,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透过在开口部14b配置的扩散板15a、光学片15b后射出,因此 适合防止亮度不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阴极管17的管径是4. 0mm,冷阴极管17和反射片 23之间的距离是0. 8mm,相邻的冷阴极管17间的距离是16. 4mm,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a 的距离是2. 7mm。这样,在背光源装置12中,各个构成部件间实现了薄型化,特别是缩小了 冷阴极管17和扩散板15a的距离、以及冷阴极管17和反射片23的距离。于是,通过这种 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10的厚度(即从液晶面板11的表面至背光源装置 12的背面的厚度)为16mm,电视接收装置TV的厚度(即从正面侧的机壳Ca的表面至背面 侧的机壳Cb的背面的厚度)为34mm,实现了薄型电视接收装置。(实施方式2)根据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表示改变了安装部30-A、 31-A及安装孔32-A、33-A的构造及凹部46-A的形状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对 与上述实施方式1名称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A,对于 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性的说明。如图8所示,安装部30-A、31_A包括从主体部27_A的背面突出的基部30a_A、 31a-A ;从基部30a-A、31a-A的前端向主体部27-A侧折回(折叠,折返),并与基部30a_A、 31a-A相对的一对突部30b-A、31b-A。突部30b-A、31b_A_F形成为悬臂状,并且能够弹性变 形而接近基部30a-A、31a-A侧,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带台阶的形状的卡止面。底座14-A的安 装孔32-A、33-A的孔径尺寸与两个突部30b-A、31b-A的卡止面间的间隔大体相同。另一方面,凹部46-A的俯视时的大小与主体部27-A的大小大致相同。详细来讲, 凹部46-A的短边尺寸及长边尺寸被设定成与主体部27-A的短边尺寸及长边尺寸相同或者 略大。这样,主体部27-A在其与凹部46-A之间几乎没有缝隙的情况下进入凹部46-A内,在 安装状态下,相对的周面彼此抵接。此外,在主体部27-A的外周端部,在整个外周设置有与 凹部46-A的突出周壁部46a-A的内周面相比更向外侧伸出(突出)的凹部闭塞部49。凹 部闭塞部49形成为围绕主体部27-A的框状,与反射片23-A的表面中的凹部46-A的外侧 部分23a-A抵接。通过该凹部闭塞部49,即使在受灯夹18-A的尺寸公差等的影响,在安装 状态下在主体部27-A的外周面和凹部46-A的突出周壁部46a-A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缝隙的 情况下,也能闭塞该缝隙。此外,例如在安装时,为了减少在主体部27-A和凹部46-A之间 产生的摩擦阻抗,使凹部46-A的大小比主体部27-A大,主体部27-A被活动嵌入凹部46-A, 随之在凹部46-A和主体部27-A之间产生了缝隙的情况下,也能用上述的凹部闭塞部49塞 住缝隙。此外,该凹部闭塞部49的正面侧的面与主体部27-A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 持部28-A的外侧部分27a-A为大致同一平面的形状。如果从正面侧沿着Z轴方向相对于底座14-A压入灯夹18-A,那么,主体部27-A 就会进入凹部46-A内,并且,各个安装部30-A、31-A被插入各个安装孔32_A、33_A内,突部 30b-A、31b-A在压入过程中发生弹性变形。接着,当灯夹18-A被压入至规定(正规,标准)深度时,安装部30-A、31-A向底座14-A的背面侧突出,并且突部30b-A、31b-A-F复原,卡止 面从背面侧被卡止在底座14-A的安装孔32-A、33-A的周边部。这样,灯夹18-A相对于底座 14-A被保持为安装状态。在此状态下,凹部46-A的整个区域被主体部27-A及凹部闭塞部 49闭塞,并且不会露出于扩散板15a-A侧,因此,当点亮冷阴极管17-A使液晶面板11-A显 示图像时,能够防止凹部46-A被视认为暗部。而且,各个安装孔32-A、33-A被主体部27-A 闭塞。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部30-A、31_A包括从主体部27向底 座14-A侧突出的基部30a-A、31a-A ;以及从基部30a-A、31a-A向沿着主体部21-k的方向 突出的突部30b-A、31b-A,当各个突部30b-A、31b-A被插入各个安装孔32_A、33_A中时,能 够在该突部30b-A、31b-A和主体部27-A之间夹持各个安装孔32_A、33_A的周边部。这样, 适合于通过朝着底座14-A按压灯夹18-A来安装灯夹18-A的方式。此外,凹部46-A形成为与主体部27-A大致相同的大小。这样,就能用主体部27_A 闭塞凹部46-A。由此,凹部46-A不会露出于扩散板15a-A(开口部)侧,因此,能够防止凹 部46-A被视认为暗部,从而适合于防止亮度不均。(实施方式3)根据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2不 同,改变了凹部闭塞部49-B的形状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 名称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B,对于构造、作用及效果, 省略重复性的说明。如图9所示,凹部闭塞部49-B形成为围绕主体部27-B的框状,并且构成主体部 27-B的外周侧部分。在凹部闭塞部49-B的正面侧的面形成有呈锥(taper)状的倾斜面50。 倾斜面50具有随着到达凹部闭塞部49-B的外周端侧而逐渐变低的坡度(下坡度)。换言 之,凹部闭塞部49-B朝向外周端侧呈逐渐变细的形状,倾斜面50朝向外周端侧呈下摆变宽 (喇叭)状。此处,在主体部27-B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B的外侧部分27a-B 和反射片23-B的表面中的凹部46-B的外侧部分23a-B之间存在阶差,但是,如上所述,构 成主体部27-B的外周侧部分的凹部闭塞部49-B按照随着到达(接近)外周端侧该阶差逐 渐减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因阶差而导致主体部27-B及凹部闭塞部49-B被视认为 暗部的情况。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座14-B的表面设置具有向扩散板 15a-B (开口部)一侧反射光的反射面的反射片23-B,并且,在主体部27-B的表面中的灯把 持部28-B的外侧部分27a-B和反射片23-B的表面中的凹部46-B的外侧部分23a_B之间 产生阶差的方式中,主体部27-B的表面中的至少外周侧部分按照随着接近外周端侧,与反 射片23-B的表面中的凹部46-B的外侧部分23a-B之间的阶差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这样 就能减轻因阶差而产生的亮度不均。(实施方式4)根据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2 的不同,省略凹部闭塞部49-B,改变了凹部46-C的深度尺寸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 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名称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C, 对于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性的说明。
20
如图10所示,凹部46-C按照其深度尺寸与主体部27-C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大 小而设定。因此,当将主体部27-C放入凹部46-C内时,主体部27-C在整个厚度范围(整 个高度范围)进入(嵌入)凹部46-C内,并且,主体部27-C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 部28-C的外侧部分27a-C(主体部27-C的表面)和反射片23-C的表面中的凹部46-C的 外侧部分23a-C(反射面)大致呈同一平面的形状,避免在两者之间产生阶差。这样就能可 靠地防止主体部27-C被视认为暗部,从而更加适合防止亮度不均。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部27-C被形成为表面中的各个灯把 持部28-C的外侧部分27a-C与反射片23-C的表面中的凹部46-C的外侧部分23a_C为同 一平面的形状。这样就能避免在主体部27-C的表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C的外侧部分 27a-C和反射片23-C的表面中的凹部46-C的外侧部分23a_C之间产生阶差,因此,对于防 止亮度不均更加有效。(实施方式5)根据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4 的不同,改变了主体部27-D的正面侧的面的形状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5中,对与上 述实施方式4名称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D,对于构造、 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性的说明。如图11所示,主体部27-D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D的外侧部分 27a-D被配置在比反射片23-D的表面中的凹部46-D的外侧部分23a_D低的位置,即被配置 在向远离扩散板15a_D的方向凹陷的位置(与扩散板15a_D的距离变大的位置),在两者 间产生阶差。与此不同,在主体部27-D的外周侧部分形成有用来减轻上述阶差的曲面51。 曲面51具有随着接近主体部27-D的外周端侧而逐渐变高的坡度(上坡度)。换言之,主 体部27-D的外周侧部分形成为朝着外周端侧逐渐变粗的形状。这样,主体部27-D中的外 周端部被配置在与反射片23-D的表面中的凹部46-D的外侧部分23a-D大致相同高度的位 置。这样,主体部27-D的外周侧部分形成为随着朝向外周端侧,与反射片23-D的表面 中的凹部46-D的外侧部分23a-D之间的阶差逐渐变少,因此,能够抑制因阶差而导致主体 部27-D被视认为暗部。而且,通过使主体部27-D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D的 外侧部分27a-D比反射片23-D的表面中的凹部46-D的外侧部分23a_D低,能够进一步扩 大冷阴极管17-D和扩散板15a-D之间的距离,因此,适合于防止亮度不均。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座14-D的表面设置有具有使光向扩 散板15a-D(开口部)侧反射的反射面的反射片23-D,主体部27-D形成为其表面中的各个 灯把持部28-D的外侧部分27a-D与反射片23-D的表面中的凹部46-D的外侧部分23a_D 相比向远离扩散板15a-D(开口部)的方向凹陷。这样,能够进一步扩大冷阴极管17-D和 扩散板15a-D(开口部)之间的间隔。此外,在主体部27-D的表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D的外侧部分27a_D、和反射片 23-D的表面中的凹部46-D的外侧部分23a-D之间产生阶差(台阶)的方式中,主体部27-D 的表面中的至少外周侧部分被形成为随着朝向外周端侧其与反射片23-D的表面中的凹部 46-D的外侧部分23a-D之间的阶差逐渐减小。这样,能够减轻因阶差而产生的亮度不均。(实施方式6)
根据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2 不同,改变了安装部30-E、31-E、安装孔32-E、33-E以及插通孔34_E、35_E的配置的方式。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6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名称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 在其末尾添加尾标-E,对于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性的说明。如图12所示,安装孔32-E、33_E形成于底座14_E中的与凹部46_E相比更外侧的 部分,插通孔34-E、35-E也同样形成于反射片23-E中的比凹部46-E更靠外侧的部分。而 且,在灯夹18-E的主体部27-E的长边方向上,设置有一对从两个端部沿着长边方向延伸的 延伸部52。在两个延伸部52分别设置有能够插入上述安装孔32-E、33-E内的安装部30-E、 31-E。延伸部52形成为能够闭塞安装孔32-E、33-E的大小。(实施方式7)根据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1 不同,改变了凹部46-F的方式的情况。此外,在该实施方式7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名称 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F,对于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 重复性的说明。如图13所示,凹部46-F通过仅使底座14-F的正面侧的面(扩散板15a_F —侧的 面)凹陷而形成,未在底座14-F的背面侧的面(与扩散板15a-F相反侧的面)形成凹凸。 因此,可以说底座14-F的正面侧的面在凹部46-F及其周边部分(外侧部分23a-F)与扩散 板15a-F之间的距离变化。而底座14-F的背面侧的面在凹部46-F及其周边部分与扩散板 15a-F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与凹部46-F对应的部分不会向背面侧突出。因此,与实施 方式1相比,能够使液晶显示装置10-F及背光源装置12-F与凹部46-F不向背面侧突出的 量相应地实现薄型化。此外,凹部46-F能够通过切掉底座14-F的正面侧的面等方法而形 成。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底座14-F的扩散板15a_F(开口部)侧的 面在凹部46-F及其周边部分与扩散板15a-F(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变化,而底座14-F的与 扩散板15a_F(开口部)相反一侧的面在凹部46-F及其周边部分与扩散板15a-F(开口部) 之间的距离固定。这样,假设底座的凹部的与扩散板相反一侧的面比周边部分的与扩散板 相反一侧的面更向远离扩散板的方向突出,与这种方式相比,能够实现整体的薄型化。(实施方式8)根据图14或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表示在底座14-G 形成有主体部27-G进入的孔部53的方式。在该实施方式8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名称 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G,对于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 重复性的说明。如图14所示,在底座14-G和反射片23-G上的各个灯夹18-G的安装预定位置形 成有各个灯夹18-G的主体部27-G能够进入的孔部53。孔部53采用沿着厚度方向贯通底 座14-G及反射片23-G的底板的方式。在该孔部53内,保留有对灯夹18-G的主体部27-G 的收纳空间。如图15所示,孔部53与主体部27-G —致地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孔部53 的俯视时的大小比主体部27-G大,能够收纳整个主体部27-G。详细来讲,孔部53的短边尺 寸和长边尺寸比主体部27-G的短边尺寸和长边尺寸略大。
从主体部27-G的外周端部比孔部53的内周面更向外侧伸出的延伸部54沿着整 个外周设置。因此,能够用延伸部54闭塞孔部53。延伸部54形成为围绕主体部27-G的 框状。延伸部54在主体部27-G的厚度方向设置于正面侧的部分。因此,延伸部54的正面 侧的面形成为与主体部27-G的正面侧的面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G的外侧部分27a-G处于 同一平面的形状,而延伸部54的背面侧的面在它与主体部27-G的背面侧的面27b之间具 有阶差。该延伸部54的背面侧的面设置有安装部30-G、31-G。此外,该安装部30-G、31-G 的构造与实施方式2 6所示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重复性的说明。与这些安装部30-G、 31-G对应,在底座14-G中的孔部53的外侧部分设置有安装孔32-G、33-G。延伸部54形成 为能够闭塞(盖住)安装孔32-G、33-G的大小。此外,在反射片23-G的孔部53的外侧部 分,与安装孔32-G、33-G对应地形成有插通孔34-G、35-G。在将灯夹18-G安装在底座14-G时,作业者(操作者)把持从主体部27-G向正面 侧突出的支承销29-G,使主体部27-G对准孔部53,同时从底座14-G的正面侧沿着Z轴方 向按压灯夹18-G。于是,安装部30-G、31-G被插入对应的安装孔32-G、33-G内,当到达规定 深度时,突部30b-G、31b-G从背面侧卡止在安装孔32-G、33-G的周边部,于是,灯夹18-G相 对于底座14-G被保持为安装状态。在该安装状态下,虽然主体部27-G进入孔部53内,但 是,在主体部27-G的外周面和孔部53的周面之间产生细小的缝隙。但是,从主体部27-G的 外周端部伸出的延伸部54到达孔部53的周面的外侧,并且与反射片23-G的表面中的孔部 53的外侧部分23a-G抵接(接触),因此,孔部53在整个区域被延伸部54从正面侧闭塞。 此外,主体部27-G的背面侧的面与底座14-G的背面侧的面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的形状。另一方面,安装孔32-G、33-G由延伸部54中的设置有安装部30_G、31_G的部分在 整个区域从正面侧闭塞。由此,在点亮冷阴极管17-G使液晶面板11-G显示图像时,能够防 止孔部53及安装孔32-G、33-G被视认为暗部,还能够防止光线通过孔部53及安装孔32-G、 33-G向背面侧漏出,进一步还能够防止外部的尘埃从孔部53及安装孔32-G、33-G侵入底座 14-G 内。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底座14-G形成有主体部27-G的至少一 部分能够进入其中的孔部53。这样,与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底座14形成朝向远离扩散板 15a(开口部)的方向突出的凹部46的方式相比,能够实现整体的薄型化。此外,灯夹18-G从扩散板15a_G(开口部)一侧被安装在底座14_G上。这样,对 底座14-G的安装操作性好。此外,在底座14-G的开口部设置有具有透光性的扩散板15a_G,在主体部27_G设 置有与灯把持部28-G相比更向扩散板15a-G侧突出,并且能够支承扩散板15a_G的支承销 29-G。这样就能利用支承销29-G支承扩散板15a-G。而且,在将灯夹18-G安装在底座14-G 上时,操作者握住支承销29-G就能进行操作,操作性好。此外,在主体部27-G设置有与孔部53的周面相比更向外侧伸出并且能够闭塞孔 部53的延伸部54。这样,孔部53被从扩散板15a-G(开口部)一侧安装的主体部27-G的 延伸部54闭塞。因此,孔部53不会在扩散板15a-G(开口部)一侧露出,能够防止孔部53 被视认为暗部,从而适于防止亮度不均。而且,能够防止光线从孔部53漏出。此外,还能防 止尘埃从孔部53侵入。此外,在底座14-G设置有安装孔32-G、33-G,而在主体部27-G设置有安装部
2330-G、31-G,该安装部30-G、31-G被插入安装孔32_G、33_G内,并且能够在安装部30-G、
31-G与主体部27-G之间夹持安装孔32-G、33-G的周边部,在主体部27-G设置有沿着底座 14-G突出,并且能够闭塞安装孔32-G、33-G的延伸部54。这样就能用延伸部54闭塞安装 孔32-G、33-G,因此,能够防止安装孔32-G、33-G被视认为暗部,并能够防止光线从安装孔
32-G、33-G漏出。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安装孔32-G、33-G侵入。(实施方式9)根据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8 不同,变更了主体部27-H的厚度尺寸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9中,对与上述实施方 式8名称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H,对于构造、作用及效 果,省略重复性的说明。如图16所示,主体部27-H在灯夹18-H被安装在底座14_H的状态下,具有主体部 27-H的背面侧的面27b与底座14-H的背面侧的面14b相比更向背面侧突出的厚度尺寸。 由此,在与实施方式8的比较中,不仅能够增大主体部27-H的厚度,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主 体部27-H的强度。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部27-H的进入孔部53-H的部分被形 成为与底座14-H的与扩散板15a-H(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面相比更加突出。这样,能够 增大主体部27-H的厚度,并且能够提高主体部27-H的强度。(实施方式10)根据图17或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表示与上述实 施方式8不同,改变了灯夹18-1在底座14-1上的安装方向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10 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8名称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添加尾标-I, 对于构造、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性的说明。如图17及图18所示,该灯夹18-1从背面侧被安装在底座14-1上。灯夹18-1的 延伸部54-1在主体部27-1的外周端部中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于背侧部分。因此,延伸部54-1 的背面侧的面与主体部27-1的背面侧的面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的形状,而延伸部54-1的 正面侧的面在其与主体部27-1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1的外侧部分27a-I之间具有阶差。 在该延伸部54-1的正面侧的面设置有安装部30-1、31-1,该安装部30-1、31-1能够插入设 在底座14-1中的孔部53-1的外侧部分的安装孔32-1、33-1。当在底座14-1安装灯夹18-1时,使主体部27-1对准孔部53-1,同时从底座14_1 的背面侧沿着Z轴方向按压灯夹18-1。于是,当安装部30-1、31-1被插入对应的安装孔 32-1,33-1内,并且到达规定深度时,突部30b-I、31b-I从正面侧卡止在安装孔32-1、33-1 的周边部,这样,灯夹18-1相对于底座14-1被保持为安装状态。在该安装状态下,虽然主 体部27-1进入孔部53-1内,但是,在主体部27-1的外周面和孔部53-1的周面之间产生细 微的缝隙。但是,从主体部27-1的外周端部伸出的延伸部54-1到达孔部53-1的周面的外 侧,并且与底座14-1的背面侧的面14b-I抵接,因此,孔部53-1在整个区域从背面侧被延 伸部54-1闭塞。在该安装状态下,主体部27-1中的各个灯把持部28-1的外侧部分27a-I、 和反射片23-1的表面中的孔部53-1的外侧部分23a-I为同一平面的形状。此外,在该安 装状态下,从背面侧起,按照延伸部54-1、底座14-1、反射片23-1的顺序排列。另一方面,安装孔32-1、33_1在整个区域从背面侧被延伸部54-1中的设置有安装
24部30-1、31_1的部分闭塞。这样就能在点亮冷阴极管17-1使液晶面板11-1显示图像时, 防止孔部53-1及安装孔32-1、33-1被视认为暗部,并能够防止光线通过孔部53-1及安装 孔32-1、33-1向背面侧漏出,还能够防止外部的尘埃从孔部53-1及安装孔32-1、33-1侵入 (进入)底座14-1内。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灯夹18-1从扩散板15a_I (开口部)侧的 相反侧被安装在底座14-1上。这样就能实现灯夹18-1的安装方式的多样化。此外,在主体部27-1还设置有向孔部53-1的周面的外侧伸出并且能够闭塞孔部 53-1的延伸部54-1。这样,孔部53-1就被从扩散板15a-I (开口部)侧的相反侧安装的主 体部27-1的延伸部54-1闭塞。由此能够防止光线从孔部53-1漏出。此外,还能防止尘埃 从孔部53-1侵入。此外,在底座14-1设置有安装孔32-1、33_1,而在主体部27_1设置有安装部
30-1、31-1,该安装部30-1、31-1能够被插入安装孔32-1、33-1内,并且能够在安装部30-1、
31-1和主体部27-1之间夹持安装孔32-1、33-1的周边部,在主体部27-1设置有沿着底座 14-1突出,并且能够闭塞安装孔32-1、33-1的延伸部54-1。这样就能用延伸部54-1闭塞 安装孔32-1、33-1,因此,能够防止光线从安装孔32-1、33-1漏出。此外,还能防止尘埃从安 装孔32-1、33-1侵入。(其它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根据上述叙述及附图所说明了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 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畴之内。(1)除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外,灯把持部的形状能够变更,其具体的例子如以下的 (2) (5)所示。(2)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灯把持部的底面设置第一支承突部的方式, 如图19所示,省略了第一支承突部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在此情况下,灯把持部28-J 的底面在规定范围内与冷阴极管17-J的外周面进行面接触。(3)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灯把持部的底面设置有凹处的情况,如图 20所示,省略了凹处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在此情况下,主体部27-K的正面侧的面中 的灯把持部28-K的外侧部分27a-K也可以与灯把持部28-K的底面形成为同一平面的形 状。此外,与上述(2)组合,在图20所示的方式中省略了第一支承突部39-K的方式也包含 在本发明中。(4)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构成灯把持部的臂部与主体部直接连结的情 况,但如图21所示,灯把持部28-L包括一对臂部36-L和连结两个臂部36-L的连结部55, 其中连结部55与主体部27-L的正面侧的面连结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此外,也可以 与上述(2)组合,省略第一支承突部。(5)作为上述(4)的又一个变形例,如图22所示,连结部55-M和主体部27-M的正 面侧的面通过竖立部56相连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6)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主体部的俯视时的整个区域进入凹部或者孔 部的情况,但是形成仅主体部中的俯视时的一部分进入其中的凹部或者孔部的方式也包含 在本发明中。在此情况下,仅主体部中的具有灯把持部的部分进入凹部或者孔部的方式、仅 主体部中的不具有灯把持部的部分进入凹部或者孔部的方式、以及主体部中的具有灯把持部的部分和不具有灯把持部的部分进入凹部或者孔部中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7)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主体部形成为具有一定的厚度的板状的情况, 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在使用了厚度局部不同的主体部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主体部也可以 具有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仅其中的厚壁部进入凹部或者孔部。(8)除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外,灯夹的主体部的形状等也能适当地变更。具体来 讲,主体部形成为在俯视时时为正方形的形状,或者圆形、椭圆形及俯视时为四边形以外的 多边形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9)除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外,安装部和安装孔的数量也能适当地变更,安装部和安 装孔仅设置一个或者设置三个以上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此外,安装部和安装孔的形 状也能适当地变更。(10)除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外,灯夹中的支承销的数量、形状、配置等也能够适当 地变更。具体来讲,也可以配置多根支承销。支承销也可以形成为角锥状。也可以在主体 部中的宽度方向上的偏心位置配置支承销。(11)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底座内另外铺设反射片的方式,但是,例 如,通过在底座的内表面涂敷光的反射性好的白色涂料,从而在底座形成反射面的方式也 包含在本发明中。而且,底座本身采用呈白色的树脂材料形成,在其表面设置反射面的方式 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总之,反射面不必是和底座不同的部件。(12)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情况,但是,例如使 用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13)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底座采用金属板构成,但是也可以通过树脂成型。(14)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 TFT,但是,也 能应用在使用了 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既能应用 在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能应用在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15)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使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 装置,本发明也能应用在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16)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配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 明也能应用在未配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中。
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收纳所述灯,并且具有射出光的开口部的底座;和灯保持件,该灯保持件具有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能够把持所述灯的灯把持部,在所述底座形成有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其中的凹部或孔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把持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结的臂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面的一部分由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的一部分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的表面中的构成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面的一部分的部分形 成有凹处。
5.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中的至少设置有所述灯把持部的部分进入所述凹部或者所述孔部。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面设置有支承所述灯的支承突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突部被设置在所述灯把持部的与所述灯相对的面中的、与所述开口部的距离 最大的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把持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立起的一对臂部,所述支承突部被分别设置于所述灯把持部中的所述一对臂部和夹在所述一对臂部之 间的部分,并且能够三点支承所述灯。
9.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为整个所述主体部进入其中的大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并排设置有多个所述灯把持部。
11.如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向所述开口部侧反射光的反射面,所述主体部形成为该主体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处于同一平面的形状,或者该主体部 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相比向所述开口部侧突出。
12.如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向所述开口部侧反射光的反射面,所述主体部形成为该主体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相比向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凹陷。
13.如权利要求1 12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向所述开口部侧反射光的反射面,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表面 与所述反射面之间存在阶差,所述主体部的表面中的至少外周侧部分按照随着到达外周端侧,其与所述反射面之间的阶差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形成为该主体部的表面与所述反射面处于同一平面的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 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形成有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其中的凹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中的所述凹部设置有安装孔,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被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且能够在该安装部与 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底座侧突出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沿着所述 主体部的朝向突出的突部,所述突部从被插入所述安装孔的状态向沿着所述主体部的朝向滑动,由此能够在所述 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凹部闭塞部,该凹部闭塞部沿着相对于所述底座滑动的方向突 出,并且能够闭塞所述凹部。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底座侧突出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向沿着主体 部的朝向突出的突部,各个所述突部在被插入各个所述安装孔时,能够在各个所述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夹 持各个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为与所述主体部大致相同的大小。
21.如权利要求15 2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面在所述凹部及其周边部分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距 离发生变化,而所述底座的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面在所述凹部及其周边部分与 所述开口部之间的距离固定。
22.如权利要求1 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形成有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其中的孔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保持件从所述开口部侧被安装于所述底座。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配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光学部件,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与所述灯把持部相比向所述光学部件侧突出,并且能够支承所述 光学部件的支承部。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进入所述孔部的部分形成为比所述底座的与所述开口部侧相反的一侧 的面突出。
26.如权利要求23 25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孔部闭塞部,该孔部闭塞部与所述孔部的周面相比向外侧伸出, 并且能够闭塞所述孔部。
27.如权利要求23 2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设置有安装孔,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被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且能够在该安装部与 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孔闭塞部,该安装孔闭塞部沿着所述底座突出,并且能够闭 塞所述安装孔。
28.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保持件从所述开口部侧的相反侧被安装于所述底座。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孔部闭塞部,该孔部闭塞部与所述孔部的周面相比向外侧伸出并 且能够闭塞所述孔部。
30.如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设置有安装孔,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被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且能够在该安装部与 所述主体部之间夹持所述安装孔的周边部,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安装孔闭塞部,该安装孔闭塞部沿着所述底座突出,并且能够闭 塞所述安装孔。
31.如权利要求1 3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配置有具有透光性的光学部件。
3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3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在该照明装置的正面侧配置的显示面板。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有液晶的液晶面板。
34.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该照明装置包括底座(14);被收纳在底座(14)内的冷阴极管(17);配置于与底座(14)夹着冷阴极管(17)的位置的扩散板(15a);和灯夹(18),该灯夹(18)具有被安装在底座(14)上的主体部(27)和在主体部(27)上设置并且能够把持冷阴极管(17)的灯把持部(28),在底座(14)形成有主体部(27)能够进入其中的凹部(46)。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1952649SQ20098010612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7日
发明者横田匡史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