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12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焦透镜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折光力可变元件的变焦透镜。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适合于例如比如数字静态照相机的图像拍摄透镜。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可通过改变两种类型的液体之间的界面的曲率来改变折光力的光学元件是已知的。图9 (A)显示利用彼此不混合的两种类型的液体的折光力可变元件。通过作为将电压施加于设置在外周部分处的电极101和102的结果,调整这些液体的接触角可改变电解质103与非电解质104之间的界面的曲率。图9 (B)显示在两种类型的液体201与202之间包括弹性膜203的折光力可变元件200。折光力可通过用驱动部件204(诸如致动器)使弹性膜203变形来改变。根据这样的折光力可变元件200,对于两种类型的液体201和202,可选择趋向于彼此混合的液体。利用折光力可变元件(诸如以上所述的折光力可变元件)的变焦透镜是可获得的。在PTLl和PTL2中的变焦透镜中,折光力可变元件用于减小变焦时每个透镜单元的移动量,从而缩短整个透镜长度。引文列表专利文献PTL 1 日本专利公开 No. 2006-98972PTL 2 日本专利公开 No. 62-24210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PTL 1和2均讨论了具有某一变焦比的变焦透镜,但是没有考虑变焦时光学性能的变化。如果当折光力可变元件变焦时的曲率(S卩,折光力)没有适当地改变,则由变焦引起的像场弯曲的变化增大,并且高变焦比难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其变焦比高,并且由变焦导致的像场弯曲的变化减小。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包括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通过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来使其折光力在正方向上改变;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通过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来使其折光力在负方向上改变,其中,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成像倍率增大。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其变焦比高,并且由变焦导致的像场弯曲的变化减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2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2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4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4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6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6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截面图。图8A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8B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像差。图9示出折光力可变元件。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设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首先,将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共同特征进行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包括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移动的多个透镜单元。另外,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构成透镜单元的至少一些,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折光力(即,焦距的倒数)在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在正方向上改变,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在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在负方向上改变。这里,“折光力在正方向上改变”是指折光力可变元件的负折光力变小、或者负折光力变为正折光力、或者正折光力变大。另外,“折光力在负方向上改变”是指“折光力可变元件的负折光力增大”、或者“正折光力变为负折光力”、或者“正折光力减小”。作为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中的每个(例如,如图 9A和图9B所示),可以使用可由于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的结果而改变折光力的折光力可变元件。当使用可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的折光力可变元件时,与当使用仅通过移动多个透镜来执行变焦的变焦透镜时相比,光学系统的大小更容易缩小。然而, 如下所述,下述变焦透镜也包括在本发明中像差变化减小的变焦透镜、以及其中可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的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成像倍率通过在变焦时移动该折光力可变元件来进一步增大的变焦透镜。此外,虽然在图9中示出了两种类型的液体之间的界面的控制,但是还可控制一种类型的液体与空气之间的界面。更进一步,还可使用其折光力通过使由例如凝胶或液体形成的透镜变形来改变的折光力可变元件。SP表示孔径光阑,GB表示玻璃块。IP表示像面。在数字照相机中,设置固态图像拾取元件,诸如CCD传感器或CMOS。在卤化银照相机中,设置卤化银胶片。广角端和望远端是交替的变焦位置,这些变焦位置通过倍率改变透镜单元由于机械作用而在沿着光轴的可移动范围的两端处确定。另外,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成像倍率增大。也就是说,在所述折光力可变元件中的每个中,广角端处的成像倍率β w与望远端处的成像倍率β t之间的比率的绝对值I i3t/i3w|大于1。本发明中的成像倍率是指当光学系统的物距无限时d线波长处的成像倍率。因此,可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通过增大每个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成像倍率来实现高变焦比。此外,可通过适当地改变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来减小像场弯曲的变化。也就是说,可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通过使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的方向反向来减小变焦时的匹兹阀和的变化。借助于前述特性,可获得根据本发明的优点。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则可实现更理想的结构。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其折光力在正方向上改变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 AOl的折光力的改变量为Δ φ 1,其折光力在负方向上改变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的改变量为ΔΦ2。这里,“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折光力的改变量”是指望远端处的折光力(焦距的倒数)与广角端处的折光力(焦距的倒数)之间的差。当存在多个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或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Α02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折光力的改变量总和为△ Φ 1,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Α02的折光力的改变量总和为ΔΦ2。另外,处于广角端和望远端的整个变焦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V和ft。这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 < I Δ φ 1+ Δ φ 2 I · V (fw · ft) < 0. 15 ... (1)条件表达式(1)表示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的改变量。如果超过上限,则残余像场弯曲趋向于增大。当提供多个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时,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折光力改变量最小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min的折光力改变量为Δ φ lmin。另外,当提供多个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时,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折光力改变量最小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aiiin的折光力改变量为Δ cj^min。当仅提供一个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时,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折光力改变量为Δ φ lmin。类似地,当仅提供一个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 A02时,该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改变量为Δ cj^min。也就是说,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折光力改变量的最小值为△ Φ π η,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Α02的折光力改变量的最小值为Δ cj^min。这里,变焦透镜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 05 < Δ φ lmin · V (fw · ft) < 0. 5 ... (2)-0. 5 < Δ φ 2min · V (fw · ft) < _0· 05 ... (3)如果Δ φ lmin · V (fw · ft)变得小于条件表达式O)的下限、或者 Δ Φ2πι η. V (fw - ft)变得大于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则变得难以通过使用折光力可变元件来有效地增大变焦比。相反,如果Δ φ Imin · V (fwft)变得大于条件表达式O)的上限、或者Δ Φ2πι η · V (fw - ft)变得小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则变焦时的折光力改变量变得太大,其结果是,像场弯曲的变化趋向于变大。更理想地,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Qa)和(3a)0. 08 < Δ φ Imin · V (fw · ft) < 0. 3 ... (2a)-0. 3 < Δ φ 2min · V (fw · ft) <—0.1 ... (3a)从被设置为最接近物侧的透镜到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处的焦距为Π,从被设置为最接近物侧的透镜到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物侧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处的焦距为f2。这里,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2. 5 < f 1/ V (fw · ft) < -0. 7 ... (4)0. 1 < f2/ V (fw · ft) < 2· 5 …(5)条件表达式(4)表达入射在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上的光束是发散光束。如果fl/ V (fw - ft)变得小于条件表达式的下限,则变得难以增大成像倍率,也就是说,变得难以通过改变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折光力来获得高变焦比。相反,如果 fl/ V (fwft)变得大于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则变得难以校正像场弯曲。因此,这不是理想的。条件表达式( 表达入射在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上的光束为会聚光束。如果 f2/ V (fwft)变得小于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则变得难以校正像场弯曲。因此,这不是理想的。相反,如果f2/ V (fw - ft)变得大于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则变得难以增大成像倍率,也就是说,变得难以通过改变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来获得高变焦比。更理想地,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Ga)和(5a)-1. 3 < f 1/ V (fw · ft) < -0. 7 ... (4a)0. 3 < f2/ V (fw ‘ ft) < 1. 3 . . . (5a)当存在多个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时,理想情况是,这些多个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中的每个满足条件表达式(4)或条件表达式Ga)。类似地,当存在多个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时,理想情况是,每个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满足条件表达式( 或条件表达式(5a)。另外,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移动的透镜单元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在变焦时移动折光力可变元件,增大成像倍率和减小变焦时的像差变化变得更容易。第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照图1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进行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按从物侧到像侧的顺序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Li、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L2、第三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L4、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五透镜单元L5和第六透镜单元L6。这里,第三透镜单元L3由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形成,第六透镜单元L6由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形成。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透镜单元Li、第三透镜单元L3(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01)和第六透镜单元L6(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C^)静止。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二透镜单元L2朝向像侧移动,以使第二透镜单元L2的成像倍率大致翻倍。此外,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被改变为使得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其成像倍率增大。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成像倍率从0. 89变为 1. 28,1. 28是0. 89的1. 44倍。另外,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成像倍率从0. 97变为 1. 01,1. 01是0. 97的1. 04倍。这里,每个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成像倍率的参照为d线。借助于上述结构,实现具有大约为9. 5的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聚焦通过移动第五透镜单元L5来执行。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均包括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对于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中的每个的电解质,使用水(Nd =1. 33, vd = 55. 7)。另外,对于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非电解质,使用具有Nd = 1. 65 并且vd = 42. 7的光学特性的油性介质。对于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非电解质,使用具有Nd = 1. 58并且vd = 46. 2的光学特性的油性介质。通过这样,折光力可变元件被形成为使得各个折光力可变元件的介质彼此不混合。因为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使得像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物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使得界面处的曲率半径从负值变为正值,所以折光力从负值变为正值。另外,因为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使得像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物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使得界面处的曲率半径从正值变为负值,所以折光力从正值变为负值。因此,通过在相反方向上改变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减小变焦时匹兹阀和的变化。第二实施例以下将参照图2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进行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按从物侧到像侧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Li、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这里, 第二透镜单元L2包括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多个透镜,第四透镜单元L4由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形成。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包括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第二透镜单元L2朝向物侧移动。另外,通过朝向像侧移动第三透镜单元L3,增大成像倍率。此外,第二透镜单元L2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用作第四透镜单元L4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被改变为使得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成像倍率增大。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成像倍率从0. 79变为 1. 03,1. 03为0. 79的1. 30倍。另外,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成像倍率从0. 98变为 1. 02,1. 02为0. 98的1. 04倍。这里,每个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成像倍率的参照为d线。借助于上述结构,实现具有大约为4. 8的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
聚焦通过移动第三透镜单元L3来执行。 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均包括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对于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中的每个的电解质,使用水(Nd =1. 33, vd = 55. 7)。另外,对于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非电解质,使用具有Nd = 1. 65 并且vd = 33.4的光学特性的油性介质。对于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非电解质,使用具有Nd = 1. 65并且vd = 29. 6的光学特性的油性介质。通过这样,折光力可变元件被形成为使得各个折光力可变元件的介质彼此不混合。因为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使得物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像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使得界面处的曲率半径从正值变为负值,所以折光力从负值变为正值。因为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使得物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像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使得界面处的曲率半径从负值变为正值,所以折光力从正值变为负值。因此,通过在相反方向上改变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减小变焦时匹兹阀和的变化。第三实施例以下将参照图5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进行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按从物侧到像侧的顺序包括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Ll、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L2、棱镜冊、第三透镜单元L3、具有正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L4、第五透镜单元L5和第六透镜单元L6。这里,第三透镜单元L3由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形成,第五透镜单元L5由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和正透镜形成,第六透镜单元L6由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C^b形成。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透镜单元Ll、棱镜PR、第三透镜单元L3 (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01)和第六透镜单元L6(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b)静止。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二透镜单元L2朝向像侧移动,以使第二透镜单元 L2的成像倍率大致翻倍。另外,包括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的第五透镜单元L5朝向像侧移动。此外,构成第三透镜单元L3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01、第五透镜单元L5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和构成第六透镜单元L6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b的折光力被改变为使得其成像倍率增大。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成像倍率从1.04变为 1. 49,1. 49是1. 04的1. 43倍。另外,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的成像倍率从0. 98变为 1. 06,1. 06是0. 98的1. 08倍。此外,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b的成像倍率从1. 00变为 1. 03,1. 03 是 1. 00 的 1. 03 倍。借助于上述结构,实现具有大约为9. 5的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聚焦通过移动包括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a的第五透镜单元L5来执行。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以及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和AC^b均包括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所有折光力可变元件的电解质,使用水(Nd = 1. 33,vd = 55. 7)。对于所有折光力可变元件的非电解质,使用具有Nd = 1. 74并且vd = 40. 0的光学特性的油性介质。通过这样,折光力可变元件被形成为使得各个折光力可变元件的介质彼此不混合。因为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使得像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物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使得液体界面处的正曲率半径增大,所以正折光力增大。因为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和A02b均使得像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物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均使得界面处的曲率半径从正值变为负值,所以每个折光力从正值变为负值。因此,通过在相反方向上改变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以及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和A02b的折光力,减小变焦时匹兹阀和的变化。第四实施例
以下将参照图7对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进行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按从物侧到像侧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光力的第一透镜单元Li、具有正折光力的第二透镜单元L2、第三透镜单元L3、具有正折光力的第四透镜单元L4和第五透镜单元L5。这里,第三透镜单元L3包括第3a透镜单元L3a、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北透镜单元L3b。第五透镜单元L5由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透镜单元Ll和第五透镜单元 L5(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静止。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四透镜单元L4朝向物侧移动,以使第四透镜单元 L4的成像倍率增大大约1. 2倍。另外,设置在第3a透镜单元L3a与第北透镜单元Ub之间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折光力以及构成第五透镜单元L5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 A02的折光力被改变为使得其成像倍率增大。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成像倍率从0. 66变为
0.87,0. 87为0. 66的1. 32倍。另外,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成像倍率从0. 72变为
1.40,1. 40 是 0. 72 的 1. 95 倍。借助于上述结构,实现具有大约为2. 1的高变焦比的超广角变焦透镜。第一透镜单元Ll按从物侧到像侧的顺序包括第Ia透镜单元Lla和第Ib透镜单元Lib。聚焦通过移动第一透镜单元Lib来执行。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以及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和A02b均包括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以及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和A02b中的每个的电解质,使用水(Nd = 1. 33, vd = 55. 7)。对于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的非电解质,使用具有Nd= 1.73并且vd = 40.0的光学特性的油性介质。对于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Oh 和A02b中的每个的非电解质,使用具有Nd = 1. 48并且vd = 54. 6的光学特性的油性介质。因为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使得像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物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使得液体界面处的负曲率半径增大,所以负折光力减小。因为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使得像侧的油性介质的折射率高于物侧的水的折射率,并且使得界面处的曲率半径从正值变为负值,所以折光力从正值变为负值。因此,通过在相反方向上改变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AOl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A02的折光力,减小变焦时匹兹阀和的变化。虽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使得可在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接下来,以下将给出每个实施例中的数据。i表示从物面算起的表面的序号,ri表示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di表示第i表面与第(i+Ι)表面之间的透镜厚度和空气间隙,ni 和vi分别表示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和阿贝数。另外,被设置为最接近像侧的玻璃块GB对应于例如CXD保护玻璃或低通滤波器。 k、A、B、C、D、E等表示非球面系数。当在离光轴高度为h的位置处沿着光轴方向的位移为参照表面顶点的X时,非球面形状用以下表达式表达χ = (h2/R) / [1+ {1- (1+k) (h/R)2}1/2] +Ah4+Bh6+Ch8+Dh10+Eh12其中,R表示曲率半径。数值示例1[O川] 单位mm表面数据
权利要求
1.一种变焦透镜,其包括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通过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来使其折光力在正方向上改变;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通过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来使其折光力在负方向上改变,其中,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所述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和所述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成像倍率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 < I Δ φ 1+ Δ φ 2 I · V (fw ‘ ft) I < 0· 15其中,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折光力改变量为△ Φ1,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折光力改变量为Δ Φ 2,并且整个系统处于广角端和望远端的焦距分别为fw和ft。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0. 05 < Δ φ Imin · V (fw · ft) < 0. 5-0. 5 < Δ Φ2πι η · V (fw · ft) < -0. 05其中,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的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折光力改变量的最小值为△ Φ lmin,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的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折光力改变量的最小值为Δ cj^min。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所述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和所述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移动的透镜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变焦透镜,其中,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2. 5 < f 1/ V (fw · ft) < -0· 70. 1 < f2/ V (fw · ft) < 2. 5其中,从被设置为最接近物侧的透镜到所述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处的焦距为Π,从被设置为最接近物侧的透镜到所述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处的焦距为f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变焦透镜,包括其折光力在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不改变的透镜单元,其中,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所述透镜单元的成像倍率增大。
7.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全文摘要
一种变焦透镜包括多个折光力可变元件,在所述多个折光力可变元件中,高效率地实现高变焦比,并且,同时,由折光力改变而导致的像场弯曲的变化减小。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包括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通过改变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来使其折光力在正方向上改变;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通过改变不同介质的边界表面的形状来使其折光力在负方向上改变,其中,当从广角端变焦到望远端时,第一折光力可变元件和第二折光力可变元件的成像倍率增大。
文档编号G02B13/18GK102576145SQ20098016201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9日
发明者和田健, 田中常文, 田代欣久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