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275427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具有转印件把持部且与载像带压力接触的转印辊,而将载像体的 图像向纸等转印件上转印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了液体显影剂的湿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将纸等转印件的调色剂像侧的 转印面与中间转印介质进行压力接触,因此容易将转印后的转印件粘贴到中间转印介质 上。因此,以往,提出有将空气吹到转印后的转印件的前端而将转印件从转印辊剥离的图像 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在使用了干式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提出有在通过与感光体进行 压力接触的转印滚筒的夹紧器夹紧转印件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将感光体的调色剂像向转印 件上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通过在夹紧转印件的前端部的状态下 进行转印,在转印后容易将转印件从感光体剥离。再者,提出有利用使用了弹性带的中间转印带进行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3)。通过使用弹性带,能提高中间转印带向转印纸的表面凹凸的追随性,得到 良好的转印性。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12806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3-4241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9-36943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仅将空气吹到转印件 上,因此难以可靠地剥离转印件。因此,考虑有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使用液体显影剂的 图像形成装置中适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夹紧器进行的转印件前端部的剥离技术。然而,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把持转印件的夹紧器向转印滚筒的外周面突 出,因此当夹紧器到达转印夹紧部时,转印滚筒的位置产生变动。因此,产生条带,难以进行 良好的转印。而且,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转印滚筒上施加有转印偏 压,因此利用静电吸附力容易将转印件吸附在转印滚筒上。因此,存在转印后的转印件难以 从转印滚筒剥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行良好的转印并更可靠 地从转印辊剥离转印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中,通过设置在转 印辊的凹部上的转印件把持部来把持转印件。由此,把持转印件的同时,将载像带的图像向 转印件上转印。因此,在转印后,能够更可靠地将转印件从载像带剥离。而且,由于转印件 把持部设置在凹部,因此能够进行良好的转印。另外,使载像带与第一辊压力接触的转印辊电接地。由此,能够抑制转印件被转印辊静电吸附的情况。因此,能够容易从转印辊剥离转印件。如此,能够在转印后可靠地从载 像带剥离转印件,并且能够可靠地从转印辊剥离转印件。而且,在卷挂体积电阻为107Qcm 至1012 Q cm的载像带的第一辊上施加有转印偏压。由此,即使转印辊电接地,也能够可靠 地进行二次转印。再者,在凹部设置将转印件从转印辊剥离的剥离部件。该剥离部件构成向转印件 后的下一个处理部交接转印件的转印件交接部件。由此,与抑制静电吸附所产生的转印件 的可靠且良好的剥离性相辅相成地,能够更有效地从转印辊剥离转印件。而且,通过转印件 交接部件,能够可靠地将从转印辊剥离的转印件交接给下一个处理部,并且能够确保更大 的转印件的传送空间。此外,通过在弹性带上形成载像带,能够提高转印件向表面凹凸的追随性。而且, 即使在弹性带上形成载像带,通过转印件把持部进行的转印件的把持,也能够更有效地将 转印件从载像带剥离。还有,通过利用第二辊将载像带卷挂在转印辊上,而将转印夹紧部形成为长夹紧 部。通过该长夹紧部,能够稳定且良好地进行二次转印,提高转印性。另一方面,形成为将载 像带卷挂在转印辊上的结构时,在转印时容易将转印件卷绕在载像带上。尤其是,在使用了 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该转印件向载像带卷绕的倾向变强。因此,通过在利用转印 件把持部把持转印件的状态下进行转印,能够更有效地将转印后的转印件从载像带剥离。


图1是示意性且局部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图2是图1所示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a)是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的局部立体图,(b)是(a)的IIB部 的放大图。(c)是(a)的局部右侧视图。图。

图4是说明将转印后的转印件从二次转印辊剥离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与图2相同的局部放大
符号说明 1
2Y、2M、2C、2K
5Y、5M、5C、5K
6Y、6M、6C、6K
8
9
13 13a
14 14b 14c 17
图像形成装置 感光体 显影部 一次转印部 中间转印带 带驱动辊 二次转印部 二次转印夹紧部 二次转印辊 基体材料 弹性部件 凹部
18夹紧器19、19a 夹紧器支承部33转印件33a前端部34突出爪43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4转印件传送部46定影部47偏压施加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且局部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具备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 式的一例的图。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包含固体成分调色剂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剂进行图 像形成。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水平或大致水平串联配置的黄色(Y)、红紫色 (M)、青绿色(C)及黑色(K)的载像体即感光体2Y、2M、2C、2K。在此,在各感光体2Y、2M、2C、 2K中,2Y表示黄色感光体,2M表示红紫色感光体,2C表示青绿色感光体,2K表示黑色感光 体。而且,其它部件也同样地,在部件的符号中分别添加各色的Y、M、C、K而表示各色部件。在各感光体2Y、2M、2C、2K的周围分别设置带电体3Y、3M、3C、3K。而且,从各带电 体3Y、3M、3C、3K分别朝向各感光体2Y、2M、2C、2K的旋转方向,依次配设有曝光部4Y、4M、4C、 4K,显影部5Y、5M、5C、5K,一次转印部6Y、6M、6C、6K及感光体清洁部7Y、7M、7C、7K。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转印带即环状的中间转印带8(相当于载像带)。该中 间转印带8配置在各感光体2Y、2M、2C、2K的上方。并且,中间转印带8通过各一次转印部 6Y、6M、6C、6K而与各感光体2Y、2M、2C、2K进行压力接触。虽然未图示,但是中间转印带8为使用了聚酰亚胺树脂的单层带。在本发明中,该中间转印带8具有中电阻或高电阻的体积电阻。这种情况下,中间转印带8的具体的体积 电阻值设定为107 Ω cm至1012 Ω cm。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8使用体积电 阻率为109 Ω cm且厚度为80 μ m的单层聚酰亚胺树脂。通过UR检测器对中间转印带8施 力口 250V的电压,通过高阻抗率计UP MCP-HT450型(株式会社DIA INSTRUMENTS社制)测 定中间转印带8的体积电阻率。中间转印带8的体积电阻率低于107 Ω cm时,在转印中容易产生放电,产生放电斑 驳等的图像劣化。而且,在下述的二次转印部13中,在不存在转印件33的部分,电流在中 间转印辊驱动辊9和二次转印辊14之间流动。因此,在存在有转印件的部分,无法对调色 剂粒子施加足够的电场,从而在二次转印中无法确保所需的二次转印性。再者,也会产生对 调色剂注入电荷而调色剂发生带电紊乱的情况。另一方面,中间转印带8的体积电阻率高 于1012 Ω cm时,无法对调色剂粒子施加所需的电场,从而在利用偏压进行的二次转印中无 法确保所需的二次转印性。此外,中间转印带8并不局限于单层带。中间转印带8也可以形成为三层结构的比较柔软的弹性带,该三层结构具有例如树脂等的挠性的基体材料、在该基体材料的表面 上形成的橡胶等的弹性层、在该弹性层的表面上形成的表层。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中间转印带8卷挂在传递未图示的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相当 于第一辊)及中间转印带张力辊11上。并且,中间转印带8在被施加张力的状态下,沿箭 头方向进行旋转。分别从第一转印偏压施加部向 各一次转印部6Y、6M、6C、6K的各一次转印辊6Y1、 6M1、6C1、6K1施加第一转印偏压(图2中示出向黑色K的一次转印辊6K1施加第一转印偏 压。其它颜色也相同。)。并且,在各第一转印偏压的作用下,通过各一次转印部6Y、6M、6C、 6K将各感光体2Y、2M、2C、2K的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8上进行一次转印。这种情况下,使 后来的调色剂像与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重叠,最终将全彩色的图像转印到 中间转印带8上。此外,与各色Y、M、C、K对应的感光体等的部件的配置顺序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 例子,可以任意设定。在中间转印带8的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侧设有二次转印部13。二次转印部13具 备二次转印辊14及二次转印辊清洁部15。二次转印辊14的旋转轴14a的两端部由一对二 次转印辊支承框16支承为旋转自如。二次转印辊支承框16以由未图示的装置主体支承的 旋转轴16a(转动支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摆动,并且由未图示的弹簧等施力机构向箭头方向 施力。利用该施力机构的按压力使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8进行压力接触。此时,中 间转印带驱动辊9作为对应于二次转印辊14的按压的支承辊起作用。另外,二次转印辊14具有凹部17。如图3(a)所示,该凹部17在二次转印辊14的 轴向上延伸设置。而且,二次转印辊14具有卷绕在基体材料14b的圆弧部的外周面上的板 状的弹性部件14c。通过该弹性部件14c而在二次转印辊14的圆弧部的外周面上形成电阻 层。并且,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在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4的弹性部件14c之间 形成有二次转印夹紧部13a。再者,如图2所示,二次转印辊14经由接地线与接地部电连接。该接地部例如是 装置主体的接地部、AC电源等的接地部、或设置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施的接地部等。另一 方面,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高压连接部(旋转轴9a)上设有施加高压的第二转印偏压 的第二转印偏压施加部47。并且,通过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上施加第二转印偏压并使中 间转印带8、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及二次转印辊14分别沿箭头方向旋转,而利用二次转印夹 紧部13a将中间转印带8的调色剂像向转印件33上转印。在凹部17内配设有本发明的作为转印件把持部件的夹紧器18及夹紧器18所落 位的转印件把持部件承受部件即夹紧器支承部19。如图3(a)及(b)所示,夹紧器18沿二 次转印辊14的轴向配设10个。当然,夹紧器18并不局限于10个,可以设为任意个数。各 夹紧器18从金属的薄带状板形成为相同尺寸的两段折弯相同的曲柄形状。各夹紧器18设置在旋转轴20上,并与该旋转轴20 —体旋转。该旋转轴20的两 端部由支承板21、22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支承板21、22竖立设置在与二次转印辊14的凹 部17相对向的位置上。旋转轴20的一端部上隔着第一臂26设有第一夹紧器控制凸轮随动件28。而且, 旋转轴20的另一端部上隔着第二臂27设有第二夹紧器控制凸轮随动件29。并且,通过使二次转印辊14旋转,利用第一及第三夹紧器控制凸轮30、31来控制第一夹紧器控制凸轮随 动件28。而且,通过使二次转印辊14旋转,利用与第一夹紧器控制凸轮30相同的第二夹紧 器控制凸轮(未图示)和与第三夹紧器控制凸轮31相同的第四夹紧器控制凸轮32来控制 第二夹紧器控制凸轮随动件29。所述第一及第二夹紧器控制凸轮随动件28、29的控制同步 进行。如图3(a)及(b)所示,夹紧器支承部19沿二次转印辊14的轴向配设8个。此外, 夹紧器支承部19并不局限于8个,也可以设为与夹紧器18相对应的个数。而且,8个夹紧 器支承部19中,位于二次转印辊14的两端部侧的两个夹紧器支承部19a的在二次转印辊 14的轴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比其它的夹紧器支承部19长。由此,能够对应于二次转印辊14 的轴向的转印件33的尺寸。如图3(b)及(c)所示,在夹紧器支承部19、19a上分别设有夹紧器18所抵接的夹 紧器抵接部1%。并且,对应的夹紧器18与夹紧器支承部19、19a的夹紧器抵接部19b进行 抵接及分离。夹紧器18相对于所述夹紧器支承部19、19a的抵接及分离的控制通过所述第 一及第二夹紧器控制凸轮随动件28、29的控制来进行。即,如图3(c)所示,当经由转印件 供给引导器41从门辊40供给来的转印件33的前端部33a与阶梯部18c抵接时,在第一及 第二夹紧器控制凸轮随动件28、29的控制的作用下,夹紧器18将该前端部33a把持在其与 夹紧器支承部19、19a的夹紧器抵接部19b之间(转印件把持工 序)。该转印件33的把持 在凹部17到达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之前进行。并且,通过夹紧器18及夹紧器支承部 19、19a,构成转印件把持部。夹紧器18把持转印件33后,转印件33朝向后端部33c逐渐与二次转印辊14的 外周面抵接。此时,二次转印辊14接地。因此,抑制转印件33被二次转印辊14静电吸附 的情况。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夹紧器控制凸轮随动件28、29的控制的作用下,凹部17通过 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后,夹紧器18从夹紧器支承部19离开而释放转印件33的前端部 33a ο在此,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如下所示。即,当凹部17到达与中间转印带驱动 辊9相对向的位置时,二次转印辊14的凹部17 (具体来说,凹部形成部分)与中间转印带 8不抵接。因此,在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4之间未形成二次转印夹紧部13a。因此, 二次转印辊14形成为与中间转印带8进行压力接触,并且在凹部17与该二次转印夹紧部 13a的形成位置相对向时,将使二次转印辊14及中间转印带8的各旋转方向的宽度成为最 大的二次转印夹紧部13a的形成位置称为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如图3(c)中双点划线所示,夹紧器18的前端的把持部在将转印件33的前端部 33a把持在其与夹紧器支承部19之间的状态下,夹紧器18整体设置为,比二次转印辊14的 弹性部件14c的假想轮廓线14f靠内侧避让。而且,当夹紧器18位于图3 (c)中实线所示的 释放位置时,夹紧器18的前端侧的把持部比弹性部件14c的假想轮廓线14f向外侧突出。在通过被接地的二次转印辊14的夹紧器18把持转印件33的前端部33a的状态 下,在二次转印夹紧部13a中通过施加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上的第二转印偏压而将中间 转印带8的调色剂像向转印件33上转印(转印偏压施加工序,转印工序)。除凹部17的 二次转印辊旋转方向的宽度部分之外的二次转印辊14的周长设定为大于在该例的图像形 成装置1中使用的转印件33的种类中转印件移动方向的长度最大的转印件33的转印件移动方向的长度。由此,即使对于该具有最大长度的转印件33,也能够可靠地将中间转印带8 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该转印件33上。当各夹紧器18进行的转印件33的前端部33a的把持部通过二次转印夹紧部13a 后,各夹紧器18开始沿离开夹紧器支承部19的方向移动,开始释放转印件33的前端部 33a o再者,在凹部17内配设作为剥离部件的突出爪34。如图3(a)及(b)所示,突出 爪34沿二次转印辊14的轴向配设9个。当然,突出爪34并不局限于9个,也可以设置任 意个数。各突出爪34由金属的薄带状平板以相同形状形成为相同尺寸。各突出爪34由形 成在支承板21、22上的直线状的引导孔引导而一体地进行直线运动。另一方面,支承板21、 22上支承有旋转轴35,该旋转轴35进行相对旋转。并且,旋转轴35的旋转通过现有公知 的运动变换机构(未图示)变换为各突出爪34的直线运动。各突出爪34利用直线运动在图3(c)中实线所示的避让位置与该图中双点划线所 示的突出位置之间移动。这种情况下,各突出爪34处于避让位置时,各突出爪34的整体位 于比假想轮廓线14f靠内侧即位于凹部17内,并且处于突出位置时,其前端比假想轮廓线 14f向外侧突出,即从凹部17向外突出。并且,突出爪34在处于避让位置时,不与转印件 33的背面抵接,并且在处于突出位置时,与转印件33的背面抵接而使转印件33从二次转印 辊14的外周面突出(即,将转印件33的背面从二次转印辊14的外周面剥离)。如图3(a)及图4所示,贯通支承板21的旋转轴35的一端部上隔着臂37设有第 一突出爪控制凸轮随动件38。而且,贯通支承板22的旋转轴35的另一端部上隔着与臂37 相同的臂(未图示)设有与第一突出爪控制凸轮随动件38相同的第二突出爪控制凸轮随 动件(未图示)。并且,通过使二次转印辊14旋转,而利用第一突出爪控制凸轮39来控制 第一突出爪控制凸轮随动件38。而且,通过使二次转印辊14旋转,而利用第二突出爪控制 凸轮(未图示)来控制第二突出爪控制凸轮随动件(未图示)。所述第一及第二突出爪控 制凸轮随动件的控制同步进行。并且,通过二次转印辊14的旋转而使凹部17通过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后,在 夹紧器18释放转印件33的前端部33a的几乎同时,各突出爪34开始向突出位置移动。并 且,如图4所示,各突出爪34处于突出位置而将转印件33的背面从而二次转印辊14的外 周面剥离。此时,如上所述,由于抑制了转印件33被二次转印辊14静电吸附的情况,因此 能够更可靠地将转印件33从二次转印辊14剥离。再者,各突出爪34将从二次转印辊14 剥离的转印件33向下述的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3引导,而向该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3的引导 面43al过渡。如此,各突出爪34构成转印件交接部件,该转印件交接部件将从二次转印辊 14剥离的转印件33可靠地交接给进行吸引引导的下一个处理部的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3。在二次转印辊14的进一步旋转的作用下,各突出爪34从转印件33的背面离开 时,各突出爪34移动到避让位置。各突出爪34在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动作时与上述相同地, 在夹紧器18释放转印件33的前端部33a的几乎同时,移动到突出位置,而在此之前保持在 该避让位置。如图3 (a)所示,在二次转印辊14的一端上设有抵接部件支承部23,该抵接部件支 承部23与二次转印辊14 一体旋转。该抵接部件支承部23上竖立设置有第一定位部件即 第一抵接部件24。同样地,在二次转印辊14的另一端上也设有与抵接部件支承部23相同
8的抵接部件支承部,该抵接部件支承部上也竖立设置有第一定位部件即第一抵接部件25。 各第一抵接部件24、25与二次转印辊14 一体旋转。所述第一抵接部件24、25具有与二次 转印辊14的圆弧状外周面的圆为同心圆的圆弧状的外周面24a、25a。另一方面,虽然未图示,但是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两端侧的旋转轴9a上分别设 有第二定位部件即第二抵接部件。并且,当第一抵接部件24、25处于未与各第二抵接部件 相对向的位置时,二次转印辊14的弹性部件14c与中间转印带8抵接,形成二次转印夹紧 部13a。这种情况下,二次转印辊14的凹部17几乎不与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相对向。另外,第一抵接部件24、25处于与各第二抵接部件相对向的位置时,第一抵接部 件24、25的外周面24a、25a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抵接部件抵接。此时,二次转印辊14的凹 部17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相对向。如此,通过使第一抵接部件 24、25与第二抵接部件抵接,即使凹部17与二次转印夹紧部相当位置相对向,二次转印辊 14也不会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及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进行较大的位置变化,而是被定位为 大致恒定。此外,第一抵接部件24、25与第二抵接部件抵接时,对所述第一抵接部件24、25 与第二抵接部件抵接之间实施电绝缘,而在它们之间不产生电导通。二次转印辊清洁部15通过清洁刮板等清洁部件将附着在二次转印辊14的弹性 部件14c上的液体显影剂除去,并将除去的液体显影剂回收并贮存在液体显影剂回收容器 内。另外,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第一气流产生装置42、第二气流产生装 置43、转印件传送部44、第三气流产生装置45及定影部46。在第一气流产生装置42的作用 下,如箭头所示,空气被吹到从夹紧器18的把持中释放出来的转印件33的前端部33a上。 由此,防止转印件33的前端部33a与中间转印带8 一起移动。另外,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3具有吸引部件43a和风扇等气流产生部43b。通过使 气流产生部43b产生气流,而使吸引部件43a吸引空气。在该吸引部件43a的空气吸引的 作用下,转印件33的背面(调色剂像的转印面的相反侧的面)被吸引,该转印件33是通过 突出爪34从二次转印辊14剥离而交接的转印件。由此,转印件33由吸引部件43a的引导 面43al吸引引导,同时,在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4的旋转力的作用下向转印件传送 部44移动。从转印件传送部44传送来的转印件33在吸引部件44b的空气吸引的作用下被吸 引,同时,由沿箭头方向旋转的环状的转印件传送带44a向第三气流产生装置45传送。由 第三气流产生装置45传送来的转印件33在第三气流产生装置45的吸引部件45a的空气 吸引的作用下被吸引,同时,在转印件传送带44a的旋转力的作用下向定影部46移动。并 且,通过该定影部46对转印件33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而使其定影。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它的结构及其它的图像形成动作由于与使用了液体 显影剂的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根据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及图像形成方法,通过夹紧器18把持转印件33的前 端部33a,同时,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包含调色剂和载体液在内的液体显影剂的图像 向转印件33上转印。因此,转印后,能够更可靠地将转印件33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如此, 能够可靠地将转印件33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同时,更可靠且更稳定地把持转印件33。而 且,由于夹紧器18设置在凹部17内,因此能够进行良好的转印。
另外,由于使二次转印辊14的接地部电接地,因此能够抑制转印件33被二次转印 辊14静电吸附的情况。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转印件33从二次转印辊14剥离。如此,转 印后,能够可靠地将转印件33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并可靠地将转印件33从二次转印辊14 剥离。而且,在卷挂体积电阻为107Qcm至1012Qcm的中间转印带8的中间转印带驱动辊 9上施加有第二转印偏压。由此,即使二次转印辊14电接地,也能够可靠地进行二次转印。此外,由于通过剥离部件即突出爪将转印后的转印件33从二次转印辊14剥离,因 此与抑制静电吸附所产生的转印件的可靠且良好的剥离性相辅相成地,能够更有效地将转 印件33从二次转印辊14剥离。 再者,突出爪34构成为转印件交接部件,该转印件交接部件将利用各突出爪34从 二次转印辊14剥离的转印件33交接给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3,该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3进行 用于向转印件传送部44进行引导的转印件引导处理。由此,能够将转印件33交接给进行 下一个处理的第二气流产生装置43,并且能够确保更大的转印件33的传送空间。还有,通过在弹性带上形成中间转印带8,能够提高向转印件33的表面的凹凸的 追随性。然而,使用该反面弹性带时,转印件33容易卷绕在中间转印带8上,因此,通过利 用夹紧器18把持转印件33,即使在弹性带上形成中间转印带8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地 将转印件33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如上所述,将中间转印带8形成为三层结构的比较柔软的弹性带。在基体材 料中使用弯曲耐久性优良且在带张力的作用下伸长少、耐热性优良的厚度100 μ m的聚酰 亚胺材料。而且,弹性层使用厚度200 μ m及硬度JIS-A30度的聚氨酯橡胶。再者,表层使 用在氟橡胶中添加了氟树脂的厚度10 μ m的材料。此时的中间转印带8的整体的体积电阻 值为 1010 Ω Cm。另外,例如在铁等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的辊的外周面上形成由膜厚50 μ m的聚酰 亚胺树脂构成的基体材料层而构成二次转印辊14的基体材料14b。再者,在膜厚5. Omm的 薄片状的聚氨酯橡胶上形成由膜厚5 μ m的氟橡胶构成的表层而构成弹性部件14c。此时的 二次转印辊14的整体的体积电阻值为6 X 1010 Ω cm。再者,中间转印辊9能够使用现有已知的部件,例如使用在铁制的导电性基体材 料的表面形成小电阻的聚氨酯涂层作为防滑部。该中间转印辊9的体积电阻与中间转印带 8及二次转印辊14的各体积电阻相比小到可以忽视的程度。另外,施加在中间转印辊9上的第二转印偏压设定为+1000V。再者,二次转印辊14的压力接触力(夹紧部载荷)设定为90kgf (900N)。此外,二 次转印夹紧部13a的宽度(二次转印辊14的旋转方向的长度)设定为5mm,并且,二次转印 夹紧部13a的长度(二次转印辊14的轴向的长度)设定为300mm。因此,二次转印夹紧部 13a 的夹紧压力 PSP = 900/0. 5/30 = 60 [N/cm2]。此外,这种情况下,优选,调色剂为带正电调色剂,而且第一转印偏压为-400V左
右ο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与图2相同的局部放大 图。如图5所示,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中间转印辊8施加张力并卷挂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卷挂辊10 (相当于第二辊)、及从动辊11上。在卷挂辊10的作用下,中间转印 辊8也卷挂在二次转印辊14上。由此,二次转印夹紧部13a构成为长夹紧部,该长夹紧部 是二次转印辊14的按压的按压夹紧部13al和卷挂辊10的卷挂的卷挂夹紧部13a2的长夹 紧部。此外,从动辊10经由旋转轴10a接地。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它的结构与上述 例相同。如此,通过将二次转印夹紧部13a形成为长夹紧部,能够稳定且良好地进行二次 转印,提高转印性。然而,形成为将中间转印带8卷挂在二次转印辊14上的结构时,在二次 转印时容易将转印件33卷绕在中间转印带8上。尤其是,在使用了液体显影剂的图像形成 装置1中,该转印件33向中间转印带8卷绕的倾向变强。因此,通过在利用夹紧器18把持 转印件33的状态下进行二次转印,能够更有效地将转印后的转印件33从中间转印带8剥 离。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它的作用效果与上述例子相同。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各例。 例如,也可以将感光体构成为环状带,并且也可以取代中间转印带8而将该带状的感光体 作为载像带。这种情况下,感光体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在转印件上的情况不言自明。而且, 在上述各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虽然形成为了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也可以是其它 形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是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总之,本发明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1权利要求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载像带,其体积电阻为107Ωcm至1012Ωcm并载持图像;辊,其卷挂所述载像带;转印辊,其具有把持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部,构成配设该转印件把持部的凹部,并且经由所述载像带与所述辊压力接触而将由所述载像带载持的所述图像向所述转印件上转印;偏压施加部,其对所述辊施加转印偏压;接地部,其使所述转印辊电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凹部配设将所述转印件从所述转印辊剥离的剥离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载像带具有弹性层。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有第二辊,该第二辊卷挂所述载像带,并且将在其与所述辊之间张设的所述载像带 卷挂在所述转印辊上。
5.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印件把持工序,通过设置在转印辊的凹部内的转印件把持部来把持转印件; 转印偏压施加工序,对卷挂载持图像的载像带的辊施加转印偏压; 转印工序,使卷挂在所述辊上的载像带与电接地的所述转印辊进行压力接触,并且在 所述转印偏压的作用下将由所述载像带载持的所述图像向所述转印件上转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进行良好的转印,同时,更可靠地将转印件从转印辊剥离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中间转印带(8),其体积电阻为107Ωcm至1012Ωcm且载持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其卷挂中间转印带(8);二次转印辊(14),其具有把持转印件(33)的夹紧器(18),构成配设该夹紧器(18)的凹部(17),并且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进行压力接触而将由中间转印带(8)载持的图像向转印件(33)上转印;偏压施加部,其对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施加转印偏压;接地部,其使二次转印辊(14)电接地。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872144SQ20101016801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7日
发明者上条浩一, 井熊健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