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564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带件,所述带件通过多个支撑构件支撑并 且是可转动的,用于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尤其,本发明涉及包括润滑剂施加构件的图像 加热设备,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用于与带内表面接触地施加润滑剂。作为使用带件的图像 加热设备,例如,可以使用带(式)定影装置(设备),其用于对在记录材料上承载的未定影 的图像定影或临时地定影而使其成为定影的图像。另外,还能够使用一种光泽度增大器件, 其用于通过对在记录材料上定影的图像再次热加压而增大该图像的光泽度。
背景技术
作为示例,将说明用于对形成在记录材料(纸张)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的带式定影装置。在带式定影装置的构造中,其中带件的内表面接触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是不 可转动的构件,期望的是通过减小在带件的内表面和支撑构件之间的摩擦阻力而减少带上 的转动载荷,所述支撑构件是不可转动的构件。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平11-045018 已经提出了一种构造,在所述构造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与带的内圆周表面接触地施加润滑剂 (油)的润滑剂施加构件(施油构件),以便压力接触该带内圆周表面。另外,期望的是从施 油构件施加的最少必需油量保持最长的时间。因此,在作为现有技术的JP-A 2002-102763 和JP-A2007-79067中,作为施油构件,已经采用一种使用多孔的片材作为表面层的辊。在现有技术中,施油构件总是与带内表面接触。因此,当带处于转动状态中时,不 但在定影装置的定影操作期间而且在预备定影操作期间,油都从施油构件供给到带内表 面。待从施油构件供给到带内表面的油需要以最少必需量供给并且保持较长的时间。尤其, 在定影装置的收缩中,其中带和带的相对构件(用于在它们之间产生压合部)在除了定影 操作期间以外的时间段中彼此分离,在预备定影操作期间油到转动的带的内表面的供给导 致过多的供给,使得产生这样的问题,即,油易于流出带的端部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能够与带件的推压状态(加压状 态)的改变相对应地将润滑剂施加到带件的内表面上。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可转动构件;带件,其能接触到可转动构件,用于形成压合部,在所述压合部中加热记录材料上 的图像;加压构件,其布置在带件的内侧,用于将带件压靠在可转动构件上;润滑剂施加构件,其用于将润滑剂施加到带件的内表面上;接触和分离装置,其用于使带件朝向和远离可转动构件运动;和转换机构,其用于将当带件与可转动构件分离时润滑剂施加构件在带件上的接触
4压力转换为小于当带件接触可转动构件时润滑剂施加构件在带件上的接触压力。在考虑以下与附图结合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 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IA是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IB是该定影装 置的左侧视图;图2A是实施例中的处于推压状态(加压状态)中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 性剖视图,并且图2B是处于推压释放状态(分离状态)中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a)和3(b)是各自示出施油支撑臂相对于加压带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所述 施油支撑臂包括施油辊,其中图3(a)示出推压状态并且图3(b)示出分离状态;图4A是用于压力施加和分离的定影装置的运动操作控制的流程图,并且图4B是 控制系统的框图;图5A是示出作为示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作为 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安装有作为带传送器件的图像处理器件,并且图5B是图像形成设 备的操作处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基于实施例更加具体地说明本发明。顺便提及,这些实施例是可应用本发 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被不同地 修改。(1)图像形成部分图5A是示出作为示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示意性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作 为根据本发明的带传送器件的图像加热设备被安装为定影装置114。该图像形成设备100 是利用转印类型的电子照相处理的激光束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00基于从主机设备300 输入到控制器部分(控制装置CPU)200的图像信息(电图像信号)在片状记录材料(记录 介质,以下称为片材)S上实现图像形成。主机设备300是个人计算机、图像读取器等。控制 器部分200在其自身与主机设备300或者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操作面板(未示出)之间传 递各种电信息。另外,控制器部分200根据预定的控制程序或者预定的参考表实现图像形 成设备100的图像形成操作的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0包括电子照相感光鼓102 (以下 称为鼓),其作为图像承载构件。鼓102沿着顺时针方向以预定的速度被转动地驱动,并且 鼓面通过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器103被均勻地充电到预定的极性和预定的电势。被均勻地 充电的表面通过作为曝光装置的激光扫描器(曝光器件)104受到依据图像信息调制的激 光(图像光)的扫描曝光。结果,在鼓102的表面上形成与扫描曝光中的图像信息相对应 的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器件106被显影为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 像继而在转印部分处被转印到被导引到转印部分的片材S上,所述转印部分为在鼓102和 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107之间的接触部分。转印辊107被施加有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 反极性的转印偏压,以便使调色剂图像从鼓102被静电地转印到片材S上。片材S被堆叠 并容纳在位于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下部分处的片材进给盒109中。当片材进给辊110以预定的片材进给定时被驱动时,盒109中的片材S被一个接一个地分离和供给并且穿过传送路 径IlOa到达对齐辊对111。对齐辊对111接收片材S的前端并且执行片材S的倾斜运动校 正。另外,片材S在与鼓102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步的同时以这样的定时被传送到转印部分, 所述定时使得当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转印部分时片材S的前端正好到达转印部分。穿过 转印部分的片材S与鼓102的表面分离并且被传送到定影装置114。通过定影装置114,片 材S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在施加热和压力的情况下被定影在片材表面上而成为定影 的图像。然后,片材S穿过传送路径110b,并且片材S通过排出辊对112被排出并堆叠在位 于图像形成设备的上部分处的排出盘113上。另外,在片材分离之后,通过作为清洁装置的 清洁器件108去除残余的沉积物质(例如,转印残余的调色剂)而清洁鼓102的表面,从而 进行重复的图像形成。图5B示出上述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操作处理示意图。1)多次转动前(pre-multirotation)的步骤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预定的启动(致动)操作时间段(暖机时间段)中执行该 步骤。在该步骤中,开启图像形成设备的主电力开关以致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马达(未示 出),以便执行必要的处理装备的预备升起操作。2)待机在预定的启动操作时间段结束之后,主马达的驱动停止,并且图像形成设备保持 在待机状态中,直到输入打印任务启动信号为止。3)转动前的步骤在用于转动前的步骤的时间段中,基于打印任务启动信号的输入再次驱动主马达 以执行必要的处理装备的打印任务预操作。在实际的操作中,(a)图像形成设备接收打印任务启动信号,(b)通过格式器 (formatter)对图像解压(解压时间依据图像数据的量或者格式器的处理速度而改变),并 且然后(c)开始转动前的步骤。顺便提及,就在多次转动前的步骤1)期间输入打印任务启动信号而言,在完成多 次转动前的步骤1)之后,操作在没有待机2)的情况下进入该转动前的步骤3)。4)打印任务执行(图像形成步骤)当完成预定的转动前的步骤时,执行上述的图像形成处理,以便输出其上已经形 成有图像的片材S。在连续的打印任务的情况下,重复图像形成处理,以便输出预定数量的 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5)片材间隔步骤该步骤是在连续的打印任务的情况下在片材S的后端与下一个片材S的前端之间 间隔的步骤。用于该步骤的时间段与在转印部分处或者在定影装置114中的无片材穿过的 状态的时间段相对应。6)转动后的步骤就一张片材的打印任务而言,在该时间段中,在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输出之后(在 打印任务完成之后),主马达被连续地驱动以执行在必要的处理装备的操作后的打印任务。 或者,就连续的打印任务而言,在该时间段中,在最后的形成有图像的片材S输出之后(在 连续的打印任务完成之后),主马达被连续地驱动以执行在必要的处理装备的操作后的打印任务。7)待机在预定的转动后的步骤完成之后,主马达的驱动停止,并且图像形成设备保持在 待机状态中,直到输入下一个打印任务启动信号为止。(2)定影装置(设备)图IA是该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114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IB是该 定影装置114的左侧视图。这里,相对于定影装置114和构成定影装置114的构件,“纵向 方向”指的是在片材传送路径平面中的与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定影装置114 的前表面是在片材引入侧上的表面。术语“上”和“下”是相对于重力方向而言。术语“左” 和“右”意思是当从定影装置114的前表面侧观察该定影装置114时的左和右。“带的宽度” 意思是相对于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带的尺寸(即,相对于带的纵向方向的带的尺 寸)。另外,“带的宽度”意思是片材表面上的相对于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片材尺 寸。另外,术语“上游”和“下游”意思是相对于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和下游。定影装置114包括作为加热单元的上侧带组件A和作为加压单元的下侧带组件B, 所述上侧带组件A和下侧带组件B在其上部分和下部分处布置在装置框架160的左侧板和 右侧板之间。另外,定影装置114包括接触和分离机构,其用于使下侧带组件B朝向和远离 上侧带组件A运动。上侧带组件A包括加热带140,其作为可转动构件,所述加热带140是 带件(环形带),并且该上侧带组件A包括驱动辊141、张紧辊142和衬垫支架144,所述驱 动辊141、张紧辊142和衬垫支架144是用于支撑带140的多个支撑构件。带140以可循环 转动的方式在预定的张力(例如,120N)下围绕驱动辊141、张紧辊142和衬垫支架144这 三个构件延伸。上侧带组件A包括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43,其作为用于加热带140的热源。 可以选择适当的带件作为加热带140,只要该带件能通过单元143被感应加热并且具有耐 热性即可。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带件,即,所述带件通过在厚度为75μπκ宽度为380mm和 圆周(周边)长度为200mm的镍(金属)层上涂覆300 μ m厚的硅酮橡胶并且继而在硅酮橡 胶上覆盖作为支撑层的PFA管而制备。例如,通过将外径为18mm的实心不锈钢芯金属和作 为表面层的耐热性硅酮橡胶弹性层一体地模制而形成驱动辊141。驱动辊141在辊轴141a 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处通过轴承(未示出)被可转动地支撑并布置在装置框架160的左 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的预定的位置处。张紧辊142例如是由不锈钢形成的约20mm的外径和 约18mm的内径的空心辊。张紧辊142在辊轴142a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处通过轴承145 被可转动地支撑在装置框架160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轴承145通过张紧弹簧146被可 运动地朝向带伸展方向推压。结果,预定的压力被施加到带140。衬垫支架144是由例如不 锈钢(SUS材料)形成的构件,并且不可转动地支撑并布置在装置框架160的左侧板和右侧 板之间。驱动辊141位于装置框架160中的片材排出侧上。张紧辊142位于装置框架160 中的片材进入侧上。在接收衬垫的支撑件向下的情况下,衬垫支架144在加热带140的内 侧靠近驱动辊141地布置在驱动辊141和张紧辊142之间。单元143被支撑并布置在装置 框架160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的预定的位置处,从而在带140的上支撑部分到带140的 张紧辊142部分的范围上具有预定的间隔的情况下,该单元143以非接触的方式与带140 相对。驱动辊141设有与辊轴141a同轴的驱动齿轮147。该齿轮147从驱动源M(图4B) 通过驱动传动部分(未示出)而输入驱动力,以便使驱动辊141沿着由箭头指示的顺时针
7方向以预定的速度被转动地驱动。通过驱动辊141的转动,带140沿着由箭头指示的顺时 针方向以与驱动辊141的速度相对应的速度循环和传送。张紧辊142通过带140的循环传 送而转动。下侧带组件B在上侧带组件A下方的一侧上在装置框架160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 间围绕转动中心轴130可沿着竖直方向摆动地支撑并布置。轴130位于装置框架160的片 材排出侧上。下侧带组件B包括推压臂(加压臂)127、作为带件的加压带120,并且该下侧 带组件B包括加压辊121、张紧辊122和加压衬垫(加压构件)123,所述加压辊121、张紧 辊122和加压衬垫(加压构件)123是用于支撑带120的多个支撑构件。另外,下侧带组件 B包括施油辊126,其作为用于将润滑剂施加到带120的内表面上的润滑剂施加构件。推压 臂127围绕上述的轴130被可沿着竖直方向摆动地支撑。加压辊121、张紧辊122和加压衬 垫123通过推压臂127保持。带120以可循环转动的方式在预定的张力(例如,100N)下 围绕加压辊121、张紧辊122和加压衬垫123这三个构件延伸。可以选择适当的带件作为 加压带120,只要该带件具有耐热性即可。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带件,即,所述带件通过在 厚度为50 μ m、宽度为380mm和圆周(周边)长度为200mm的镍(金属)层上涂覆300 μ m 厚的硅酮橡胶并且继而在硅酮橡胶上覆盖作为支撑层的PFA管而制备。加压辊121形成为 20mm的外径。加压辊121在辊轴121a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处通过轴承(未示出)被可 转动地支撑并布置在推压臂127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张紧辊122例如是由不锈钢形成 的约20mm的外径和约18mm的内径的空心辊。张紧辊122在辊轴122a的左端部分和右端 部分处通过轴承124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推压臂127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轴承124通过 张紧弹簧125被可运动地朝向带伸展方向推压。结果,预定的张力施加到带120。加压衬垫 123是由例如硅酮橡胶形成的构件,并且被不可转动地支撑并布置在推压臂127的左侧板 和右侧板之间。加压辊121位于装置框架160中的片材排出侧上。张紧辊122位于装置框 架160中的片材进入侧上。在衬垫支撑件向上的情况下,加压衬垫123在加压带120的内 侧靠近加压辊121地布置在加压辊121和张紧辊122之间。施油辊(润滑剂施加构件)126 在加压衬垫123和张紧辊122之间的位置处布置在带120的内侧。施油辊126通过可转动 的支撑臂133被可转动地支撑。支撑臂133与辊轴122a同轴地被可转动地支撑,所述辊轴 122a是张紧辊122的转动中心。图3 (a)和3 (b)是各自示出推压臂133部分的放大图。伸 展推压弹簧132布置在支撑构件133的弹簧钩部分133a和推压臂127的弹簧钩部分127a 之间。支撑构件133通过弹簧132的拉力沿着由图3(a)中的箭头指示的顺时针方向围绕 张紧辊122的转动中心轴122a被转动地推压。在下面将说明的图3(a)中所示的推压状态 (加压状态)中,施油辊126压力接触带120的内表面。在施油辊126内部,耐热的芳纶油 毡充满有具有约1000CS粘度的耐热硅酮油,其作为用于减小带内表面上的摩擦的润滑剂。 在耐热的芳纶油毡上,由多孔的PTFE层构成的片状施油控制膜形成为表面层。施油辊126 接触带120的内表面,并且在通过加压带120的运动而被转动的同时将硅酮油施加到加压 带内表面。下文将说明用于使下侧带组件B朝向和远离上侧带组件A运动的接触和分离装 置。推压臂127设有推压弹簧单元128,其用于使下侧带组件B在与转动中心轴130侧相对 的侧上弹性地压力接触上侧带组件A。推压弹簧单元128在其中推压臂127与推压转动板 129相对的一侧上接触推压转动板129,以便使推压臂127和推压转动板129通过转动中心轴130连接。因而,推压转动板129也可围绕轴130被能竖直地摆动地支撑。推压弹簧单 元128被夹在推压臂127和推压转动板129中间,并且围绕转动中心轴130转动。偏心推压 凸轮131接触推压转动板129的下表面。偏心推压凸轮131是用于通过竖直地摆动推压臂 127,即,下侧带组件B,而相对于上侧带组件A在推压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转换下侧带组件 B的状态的构件。推压凸轮131通过装置框架160被轴支撑在轴部分131a处,并且推压凸 轮131通过由控制器部分200所控制的推压马达150 (图4B)转动轴部分131a而被转动。 另外,在定影装置中,设置有推压位置检测传感器149(图4B),并且该推压位置检测传感器 149检测推压凸轮131的位置,以便可以准确地判定下侧带组件B相对于上侧带组件A彼此 之间接触和分离的位置。推压凸轮131具有最大(弓形)突起和最小(弓形)突起,所述 最小(弓形)突起布置成与最大突起180度相对。图2B示出推压凸轮的转动角的状态,其 中最小突起朝上并且最大突起朝下。在该状态中,下侧带组件B通过重力围绕轴130向下 转动,以便位于最靠下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下侧带组件B通过推压凸轮131的最小突起支 撑。在该较下的位置处,下侧带组件B与上侧带组件A分离(间隔开),以便释放在上侧带 组件A和该下侧带组件B之间所产生的压合部。该器件状态被称为推压释放状态。在该推 压释放状态中,当控制器部分200开启推压马达150以转动推压凸轮131时,下侧带组件B 通过推压凸轮131被向上推动并且围绕轴130向上转动。然后,在推压凸轮131转动了 180 度的情况下,推压弹簧单元128的上端部分128a抵靠设置在上侧带组件A侧上的固定接收 部分145并且被该固定接收部分145接收。然后,下侧带组件B通过推压凸轮131的进一 步转动同时压缩推压弹簧单元128的推压弹簧128b而向上转动,以便使加压辊121将加压 带120朝向驱动辊141压靠在加热带140上。另外,加压衬垫123将加压带120朝向衬垫 支架144压靠在加热带140上。当推压位置检测传感器149检测到推压凸轮131转动180 度以提供最大突起朝上的转动角时,控制器部分200关闭推压马达150。在该状态中,通过 推压弹簧128b的压缩反作用力,下侧带组件B的加压辊121在预定的压力下将加压带120 朝向驱动辊141压靠在加热带140上,以便在加压带120和加热带140之间产生压合部。驱 动辊141的弹性层通过加压带120与加热带140压力接触而弹性地变形预定的量。另外, 下侧带组件B的加压衬垫123在预定的压力(例如,400N)下将加压带120朝向上侧带组 件A的衬垫支架144压靠在加热带140上,以便与加压辊121 —起产生压合部。即,加热带 140和加压带120彼此压力接触以相对于片材传送方向产生较宽的压合部(定影压合部) N。该器件状态被称为推压状态。图IA和2A示出推压状态。这里,加热带140是与加压带 120相对的构件,其用于与加压带120压力接触而产生压合部。另外,加压衬垫123是加压 构件,其布置在加压带120的内侧,以用于通过将加压带120压靠在加热带140上而产生压 合部。推压弹簧单元128固定在推压转动板129上。推压臂127通过推压弹簧单元128被 向上推压,并且在该状态中推压臂127位于这样的位置处,S卩,在该位置中推压臂127抵靠 推压弹簧单元128的上端部分128a。通过推压转动板129的转动,推压弹簧单元128和推 压臂127也转动,以便使推压弹簧单元128位于这样的位置处,即,在该位置中推压弹簧单 元128被推压靠在上侧带组件A上。推压弹簧单元128跟随推压转动板129的位置,以便 使推压弹簧128b被压缩。 在上述的推压状态中,通过将推压凸轮131转动180度,器件状态被再次转换到上 述的推压释放状态。即,通过使推压凸轮131受到180度的转动控制,器件状态在推压状态和推压释放状态之间交替地转换。在该实施例中,在推压状态和推压释放状态之间,下侧带 组件B相对于上侧带组件A围绕轴130转动了 10度(摆角α)。在推压状态和推压释放状 态二者中,构成下侧带组件B的加压带120和类似部件一体地转动。因此,除了与加压衬垫 123的橡胶的弹性变形相对应的量之外,加压带120、加压辊121、张紧辊122、加压衬垫123 和施油辊126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因此,甚至在推压释放状态中,加压衬垫123也接 触加压带120。在推压状态中,驱动(驱动力)从驱动源Μ(图4Β)通过驱动传动装置(未 示出)输入到上侧带组件A的驱动辊齿轮147,以便使驱动辊141沿着由箭头指示的顺时 针方向以预定的速度被转动地驱动。通过该驱动辊141的转动,加热带140沿着由箭头指 示的顺时针方向以与驱动辊141的速度相对应的速度循环和传送。张紧辊142通过带140 的循环传送而转动。另外,驱动辊141的转动力通过包括齿轮Gl到G6(图2A)的驱动齿轮 系被传递到下侧带组件B的加压辊121,以便使加压辊121沿着由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被 转动地驱动。通过该加压辊121的转动,加压带120沿着由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循环和 传送。张紧辊122通过加压带120的循环传送而转动。然而,在加压带120借助足够的压 合部压力而压靠在加热带140上的情况下,加压带120跟随加热带140,以便使加压辊121 在加压带120的内表面上滑动。在该实施例中,加压带120和加热带140以等于210毫米 /秒的片材S传送速度的圆周速度转动。另外,从动力部分170 (图4B)给感应加热线圈单 元143供给高频电流。结果,加热带140被感应加热。控制器部分200控制待从动力部分 170供给到线圈单元143的动力,以便使从用于检测加热带14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TH(图 4B)所输入的温度信息被保持在与预定的定影温度相对应的温度信息处。在该实施例中, 加热带140的温度被控制在180°C的定影温度下。加压带120的温度是大约100°C。在该 状态中,其上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片材)S从图像形成部分引入到定影装置114 中。记录材料S进入加热带140与加压带120之间的压合部,并且在该压合部中(插入通 过该压合部)被压合和传送,以便使在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在施加热和压力 (图像处理)的情况下被定影为定影的图像。在该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设备的预备操作期 间或者在待机期间,定影装置被控制成待放置在推压释放状态中。另外,也在推压释放状态 中,加热带140和加压带120转动,并且加热带140被加热。即,也在推压释放状态中,驱动 输入到驱动辊齿轮147以转动加热带140。另外,驱动辊141的转动力通过驱动齿轮系的齿 轮Gl至G6传递到加压辊121,从而转动加压带120。另外,给感应加热线圈单元143供给 电力,以便加热加热带140。这是因为加热带140的温度可以保持在受控的温度下,并且可 以相对于圆周方向均勻地保持带140和120 二者的温度。 图4A是用于压力施加和分离的定影装置114的运动操作控制的流程图,并且图4B 是控制系统的框图。当图像形成设备的动力启动时(Si),程序进入多次转动前的步骤中,在 所述多次转动前的步骤中执行图像形成设备的预备的升起操作。定影装置114在推压释放 状态中(在用于定影的分离位置处)执行带140和120的转动驱动和加热带140的温度升 高(S2到S5)。当完成多次转动前的步骤时,图像形成设备保持在待机状态中,直到输入打 印任务启动信号为止(S6和S7)。而且在该待机状态中,定影装置114处于推压释放状态 中,并且执行带140和120的转动驱动和加热带140的加热。当输入打印任务启动信号时, 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控制程序进入转动前的步骤中。定影装置114的器件状态通过由作为触 发器的图像形成设备接收打印任务(启动信号)而转换到推压状态(用于定影的压力接触位置)中(S8)。然后,执行打印任务。保持定影装置114的推压状态,直到打印任务完成为 止,并且定影装置114相对于记录材料S执行定影处理(图像处理)(S9和S10)。S卩,压合 部中插入有其上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S,以便执行记录材料S的定影处 理。当打印任务完成时,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控制程序进入转动后的步骤中。在打印任务完 成之后,即,打印任务的最后一张片材从图像形成设备排出之后,定影装置114的器件状态 转换到推压释放状态中(S11)。而且在该转动后的步骤中,定影装置114处于推压释放状 态中,并且执行带140和120的转动驱动和加热带140的加热。当转动后的步骤完成时,图 像形成设备放置在待机状态中(S12)。而且在该待机状态中,定影装置114处于推压释放状 态中,并且执行带140和120的转动驱动和加热带140的加热。在图像形成设备的预备操 作期间或者在待机期间,加热带140和加压带120 —直处于上述的分离状态(推压释放状 态)中,并且一直转动。这是因为加热带140的温度可以保持在受控的温度,并且可以相对 于圆周方向均勻地保持带140和120 二者的温度。如上所述,相对于压合部,器件状态在器 件操作期间设置在推压状态中,并且放置在其中去除(消除)了压合部的推压释放状态中。 这里,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在该构造中,在推压释放状态下定影装置中带140和120 的转速和带140的受控温度与在推压状态下定影装置114的操作期间不同。(3)润滑剂施加构件将参照图3 (a)和3 (b)说明在定影装置114的推压状态和分离状态(推压释放状 态)中的包括施油辊126的施油支撑臂133的操作,所述施油辊126作为润滑剂施加构件。 施油辊126通过可转动的支撑臂133支撑。然后,通过借助上述的接触和分离装置进行的下 侧带组件B相对于上侧带组件A的接触和分离操作,在将支撑臂133的转动中心0和支撑 臂133的重心a连接的直线与重力方向W之间所形成的角θ改变(图3(a)和3(b))。结 果,支撑臂133转动地运动,成使得施油辊126与带120的接触压力改变。在该实施例中, 在分离期间(图3(b))的角θ小于在压力施加期间(图3(a))的角θ。图3(a)和3(b)分别示出在定影装置114中,关于推压状态和分离状态(推压释放 状态),包括施油辊126的施油支撑臂133相对于加压带120的操作状态。在该实施例中, 施油辊126的重量为50g并且施油支撑臂133的重量为370g,以便使总重量(重力)W是 420g。在图3(a)和3(b)中,点a表示当施油辊126和施油支撑臂133被一体地支撑时的 重心的位置。该重心位置a与张紧辊122的辊轴122a的轴位置0(臂转动中心)间隔开, 所述轴位置0是支撑臂133的转动中心。L表示间隔距离。因此,在支撑臂133上,施加有 重量力矩FWX L,轴位置0作为支撑点并且重心位置a作为施加点。在该实施例中,由力矩 FWXL所导致的支撑臂133的转动运动方向(转动方向)是其中施油辊126与加压带120 分离的位置。另外,在支撑臂133的弹簧钩部分133a和推压臂127的弹簧钩部分127a之 间,设置有张紧推压弹簧(施油推压弹簧)132。该施油推压弹簧132朝向与由力矩FWXL 所导致的转动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地推压支撑臂133,即,朝向加压带120的内表面侧 转动地推压施油辊126。在该实施例中,推压弹簧132的弹簧力是75克力。基于上述的关 系,在该实施例中在图3(a)中所示的定影装置114的推压状态中,弹簧力F132设定为大于 力矩FWXL的值。结果,在定影装置114的推压状态中,施油辊126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 即,在该状态中施油辊126在预定的推力下接触加压带120的内表面。即,在定影装置114 的推压状态中,施油辊126通过推压弹簧132的弹簧力被推压靠在加压带120上。
另一方面,在图3(b)中所示的定影装置114的分离状态中,构成下侧带组件B的 加压带120和类似部件一体地与如上所述的上侧带组件A分离。因此,分离的下侧带组件B 中的加压带120、张紧辊122、施油辊126和施油支撑臂133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在推压状态 下相比没有改变。通过使下侧带组件B从推压状态转动10度到分离状态,增大了基于施油 辊126和施油支撑臂133的总重量W的围绕臂转动中心的力矩FWXL。另一方面,推压弹簧 132的弹簧力F132是恒定的。因此,力相对于其中施油辊126与加压带120的内表面分离 (间隔开)的方向增大,导致在定影装置114的分离状态下施油辊126与加压带120的内表 面的接触力小于在定影装置114的推压状态下的接触力。或者,施油辊126保持在这样的位 置处,即,在该位置中施油辊126与加压带120的内表面分离。在该情况下,施油辊126与加 压带120的内表面的接触力变为零。即,定影装置114的器件状态从推压状态转换到分离 状态以改变施油支撑臂133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态,以便使分离状态中的力矩FWXL大于 推压状态中的力矩FWX L。结果,在推压状态下施油辊126与加压带120的接触力大于在分 离状态下的接触力。仅通过在定影装置114的推压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改变位置(状态) 而执行在推压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施油辊126与加压带120的接触力的转换。即,依据在 定影装置操作期间器件在压合部中的加压接触状态和在预备操作期间或待机期间的分离 状态(压合部去除状态),仅通过在接触和分离之间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供油量。这里,可以 认为,原本意图减小在当压合部去除时供油量减少或者供油停止的情况下摩擦(磨损)阻 力的增加量。然而,当压合部去除时,带内表面与作为非转动构件的加压衬垫123之间的接 触压力也降低,使得较不易于出现摩擦阻力增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定影装置114的器件 状态从分离状态转换到推压状态时,弹簧力F132大于力矩FWX L,施油辊126的状态返回到 这样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中施油辊126在预定的推力下接触加压带120的内表面。总之,施油辊126通过可转动的支撑臂133支撑。然后,通过借助上述的接触和 分离装置进行的下侧带组件B相对于上侧带组件A的接触和分离操作,在将支撑臂133的 转动中心0和支撑臂133的重心a连接的直线与重力方向W之间所形成的角θ改变(图 3(a)和3(b))。结果,支撑臂133转动地运动成使得施油辊126与带120的接触压力改变。 在该实施例中,在分离期间(图3(b))的角θ小于在压力施加期间(图3(a))的角θ。由 于上述的构造,通过带在定影装置的预备操作和待机期间转动,在没有油从施油辊供给到 带内表面的情况下,仅在操作期间供给油。结果,能够将油供给成在有效地利用施油辊内部 所充满的有限量的油的同时总是使带内侧的润滑状态稳定。在没有使施油辊与带内表面充 分地间隔开的情况下,在同样的构造中,通过减小从施油辊施加在带内表面上的的推力而 可以减少供油量,以便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因而,借助便宜简单的构造,在定影装置的预 备操作期间在带内侧的润滑剂的施加量小于在定影装置的操作期间在带内侧的润滑剂的 施加量。结果,可以将润滑剂供给成在有效地利用润滑剂施加构件内部所充满的有限量的 油的同时总是使带内侧的润滑状态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114中,上侧带组件A还可以是加热辊。即,用于与加 压带120接触而产生压合部的相对构件可以是加热辊。另一方面,与上侧带组件A相对的 下侧带组件B还可以是加压辊。即,用于与加热带140接触而产生压合部的相对构件可以 是加压辊。在该情况下,在上侧带组件A中,布置有用于减小加热带140和不可转动的构件 之间的摩擦阻力的润滑剂施加构件,并且上侧带组件A构造成可竖直地摆动。借助便宜简
12单的构造,在定影装置的预备操作期间在带内侧的润滑剂的施加量小于在定影装置的操作
期间在带内侧的润滑剂的施加量。结果,可以将润滑剂供给成在有效地利用润滑剂施加构
件内部所充满的有限量的油的同时总是使带内侧的润滑状态稳定。 虽然已经参照本文所公开的结构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前面所阐述的细
节限制,并且该应用意欲覆盖会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或者改进的目的内的这些修改或改变。
权利要求
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可转动构件;带件,其能接触所述可转动构件,用于形成压合部,在所述压合部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被加热;加压构件,其布置在所述带件的内侧,用于将所述带件压靠在所述可转动构件上;润滑剂施加构件,其用于将润滑剂施加到所述带件的内表面上;接触和分离装置,其用于使所述带件朝向和远离所述可转动构件运动;和转换机构,其用于将当所述带件与所述可转动构件分离时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在所述带件上的接触压力转换为小于当所述带件接触所述可转动构件时的所述接触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转换机构包括可转动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 用于支撑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并且通过借助所述接触和分离装置进行的所述带件的接触 和分离操作而改变在连接所述支撑臂的转动中心和所述支撑臂的重心的直线与重力方向 之间所形成的角,所述转换机构转换所述接触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转换机构包括伸展构件,其用于使所述带件 伸展,其中,所述支撑臂由所述伸展构件支撑,并且其中,所述转换机构通过改变所述伸展构件的位置而转换所述接触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在所述图像加热设备准备好用于图像加热操作 的待机状态中,所述带件与所述可转动构件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当所述带件与所述可转动构件分离时,所述加压 构件接触所述带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转换机构与所述接触和分离装置的操作相 关联地执行接触压力的转换操作。
7.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 可转动构件;带件,其能接触所述可转动构件,用于形成压合部,在所述压合部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 被加热;加压构件,其布置在所述带件的内侧,用于将所述带件压靠在所述可转动构件上; 润滑剂施加构件,其用于将润滑剂施加到所述带件的内表面上; 接触和分离装置,其用于使所述带件朝向和远离所述可转动构件运动;和 润滑剂施加构件接触和分离机构,其用于当所述带件与所述可转动构件分离时使所述 润滑剂施加构件远离所述带件运动,并且用于当所述带件接触所述可转动构件时使所述润 滑剂施加构件朝向所述带件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接触和分离机构包括可转 动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用于支撑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并且通过借助所述接触和分离装 置进行的所述带的接触和分离操作而改变在连接所述支撑臂的转动中心和所述支撑臂的 重心的直线与重力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接触和分离机构使所述润滑 剂施加构件在接触和分离之间转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接触和分离机构包括伸展2构件,其用于使所述带件伸展,其中,所述支撑臂由所述伸展构件支撑,并且其中,所述转换机构通过改变所述伸展构件的位置而使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在接触和 分离之间转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在所述图像加热设备准备好用于图像加热操作 的待机状态中,所述带件与所述可转动构件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当所述带件与所述可转动构件分离时,所述加 压构件接触所述带件。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接触和分离机构与所述接 触和分离装置的操作相关联地执行所述润滑剂施加构件的接触和分离之间的转换操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可转动构件;带件,其可接触到可转动构件,用于形成压合部,在所述压合部中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加压构件,其布置在带件的内侧,用于将带件压靠在可转动构件上;润滑剂施加构件,其用于将润滑剂施加到带件的内表面上;接触和分离器件,其用于使带件朝向和远离可转动构件运动;和转换机构,其用于将当带件与可转动构件分离时润滑剂施加构件在带件上的接触压力转换为小于当带件接触可转动构件时的接触压力。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950144SQ20101022942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0日
发明者冈本理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