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13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可双面全色彩显示图像的近晶态液晶显示
O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最有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器件之一。传统的液晶显示器都是背光源结构显示器,其包括依次层叠的偏光片、棱镜片、滤色片等多个光学膜片层,其中的偏光片和滤色片是实现图像彩色显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光线通过偏光片时会有50 %左右的光能损失,再通过RGB滤色片时又会有超过40%的光能损失,这使得显示器本身的光通过率变得很小,因此,为了使显示的图像达到适宜的亮度和对比度,目前采取的措施是使用比显示器屏幕亮度亮两到三倍的背光源来补充,但是,这就使得显示器的能耗大大增加。目前已有的能彩色显示图像的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使用的是液晶分层染色方案。 这种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一般具有双层或三层结构。以三层结构为例,每层结构都主要由上、下基体层和上、下基体层间的混合层组成,由于每层结构中的混合层添加的二色性染料的颜色不同(例如,三层分别添加青蓝、洋红、黄色三种不同颜色的二色性染料),因此每层结构显示着不同的颜色,将这三层结构互相叠加在一起且设置在一个白色反射板上就形成了该三层结构的显示装置。通过三层结构中的二色性染料颜色的组合叠加,该三层结构的显示装置便可以实现多色彩显示图像的功能,包括黑色和白色的显示。但是,这种采用液晶分层染色方案的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也存在着如下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光线通过六个基体层后再反射回来,反射率已不会超过30%,这使得显示装置的反射率很低,达不到显示要求。此外,即使每层结构中的近晶态液晶处于全透明状态时,二色性染料分子仍然会具有一定的吸光性,呈现出一定的颜色,这种情况会使光线的透射率进一步降低,一般会远远低于 30%,显示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同时,该显示装置的整个图像相当于在三层平面上显示,光线在不同平面上的反射就会产生视差,影响了显示效果,而且每次显示时都要驱动三层结构中的液晶分子,所以该显示装置的外围驱动电路相当复杂,整个显示装置的轻巧性受到了影响。另外,由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上安装的背光源的限制,已有的能彩色显示图像的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上安装的反射板的限制,它们都只能单面显示图像。但是,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液晶显示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双面显示的液晶屏也开始在各个领域产生应用需求,如路边广告牌等。综上可见,设计出一种光能利用率高、结构简单轻巧并且能双面显示的彩色近晶态液晶显示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该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能双面显示彩色图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它包括第一基体层和第二基体层,该第一基体层与该第二基体层之间设有混合层,该混合层由近晶态液晶和添加物混合而成,该第一基体层朝向该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电极层,该第二基体层朝向该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电电极层,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的其中一侧或该第二导电电极层的其中一侧设有彩膜层。本发明的优点是1、本发明显示器可以在前后两面同时显示一幅图像,且两面所显示的图像效果良好。2、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和已有的能彩色显示图像的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相比,本发明显示器没有使用偏光片,也没有使用多层结构,因此,本发明显示器大幅减少了由于偏光片或多层结构造成的光能损失,极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了显示器的亮度,改善了显示效果。3、本发明显示器通过使用单层彩膜层便可达到全色彩显示的效果,同时,本发明显示器消除了已有的能彩色显示图像的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多层结构所产生的视差缺陷,图像显示清晰,对比度高,且整个显示器十分轻薄,外围驱动电路也简单、不复杂,显示器的制作工艺复杂度和制作成本极大降低。4、本发明显示器采用散射光线方式成像原理,与透射或反射式成像相比,散射的光线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这样就增大了本发明显示器的可视角度,使本发明显示器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5、AR 膜和/或AG膜的设计使得本发明中的保护层起到了防止显示器表面产生镜面反射的作用, 从而显示器表面不产生反光、眩光,保护了观看者的视力。


图1是本发明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组成示意图;图3是排列成横竖点阵列状的第一和第二导电电极层示意图;图4是RGBW型彩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RGB型彩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R色块显示为红色的显示原理说明图(光线从第一基体层入射);图7是R色块显示为红色的显示原理说明图(光线从第二基体层入射)。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包括第一基体层11和第二基体层12,第一基体层11和第二基体层12的材料可选为玻璃或塑料。其中,塑料可为透明塑料薄膜,也可为透明硬塑料板,该第一基体层11与该第二基体层12之间设有混合层13,该混合层13由近晶态液晶和添加物混合而成,该第一基体层11朝向该混合层13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电极层14,该第二基体层12朝向该混合层13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电电极层15,第一导电电极层14、第二导电电极层15与外部的驱动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第一导电电极层14和第二导电电极层15是透明的,其可以是ITO(氧化铟锡)等,且可根据需要使用辅助的金属电极,如铝、铜、银等。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14的其中一侧或该第二导电电极层15的其中一侧设有彩膜层16。
图1示出的是彩膜层16设置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14朝向第一基体层11的表面上的情况,图2示出的是彩膜层16设置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14朝向混合层13的表面上的情况。彩膜层16设置在该第二导电电极层15的其中一侧的情况未给出图示,请参考图1 和图2示出的彩膜层16设置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14的其中一侧的情况来理解,不在这里赘述。无论彩膜层16设置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14的其中一侧,还是设置在该第二导电电极层15的其中一侧,它们均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要达到的有益效果。在该混合层13中,该近晶态液晶为带硅氧基的化合物、四氰基四辛基联苯或四乙酸癸酯四氰基联苯中的任一种或任几种的混合,该添加物为带导电特性的化合物,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等含有导电离子的化合物。该混合层13的厚度为微米级。该近晶态液晶(微观上表现为近晶态液晶分子,见下述)占混合总重量的90% 99. 999%,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0. 001% 10%。若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比例小于0. 001%,则由于添加物太少,添加物中的离子根据行列电极间电势差变化产生的往复运动无法改变近晶态液晶分子的排列形态,即无法控制子像素点的颜色显示。若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比例大于10%,则第一与第二导电电极层之间将有可能因为大量的添加物而短路、无法驱动,同时,大量的添加物会使混合层的电阻率降低,影响了其使用寿命。例如,该近晶态液晶可占混合总重量的90 %,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10 %。又例如,该近晶态液晶可占混合总重量的99. 999%,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0. 001%。再例如,该近晶态液晶可占混合总重量的95%,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5%。再例如,该近晶态液晶可占混合总重量的98%,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2 %。再例如,该近晶态液晶可占混合总重量的91 %,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9%。再例如,该近晶态液晶可占混合总重量的99%,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 1%。再例如,该近晶态液晶可占混合总重量的92%,该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8%。实际应用中,近晶态液晶与添加物混合而成的混合物是灌制而成的。以图1示出的显示器为例,先将彩膜层16粘贴在第一基体层11上,然后在彩膜层16、第二基体层12上分别电镀第一导电电极层14、第二导电电极层15,最后,在第一基体层11、彩膜层16、第一导电电极层14所构成的结构与第二基体层12、第二导电电极层15所构成的结构之间(第一导电电极层14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5之间)的夹缝中灌制混合层13。该灌制过程与传统的STN(Super TwistedNematic,加强扭曲的向列态液晶)灌制过程相类似,不同的是本发明使用的灌制过程没有传统STN灌制过程中的PI (polyimide,聚酰亚胺)取向层的刷制、偏光膜的贴片和彩色滤片的贴片三个环节。而且因为近晶态液晶材料本身粘稠度的问题,在灌制掺有添加物的近晶态液晶前,需要将其加热到一定温度,一般为60°C以上,直到掺有添加物的近晶态液晶表现为流动的液态时,才可使用传统的STN灌制过程进行真空灌制。本发明显示器中的彩膜层可为RGBW型彩膜层。如图4所示,RGBW型彩膜层由MXN 个显色单元161 (图4中的圆圈示出了一个显色单元161,显色单元以MXN矩阵结构排列) 组成,每个该显色单元161由排列成2 X 2矩阵结构的R色块、G色块、B色块、W色块四个色块组成。若彩膜层采用RGBW型彩膜层,则第一导电电极层14、第二导电电极层15需要进行如下设置第一导电电极层14由2M个平行排列的条状行电极141组成(相邻行电极间具有一定间距),第二导电电极层15由2N个平行排列的条状列电极151组成(相邻列电极间具有一定间距),第一导电电极层14的2M个条状行电极141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5的2N个条状列电极151相正交,以使第一导电电极层14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5形成一个2MX2N的子像素点阵列。如图3,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行列电极所形成的子像素点阵列,图中标号20 所指部分即为一个子像素点。第一导电电极层14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5所构成的2MX2N个子像素点20与RGBW型彩膜层的2MX 2N个色块一一对应,也就是RGBW型彩膜层的一个色块与相对应的一个子像素点20对应,而一个该显色单元161中的四个色块所对应的四个子像素点20构成一个像素点。对于采用RGBW型彩膜层的本发明显示器而言,像素点为显示图像的基本单位,所显示的图像由若干个像素点组成的,而一个像素点是由与其相应的四个色块分别对应的四个子像素点共同构造的。该两个导电电极层14和15与中间的混合层 13间形成了一个面积很大的电容结构,而每个像素点中的四个子像素点位置处又形成了四个单独的面积很小的电容结构。本发明显示器中的彩膜层也可为RGB型彩膜层。如图5所示,RGB型彩膜层由MXN 个显色单元162(图5中的圆圈示出了一个显色单元162,显色单元以MXN矩阵结构排列) 组成,每个该显色单元162由排列成1 X 3矩阵结构的R色块、G色块、B色块三个色块组成。若彩膜层采用RGB型彩膜层,则第一导电电极层14、第二导电电极层15需要进行如下设置第一导电电极层14由M个平行排列的条状行电极141组成(相邻行电极间具有一定间距),第二导电电极层15由3N个平行排列的条状列电极151组成(相邻列电极间具有一定间距),第一导电电极层14的M个条状行电极141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5的3N个条状列电极151相正交,以使第一导电电极层14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5形成一个MX 3N的子像素点阵列。如图3,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行列电极所形成的子像素点阵列,图中标号20所指部分即为一个子像素点。第一导电电极层14与第二导电电极层15所构成的MX3N个子像素点20与RGB型彩膜层的MX 3N个色块一一对应,也就是RGB型彩膜层的一个色块与相对应的一个子像素点20对应,而一个该显色单元162中的三个色块所对应的三个子像素点 20构成一个像素点。对于采用RGB型彩膜层的本发明显示器而言,像素点为显示图像的基本单位,所显示的图像由若干个像素点组成的,而一个像素点是由与其相应的三个色块分别对应的三个子像素点共同构造的。该两个导电电极层14和15与中间的混合层13间形成了一个面积很大的电容结构,而每个像素点中的三个子像素点位置处又形成了三个单独的面积很小的电容结构。在本发明中,彩膜层属于已有产品,故对其材料、具体结构不再详细描述。第一基体层11和第二基体层12朝向外部的一侧还可设有保护层(图中未示出)。 保护层由PET或PC或玻璃基材制成,该保护层涂布或粘贴在第一基体层11和第二基体层 12上。设置在第一基体层11 一侧的该保护层朝向第一基体层11的表面上可设有防反光的AR膜和/或防眩光的AG膜,以保护显示器,提高阅读、观看的舒适感,较佳地,该保护层朝向第一基体层11的表面上可先镀设AR膜,然后再镀设AG膜。设置在第二基体层12 — 侧的该保护层朝向第二基体层12的表面上也可设有AR膜和/或AG膜,以保护显示器,提高阅读、观看的舒适感,较佳地,该保护层朝向第二基体层12的表面上可先镀设AR膜,然后再镀设AG膜。当然,也可将AR膜和/或AG膜直接镀设在第一基体层11、第二基体层12的表面上而不设置保护层。下面以采用RGBW型彩膜层的本发明显示器来说明图像显示原理。根据图像显示需要,驱动控制装置控制施加在第一导电电极层14和第二导电电极层15上各个电极的电压信号,使得各个显色单元161中的R、G、B、W色块分别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呈现为雾状避光状态或全透明状态或其他渐进状态,从而,各个显色单元161中的R、G、B、W色块对外显示出相应的颜色。由于R、G、B、W色块组成的显色单元161的面积很小(显色单元的面积即为像素点的面积),为微米级,例如107士5μπι,因此,对于一个显色单元161而言,该显色单元161中的R、G、B、W色块分别显示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所构成的颜色为该显色单元161所对应的像素点最终对外显示出的颜色(即观看者能实际看到的颜色)。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各个显色单元161所对应的四个子像素点20的颜色来使各个像素点显示出所需的颜色,从而使显示器呈现出所需的彩色显示状态。其中,W色块所显示的颜色可由其所在显色单元161中的其它三个R、G、B色块的显示颜色来决定,W色块的调节目标是使其所在显色单元161对应的像素点的亮度和色彩纯度达到一个平衡点。下面以一个像素点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若该像素点需要显示为红色,则在该像素点对应的R色块所对应的行列电极上施加低频高压电信号(例如100v、50Hz左右的正负双向脉冲,行列电极上施加的低频高压电信号叠加后形成的电压波形的电压幅值大于阈值电压幅值,阈值电压是为使近晶态液晶分子被驱动而发生排列形态改变的电压值,其是根据混合层的组成和厚度来确定的,一般为 5V以上。),在该像素点对应的G、B色块所对应的行列电极上均施加高频高压电信号(例如 IOOvUkHz左右的正负双向脉冲,行列电极上施加的高频高压电信号叠加后形成的电压波形的电压幅值大于阈值电压幅值)。该R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中的近晶态液晶分子发生扭转,变为乱序排列形态。该G色块、B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中的近晶态液晶分子变为规则排列形态。从第一基体层11 一侧入射的光线30经由第一基体层11、彩膜层16、第一导电电极层14射向混合层13。在R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中,如图6,因为近晶态液晶分子的各向相异性(即由于入射该混合层部分的光线通过各个液晶分子的长光轴不同,各个液晶分子的光折射角度不同,因而各个液晶分子的折射率不同),入射各个近晶态液晶分子的光线的折射存在很大差异,即在该R色块对应的很薄的混合层部分内,光折射率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光线在该R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内发生强烈散射,宏观上看为一种散光效应(该R 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呈现出雾状避光状态,如磨砂毛玻璃一般),在该R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内散射的光线大量射向该R色块(在该混合层部分内,散射的光线射向其它色块的光线很少,经由第二基体层12射出的光线不会对彩膜层16的颜色显示造成影响,而经由第二基体层12反射回的光线也很微弱。),R色块对红光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从而使得R色块对外显示出红色(在本发明中,这种显示颜色的方式采用了散射光线方式成像原理)。在 G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中,规则排列的近晶态液晶分子的长光轴垂直于第一、第二导电电极层14、15的平面,因而,入射各个近晶态液晶分子的光线的折射不产生剧烈变化,光线可自由透过该G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该G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宏观上呈现出全透明状态)而直接从第二基体层12射出,由于显示器显示图像是依靠环境光实现的,垂直入射第一基体层11的光线是很少的,大多光线是倾斜入射的,因此,最终能透过G色块的光线是很少的,G色块对外不显示为任何颜色。同理,在B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中,规则排列的近晶态液晶分子的长光轴垂直于第一、第二导电电极层14、15的平面,因而,入射各个近晶态液晶分子的光线的折射不产生剧烈变化,光线可自由透过该B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该 B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宏观上呈现出全透明状态)而直接从第二基体层12射出,由于显示器显示图像是依靠环境光实现的,垂直入射第一基体层11的光线是很少的,大多光线是
8倾斜入射的,因此,最终能透过B色块的光线也是很少的,B色块对外也不显示为任何颜色。 于是,显示红色的R色块和不显示颜色的G、B色块组合起来便使得它们所对应的像素点最终显示为红色。若R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呈现为渐进状态(近晶态液晶分子为部分扭曲形态), 则R色块显示出渐进状态的红色(例如,半透明状态的红色),从而,整个像素点对外显示出该渐进状态的红色。对于W色块,其所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中液晶分子的排列形态同样受对应的行列电极上的电压信号的控制而排列为乱序状态(呈现雾状避光状态)或规则状态(呈现全透明状态)或其他过渡状态(呈现渐进状态)。W色块对光线没有选择性透过功能,所有光线总是全部透过该W色块,因此,例如,如果W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为雾状避光状态,则W色块对外显示白色,于是,该像素点的亮度增大,但该像素点显示的红色纯度受到了影响,如果W 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为全透明状态,则W色块对外不显示颜色(原理同上述G、B色块), 于是,该像素点显示的红色纯度提高(最高纯度),但该像素点的亮度相对变低。在实际实施中,为了使图像亮度和色彩纯度之间达到平衡,W色块的显示可由R、G、B色块共同决定, 例如,可取R、G、B色块三者颜色值的平均值来作为W色块的亮度值。当光线30从第二基体层12 —侧射入时,R色块显示为红色的显示原理(如图7) 与上述光线30从第一基体层11 一侧射向R色块的情形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与图6所示光线入射情形相比,R色块对红光选择性透过的时间晚些。而G、B色块不显示颜色的原理与上述光线30从第一基体层11 一侧射入的情形相同。像素点除了可显示为红、绿、蓝色外,还可显示为其它颜色,于是,显示器的整个屏幕就具有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效果,达到了全色彩显示的要求。像素点显示为绿色、蓝色及其它颜色的显示原理与上述像素点显示红色的显示原理相同,故不在这里赘述。无论像素点显示为何种颜色,显示原理均可归纳为分别控制R、G、B、W色块对应的行列电极上施加的电压信号(控制该电压信号的脉冲对个数、频率、电压幅值),使R、G、B、W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内的近晶态液晶分子排列成相应形态(例如,规则排列形态、乱序排列形态、部分扭曲形态等),R、G、B、W色块对应的混合层部分分别产生相应的散光效应(例如,雾状避光状态、全透明状态、诸如半透明状态的渐进状态等),从而R、G、B、W色块分别显示出相应的颜色,R、G、B、W色块所显示的颜色组合起来即为它们所对应的像素点最终显示出的颜色。对于RGB型彩膜层,其与RGBW型彩膜层的区别是没有W色块,RGB型彩膜层不能对像素点显示颜色的亮度和色彩纯度进行调节,但其图像显示原理与RGBW型彩膜层是相同的,在这里不再赘述。由上述显示原理可知,当本发明显示器处于室外或光线较好的环境中时,环境光线从各个角度入射该显示器,所以该显示器可以前后两面同时显示同一幅图像,一面显示的图像内容相对另一面显示的图像内容是翻转的。也就是说,观看者不管在显示器的哪一侧,都可以看到具有相同显示效果的图像。当本发明显示器处于室内或光线不好的环境中时,环境光线太弱,无法满足图像显示的亮度要求,因此,为了改善图像显示的亮度,可在本发明显示器周围设置照明光源, 例如白光光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光源照射方向上存在大量透射光,而不是图像显示所需的散射光,且这些透射光会使各色块始终显示颜色,因此,观看方向要尽量避免与光源的照明方向平行,光源的照明方向与观看者的视线方向应相错开会,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观看效果。关于混合层内的调光原理(即近晶态液晶分子如何被驱动进行相应的排列)还可参阅专利号为200710304409. 2的中国发明专利“近晶态液晶显示屏显示用驱动电路”、专利申请号为200710175959.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电控调光介质”以及专利申请号为 200810102000. 7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电控调光介质”中的相应描述来理解。在本发明中,当给第一、第二导电电极层加载电压信号、本发明产生散射、全透明等光效应后,便可撤去电压。这种光效应的保持是不需要电压来维持的,即撤去电压后,本发明仍然能够保持加载电压时产生的光效应,而作用的电压信号只是为了改变近晶态液晶分子的排列形态。在本发明中,将这种不需要电驱动而维持光效应的状态称为“多稳态”或 “准静态”。而这种“多稳态”是因为添加物采用了带导电特性的化合物,当电压信号施加在第一、第二导电电极层上时,带导电特性的化合物中的离子根据电势差变化产生往复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改变近晶态液晶分子的排列形态,而变化后的近晶态液晶分子排列形态并不需要离子的持续运动来维持,是稳定的。本发明的优点是1、本发明显示器可以在前后两面同时显示一幅图像,且两面所显示的图像效果良好。2、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和已有的能彩色显示图像的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相比,本发明显示器没有使用偏光片,也没有使用多层结构,因此,本发明显示器大幅减少了由于偏光片或多层结构造成的光能损失,极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了显示器的亮度,改善了显示效果。3、本发明显示器通过使用单层彩膜层便可达到全色彩显示的效果,同时,本发明显示器消除了已有的能彩色显示图像的近晶态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多层结构所产生的视差缺陷,图像显示清晰,对比度高,且整个显示器十分轻薄,外围驱动电路也简单、不复杂,显示器的制作工艺复杂度和制作成本极大降低。4、本发明显示器采用散射光线方式成像原理,与透射或反射式成像相比,散射的光线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这样就增大了本发明显示器的可视角度,使本发明显示器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5、AR 膜和/或AG膜的设计使得本发明中的保护层起到了防止显示器表面产生镜面反射的作用, 从而显示器表面不产生反光、眩光,保护了观看者的视力。6、由于本发明显示器设计有由近晶态液晶和添加物构成的混合层,因而,其也具有因混合层而带来的许多优点,例如,多稳态特性、能耗低、环保等,在这里不详述,请参阅专利申请号为200710175959. 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电控调光介质”以及专利申请号为200810102000. 7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电控调光介质”中的相关优点描述。上述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发明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 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它包括第一基体层和第二基体层,该第一基体层与该第二基体层之间设有混合层,该混合层由近晶态液晶和添加物混合而成,该第一基体层朝向该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电极层,该第二基体层朝向该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电电极层,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的其中一侧或该第二导电电极层的其中一侧设有彩膜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彩膜层为RGBW型彩膜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由2M个平行排列的条状行电极组成,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由2N 个平行排列的条状列电极组成,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的2M个条状行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的2N个条状列电极相正交,以使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形成一个2MX2N的子像素点阵列;所述RGBW型彩膜层由MXN个显色单元组成,每个该显色单元由排列成2 X 2矩阵结构的R色块、G色块、B色块、W色块四个色块组成;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所构成的2MX 2N个子像素点与2MX 2N个色块一一对应;一个该显色单元中的四个色块所对应的四个子像素点构成一个像素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彩膜层为RGB型彩膜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由M个平行排列的条状行电极组成,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由3N个平行排列的条状列电极组成,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的M个条状行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的3N个条状列电极相正交,以使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形成一个 MX3N的子像素点阵列;所述RGB型彩膜层由MXN个显色单元组成,每个该显色单元由排列成1 X 3矩阵结构的R色块、G色块、B色块三个色块组成;所述第一导电电极层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层所构成的MX 3N个子像素点与MX 3N个色块--对应;一个该显色单元中的三个色块所对应的三个子像素点构成一个像素点。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体层和第二基体层朝向外部的一侧设有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层一侧的该保护层朝向所述第一基体层的表面上设有AR膜和/ 或AG膜;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层一侧的该保护层朝向所述第二基体层的表面上设有AR膜和/ 或AG膜。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的周围设置照明光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的周围设置照明光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晶态液晶占混合总重量的90% 99. 999%,所述添加物占混合总重量的 0. 001% 10%,所述近晶态液晶为带硅氧基的化合物、四氰基四辛基联苯或四乙酸癸酯四氰基联苯中的任一种或任几种的混合,所述添加物为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晶态液晶彩色显示器,它包括第一基体层和第二基体层,该第一基体层与该第二基体层之间设有混合层,该混合层由近晶态液晶和添加物混合而成,该第一基体层朝向该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电电极层,该第二基体层朝向该混合层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电电极层,在该第一导电电极层的其中一侧或该第二导电电极层的其中一侧设有彩膜层。本发明显示器可双面同时全色彩显示图像,可视范围广,对比度高,显示效果好,轻薄,环保无辐射。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2466914SQ20101053428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日
发明者万丽芳, 孙刚, 田丽 申请人:苏州汉朗光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