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492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感光体或显影辊等多个回转体,驱动使得上述多个回转体回转,形成图像。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着如下的驱动传递装置即,包括第一驱动传递部,第二驱动传递部,以及第三驱动传递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包括安装在电机轴的主动齿轮,以及与该主动齿轮啮合的感光体齿轮等,将驱动传递到感光体,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从与感光体相同的驱动电机通过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驱动齿轮列,将驱动力传递到作为与感光体不同的回转体的定位辊及定影辊,所述第三驱动传递部从与感光体相同的驱动电机通过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驱动齿轮列,将驱动力传递到作为与感光体不同的回转体的显影辊。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在固定有上述感光体齿轮的回转轴上,固定第二驱动传递部的作为驱动齿轮列之一的薄齿轮。这样,通过将第二驱动传递部的至少一个齿轮固定在感光体齿轮的回转轴上,能有效利用感光体齿轮的轴向的投影面积部(从轴向看感光体齿轮时,与感光体齿轮重合处),能实现驱动传递装置小型化。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在固定有感光体齿轮的回转轴上,固定第二驱动传递部的作为驱动齿轮列之一的薄齿轮,作为感光体以外的回转体的定位辊、定影辊的回转负载等会通过上述回转轴传递到感光体,存在感光体速度变化的危险。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955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第一回转轴传递驱动力的第一回转体的速度变化的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1) 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传递装置包括第一回转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回转体;第二回转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回转体;以及惰轮,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上述第一回转轴构成为相对其外周,隔开间隙,使得惰轮贯通。(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回转轴上设有齿轮。(3)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 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有筒状保持部件,将上述惰轮回转自如地保持在外周;上述第一回转轴构成为相对上述保持部件内周,隔开间隙,使得上述保持部件贯ο(4)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使得上述第一回转轴,与上述驱动源的主动齿轮啮合的齿轮,设在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前端、与上述第一回转体嵌合的嵌合手段一体成形。(5)在上述技术方案(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将上述惰轮,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配置在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轴向范围内。(6)在上述技术方案(4)或( 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将上述惰轮,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配置在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齿轮的第一及第二回转体侧。(7)在上述技术方案(4)-(6)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设有限制部,其与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前端相接,限制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轴向移动。(8)在上述技术方案(4)-(7)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设有限制上述驱动传递部件倒下量的倒下限制部。(9)在上述技术方案(4)-(8)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由具有比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线膨胀系数小的线膨胀系数的材质构成。(10)在上述技术方案(1)-(9)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上述惰轮的转速比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以及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的转速小。(11)在上述技术方案(I)-(IO)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上述惰轮的转矩比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以及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的转矩小。(12)在上述技术方案(I)-(Il)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使得上述第一回转轴,与上述驱动源的主动齿轮啮合的齿轮,设在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前端、与上述第一回转体嵌合的嵌合手段一体成形;将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嵌合手段设为凸形状,将与该嵌合手段嵌合的上述第一回转体的被嵌合部设为凹形状。(13)在上述技术方案(1)-(1 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惰轮的回转中心和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回转中心一致。(14)在上述技术方案(1)-(1 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使得驱动上述第一回转体的驱动源和驱动上述第二回转体的驱动源不同。(15) —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回转体;以及驱动传递手段,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多个回转体;其特征在于使用技术方案(1)-(14)任一个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作为上述驱动传递手段。(16)在上述技术方案(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回转体是像载置体。(17)在上述技术方案(1 或(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有包括多个回转体、相对装置本体可装卸的单元;上述驱动传递装置将驱动传递到上述单元的多个回转体。(18)在上述技术方案(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驱动传递装置设在装置本体侧。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按照本发明,第一回转轴与惰轮之间具有间隙,使其贯通,因此,通过惰轮、第二回转轴传递驱动力的第二回转体的负载变化不会通过上述第一回转轴传递到第一回转体。由此,能抑制第一回转轴传递驱动力的第一回转体的速度变化。又,第一回转轴设有齿轮场合,能配置为从轴向看时,使得惰轮与上述第一回转轴的齿轮重合,因此,能实现装置小型化。


图1是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处理单元的概略构成图。图3是K色驱动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图4是K色驱动传递装置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图5是彩色驱动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图6是彩色驱动传递装置及其周边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说明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以下,简记为“打印机”)的一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 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先说明本打印机的基本构成。图1是表示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在该图中,该打印机设有用于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以下,简记为“Y、C、M、K”)的调色剂像的四个处理单元^YJ6CJ6MJ6K。上述处理单元使用互不相同色的Y、C、M、K调色剂,作为图像形成物质,除此以外构成相同,到达寿命时进行更换。若以用于形成K调色剂像的处理单元26K为例,则如图2所示,设有作为潜像载置体的鼓状的感光体MK,鼓清洁装置83K,没有图示的消电装置,充电装置25K,显影装置21等。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处理单元26K能相对打印机本体装卸,能一次性地更换消耗部件。感光体M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驱动,按图示顺时钟方向回转,上述充电装置 25K使得该感光体24K表面均一带电。均一带电的感光体24K的表面由激光L曝光扫描,形成K用静电潜像。该K用静电潜像通过使用图示省略的K调色剂的显影装置2 显影为K 调色剂像。接着,中间转印在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2上。鼓清洁装置81除去经中间转印工序后附着在感光体24K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又,上述消电装置对清洁后的感光体24K 的残留电荷进行消电。通过该消电,感光体24K表面被初始化,备作形成此后图像之用。在其他色的处理单元^YJ6C、26M中,同样在感光体MY、MC、24M上形成Y调色剂像、C调色剂像、M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在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2上。感光体24K的筒状鼓部系在中空的铝管表面上包覆有机感光层。在该鼓部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分别安装设有鼓轴凸缘,构成感光体MK。作为显影手段的显影装置21包括收纳没有图示的K调色剂的纵长的料斗部86K, 以及显影部87K。在料斗部86K内配设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驱动回转的搅拌器88K,在其垂直方向下方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驱动回转的搅拌叶片89K,在其垂直方向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驱动回转的调色剂供给辊80K等。料斗部86K内的K调色剂边通过驱动搅拌器 88K及搅拌叶片89K的回转被搅拌,边通过自重向着调色剂供给辊80K移动。调色剂供给辊80K包括金属制的金属芯,以及包覆在其表面的由发泡树脂等构成的辊部,边使得料斗部86K内的K调色剂附着在辊部表面边回转。在显影装置21的显影部87K内配设边与感光体24K及调色剂供给辊80K相接边回转的显影辊81K,以及使得前端与显影辊81K相接的用于薄层化的刮板8 等。附着在料斗部86K内的调色剂供给辊80K的K调色剂在显影辊81K和调色剂供给辊80K的相接部供给到显影辊81K表面。被供给的K调色剂伴随显影辊81K回转通过显影辊81K和薄层化刮板82K的相接位置时,显影辊81K表面上的层厚被限制。接着,层厚限制后的K调色剂在作为显影辊81K和感光体24K的相接部的显影区域,附着在感光体24K表面的K用静电潜像上。通过该附着,K用静电潜像显影为K调色剂像。参照图2说明K用处理单元^K,但在Y、C、M用处理单元中也通过同样的处理,在感光体MYJ4C、24M表面上形成Y调色剂像、C调色剂像、M调色剂像。在图1中,在处理单元洸丫、洸(、洸1洸1(的垂直方向上方,配设光写入单元27。 作为潜像写入装置的光写入单元27根据图像信息,从激光二极管发出激光L,对处理单元沈丫、沈(、沈1261(中的感光体对¥、对(、2411、241(进行光扫描。通过该光扫描,在感光体对¥、 MC、24M、24K上形成Y、C、M、K用的静电潜像。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光写入单元27以及处理单元^YJ6CJ6MJ6K,在至少三个潜像载置体上分别作成色互异的作为可视像的Y、C、M、 K调色剂像,起着作为成像手段的功能。光写入单元27系将从光源发出的激光L在由没有图示的多面镜电机驱动回转的多面镜沿主扫描方向偏转,通过多个光学透镜及反射镜,照射在感光体上。也可以采用由发自LED阵列的多个LED的LED光进行光写入。在处理单元沈¥、沈(、沈1沈1(的垂直方向下方,配设作为带装置的转印单元75,其边架设环状中间转印带22,边沿图示逆时钟方向环状移动。转印单元75除了中间转印带 22,还设有驱动辊76,张力辊20,四个一次转印辊74Y、74C、74M、74K,二次转印辊21,带清洁装置71,清洁背撑辊72等。既是带部件又是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带22由配设在其环内侧的驱动辊76,张力辊 20,清洁背撑辊72及四个一次转印辊74Y、74C、74M、74K架设。并且,由没有图示的驱动手段驱动上述驱动辊76朝着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通过该驱动辊76的回转力,使中间转印带 22沿逆时钟方向环状移动。四个一次转印辊74Y、74C、74M、74K和感光体MY、MC、24M、24K之间夹入上述环状移动的中间转印带22。通过该夹入,形成中间转印带22的表面和感光体MY、MC、24M、24K 相接的Y、C、M、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通过没有图示的转印偏压电源分别对一次转印辊74Y、74C、74M、74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在感光体对¥、对(、2411、241(的静电潜像和一次转印辊74¥、74(、7411、741(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也可以采用转印充电器或转印刷等代替一次转印辊74Y、74C、74M、74K。若在Y用处理单元26Y的感光体24Y表面形成的Y调色剂像伴随感光体24Y的回转进入上述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则通过转印电场及夹持压力作用,从感光体24Y向中间转印带22进行一次转印。这样一次转印有Y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22伴随其环状移动,通过 C、M、K用的一次转印夹持部时,感光体MC、24M、24K上的C、M、K调色剂像顺序叠合在Y调色剂像上实行一次转印。通过该叠合的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2上形成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单元75的二次转印辊21配设在中间转印带22的环外侧,与环内侧的张力辊 20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22。通过该夹入,形成中间转印带22的表面和二次转印辊21相接的二次转印夹持部。通过没有图示的转印偏压电源对二次转印辊21施加二次转印偏压。通过该施加,在二次转印辊21和接地连接的张力辊20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在转印单元75的垂直方向下方,配设可相对打印机100的框体滑动装卸的供纸盒 41,在该供纸盒41中以多张叠合状态收纳记录纸P。该供纸盒41使得最上面的记录纸P与供纸辊42相接,通过使得供纸辊42在所定时间朝图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将该记录纸P向着供纸通道送出。在供纸通道的末端附近配设由定位辊43,44构成的定位辊对。若从供纸盒41送出的作为记录部件的记录纸P夹入一对定位辊43,44之间,则该定位辊43,44立刻停止两辊回转。接着,使得夹入的记录纸P在上述二次转印夹持部内,在与中间转印带22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同步的时间,重新开始驱动回转,将记录纸P向着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与记录纸P密接的中间转印带22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受到二次转印电场及夹持压力的影响,一下子二次转印在记录纸P上,与记录纸P的白色互相配合, 成为彩色调色剂像。这样表面形成彩色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若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则从二次转印辊21及中间转印带22曲率分离。接着,经由转印后运送通道,送入后述的定影装置40。在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后的中间转印带22上附着有没有转印到记录纸P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其由与中间转印带22表面相接的带清洁装置71从带表面清除。配设在中间转印带22的环内侧的清洁背撑辊72从环内侧支承由带清洁装置71的对带的清洁。作为定影手段的定影装置40通过定影辊45和加压辊47形成定影夹持部,所述定影辊45内包卤素灯等发热源,所述加压辊47 —边以所定压力与定影辊45相接一边回转。 送入到定影装置40内的记录纸P使得其未定影调色剂像载置面与定影辊45密接,夹于定影夹持部。并且,通过加热及加压的影响,使得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软化,使得彩色图像定影。根据对于由没有图示的数字键等构成的操作部的输入操作,或从没有图示的个人计算机等送来的控制信号等,设定单面打印模式场合,从定影装置40排出的记录纸P在该状态下排出到机外。接着,码放在作为框体的上盖的上面的码放部56。在本实施形态中,用处理单元沈丫、沈(、沈1^61(,光写入单元27构成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像形成手段。下面,说明作为本打印机的特征的将驱动源即电机的驱动力向处理单元的感光体、显影辊传递的驱动传递装置。本打印机设有将驱动力传递到K色处理单元的感光体及显影辊的K色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将驱动力传递到Y、C、M色处理单元的感光体及显影辊的彩色驱动传递装置。图3是将驱动力传递到K色处理单元26K的感光体24K及显影辊81K的K色驱动传递装置IK的正面图,图4是K色驱动传递装置IK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装置本体的本体侧板13和支承板12之间,设有K色驱动传递装置 1K。K色驱动传递装置IK包括第一驱动传递部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将驱动力传递到作为第一回转体的感光体M,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将驱动力传递到作为第二回转体的显影辊。第一驱动传递部包括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感光体齿轮4K,将驱动源即驱动电机I的驱动力向感光体24K传递,第二驱动传递部包括显影驱动齿轮列,将驱动电机观的驱动力向显影辊81K传递。显影驱动齿轮列配置为容纳在感光体齿轮4K的轴向宽度,抑制驱动传递装置IK的轴向长度增大。作为驱动源的K色驱动电机观安装在支承板12的背面,通过使得其回转轴从背面贯通在支承板12形成的没有图示的孔,在使得电机本体位于支承板12外部的状态下,使得回转轴2aK的前端侧位于支承板12和本体侧板13之间。对K色驱动电机观的回转轴直接切齿,成为主动齿轮I。在驱动电机观的回转轴的上方,配设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感光体齿轮4K。感光体齿轮4K包括圆盘状的齿轮部4aK,作为第一回转轴的第一轴部4bK,作为嵌合部的凸状联轴器部kK,以及第二轴部4dK,上述各部件是分别由相同材料(例如树脂材料)构成的一体成形品。通过齿轮部4aK,轴部4bK,以及凸状联轴器部4cK设为一体成形的感光体齿轮 4K,不会产生齿轮向回转轴的安装偏心、凸状联轴器向回转轴的安装偏心。由此,能消除因齿轮及凸状联轴器向回转轴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感光体24K的速度变化。第二轴部4dK设在齿轮部4aK的与支承板12对向面的回转中心,回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板12。第一轴部4bK设在齿轮部4aK的与侧板13对向面的回转中心,其前端为凸状联轴器部^K。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的半径比从感光体MK的轴中心到显影辊81K的轴中心的长度大,与主动齿轮: 啮合。通过将齿轮部4aK设为大径,能进一步减速,且能减小与齿轮一齿啮合对应的感光体表面上的齿距误差,能减少副扫描方向的打印浓度不勻(条纹状)的影响。又,将从主动齿轮3K到感光体24K的减速级数设为一级,减少零件数,降低成本,以及减少因啮合误差及偏心引起传递误差的主要原因。减速比系从感光体MK的目标速度和模式特性的关系,根据能得到高效率、高回转精度的速度区域决定。又,凸状联轴器部4cK成为齿形成在轴外周的所谓花键轴。感光体齿轮4K由聚缩醛树脂等摩擦系数比较小的树脂材料构成。第二驱动传递部的显影驱动齿轮列包括离合器7K、惰轮9K、显影齿轮10K。离合器7K包括与主动齿轮I啮合的输入齿轮7aK,与惰轮9K啮合的输出齿轮 7bK,以及离合器轴7cK。离合器轴7cK回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板12和侧板13。离合器7K 伴随通过没有图示的控制部,控制接通/断开电源供给,将输入齿轮7aK的回转驱动力与离合器轴7cK连接,或使得输入齿轮7aK空转。具体地说,若电源供给离合器7K,则输入齿轮 7aK的回转驱动力与离合器轴7cK连接,输出齿轮7bK回转。与此相反,若断开对离合器7K 供给电源,则即使驱动电机I回转,输入齿轮7aK在离合器轴7cK上空转,输出齿轮7bK回转停止。惰轮9K设有贯通孔,通过将保持部件1IK的筒状部1 IaK插入该贯通孔,惰轮9K回转自如地保持在筒状部IlaK的外周面。显影齿轮IOK包括与惰轮9K啮合的齿轮部IOaK, 以及作为第二回转轴的筒状的凹状联轴器部10bK。通过凹状联轴器部IObK的外周面回转自如地嵌合在设在本体侧板13的轴承l!3bK,显影齿轮IOK回转自如地支承在本体侧板13上。又,在本实施形态中,使得惰轮9K的回转中心和感光体齿轮4K的回转中心一致。 通过使得惰轮9K的回转中心和感光体齿轮4K的回转中心一致,能尽可能缩小惰轮9K的贯通孔,能抑制惰轮9K刚性降低。保持惰轮9K的保持部件IlK由例如聚缩醛树脂等摩擦系数比较小的树脂材料形成,安装在本体侧板13。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IlaK的电机侧的内径比感光体齿轮4K的第一轴部4bK的外径大,感光体齿轮4K的第一轴部4bK和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IlaK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地贯通。筒状部IlaK的感光体侧,设有内径比筒状部IlaK小的倒下限制部lleK。倒下限制部IleK与感光体齿轮4K的凸状联轴器部4cK对向,通过凸状联轴器部4cK与倒下限制部IleK碰接,抑制感光体齿轮4K倒下。由此,能顺利地实行凸状联轴器部4cK和凹状联轴器部84K的嵌合,能平滑地将处理单元26K安装到装置本体。又,倒下限制部IleK的内径比感光体齿轮4K的第一轴部4bK的外径小。因此,感光体齿轮4K的第一轴部4bK的端面与形成在筒状部IlaK的内周面和倒下限制部IleK之间的阶梯部IldK碰接,感光体齿轮4K的轴向移动被限制。即,上述阶梯部IldK起着作为移动限制部的功能。 由此,能防止感光体齿轮4K的第二轴部4dK从支承板12脱落。又,在保持部件IlK的感光体侧,设有与侧板13的电机侧的面相接的相接面llcK, 以及嵌合在侧板13的定位孔13aK的嵌合突起llbK。保持部件IlK使得该嵌合突起IlbK 嵌合在定位孔13aK,使得相接面IlcK与侧板13的电机侧的面相接,定位在侧板13安装。 由此,惰轮9K在相对贯通的第一轴部4bK具有间隙的状态下,能回转自如地安装在装置本体。在K色感光体MK的本体侧板13侧设有凹状联轴器部84K,在凹状联轴器部84K 的内周面形成内齿。在凹状联轴器部84K的外周面,嵌合设在处理单元^K的壳体^aK的轴承26bK,轴承^bK局部从壳体^aK突出。
将感光体齿轮4K的联轴器部4cK设为凸状,感光体24K侧的联轴器部84K设为凹状,与将感光体齿轮4K的联轴器部设为凹状,感光体侧的联轴器部设为凸状场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即,将感光体齿轮4K的联轴器部设为凹状,感光体MK侧的联轴器部设为凸状场合,凸状联轴器部从处理单元的壳体^aK突出,联轴器的啮合位置成为离开壳体^aK的位置。另一方面,将感光体齿轮4K的联轴器部设为凸状,感光体24K侧的联轴器部设为凹状,能将联轴器部的啮合位置设为壳体26aK侧。其结果,与将感光体24K侧的联轴器部设为凸状场合相比,能使得联轴器的啮合位置靠近感光体侧,能抑制感光体MK的振动。显影辊8IK的回转轴8IaK由设在壳体^aK的轴承^cK回转自如地支承,前端从壳体^aK突出。在显影辊81K的回转轴SlaK本体侧板侧的前端,设有作为凸状联轴器的花键轴部件85K。由于显影辊不需要如感光体那样注意速度变化,因此,通过将内齿成型难、 成本高的凹状联轴器设在本体侧,降低处理单元^K的成本。当将K色处理单元26K安装到装置本体时,使得支承感光体24K的轴承^bK从壳体^aK突出的部分嵌合到本体侧板13的定位孔13aK。由此,K色处理单元26K相对装置本体得到定位。又,此时,设在感光体24K的凹状联轴器部84K的内齿与感光体齿轮4K的凸状联轴器部4cK的齿啮合。又,设在显影辊81K的回转轴SlaK的花键轴部件85K的齿与显影齿轮IOK的凹状联轴器部IObK的内齿啮合。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保持部件IlK的倒下限制部IleK限制感光体齿轮4K倒下,因此,能平滑地将设在感光体MK的凹状联轴器部84K 插入感光体齿轮4K的凸状联轴器部kK,能将处理单元26K平滑地安装到装置本体。驱动电机I的驱动力通过主动齿轮3K、感光体齿轮4K(齿轮部4aK,第一轴部 4bK,凸状联轴器部kK)传递到感光体MK,同时,通过主动齿轮3K、离合器7K(输入齿轮 7aK、输出齿轮7bK)、惰轮9K、显影齿轮IOK(齿轮部IOaK,凹状联轴器部IObK)传递到显影辊81K。此时,惰轮9K在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IlaK的外周面滑动,由于惰轮9K及保持部件IlK由摩擦系数比较小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能抑制惰轮9K和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IlaK的磨耗。又,也可以在惰轮9K和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IlaK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球轴承,用球轴承将惰轮9K回转自如地保持在保持部件IlK上。较好的是,显影驱动齿轮列的多个齿轮之中,将保持部件IlK保持的惰轮9K设为转速(rpm)最慢的齿轮。保持在保持部件IlK的惰轮9K的内周面与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 IlaK的外周面滑动,因此,产生滑动阻力。通过将保持在保持部件IlK的惰轮9K设为转速 (rpm)最慢的齿轮,能使得显影辊回转一周与筒状部IlaK外周面的滑动距离最短。由此,能抑制传递效率恶化或发热。又,也可以在显影驱动齿轮列的多个齿轮之中,使得惰轮9K成为转矩最小的齿轮。由此,能抑制与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IlaK的外周面的滑动阻力,能抑制传递效率恶化或发热。又,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感光体齿轮4K的第一回转轴的第一轴部4b相对保持惰轮9K的保持部件IlK的筒状部llaK,具有间隙地贯通。由此,显影辊81的负载变化不会通过惰轮9K、保持部件IlK传递到感光体齿轮4K。其结果,因感光体齿轮4K和主动齿轮3K 的间隙等,驱动力不会一瞬间从主动齿轮3K传递到感光体齿轮4K,能抑制感光体24K产生
速度变化。又,较好的是,将保持部件IlK的线膨胀系数设为比感光体齿轮的线膨胀系数小的材质。保持部件IlK如上所述因与惰轮9K滑动而发热,易温度上升。因此,通过将保持部件IlK的线膨胀系数设为比感光体齿轮的线膨胀系数小的材质,能抑制保持部件热膨胀与感光体齿轮相接。又,在本实施形态中,将惰轮9K设在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的处理单元26K 侧。在本实施形态中,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的半径比感光体24K的轴中心和显影辊 81K的轴中心的距离长。将惰轮9K设在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的电机侧场合,不能使得惰轮9K和显影齿轮IOaK啮合。其结果,该场合,将回转轴设在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 4aK的外侧,需要在该回转轴上设置与惰轮9K啮合的第一中继齿轮以及与显影齿轮的齿轮部IOaK啮合的第二中继齿轮。其结果,导致增多零件数,引起装置大型化。因此,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将惰轮9K设在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的处理单元26K侧,能使得惰轮9K 直接与显影齿轮IOK的齿轮部IOaK啮合,与将惰轮9K设在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的电机侧场合相比,能减少零件数,实现装置小型化。又,能用电机的主动齿轮3K的根部啮合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其结果,难以受到主动齿轮3K的挠曲等影响,能高精度地将电机的回转驱动力从主动齿轮向感光体齿轮4K的齿轮部4aK传递。下面,说明彩色驱动传递装置。图5是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的正面图,图6是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在以下说明中,仅仅说明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特征点,与K色的驱动传递装置IK相同构成部分,说明省略。本实施形态的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设在装置本体的本体侧板13和支承板12 之间。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包括第一驱动传递部和第二驱动传递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设有彩色感光体驱动齿轮列,其将作为驱动源的彩色感光体驱动电机加的驱动力向Y、 C、M各自的感光体MY、MC、24M传递,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设有彩色显影驱动齿轮列,其将作为驱动源的显影驱动电机沘的驱动力向Y、C、M各自的显影辊81Y、81C、81M传递。第一驱动传递部的彩色感光体驱动齿轮列包括Y、C、M色的感光体齿轮4Y、4C、4M 以及感光体惰轮17。¥、(、11色的感光体齿轮4¥、4(、411与1(色感光体齿轮41(构成相同。M 色的感光体齿轮4M的齿轮部4aM和C色的感光体齿轮4C的齿轮部4aC与固定在彩色感光体驱动电机加的回转轴的感光体主动齿轮3a啮合。感光体惰轮17配设在Y色的感光体齿轮4Y和C色的感光体齿轮4C之间,与Y色的感光体齿轮4Y的齿轮部4aY和C色的感光体齿轮4C的齿轮部4aC啮合。彩色感光体驱动电机加的驱动力通过感光体主动齿轮3a、M色的感光体齿轮4M 传递到M色的感光体24M。又,从感光体主动齿轮3a通过C色的感光体齿轮4C,传递到C 色的感光体MC。又,从感光体主动齿轮3a顺序通过C色的感光体齿轮4C,惰轮17,Y色的感光体齿轮4Y,传递到Y色的感光体MY。下面,说明彩色显影驱动齿轮列。第一中继齿轮14和第二中继齿轮15与固定在显影驱动电机2b的回转轴的显影主动齿轮北啮合。Y色的惰轮9Y与第一中继齿轮14啮合。Y色的惰轮9Y与K色的惰轮 9K相同,回转自如地保持在Y色的保持部件IlY的筒状部IlaY的外周面。Y色的显影齿轮 IOY与Y色的惰轮9Y啮合。又,C色的惰轮9C与第二中继齿轮15啮合,C色的惰轮9C回转自如地保持在C色的保持部件IlC的筒状部IlaC的外周面。C色的显影齿轮IOC和第三中继齿轮16与C色的惰轮9C啮合。M色的惰轮9M与第三中继齿轮16啮合,M色的惰轮9M回转自如地保持在 M色的保持部件IlM的筒状部IlaM的外周面。M色的惰轮9M与M色的显影齿轮IOM啮合。 各色的显影齿轮10Y、10CU0M与K色显影齿轮IOK构成相同。显影驱动电机2b的驱动力通过显影主动齿轮3b、第一中继齿轮14、Y色的惰轮 9Y、Y色的显影齿轮IOY传递到Y色的显影辊81Y。又,通过显影主动齿轮北、第二中继齿轮15、C色的惰轮9C、C色的显影齿轮IOC传递到C色的显影辊81C。又,通过显影主动齿轮北、第二中继齿轮15、C色的惰轮9C、第三中继齿轮16、M色的惰轮9M、M色的显影齿轮 IOM传递到M色的显影辊81M。即使在该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中,各色感光体齿轮4Y、4C、4M第第一轴部4bY、 4bC、4bM相对各色的保持部件11Y、11C、1IM的筒状部1 laY、1 laC、1 IaM,具有间隙地贯通。由此,显影辊81Y、81C、81M的负载变化不会施加到各色的感光体齿轮4Y、4C、4M,能抑制感光体MY、MC、24M的速度变化。又,通过将各色惰轮9Y、9C、9M设在感光体齿轮的齿轮部4aY、4aC、4aM的处理单元侧,即使感光体齿轮的齿轮部4aY、4aC、4aM的半径比从感光体的轴中心到显影辊的轴中心的距离长,也能使得惰轮9Y、9C、9M与显影齿轮的齿轮部10aY、10aC、IOaM啮合。由此,能减少零件数,实现装置小型化。又,能用感光体主动齿轮3a的根部啮合M色的感光体齿轮4M 的齿轮部4am,C色的感光体齿轮4C的齿轮部^C,能高精度地将电机的回转驱动力从感光体主动齿轮3a向感光体齿轮部4aM,4aC传递。又,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使得将驱动力赋与各色的显影辊81Y、81C、81M的驱动源和将驱动力赋与各色的感光体MY、MC、24M的驱动源不同。由此,可以使得将驱动力传递到各色感光体MYJ4C、24M的路径和将驱动力传递到各显影辊81Y、81C、81M的路径完全不同。由此,各色的显影辊81Y、81C、81M的负载不会对各色的感光体MY、MC、24M的回转给与影响,能抑制各色的感光体MYJ4C、24M的回转速度变化。又,即使在该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中,通过将彩色显影驱动齿轮列收纳在各色的感光体齿轮4Y、4C、4M的轴向宽度,抑制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的轴向大型化。又,即使在该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中,较好的是,使得各色保持部件11Y、11C、 IlM保持的惰轮9Y、9C、9M的转速或负载转矩比彩色显影驱动齿轮列的其他齿轮小。由此, 与上述相同,能抑制传递效率的恶化或发热。又,即使在该彩色驱动传递装置IYCM中,通过使得各色保持部件11Y、11C、11M的线膨胀系数比各感光体齿轮4Y、4C、4M的线膨胀系数小,能抑制保持部件的线膨胀,能抑制感光体齿轮和保持部件相接。本实施形态的驱动传递装置将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传递到处理单元的感光体M和显影辊81,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不是传递到显影辊81,而是传递到充电辊25或供给辊80。又,在上述说明中,说明具有两个驱动传递部的驱动传递装置,但是,也可以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驱动传递部。又,在上述说明中,感光体齿轮的第一轴部相对一个齿轮具有间隙地贯通,但是,也可以相对多个齿轮具有间隙地贯通。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形态的驱动传递装置,作为第一回转轴的第一轴部4b与第一驱动传递部的作为齿轮的感光体齿轮部如一体回转,该第一回转轴的第一轴部4b与惰轮之间具有间隙地贯通,因此,如上所述,能抑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又,能有效利用齿轮部
134a的轴向的投影面积部,实现装置小型化。又,第一驱动传递部包括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感光体齿轮4,该感光体齿轮4使得与驱动源的主动齿轮啮合的齿轮,从齿轮的回转中心延伸的第一回转轴,设在第一回转轴前端、与第一回转体嵌合的嵌合手段一体成形。由此,不会产生齿轮向第一回转轴的安装偏心、凸状联轴器向第一回转轴的安装偏心。由此,能消除因齿轮及凸状联轴器向第一回转轴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感光体MK的速度变化。又,通过将显影驱动齿轮列设在感光体齿轮4的轴向范围内,能抑制驱动传递装置的轴向大型化。通过将作为第一驱动传递部以外的驱动传递部的齿轮的显影驱动齿轮列配置在第一驱动传递部的齿轮的回转体侧,在使得感光体齿轮4的齿轮部大口径化场合,与将显影驱动齿轮列配置在第一驱动传递部的齿轮的电机侧场合相比,能减少齿轮数,能减少零件数。又,能抑制装置大型化,且感光体齿轮4能用根部与电机的齿轮3K啮合,能高精度地驱动感光体。又,设有保持部件11,回转自如地保持惰轮9,感光体齿轮4的第一轴部具有间隙地贯通。具体地说,保持部件11将惰轮9回转自如地保持在外周面上,内周面具有筒状部 11a,感光体的轴部具有所定间隙地贯通。通过将保持部件安装在装置本体,惰轮在相对贯通的第一轴部具有间隙的状态下,能回转自如地安装在装置本体。又,设有作为移动限制部地阶梯部lldK,限制感光体齿轮4的轴向移动。由此,能抑制感光体齿轮4从支承板12脱落。又,通过在保持部件11设置限制感光体齿轮4倒下的倒下限制部lie,能平滑地嵌合感光体齿轮4的凸状联轴器部如和感光体的凹状联轴器84,能将处理单元沈平滑地安装到装置本体。通过将上述保持部件11的线膨胀系数设为比感光体齿轮4的线膨胀系数小的材质,即使保持部件11因与惰轮9滑动而发热,引起热膨胀,也能抑制与感光体齿轮相接。由此,能抑制感光体齿轮4与保持部件11滑动,感光体齿轮4的回转速度变化。又,感光体齿轮4的第一轴部具有间隙地贯通,其他的驱动传递部的多个齿轮之中,将惰轮设为转速最慢,因此,与保持惰轮的保持部件11的滑动距离最短,能抑制传递效率的恶化,能抑制因与保持部件11滑动引起的发热。又,感光体齿轮4的第一轴部4b具有间隙地贯通,其他的驱动传递部的多个齿轮之中,可以将惰轮设为转速最慢。通过设为上述构成,能抑制与保持惰轮的保持部件11的滑动阻力,能抑制传递效率的恶化,能抑制因与保持部件11滑动引起的发热。又,通过将惰轮回转中心和感光体齿轮的回转中心设为相同位置,能缩小惰轮的贯通孔,抑制惰轮大型化,抑制强度降低。又,作为感光体齿轮的嵌合部的联轴器部设为凸状联轴器部,作为嵌合凹部的凹状联轴器部形成在感光体,上述凸状联轴器部具有与上述凹状联轴器部嵌合的凸部。由此, 与将感光体侧的联轴器设为凸状,感光体齿轮的联轴器部设为凹状场合相比,能将联轴器的啮合位置设在感光体侧。因此,与将感光体侧的联轴器设为凸状,感光体齿轮的联轴器部设为凹状场合相比,能对感光体抑制振动。又,将驱动力传递到显影驱动齿轮列的驱动源与将驱动力传递到感光体齿轮的驱动源不同,因此,显影辊的回转负载不会对感光体产生影响。由此,能抑制感光体的回转速
度变化。通过在具有多个回转体的图像形成装置使用上述驱动传递装置,能抑制装置大型化。再有,通过将第一驱动传递部传递驱动的回转体设为像载置体即感光体,能良好地抑制感光体的速度变化,能得到抑制浓度不勻的图像。又,通过将驱动传递装置设在装置本体侧,与将驱动传递装置设在处理单元侧的构成相比,能使得处理单元廉价。上面参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传递装置包括第一回转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回转体; 第二回转轴,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回转体;以及惰轮,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 上述第一回转轴构成为相对其外周,隔开间隙,使得惰轮贯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回转轴上设有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筒状保持部件,将上述惰轮回转自如地保持在外周;上述第一回转轴构成为相对上述保持部件内周,隔开间隙,使得上述保持部件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使得上述第一回转轴,与上述驱动源的主动齿轮啮合的齿轮,设在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前端、与上述第一回转体嵌合的嵌合手段一体成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将上述惰轮,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配置在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轴向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将上述惰轮,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配置在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齿轮的第一及第二回转体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设有限制部,其与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前端相接,限制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轴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设有限制上述驱动传递部件倒下量的倒下限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由具有比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线膨胀系数小的线膨胀系数的材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上述惰轮的转速比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以及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的转速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惰轮,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通过至少一个齿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上述惰轮的转矩比用于将驱动力传递到上述惰轮的齿轮以及用于将上述驱动力从上述惰轮传递到上述第二回转轴的齿轮的转矩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传递部件,该驱动传递部件使得上述第一回转轴,与上述驱动源的主动齿轮啮合的齿轮,设在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前端、与上述第一回转体嵌合的嵌合手段一体成形;将上述驱动传递部件的嵌合手段设为凸形状,将与该嵌合手段嵌合的上述第一回转体的被嵌合部设为凹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惰轮的回转中心和上述第一回转轴的回转中心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得驱动上述第一回转体的驱动源和驱动上述第二回转体的驱动源不同。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多个回转体;以及驱动传递手段,将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多个回转体;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14中任一个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作为上述驱动传递手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回转体是像载置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包括多个回转体、相对装置本体可装卸的单元;上述驱动传递装置将驱动传递到上述单元的多个回转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驱动传递装置设在装置本体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作为第一驱动传递部的感光体齿轮(4K)的回转轴的第一轴部(4b)相对第二驱动传递部的保持惰轮(9K)的保持部件(11)的筒状部(11aK),具有间隙贯通。由此,显影辊(81)的负载变化不会通过惰轮(9K)、保持部件(11)传递到感光体齿轮(4K)。其结果,因感光体齿轮(4K)和主动齿轮(3K)的间隙等,驱动力不会瞬间从主动齿轮(3K)传递到感光体齿轮(4K),能抑制感光体(24K)产生速度变化。提供能抑制第一驱动传递部传递驱动力的回转体的速度变化、且能实现装置小型化的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402152SQ20111027250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5日
发明者三浦洋平, 山崎公晴, 石田雅裕, 船本宪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