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654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避免漏光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液晶显示器广泛的应用在各种资讯处理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笔记型电脑、导航装置等)上。目前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都是以轻薄作为产品的诉求。一般来说,常见的液晶显示器是采用薄膜晶体管的架构,因此,液晶显示器需要搭配背光模块的光源,以达到显像的效果。因为轻薄的设计趋势,部分背光模块的设计中,在背板处采用破孔(或称开口)的设计。然而破孔的设计导致背光模块点亮后,有部分的光线可能由破孔处泄漏,造成背光模块漏光的问题。请参照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框架120与背板130可能因为组装、外力施加或制作工艺误差等问题,使得框架120与背板130之间的间隙10过大,导致光线111从导光板110的侧边通过所述的间隙10后,由破孔136处泄漏至背光模块101的外部,而产生漏光的问题。在目前部分的背板130设计中,为了解决上述的漏光问题,采用包覆破孔136的方式来克服,也就是需要在背板130上对应螺孔凸台180的位置处冲压出一个凸起区域,以使凸起区域能容纳所述的螺孔凸台180,进而包覆所述的破孔136。然而目前的背板130多半为金属材质,因此除了导致在背板130的制作工艺上需要较繁复的工序外,而凸起区域也增加了背光模块101的厚度。另外,为了配合所述的凸起区域,也需要对应修饰外壳160的侧壁形状,由此增添背光模块101在制作上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于背板的开口位置处,通过框架上的槽形结构与背板上的凸出结构的结合,以阻挡背光模块中可能由开口位置处泄漏的光线,进而改善背光模块的漏光问题。因此,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有框架、导光板以及背板。框架,具有朝第一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导光板,设置于框架内,可用以导引光线。背板,结合至框架而覆盖导光板,背板上至少具有一个开口以及第二凸出部,其中开口位于导光板的一侧,第二凸出部朝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凸出,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相邻且设置于开口与导光板之间。由此, 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可用以阻挡导光板所导引的光线由开口透出。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分别于框架上形成凹槽构造以及背板的开口位置附近形成凸出构造,并使所述的凸出构造伸入至所述的凹槽构造中,以阻挡背光模块中可能由开口位置处泄漏的光线。特别是框架上的凹槽构造与背板上的凸出构造结合后,可通过凹槽构造限制凸出构造的位移距离或空间,以提升背板与框架组装的稳固性。值得一提的是,背板上的凸出构造是朝框架方向延伸(即朝向背光模块内部,也就是朝向导光板方向弯折),因此,并不会增加背光模块的厚度,也可符合轻薄短小的设计趋势。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2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D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间隙100背光模块101背光模块102背光模块11导光板110导光板111 光线12 框架120 框架121第一凸出部122第三凸出部123让位空间13 背板130 背板131 开口132第二凸出部132,第二凸出部133凹陷部134凹陷部135 侧壁136 破孔14凹槽构造14’凹槽构造14”凹槽构造141 第一侧壁142 第二侧壁
4
143 侧壁144 侧壁15液晶面板16夕卜壳160 外壳161 开孔162 侧壁18固定孔180螺孔凸台19光学膜片组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2A,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外观示意图。如图2A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包括有导光板11 (如图3A所示)、框架12 (如图3A所示)、背板13、外壳16与固定孔18。导光板11可用以导引由光源(图中未示)所产生的光线。所述的光源的种类可包括但不限制为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等其他类型。所述的光源可采用红、蓝、绿、白等单色光或混色光。导光板11可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高分子材质构成。导光板11设置于框架12内(可对应参阅图3A),框架12可用以支撑或保护设置于其中的导光板11,或者其他背光模块100中的元件,例如,光学膜片组19(如图3A所示) 等。框架12可为塑胶或树脂材质构成。框架12可采用注塑成形(injection molding)技术制作而成。背板13设置于框架12的下方(可对应参阅图3A)。背板13可为金属材质(例如,铝板)所构成。背板13结合至框架12而覆盖所述的导光板11。背板13具有侧壁135, 而背板13的侧壁135上设置有固定孔18。背板13上对应固定孔18的位置处具有一个开口 131,以形成让位空间的态样。通过开口 131所形成让位空间使固定孔18可露出于背板 13,以解决固定孔18与背板13彼此干涉的问题。举例而言,背板13的底面设有开口 131, 而侧壁135与底面相连且具有夹角,且通过底面的开口 131可使固定孔18裸露于背板13。 值得注意的是,框架12上具有朝第一方向(即朝背板13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121。更进一步说,所述的第一凸出部121由开口 131外露延伸凸出,且第一凸出部121具有一个约略与背板13的侧壁135平行的第一侧壁141与两个约略与背板13的侧壁135垂直的相对侧壁143与侧壁144。所述的侧壁143与侧壁144分别形成于第一侧壁141的两端。外壳16设置于框架12的上方(可先行参阅图3A)。外壳16与背板13结合后可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的容置空间可容纳导光板11、框架12以及其他元件(例如,光学膜片组19、光源等),以支撑或保护容纳于其中的元件。外壳16的侧壁162面上开设有一个开孔161。所述的开孔161的位置与固定孔18的位置相对应。开孔161的孔径约略大于所述的固定孔18的孔径。外壳16可为金属材质构成。如上所述,固定孔18设置于背板13的侧壁135上,更进一步说,固定孔18并朝背板13的开口 131处延伸一段预定距离。固定孔18可用以提供固定件(图中未示)穿入。所述的固定孔18的内壁可选择性形成有螺纹,以供固定件穿入后固锁于固定孔18内。所述的固定件可例如是螺丝或铆钉等其他相似性质的固锁件。固定孔18可为金属材质所构成。另外,在背板13邻近开口 131的一侧边上形成有一个凹陷部133。以开口 131的位置为中心,凹陷部133的两端分别延伸一段预定距离。所述的凹陷部133的外观约略成一个矩形的形状。所述的凹陷部133可由金属冲压方式形成。凹陷部133的两端也可为圆弧状。如图2B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2中,凹陷部134的两端可转折约略90度,并分别朝背板13的侧壁135方向延伸, 进而包围所述的开口 131。所述的凹陷部133属于背板13的一部分,并形成于背板13的下表面,对应于凹陷部133的位置处的背板13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二凸出部132。另外,上述图2A或图2B中固定孔18的位置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以作为限制条件,因此,可依设计需求增加或减少固定孔的数量,以及调整固定孔18的位置。接下来,请参照图3A,图3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A的剖面示意图是沿图2A中剖面线A-A’所看到的。外壳16与背板13结合后可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的容置空间内可设置有导光板11、框架12以及液晶面板15。更进一步说,框架12与背板13之间安装有导光板11。框架12与背板16之间安装有液晶面板15。所述的液晶面板15位于导光板11的上方。外壳16的侧壁162上开设有一个开孔161,以对应固定孔18的位置。于外壳16 与背板13结合后,开孔161可露出固定孔18。框架12的侧壁上形成有一个口大底小的另一个让位空间123,以对应容置固定孔18的局部。更进一步说,所述的让位空间123可包覆固定孔18的局部。固定孔18由背板13的侧壁135朝框架12的方向延伸,以嵌入所述的让位空间123中。框架12可用以支撑液晶面板15,以确保液晶面板15可于框架12与外壳16之间稳固定位。框架12上具有朝第一方向(即朝背板13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121以及第三凸出部122。所述的第一方向约略平行于导光板11的法向量。第三凸出部122位于导光板11旁。第三凸出部122大致上抵住背板13的上表面。在第三凸出部122与背板13的侧壁135之间具有朝第一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121。更进一步说,第一凸出部121伸入于开口 131内,而第一凸出部121的长度约略长于第三凸出部122。值得注意的是,框架12 的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三凸出部122共同形成一个凹槽构造14。所述的凹槽构造14具有约略与背板13的侧壁135平行的第一侧壁141与第二侧壁142。如上所述,背板13上对应于固定孔18的位置处具有一个开口 131以及第二凸出部132。开口 131位于导光板11的一侧与背板13的侧壁135之间。更进一步说,开口 131 位于背板13的侧壁135与凹陷部133之间。第二凸出部132位于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三凸出部122之间。第二凸出部132朝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即朝向导光板11的方向)凸出。 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相邻且设置于背板13的侧壁132与导光板11之间。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用以阻挡导光板11所导引的光线(或背光模块100内部的其他反/折射光线)由开口 131透出。如图3A所示,更具体的说,背板13的一端先朝垂直轴向弯折延伸,再朝水平轴向弯折延伸后形成有第二凸出部132。背板13上的第二凸出部132伸入凹槽构造14的第一侧壁141与第二侧壁142之间,其中第一侧壁141与第二凸出部132较佳者是尽可能彼此靠近或紧贴,以避免产生间隙。第一侧壁141、第二凸出部132与第二侧壁142相邻且设置于开口 131与导光板11之间。第一凸出部121、第二凸出部132与第三凸出部122用以阻挡导光板11所导引的光线(或背光模块100内部的其他反/折射光线)由开口 131透出。 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凸出部121、第二凸出部132与第三凸出部122共同形成一个三层阻挡的结构,其中第三凸出部122为第一层阻挡结构、第二凸出部132为第二层阻挡结构、第一凸出部121为第三层阻挡结构。第三凸出部122与第二凸出部132可完全或阻挡大部分的漏光现象。若有部分的光线可能由第三凸出部122与第二凸出部132之间泄漏时,通过相当于挡墙结构的第一凸出部121可再次阻挡由第三凸出部122与第二凸出部132之间泄漏的光线。由此,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通过三层阻挡结构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单层阻挡结构具有较佳防止漏光的效果。另外,所述的第二凸出部132的结构也可采用金属冲压方式形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凹槽构造14可大致上限制背板13的第二凸出部132的位移距离或空间,因此,可避免产生框架12与背板13之间的间隙过大的问题,相对提升背板13 与框架12组装的稳固性。另外,若有其他的设计考量时,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省略液晶面板15。请参照图3B,图:3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凸出部132’的结构弯折一个轴向。凹槽构造14’的第一侧壁141与第二侧壁142的之间的距离也小于凹槽构造14 的第一侧壁141与第二侧壁142之间的距离。其余部分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以下不再赘述。背板13上对应于固定孔18的位置处具有一个开口 131以及第二凸出部132’。开口 131位于导光板11的一侧。更进一步的说,开口 131位于外壳16的侧壁与凹陷部133 之间。第二凸出部132’位于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三凸出部122之间。第二凸出部132’朝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即朝向导光板11的方向)凸出。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 相邻且设置于开口 131与导光板11之间。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用以阻挡导光板11所导引的光线(或背光模块100内部的其他反/折射光线)由开口 131透出。如图:3B所示,更具体的说,背板13的一端朝垂直轴向弯折延伸后形成有第二凸出部132’。背板13上的第二凸出部132’伸入凹槽构造14”的第一侧壁141与第二侧壁142 之间,其中第一侧壁141与第二凸出部132’较佳者尽可能彼此靠近或紧贴,以避免产生间隙。第一侧壁141、第二凸出部132’与第二侧壁142相邻且设置于开口 131与导光板11 之间。第一凸出部121、第二凸出部132’与第三凸出部122用以阻挡导光板11所导引的光线(或背光模块100内部的其他反/折射光线)由开口 131透出。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凸出部121、第二凸出部132’与第三凸出部122共同形成一个三层阻挡的结构,其中第三凸出部122为第一层阻挡结构、第二凸出部132’为第二层阻挡结构、第一凸出部121为第三层阻挡结构。第三凸出部122与第二凸出部132’可完全或阻挡大部分的漏光现象。若有部分的光线可能由第三凸出部122与第二凸出部132’之间泄漏时,通过相当于挡墙结构的第一凸出部121可再次阻挡由第三凸出部122与第二凸出部132’之间泄漏的光线。由此,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通过三层阻挡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单层阻挡结构具有较佳防止
7漏光的效果。接着,请参照图3C,图3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图3C中框架12省略了第三凸出部122 的构造,其余部分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以下不再赘述。框架12的第一凸出部121形成一个凹槽构造14”。所述的凹槽构造14”具有第一侧壁141。背板13的一端先朝垂直轴向弯折延伸,再朝水平轴向弯折延伸后形成有第二凸出部132。背板13上的第二凸出部132伸入至凹槽构造14”的第一侧壁141旁,其中第一侧壁141与第二凸出部132较佳者尽可能彼此靠近或紧贴,以避免产生间隙。第一侧壁 141、第二凸出部132与第二侧壁142相邻且设置于开口 131与导光板11之间。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用以阻挡导光板11所导引的光线由开口 131透出。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共同形成一个双层阻挡的结构,其中第二凸出部132 为第一层阻挡结构、第二凸出部132为第二层阻挡结构。第二凸出部132可完全或阻挡大部分的漏光现象。若有部分的光线可能由第二凸出部132泄漏时,通过相当于挡墙结构的第一凸出部121可再次阻挡由第二凸出部132泄漏的光线。由此,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通过双层阻挡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单层阻挡结构仍具有较佳防止漏光的效果。接下来,请参照图3D,图3D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的第二凸出部132’的结构弯折一个轴向。其余部分构造与第三实施例相同,以下不再赘述。背板13的一端朝垂直轴向弯折延伸后形成有第二凸出部132’。背板13上的第二凸出部132’伸入至凹槽构造14”的第一侧壁141旁,其中第一侧壁141与第二凸出部 132’较佳者尽可能彼此靠近或紧贴,以避免产生间隙。第一侧壁141与第二凸出部132’相邻且设置于开口 131与导光板11之间。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用以阻挡导光板11所导引的光线(或背光模块100内部的其他反/折射光线)由开口 131透出。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凸出部121与第二凸出部132’共同形成一个双层阻挡的结构,其中第二凸出部132’为第一层阻挡结构、第一凸出部121为第二层阻挡结构。第二凸出部132’可完全或阻挡大部分的漏光现象。若有部分的光线可能由第二凸出部132’泄漏时,通过相当于挡墙结构的第一凸出部121可再次阻挡由第二凸出部132’泄漏的光线。由此,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通过双层阻挡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单层阻挡结构仍具有较佳防止漏光的效果。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分别于框架上形成凹槽构造以及背板的开口位置附近形成凸出构造,并使所述的凸出构造伸入至所述的凹槽构造中,以阻挡背光模块中可能由开口位置处泄漏的光线。特别是框架上的凹槽构造与背板上的凸出构造结合后,可通过凹槽构造限制凸出构造的位移距离或空间,以提升背板与框架组装的稳固性。值得一提的是,背板上的凸出构造是朝框架方向延伸(即朝向背光模块内部,也就是朝向导光板方向弯折),因此,并不会增加背光模块的厚度,也可符合轻薄短小的设计趋势。虽然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框架,该框架上具有朝一第一方向凸出的一第一凸出部; 导光板,设置于该框架内;以及背板,结合至该框架而覆盖该导光板,该背板上至少具有一开口以及一第二凸出部,其中该背板具有一侧壁,该开口位于该导光板的一侧与该背板的该侧壁之间,该第二凸出部朝该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凸出,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相邻且设置于该背板的该侧壁与该导光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第一方向平行于该导光板的法向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框架还具有朝该第一方向凸出的一第三凸出部,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三凸出部共同形成一凹槽构造,该凹槽构造具有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板上的该第二凸出部伸入该第一侧壁与该第二侧壁之间,该第一侧壁、该第二凸出部与该第二侧壁相邻且设置于该背板的该侧壁与该导光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框架的该第一凸出部形成一凹槽构造,该凹槽构造具有一第一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背板上的该第二凸出部伸入至该第一侧壁旁,该第二凸出部与该第一侧壁相邻且设置于该背板的该侧壁与该导光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于该背板的下表面邻近该开口的一侧边上形成有一凹陷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凹陷部的两端转折并分别朝该背板的该侧壁方向延伸,进而包围该开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有一框架,具有朝第一方向凸出的第一凸出部;一导光板,设置于框架内;以及一背板,结合至框架而覆盖导光板,背板上至少具有开口以及第二凸出部,其中背板具有一侧壁,开口位于导光板的一侧与背板的侧壁之间,第二凸出部朝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凸出,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相邻且设置于背板的侧壁与导光板之间,用于改善背光模块的漏光问题。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2425743SQ201110369749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5日
发明者卢芳志, 林格年, 沈文斌, 黄昱琮, 黄至敏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