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496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微镜辅助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 相机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教育、科研等领域。显微镜在使用时, 每隔一段时间可能需要对被观察物体的状态变化进行拍照记录,而大量传统的显微镜不具 备数码拍摄记录功能,而自带拍摄功能的专业显微镜又十分昂贵,难以普及。以致于大量使 用显微镜的单位对观察结果无法进行有效的记录,无法进行科学的定量判断,给相关研究 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自带拍摄功能的专业显微镜多设置有专门的分光转接装置,然而分工转接装 置成本高、体积大、重量大,较容易损坏,给使用者带来较大的损失。使用了分光转接装置也 会导致显微镜目视部分的亮度减小,大大影响了观察和拍摄的效果。另外,目前使用者在需要拍照时,也会直接利用人手将相机对准显微镜的目镜进 行拍摄,采用此种拍摄方式,每次拍摄的基准点不同,无法较好的拍摄被观察物体的状态变 化。同时由于在拍摄时,人手的抖动,也进一步造成了拍摄图片的不清晰,给后续的研究比 对带来了较大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显微镜不具备数码拍摄记录功能,而自带拍摄功能的 专业显微镜又十分昂贵,笨重,同时采用人工手动方式进行拍摄,拍摄精度和质量较差的问 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 定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包括目镜、大套筒、方形板,所述目镜 包括目镜小端和目镜大端,其特征在于在方形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大套筒固定在方形板 通孔的一侧,并与通孔相配合贯通,所述目镜小端穿过大套筒的前端,且目镜大端固定于大 套筒内部,在方形板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并承放相机的托架,相机的镜头穿过大套筒与 目镜大端后部紧贴。前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小套筒,所 述小套筒外部设有螺纹结构,可与大套筒内部配合连接并通过旋转完全收纳于大套筒内; 所述目镜小端穿过小套筒的前端,且目镜大端固定于小套筒内部,相机的镜头伸入大套筒 内与小套筒后端紧贴。前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目镜大端的后 侧设置有垫片。前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方形板的通孔内安装有半球状的硅胶片,所述硅胶片向方形板的后端延伸凸出,在硅胶片上开设有十字 型开口。前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底 面板,横向板和两块竖向板,所述两块竖向板上均设置有长孔,所述底面板位于方形板的前 侧下方,所述两块竖向板的底部分别固定于底面板的两端,且两块竖向板位于大套筒的两 侧,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方形板和对应侧竖向板的长孔并通过蝶形螺母锁紧固定,所述横向 板安装在底面板的上部,且横向板的后部延伸到方形板的后侧。前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面板和横向 板上也开设有长孔,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横向板的长孔和底面板的长孔并通过蝶形螺母锁紧 固定。前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板的后 端设置有防止相机向后倾斜掉落的相机固定螺丝。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相机固定结构 安装在显微镜的目镜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重量也较轻,价格也十分便宜。每次拍摄时, 相机固定结构都以相同方式安装在同一目镜上,每次拍摄的基准点相同,定位准确,具有较 好的拍摄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包括目镜1、小套筒2、大 套筒3、方形板4,目镜1包括目镜小端5和目镜大端6,在小套筒2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 7,在大套筒3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8。在方形板4上开设有通孔,大套筒3固定在方形板 4通孔的一侧,并与通孔相配合贯通。小套筒2依次穿过方形板4的通孔和大套筒3,小套 筒2通过外螺纹7与大套筒3的内螺纹8配合连接,且小套筒2通过旋转可完全收纳于大 套筒3内;目镜小端5穿过小套筒2的前端,且目镜大端6完全固定于小套筒2内,在目镜 大端6的后侧设置有垫片9,垫片9能够使目镜大端6与小套筒2配合更加的紧密。在方形板4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并承放相机的托架,托架包括底面板10,横向 板11和两块竖向板12,在底面板10上设置有长孔13,在横向板11上设置有长孔14,在两 块竖向板12上均设置有长孔15。底面板10位于方形板4的前侧下方,两块竖向板12的底 部分别固定于底面板10的两端,且两块竖向板12位于大套筒3的两侧,螺钉16依次穿过 方形板4和对应侧竖向板12的长孔15并通过蝶形螺母17锁紧固定。横向板11安装在底 面板10的上部,且横向板11的后部延伸到方形板4的后侧,安装时,螺钉18依次穿过横向 板11的长孔14和底面板10的长孔13并通过蝶形螺母19锁紧固定。在横向板11上可以 放置相机,相机的镜头伸入到大套筒3内,与置于大套筒3内的小套筒2的后端紧贴。为了使相机拍摄使用效果更好,在方形板4的通孔内安装有半球状的硅胶片,硅 胶片向方形板的后端延伸凸出,在硅胶片上开设有十字型开口,这样卡片式相机的镜头与硅胶片相配合,与目镜大端6后部的镜框配合更加紧密,不会漏光。而带有伸缩镜头的相 机,伸缩镜头可通过硅胶片上十字型开口进入方形板4的通孔内继续使用。在横向板11的 后端设置有防止相机向后倾斜掉落的相机固定螺丝20,相机固定螺丝20能够防止相机向 后倾斜掉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需要拍摄显微镜下被观察物体的状态时,将目镜1从显微镜后端的套筒内取 出,按上述方式将目镜1安装在小套筒2内,再将小套筒2安装在大套筒3内。因为在底 面板10上设置有长孔13,在横向板11上设置有长孔14,在两块竖向板12上均设置有长 孔15,这样再通过螺钉和蝶形螺母的配合,可随意调节整个托架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的 位置。根据不同相机的使用需要,将托架调整到合适位置,再将相机放置在横向板11上,使 相机的镜头与目镜大端6后部紧贴,这样就可以对显微镜下的被观察物体进行拍摄记录工 作。另外小套筒2通过旋转可完全收纳于大套筒3内,在使用时可旋转小套筒2来调节小 套筒2与大套筒3的旋出位置,这样可较好的调节拍摄空位长度,适合不同长度镜头的相机 所需。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 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包括目镜、大套筒、方形板,所述目镜包 括目镜小端和目镜大端,其特征在于在方形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大套筒固定在方形板通 孔的一侧,并与通孔相配合贯通,所述目镜小端穿过大套筒的前端,且目镜大端固定于大套 筒内部,在方形板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并承放相机的托架,相机的镜头穿过大套筒与目 镜大端后部紧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小套筒,所述小套筒外部设有螺纹结构,可与大套筒内部配合连接并通过旋转完全收 纳于大套筒内;所述目镜小端穿过小套筒的前端,且目镜大端固定于小套筒内部,相机的镜 头伸入大套筒内与小套筒后端紧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目镜大端的后侧设置有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方形板的通孔内安装有半球状的硅胶片,所述硅胶片向方形板的后端延伸凸出,在硅胶片 上开设有十字型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托架包括底面板,横向板和两块竖向板,所述两块竖向板上均设置有长孔,所述底面板位 于方形板的前侧下方,所述两块竖向板的底部分别固定于底面板的两端,且两块竖向板位 于大套筒的两侧,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方形板和对应侧竖向板的长孔并通过蝶形螺母锁紧固 定,所述横向板安装在底面板的上部,且横向板的后部延伸到方形板的后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底面板和横向板上也开设有长孔,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横向板的长孔和底面板的长孔并通过 蝶形螺母锁紧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板的后端设置有防止相机向后倾斜掉落的相机固定螺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包括目镜、小套筒、大套筒、方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套筒固定在方形板的一侧,所述小套筒外部设有螺纹结构,可与大套筒内部配合连接并通过旋转完全收纳于大套筒内;所述目镜小端穿过小套筒的前端,且目镜大端固定于小套筒内部,在方形板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并承放相机的托架,相机的镜头伸入大套筒内与小套筒后端紧贴。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显微镜不具备数码拍摄记录功能,而自带拍摄功能的专业显微镜又十分昂贵,笨重,同时采用人工手动方式进行拍摄,拍摄精度和质量较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用于显微镜上的旋转型相机固定结构。
文档编号G03B17/56GK201917712SQ20112002576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6日
发明者魏雪栋 申请人:魏雪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