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2681457阅读:16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信网络中,设备与ODF (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光纤配线架)是通过尾纤来连接的,通常在安装设备时需要安装尾纤,特别是在一些传输网设备上,需要连接到ODF的尾纤较多。尾纤是比较脆弱的连接线缆,在很多站点机房,尾纤出柜后需要用开口波纹管来保护其不受外界因素破坏。目前在站点设备安装过程中,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的操作,安装人员需要徒手完成。而这种方式至少存在下述缺点,由于波纹管开口小,材质硬,单个安装人员无法一 手掰开波纹管一手去塞尾纤,因此目前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时需要两名或两名以上安装人员配合,一人掰开波纹管,另一个向掰开的波纹管内塞入尾纤,才能顺利完成安装,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布放工时长的问题;此外,波纹管开口的地方较锋利,经常会导致没有防护的安装人员手部受伤或损害光纤。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高效、安全地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所述第一护套及所述第二护套均包括筒状的套体壁及由所述套体壁的一端沿所述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与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相互对齐以构成一容置腔,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及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构成向所述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所述容置腔敞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及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之间的所述夹角的朝向不同。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上述的装置,将尾纤安装到所述装置内,将尾纤安装到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内,将安装好尾纤的所述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过,带动尾纤穿过开口波纹管;当尾纤完全穿过开口波纹管后,将所述装置从尾纤上移开完成尾纤布放。由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使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处于不同平面两者间保持一定夹角,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槽体相互连通成为容置尾纤的开口槽。这种结构的装置可以由一个安装人员方便的将尾纤布放在开口波纹管内,提高了向开口波纹管内布置尾纤的效率,并且也防止了徒手安装时造成安装人员手部的伤害,以及刮伤尾纤的问题。附图简要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向布放尾纤的装置安装一根尾纤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向布放尾纤的装置安装多根尾纤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好尾纤的装置滑入开口波纹管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好尾纤的装置在开口波纹管内向另一侧滑动的不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好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出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将尾纤从装置中取出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好尾纤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分体状态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折合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是一种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的辅助工具,可以实现单人向开口波纹管内快速布放尾纤,不但提高了布放效果,也能防止安装人员手部划伤以及防止尾纤划伤。该装置包括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均由筒状的套体壁及由套体壁的一端沿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构成;第一护套一端与第二护套一端连接,具体为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与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与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相互对齐构成容置腔,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及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构成向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容置腔敞口的朝向与第一护套的套体壁及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之间的夹角的朝向不同。这样形成一种折弯结构带有侧向开口的布放尾纤装置,当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形成的容置腔内放入尾纤后,安装人员可单手握持第二护套,另一只手可把持住开口波纹管,从而通过该装置将尾纤拉入开口波纹管内,而第一护套则可以在拉入过程中很好的保护尾纤,避免尾纤被开口波纹管刮伤。通过该装置不但提高了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了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装置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第一护套I和第二护套2 ;其中,第一护套I和第二护套2均包括筒状的套体壁及由套体壁的一端沿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 5 ;第一护套I的套体壁的一端与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一护套I的侧向开口 101与第二护套2的侧向开口 201相互对齐以构成一容置腔5,第一护套I的侧向开口 101及第二护套2的侧向开口 201构成向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的连接处4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一般夹角在60 150度;容置腔敞口的朝 向与第一护套I的套体壁及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之间的夹角的朝向不同。上述装置中,第一护套I及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上与侧向开口 101、201对应的底侧为弧形,且在第一护套I的套体壁上邻近侧向开口处设有防护部件3,防护部件3由侧向开口 101—侧的套体壁向侧向开口 101另一侧的套体壁延伸。防护部件3沿侧向开口的延伸方向交错设置在套体壁上。这样的防护部件既便于向第一护套I内放入尾纤,也可通过其挡住放入后的尾纤防止掉出。如图1-3所示,上述装置中的第一护套I和第二护套2为一体结构,两者一端部相互连接,连接后的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之间基本呈垂直状态,侧视该装置的整体呈水平翻转后的L形,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 40_。这样可以确保不会因连接的转折弯处弧度过小,使放在该装置内的尾纤因过度弯折而损坏。上述装置中第一护套I及第二护套2的各边沿及边角处均为弧形或导角形状,即保证各边沿及边角均为圆钝状,不会因边沿或边角的锋利,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以及操作时刮伤尾纤。如图4 图9所示,利用上述结构的装置布放尾纤的方法为,可首先将尾纤11安装到该装置10内,通过该装置10上的卡扣3将尾纤11限定在第一护套I内(图4为安装一根尾纤后该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安装多根尾纤后该装置的示意图);将已经固定好尾纤11的该装置10从开口波纹管12 —端滑入,可由一名安装人员操作,操作人员一只手13把持开口波纹管12,另一只手14拉住该装置10的第二护套,带动尾纤11进入开口波纹管12内(见图6);持续拉动该装置10带着尾纤11在开口波纹管12内滑动(见图7);最终将安装有尾纤11的该装置10从开口波纹管12的另一端拉出,此时尾纤11被拉动布放到开口波纹管12内;将尾纤11从该装置10中取下来,则完成尾纤11向开口波纹管12内的布放。实施例二如图10-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给出的布放尾纤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该装置的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为分体结构,第一护套I 一端与第二护套2 —端通过相匹配的连接结构固定连接,如在第一护套I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部件6,在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部件7,通过第一连接部件6与第二连接部件7相互连接使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相互连接;连接后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 40mm。上述装置中第一连接部件6可以采用对称地形成在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凸块;第二连接部件7可采用对称地形成在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开孔,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时,开孔套设在凸块上,连接后使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具体可使第一护套I的套体壁上的凸块与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上的开孔构成锁定结构以使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如凸块和开孔均可采用非中心对称形的结构,如长条形,三角形,棱形等,或者可在凸块边沿上设置限制开孔移动的结构,如棘齿,凸凹结构等,开孔可采用与凸块外形匹配的结构,只要能套装到凸块上,并使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之间相对位置保持固定即可。可以知道,也可以采用其它锁定结构,只要实现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上的开孔套在第一护套I的套体壁上的凸块后,使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之间 相对位置保持固定即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说明。上述结构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由于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可设为分体结构,不使用时使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分离,更方便携带,使用时卡装固定后,也能保证提高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本实施例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其它结构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说明,在此不再重复。实施例三如图13-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给出的布放尾纤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该装置的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也为分体结构,不同的是该装置的第一护套I一端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件6与第二护套2 —端设置的第二连接部件7活动连接,如作为第一连接部件6的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凸块可以是圆柱状,第二护套2通过其套体壁上的作为第二连接部件7的开孔能转动的套设在第一护套I的圆柱状凸块上并能沿圆柱状的套体壁转动,连接后,第二护套2能沿圆柱状的凸块旋转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旋转至第一位置时第二护套2与第一护套I贴合(见图15),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二护套2与第一护套I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如90度角左右,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之间基本呈垂直状态)并与第一护套I保持相对固定。为使第二护套2在第一护套I上转动到第二位置时保持固定,可在第一护套I用于连接第二护套2 —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突起部81 ;在第二护套2用于连接第一护套I 一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挂钩82,挂钩82能钩在突起部81上,使第二护套2与第一护套I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如90度角左右,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之间基本呈垂直状态)并与第一护套I保持相对固定。连接后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连接处容置腔底侧呈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 40mm。上述结构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由于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为分体结构并活动连接,不使用时可方便的将第一护套I与第二护套2折合到一起,更便于携带,使用时掰开第二护套2定位后,也能保证提高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
本实施例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其它结构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说明,在此不再重复。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方法,是一种利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向开口波纹管中布放尾纤的方法,该方法 包括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给出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将尾纤安装到该布放尾纤的装置内,将安装好尾纤的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过,带动尾纤穿过开口波纹管;当尾纤完全穿过开口波纹管后,将所述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尾纤上移开完成尾纤布放。该方法因采用布放尾纤的装置,可由一名安装人员完成尾纤的布放,节省人力,且提高了布放效率,并且由于装置的防护作用,可避免开口波纹管划伤操作人员或尾纤,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以辅助向开口波纹管内布置尾纤,从而可以避免安装人员在开口波纹管布放尾纤时手部割伤问题,有效保护安装人员的安全;并可以很好的保护尾纤在布放穿管过程中不受波纹管开口侧的刮伤;还可以实现单人完成尾纤在开口波纹管中的布放任务,大幅节省人力,并有效提高布放尾纤的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 所述第一护套及所述第二护套均包括筒状的套体壁及由所述套体壁的一端沿所述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 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与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相互对齐构成容置腔,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及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构成向所述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所述容置腔敞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及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之间的所述夹角的朝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及所述第二护 套的套体壁上与所述侧向开口对应的底侧为弧形,且在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邻近所述侦_开口处设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由所述侧向开口一侧的套体壁向所述侧向开口另一侧的套体壁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沿所述侧向开口的延伸方向交错设置在所述套体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为一体结构,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40mm。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相互连接使所述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相互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 40mm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对称地形成在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凸块;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对称地形成在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开孔,所述开孔套设在所述凸块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凸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开孔构成锁定结构以使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凸块为圆柱状,所述第二护套通过其套体壁上的开孔能转动的套设在所述第一护套的圆柱状凸块上并能沿所述圆柱状的套体壁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套能沿所述圆柱状的凸块旋转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旋转至第一位置时第二护套与第一护套贴合,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二护套与第一护套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并与第一护套保持相对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用于连接第二护套一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突起部;所述第二护套用于连接第一护套一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挂钩,所述挂钩能钩在所述突起部上,使所述第二护套与第一护套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并与第一护套保持相对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I 9任一项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及第二护套各边角或边沿均为弧形或导角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I 9任一项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为60 150度夹角。
13.—种布放尾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采用上述权利要求I 12任一项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 将尾纤安装到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内,将安装好尾纤的所述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过,带动尾纤穿过开口波纹管; 当尾纤完全穿过开口波纹管后,将所述装置从尾纤上移开完成尾纤布放。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属通信用辅助工具领域。该装置包括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为开口侧设有防护部件的管状开口槽;所述第二护套为管状开口槽;所述第一护套一端与第二护套一端连接,连接后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处于不同平面,第二护套的槽底与第二护套上连接的所述第一护套处于同一侧,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的槽体相互连通成为容置尾纤的开口槽。通过该装置不但节省人力且提高了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了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
文档编号G02B6/46GK102741723SQ201180002327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9日
发明者蒋方荣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