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496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构造为执行双面打印即在打印片材的两侧上打印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能够执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设备设有图像形成单元和再次馈送路径。再次馈送路径被用于将在一个表面上带有图像的打印片材朝向图像形成单元馈送从而在打印片材的另一表面上形成另一图像。在日本专利临时公布特开2011-95495中公开了该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通常,在该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再次馈送路径包括沿着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的后壁延伸的第一路径、沿着主体的底壁延伸的第二路径,和被布置在由主体的后壁和底壁形成的角部处的弯曲部分。

发明内容
通常,在图像形成设备中,构成主体的右壁和左壁的一对框架的四个角部被与增强管道连接。然而,在该结构中,因为使用四个增强管道增强四个角部,所以再次馈送路径的弯曲部分应该被移位从而弯曲部分并不干涉增强管道。因此,主体的尺寸应该增大。考虑到以上问题地,本发明由于以下方面是有利的,S卩,在具有再次馈送路径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能够增强一对框架而不增大其本体的尺寸。根据本发明的有关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具有一对框架的本体,和被构造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当图像形成单元已经在其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片材被再次馈送到图像形成单元时使用的再次馈送路径。该再次馈送路径包括从图像形成单元的在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竖直延伸的第一路径、水平延伸的第二路径,和连接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弯曲部分。该一对框架被与金属板连接,该金属板被形成和布置成沿着弯曲部分延伸。利用该构造,该一对框架被与金属板连接,该金属板被形成为具有对应于弯曲部 分的形状。因此,与其中在该一对框架的弯曲部分附近的部分被与增强管道连接的结构相t匕,该一对框架能够被增强而不增大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的尺寸。可选地,该金属板可以用作再次馈送路径的弯曲部分。利用该构造,与其中在金属板之外设置另一部件以形成弯曲部分的情形相比,该结构能够被简化。可选地,可以设置包含树脂并且在金属板的在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形成第二路径的第一馈送部件。利用该构造,与其中第二板也由金属板形成的情形相比,馈送辊等能够被设置于树脂,该结构能够得以简化。此外,当第一馈送部件包括被布置于所述片材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并且具有被构造为调节所述片材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调节表面的端部调节部件,和被布置于片材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该一侧上并且被构造为馈送片材从而片材被接近端部调节部件地馈送的倾斜馈送辊时,金属板可以包括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被布置于宽度方向上的该一侧上,该引导部件具有从调节表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朝向调节表面延伸的第一引导表面。利用以上构造,能够利用相对于调节表面位于外侧的第一引导表面朝向侧端部调节部件的调节表面引导片材,防止了片材被侧端部调节部件的上游侧端部卡扣。进而,该引导部件可以具有被构造为支撑片材的下壁部分,并且该下壁部分可以从金属板侧朝向第一馈送部件延伸,下壁部分的在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可以被布置于第一馈送部件的被构造为支撑片材的支撑表面的上方。利用以上构造,通过引导部件的下壁防止片材在金属板和第一馈送部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处卡扣成为可能。可选地,第一引导部件可以包括在其间带有预定间隙地竖直布置以形成第二路径·的上馈送部件和下馈送部件。此外,在上馈送部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形成有引导部件将被插入的切口。此外,该引导部件具有上壁部分,所述上壁部分面对所述下壁部分,上馈送部件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部分可以延伸到当在竖直方向上观察时上馈送部件的该另一个部分和金属板可以重叠并且当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上馈送部件的其它部分和上壁部分可以重叠的位置。利用以上构造,通过引导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的上壁部分和上馈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上的一部分,能够使得片材相对于第一馈送路径的进入角度更小,片材能够被顺利地从金属板馈送到第一路径。进一步可选地,下馈送部件的上游侧端部可以被布置在比金属板的下游侧端部低的水平处。利用该构造,防止片材的前端被下馈送部件卡扣是可能的。仍然可选地,具有被构造为朝向金属板引导片材的第二引导表面的第二馈送部件可以被布置于金属板的上游侧上,金属板的上游侧端部可以被布置在离片材比第二引导表面的下游侧端部离片材远的位置处。利用该构造,能够防止片材的前端被金属板卡扣。可选地,可以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第二馈送部件。利用该构造,如果在第一路径中发生片材堵塞,则通过旋转第二馈送部件以向外侧暴露第一路径,能够容易地移除堵塞的片材。此外,可以在金属板外侧设置由树脂形成的覆盖部件从而该覆盖部件从第二馈送部件的下游侧端部覆盖至第一馈送部件的上游侧端部。利用该构造,因为使用者并不直接地触摸金属板,所以形成再次馈送路径的金属板的变形能够受到抑制。可选地,第一馈送部件可以包括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区分开的部件,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区分开的所述部件的在宽度方向上与端部调节部件相反的一侧处的端部可以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接合,并且端部调节部件的端部可以利用紧固部件而被紧固到本体。利用该构造,通过紧固,端部调节部件能够相对于本体准确地定位。此外,因为第一馈送部件的一侧未被紧固,所以第一馈送部件相对于本体的附接/拆离能够被容易地执行。进一步可选地,沿着片材馈送方向延伸并且被构造为引导片材的多个金属板侧肋可以被布置在金属板内侧。利用该构造,因为片材被金属板侧肋的薄表面支撑,所以与其中片材被比较宽的表面支撑的情形相比,能够使得被施加到被馈送的片材的摩擦阻力更低。可选地,金属板可以形成有每一个均沿着片材馈送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并且可以在金属板外侧设置覆盖金属板的树脂覆盖部件。此外,所述多个金属板侧肋可以被形成为通过所述多个狭缝而被插入从而从金属板向内伸出 。利用该构造,多个金属板侧肋能够被布置于金属板的内表面上而不用执行嵌件成型。仍然可选地,限定第二路径的、包括树脂的第一馈送部件可以被设置于金属板的下游侧,并且第一馈送部件的上游侧端部和金属板的下游侧端部可以沿着上下方向重叠。利用该构造,通过重叠金属板和第一馈送部件,金属板和第一馈送部件的连接(覆盖)部分能够得以加强。可选地,第一馈送部件可以设有在片材馈送方向上延伸从而引导片材的多个第一肋,并且当从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一肋的上游侧端部和金属板侧肋的下游侧端部可以重叠。此外,所述多个第一肋的上游侧端部可以分别被布置在比金属板侧肋的下游侧端部低的水平处。利用该构造,因为肋重叠并且第一肋被布置在比金属板侧肋低的水平处,所以可以防止片材的前端被第一肋卡扣。可选地,该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设有具有被构造为朝向金属板引导片材的多个第二肋的第二馈送部件,并且板侧肋的上游侧端部可以被布置在离片材比第二肋的下游侧端部离片材远的位置处。利用该构造,能够防止片材的前端被金属板侧肋卡扣。可选地,第二馈送部件可以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旋转。在该构造中,能够各易地移除在弟一路径中堵塞的片材。


图I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的截面侧视图;图2是示出再次馈送单元、金属板和引导部件的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截取的、图2所示的再次馈送单元、金属板和引导部件的截面视图;图4是类似于图3的截面视图,但是覆盖部件和后盖被省略,并且示出了引导部件;图5是示意用于将再次馈送单元附接到主体的附接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再次馈送单元和金属板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金属板和覆盖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在金属板附近的部分处的再次馈送单元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将描述是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I的构造。第一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方向被表示为彩色打印机I的使用者观察的方向。即,在图I中,左手侧是彩色打印机I的“前侧”,右手侧是彩色打印机I的“后侧”。相对于图I平面的远侧是彩色打印机I的“左侧”,而相对于图I平面的近侧是彩色打印机I的“右侧”。彩色打印机I是能够在片材S的两侧上形成图像的设备。如在图I中所示,彩色打印机I具有本体2,所述本体2容纳片材供应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和片材馈送单元5。
片材供应单元3被布置在本体2内侧的下部处。片材供应单元3包括片材供应盘31和片材馈送机构32。在片材供应盘31中容纳的片材S被馈送以实现U形转弯从而从前侧前进到后侧,并且被朝向图像形成单元4引导。注意能够通过相对于本体2拉拽片材供应盘31而将其拆离。通过朝向后侧推动片材供应盘31,片材供应盘31能够被以可操作方式联接到打印机I。图像形成单元4用于在从片材供应单元3馈送的打印片材S上形成图像,并且被布置于片材供应盘31上方。图像形成单元4具有曝光单元41、四个处理单元42、转印单元43和定影单元44。曝光单元41被布置在本体2的上部中。类似于传统上已知的曝光单元,曝光单元41设有激光源、多面镜、多个透镜和多个反射镜。处理单元42被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并且被布置在片材供应盘31和曝光单元41之间。每一个处理单元42均包括光导鼓42A、充电器42B、显影辊、调色剂供应辊、调色剂厚度调节刮刀和调色剂容器。该四个处理单元42的不同之处在于调色剂容器中包含的调色剂的颜色是不同的,但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转印单元43被布置在片材供应盘31和分别的处理单元42之间。转印单元43包括围绕驱动辊和从动辊缠绕的环形馈送带43A和四个转印辊43B。馈送带43A被构造成使得其外上表面面对光导鼓42A。该四个转印棍43B被布置在与该四个光导鼓42A相对的位置处,使得馈送带43A的上部位于其间,从而馈送带43A的上部分别被该四个光导鼓42A和该四个转印辊43B夹压。定影单元44被布置在处理单元42的后侧上的位置处。定影单元44包括加热辊44A和被布置成面对加热辊44A并且被朝向加热辊44A驱策的压力辊44B。在图像形成单元4中,每一个光导鼓42A的周向表面均被充电器42B均匀地充电并且然后被暴露于由曝光单元41发射的激光束从而根据图像数据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在调色剂容器中包含的调色剂经由调色剂供应辊而被供应到显影辊。调色剂厚度刮刀调节被供应到显影辊的调色剂的厚度,由此显影辊带有具有预定厚度的调色剂层。当在显影辊上携带的调色剂供应到光导鼓42A的形成静电潜像的周向表面上时,潜像被显影(即,变成可视图像)并且在光导鼓42A的周向表面上形成对应于潜像的调色图像。然后,当打印片材S被馈送带43A馈送从而被在光导鼓42A和转印棍43B之间馈送时,在光导鼓42A上形成的调色图像随后被转印到打印片材S上。
转印了调色图像的打印片材S被馈送通过加热辊44A和压力辊44B之间的间隙,由此调色图像被加热/挤压并且定影在打印片材S上。形成定影图像的打印片材S被馈送辊45从定影单元44馈送到馈送路径51。馈送单元5用作将从图像形成单元4馈送的打印片材S排放到本体2的外侧的片材排放机构。馈送单元5还用作再次馈送机构,该再次馈送机构功能用于在前/后侧被反转时将在一侧上带有定影图像的打印片材S再次馈送到图像形成单元4。具体地,馈送单元5包括馈送路径51、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挡板53、再次馈送路径54、被沿着再次馈送路径54布置以馈送片材S的多对再次馈送辊55 (55A和55B)。馈送路径51被布置在本体2中的后侧处从而从在挡板53的前侧附近的向后摆动(在图中由实线示意)的位置延伸到上侧,然后弯曲并且指向前。 馈送辊52被构造为沿着正向/反向方向旋转。当正向旋转时,馈送辊52将从图像形成单元4馈送的打印片材S排放到外侧。当反向旋转时,馈送棍52馈送打印片材S以使片材S向内移动。再次馈送路径54是用于将图像形成单元4已经在其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打印片材S再次馈送到图像形成单元4的路径。再次馈送路径54形成为从本体2的后部开始,并且在本体2的下部中延伸。具体地,再次馈送路径54包括第一路径541、弯曲部分542和第二路径543。第一路径541从挡板53后侧附近的向前摆动的位置延伸到下侧,如由虚线示意地。弯曲部分542是连接竖直延伸(即,沿着上下方向)的第一路径541和水平延伸的第二路径543的通道。弯曲部分542从第一路径541的下端朝向前侧弯曲。注意在本说明中“水平”可以包括相对于准确的水平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第二路径543从弯曲部分542朝向前侧水平(即大致水平)延伸,并且然后朝向片材馈送机构32向上折曲。在馈送单元5中,当图像形成已经完成时,从图像形成单元4馈送的片材S被正向旋转的馈送辊52馈送通过馈送路径51,被排放到本体2的外侧,并且片材S被置放在片材排出盘22上。如果已经在片材S的一侧上形成图像并且将在片材S的另一侧上形成另一图像,则在片材S被从本体2完全地排放出去之前,馈送辊52反向旋转。然后,片材S被拉回本体2内侧,并且被从馈送路径51馈送到再次馈送路径54。此后,片材S被再次馈送辊55馈送通过再次馈送路径54,并且被片材馈送机构32馈送到图像形成单元4。当在两侧上形成图像时,打印片材S被从图像形成单元4馈送到馈送路径51,并且然后被正前旋转的馈送辊52馈送从而打印片材S被从本体2排放并且被置放在片材排出盘22上。弯曲部分542由金属板60形成,并且第二路径543的一个部分由再次馈送单元100形成。具体地,金属板60被形成为使得它的截面具有弧形形状,并且金属板60被沿着弯曲部分542布置。金属板60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分别被连接到一对左右侧框架23。金属板60被形成为具有向本体2的外侧呈凸形的截面。通过将该一对侧框架23与具有沿着弯曲部分542的形状的金属板60b连接,与其中如在传统结构中那样将侧框架的弯曲部分与增强管道连接的情形相比,可以增强侧框架23而不增大本体2的尺寸。此外,因为形成弯曲部分542的金属板60还用于增强该一对侧框架23,所以与其中与金属板分开的其它部件被用于构造弯曲部分的情形相比,能够简化该结构。再次馈送单元100被构造为包括树脂材料,并且再次馈送单元100被设置成位于片材供应盘31下方并且在其前侧上邻近金属板60。也就是说,再次馈送单元100被构造为独立于金属板60并且包含树脂,该结构能够得以简化,因为与其中通过使形成弯曲部分的金属板延伸而形成第二路径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设置再次馈送辊55等。再次馈送单元100被固定到本体2。片材供应盘31能够相对于再次馈送单元100和本体2在前后方向上被以可拆离方式联接(插入/移除)。再次馈送单元100具有如在图2中所示的大致平坦的平面形状,并且包括引导本体110、端部调节部件120和两对再次馈送辊55。 引导部件110包括下馈送部件130和上馈送部件140,所述下馈送部件130和上馈送部件140被布置成沿着上下方向具有预定距离,由此在下馈送部件130和上馈送部件140之间限定第二路径543。下馈送部件130是树脂部件,并且具有比片材S的宽度(即,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宽的宽度。下馈送部件130包括底壁部分131和第一肋132。第一肋132用于从下面支撑打印片材S并且引导打印片材S。第一肋132从底壁部分131向上突出,并且在片材S的馈送方向上延伸。第一肋132被布置成被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如在图3中所示,在每一个第一肋132的端部处(即,在在片材馈送方向S上的上游侧端部处)限定倾斜部分133。每一个第一肋132的倾斜部分133均从比金属板60的引导片材S的引导表面61的前端62低的位置朝向前侧倾斜。换言之,下馈送部件130的后端部分被布置在相对于金属板60的前端部分更低的水平处。利用该构造,当片材S通过在金属板60和下馈送部件130之间的连接部分时,防止了片材S的前端被下馈送部件130卡扣。在金属板60前面,形成从引导表面61的前端向下延伸的凸缘部分63。凸缘部分63的前表面(即,金属板69的前侧端部)和倾斜部分133限定凹形部分134,该凹形部分134相对于包括该一对再次馈送辊55的公共切线TL的平面凹进。因为在第二路径543上在再次馈送辊55和弯曲部分542之间相对于该一对再次馈送辊55的公共切线LT在向下方向上凹进的凹形部分134,当片材S接触再次馈送辊55时片材S的向下弯曲能够被凹形部分134吸收,并且能够防止片材S在再次馈送辊55附近堵塞。上馈送部件140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如在图2中所示,上馈送部件140具有比片材S的宽度宽的上壁部分141和通过使侧部分(沿着宽度或者左右方向)向下弯曲形成的两个侧端部142。当侧端部142被固定在下馈送部件130上时,上馈送部件140被布置成从下馈送部件130分开。在上壁部分141和下馈送部件130之间布置端部调节部件120。端部调节部件120是接触片材S的左侧端部以调节片材S左侧端部的位置的部件。端部调节部件120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部件,并且被设置在下馈送部件130的左侧位置处。在上馈送部件140的左侧上,馈送片材S以使片材S接近端部调节部件120的两个倾斜辊55A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并且在两个倾斜辊55A之间具有空间。每一个倾斜辊55A均是该一对再次馈送辊55之一,并且该一对再次馈送辊55之另一个是被布置于下馈送部件130上的驱动辊55B (见图I)。每一个倾斜辊55A均相对于驱动辊55B倾斜。利用以上构造,当驱动辊55B旋转时,被驱动辊55B驱动的倾斜辊55A向左馈送片材S,由此片材S接近端部调节部件120。在端部调节部件120的后侧上设置引导部件200,所述引导部件200用于相对于端部调节部件120在左右方向上向内侧引导片材S。具体地,在上馈送部件140的后部的左侧上,形成具有凹形形状的切口部分143。引导部件200被布置成使得其前部插入切口部分143中并且从金属板60延伸到下馈送部件130。
引导部件200具有从下侧支撑片材S的下壁部分210 ;从该下壁部分210的左侧部分向内突出的侧壁部分220 ;和上壁部分230,该上壁部分230从侧壁部分220的前部在左右方向上向内突出,并且上壁部分230在上下方向上与下壁部分210面对。下壁部分210被形成为具有沿着弯曲金属板60的引导表面61延伸的弧形截面。下壁210的上部通过在金属板60的左侧上形成的接合孔64并且与金属板60的外表面接合,由此下壁部分210被金属板60牢固地保持。下壁部分210的下端被形成为从金属板60朝向下馈送部件130侧延伸,并且被布置于第一肋132的(支撑片材S的)上表面上方。利用以上构造,当片材S被从金属板60馈送到下馈送部件130时,能够利用引导部件200的下壁部分210防止片材S在金属板60和下馈送部件130的连接部分处的卡扣。如在图2中所示,侧壁部分220具有从在端部调节部件120的调节表面12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上的位置朝向调节表面121延伸的第一引导表面221。如果片材S被馈送从而其左侧端部相对于调节表面121向左移位,则片材S的左侧端部被第一引导表面221引导以接近调节表面121。因此,能够防止片材S在端部调节部件120的后端部分处卡扣。如在图4中所示,上壁部分230被形成为从下馈送部件130的后端部分延伸到金属板60的前端部分。即,在上下方向上的视图中,上壁部分230被形成为从上壁部分230与下馈送部件130重叠的位置延伸到上壁部分230与金属板60重叠的位置。上壁部分230被倾斜从而更加靠近上游侧端部的部分位于更高的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的视图中,上馈送部件140的右侧部分144 (在左右方向上邻接切口部分143的部分)以类似于上壁部分230的方式被形成为从右侧部分144与下馈送部件130重叠的位置延伸到右侧部分144与金属板60重叠的位置。右侧部分144被倾斜从而上游侧部分位于更高的位置处。然后,右侧部分144和上壁部分230被布置成当在左右方向上观察时重叠。利用该构造,使得相对于再次馈送单元100的片材进入角度是小的,片材S能够被顺利地从金属板60馈送到再次馈送单元100。如果没有设置右侧部分144和上壁部分230,则当沿着金属板60馈送的片材S的前端到达下馈送部件130时,由于片材S的刚度,片材S可以从金属板60的弯曲的引导表面61分离并且大致垂直地延伸。然后,片材S相对于水平延伸的第二路径540的进入角度变得更大。结果,难以顺利地将片材S馈送到第二路径543。相反,根据该实施例,上壁部分230和右侧部分144防止片材S从金属板60的引导表面61分离,能够使得片材S相对于再次馈送单元100的进入角度更小,从而片材S能够被顺利地从金属板60馈送到再次馈送单元100。如在图2中所示,再次馈送辊55被布置成更加靠近端部调节部件120。再次馈送辊55能够相对于片材S的馈送方向倾斜地馈送片材S以使得片材S的左侧端部接触端部调节部件120。该两对再次馈送辊55中的一对被布置在切口部分143的后端附近,而另一对再次馈送辊55被布置在上馈送部件140的前端附近。如在图I中所示,第二路径543内的在馈送方向上的最上游侧上的再次馈送辊55被构造为具有比被在再次馈送辊55的上游侧上布置的馈送辊52低的转速。如果再次馈送辊55的转速比馈送辊52快,则发生各种困扰。也就是说,当在再次馈送辊55和馈送辊52之间拉拽片材S时,片材S可能被损坏,和/或当再次馈送辊52在片材S上滑移时,再次馈送辊52可能被损坏。根据该实施例,通过采用以上构造,能够避免该问题。注意,如果馈送辊55的馈送速度比再次馈送辊52的馈送速度快,则接触馈送辊55的片材S可以被容易地弯曲。然而,该弯曲能够被凹形部分134吸收(见图3)。如上所述构造的再次馈送单元100被形成为从本体2分离的单元。再次馈送单元 100的右侧端部(即在宽度方向上与端部调节部件120相反的部分)与本体2接合,而左侧端部(即,更加靠近端部调节部件120的端部)利用紧固部件诸如螺钉而被紧固到本体2。具体地,在下馈送部件130的右表面的前部和后部处,接合突起135分别被设置成沿着左右方向向外延伸,并且接合突起136在下馈送部件130的左表面上的前部和后部处分别被设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延伸。该两个接合突起135分别被置放于在本体2上形成的接合片24上,并且该两个接合突起136分别插入在本体2上形成的两个螺丝孔25中并且通过螺钉被固定于此。利用该构造,通过旋拧螺钉,端部调节部件120能够相对于本体2准确地定位。此外,因为再次馈送单元100的右侧未被紧固,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再次馈送单元100相对于本体2的附接/移除。如在图3中所示,在金属板60的上游部分上,设置后盖300。在后盖300内侧,多个第二肋310以其间带有间隔的方式被布置为向内突出。第二肋310中的每一个的内表面均用作用于朝向金属板60馈送片材S的第二引导表面311。金属板60的上游侧端部65相对于第二引导表面311的端部312位于后侧(即,远离片材S的一侧)上。利用该构造,当片材S被从第二肋312馈送到金属板60时,防止了片材S的前端被金属板60卡扣。如在图I中所示,后盖300被支撑成使得它能够相对于本体2旋转。利用该构造,如果片材S在第一路径541中堵塞,则通过旋转后盖300以将第一路径541暴露于外侧,能够容易地从第一路径541移除片材S。此外,如在图3中所示,由树脂制成的覆盖部件400被设置成从后盖300的下游端部到再次馈送单元100的上游端部地覆盖金属板60。利用该构造,防止了使用者直接触摸金属板60而使金属板60变形,其中金属板60形成再次馈送路径54的弯曲部分542。第二实施例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例。注意第二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修改。因此,类似于在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构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简洁起见省略其说明。如在图6中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在馈送方向上延伸并且引导片材S的多个肋410被设置在金属板70的内表面上。根据该构造,因为片材S被肋410的相对地更细小(thin)的表面引导,与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较宽的引导表面61引导片材S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小馈送片材S时施加到片材S的摩擦阻力。如在图7中所示,金属板70具有多边形形状(见图8)从而沿着弯曲部分542形成轮廓。该多边形形状包括主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后壁部分71 ;水平延伸的下壁部分72 ;和倾斜壁部分73,该倾斜壁部分73倾斜地延伸并且连接后端壁部分71的下端和下壁部分72的后端。在后端壁部分71和倾斜壁部分73上,形成在馈送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74,狭缝74以其间带有间隔的方式布置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多个肋410形成在从外侧覆盖金属板70的覆盖部件400上。所述多个肋410布置成与狭缝74对应,从而当盖体400和金属板70与本体2组装时,所述多个肋410通过所述多个狭缝74向内突出。利用该构造,所述多个肋410能够并不通过嵌件成型地被设置在金属板70的内·侦U。因此,利用该构造,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如图8中所示,下馈送部件130的上游侧端部,更加具体地,下壁部分131的后端部分131A被布置成比其前部131B高一阶,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在金属板70的下壁部分72上重叠。利用该构造,能够加强在金属板70和再次馈送单元100之间的连接部分。当在左右方向上观察时,第一肋132的上游侧端部132A与金属板侧肋410的下游侧端部411重叠。利用该构造,通过分别覆盖肋132和410,连接线被省略。此外,第一肋132被布置在比金属板侧肋410低的水平处。因此,防止了片材S在第一肋132处卡扣。金属板侧肋410的上游侧端部412相对于后盖300的第二肋310的下游侧端部312被布置于后侧(即,离片材S远的一侧)上。利用该构造,当片材S被从第二肋310朝向金属板侧肋410馈送时,能够防止片材S的前端被金属板侧肋410卡扣。应该指出,本发明不需要被限制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而是能够被以各种方式修改。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金属板侧肋410在被布置在金属板70外侧的覆盖部件400上形成。该构造仅是一个实例,并且能够被修改为使得树脂肋可以通过嵌件成型与金属板70—体地形成。作为另一个实例,通过切割和弯曲金属板,金属板侧肋可以利用金属板的一个部分形成。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片材S,描述了厚纸张、明信片、薄纸张。本发明不需要被限制于该片材,并且例如能够使用OHP (高射投影仪)。在上述实施例中,图像形成单元4设有曝光单元41。本发明不需要被限制于该构造,并且能够如在以下描述的实例中那样被修改。例如,替代于曝光单元41,可以采用LED头,和/或替代于光导鼓42A,可以采用光电导带。此外,替代于加热辊44A,可以采用被引导部件以可滑动方式支撑的圆筒状定影膜。进而,替代于转印辊43B,能够采用可向其施加转印偏压的其它部件(例如,导电刷、导电板簧等)。根据实施例和修改,描述了彩色打印机I。然而,本发明不需要被限制于实施例和修改的构造。例如,本发明能够被应用于单色打印机,或者能够采用其它图像形成装置诸如复印机或者MFP (多功能外设)。在上述实施例和修改中,作为紧固部件采用螺钉150。然而,本发明不需要被限制于该构造,并且能够采用其它部 件诸如螺栓和螺母。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一对框架;和 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再次馈送路径,当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已经在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所述片材被再次馈送到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时,使用所述再次馈送路径, 其中所述再次馈送路径包括 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在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竖直延伸的第一路径; 水平延伸的第二路径;和 连接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的弯曲部分,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框架被与金属板连接,所述金属板被形成和布置成沿着所述弯曲部分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I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金属板用作所述再次馈送路径的所述弯曲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第一馈送部件,所述第一馈送部件包含树脂,并且所述第一馈送部件在所述金属板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形成所述第二 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馈送部件包括 端部调节部件,所述端部调节部件被布置于所述片材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上,并且所述端部调节部件具有调节表面,所述调节表面被构造为调节所述片材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和 倾斜馈送辊,所述倾斜馈送辊被布置于所述片材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并且所述倾斜馈送辊被构造为馈送所述片材,从而所述片材被接近所述端部调节部件地馈送,并且 其中所述金属板包括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被布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所述引导部件具有第一引导表面,所述第一引导表面从所述调节表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朝向所述调节表面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下壁部分,所述下壁部分被构造为支撑所述片材,并且其中所述下壁部分从所述金属板侧朝向所述第一馈送部件延伸,所述下壁部分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被布置于所述第一馈送部件的支撑表面的上方,所述支撑表面被构造为支撑所述片材。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包括上馈送部件和下馈送部件,所述上馈送部件和所述下馈送部件被竖直布置,在所述上馈送部件和所述下馈送部件之间具有预定间隙以形成第二路径, 在所述上馈送部件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上形成有切口,所述引导部件被插入到所述切口,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上壁部分,所述上壁部分面对所述下壁部分;并且 所述上馈送部件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个部分延伸到当在竖直方向上观察时所述上馈送部件的所述另一个部分和所述金属板重叠的位置,当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所述上馈送部件的所述另一个部分和所述上壁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下馈送部件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布置在比所述金属板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低的水平处。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何一项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在所述金属板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布置第二馈送部件,所述第二馈送部件具有第二引导表面,所述第二引导表面被构造为朝向所述金属板引导所述片材,并且 所述金属板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布置在离所述片材比所述第二 引导表面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离所述片材远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馈送部件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所述本体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金属板的外侧设置由树脂形成的覆盖部件,从而所述覆盖部件从所述第二馈送部件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覆盖至所述第一馈送部件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4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部件包括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所述本体区分开的部件,并且 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所述本体区分开的所述部件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端部调节部件相反的一侧处的端部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所述本体接合,并且 所述端部调节部件的端部利用紧固部件而被紧固到所述本体。
12.根据权利要求I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金属板的内侧布置多个金属板侧肋,所述多个金属板侧肋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多个金属板侧肋被构造为弓I导所述片材。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金属板形成有多个狭缝,每一个狭缝均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延伸,并且 在所述金属板的外侧设置树脂覆盖部件,所述树脂覆盖部件覆盖所述金属板,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金属板侧肋被形成为通过所述多个狭缝插入,从而从所述金属板向内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包括树脂的第一馈送部件被设置于所述金属板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侦U,所述第一馈送部件限定第二路径,所述第一馈送部件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和所述金属板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何一项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馈送部件设有多个第一肋,所述多个第一肋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延伸从而引导所述片材, 当从所述片材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第一肋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和所述金属板侧肋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重叠,并且 所述多个第一肋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分别被布置在比所述金属板侧肋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低的水平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何一项的图像形成设备, 进一步设有第二馈送部件,所述第二馈送部件具有多个第二肋,所述多个第二肋被构造为朝向所述金属板弓I导所述片材, 其中所述板侧肋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被布置在离所述片材比所述第二肋的在所述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离所述片材远的位置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馈送部件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所述本体旋转。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具有一对框架的本体,和被构造为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当图像形成单元已经在其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片材被再次馈送到图像形成单元时使用的再次馈送路径。该再次馈送路径包括从图像形成单元的在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竖直延伸的第一路径、水平延伸的第二路径,和连接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弯曲部分。该一对框架被与金属板连接,该金属板被形成和布置成沿着弯曲部分延伸。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955383SQ20121009247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8日
发明者饭野光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