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625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能够通过使带或者辊运动而形成和除去用于记录材料的加热夹持部。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在所述结构中提高在电极构件与外部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连接性,所述电极构件与外部线束设置成相对于运动辊或者运动支撑辊的转动中心轴线固定所述电极构件与外部线束的位置关系。
背景技术
已经广泛地使用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S卩,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该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并且此后,调色剂图像在夹持传送记录材料的同时在图像加热设备(定影器件)的加热夹持部中被加热和加压,由此将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上。另外,还已经投入实际使用的是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即,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其上临时地或者完全地定影有图像的记录材料在该图像加热设备(光泽度处理器件)的加热夹持部中被夹持传送以调节记录材料的表面性能。在图像加热设备中,第一可转动构件(带或者辊)和第二可转动构件(带或者辊)彼此压力接触以形成用于记录材料的加热夹持部,并且第一可转动构件和第二可转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接触和分离的方向运动以能够形成和除去用于记录材料的加热夹持部。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2010_181469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在所述图像加热设备中加压辊可朝向和远离定影辊运动地设置,在所述加压辊中在其转动中心轴线处设置有灯加热器,在所述定影辊中在其转动中心轴线处设置有灯加热器。在该图像加热设备中,除去了加热夹持部,并且定影辊和加压辊在其中这些辊的温度被控制在不同的表面温度下的状态中保持备用,并且继而通过在记录材料传送之前即刻使加压辊压力接触定影辊而形成用于记录材料的加热夹持部。在JP-A 2007-79064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在所述图像加热设备中加压辊可朝向和远离定影带运动地设置,在所述加压辊中在其转动中心轴线处设置有灯加热器,定影带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而被加热。在JP-A 2006-184366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在所述图像加热设备中两个灯加热器与定影辊的转动中心轴线平行地设置。通过控制两个灯加热器相对于纵向方向的发热量的分配不同,增强了定影辊相对于纵向方向的温度均匀性。在JP-A 2010-181469中公开的图像加热设备中,如图2中所示,产生了以下关于电线的连接形式的问题。灯加热器104沿着设置成可上下运动的加压辊102的转动中心轴线设置。灯加热器104的两个端部暴露于相当高的温度下,并且因此耐热的线束(束线)106通过使用耐热的压接的电连接件而连接到灯加热器104的端子(电连接件)。在这种状态中,当加压辊在每个成像的片材上重复地上下运动时,增加了显著氧化的线束106在与压接的电连接件的连接部分处折叠的次数,结果连接部分的寿命变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甚至当第二可转动构件重复地进行往复运动时,也能够通过增强线束的与电连接件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的抗折叠性能而确保线束的与电连接件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较长的寿命。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能够延长用于连接加热器和电线的连接部分的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第一可转动构件和第二可转动构件,所述第一可转动构件和第二可转动构件形成其中将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夹持部;设置在第二可转动构件中的加热器;运动机构,其用于使第二可转动构件和加热器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成一体地运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中第二可转动构件接触第一可转动构件,在分离位置中第二可转动构件与第一可转动构件分离;和电连接件,其用于在施加压力下电连接加热器的电能供给部分和电线,其中,电连接件的方向设定成使得在电线的横截面中的电连接件的纵向方向与由运动机构在操作期间所导致的电连接件的运动方 向之间所形成的较小的角是45度或者更小。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在考虑到以下参照附图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更加明显。


图I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的视图;图2是定影器件的结构的视图;图3(a)和3(b)是在辊端部部分处的布线结构的透视图;图4(a)和4(b)是在卤素灯加热器与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视图;图5(a)和5(b)是随着加压辊接触和分离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姿态变化的视图;图6是示出在加热器电连接件的倾斜角与压接的线束的几何惯性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7(a)和7(b)是各自示出压接的线束的几何惯性矩与应力集中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图8(a)和8(b)是实施例2中的在辊端部部分处的布线结构的透视图;图9(a)和9(b)是实施例2中的在卤素灯加热器与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视图;以及图10是实施例2中的随着加压辊接触和分离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姿态变化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也可以在相应实施例的构造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用它们的可替代的构造替换的其它实施例中执行本发明,只要沿着压接的横截面中的纵向方向调节可运动辊构件的布线导线的弯曲(折叠)方向即可。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使用卤素灯加热器的图像加热设备,而是还可以在使用电阻加热和电磁加热的图像加热设备中实施本发明。不但还可以在其中一对辊构件彼此直接压力接触以形成加热夹持部的辊加热类型的图像加热设备中实施本发明,而且可以在其中一对辊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由辊构件所支撑的带构件的带加热类型的或者带传送类型的图像加热设备中实施本发明。<图像形成设备>图I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的视图。如图I中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是中间转印类型的串联式全色打印机,其中沿着中间转印带125分别布置有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部分200Y、200M、200C 和 200K。在图像形成部分200Y中,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20Y上,并且继而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5上。在图像形成部分200M中,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20M上,并且继而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5上。在图像形成部分200C和200K中,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在感光鼓120C和120D上,并且继而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5 上。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在该处所述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从记录材料盒150拉出来的记录材料P通过分离棍151 —张接一张地分离,在对齐辊152之间等待,并且通过对齐辊152朝向二次转印部分T2传送。其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通过传送带158传送到定影器件I中,并且在受到加热和压力施加以对其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之后通过排出辊159被排出在打印机外侧的托盘160上。顺便提及,在执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记录材料P沿着双面的传送路径140传送,并且继而在颠倒的状态中被再次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以便使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与用于第一次打印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然后,与第一次的情况类似地,记录材料P被传送到定影器件I中,在所述定影器件I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另外,就单色图像形成设备而言,仅图像形成设备200K操作,以便使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图像形成部分200Y、200M、200C和200K具有相同的构造,除了在显影器件123Y、123MU23C和123K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彼此不同以外。在以下说明中,将说明图像形成部分200Y,并且相对于其它图像形成部分200M、200C和200K,用于表示图像形成部分200Y的构成部件(装置)的附图标记(符号)的后缀Y也将分别取为M、C和K,用于解释与所述构成部件的相关联的构成部件。图像形成部分200Y包括感光鼓120Y。在图像形成部分200Y中围绕感光鼓120Y布置有充电辊121Y、曝光器件122Y、显影器件123Y、初次转印辊124Y和鼓清洁器件。感光鼓120Y由铝圆筒构成,在所述铝圆筒上在铝圆筒的外周边表面处形成有感光层并且该感光鼓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沿着指示的箭头方向转动。充电辊121Y上施加有以AC电压为基础的DC电压形式的振荡电压,以便使感光鼓120Y的表面被均勻地充电到一电势。曝光器件122Y用激光束通过旋转镜扫描感光鼓表面而在感光鼓120Y上书写(形成)用于图像的静电潜像。显影器件123Y借助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两种成分的显影剂对静电潜像显影,以便使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20Y上。初次转印辊124Y驱策中间转印带125的内表面以在感光鼓120Y与中间转印带125之间形成初次转印部分。初次转印辊124上施加有DC电压,以便使感光鼓120Y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5上。鼓清洁器件用清洁刮刀刮擦感光鼓120Y,以便收集感光鼓120Y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中间转印带125围绕张力辊155、驱动辊156和相对辊154伸展。张力辊155将预定的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125,并且中间转印带125被驱动辊156转动地驱动。带清洁器件157用清洁刮刀刮擦中间转印带125以收集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定影器件>图2是定影器件I的结构的视图。图3(a)和3 (b)是在辊端部部分处的布线结构的透视图。如图I中所示,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形成在感光鼓120Y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并且继而调色剂图像通过使用静电力而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然后,在定影器件I中,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和加压以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以便使图像形成在记录材料P上。定影器件I采用辊定影类型的定影器件,其中加压辊压力接触设置有加热器的定影辊,以形成实现定影的加热夹持部N。在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器件中, 在许多情况下采用辊定影类型的定影器件。如图2中所示,作为第一可转动构件的示例的定影辊101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作为加热器件的示例的加热器的示例的卤素灯加热器104加热作为第二可转动构件的示例的加压辊102。定影器件I将记录材料P引入到在定影辊101和加压辊102之间的加热夹持部N中,定影辊101通过卤素灯加热器103被加热和保持在预定的表面温度下,加压辊102压力接触定影辊101且具有弹性。记录材料P在加热夹持部N中在夹持传送期间对其表面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定影。加压辊102从下方压力接触定影辊101以形成用于记录材料P的加热夹持部N。定影辊101和加压辊102通过设置在相对侧的端部部分处的具有可变中心距的齿轮系166连接,并且以相同的表面速度同方向地转动。马达165经由齿轮系166驱动定影辊101和加压辊102,以沿着箭头方向A以预定的速度转动这些辊。在定影辊101的芯金属IOla内侧,一对卤素灯加热器103布置为发热元件,并且从内侧加热定影棍101。定影棍101的表面温度通过可接触到定影棍101的热敏电阻167检测。温度控制器169基于热敏电阻167的检测温度开启和关闭卤素灯加热器103以调节供给到卤素灯加热器103的电力,从而将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控制在预定的目标温度下。在加压辊102的芯金属102a内侧,卤素灯加热器104布置为发热元件,并且从内侧加热加压辊102。加压辊102的表面温度通过可接触到加压辊102的热敏电阻168检测。温度控制器169基于热敏电阻168的检测温度开启和关闭卤素灯加热器104以调节供给到卤素灯加热器104的电力,从而将加压辊102的表面温度控制在预定的目标温度下。在定影辊101的芯金属IOla的表面上,形成有300 μ m厚的硅橡胶的弹性层,并且弹性层的表面用含氟树脂的分隔层覆盖。在加压辊102的芯金属102a的表面上,形成有100 μ m厚的硅橡胶的弹性层,并且弹性层的表面用含氟树脂的分隔层覆盖。
作为运动机构的示例的升降凸轮162能够使加压辊102和卤素灯加热器104成一体地运动到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在所述接触位置中加压辊102接触到定影辊101,在所述分离位置中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01分离。加压辊102的两个端部部分通过轴承130可转动地支撑,并且轴承130通过具有作为转动中心(转动运动中心)的转动轴(转动运动轴)111的驱策构件105支撑。驱策构件105通过设置在驱策构件105的上部分与具有作为转动中心的转动轴111的支撑构件170之间的螺旋弹簧161被向上驱策。支撑构件170的转动端部通过升降凸轮162被向上推动以经由螺旋弹簧161提升加压辊102,以便使加压辊102压力接触定影辊101。结果,在定影辊101与加压辊102之间形成加热夹持部N。控制器164通过致动马达163转动升降凸轮162以控制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01的接触以及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01的分离,从而实现压力施加和压力释放(除去)。控制器164通过检测设置在升降凸轮162的凸轮轴上的传感器标志的相位角而执行关于状态是压力施加状态还是压力释放状态的辨别。
加压辊102在与定影辊101分离的状态中以预定的速度转动的同时等待记录材料。如图3(a)中所示,定影辊101和加压辊102在诸如复印或者打印的正常操作期间处于压力接触状态中,并且具有通过压力和热量对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功能。然而,定影辊101和加压辊102的压力接触状态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已加压的部分导致变形。因此,当在压力接触状态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之后即刻进行成像的记录材料上定影图像时,相对于与记录材料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已定影的图像的表面上产生了条带或者出现不均匀的光泽度,从而产生图像缺陷。如图3(b)中所示,在其中图像形成设备准备用于图像形成工作的休眠模式期间或者在停机期间,通过用于使加压辊102远离定影辊101运动的分离操作来释放压力(施加)。结果,防止定影辊101和加压辊102受到载荷,以便避免压力接触状态持续较长的时间。顺便提及,近年来,对于图像形成设备的高速化,当定影辊的热量由于记录材料的传送而耗损时,可能发生使得调色剂图像从记录材料转印到定影辊上的、诸如所谓的冷胶印的、不充分定影。因此,在定影器件I中,加压辊102还设有卤素灯加热器104,其作为应付由于记录材料传送而导致热量降低的对策,并且采用其中加压辊102可以与定影辊101分离的构造以解决诸如温度过度升高的问题。因此,在定影器件I中,卤素灯加热器104需要线束106和连接器107。卤素灯加热器104的连接器107与固定在定影器件I的框架侧处的连接器113连接。如图3(a)中所示,在加压辊102相对于定影辊101执行接触和分离操作的情况下,卤素灯加热器104的连接器107被固定在定影器件I的框架侧处的保持部分113上,并且因此,弯曲(折叠)作用对线束106起作用。当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01接触和分离时,弯曲作用对线束106起作用。相对于对线束106起作用的弯曲作用,线束106总体上吸收了大量变形。然而,在线束106中局部地存在有刚性较低的部分的情况下,几乎由于接触和分离操作所导致的线束106的变形集中在低刚度的部分处。在这种构造中,由于在加压辊102的接触和分离期间的弯曲作用所导致的线束106的疲劳如同卤素灯加热器104 —样显著地削弱了耐用性。强烈地需要延长定影器件I的寿命,使得需要明显地提高抵抗这种弯曲力的耐用性。因此,在以下实施例中,使在卤素灯加热器104的端部部分处的压接的电连接件的线束变平坦的纵向方向接近于加压辊102的运动方向,使得线束106随加压辊102的运动的弯曲程度 减小,并且从而增强耐用性。(实施例I)图4(a)和4(b)是在卤素灯加热器与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视图。图5 (a)和5(b)是随着加压辊接触和分离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姿态变化的视图。图6是示出在加热器电连接件的倾斜角与压接的线束的几何惯性矩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7(a)和7(b)是各自示出压接的线束的几何惯性矩与应力集中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在图4中,图4(a)是卤素灯加热器104的示意图,并且图4(b)是在卤素灯加热器104与线束106之间的接合部分的放大图。如图4(a)中所示,作为电连接件部分的示例的加热器电连接件108通过压接将作为电线的示例的线束106电连接到卤素灯加热器104。加热器电连接件108是其中线束106在压接期间沿着与压接方向垂直的方向分布的类型的压接的电连接件。如图2中所示,加压辊102的卤素灯加热器104包括线束106和连接器107。连接器107插入在定影器件I的框架侧处的保持部分113中并且通过该保持部分113保持。顺便提及,保持部分113被固定在该保持部分113不通过驱策构件105转动地运动的位置处。如图4(b)中所示,加压辊102的卤素灯加热器104和线束106通过加热器电连接件108接合起来。加热器电连接件108通过使用压接的电连接件而接合卤素灯加热器104的电能供电连接件和线束106。卤素灯加热器104布置成与加压辊102的转动中心轴线平行。在卤素灯加热器104的端部部分处固定有作为支撑部分的端帽114,其设置在卤素灯加热器104的端部部分处,用于支撑电能供电连接件。加热器电连接件108在具有游隙(间隙)的情况下保持在端帽114的通孔中,并且因此,加热器电连接件108在游隙的范围内,朝向使线束106在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连接部处随加压辊102的运动的应力分布平均(均匀化)的方向,自动地调节其姿态。结果,防止线束106的一部分由于应力集中而构成疲劳破坏(破裂)的起点。加热器电连接件108通过压接工具在压力下与线束106成一体地变平坦,并且此后插入端帽114的通孔中,从而在约束转动的状态中保持在通孔中。端帽114和齒素灯加热器104通过使用陶瓷粘合剂固定在一起。加热器电连接件108在变平坦和接合之后的轮廓相对于其变平坦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是约1_,并且相对于其变平坦和扩大的纵向方向的长度是约3mm。另外,在接合之后的状态中,由加热器电连接件108所保持的线束106的横截面具有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所述横向方向是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变平坦方向,所述纵向方向是线束106变平坦和扩大的方向。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保持在通孔中,所述通孔形成在端帽114中并且具有矩形横截面。在端帽114的通孔中,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是竖直方向并且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横向方向是水平方向的状态中防止加热器电连接件108转动。端帽114设有转动防止部分114a。转动防止部分接合位置调节构件112的开口,以便防止端帽114转动。卤素灯加热器104的角姿态通过转动防止部分114a调节,以便使由加热器电连接件108变平坦的线束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与加压辊102的接触和分离方向一致。如图3(a)中所示,卤素灯加热器104布置成与加压辊102的转动中心轴线平行。位置调节构件112和转动防止部分114a调节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方向,以便使在压接的线束106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与加压辊102的运动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保持恒定。如图5(a)中所示,在其中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01分离的状态中,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位置是Pl。在其中加压辊102压力接触定影辊101的状态中,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位置是P2。甚至当卤素灯加热器104在以转动轴111作为中心的情况下上下运动时,力口热器电连接件108的角姿态也保持恒定,以便使由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保持的线束106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与升降方向一致。这是因为,如图4(a)中所示,卤素灯加热器104的转动姿态通过转动防止构件114和位置调节构件112调节。因此,在以转动轴111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圆轨迹的切线方向(辊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大约是零 度。当通过加压辊102的接触和分离所导致的转动轴111的转动角是α时,在分离期间的加热器电连接件108 (Pl)的纵向方向与接触期间的加热器电连接件108 (Ρ2)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是α。然而,在转动了角α的情况下,电连接件横截面倾斜了角α,并且因此,甚至当运动的起点处的倾斜角是O度时,在运动的终点处,在线束106的压接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与由升降凸轮162所导致的加压辊102的运动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也是α。即,几何惯性矩略微降低。因此,通过把降低考虑在内,设定线束的压接的横截面(电连接件横截面)的方向,以便使每次在运动过程期间在线束的压接的横截面自身与运动的切线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中的最大角是45度或者更小。这里,假定线束106是悬臂,使得加热器电连接件108是固定端部,并且载荷W被施加在自由端部处。线束106的翘曲程度(挠曲量)与载荷W成比例,并且与线束106的几何惯性矩和杨氏模量成反比。另外,最大弯曲应力作用在线束106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因此,即使线束106从其端部到其基部部分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与线束106之间的连接部分处也出现应力集中,使得通过重复的载荷施加易于发生疲劳破坏。作用在悬臂上的载荷W通过连接器107的位置、线束106的长度、和加压辊102的运动量确定,并且所述载荷W是恒定的。杨氏模量是线束106的特征值,并且如果线束106由同一种材料形成,则该特征值是恒定的。然而,几何惯性矩依据线束106的横截面形状和角姿态而改变。可以通过几何惯性矩调节线束106是否容易翘曲(变形)。线束106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与线束106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几何惯性矩高于在不压接的相邻部分处的几何惯性矩,可以避免在连接部分处的应力集中并且可以在整个线束106上分布翘曲。如图6中所示,在其中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轮廓相对于纵向方向的长度是约3mm并且相对于横向方向的宽度是Imm的情况下,通过计算获得线束106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与线束106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几何惯性矩。如在该实施例(实施例I)中,在其中在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被调节到O度的情况下,几何惯性矩最大。当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与接触和分离方向C之间所形成的角增大时,线束106的几何惯性矩逐渐降低,并且当在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是90度时,该几何惯性矩减小到最大几何惯性矩的1/9。如图5中所示,加热器电连接件108是这样类型的压接的电连接件,即,在所述类型的压接的电连接件中作为电线的示例的线束106在其中线束106相对于与加压辊102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压接的过程中沿着加压辊102的运动方向分布。加热器电连接件108在与其纵向方向垂直的横截面中变平坦,从而通过用金属件包围线束而将线束分成处于两个空间(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中的线束。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在线束106和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边界处线束106的几何惯性矩可以相对于压接的线束106的纵向方向具有大于图6中的值的值。如图7(a)中所示,在其中线束106通过加热器电连接件108压接而沿着接触和分离的方向扩大的情况下,线束106在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连接的连接部分处的几何惯性矩最大,使得在连接部分处的线束106不容易变形。在其中几何惯性矩较大的情况下,避免在连接部分处的线束106处的应力集中,以便通过整个线束106吸收由加压辊102的接触操作所导致的线束106的变形。结果,在线束106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边界部分 处的线束106的变形角减小,使得可以减小局部地施加在线束106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边界部分上的应力。如图7(b)中所示,在其中线束106通过加热器电连接件108压接而沿着接触和分离的方向变平坦的情况下,线束106在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连接的连接部分处的几何惯性矩最小,使得在连接部分处的线束106易于变形。在其中几何惯性矩较大的情况下,在线束106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局部地出现由于加压辊102的接触操作所导致的线束106的变形,并且因此较大的弯曲作用对线束106起作用以在线束106上施加应力。在其中线束的长度是IOOmm并且连接器107被固定的状态中,加压辊102沿着接触和分离方向C运动了 7_。如图7 (b)中所示,当在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被调节到90度时,在线束106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边界部分处的变形角是约5度。另一方面,如图7(a)中所示,当在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被调节到O度时,在线束106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边界部分处的变形角是约O. 6度。与调节到90度的情况相比较,在线束106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的边界部分处的变形角可以被抑制到12%。顺便提及,在该实施例中,在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被调节到O度,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限于O度。当与变形量最大的90度的条件相比较该角被调节到(45度至α)时,甚至在加压辊102的接触和分离操作期间的任何姿态中,可以实现不小于90度的条件下的变形量抑制效果两倍的变形量抑制效果。另外,在该实施例中,采用其中加压辊102围绕作为转动中心的转动轴111转动地运动的构造,但是加压辊102的运动不限于转动运动,但是还可以是例如平移(平行位移)。此时,α是O度,并且因此,当在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之间所形成的角被调节到45度或者更小时,获得不小于两倍的变形量抑制效果。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加压辊102的热源不限于仅是卤素灯加热器104。当热源具有线束106时,热源还可以是电磁感应线圈组件。另外,连接器107可以仅需要被固定在定影器件I的框架侧处,并且还可以采用例如其中连接器107借助螺钉被紧固到电连接件的构造。(实施例2)图8(a)和8(b)是实施例2中的在辊端部部分处的布线结构的透视图。图9 (a)和9(b)是实施例2中的在卤素灯加热器与线束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视图。图10是实施例2中的随着加压辊接触和分离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姿态变化的视图。实施例2具有与实施例I中的构造相同的构造,除了在加压辊的转动中心处平行地设置有两个卤素灯加热器。因此,图3和4(实施例I)和图8和9(实施例2)中共同的构成元件(构件)用与图3和4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其冗余的说明。由于近年来满足了图像形成设备的高速化以及记录材料的类型的增加,在其中持续地对相对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的横向方向具有较小尺寸的记录材料的片材进行定影的情 况下,在定影辊和加压辊的非片材经过区域中易于出现温度过度升高。另外,另一方面,当在非片材经过区域中出现温度降低时,则具有在对薄记录材料进行定影时在记录材料的后端端部处产生横向移动折痕的可能性。关于沿着定影棍和加压棍的纵向方向的电连接件的分布这种问题,在上述JP-A2006-184366中,意在通过控制这对具有不同的发热量分配特征的卤素灯加热器来解决该问题。如图8(a)中所示,卤素灯加热器104与加压辊102的转动中心轴线平行地布置。位置调节构件112和转动防止部分114调节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方向,以便使在压接的束线106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与加压辊102的运动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保持恒定。位置调节构件112将束线106定位和保持在一定转动角度下,以便使加压辊102沿着由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b压接的束线106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运动。端帽114的转动防止部分114a接合在位置调节构件112的开口中,以便防止端帽114转动。甚至在加热夹持部形成状态中和在加热夹持部除去状态中,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通过转动防止部分114a和位置调节构件112进行位置调节。因此,如图10中所示,在以转动轴111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的圆轨迹的切线方向(辊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大约是零度。另外,在以转动轴111作为中心的情况下,在加热器电连接件108c的圆轨迹的切线方向(辊接触和分离方向C)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c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角大约是零度。如图8(a)中所示,当加压辊102压力接触定影辊101时,在加压辊102和定影辊101之间形成用于记录材料的加热夹持部。另一方面,如图8(b)中所示,当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01分离时,除去了加压辊102和定影辊101之间的加热夹持部。如图9(a)中所示,加压辊102包含两个卤素灯加热器104a和104c。另外,如图9(b)中所示,卤素灯加热器104a和104c分别通过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接合线束106。作为电线的示例的线束106电连接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在该实施例(实施例2)中,在中心部分处具有较高的发热区域的卤素灯加热器104a以及在端部部分处具有较高的发热区域的卤素灯加热器104c被组合地包含在加压辊102(图8)中。依据该状况,卤素灯加热器104a和104c被独立地开启和关闭,以便使加压辊102相对于纵向方向的温度分布被控制在中心部分的高温度场中或者端部部分的高温度场中。固定作为电连接件部分的示例的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相对于作为第二可转动构件的示例的加压辊102的转动轴的位置关系。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压接线束106 (使线束106变平坦)以确保与作为加热装置的示例的卤素灯加热器104a和104c的电连接。如图10中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卤素灯加热器104a和104c的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在以转动轴111作为中心的情况下转动地运动。转动轴111、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加热器电连接件108c布置在与运动方向(基本)垂直的同一条(直线的)线上。因此,如图8(a)中所示,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到连接器107的线束106的长度和从加热器电连接件108c到连接器107的线束106的长度是基本相同的。在其中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11分离的状态中,卤素灯加热器104a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位置是P1,并且卤素灯加热器104c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位置是Q1。另一方面,在其 中加压辊102压力接触定影辊101的状态中,卤素灯加热器104a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位置是P2,并且卤素灯加热器104c的加热器电连接件的位置是Q2。甚至当卤素灯加热器104a和104c在以转动轴111作为中心的情况下上下运动时,加热器电连接件108的角姿态也保持基本恒定,以便使由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保持的线束106 (图9)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与升降方向一致。顺便提及,如图9(b)中所示,当卤素灯加热器104a和104c平行地布置在相邻的位置处时,两者之间的间距变得较窄以构成线束106的压接操作的障碍。在该情况下,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可以背靠背布置。加热器电连接件108a和108c中的每个都通过向内弯曲相关联的金属件从而从外侧包围线束106的横截面而压接线束106,以便可以提高压接的操作性。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其中加压辊102与定影辊101接触和分离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定影辊与加压辊之间的这种关系。例如,还可以在作为定影构件的定影辊与外部加热构件之间,通过应用本发明实现本发明的效果,所述外部加热构件其中包括加热器,用于与定影棍的表面接触地加热定影棍。即,在其中外部加热构件与定影棍接触和分离的构造中,还相对于外部加热构件的内部加热器的电连接件与外部加热构件的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构造,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效果。另外,还相对于除了加压辊以外的辊构件,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构造,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效果,所述辊构件包括在其内侧的加热器并且所述辊构件用于在外周边表面处拉伸带构件。虽然已经参照本文所公开的结构说明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受所阐述的细节限制,并且该申请意欲覆盖如可以落入改进的目的内或者落入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样的修改或者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 第一能转动构件和第二能转动构件,所述第一能转动构件和第二能转动构件形成夹持部,在该夹持部中加热记录材料上的图像; 设置在所述第二能转动构件中的加热器; 运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二能转动构件和所述加热器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成一体地运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中所述第二能转动构件接触所述第一能转动构件,在分离位置中所述第二能转动构件与所述第一能转动构件分离;和 电连接件,其用于在施加压力下电连接所述加热器的电能供给部分和电线, 其中,所述电连接件的方向设定成使得在所述电线的横截面中的所述电连接件的纵向方向与由所述运动机构在操作期间所导致的所述电连接件的运动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较小的角是45度或者更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加热设备,还包括调节构件,其用于调节所述电连接件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加热设备,其中,所述电连接件是压接的电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加热设备,其中,所述加热器布置成与所述第二能转动构件的转动中心轴线平行,并且, 其中,所述电连接件保持在其中所述电连接件的转动受到所述加热器的端部部分约束的状态中。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加热设备,还包括 支撑部分,其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端部部分处;和 通孔,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分中,所述电能供给部分穿过所述通孔, 其中,所述电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加热设备,其中,所述电线连接到连接部或者固定在远离所述运动机构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加热设备,还包括 第二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能转动构件中;和 第二电连接件,其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器的电能供给部分和第二电线, 其中,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的方向设定成使得在所述第二电线的横截面中的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的纵向方向与由所述运动机构在操作期间所导致的所述第二电连接件的运动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较小的角是45度或者更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加热设备,其包括第一可转动构件和第二可转动构件;设置在第二可转动构件中的加热器;运动机构,其用于使第二可转动构件和加热器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成一体地运动,在所述接触位置中第二可转动构件接触第一可转动构件,在分离位置中第二可转动构件与第一可转动构件分离;和电连接件,其用于在施加压力下电连接加热器的电能供给部分和电线。电连接件的方向设定成使得在电线的横截面中的电连接件的纵向方向与由运动机构在操作期间所导致的电连接件的运动方向之间所形成的较小的角是45度或者更小。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2759876SQ20121013453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8日
发明者斋藤秀太郎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