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24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组装光电互转换装置的装配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光通信系统包括光接收组件、光发射组件、光纤和位于光纤两端的光纤跳线。光纤的两端通过光纤跳线分别连接光接收组件和光发射组件。光接收组件和光发射组件均包括适配器,位于光纤端部的光纤跳线连接至光接收组件或光发射组件的适配器。以光接收组件为例,光接收组件包括适配器和光电二极管。光纤跳线通过适配器与光电二极管相连。目前,光接收组件的组装工序包括固定适配器,将光纤跳线连接至适配器,对光电二极管进行加电,将光电二极管与适配器进行光耦合匹配以找到光电二极管与适配器的最佳相对位置,所述最佳相对位置为从光纤出来的光信号最大化的被光电二极管接受并转化成电信号,以及将光电二极管固定至适配器步骤。现有技术中,光接收组件的组配过程全部或部分由人工完成,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效率较高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光接收组件包括适配器和光电二极管,其中,装配系统包括送料系统、适配器固定系统、跳线接入系统、加电系统、点胶系统和烤胶系统,送料系统将适配器逐个输送至适配器固定系统的夹持位置并由适配器固定系统夹持适配器,跳线接入系统托持连接光纤的跳线并将跳线接入固定至适配器固定系统的适配器,加电系统固定光电二极管并对其加电,加电系统进一步将光电二极管顶出并与适配器对接,加电系统或适配器固定系统调整光电二极管与适配器的相对位置,以使光电二极管与连接跳线的光纤耦合,且点胶系统对光电二极管和适配器进行点胶,烤胶系统对点胶位置进行烤胶固化。其中,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进一步包括固定框,用于固定送料系统、适配器固定系统、跳线接入系统、加电系统、点胶系统和烤胶系统。其中,固定框包括底板、顶板以及连接底板和顶板的多个立柱,底板和顶板平行设置,送料系统、适配器固定系统、点胶系统固定至底板,加电系统固定至顶板。其中,适配器送料系统包括贮料装置,包括容置机构以及推动机构,容置机构设置有容置空间和出料口,容置空间用于收容多个适配器,推动机构位于容置空间中且用于沿第一方向推动适配器至出料口 ;位移装置,包括底座、气缸和连接块,气缸固定至底座上,连接块连接气缸和贮料装置并进一步带动贮料装置移动从而调整出料口与适配器固定系统的夹持位置相对应;送料装置,包括顶杆,顶杆与出料口相对应且用于将适配器顶推至夹持位置。
其中,适配器送料系统进一步包括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承接元件、弹性连接元件和限位元件,限位元件滑动设置于承接元件上,弹性连接元件连接承接元件和限位元件;送料装置进一步包括顶杆套,顶杆套固定至承接元件且顶杆套和限位元件分布于承接元件的两端,贮料装置被承接元件承接,且贮料装置的两端分别在弹性连接元件的弹力作用下抵接限位元件和顶杆套。其中,适配器固定系统 包括适配器固定装置和固定座,跳线顶入系统被固定至固定座;跳线顶入系统包括跳线顶入装置,跳线顶入装置包括承托机构和驱动机构,跳线被承托机构承托且与适配器对应设置,驱动机构朝向适配器驱动承托机构,以使跳线接入固定至适配器固定系统的适配器。其中,加电系统包括位移装置、固定装置和加电装置,固定装置连接至位移装置且用于固定待加电的光电二极管,位移装置和加电装置固定至底板,位移装置控制固定装置相对加电装置移动以使光电二极管与加电装置对接并通过加电装置对光电二极管加电。其中,点胶系统包括至少一点胶装置;点胶装置包括第一管道,其内封存胶水;第二管道,与第一管道连通;位移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移动机构,第一管道固定于移动机构上,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和第一管道沿第一方向同步移动并靠近适配器和光电二极管;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用于通入一定时长的压缩空气至第二管道,以将第一管道中的胶水挤出;固定座,固定至底板,固定座设置固定架,驱动机构通过固定架固定至固定座。其中,点胶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点胶装置,点胶装置以适配器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两个以上点胶装置同步动作,以同步挤出胶水。其中,烤胶系统固定至固定座且邻接夹持位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采用送料系统、适配器固定系统、跳线接入系统、加电系统、点胶系统和烤胶系统分别进行送料及固定适配器、托持并将跳线接入固定后的适配器中、对光电二极管加电、将加电后的光电二极管与适配器进行光耦合,并进行点胶、烤胶步骤;该组装过程全部由装配系统完成,自动化程度较高,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光接收组件的组装效率及降低组装成本。


图I是本发明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送料系统的局部立体放大图;图3是图2所示适配器位于贮料装置中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送料系统的局部剖视图,其中,送料装置未将出料口位置处的适配器顶出;图5是图2所示送料系统的局部剖视图,其中,送料装置将出料口位置处的适配器顶出;图6是图I所示适配器固定系统和跳线接入系统的立体放大图;图7是图6所示图6所示适配器固定系统和跳线接入系统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图6所示跳线接入系统的另一角度剖视图;图9是图8所示承托件和光纤跳线的组配放大图;图10是图7所示夹持件和压接套的组配放大图11是图I所示烤胶系统和适配器固定系统局部的立体放大图;图12是图I所示加电系统的立体放大图;图13是图12所示加电系统的固定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图12所示加电系统的加电机构的局部示意图;图15是图12所示加电系统的固定机构与加电机构的对接过程示意图;图16是图I所示点胶系统的立体放大图;图17是图16所示点胶系统的一点胶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阅图1,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1000包括送料系统100、适配器固定系统200、跳线接入系统300、加电系统500、点胶系统600、烤胶系统700和固定框800。固定框800包括底板81、顶板82以及连接底板81和顶板82的多个立柱83。底板81和顶板82平行设置且均由刚性材料制成。送料系统100、适配器固定系统200、跳线接入系统300、点胶系统600、烤胶系统700固定至底板81,加电系统500固定至顶板82。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适配器送料系统100用于将适配器901输送到适配器固定装置200。适配器送料系统100包括贮料装置12、位移装置13、送料装置14和连接装置15。贮料装置12包括容置机构121和推动机构122。容置机构121大致为长方体的匣子,容置机构121设置有容置空间1211和出料口 1212。推动机构122包括弹簧1221和滑块1222。弹簧1221、滑块1222以及多个适配器901沿第一水平方向X排列于容置空间1211中。弹簧1221和适配器901沿第一水平方向X分别位于滑块1222的两侧,适配器901靠近出料口 1212设置;在弹簧1221的弹力作用下沿第一水平方向X推动滑块1222和适配器901并将适配器901推至出料口 1212。本实施例中,贮料装置12的出料口 1212设置于容置机构121的端部,出料口 1212沿第一水平方向X开设,包括靠近送料装置14设置的第一开口 1213和与第一开口 1213相对的第二开口 1214。容置机构121还包括连接第一开口 1213和第二开口 1214且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的竖直方向Y设置的第三开口 1215。请一并参照图3和图4,第一开口1213的设置便于送料装置14与适配器901接触并将适配器901通过第二开口 1214顶出。连接装置15包括承接元件151、弹性连接元件152、第一限位元件153、第二限位元件154和滑块155。承接元件151用于承接贮料装置12。第一限位元件153滑动设置于承接元件151上,弹性连接元件152沿第一水平方向X连接承接元件151和第一限位元件153。本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元件152是弹簧。一对第二限位元件154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和竖直方向Y的第二水平方向Z设置于承接元件151的顶部两侧,用于阻止贮料装置12沿第二水平方向Z自承接元件151脱离。滑块155设置于承接元件151的底部。送料装置14包括顶杆141、顶杆套142、固定元件143和气缸144。顶杆141与出料口 1212相对应且用于沿竖直方向Y将适配器901顶推至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夹持位置,该夹持位置在后文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介绍中将详细介绍。气缸144固定至顶杆套142的上方,气缸144包括连接顶杆141的联动杆1441。固定元件143用于将顶杆套142固定至承接元件151。固定元件143包括套设部1511、连接部1512和固定部1513 ;连接部1512垂直连接套设部1511和固定部1513,固定部1513和套设部1511相对连接部1512反向延伸设置;连接部1512与承接元件151固定连接。顶杆套142包括沿竖直方向Y依次设置的挡止部1422、卡持部1421和导引部1423。卡持部1421套设至固定元件的套设部1511,挡止部1422阻止顶杆套142自套设部1511中脱离。为了加强顶杆套142与固定元件143之间的连接,可在卡持部1421与套设部1511之间或挡止部1422与套设部1511之间通过铆接、焊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加固。顶杆套142设置容纳腔1425、导引腔1426和容置槽1427。容纳腔1425自挡止部1422的端部沿竖直方向Y朝向卡持部1421开设,导引腔1426自导引部1423的端部沿竖直方向Y朝向卡持部1421开设,容纳腔1425与导引腔1426相连通且容纳腔1425的径向尺 寸大于导引腔1426的径向尺寸设置。容置槽1427自导引腔1426的一侧沿第一水平方向X开设并与导引腔1426相连通。气缸144的联动杆1441与顶杆141相连,联动杆1441的局部凸伸至容纳腔1425中,顶杆141的一部分位于容纳腔1425中,一部分位于导引腔1426中。顶杆套142的导引腔1426和第一限位元件153沿第一水平方向X分布于承接元件151的两端。贮料装置12承接于承接元件151上;在弹性连接元件152的弹力作用下贮料装置12的一端抵持于第一限位元件153,另一端穿过容置槽1427和导引腔1426抵持于导引部1423上。具体来说,出料口 1212与导引腔1426相对应设置,出料口 1212和第三开口 1215位于导引腔1426中且三者互相连通,适配器901在弹簧1221的弹力作用下被逐个送至出料口 1212,适配器901位于导引腔1426中且与导引部1423抵接。气缸144用于控制顶杆141沿竖直方向Y的行程。具体来说,当出料口 1212与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相对应时,驱动气缸144,联动杆1441带动顶杆141朝向适配器901移动,顶杆141进入第一开口 1213与适配器901接触并进一步沿竖直方向Y推动适配器901至适配器901被适配器固定系统200承接。位移装置13包括底座131、气缸132、连接块133和导轨134。气缸132固定至底座131上,连接块133连接气缸132和承接元件151。驱动气缸132,连接块133带动承接元件151沿第一水平方向X移动,进一步调整出料口 1212至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夹持位置。导轨134沿第一水平方向X设置于底座131上,连接装置15的滑块155滑动设置于导轨134上从而确保承接元件151沿第一水平方向X运动时不会发生偏移。本实施例中,位移装置13与连接装置15相连接并驱动连接装置15移动从而调整出料口 1212至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夹持位置。实际应用中,位移装置13与连接装置15亦可以分离设置。请一并参照图6至图10。适配器固定系统200包括适配器固定装置22、固定座25、第一位移装置27、第二位移装置28和第三位移装置29。跳线接入系统300包括跳线顶入装置33和限位装置36,跳线接入系统300固定至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固定座25。适配器固定装置22设置有沿竖直方向Y延伸的第一通孔221,该第一通孔221即前文提到的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夹持位置。适配器901沿竖直方向Y被固定至第一通孔221内。适配器901包括位于第一通孔221中且沿竖直方向Y延伸的安装凹部241。固定座25包括沿竖直方向Y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座251、第二固定座252以及连接二者的连接座(未标示)。适配器固定装置22固定至第一固定座251,跳线顶入装置33固定至第二固定座252。第一固定座251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21对应且沿竖直方向Y延伸的第二通孔2511。适配器固定装置22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22、第二联动件223、夹持件224和压接套225。第一通孔221设置于夹持件224上。夹持件224和第二驱动机构222固定至第一固定座251上,压接套225沿竖直方向Y套设至夹持件224外,第二联动件223连接第二驱动机构222和压接套225。驱动第二驱动机构222,第二联动件223带动压接套225沿竖直方向Y移动。当第二联动件223带动压接套225朝向跳线顶入装置33移动,压接套225压接夹持件224从而将位于第一通孔221内的适配器901牢牢夹持。反之,当第二联动件223带动压接套225背离跳线顶入装置3移动,压接套225自夹持件224上脱离,位于第一通孔221内的适配器901相对夹持件224松脱。
跳线顶入装置33包括承托机构31和第一驱动机构32。跳线902被承托机构31沿竖直方向Y承托,第一驱动机构32沿竖直方向Y且朝向适配器901驱动承托机构31以使跳线902接入适配器901的安装凹部941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32固定至第二固定座252。承托机构31包括承托件311和第一联动件310。第一联动件310连接承托件311和第一驱动机构32,承托件311承托跳线902。在第一驱动机构32的驱动下,第一联动件310带动承托件311和跳线902沿竖直方向Y移动。承托件311包括固定杆312和弹性承托杆313。固定杆312的一端固定至第一联动件310,另一端与弹性承托杆313连接,跳线902弹性承托于弹性承托杆313内。固定杆312设置有孔3121和开口 3122。孔3121自固定杆312与弹性承托件311连接的端部沿竖直方向Y开设,开口 3122自固定杆312的侧面开设并与孔3121连通。弹性承托杆313包括固定单元314、弹性单元315和挡止单元316。固定单元314连接至固定杆312且设置有沿竖直方向Y延伸的第一通腔317。挡止单元316固定于第一通腔317的一端,第一通腔317的另一端设置有具有第三通孔318的挡止部3141。弹性单元315和挡止单元316形成沿竖直方向Y延伸的第二通腔319。本实施例中,弹性单元315是弹簧。跳线902包括第一套管9021、第二套管9022和光纤9023。第一套管9021沿竖直方向Y嵌套至光纤9023的一端。第二套管9022沿竖直方向Y嵌套至第一套管9021上远离光纤9023端部的位置处。第一套管9021的自由端为跳线902连接至适配器901的安装凹部941的对接端,该端部位置处光纤9023与第一套管9021平齐或超出第一套管9021设置。露出第一套管9021的光纤9023被封装在塑料护套(未标示)中,第二套管9022固定至第一套管9021与光纤9023的交接位置处。第二套管9022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套管9021设置。组装跳线902至承托件311的过程包括将跳线902和弹性单元315 —次组装至第一通腔317内,并通过挡止单元316将跳线902和弹性单元315封闭在第一通腔317中。弹性单元315位于挡止单元316和第二套管9022之间,第一套管9021凸出第三通孔318露出固定单元314外,光纤9023穿过第二通腔319露出弹性承托杆313。然后,将装有跳线902的弹性承托杆313连接至固定杆312,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步骤之前,需先将露出弹性承托杆313的光纤9023穿过固定杆312的孔3121和开口 3122并从固定杆312中伸出。第一驱动机构32和第二驱动机构222可以是气缸,也可以是其他驱动机构。限位装置36安装至第一固定座251用于限制第一联动件310沿竖直方向Y的移动距离。本实施例中,限位装置36是螺栓。实际应用中,限位装置36亦可以是固定至第二固定座252上的其他结构。第一位移装置27连接固定座25并能够带动固定座25沿竖直方向Y移动。第二位移装置28位于第一位移装置27和第三位移装置29之间并能够带动固定座25沿垂直于竖直方向Y的第二水平方向Z移动。第三位移装置29能够带动固定座25沿垂直于竖直方向Y和第二水平方向Z的第一水平方向X移动。第一、二、三位移装置27、28、29均用于调整适配器固定装置22的第一通孔221的位置,从而承接固定至第一通孔221的适配器901。
请一并参照图11,烤胶系统700固定至固定座25的第一固定座251且靠近第一通孔221中固定的适配器901设置。本实施例中,烤胶系统700包括一对位于适配器901的相对侧的烤胶装置70。烤胶装置70包括固定架72和烤胶元件71。固定架72连接至第一固定座251,烤胶元件71通过固定架72固定至第一固定座251且其一端临近适配器901设置。本实施例中,烤胶兀件71是光纤,用于传输紫外光至适配器901的点胶位置。请一并参照图12至图15,加电系统500包括位移装置51、固定装置52和加电装置53。固定装置52用于固定待加电的光电二极管903,位移装置51控制固定装置52和加电装置53进行相对移动;以使光电二极管903与加电装置53对接并通过加电装置53对光电二极管903加电。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52固定至位移装置51,使固定装置52在位移装置51的带动下调整固定装置52与加电装置53之间的位置关系。实际应用中,位移装置51亦可以与加电装置53固定在一起,通过位移装置51带动加电装置53运动,从而调整加电装置53与固定装置52之间的位置关系。本发明不针对此种使用范围展开详细描述。顶板82固定位移装置51和加电装置53 ;从而将位移装置51、固定装置52和加电装置53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位移装置51包括第一平移机构512、第二平移机构513、一对安装板514、一对安装托板515和移动底座511。第一平移机构512固定至顶板82且能够相对顶板82沿第一水平方向X移动。第二平移机构513固定至第一平移机构512且能够相对第一平移机构512和顶板82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的第二水平方向Z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移机构512包括设置于顶板82的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的滑轨5121、滑动套设于滑轨5121上的滑块5122和驱动滑块5122沿滑轨5121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未图不)。第二平移机构513包括设置于滑块5122底部且沿第二水平方向Z延伸的滑轨5131、滑动套设于滑轨5131上的滑块5132和驱动滑块5132沿滑轨5131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未图示)。实际应用中,第一平移机构512和第二平移机构513亦可以为其他的平移机构,例如丝杆螺母机构、气缸机构等等。
一对安装板514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和第二水平方向Z的竖直方向Y分别连接至第二平移机构513的两侧,具体地,一对安装板514分别固定至滑块5132的两侧。一对安装托板515分别固定至一对安装板514的内侧。安装托板515设置凹槽5151。移动底座511的两侧分别插入一对安装托板515的凹槽5151中,从而相对固定至一对安装板514之间。移动底座511在第一平移机构512和/或第二平移机构513的带动下相对顶板82沿第一水平方向X和/或第二水平方向Z移动。移动底座511包括多个安装孔5111。安装孔5111用于安装固定装置52,安装孔5111贯穿移动底座511的上下表面设置且呈矩阵排列。至少一个固定装置52固定至位移装置51的移动底座511且固定装置52与移动底座511—起可相对加电装置53同步移动。实际应用中,加电系统500包括多个固定装置
52。多个固定装置52以阵列方式分别固定于移动底座511的每一安装孔5111。从而使加电装置53能够依次序逐个对固定装置52的光电二极管903进行加电,从而提高光电二极管903批量加电处理的效率。每一固定装置52包括安装套521、连接轴522、接插件523、连接线524、弹簧525和导向螺钉526。接插件523和光接收元件525分别固定至连接轴522的两端。连接线524电连接接插件523和光接收元件525。连接轴522设置于安装套521内,导向螺钉526凸出固定至连接轴522,安装套521对应导向螺钉526的位置处沿竖直方向Y开设滑槽5211。连接轴522通过导向螺钉526沿竖直方向Y滑动固定于安装套521内。弹簧525位于安装套521和连接轴522之间。加电装置53包括第三平移机构531、顶杆532、接插件533、连接架534和悬臂535。连接架534的两端分别连接顶板82和悬臂535的一端。第三平移机构531连接至悬臂535的另一端。顶杆532连接第三平移机构531和接插件533。接插件533在第三平移机构531的带动下沿竖直方向Y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三平移机构531是气缸,实际应用中,第三平移机构531还可以是其他机构。接插件533与连接至加电电源(未图示)的加电线5331相连。当加电装置53的接插件533和固定装置52的接插件523正对,通过控制第三平移机构531使接插件533和顶杆532 —起沿竖直方向Y向下移动并使接插件533与接插件523对接,从而使接插件523与加电电源接通实现对光电二极管903加电。连接轴522在接插件523和接插件533对接的过程中在第三平移机构531的带动下沿竖直方向Y相对安装套521移动,此时弹簧525被压缩。当接插件523与接插件533解除对接后,连接轴522在弹簧525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轴522带动接插件523在弹簧525的作用下能够相对安装套521弹性伸缩,因此,沿竖直方向Y伸出的接插件533与接触件523接触时在弹簧525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先有一个缓冲过程然后二者缓缓接触。该接触过程既不会使接插件523和/或接插件533发生损伤,亦能保证接插件523和接插件533取得良好的接触效果。当沿竖直方向Y伸出的接插件533与接插件523接触时,连接轴522相对安装套521被顶出一段距离,光电二极管903亦相对安装套521被顶出,进而有利于对光电二极管903后续的点胶等工序顺利进行。请一并参照图16和图17,点胶系统600包括三点胶装置610和压缩空气供给装置(未图示)。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用于控制点胶装置610的点胶量。该三点胶装置610以夹持于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适配器901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优选地,该三点胶装置610以被夹持的适配器901为中心呈放射状平均分布。每一点胶装置610包括第一管道61、第二管道62、位移装置63和固定座64。第一管道61内封存胶水。优选地,该胶水选择紫外胶。第二管道62的一端与第一管道61连通,另一端与压缩空气供给装置连通。位移装置63包括驱动机构631和移动机构632。第一管道61固定于移动机构632上,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632上设置夹嘴6320,第一管道61通过夹嘴6320夹持从而与移动机构632相对固定。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631是气缸。
固定座64包括固定横臂641和立柱642。立柱642位于固定横臂641的底部且用于支撑固定横臂641。固定横臂641朝向被夹持的适配器901水平设置,固定横臂641的顶面设置固定架6412和滑轨6411。驱动机构631通过固定架6412固定至固定横臂641。移动机构632上设置与滑轨6411相互配合的滑块6321。关于压缩空气供给装置,本实施例中,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数目为一个,三点胶装置610的第二管道62连接该同一压缩空气供给装置。当驱动该压缩空气供给装置,同时输出压缩空气至各点胶装置610的第二管道62,以同时挤出第一管道61中的胶水至预定位置。实际应用中,每一点胶装置610亦可连接至不同的压缩空气供给装置,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当使用本发明点胶系统600对适配器901和光电二极管903进行点胶时,驱动机构631驱动移动机构632带动第一管道61朝向预定位置移动直至第一管道61的端部到达适配器901处。设定该移动方向为第一方向A,本实施例中,不同的点胶装置610的第一管道610的第一方向A呈一定夹角设置;当点胶装置610相对预定位置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时,该三点胶装置610中每相邻的两点胶装置610的第一管道61的第一方向A呈120°夹角且朝向预定位置汇聚。准确来说,第一管道61的点胶位置位于适配器901的上方且位于光电二极管903的外周周侧。进一步驱动压缩空气供给装置,使之对第二管道62通入一定时长的压缩空气,以将第一管道61中的适量胶水挤出至预定位置。光接收组件的点胶动作完成。实际应用中,光接收组件的点胶动作完成后,适配器901和光电二极管903的结合并不牢固,因此还需要用到烤胶装置700对适配器901中滴入的胶水进行烤胶固化。因此,烤胶固化的过程中,各点胶装置610的第一管道61若靠近点胶位置,则第一管道61端口处的胶水亦将会随着点胶位置处胶水的固化一同固化,不仅不利于下次使用时挤出胶水,且会造成胶水的浪费。因此,烤胶固化过程中,需要将第一管道61的端部撤离预定位置。第一管道61的端部的撤离过程与点胶过程的调整方向完全相反。在第一管道61中的胶水挤出后,驱动机构631驱动移动机构632和第一管道61沿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第二方向B同步移动以远离预定位置。驱动机构631驱动移动机构632沿第一方向A或第二方向B移动的过程中,滑轨6411导引滑块6321使移动机构632相对固定横臂641稳定移动,而不会在不同于第一方向A或第二方向B的其他方向上发生偏斜。本实施例中,三点胶装置610同时分别调整各第一管道61的位置且在同一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的控制下同时对预定位置进行点胶,大大缩短点胶时间,进而提高点胶效率。上述实施例以点胶系统600包括三点胶装置610为例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点胶系统600的点胶装置610的数量不应受此限制。点胶系统还可以包括数目为不同于三的任意个数的点胶装置610。例如,点胶系统仅包括一点胶装置610,此时,若预定位置处需要多处点胶,点胶系统还应包括一圆周运动的移动装置,调整第一管道61的端部至预定位置的不同点胶位置依次进行点胶动作。利用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1000组装光接收组件的过程如下送料系统100将适配器901逐个输送至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夹持位置221并由适配器固定系统200夹持适配器901。优选地,适配器901被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紧固过程中,保持送料系统100的出料口 1212位于夹持位置221上方,从而避免发生适配器901被紧固前移动送料系统100拖动适配器901偏离夹持位置221的现象,或者发生送料系统100 移动过程中拖动适配器901使其损坏的情形。跳线接入系统300托持连接光纤9023的跳线902并将跳线902接入固定至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适配器901。加电系统500固定光电二极管903并对其加电;加电系统500进一步将光电二极管903顶出并与适配器901对接。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步骤中,适配器901送料、紧固以及跳线902接入适配器901的过程是顺序发生的,光电二极管903的加电过程可以与上述步骤同步进行,亦可早于或晚于上述步骤进行。当加电系统500将光电二极管903顶出与适配器901对接之前,需先调整适配器固定系统200沿竖直方向Y的位移,确保适配器901与送料系统100完全分离,然后通过位移装置13调整送料系统100使其不会妨碍适配器901与光电二极管903对接;进一步调整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第一位移装置27、第二位移装置28和/或第三位移装置29使适配器901与光电二极管903对接。实际应用中,被夹持于适配器固定系统200中的适配器901与送料系统100之间的位置调整,以及被夹持于适配器固定系统200中的适配器901与光电二极管903之间的位置调整,不应受本实施例的局限。当适配器901与光电二极管903对接后,本实施例中,进一步调整适配器固定系统200的第一位移装置27、第二位移装置28和/或第三位移装置29以调整光电二极管903与适配器901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光电二极管903与连接跳线902的光纤9023耦合。实际应用中,调整光电二极管903与适配器901的相对位置,亦可通过调整加电系统500来达成。点胶系统600对光耦合完成的光电二极管903和适配器901进行点胶,并通过烤胶系统700对点胶位置进行烤胶固化从而完成适配器901与光电二极管903固定连接。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1000采用送料系统100、适配器固定系统200、跳线接入系统300、加电系统500、点胶系统600和烤胶系统700分别进行送料及固定适配器901、托持并将跳线902接入固定后的适配器901中、对光电二极管903加电、将加电后的光电二极管903与适配器901进行光耦合,并进行点胶、烤胶步骤;该组配过程全部由装配系统完成,自动化程度较高,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光接收组件的组配效率及降低组装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所述光接收组件包括适配器和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系统包括送料系统、适配器固定系统、跳线接入系统、加电系统、点胶系统和烤胶系统,所述送料系统将所述适配器逐个输送至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的夹持位置并由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夹持所述适配器,所述跳线接入系统托持连接光纤的跳线并将所述跳线接入固定至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的所述适配器,所述加电系统固定所述光电二极管并对其加电,所述加电系统进一步将所述光电二极管顶出并与所述适配器对接,所述加电系统或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调整所述光电二极管与所述适配器的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光电二极管与连接所述跳线的所述光纤耦合,且所述点胶系统对所述光电二极管和所述适配器进行点胶,所述烤胶系统对点胶位置进行烤胶固化。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进一步包括固定框,用于固定所述送料系统、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所述跳线接入系统、所述加电系统、所述点胶系统和所述烤胶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包括底板、顶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的多个立柱,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平行设置,所述送料系统、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所述点胶系统固定至所述底板,所述加电系统固定至所述顶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送料系统包括 贮料装置,包括容置机构以及推动机构,所述容置机构设置有容置空间和出料口,所述容置空间用于收容多个所述适配器,所述推动机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且用于沿第一方向推动所述适配器至所述出料口; 位移装置,包括底座、气缸和连接块,所述气缸固定至所述底座上,所述连接块连接所述气缸和所述贮料装置并进一步带动所述贮料装置移动从而调整所述出料口与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的夹持位置相对应; 送料装置,包括顶杆,所述顶杆与所述出料口相对应且用于将所述适配器顶推至所述夹持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送料系统进一步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承接元件、弹性连接元件和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承接元件上,所述弹性连接元件连接所述承接元件和所述限位元件;所述送料装置进一步包括顶杆套,所述顶杆套固定至所述承接元件且所述顶杆套和所述限位元件分布于所述承接元件的两端,所述贮料装置被所述承接元件承接,且所述贮料装置的两端分别在所述弹性连接元件的弹力作用下抵接所述限位元件和所述顶杆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固定系统包括适配器固定装置和固定座,所述跳线顶入系统被固定至所述固定座;所述跳线顶入系统包括跳线顶入装置,所述跳线顶入装置包括承托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跳线被所述承托机构承托且与所述适配器对应设置,所述驱动机构朝向所述适配器驱动所述承托机构,以使所述跳线接入固定至适配器固定系统的所述适配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电系统包括位移装置、固定装置和加电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连接至所述位移装置且用于固定待加电的光电二极管,所述位移装置和所述加电装置固定至所述底板,所述位移装置控制固定装置相对所述加电装置移动以使所述光电二极管与所述加电装置对接并通过所述加电装置对所述光电二极管加电。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系统包括至少一点胶装置;所述点胶装置包括 第一管道,其内封存胶水; 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 位移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第一管道固定于所述移动机构上,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机构和所述第一管道沿第一方向同步移动并靠近所述适配器和所述光电二极管; 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用于通入一定时长的压缩空气至所述第二管道,以将所述第一管道中的胶水挤出; 固定座,固定至所述底板,所述固定座设置固定架,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固定架固定至所述固定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点胶装置,所述点胶装置以所述适配器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所述两个以上点胶装置同步动作,以同步挤出胶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烤胶系统固定至所述固定座且邻接所述夹持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接收组件的装配系统包括送料系统、适配器固定系统、跳线接入系统、加电系统、点胶系统和烤胶系统,通过上述系统分别进行送料及固定适配器、托持并将跳线接入固定后的适配器中、对光电二极管加电、将加电后的光电二极管与适配器进行光耦合,并进行点胶、烤胶步骤;该组配过程全部由装配系统完成,自动化程度较高,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光接收组件的组配效率。
文档编号G02B6/42GK102866469SQ20121033034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7日
发明者许同乐, 陈享郭, 李明东 申请人:深圳市光为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