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23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一种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旋转力驱动头。所述处理盒包括用于承载图像载体的感光元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齿轮,同时感光元件齿轮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相啮合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中国专利CN201010585490. 8中公开一种使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可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缩的伸缩机构,以及利用外部作用力施加于按压杆后使伸缩机构伸缩的控制机构。所述伸缩机构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内并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相连接,所述控制机构 控制伸缩机构伸缩以达到控制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缩的目的。该技术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施加于按压杆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伸出所需的推力较大。在安装处理盒之后,在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伸出所需的作用力较大的情况下,自然会引起作用于按压杆所需要的作用力较大;此时,若借助电子成像装置的门抵触推杆从而借助关门的力将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推出,当推门的力太小时致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无法伸出或门盖关不上,或使用较大的力推门,按压杆反作用于门盖的作用力会导致门盖关不牢,影响用户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现有处理盒在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因关门的力度即推门的力太小时致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无法伸出或门盖关不上,或使用较大的力推门,按压杆反作用于门盖的作用力会导致门盖关不牢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安装在处理盒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连接并为感光元件提供动力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使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可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缩的伸缩机构和控制所述伸缩机构伸缩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包括推杆和挺杆,所述推杆在接受外力作用后通过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将所述外力传递并放大作用到所述挺杆,所述挺杆将放大的作用力作用到所述伸缩机构使所述伸缩机构伸出。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包括推杆和挺杆,所述推杆在接受外力作用后通过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将所述外部作用力传递并放大作用到所述挺杆,所述挺杆将放大的作用力传递到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使其伸出。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为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为齿轮作用力放大组件。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为杠杆作用力放大组件。[0011]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动滑轮、支撑所述动滑轮并与所述处理盒相对活动的动轴、一端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相对固定的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动轴相对固定并随动轴的滑动而伸出。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第一动滑轮、支撑所述第一动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活动的第一动轴、一端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一柔性牵拉元件、第二动滑轮,支撑所述第二动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活动的第二动轴、一端与第一动轴相对固定且另一端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二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第二动轴相对固定并随第二动轴的滑动而伸出。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动滑轮、支撑所述动滑轮并与所述处理盒相对滑动的动轴、定滑轮、支撑所述定滑轮并与所述处理盒相对固定的定轴,以及一端与所述动轴相对固定且另一端与所述推杆相对固定的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动轴相对固定并随所述动轴的滑动而伸出。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包括还第一动滑轮、支撑所述第一动滑轮并可与处理盒相对滑动的第一动轴、第二动滑轮、支撑第二动滑轮并可与处理盒相对滑动的第二动轴、第一定滑轮、支撑第一定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一定轴、第二定滑轮、支撑第二定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二定轴,还包括一端与第二动轴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推杆固定连接的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第一动轴以及第二动轴相对固定并随所述第一动轴和第二动轴的滑动而伸出。所述齿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推杆上的第一齿条、设置有大齿轮和小齿轮的双联齿轮、中间传递齿轮、和设置于所述挺杆上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双联齿轮上的大齿轮啮合,所述双联齿轮上的小齿轮与所述中间齿轮啮合,所述中间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杠杆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处理盒固定连接的推杆转轴,所述推杆以所述推杆转轴为转动轴,所述挺杆与所述推杆抵接,所述推杆接收外力的作用点到推杆转轴的距离大于所述挺杆与所述推杆抵接处到推杆转轴的距离。所述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连接轴、与所述处理盒固定连接的推杆转轴,所述推杆上设置有长孔,所述挺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推杆以所述推杆转轴为转动轴,所述推杆与所述挺杆通过连接轴穿过所述长孔和通孔绞接,所述推杆接收外力的作用点到推杆转轴的距离大于所述挺杆与所述推杆绞接处到推杆转轴的距离。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定位圈,所述挺杆将放大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定位圈传递到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使其沿感光元件轴线的方向伸出。所述挺杆与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连接的一端呈拨叉状。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在所述外力撤销时使所述推杆、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和挺杆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支撑端盖,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端盖上。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控制机构包括推杆、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和挺杆,推杆在接受外力作用后通过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将外力传递并放大作用到挺杆,挺杆将放大的作用力作用到伸缩机构使伸缩机构伸出。由于对外力进行了放大后再作用到伸缩机构,使得作用到伸缩机构的力大大增加,解决了现有处理盒在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因推门的力太小时致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无法伸出或门盖关不上,或使用较大的力推门,按压杆反作用于门盖的作用力会导致门盖关不牢的技术问题。

图I为本实用新型方案在处理盒上的安装位置的立体视图图2为图I的局部放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采用的基本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基本原理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一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底部视图图7为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支撑端盖的结构视图图8为实施例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一采用拨叉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二的基本原理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二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二的基本原理不意图图13为实施例三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支撑端盖的立体图图14为实施例三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5为实施例五的实施原理示意图图16为实施例五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7为实施例六的实施原理示意图图18为实施例六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9为图18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背景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其所需要的使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上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向方向伸出的外作用力较大,不利于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致力于提供一种降低所需外部作用力的具有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控制机构及处理盒。本实用新型中,轴向方向为与感光元件的轴线同轴或平行的方向。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的处理盒1,本实施例采用的控制机构设置在处理盒上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的同一侧,并设置在与感光元件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本实施例中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设置在处理盒的端盖上,如图2所示。图2为图I的局部放大视图,显示了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2在支撑端盖5上的设置情况,并显示了其与感光元件组件3的相对位置关系。图3为本技术方案的基本原理示意图,2为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包括推杆21,动滑轮22,支撑动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活动的动轴23,一端固定在推杆21上另一端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柔性牵拉元件25,以及与动轴23相对固定、并随动轴23的滑动而伸出的挺杆24。因此,假设作用在推杆21上的外输入作用力为F,那么根据本设计机构的动滑轮原理,挺杆24可以输出的作用力能达到2倍的力F ;也就是说,利用图3所示的方案,施加在推杆21外部作用力为直接施加在挺杆24上时外部作用力的二分
之一 O图4为为在图3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动滑轮机构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所述增加一组动滑轮机构包括增加了动滑轮26,动轴23a,以及柔性牵拉元件25a。图4中,21为接收外部作用力的推杆,26为第一动滑轮,23a为穿过第一动滑轮26并与处理盒相对活动的第一动轴,25a为一端连接推杆及另一端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一柔性牵拉元件,22为第二动滑轮,23b为穿过第二动滑轮22并与处理盒相对活动的第二动轴,25b为一端与第一动轴23a相对固定、另一端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二柔性牵拉元件,24为与第二动轴23b相对固定并随第二动轴23b的滑动而伸出的挺杆。因此,假设作用在推杆21上的外部输入作用力为F,那么根据本设计机构的动滑轮原理,挺杆24可以输出的作用力能达到4 倍的力F ;也就是说,利用图4所示的方案,施加在推杆21上的外部作用力为直接施加在挺 杆24上时外部作用力的四分之一。同理,若按照图4的技术方案的原理再增加一组动滑轮机构,那么可以实现输入力为F而输出力能达到8倍的F的能力,也就是说施加在推杆上的外部作用力为直接施加在挺杆上时外部作用力的八分之一。但是考虑到放大作用力但同时增加作用力的作用行程的规律,放大作用力太多就意味着推杆所要走的行程增加,并且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选用图4所示技术方案为最佳实施例,具体结构描述如下。图5至图7为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视图。图5为本技术方案的具体结构视图,图示感光元件组件3包括感光元件31,设置在感光元件31 —端的感光元件齿轮32以及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上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 ;34为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上并可与其发生相对转动的定位圈。如图5所示,2为本技术方案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具体结构,该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具有推杆21,第一柔性牵拉元件25a,第一动滑轮26,第二柔性牵拉元件25b,用于设置第一动滑轮26的动轴23a和用于设置第二动滑轮的动轴23b,以及输出作用力使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的挺杆24,还具有第一弹性元件27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的控制机构包括定位圈34以及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2。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2设置在支撑端盖5A上,支撑端盖的结构如图7所示。支撑端盖与处理盒相对固定,该支撑端盖上具有第一固定件5Ala,第二固定件5Alb,第一滑槽5A3,第二滑槽5A2,第—^槽5A5和第二卡槽5A6,以及用于支撑第一弹性元件27的凸柱5A4。第一柔性牵拉元件25a穿过第一动滑轮26 —端连接在推杆21上,另一端与固定在支撑端盖5A上的第一固定件5Ala连接;第一动滑轮26设置在第一动轴23a上,并可与第一动轴23a发生相对转动,同时第一动轴23a设置在支撑端盖5A的第一卡槽5A5上,其轴向方向上的活动受到第一卡槽5A5的限制,可沿第一卡槽5A5进行滑动;第二柔性牵拉元件25b穿过第二动滑轮22 —端与固定在支撑端盖5A的第二固定件5Alb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第一动轴23a上、并可与第一动轴23a相对转动的固定件28连接;第二动轴23b设置在用于驱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线LI方向伸出的挺杆24上,第二动滑轮22设置在第二动轴23b上并可与其发生相对转动,第二动轴23b设置在支撑端盖5A的卡槽5A6上,其轴向方向的活动受到第二卡槽5A6的限制,可沿第二卡槽5A6进行滑动;挺杆24远离第二动轴23b的一端与定位圈34连接;定位圈34设置在感光元件31 —端的感光元件齿轮32上。如图5-7所示,当施加外部作用力F给推杆21时,推杆21沿第一滑槽5A3滑动(即如图5所示沿X方向滑动),推杆21通过第一柔性牵拉元件25a带动第一动轴23a沿第一卡槽5A5滑动,此时第一动滑轮26和第二柔性牵拉元件的固定件28随第一动轴23a一起滑动,并且第一动滑轮26相对第一动轴23a转动;同时第二柔性牵拉元件25b随着其固定件28的移动而带动第二动滑轮22绕着第二动轴23b转动,同时驱动第二动轴23b沿着第二卡槽5A6滑动;由于挺杆24与第二动轴23b相对固定,并且被设置在与第二卡槽5A6平行的第二滑槽5A2上,当第二动轴23b被带动沿着第二卡槽5A6滑动时,挺杆24同时沿第二滑槽5A2滑动;从而通过挺杆24驱动定位圈34转动,最后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着感光元件的轴线LI方向伸出并与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旋转力驱动头4啮合。331为设置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端部的卡爪,41为设置在旋转力驱动头4上的与卡爪331啮合传递动力的传递部。当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伸出并与旋转力驱动头4啮合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接收来自旋转力驱动头4的旋转驱动力。图8为本技术方案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在安装处理盒进入电子成像装置后,推杆·21在外部作用力F的作用下从Al位置到达图8中虚线所示到的BI位置,同时驱使定位圈34旋转,从而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31的轴线LI方向伸出一个高度,刚好与旋转力驱动头4啮合上。若要从电子成像装置取出处理盒,则需要先撤销外部作用力F,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与旋转力驱动头4脱离啮合。为了在撤销外部作用力F之后使得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顺利缩回到原始位置,本技术方案在挺杆上设置如图5和图6所述的第一弹性元件27。第一弹性元件27 —端抵接于设置在挺杆24上的凸柱241,另一端抵接于设置在支撑端盖的5A上的凸柱5A4。当挺杆24沿X方向滑动时,第一弹性元件27处于压缩状态,当外部作用力F被撤销后,弹性元件回复自然状态,从而驱动挺杆24沿X的反方向滑动(即沿-X方向滑动),挺杆24通过第二柔性牵拉元件25b带动第一动轴23a沿-X方向移动,从而使推杆21沿-X方向退回Al位置,并带动定位圈34回转,从而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与旋转力驱动头4脱尚哨合。本实施方案中的挺杆的还可以设计成如图9所示的拨叉24A的形状即端部设置有推出面24A4和缩进面24A3,推出面24A4和缩进面24A3在感光鼓的轴线方向上有高度差,该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其余设置与上述实施例结构一致。拨叉24A—端与第二动轴相对固定,另一端上设置斜面24A1以及开口 24A2,当拨叉24A被驱动沿X方向移动时,通过斜面24A1推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LI方向伸出。斜面24A2的坡度夹角为α,夹角α越小,旋转驱动力接收头越容易伸出,但是却增加推杆21的行程。本实施方案夹角α可取10° -60°,但考虑到实际使用情况,推杆21的行程不宜太长,固本实施例中选择的最优角度为30度。本实施方案中的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轴线的方向伸出的控制机构包括定位圈以及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2,或包括具有斜面24Α1的拨叉24Α以及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感光元件的内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通过伸缩机构与感光元件连接,伸缩机构包括设于感光元件齿轮32的上导槽、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上的导柱以及连接于感光元件与动力接收头之间的第二弹件元件,当挺杆退回原来的位置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在伸缩机构的作用下缩回原来的位置。实施例二本技术方案除了实施例一中采用动滑轮原理实现放大作用力的效果以外,还可以利用如图10所示动滑轮与定滑轮结合使用实现放大作用力的效果。图10中,6为本实施例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原理图,其中61为接受外部作用力F的推杆,62为动滑轮,63为穿过动滑轮62并相对于处理盒可活动的动轴,65为定滑轮,66为穿过所述定滑轮65并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定轴,柔性牵拉元件64同时通过动滑轮62以及定滑轮65,其一端固定在推杆61上,另一端与动轴63相对固定。因而,当向推杆61沿图不X方向施加外部作用力后,推杆通过柔性牵拉元件64带动动轴63以及动滑轮62沿X方向滑动,同时动滑轮62相对动轴63转动,柔性牵拉元件64同时带动定滑轮65相对于定轴66转动,而柔性牵拉元件另一端与动轴63相对固定,会随着定滑轮65的转动而拉动动轴63沿X方向滑动;同时挺杆67与动轴63相对固定,挺杆67随着动轴63的滑动而沿X方向伸出,便可实现将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推出(图中未示出)。因而,当安装处理盒到电子成像装置后,向推杆61施加·外部作用力,使推杆61从A2位置沿X方向到达图10所示的B2位置时,与此同时,挺杆沿X方向伸出并驱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出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根据本技术方案,若作用于推杆61的作用力为F,那么挺杆67可获得3倍的F的输出力。本技术机构在处理盒上的设置情况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并且在挺杆67上设置了使挺杆回缩的第一弹性元件(图中未示出),与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27设置以及作用一致,在此不再累述。当挺杆67沿X方向伸出后,第一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当撤销外部作用力F后,挺杆67在第一弹性元件的回弹力的作用下,沿着X方向的反向退回其伸出前的初始位置,同时带动动轴63和动滑轮62沿X方向的反向退回,并带动柔性牵拉元件64使得推杆61沿X方向的反向退回到A2位置;与此同时,挺杆给予旋转驱动力接收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在其端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缩回并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脱离啮合;此时,便可从电子成像装置上拆卸处理盒。本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如图11所示,增加了第二动滑轮62b以及第二定滑轮65b,还增加了支撑动滑轮62b的第二动轴63b,支撑定滑轮65b的第二定轴66b ;而图示第一动滑轮62a以及第一定滑轮65a即为图10的62以及65 ;而第一动轴63a和第一定轴66a即为图10所不的动轴63和定轴66。本方案中,挺杆67与第一动轴63a、第二动轴63b相对固定;柔性牵拉元件64 —端与第二动轴63b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推杆61固定连接,并依次穿过第一定滑轮65a、第二动滑轮62b、第二定滑轮65b以及第一动滑轮62a ;外部作用力F作用在推杆61上,从而通过柔性牵拉元件64带动第二动滑轮62b、第一动滑轮62a和与其相对转动的第二动轴63b、第一动轴63a —起滑动,从而带动挺杆67滑动而推动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本实施方案中,当外部作用力为F时,挺杆67可以获得5倍的F的输出力。当然,本实施例的挺杆的一端可以如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端与定位圈34连接,还可以设置成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拨叉的结构形式,作用方式与实施例一样,在此不再累述。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的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6和定位圈34、或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6和所述拨叉。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述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可称为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所述的柔性牵拉元件可以是各种材质的拉绳或金属丝条,同时所使用的柔性牵拉元件是不具有弹性的,并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不被拉断。实施例三本实施例是通过齿轮齿条的传递方式,以达到保证输出作用力的同时降低外部作用力的目的。本实施例中,推杆71上设置有第一齿条711,挺杆74上设置有第二齿条741。如图12所示,7为本技术方案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示意图,71为推杆,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72为一双联齿轮,所述双联齿轮72具有大齿轮721和小齿轮722,73为中间传递齿轮,挺杆74输出作用力以驱使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75为设置在挺杆74上的第一弹性元件。第一齿条711与双联齿轮上72的大齿轮721啮合,双联齿轮72上的小齿轮722与中间齿轮73啮合,而中间齿轮73与第二齿条741 啮合,并且第一齿条711与第二齿条741平行设置,挺杆74的一端与图5上的定位圈34连接。图13为设置在处理盒的一侧并支撑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支撑端盖5B的结构立体图。如图13所示,其上设置有支撑推杆71的第一滑槽5B3、双联齿轮的定位孔5B1、中间传递齿轮的支撑柱5B2、支撑挺杆74的第二滑槽5B4、插槽5B5以及凸柱5B6。图14为本实施例的立体装配视图,图示50为支撑端盖5B的盖板,其与支撑端盖5B的装配关系如图中虚线所示,盖板50上设置有圆柱501和定位孔502,圆柱501与定位孔5B1配合用于支撑双联齿轮72,支撑柱5B2与定位孔502配合用于支撑中间传递齿轮73。当沿图示X方向施加外部作用力F在推杆71上时,推杆71沿X方向在滑槽5B3上滑行,同时通过第一齿条711驱动双联齿轮72转动,并通过双联齿轮72带动中间传递齿轮73转动,从而通过中间传递齿轮73驱动第二齿条741滑动,同时带动挺杆74在滑槽5B4上沿图示X方向伸出,挺杆74靠近伸出方向的一端作用于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32 —端的定位圈34上,并驱动定位圈34相对感光元件齿轮32的轴线发生转动,当第一齿轮从图12所示A3位置到达B3位置时,定位圈34旋转使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从而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假设双联齿轮72的大齿轮721的分度圆半径为rl,小齿轮722的分度圆半径为r2,当分度圆半径rl与r2的比值为I : I时,本实施方案不起节省外部作用力的作用;当分度圆半径rl与r2的比值为2 I时,而且假设作用在推杆71的外部作用力为F,而挺杆74可获得2倍的力F从而使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当分度圆半径rl与r2的比值为3 I时,挺杆74可获得3倍的力F。也就是说,在所需输出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本方案来降低做需要的外部作用力。挺杆74上设置有弹性元件75,其设置情况与实施例一的第一弹性元件一致,其一端抵接在挺杆74上,另一端抵接与支撑端盖5B上的凸柱5B6上,其作用也是为了在撤销外部作用力F之后,利用弹性元件的自然回弹力驱使第二齿条741沿图示X方向的反方向缩回,从而带动挺杆74回缩,进而通过中间传递齿轮73和双联齿轮72使第一齿条回缩,同时带动推杆71沿X的反向从B3退回初始位置A3,此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在其端部第二弹性元件的作用下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旋转力驱动头完全脱离啮合,从而方便取出处理盒。[0067]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如实施例一图9所示,在挺杆74端部设置拨叉,利用拨叉直接推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的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7和定位圈34、或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7和所述拨叉。所述作用力放大组件可称为齿轮作用力放大组件。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都是在安装处理盒之后,再向推杆施加外部作用力驱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向方向伸出,外部作用力的施加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同向,并且与感光元件的轴线的方向垂直。例如,在安装处理盒到电子成像装置后,利用合上机器门盖推力驱动推杆滑动,从而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实施例四如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以及实施例三中的控制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还可以设置在当处理盒安装到 电子成像装置后更靠近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一侧,即设置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的后方,而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所述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设置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的前方。因此,推杆接收外部作用力的力作用点将与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相对。本实施例的方案是,首先在电子成像装置中设置一个触点,在安装处理盒的过程中,推杆的端部逐渐靠近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触点;当推杆与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触点接触后,继续安装处理盒,在推杆与触点的相互作用力下,迫使推杆沿处理盒安装方向的反向滑动,从而通过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驱动挺杆沿处理盒安装方向的反向进行滑动,从而通过具有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控制机构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齿轮的轴线方向伸出;当处理盒安装完毕之后,旋转驱动力接收已完全伸出;本实施例中,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的旋转力驱动头是可伸缩的,当合上电子成像装置门盖,旋转力驱动头伸出并与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啮合传递动力。 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外部作用力的施加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反向,并且与感光元件的轴线的方向垂直。实施例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利用杠杆的作用原理来降低驱动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出所需的外部作用力。图15为本技术方案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5所示,8为本实施例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包括为接收外部作用力的推杆81,为驱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的挺杆82 ;推杆81在外部作用力F的作用下可绕推杆转轴83的中心N点旋转,挺杆82的一端抵接于推杆上,标记其接触点为M点;当向推杆81施加外部作用力F时(受力点标记为PA),那么推杆81绕N点转动,同时通过推杆推动挺杆82沿图示Y方向滑动。设NM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1,NP之间的距离为12,外部作用力F作用在P点,那么挺杆82可以获得的输出力为F · (12/11),12与11的比值大于1,当12为2倍的11时,挺杆82可以获得的输出力为2倍的F ;即挺杆82获得的输出力与12和11的比值成正相关。图16为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立体视图,杠杆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被设置在支撑端盖5C上,挺杆72被设置在支撑端盖5C上滑槽5C1上;当向推杆71施加外部作用力F时,推杆81推动挺杆82沿图示Y方向在滑槽5C1上滑动,从而通过推动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32的一端的定位圈34绕感光元件31的轴线旋转,进而推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31的轴线方向伸出;当推杆81从A4位置到达B4位置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完全伸出并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本技术方案同样在挺杆82的端部设置了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弹性元件,本实施例图中未示出,该弹性元件一端抵接于挺杆82,另一端抵接与支撑端盖5C,其作用与实施例一一样,当向推杆81施加外部作用时,第一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当撤销外部作用力时,利用第一弹性元件回复自然状态的推力使挺杆82沿图示Y方向的反向退出,从而拉动定位圈34回转到原始位置,而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便在其端部的第二弹性元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缩回原始位置,从而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旋转力驱动头脱离啮合,方便拆卸处理盒。当然本技术方案也可以将挺杆的一端设置成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拨叉的形式。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的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8和定位圈34、或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8和所述拨叉。实施例六本实施例是利用杠杆的作用原理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同样达到降低驱动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出所需的外部作用力的目的。图17为本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9为利用杠杆原理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包含接收外部作用力的推杆91,作用于定位圈34的挺杆92,第一弹性元件93(如图18所示);911为推杆91上的通孔,921为将推杆91和挺杆92铰接的链接轴,922为凸柱;同时推杆上的与挺杆铰接的孔为如图17所示长孔912。设外部作用力作用于推杆的力的作用点为H,杠杆的支点为G(即支撑轴911的中心),推杆91和挺杆92的铰接点为I,H、G两点的距离为13,G、I两点的距离为14;那么当外部作用力为F时,挺杆92所获得的沿图17所示X方向的拉力为F · (13/14);当13与14的比值为I时,不起放大作用力的作用;当13与14的比值为2时,挺杆92可获得2倍的F的拉力,也就是说当所需拉力一定时,可以节省二分之一的外部作用力;即通过使用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挺杆92所获得的拉力与13和14的比值呈正相关。图18为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图19为图18的细节视图。为设置在处理盒一侧的支撑端盖,支撑端盖上设置有滑槽OT1、凸柱以及推杆转轴M3。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设置在支撑端盖上,推杆91上的通孔911与支撑端盖上的推杆转轴5D3配合,挺杆92设置在滑槽5D1中,第一弹性元件设置在挺杆的端部,其一端抵接于挺杆端部的凸柱922另一端抵接于支撑端盖上的凸柱5D2 ;当包含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部后,外部作用力F作用于推杆91,推杆91绕推杆转轴5D3转动,并通过连接轴921带动挺杆92沿滑槽5D1从A5位置滑动到虚线所示B5位置(即沿图示X方向滑动),从而拉动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32的一端的定位圈34绕感光元件齿轮的回转轴线转动,进而将设置在感光元件齿轮的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出并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部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此时,第一弹性元件93处于被压缩状态。当从电子成像装置拆卸处理盒时,首先要撤销外部作用力F,第一弹性元件93回复自然状态,推动挺杆92沿X方向的方向滑动,并驱动定位圈34反转,使得定位圈34对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的作用力消失,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在其端部的第二弹性元件(图中为示出)的作用下回缩并与旋转力驱动头脱离啮合,从而方便从电子成像装置中取出处理盒。本实施例的挺杆端部也可以设置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拨叉结构,其结构与实施例一所示的拨叉一致,在此不再累述。本实施例的控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33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缩的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9以及定位圈34、或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9和所述拨叉。本实施例中的推杆91还可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设置,推杆支撑轴沿与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挺杆92的设置情况不变,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作用原理不变。但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件93设置在挺杆的端部,一端与挺杆连接,另一端与处理盒或者支撑端盖连接,第一弹性元件93在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伸出后处于被拉伸状态;当外部作用力F撤销后,在第一弹性元件回复自然状态的作用下,挺杆沿图18所示X方向的反向滑动,定位圈34反转,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在其端部第二弹性元件的作用下缩回并与电 子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脱离啮合。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所述的作用力放大传递组件可称为杠杆作用力放大组件。以上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都是通过具有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的控制机构控制设置在感光元件一端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伸缩,因此为便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或脱离啮合,本实用新型将旋转驱动力接收头的卡爪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的受力面设置成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的回转轴线平行的平面,如图14所示的卡爪331上的直面331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安装在处理盒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连接并为感光元件提供动力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和控制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缩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包括推杆和挺杆,所述推杆在接受外力作用后通过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将所述外部作用力传递并放大作用到所述挺杆,所述挺杆将放大的作用力传递到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使其伸出。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为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为齿轮作用力放大组件。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为杠杆作用力放大组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动滑轮、支撑所述动滑轮并与所述处理盒相对活动的动轴、一端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相对固定的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动轴相对固定并随动轴的滑动而伸出。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第一动滑轮、支撑所述第一动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活动的第一动轴、一端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一柔性牵拉元件、第二动滑轮,支撑所述第二动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活动的第二动轴、一端与第一动轴相对固定且另一端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二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第二动轴相对固定并随第二动轴的滑动而伸出。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动滑轮、支撑所述动滑轮并与所述处理盒相对滑动的动轴、定滑轮、支撑所述定滑轮并与所述处理盒相对固定的定轴,以及一端与所述动轴相对固定且另一端与所述推杆相对固定的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动轴相对固定并随所述动轴的滑动而伸出。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动滑轮作用力放大组件包括还第一动滑轮、支撑所述第一动滑轮并可与处理盒相对滑动的第一动轴、第二动滑轮、支撑第二动滑轮并可与处理盒相对滑动的第二动轴、第一定滑轮、支撑第一定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一定轴、第二定滑轮、支撑第二定滑轮并与处理盒相对固定的第二定轴,还包括一端与第二动轴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推杆固定连接的柔性牵拉元件,所述挺杆与所述第一动轴以及第二动轴相对固定并随所述第一动轴和第二动轴的滑动而伸出。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齿轮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推杆上的第一齿条、设置有大齿轮和小齿轮的双联齿轮、中间传递齿轮、和设置于所述挺杆上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双联齿轮上的大齿轮啮合,所述双联齿轮上的小齿轮与所述中间齿轮啮合,所述中间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杠杆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处理盒固定连接的推杆转轴,所述推杆以所述推杆转轴为转动轴,所述挺杆与所述推杆抵接,所述推杆接收外力的作用点到推杆转轴的距离大于所述挺杆与所述推杆抵接处到推杆转轴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作用力放大组件还包括连接轴、与所述处理盒固定连接的推杆转轴,所述推杆上设置有长孔,所述挺杆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推杆以所述推杆转轴为转动轴,所述推杆与所述挺杆通过连接轴穿过所述长孔和通孔绞接,所述推杆接收外力的作用点到推杆转轴的距离大于所述挺杆与所述推杆绞接处到推杆转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任一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定位圈,所述挺杆将放大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定位圈传递到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使其沿感光元件轴线的方向伸出。
13.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任一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挺杆与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连接的一端呈拨叉状。
14.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任一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在所述外力撤销时使所述推杆、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和挺杆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任一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支撑端盖,所述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端盖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包括处理盒壳体、安装在处理盒壳体内部的感光元件、与感光元件连接并为感光元件提供动力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可沿感光元件轴线方向伸缩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控制机构包括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包括推杆和挺杆,推杆在接受外力作用后通过作用力放大传递机构将外力传递并放大作用到挺杆,挺杆将放大的作用力作用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并使其伸出。解决了现有处理盒在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因推门的力太小时致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无法伸出或门盖关不上,或使用较大的力推门,按压杆反作用于门盖的作用力会导致门盖关不牢的技术问题。
文档编号G03G21/18GK202710931SQ20122038631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4日
发明者李永红, 杨妙玲, 刘金莲, 曹建新 申请人: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